第一篇:两杆大烟枪的读后感
两杆大烟枪的读后感
看完《两杆大烟枪》之后就有一种不的感觉。它跟平时的片子不同,它里面有临时演员,不过眼的蛮好的。
看这个片子笑得我在沙发上打滚,实在太搞笑,想不到这居然是
导演的处女作,不过已经很优秀了。
看完之后觉得跟某种东西感觉很像,想了半天想起来应该是多米诺骨牌,不用很大型但很精细准确那种,特点是:
1: 有一个单纯的开始,影片开始于一场赌局,跟港片的赌圣系列还蛮像的.难道昆汀,罗格里格斯和盖 里奇哥们几个商量好分工,昆汀和罗格抄香港枪战片,里奇抄赌片?哈哈
2: 多线发展,多米诺骨盘中由一张牌触发多个牌列是很常见的,煞是好看,影片的几条线虽然并不都是同一个理由触发的,但始于4个小混混的筹款需求,多条线也差不多是同时开始平行发展。3:花里胡哨的触发条件,这一点也是多米诺游戏里的重要部分,好的多米诺系统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机关,机械的,生物的,空气动力的,花里胡哨,影片紧紧围绕着钱,毒品,枪,尤其是枪,在各色人手中传来传去,每次传递,都承接着一个故事。
影片里的世界太小,抢来的毒品卖给毒品的真正后台,盗来的枪没给想要的人,却刚好给了他的欠债人,要不情节也发展不下去,或者发展的没那么好玩,另外,影片里那些黑帮老大也都满菜的,描绘的无论多凶狠,实际上都挺容易被干掉的,这一点点不严谨到无伤大雅,反正玩得就是概念和机率。
影片里还明显的表现了四个小人物的特点:四个青年的性格怪异,都是不入流的小混混或者是幻想主义者。里面有一些仇杀,抢劫,黑帮,色情场所等黑色电影的因素,从从某种程度上与青春片疏理开,但它又不能算一个完完全全的黑色电影。它缺少一个黑色电影的严肃政治气味完满结局等其他因素。
汤姆从小就是个玩牌高手,所以他与三个好朋友,肥皂,艾迪及培根决定各凑两千五百英镑,共一万英镑,让汤姆去参加一场黑社会高额赌金的牌局。汤姆从头到尾不知情,其实是个大骗局,于是汤姆不但输光所有钱,还倒欠主人五十万英镑。如果汤姆在一周内不能还请,他和他的朋友的手指都不保。
汤姆一伙想尽办法去凑钱,最后偷听到隔壁的毒枭计划抢劫自己的毒品供应商,从而决定铤而走险,来个黑吃黑,待邻居得手而归后再将邻居洗劫。而汤姆一伙的计划听起来很容易,但执行起来却状况百出。他们从那两个呆头呆脑的盗匪手里买来赌场主人最想得到的古董猎枪,将抢来的毒品误打误撞又卖给毒品供应商,毒枭事发后发现邻居黑吃黑,赌场主人的打手将毒枭一伙认为是讨债对象;所所有的矛盾,各各种势力团伙的利益都集中到了汤姆一伙的小屋里。四个人为庆祝捞了一笔已经狂欢一宿,此时酒醒,正懒洋洋的开着车,漫无边际的开着玩笑向小屋驶去,他们哪里知道一场混乱而可笑的黑帮火并正蓄势待发。
导演的拍摄风格是前卫且独树一帜的,当你看完觉得好看又觉得好像还有些地方没有明白的时候,总有点酷的元素停留在你的脑海,久久不散。
本片的几大看点:
1.语言酷。
所有演员们操着浓重的伦敦口音,夹杂着无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话。
2.视觉酷。
镜头的运用和人物造型设计,相当具有时尚和现代感。慢镜头、近镜头、倒镜头的运用产生出想象力无限的视觉效果。剪接干净利索,节奏明快舒服。
3.音乐酷。
电影从头到尾都在配合画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乐,英伦摇滚、重金属、朋克、爵士都收录其中,真是眼睛和耳朵一起过瘾。
4.结构酷。
情节的铺垫复杂而不庞乱,剧情发展又是奇趣而不显荒诞。几个团伙戏剧性地交错在一起,组成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情节。
5.结局酷。
导演留下了一个令人叫绝再叫绝的悬念结局,我恨不得马上说,但又舍不得说,让大家自己看吧,笑吧......这部电影的结构分明,清晰,具有层次感。
生活有时确实让人乏味。但有时候这个世界就是让我们觉得有趣,感动,锌期货过瘾。还有人说电影是世界上最好玩的玩具。
电影中所有演员都操着浓重的伦敦口音,夹杂着无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话,让听惯美国发音的回味无穷,最有特点的是主人的爪牙,厚重缓慢的音调。
整部电影中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应该用“巧合”来形容,在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多少碰巧的事情呢?又有多少巧合事件发生过后,你会长久的琢磨和感叹“怎么会这么巧”,越想越觉得神奇,越觉得有味道,那是因为遇到这种常理解释不清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总爱把所有发生过巧合事件的诱因像宿命的方向归结,于是原本就有点儿不可思议的巧合事件更披上一层魔幻的味道。当然,“巧合”带给我们快乐和惊奇,也同样带给我们哀伤和悲痛。但是不管结果如何,都无法掩盖“巧合”本身所带给我们的强大吸引力。
这是一部黑色幽默式的影片,像这样的影片还有很多。这类影片不但提高了人们的欣赏水平和素质,增强了人民的性格还进步的锻炼了人的大脑与思维,不像现在的电影人们不用看都知道是剧情片。《两杆大烟枪》是这类的代表作,整个九十年代就像在等待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和《低俗小说》一样痛快过瘾夫人影片。这部电影有着一切黑色电影的共性,人物肯定是在社会秩序之外的,人物的生活肯定是放浪形骸的,台词是幽默的。
这部电影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有强烈的英国符号,男主角艾德就长了张典型的英国,打扮的也是典型的英国国式简约对白是浓
重的伦敦口音。还有配乐很酷。
这就是我的感受,与想法,我觉得不错。
影片里的世界就是太小了,巧合太多了,好像里面就只有他们几个人,到处都能见到,也确实太搞笑。他们盗来的枪没给想要的人,却刚好给了他的欠债人,要不情节也发展不下去,或者发展的没那么好玩,另外,影片里那些黑帮老大也都满菜的,描绘的无论多凶狠,实际上都挺容易被干掉的,这一点点不严谨到无伤大雅。嘿嘿、、、、、、、、、、、、
第二篇:影评 两杆大烟枪
《两杆大烟枪》——只属于天才的惊世骇俗
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导演的处女作,盖里奇真不是盖的,他的神奇在于他让《两杆大烟枪》成为天才导演与与天才编剧的合二为一。
一部电影能否打动观众,在外化的镜头处理背后,内在的故事情节是最关键的因素。多条主线齐头并进,复杂却不繁琐,深刻却不矫情,看似无关之后竟然会联系的如此紧密,当然,这是让现实动容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盖里奇编的就是一个概率,推的就是一个纯粹的故事,有米有灶,一个巧妇,用“无巧不成书”的思维烹了一锅香喷喷的电影大餐。
为什么说是只属于天才的惊世骇俗,因为无论是昆汀的《落水狗》,还是宁浩的《疯狂的石头》,虽然都是处女座,虽然都备受好评,虽然都玩黑色幽默,但与《两杆大烟枪》相比,也都毋庸置疑的逊色了许多。当波澜之后又现波澜,当巧合之上又出现了巧合,盖里奇似乎用这些连锁式的巧合在讲述宿命,简单背后是深刻,深刻之后很简单。四个小人物,多股黑势力,两个盗窃犯,一个杀手,两杆大烟枪,巨额钞票,大量毒品,这是盖里奇电影里的角色与道具,就像多米诺骨牌,每一张都那么精准,角色与道具在准确的时间出现在准确的地点,当最后一张牌即将倒下的时候,人们紧张的神经在舒缓的一刻同时惊叹作品的高明,这可能是盖里奇的预期,但是盖里奇却并没有毫无悬念的将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推到,那两杆价值连城的大烟枪是否被那个小子扔进河里成了《雪山飞狐》里的最后一刀,悬而未决,观众思考的同时似乎结果并不重要了,一种态度很重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一部电影,无关人文关怀,无关世界局势,不言古今巨变,不陈家国兴亡,导演只是试着通过自己精心的设计去揣测人性,当故事结束,我忽然发现,电影并不现实,甚至于夸张的离奇,但是生活,却的确是一直在讲述宿命,而面对生活,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豁达的态度。
广播电视新闻学
王彭
第三篇:影视文化 两杆大烟枪
《两杆大烟枪》观后感
一、导演简介
《两杆大烟枪》的导演是盖·里奇,1968年9月10日,英国人,尽管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盖·里奇在全世界影迷心目中绝对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在影片中充斥了无厘头的英式对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酷炫镜头、快速剪接和英式摇滚等手法。对新派导演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喜欢频繁的使用旁白,为讲述故事往往构建出大量信息量丰富并且盘根错节的线索。盖里奇是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让全世界记住并狂热的导演,其中《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两部电影中尤为体现其手法中的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是指:以“无深度.无中心.无根据.自我反思.游戏式的”为风格的艺术,一般是反映这个时代性的变化的某些方面。而后现代性是指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手法的风格,是现代商品社会的表现形态。后现代主义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往往在作品中包含强有力的讽刺或对当下社会事务的反思。而盖里奇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在思想内核上和众多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是一脉相承的。用导演的话说是:“这是一部探讨世界可能性、生命可能性和电影可能性的电影。”盖里奇在《两杆大烟枪》中对生命的偶然性都做出过个人的阐述:电影中的几伙人追逐的物品几经易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节都深刻揭示了这种后现代主义电影中努力想表达的主题:生命的不确定性。盖里奇的电影作为cult电影,不可避免地在电影中为我们展现大量的暴力场景。但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并没有将这种对暴力的描写提升到“暴力美学”的高度。也就是说,盖里奇的电影对暴力的刻画关键不在于对暴力进行时态的描绘,而在于对暴力的起因和结果的展现上。
二、影片概述
斧子哈利是个狠角色,他作了两件事作为本片的两条线索,一是设了一个牌局陷阱,一是派两个抢邮局的小贼去偷两把古董枪。艾迪善于察言观色,甚至被称为赌神。他的好朋友肥皂、tom和贝肯凑够十万赌金,让他去参加哈利的牌局。不想落入圈套,欠下50万的赌债一周内要还清,逾期每天取一个朋友的一根手指。哈利看中的是艾迪的房产——一幢无贷款的房子,还有他父亲的酒吧。朋友们商量如何筹到钱来还债,“老玻璃俱乐部”的创意太妙了,超级搞笑,可又在情理之中。艾迪酒后回家,莫名其妙的打开一扇门,听到隔壁毒犯的抢劫计划,狠角色们打算抢劫他们胆小又富有的毒品供应商,于是诞生了黄雀在后的行动——不费多大事,反正就在隔壁。为了行动去买枪。在淅沥的小雨里,tom跟尼克讨价还价,“枪管太长了不是吗?”“锯短的卖完了”。最后tom用700元买了两把价值25万的古董枪。打劫者们带着锯短枪管的枪们打劫,过程很辛苦,笑料百出。当然最后他们成功的弄到了一大笔钱、一车毒品、一个交通警察。毒犯生产者钱多的超乎意料,用熨斗熨的平平整整…避开警察,毒犯们成功的回到处所,艾迪一伙亦成功的实行了对他们的抢劫,再次打劫者也笑料百出。随后的事情像疯了一样失控……
情节的铺垫复杂而不庞乱,剧情发展又是奇趣而不显荒诞。几个团伙戏剧性地交错在一起,组成一幕幕环环相扣忍俊不禁的情节。影片开放式的的结尾,也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三、感受
首先,在拍摄手法上,景别变化特别多,任务一出场就频繁运用特写以及大特写,给人一种迷惑感,没有拍摄出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其次就是频繁运用快镜头。慢镜头以及主观
镜头,我觉得有时候影片的内容并没有那么激烈,可是却通过快速剪辑的运用,加强了影片的节奏感以及紧张感,当然,我觉得音乐在这方面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影片中的音乐都极富节奏性,听了很有感觉,对影片的表达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其次,我觉得这部影片极富戏剧性,无论是在几伙人相互打劫的过程中,还是在影片的结尾,戏剧性都极强,所以会让观众看了以后都捧腹大笑,就像老师所说,这是一部黑色幽默影片。影片中虽然有暴力,有死人的情景,但却不是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与以往烂俗的煽情片不同,它在表现人物死去的情景时,都极富戏剧性,让观众对这些情景都是一笑而过。这位导演独特的拍片风格,拍摄手法灵活多变,在音乐的运用上喜欢运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情节的安排戏剧化,影片结尾出人意料。薄的色彩,严肃的氛围,一派饱含寓意至理政治思考的风格,真没想到会是部喜剧片。
另外,讲的就是故事,推的就是情节,借句名言就是“圆环套圆环”。拍摄上,镜头切换得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数十个分段将一个包含着多个分支的复杂事件清晰连贯地呈现于观众。节奏上,可谓时缓时急收放自如。开场时如阅兵点将般介绍故事的人物背景和地点,不紧不慢地给我们绘出一幅鸟瞰图;正待我们放缓思维时,突然一名名人物接二连三地活跃起来,一个个地点连续不断地沸腾起来,只觉轰的一下,变化发展便应接不暇,就像去了层层伪装,赤身裸体的惊悚悬疑片,但你却感到更多的紧张好奇。除了这些以为,幽默的台词与动作也都是不乏其中随处可取。
这部影片和《疯狂的石头》都是让我笑了的片子,只是一个浅浮于面,一个入木三分;一个让我称赞于对白表演,从头到尾哈哈大笑,一个让我惊叹于内容精彩,忍俊不禁却只嘴角轻扬。
如今看看,这类结构的影片并非凤毛麟角。观后不由地又想了想影片精制的剧本,所谓命运都是巧合,必然皆为偶然。人生真好像天外的行星,或轻松或困难,我们都能计算出甚至设计自己的轨道,而是否真能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就得看这宇宙是不是宽广得让人们无法相撞了。
这部片子让盖·里奇的个人风格异常浓厚,充分运用分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复杂幽默的黑色故事。是好莱坞后现代主义有力的代表作。
第四篇:《两杆大烟枪》观后感
《两杆大烟枪》观后感
看《两杆大烟枪》是因为某个推荐电影的节目,说这部电影曲折离奇,是部喜剧电影。我个人是一个非常喜欢看喜剧电影的人,所以就抽个时间来看。
发现整部作品的叙事风格和《疯狂的石头》很像,各种各样的人杂糅在一起,每个人都是一段故事,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可是每个人从自己角度出发的完整故事中都有些莫名其妙的部分,这写部分就是个其他故事交集的地方。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四个主人公从外面回来发现家里一坨尸体,然后开车去见债主,结果又是一坨尸体。看到这里笑了好久。
整部影片轻松幽默,而结尾也很有想象空间,不得不说是个很有意思的电影。从电影故事的叙事方式,到故事的重组,还有剪辑顺序,到最后的结尾都让人觉得奇思妙想。这样的故事我既猜不到开头也猜不到结尾。
这种杂糅叙事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而且作为一个喜剧电影他讲述喜剧的方式不是那种挠人痒痒似的让人强制发笑,而是让人从心里觉得这个包袱有意思。
不过其他的就没有过多感想了,毕竟不是经历丰富或是专业影评人,看个乐呵就好了。不过既然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么导演编剧的灵感是来源于谁的生活呢?谁的生活能这么的精彩能?我想了一下,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么精彩。
我们是不是经常看到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人?是不是总是遇到各种出格的事?所谓的各种计划没有变化快的情况呢?
我想一定有的,那些我们计划好的事情,不知道哪里出了点小纰漏导致现在的面目全非。这点我们以为的小纰漏或许背后就有非常复杂的故事哦。
所以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面前的那个人是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匪夷所思、多少阴差阳错错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完成的事情背后可能有多少人的默默付出、途径了多少曲折离奇、遇到了多少次穷途末路又偶遇了多少次柳暗花明才变成我们现在接手的样子。身边或许真的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身边也不缺少故事,而缺少挖掘故事的心。
既然也许我们经历的每个人每个故事都可能这么起伏跌宕,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自己一成不变、让事情变得乏味呢?既然大家都这么努力,那么为了这个故事能精彩下去,我们是否也要去认真的做下去呢?
思考鱼说世上唯惧认真二字,那么为了让已经如此精彩的人生到了自己手里不失色,那么就认真下去吧,把这份精彩传递。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把我们所做的事情传递给下一个故事的主角时,他是不是也会莫名其妙呢?是不是也会虽然满脑问号但是也认真的把精彩传递给下一个主角呢?或者我们遇见的下一个人也是费尽千辛万苦才遇到我们呢?认真的活下去,生活本来就是那么的精彩,我们要把精彩传递下去!
第五篇:两只大烟枪有感
斧子哈利是个狠角色,他作了两件事作为本片的两条线索,一是设了一个牌局陷阱,一是派两个抢邮局的小贼去偷两把古董枪。艾迪善于察言观色,甚至被称为赌神。他的好朋友肥皂、tom和贝肯凑够十万赌金,让他去参加哈利的牌局。不想落入圈套,欠下50万的赌债一周内要还清,逾期每天取一个朋友的一根手指。哈利看中的是艾迪的房产——一幢无贷款的房子,还有他父亲的酒吧。朋友们商量如何筹到钱来还债,“老玻璃俱乐部”的创意太妙了,超级搞笑,可又在情理之中。
在观看了黑色喜剧《两杆大烟枪》我想说的是,在这部影片中,反映出英国电影的一种新风格——定位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青年,低成本、狂躁喧嚣、玩世不恭、具有颠覆性和先锋实验性。在《两杆大烟枪》中,四个难兄难弟将所有的积蓄交给一个玩牌高手,去赌一场高赌注的纸牌游戏,结果被人设计反而债台高筑。如果不能在短短一周内还清赌债,他们不但会失去手指还会扫地出门。于是,围绕着四个人的困境,一系列失控的打劫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像做拼图一样游戏一样用多轨叙事的交叉。把众多独立的小碎片都奇迹般的整合在一起:每组人物在最初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随着情节的推进,各个部分开始相互交叉并逐渐紧密联系,从而把故事推向高潮,但是在故事的的结尾又留下了许多意外。
这部影片套用了经典强盗片的框架,然而其内核却是在对经典强盗片进行解构。传统强盗片里,警匪与警匪之间,警察与匪徒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紧张的,警匪之间的争斗以及兵与贼之间的追逃过程都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而且无论警匪如何猖獗,最终他们也逃不了被警察枪毙或者入狱的下场;这类影片的叙事固有的强调着主流社会的强大秩序是神圣不可违反的,不厌其烦地反复论证着所谓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不可置疑性,有罪必罚——这就是秩序。在《两杆大烟枪》中,以阿力为首的一群打手在抢劫大麻种植者的过程中遇到了警察,一个弱不禁风,娘娘腔模样的交通警察,他莫名其妙的被一个打手打晕了塞进车里,再被这帮打手揍得鼻青脸肿,然后还遭到艾德一伙人的拳打脚踢被打成半死,这一切只是因为那些小伙子们“最讨厌交通警察了。”影片如此的对待正义公理的警察形象,显然是对传统秩序给予了毫不留情的羞辱和鄙弃:在故事末尾,艾德安然无恙的走出警察局,因为警察不仅无法证明他是否与一系列的犯罪事件有关联,而且那个“不幸”的交通警察还认不出是哪些人打了他!嘲讽的意味已经非常明显,秩序的有效性和全能性被消解得一无是处。
影片展现了众多在伦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和社会的边缘人物,但是在影片的所有角色中,人物与社会的关系是隔离的。四个种大麻的小家伙,不见天日的成日蜗居在一幢昏暗的阁楼里。影片从整个叙事上抹去了所有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以跳跃式的串接来突出冒险与暴力在他们生活中的排他性,用暴力的日常化和仪式化置换世俗生活的衣食住行,并以此把角色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既没有平常的吃喝拉撒,也没有正常的人际来往,明明是一群活生生的类型电影人物形象,却又都在现实生活的表面无根的漂泊,无意义无价值的生活着。
主流意识的价值和道德评判立场是传统强盗片所固有的,他们反复讲述着盗匪的产生虽然是根源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是盗匪们最终必将被社会秩序所制裁,所以他们总是把暴力场面处理得残酷血腥让人倍感沉重。警匪们的火拼以及他们的死去都仿佛荒唐滑稽的笑话:片中的两个枪战场面,其中一场发生在艾德的居所,以阿力为首的一伙人埋伏在艾德的家里,严阵以待着要教训那四个难兄难弟;同时以罗伊•贝克为首的帮派分子也荷枪实弹地来找艾德他们算帐,结果这两组人马糊里糊涂地展开了一场混战,震耳欲聋的枪声和被打得稀烂的窗玻璃表明了枪战的激烈,然后一个摆满了尸体的房间像戏剧性舞台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警匪们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死去,没有人是赢家。另一个战场是哈利的办公室,偷枪的两个毛贼为了抢回雇主要求的古董枪,跟踪大个子克利斯来到哈利的办公室展开了一场混战,临死才发现他们搞错了!
影片的时空是错乱的,时间被模糊了,空间被拆散了,历史的深度模式消失,原先个体在这个深度模式中的坐标被取消了,个体和历史的联系不复存在,只有现实和现实的人,也看不到未来,推动参照系的每个个体都是唯一的,独特的,但每个人又都是不重要的,于是个人的身份感和认同感问题就显得越发严峻。看过之后,不是一笑了之,而是提示和引导人们在后现代语境中怎样把握好社会以及个体的价值判断和文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