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设计》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1:0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设计》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设计》读后感》。

第一篇:《大设计》读后感

霍金《大设计》读后感

博士四班

计算机学院

潘道华

13B903013

看到《大设计》书名,就会勾起人内心深处的疑问,世界怎样来得?科学家发现了世界的奥秘———自然定律,表明宇宙是那么的有秩序,就像被什么设计过似的。到底是谁设计了我们?是上帝,还是自然本来如此?这种疑问常被提起,因而智能设计论者近十几年非常活跃。在《大设计》中,霍金认为,继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以及粒子物理、弦论之后,M理论是宇宙学最新的理论,也可称为“万物理论”。它是“一族不同的理论,其中的每一种只在物理场景的某一范围很好地描述观测”,是“把我们引向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最新图像,这种图像和传统的、甚至与仅一二十年前我们画出的图像都大相径庭。”例如,M理论的11维宇宙时空中,时间只是其中1个维度,而且在宇宙创生时的物理时空中,时间维度和其中的7个空间维度在物理定律推演下被自动消除了。霍金“意识到时间像空间那样行为呈现了新的选择。它不仅排除了对宇宙具有开端的长期争议,而且意味着宇宙的起始由科学定律来制约,而不必由某种神来启动”。

霍金在第一章“存在之谜”结尾中说:“根据M理论,我们的宇宙不是仅有的宇宙。相反地,M理论预言,众多的宇宙从无中创生。它们的创生不需要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预。毋宁说,这些多重宇宙从物理定律自然地发生。它们是科学的预言。每个宇宙在后来,也就是说,在像现在这个时刻,即在它创生许久之后,具有许多可能的历史和可能的状态。这些状态中的大多数完全不像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完全不适宜于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只有非常少的可让像我们这样的生物存在。因而,我们的存在从这个大量集合中只选取出那些和我们存在相协调的宇宙。尽管在宇宙的尺度下,我们是弱小和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万物之灵。这段话可通俗理解为:第一,可能有很多的宇宙存在,物理定律使它们从无中自然创生,不用超自然的力量或上帝干预;第二,宇宙创生后的存在状态又有很多可能性,其中有的能使生命存在,有的则不能;第三,我们现在的宇宙是众多宇宙和创生后众多状态中的一个,其运行的自然定律和物理常数,碰巧能使我们存在,才得以观察到今天的存在。第四,由于上述三条,因而我们只是众多宇宙中碰巧的一个,不是特殊的存在,既没有谁专门创造过,也没有谁特定设计过,一切都在自然定律运行之中存在与发生。即使我们是万物之灵,但在浩瀚宇宙中也是微弱的、普通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霍金对宇宙、万物、生命存在意义的理解是纯粹的自然主义的,没有任何超自然因素

霍金在书最后也用“大设计”一词,那是一种评论新宇宙理论价值时的激动,他指出:“M理论是爱因斯坦希望找到的统一理论。我们人类———我们自身只不过是自然的基本粒子的集聚———已经能够这么接近理解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这一事实就是一项伟大的胜利。”“如果该理论被观测所证实,它就将是长达3000年以上智力探索的成功终结。我们就将找到大设计。他这里的“大设计”不是神学所讲的超自然神秘“设计”,而是为寻找一种宇宙规律的统一理论———一组可以解释观测到的宇宙现象的自然定律。他沿用传统神学解答终极问题时的“设计”一词,恐怕正在于要表达,他运用科学方法得到的预言,否定了“超自然的神秘设计”的说法,是他对上帝特殊含义的诠释,是一种否定的隐喻。这也算是对《大设计》取名寓意的一种理解吧。

《大设计》全书围绕宇宙、万物、生命存在意义,一步步解读M理论到底什么含义。霍金以“存在之谜”、“定律规则”、“何为实在”、“可择历史”、“万物理论”、“选择宇宙”、“表观奇迹”和“伟大设计”的八章内容,阐释了千百年来人类的终极疑问和传统哲学问题———是谁创造了宇宙和我们,成为现在的一切;并分析了为何这样的“万物理论”是合理的。

1.《大设计》带来宇宙观的新变革———从根本上排除了上帝

涉及到宇宙和物质粒子的本质时,天文学和物理科学每一次重大发现都给人类文化带来震撼。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18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以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宇宙学,改变了自牛顿以来经典物理学构造的平直无限的宇宙时空观,空间因引力而弯曲,时间因速度变慢,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宇观的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且出现时间和位置不确定性,而大爆炸理论则表明宇宙有一个起点,宇宙有了演变的历史。这些对人们永恒的确定性的观念产生冲击。现在,霍金的宇宙观念中,多重宇宙和可择历史,以及宇宙创生时抛弃了与上帝有关的时间因素,重新出现了一个宇宙世界图景,并在终极问题上完全摆脱了神学束缚,剥夺了上帝盘踞的最后领域。由此世界观,我们传统文化中核心观念,也将会改变,必然带来文化与社会的影响。2.《大设计》的社会文化意义———鼓励科学理性的增长

人是有意识使用概念而采取行动的万物之灵,支配我们行为的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思想观念,观念是构成社会文化的基础要素。其中关于宇宙的观念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是关于宇宙天地运行规律的世界观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影响社会文化的思想基础。在当今世界文化中,传统的超自然信仰观念和现代科学文明的世界观并存。

古希腊产生了科学萌芽的自然观,拉普拉斯科学决定论的思想,是人类两次摆脱神的束缚的里程碑。人们根据天文学成果,认为宇宙广大无垠,由各大星团、星系、恒星、行星、卫星等等按照不同层次有序地运行,并且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宇宙行星运行的自然规律。我们地球只是太阳系中有生命的行星,不是宇宙中心。对宇宙、地球和生命的科学认识,也让我们知道它们经历了不断演化的过程。这就是对宇宙世界的一般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上帝的认识,从它是解释和控制一切的神圣信仰,转变为不再干涉我们宇宙和我们日常生活的传统偶像。因此,在近代社会文化中,由于科学不断取得成就,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崇尚科学和理性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社会意识,科学的世界观影响了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的人倾向过世俗化的非宗教的生活。在社会文化格局上,科学文化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而宗教信仰的地位下降,逐渐退居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次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一支。然而,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新时代运动和新宗教运动在西方国家普遍兴起,复兴宗教信仰的蒙昧主义、宣传超自然现象的神秘主义、否定科学的后现代主义等形成三种思潮,在社会与公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现代科学产生怀疑乃至否定态度,重新点燃了宗教信仰的狂热,激烈地挑战了现代文明的科学理性。美国“智能设计论”问题争论几十年,引发了多场官司,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近一二十年,现代世俗人文主义者和中国无神论者,针对全球三种思潮流行情况,呼唤开启一场新的启蒙运动,让科学理性重新回到现代文化的主位,鼓励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去判断行事,过非宗教(或无神)的生活,依靠科学寻找人类现实中的福祉。到底是继续走科学探索道路,还是重新回到蒙昧与神秘的信仰老路上呢? 霍金《大设计》的答案,从科学预言角度,回应了近些年神学的声称,特别是在终极问题上主张上帝和“智能设计者”作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涉及到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讨论背景。因为近30年来,随着现代宇宙学提出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研究形成一股热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组织和学者、论文与著作、课程与会议都呈激增势态。问题聚焦在“大爆炸宇宙模型是否证明了上帝?”,“是否存在一个设计了我们的

智慧者?”,“科学与宗教是否能融合?”,“宗教能否指导科学?”这些都是在回答“存在之谜”中产生的。这些问题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实际问题,神学答案直接为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三种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已在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神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参与其中,阐述各自的观点。霍金理论预言的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生命存在意义的世界观念,在理论上,以一种纯粹的自然主义的无神论的态度,澄清了神学迷惑,廓清人们认识的迷雾,把科学与宗教问题关系的讨论引到更加理性的科学道路上,消弱了那些主张狂热信仰的理论底气,令那些变相推行“神创论”的“智能设计论”、“宗教指导科学”的鼓吹者和支持者非常失望。同时,霍金的答案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上的参考。

霍金没有上帝和智慧者设计的理论预言,会改变传统信仰的世界观念吗?我们拭目以待。因为宇宙世界的观念作为文化内核的观念,将影响一系列原有的观念,包括信仰观念,继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社会舆论上,霍金的理论预言有益于科学理性的增长,有益于无神论的声音。而霍金本人通过《大设计》,正在发挥这方面的科普作用,这是这本书在影响社会文化观念上的一大贡献。《大设计》围绕理解生命、万物和宇宙存在的主题,展示了一幅宇宙创生与演化的新场景;以科学的语言,回答了“存在之谜”;以独特方式,表达了他对上帝含义的理解,澄清了神学的迷惑。像这样科学探索宇宙起源的著作,在当今图书市场上凤毛麟角,相对近年无神论宣传著作稀少,而大量翻译介绍神学论著的状况,它是弥足珍贵的。

《大设计》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思维方法上,都给了我们新的启迪。它以巨大的历史跨度,展示了人们孜孜不倦地追问“存在”的本质与意义的思想道路,阐述了人类文明之所以进步,是因为进行了不懈地对自然的探索,从而逐渐形成对宇宙生成的科学判识,这个过程彰显了科学理性的光辉与力量。他阐述宇宙和我们存在意义的自然结论,表明了宇宙创生与演化不必祈求上帝。霍金通篇遵循了科学决定论的原则,对读到此著作的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会有所裨益。相信《大设计》对公众的科学态度以及全球世俗化的舆论,会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对学界中某些鼓吹神秘与信仰的狂躁起到降温作用。

拜读《大设计》后,不禁令人感叹,史蒂芬·霍金表达其卓越科学思想时,思维逻辑如此缜密;而阐释艰涩难懂的宇宙学知识时,其形象的比喻是如此之生动。他作为当代伟大思想家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才华,在《大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难得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理性精神的普及读本。

第二篇:设计读后感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 院: 艺术学院 课题名称: 广西南宁市东方外国语

学院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专业(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

班 级: 09-09 学 生: 梁艳梅

指导教师: 黎 勇

日 期: 4.27 日期: 2013 年 04 月 28 日

日期: 2013 年 04 月 30 日

日期: 2013 年 05月 01 日

日期: 2013 年 05月 06 日 篇二:作业1:大设计 读后感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

——《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怀着对霍金其他书籍一样激动的心情,读了霍金的《大设计》,整个阅读过程愉快而顺畅。这本著作解释了很多经典的物理学问题: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同时,霍金的这本书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最近几年来以绝对光速宇宙观为基础的思考过程的正确性。书中把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打通,提出m理论,从不同领域阐述物质、能量、信息、规律的统一和四种力的统一,彻底打破了物质/意识,有神/无神的两分法的浆糊理论。在本书中,霍金运用的大量比喻手法配合插图可有效调动人们的抽象性思维,使得许多在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这本书中以更为清楚,更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文仅从书中反常理规律对人文科学方面的时间哲学的冲击谈谈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当牛顿和伽利略所创造的绝对时间宇宙观被现代物理学所发现的绝对光速宇宙观终结后,新的时间思想随之诞生。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在哲学深入人心的今天,告别哲学的宣传所得到质疑和批评远比获得的支持要多得多。在这本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的确,正如当今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它似乎违反常识。但常识是基于日常经验之上,而非基于通过一些无比美妙的技术被揭示的宇宙之上,这些技术中有一部分使得我们得以窥探原子或者观测早期宇宙。” 即宇宙有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它描述了宇宙的边界条件:光速是宇宙万物速度的边界,它不可逾越;微观世界的边界是不确定的,粒子小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时空的边界是黑洞,时空在黑洞处无限弯曲。但宇宙之道在这些边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违反常理。这是现代物理学对人文思想的冲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在对人文思想的形成顺序方面,许多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大设计》中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一个物

理学方法,即费恩曼历史求和。这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规认识相反的,同时又是一个在现代物理学中行之有效方法和规律。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因果关系是有因才有果,即先因后果。按照这样的时间思维方式,某件事情必定是由前至后、由古至今形成的。我们会自然地认为过去某个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造成了今天的某个结果,而今天我们所做的事必然会在未来产生某种结果。但是,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却不是这样描述事件的发展规律的。不确定性原理认为人们现在所做的某件事不会有完全确定的后果,而是有许多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以几率的方式与之前的事情相联系。用这样的原理来看某个事件的结果,它不会是由于某一个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可以到达这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的历史路径的综合结果共同导致的。书中,费恩曼历史求和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要弄清楚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就一定要等到事件发生,只有事件发生后,所有的通向结果的历史路径才得以确定,我们才可以得到导致事件发生的综合因素。

关于这一点,这本著作中也有清楚的论述:

“这个观念导致一种和传统的概念根本不同的宇宙观,要求我们调整思索宇宙历史的方式。为了在宇宙学中作预言,我们需要计算此刻这个宇宙的不同状态的概率。在物理学中,人们通常对一个系统假定某一初始态,利用有关的数学方程向时间的前方演化。宇宙学中通常假定宇宙有一单独明确的历史,人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定律去计算这个历史如何随时间发展。我们将此称作宇宙学的‘从底到顶’的方法。”

正如费恩曼历史求和方法说述,宇宙现在处于一个特别的态的概率幅度由将来自所有满足无边界条件和结束于问题的态的历史叠加而获得。换言之,在宇宙学中人们不应该从底往上遵循着宇宙的历史,因为那假定了存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具有明确定义的起点和演化。相反地,人们要从顶到底地跟随历史,从现在时刻回溯。在大设计中也有“自古至今”的论述,这同时也是费恩曼历史求和的推论,因为如果不是过去某一个因素导致了事件的结果,那么人们也就无法追究已发生事件的单一历史原因。

按照传统,这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科学现象是先于哲学存在的,科学领先于哲学是固然。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这本书中,霍金和蒙洛迪诺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认为,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并进一步解释为,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综上所述,在关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中,《大设计》中表达出的应该是物理学替代哲学的思想,霍金在尝试着称其为“人择原理”他自己则充当哲学家来完成哲学对现代物理学的思想解释。埋葬哲学是一场革命,但由于“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的发展”,这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缺陷,即哲学的绝对时间背景,而是物理学的现实先于哲学出现的事实。在哲学被埋葬之后一定需要适应新型宇宙观的人文思想。哲学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人文思想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大设计》中尝试将其称作“人择原理”。听上去像一个科学定律而不是学科的名字。但它究竟能否表达绝对时间宇宙观和绝对光速宇宙观之间的本质差别,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称呼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对我来说充满了兴奋的期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霍金们”可以走进老子、孔子的世界,走得更远,从而超越“人择原理”来对时间、对空间、对宇宙有更清晰的地位。人们一直尝试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和理解无限的真理,人类生命的个体虽然是有限的,但心却是无限的,无量的宇宙都可以纳入心的视野中,渺小和宏大都统一在了一起。如果哲学已死,那么人力生命的个体从哪里来,又要到 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物理学课题。正如这本书的第一章开篇指出的那样,“众多的宇宙从无中创生。它们的创生不需要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预。毋宁说,这些多重宇宙从物理定律自然地发生。它们是科学的预言。每个宇宙在后来,也就是说,在像现在这个时刻,即在它创生许久之后,具有许多可能的历史和可能的状态。这些状态中的大多数完全不像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完全不适宜于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只有非常少的可让像我们这样的生物存在。因而,我们的存在从这个大量集合中只选取出那些和我们存在相协调的宇宙。尽管在宇宙的尺度下,我们是弱小和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万物之灵。”

那么,人类终将去向何方呢,在“从顶到底”的思维方式中,顶又有没有尽头呢?如果说每一个社会的现在状态即为现在的顶,那么宇宙有没有顶,又会在何时到达?通篇阅读《大设计》,在得到充分的精神震撼之余,产生了更多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总体来说,虽不能充分理解这篇大作,但读起来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它更注重人文思想的演变的历史,不但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更像一部颠覆传统思想的哲学著作。篇三: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让生活简单且美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日期:2011-07-27 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

追求的质朴

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

再设计

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

科技的亲切美 日本著名品牌sony虽然出身于“高科技产物”,但是独树一帜的形象设计却与一般的欧美品牌大有区别。流线型、趋向自然形态、仿生物化的图形设计减少了科技产品自身携带的冷漠感,同时不定型的造型设计又让充满对产品未来的憧憬。这也便是日本设计师一直所追求的设计风格。

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板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且美!

章节名: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带给我读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一样激动和愉悦。像是遇上一位充满灵气和洞见的智者,还循循善诱地愿意为你历数古今,评点实例。他说的你静下来想想感觉都能领会,而且恰好戳中了心中最为困扰的几个问题,引着人向着找到答案迈出了一大步。所以,这本书刚读完两章,脑子里就已经翻腾着各种想法了。趁着还没忘掉赶紧写下来,跟后面的感想一起写成一个系列。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应该是对全书提出问题的基石。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再回过头来,把这一章再读一遍。原研哉一路轻盈地从现代设计先驱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讲到包豪斯,再到现代和后现代,不紧不慢牵引着欧洲,美国,日本三条脉络,串起过去一百多年来现代设计的起源发展和世界变革的史实。这是在设计本身之上向地域范围,影响深远程度和时间推演三个维度上的俯瞰,以“哲学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一样的姿态带领读者走入这本《设计中的设计》。正如原研哉在自序的第一句话中写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以一种设计。”回望是为了反思,以有益于当下和将来。设计和消费的关系从来就密不可分,但正如艺术诞生于宗教,却不局限于宗教,好的设计应该具备超越消费诉求的更高层面的自觉。原研哉一直强烈地感觉到,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对其的思考和理解。我们在尚未完全认识技术更纯化的特性和更深刻的内涵之前,就开始急急忙忙地对它进行消费。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如果要将某一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对于雕塑而言,黏土是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素材,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与黏土作为雕塑素材的纯粹分不开的。如果黏土中藏着钉子或者金属片的话,人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它。我们能满手是血的和泥吗?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东西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足。跟原研哉一样,我和一些朋友们都有一种身处“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中间”,能感知时代前进的钟摆却还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周遭更多的人们,更是忙着活在当下,沉溺于勾画细节和短期利益,却对周围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无动于衷。更不用说站到更高的层面,用更高的智慧来思考文明的走向是什么,未来需要的是什么,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能做些什么,能改变些什么。我们中文里会用“成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尤其是职业上的。这也是一种设计的人生观。简单而言,用原研哉的话来讲,设计是“形式与机能的研究”。对自己人生的“形式与机能”的规划正完美地符合“成器”这个比喻。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剥除掉其中的“钉子和金属片”,纯化自性;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在根据这份认识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塑造自我。这么来想,跟这个时代一样,我们往往也太着急了。纯化和塑造自我的过程都急匆匆的,被消费他人同时自我消费的欲望和铺面而来的信息挟卷前行,在熙熙攘攘中顾不上观察,回顾和思考。篇四: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原研哉编写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当我简单的翻阅了这本书时,我被里面的设计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我决定利用平时空闲的时间好好的把这本书读完。以下是我仓促的读完原研哉(hara kenya)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的感想。

照我的理解,第一个“设计”是指大众眼中的设计产品,而第二个则是设计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力。据说内地版的装订、版面都不如台湾版的来得精致(至少封面看来似乎是如此),但读着也还算舒服。简单的封面,不算紧凑也不算太过奢侈的排版,应该没有违背hara kenya的风格吧。对原研哉感兴趣当然是因为他设计的无印良品(muji)。之前,我在杂志上、网络上都未从去了解对于harakenya和他设计的产品的介绍,通过这次读到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设计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日本的优秀设计,或者是他们所谓的“有品质的设计”——建筑也好,日用产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对于原研哉的设计,我之前未从有过接触,通过这次的读解我对此书中的案例感到新奇,但作者对自己的设计观在这本书中进行了比较明晰的阐述,我脑海中收集过的一些与之有关的片断,也得以建立了一些关联。

尽管后现代主义看上去已经占据了艺术的舞台,但现代主义的积极影响永远都不会消亡,日本的设计氛围也为这种思想的延续提供了空间。原研哉的设计思想中,就有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体现。

比如,他眼中的设计与艺术。这是我作为一个对设计本身思考不深的学生很少会去考虑的问题。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

正如他所倡导的,“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基于这样朴素却实用的观点,便有了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妇幼医院棉布标识——干净的白色棉布,无论是从色彩还是质感上,都让人有了不同以往的温暖感受。书中的一张照片里,一个刚被洗过的棉布标识晒在阳光下,那温暖的白色竟让我觉得很感动。先将日常的事物陌生化,再重新进行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这个纷乱的信息时代显然是十分可贵的,也必将有利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提高。

我认为这本书还是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再设计”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像是成人纸尿裤的设计,其实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减轻使用这种产品的人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也是人们确实使用火柴的机会少了,连使用火柴这件事都成了一件亲切的事。

设计师也设计了小树枝燃烧这件事所能带来的感受。同样,方形卷手纸也是这个意思:设计师设计了人们使用卷手纸时候的感受,他们的手感、听到的声音,他们在收纳手纸时候的感受??我虽是个学设计的,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隐隐觉得,这个最核心的部分,其实反到靠的是常识,不是要在工艺美院学习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所以说,增加感悟力,在理解物性和行业技巧之前就充分理解人性,这是设计师最首要的,跟诗人、小说家、导演,一样。

书中还有一段提到了中国。中国这么大的一个邻国经济正在崛起,对日本来说,仿佛是临街开了一个特别大而热闹的超级市场,日本是有所感觉的。不过,原岩哉说,日本不应因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就丧失理智、蠢蠢欲动。因为,中国是处于青春期,而日本已经过了青春期,必须清楚,幸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日本必须清楚什么是日本需要和适合的,否则日本就会变成一个无趣的国家。

世界进入“水瓶座时代”,人们都在寻求着自由表达个人意志的途径,设计当然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但判断标准除了个人喜好之外,一定会包含社会的因素。原研哉这样看似平凡的设计,恰恰包含着这个嘈杂时代所需要的崇尚自然、回归宁静的精神。muji品牌中所体现出的环保意识和寓深刻于简单的理念,也和当今为人们所提倡的lohas生活理念是吻合的。

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纯净的心境。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篇五:《关于设计》读后感

《关于设计》读后感

设计就犹如我们人生的成长之路,起起伏伏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教会我们许许多多。

读完《关于设计》这本小说之后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不管做什么,都需要有一个方向,一个目的;学会利用身边的每一份资源。我想,人类是属于一个群体,不可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要懂得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可是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却又不能老是一味向别人索取,我想是相互的,只有你在对别人好与关心的时候,别人才会反过来对你好,生意场上亦是如此。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利用别人达到什么目的的心思去和别人接近,那么你迟早都会被别人抛弃。可想而知,人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学习的。做人不要傲慢,要经得起诱惑,要脚踏实地。每个人的人生中总要有一个方向,一个对的目标。在没上大学之前,自己根本就不能完全理解广告学的真正概念,也不知道自己会学这个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刹那,我还心有余悸,但是内心依旧满怀着憧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回忆起大学四年,每次在课堂上,老师都会给我们正能量,激励我们年少火热的心,可尽管这样,我的专业水平一直都是平平稳稳的发展着,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更没有什么辉煌历史。我想面对着自己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专业,发展状况想必就是这样的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没有兴趣这位老师的引导下还真的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这样,大学四年平平淡淡地“活”了下来。

读完《关于设计》这本小说,我也要开始思考我的人生了。我静静地想着,马上要面临毕业了,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呢?不,应该是说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平面设计师,文案,策划,ae???这些选项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打转。总结一下,自从上次面试了上海的一家整合营销公司,经过了初试和复试,面试官一语击中我,让我确定了我想寻找的方向。我想寻找一份关于广告公司ae的工作,理由是,大学四年,我学的是理论与设计相结合的一门广告学科,虽然这门专业不是我的最爱,也不是我的强项,但是我还是在大学里面认认真真的学完了它。我想与其他人专业的人做一下优劣势比较;单独讲设计,我肯定比不上美院的学生,单讲理论,我肯定也比不上人家学广告学纯理

论的院校,但是把理论与设计综合起来,再做ae这行,我想我是多了一份优势的。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我是有设计基础的,沟通起来也就不那么难,至少能很快捕捉客户所想的设计与方案。我选择这份职业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我想战胜我自己。不是说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最大的缺点就是害怕主动与别人沟通。我想,人总不能一辈子回避自己害怕的事情,而是需要有挑战的精神。我想,这应该是我的终生目标,也是我的人生目的吧?

我的人生格言是“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我想,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要对未来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如果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是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当面临艰巨的人生挑战或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时,我们需要端正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重任,即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人生应乐观,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总之,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我们都知道,人的思考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而性格却决定人的命运;恍然大悟才发现,人的思考决定着我们的一切。所以,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这是我一生都要记住的;这也是鼓舞我要不断积极思考人生的无形动力,让我的人生道路上一直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面对自己将要寻找的关于广告ae的工作,我想我首要突破的就是自我。不够自信的我首先要自信起来,自信的迈出第一步,我想后面的就一切好说了。ae这份工作主要是与客户打交道,我想心理学是必不可少要学的,而且要学精;学会察言观色,学会细心认真地倾听客户的需求。面对这份职业,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颗细心平静有耐心的心,自己也拥有一定的设计基础,这样综合起来,自己一定会一点一点慢慢的进步的。其实自己从小就挺喜欢画画的。小时候家里的墙上到处贴满了自己画的画,每次自己看到心里都有一股满满的幸福感;我想这是促使我走上画画的人生道路的原因吧?自我懂事以来,“不够自信”是我人生的绊脚石,依稀记得高三美术集训的那段日子 里,是我心情最沉闷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画画水平老是不见长,心很是自卑;临近考试了,心里面很是着急。后来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小考题,是考水粉,在成绩公布时,我的水粉作品竟然是我们班最好的,而我的画就贴在了光荣榜上成为其他的同学们欣赏的对象,之后我也开始有自信了,其实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差。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能因为一次小失败而丧失你所有的信心;而是把心沉淀下来,积极思考我们人生的道路。画画这个爱好虽然不一定能引领我成就我最辉煌的人生,但它确实带我跨入了广告这个行业,让我对广告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这就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吧?至少美术让我比别人多了一份审美的能力,所以未来的道路会有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来影响我的审判,这也是我入职ae行业的一个优势。一份好的人生规划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在理性的思考中总结分析过去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考虑自己的未来,选择适宜自己发展的事业和生活,尽早开始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就是关于我的人生规划,我想我的人生规划应该分为《人生三步曲》。我的人生第一部曲就是在大学毕业了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份关于广告公司ae的工作,想利用自己的优势突破自己的缺点,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在ae行业打拼了若干年之后,克服了人生最大的弱点,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及经验之后,就开始步入我的人生第二部曲。我的人生第二部曲就是想成为一名老师。从小就很崇拜老师这个职位,总觉得那是圣神不可侵犯的,被那无私的关怀感染了,就立志要成为一名老师,把自己的所学及经验教给我的学生,也让我的人生价值得到另一个层次的提升。我的人生第三部曲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第三篇:《关于设计》读后感(范文)

《关于设计》读后感

设计就犹如我们人生的成长之路,起起伏伏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教会我们许许多多。

读完《关于设计》这本小说之后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不管做什么,都需要有一个方向,一个目的;学会利用身边的每一份资源。我想,人类是属于一个群体,不可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要懂得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可是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却又不能老是一味向别人索取,我想是相互的,只有你在对别人好与关心的时候,别人才会反过来对你好,生意场上亦是如此。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利用别人达到什么目的的心思去和别人接近,那么你迟早都会被别人抛弃。可想而知,人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学习的。做人不要傲慢,要经得起诱惑,要脚踏实地。每个人的人生中总要有一个方向,一个对的目标。

在没上大学之前,自己根本就不能完全理解广告学的真正概念,也不知道自己会学这个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刹那,我还心有余悸,但是内心依旧满怀着憧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回忆起大学四年,每次在课堂上,老师都会给我们正能量,激励我们年少火热的心,可尽管这样,我的专业水平一直都是平平稳稳的发展着,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更没有什么辉煌历史。我想面对着自己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专业,发展状况想必就是这样的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没有兴趣这位老师的引导下还真的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这样,大学四年平平淡淡地“活”了下来。

读完《关于设计》这本小说,我也要开始思考我的人生了。我静静地想着,马上要面临毕业了,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呢?不,应该是说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平面设计师,文案,策划,AE„„?这些选项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打转。总结一下,自从上次面试了上海的一家整合营销公司,经过了初试和复试,面试官一语击中我,让我确定了我想寻找的方向。我想寻找一份关于广告公司AE的工作,理由是,大学四年,我学的是理论与设计相结合的一门广告学科,虽然这门专业不是我的最爱,也不是我的强项,但是我还是在大学里面认认真真的学完了它。我想与其他人专业的人做一下优劣势比较;单独讲设计,我肯定比不上美院的学生,单讲理论,我肯定也比不上人家学广告学纯理

论的院校,但是把理论与设计综合起来,再做AE这行,我想我是多了一份优势的。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我是有设计基础的,沟通起来也就不那么难,至少能很快捕捉客户所想的设计与方案。我选择这份职业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我想战胜我自己。不是说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最大的缺点就是害怕主动与别人沟通。我想,人总不能一辈子回避自己害怕的事情,而是需要有挑战的精神。我想,这应该是我的终生目标,也是我的人生目的吧?

我的人生格言是“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我想,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要对未来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如果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是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当面临艰巨的人生挑战或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时,我们需要端正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重任,即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人生应乐观,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总之,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我们都知道,人的思考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而性格却决定人的命运;恍然大悟才发现,人的思考决定着我们的一切。所以,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这是我一生都要记住的;这也是鼓舞我要不断积极思考人生的无形动力,让我的人生道路上一直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面对自己将要寻找的关于广告AE的工作,我想我首要突破的就是自我。不够自信的我首先要自信起来,自信的迈出第一步,我想后面的就一切好说了。AE这份工作主要是与客户打交道,我想心理学是必不可少要学的,而且要学精;学会察言观色,学会细心认真地倾听客户的需求。面对这份职业,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颗细心平静有耐心的心,自己也拥有一定的设计基础,这样综合起来,自己一定会一点一点慢慢的进步的。其实自己从小就挺喜欢画画的。小时候家里的墙上到处贴满了自己画的画,每次自己看到心里都有一股满满的幸福感;我想这是促使我走上画画的人生道路的原因吧?自我懂事以来,“不够自信”是我人生的绊脚石,依稀记得高三美术集训的那段日子

里,是我心情最沉闷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画画水平老是不见长,心很是自卑;临近考试了,心里面很是着急。后来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小考题,是考水粉,在成绩公布时,我的水粉作品竟然是我们班最好的,而我的画就贴在了光荣榜上成为其他的同学们欣赏的对象,之后我也开始有自信了,其实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差。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能因为一次小失败而丧失你所有的信心;而是把心沉淀下来,积极思考我们人生的道路。画画这个爱好虽然不一定能引领我成就我最辉煌的人生,但它确实带我跨入了广告这个行业,让我对广告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这就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吧?至少美术让我比别人多了一份审美的能力,所以未来的道路会有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来影响我的审判,这也是我入职AE行业的一个优势。

一份好的人生规划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在理性的思考中总结分析过去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考虑自己的未来,选择适宜自己发展的事业和生活,尽早开始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就是关于我的人生规划,我想我的人生规划应该分为《人生三步曲》。我的人生第一部曲就是在大学毕业了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份关于广告公司AE的工作,想利用自己的优势突破自己的缺点,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在AE行业打拼了若干年之后,克服了人生最大的弱点,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及经验之后,就开始步入我的人生第二部曲。我的人生第二部曲就是想成为一名老师。从小就很崇拜老师这个职位,总觉得那是圣神不可侵犯的,被那无私的关怀感染了,就立志要成为一名老师,把自己的所学及经验教给我的学生,也让我的人生价值得到另一个层次的提升。我的人生第三部曲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许是小装饰品,也许是小工艺品,也许是装饰画,也许是自己的设计作品„„总之,若干年后,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那样的人生岂不是很惬意?实现了自己想实现的,做了自己喜欢的,挑战了自己该挑战的,实现了价值也创造了价值,这样的人生是否算圆满了?我想我会一直积极思考着„„

广告1002班

刘淑婷

201002010222

第四篇:大设计读后感

《大设计》读后感

《大设计》内容简介:

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诺的新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

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爱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

这是一本以物理角度印证价值观、世界观的书,或者说价值观、世界观的根本起源,在于物理。从这些根本世界观里,对于人的构想: 人,由物质构成;物质,有自身各种发展和运行规律;由物质构成的人,也一定在这个物质运行框架内——从物理粒子结构,分析人类发展或者人类心理,是可行的。

因此,现在的心理学,属于一种概率科学或者统计学。以现在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只能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概率,永远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第1页(共3页)

书中原文为:如果科学定律确定了我们的行为,很难想象自由意志如何生效,这样我们似乎仅仅是生物机器,而自由意志只不过是幻影而已。

对于宇宙的构想:不管宇宙最终会是如何的(或者这个最终对于人类而言其实不存在),至少现在的所有想象,还没有能明确的结论。原因很简单,人类现有的世界观,不足以理解宇宙。现在的种种猜测,都是基于人类文明发展这若干年来积累的不同世界观,这些积累,在最近几百年里面,产生了各种巨大的飞越,但是,对于宇宙层面,宇宙的复杂性正在挑战人类根本构成的物质复杂性,作为人本身,暂时还看不到可以超越这个挑战的可能性。这是无奈的地方,也是有趣的地方。在我看来,永无止境,没有尽头,对于人来讲,应该算是幸福的。

深受启发的故事:几年前,意大利蒙札市议会禁止宠物的主人把金鱼养在弯曲的鱼缸里。提案的负责人解释此提案的部分理由是,因为金鱼向外凝视时会得到实在的歪曲景色,因此将金鱼养在弯曲的缸里是残酷的。——然而,我们何以得知我们拥有真正的没有被歪曲的实在图像???

其他有启发的内容及思考:根据实证主义哲学,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一个描述它的协调理论。我们正在寻求这个理论。但愿我们能找到它。因为没有一个理论,宇宙就消失了。一个系统不仅具有一个历史,而且具有每种可能的历史。宇宙的本身没有单独的历史,甚至也没有悠然独立的存在。

人们的自责心这么重,总能找到方法去自咎。——人的自我怀疑的印证。存在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其性质是确定的,并与感知它们的观察者无关。根据精确描述自然的量子物理原理,除非并且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或速度被一位观察者测量,这个粒子既不拥有明确的位置也不拥有明确的速度。

事实上,在某种情形下,单独的物体甚至并没有独立的存在,而仅作为众多的系综的部分而存在。除了精神及其思想,没有任何东西存在。(BY乔治.贝克莱)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实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真是那样的。(BY大卫.休谟)我们的认识——因而我们理论以其为基础的观测——不是直接的,而是由一种类似透镜之物——我们人脑的解释结构塑造的。——换而言之,只是大脑建立的心理图像或者模型。

虽然说夸克构成质子和中子,因夸克之间的束缚力随着分离而增大,因此孤立的自由夸克不可能在自然中存在,所以我们永远观察不到夸克。——观察不到,不等于不存在。大群体以与它单独成分的行为不同的方式行为。单个神经元的反应几乎不能成为人脑反应的前兆,有关水分子的知识也未能告诉你多少关于湖泊变化的信息。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是它是可理解的。(BY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除非你能指明一个参考系,相对于这个参考系来测量这个速度,否则引述一个速度没有任何意义。——研究和思考的环境设定(前提设定)的重要性。

在量子论中宇宙可具有任何可能的历史,每个历史都具有自己的强度或者概率幅度。——核心价值观„多样性‟的起源。

我们要描述宇宙,可能只好在不同的情形下用不同的理论。

牛顿在几个世纪之前证明,数学方程能对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给出令人惊讶的准确描述,无论是在地球还是在天穹。科学家们由此相信,只要我们知道正确的理论并拥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便能预见整个宇宙的未来。——数学,是一种表达形式。因此,必然存在其他的表达形式。

如果你处于足够近处,你能辨别出单个叶子,或至少树以及之间的空间。然而,如果你处于相当高的地方,把你拇指伸出就遮盖3平方英里的树,森林就显得是一片均匀的绿荫。我们会说,森林在那个尺度上是一致的。

一个均匀宇宙令人厌烦。我们用自己的观测来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生我们。如同存在具有三个大空间维度的宇宙概率一样,因为我们已经观察到标准模型描述我们的宇宙,所以这个概率相对于其他可能性的幅度是多小没有关系。——概率和个体的关系,概率说明整体可能,但是对于任何个体,概率没有任何准确预测意义。正是我们的存在赋予确定我们从何处在何时可能观测宇宙的规则。我们的宇宙和它的定律显得是一种设计,这两者都为支持我们而量体裁制,如果我们必须存在,改变余地就很小。——问题在于,我们是必须存在的吗?!还是只是恰好存在?

自发创生是存在实在之物而非一无所有。

这是一本以物理角度印证价值观、世界观的书,或者说价值观、世界观的根本起源,在于物理。

第五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 与 心理学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图1:《设计心理学》与作者诺曼)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图2:“诺曼门”)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 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两种不同的真理。

(图3:畏研吾与其作品《莲屋》)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 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图4:黑莓、诺基亚、iphone)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 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韩寒也曾爆料格兰仕也推出带电视功能的微波炉,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图5:电视微波炉、三星冰箱、imac)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 显示屏呢? 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图6:设计发展轨迹)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下载《大设计》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设计》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张 斌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弘个性,表现“真我”基点厚实的生活基......

    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 教学目的: 学习并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并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2—3分......

    读后感教学设计

    六环节作文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写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写读后感。 教学难......

    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冯村小学 吴桂荣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怎样写读后感。 3.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思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怎样写读后感。 教学......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

    设计读后感(集锦10篇)

    篇1:《设计》读后感看完《好运设计》后,还是很有些感触的,毕竟我好像也做过“好运设计”这样类似的事。所谓类似的事,要从我玩过的一个叫“众生”的游戏说起。这是一个单机的模......

    《读后感》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习作,提高学生对平等待人的理解和认识。能力目标:学习用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做到真实具体,表达清楚。情感目标:学习修改写作,提高学生对平等待人的情感......

    日本人设计读后感

    《日本的现代设计的发展》 读后感 日本的现代设计出现的在世界范围内较晚,但是日本凭借着自己的发展在设计发展中也做了很大的发展。 日本一直在向外学习国外的文化,虽然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