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执教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七《评改读后感》(课文内容见附件)
一、教材分析:
“写读后感”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完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习作──学写读后感,特意从课外选择并修改了一篇寓言故事。将“学写读后感”的作前指导课与作后讲评课,视为一个整体。“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完成的初稿中能明确自己的感受点,并呈现出了多个角度,但不能将感受写具体,没有说服力。本节评改课中,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发现、亲自体验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成并将其当作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同时,注意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其创造潜能。力求营造和谐、务实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目标:
(一)习作整体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3.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第一课时初学读后感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方法。
3.明确自己的感受点,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第二课时评改读后感教学目标:
1.在评价、分析读后感的初稿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
2.在修改读后感的初稿过程中,初步运用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准备:
选择、修改《“渔王”与渔民》这篇文章,作为学生写读后感的原文。学生完成读后感的初稿。教师阅读全班同学完成的初稿,分析、提炼出共性的优点与不足,选择部分学生的初稿或初稿片段当作例文,制作幻灯片(ppt)。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学读后感(略)
(一)阅读习作要求,初识读后感
(二)阅读教材中的例文──《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学习读后感的基本写法: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结合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谈感受
(三)阅读教师提供的原文──《“渔王”与渔民》:
1.自读《“渔王”与渔民》,概括主要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 2.品读、批画自己感受深的内容,提炼感受点,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明确感受点,试着用一句比较凝练的话写出来,同桌互相说说
4.为读后感列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依据提纲完成读后感的初稿
第二课时 评改读后感
(一)导入:
1.回顾:什么是读后感?写读后感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2.我们还一起读了《“渔王”与渔民》这篇文章,完成了读后感的初稿。这节课,我们将以一些同学的读后感当作例子进行讲评,使自己的初稿修改得更好。明确学习任务──评改读后感
“渔王”与渔民
一天,一个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的人和一个普通的渔民相遇,情不自禁地诉说起自己的苦恼:“我捕鱼技术一流,可我的三个儿子为什么捕鱼技术这么差?”
渔民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渔王”说:“从他们懂事起,我就给他们传授捕鱼技术,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能够捕到更多的鱼……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还不见长进!”
渔民沉思了片刻,问:“他们长这么大,独自下海捕过鱼吗?”
“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陪着他们。”“渔王”回答。
渔民笑了笑,说:“老兄,你从不让他们亲自体验成功或失败,他们捕鱼技术怎能提高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第一课时初学读后感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整体初步讲评:
1.教师对初稿进行整体评价:
(1)常规评价 书写比较工整:95%
语句比较通顺:77%
没有错别字:18%
写后进行了修改:64%
(2)写读后感的专项评价 清楚简练地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93%
自拟题目恰当:86%
能用凝练的一句话明确自己的感受点:95%
指名朗读原文,回顾主要内容。指名汇报自己的题目。
指名朗读自己的感受点,并说说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①“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实践出真知。”──郭紫约
角度一:实践出真知
②“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是多么重要。”──杭昊
角度二:亲身体验对于学习和成长多么重要
③“家长不能什么都包办代替,否则孩子将一事无成。”──赵奕
“家长不肯放手,反而会害了孩子。”──姚菁璇
角度三:家长要让孩子亲身实践是重要的教育方法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当像渔民那样善于总结,发现问题的人。”──王雪岩
角度四:要像渔民那样寻找问题的根源
91%的同学读后感的结构比较完整
过渡语:看到大家完成了上节课学习任务和认真的写作态度,我真替你们高兴。不过,大家的读后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征得王泽鑫的同意,我们先以她的初稿为例进行评改。
2.指名朗读例文,请同学们思考:这篇读后感具备了以上这些优点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梳理规整:优点──她运用了结合原文关键词句谈感受和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的方法;不足──谈感受的内容不够具体。
【设计意图: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整体评价全班完成初稿的情况,学生汇报各自的感受点,并用凝练的一句话写出来,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再以一篇具有典型性初稿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优点与不足。】
(三)指导把“感”写具体:
1.进一步学习“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的第4自然段。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去年我想向妈妈学习做饭,但妈妈怕油烫到我,所以半途而废了,一直到今天,我才只会蒸米饭。
她在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时结合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两个内容──“不会炒菜”和“只会蒸米饭”。对照着她的感受点──“亲自体验非常重要”,你认为把哪个内容写具体更好呢?为什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明确要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
谁蒸过米饭?为了突出感受点──“亲自体验非常重要”,说说你亲手蒸米饭时有什么想法呀?学生交流后小结:如果王泽鑫同学在读后感中能把这些内容都写出来,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就写得具体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确了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时,要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可以增强读后感的表达效果。】
(2)默读例文2思考:用笔画出他的感受点,想想他是怎么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的呢?
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看来,感受点可以在开头就明确,也可以在结尾深化主题,还可以出现在文章中间,说明读后感的行文结构不是单一死板的。
他是怎么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的呢?(结合的是看书中的事例)
出示例文2的片段:
我曾在《读者》中看到一个故事:小雄鹰出生后,鹰妈妈要让它们学会飞翔,就会先把小鹰带到悬崖上,并把它们推下去。如果它们不飞翔的话,则会摔死,小鹰只好张开双臂,最终学会飞翔。不久,母亲又会断了小鹰的粮,小鹰会饿得嗷嗷叫,只好自己去捕食。鹰妈妈就是这样让孩子们独立生活的。
小结:这就是我们第一课时所学到的引用资料谈感受的写法。看来我们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时,既可以结合亲身经历,也可以结合阅读中获取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一篇初稿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点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不同位置,读后感的行文结构不是单一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明确结合生活中的直接体验或阅读中的间接经验都可以把感受写具体。】
2.进一步学习“结合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谈感受”的写法:
在初稿中,老师还看到有些同学先摘录了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再写出了自己对某句话、某个词语的感受,大家读一读,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了吗?
出示学生初稿中的片段:
我对第3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很有感受: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还不见长进!我觉得“毫无保留”就是说明“渔王”把自己一生总结的技术全部、一点儿都不留地告诉了他的儿子。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没有真正将感受写出来,而且表达比较生硬、不自然。怎样能做到自然、富有真情地表达自己的体会呢?请试着读一读,填一填。
小组讨论,之后学生汇报。
故事里的“渔王”说过,“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还不见长进!”读到这里,我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汇报填空的内容。适时提炼:我们刚才先结合了原文的关键词句,之后产生联想。这样表达不但自然,还使读后感有了说服力。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初稿中的片段,感受到结合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不要生硬地转述,可以对感受深的语句产生联想,自然流露自己的想法。】
(四)修改习作:
1.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的初稿,想一想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这一点你做得怎么样?修改问题突出的片段,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学生个人修改,教师巡视。
3.学生在实物投影下,汇报交流过程中,发现、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其他写法,如:将生活中的人物、情节与原文进行对比;引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古诗词;想象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当堂修改自己初稿中没有写具体的片段,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继续引导学生发现、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其他方法。】
(五)小结:
1.布置作业:继续对全篇读后感进行修改。
2.推荐阅读记录卡,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中为今后写读后感积累素材。
3.齐读有关写读后感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将写读后感养成习惯。附件二:写读后感的提示及原文《“渔王”与渔民》写一篇读后感。
【提示】
1.读懂下面的短文,概括地写出主要内容,清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2.能紧密联系短文的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感受写具体。
3.自拟题目,再习作。
第二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张 斌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弘个性,表现“真我”基点厚实的生活基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创造。
[导写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大家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么样?”
1)学习小组组内交流
2)小组选代表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小组讨论:怎样把阅读感受写成习作?
2、教师小节:第一、读原文,抓重点;第二、摆好位,侧重“感”;第三、抓重“点”,联实际;第四、定标题,明写法。
3、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1)确定标题:直接命题;正副标题(正中心,副题材)2)基本写法: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4、学习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
5、引导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式。
三、直抒胸臆、真情习作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运用方法、构思完成习作初稿。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阅读,有感而发、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写出好的读后感。
第三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
教学目的:
学习并掌握读后感的写法,并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3分钟)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你们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现在请同学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体会。(请生说)象这样读了文章(或故事)后,所产生的感受和体会就叫读后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写读后感。
解释什么叫读后感
课件出示一:(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联系自己的实际产生的感受、感想、和体会,然后在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
板书:感受感想体会
二、范文学习
1、学生翻书159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找找,一篇
好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找出词语,下面加点。(2-3分
钟)
2、书上给我们出示了一篇范文,请同学们默读《做事要有主
心骨》这篇读后感,完成屏幕上的任务。(6分钟)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三、分组讨论(20分钟)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出示课件:即文中的习作讨论平台。)
要求学生要说出,该书(文章)哪些地方使你受感动,并联系生活实际重点谈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感想和体会。
(请2—3个学生起来说并评价)
3、老师小结:很显然,写读后感,不仅要对所写的文章进行简单的介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还要结合生活实际,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想。把这些感想真实的写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
四、总结写作步骤(课件出示)(2分钟)
1、概括介绍自己读了什么文章
2、简单介绍读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3、联系实际重点谈自己的感受、感想和体会。
五、讲怎样命题(3分钟)
1、直接拟题
读《„„》有感
《„„》读后感
有感于《„„》
《„„》给我的启示
2、以启示或者中心为正题,以“——读……有感”等为副题:
如:做事要有主心骨
——读《吃鸡蛋》有感
板书设计
读后感感受感想读到的内容读后的感受体会3(重、详)
第四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六环节作文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写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会写读后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最近你看过什么书?或者读过什么文章? 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
2、师述: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还不算读。真正地读,是从文章中“读出自己”,好比看一场电影,看到动情处,你会流泪,这说明你不仅仅是在看电影,而是从电影中“看出了自己”;再如我每天带上随身听,徒步上班,对《老师的窗前》百听不厌,这同样是因为由此很自然地想起过去的校园生活,总之,我是把自己给摆进去了,也就是“读出了自己。”同样,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会为之浮想联翩,会为之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读出了自己”。今天我们把这种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给它一个科学的名字——读后感。
3、明确目标。
读后感可以是阅读时即兴写在书旁的一句话,可以是及时写下的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读后感可以是边读边做批注,可以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认真反思后写下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读完一篇文章后掩卷而思,用几段话或一篇文章写下自己的感受。(板书:写读后感)
二、确定感点。
1、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只有把文章读懂了,读通了,才有感受可言。
2、理解“感点”。感点就是读完了文章后最使你感动的那一点或方面,也叫“观点”或主题。
3、阅读《大仓老师》,说说你最感动的是什么?指导学生给这篇文章列感点。
三、畅谈感受。
1、推荐文章学生阅读。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全班交流。
四、学写读后感。
1、默读例文,看看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该怎样写读后感呢?
2、交流。强调重在写自己的感受。
3、除了像例文这样写之外,读后感还可以怎么写?
五、学生习作,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内容构思好后自主习作,教师对写作较差的同学个别辅导(如:整段、整段抄原文的,联系实际空洞的和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六、文后指导
1、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2、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3、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4、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5、修改作文。
6、誊写作文。
第五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冯村小学 吴桂荣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怎样写读后感。3.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思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怎样写读后感。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为什么?(生答)是呀,读书的好处很多,比如,读书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读,读完后没有任何印象,那书就白读了,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读后感,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的发挥作用。那么,什么是读后感呢? 二. 新课:
1.(课件)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2.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读后感,那么怎么写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以一篇文章为例,来说明怎么写读后感。(课件)
纸钢琴
女儿酷爱音乐。
每天清晨,当对面阳台上响起琴声时,她便痴痴的趴在阳台上静静聆听。她多想自己能有一架钢琴……不,不,哪怕能摸一摸,坐在琴椅上弹一次也好。
一天,父亲来到阳台上,看到女儿趴在阳台上,食指在阳台上跳跃着,父亲便有了一桩心事。
女儿从没看见父亲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穿在他身上的总是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女儿很懂事,她知道要努力学习,才能考上音乐学院,那样才能弹上钢琴。
父亲似乎比以前忙了许多,每天很早出去,很晚才回来,裹着一身脏衣服倒头便睡。
日复一日,女儿不知道父亲为何如此拼命,但她看得见父亲的白发越来越多……
年复一年,五年过去了,女儿考上了最好的高中。
父亲去银行取了存款,一路上陶醉在喜悦之中,却不知背后跟着一双罪恶的眼睛。他来到商店,来到钢琴前。这是一架崭新的钢琴,标价一万。“够了!”他想,于是他叫来了售货员。当他满心欢喜地将紧拽在手里的工具包打开时,一条被刀划开的口子凝固了他的笑容……
父亲茶饭不思,一下子憔悴了许多。担忧笼罩着女儿的眼睛。几天后,父亲拿出了一样东西:一块木板,上面贴着厚纸,画着键
盘。父亲说:“本想给你买一架真正的钢琴……”女儿第一次看见父亲的泪水,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什么都明白了。
她坐过去,食指轻快的跳跃在琴键上,周身沐浴着暖暖的旋律,她泪流满面,如痴如醉。
(1)找同学读文章,读前提示学生认真听,看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找几名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后,师总结:这篇文章表达父女间深深的爱,女儿爱父亲,自己很想拥有一架钢琴,但因为家境贫寒,懂事的女儿从没有向父亲提起这件事。父亲疼爱女儿,知道女儿酷爱音乐,就下定决心,给女儿买一架钢琴,每天早出晚归,五年之后,凑够了买钢琴的钱,但在买钢琴的途中,钱被盗了,父亲又给女儿做了一架纸钢琴,这架纸钢琴饱含着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2)读完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生回答后,师总结:这篇文章既写出了女儿的懂事,又写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那么写感受的时候,只能选择一点来写,也就是要选好感点。
(3)读完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师总结:选好感点后,还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所谓实际,既可以是自己 经历的事,也可以是历史上发生的事。还可以是自己学过的课文中的事。
(4)小结:刚才我们说了写读后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要把原文读懂,读透;二是要选准感点;三是要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下
面请同学们就《纸钢琴》这篇文章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吧?(5)写完后,找几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话,师指导。
(6)这是写一段话,如果写一篇读后感,怎么写题目呢?(生答)另外写读后感还要注意叙述和议论的结合。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3.课件展示范文: 如山的父爱 ——读《纸钢琴》有感
父亲每天很早出去,很晚回来,裹着一身泥便倒头大睡。”父亲为何如此拼命?原来,它是为了给他酷爱音乐的女儿买一架钢琴。就这样度过了五个春秋,钱终于凑够了,可是,谁又能料到,在买钢琴的途中钱被盗了。父亲无奈,只好含泪送给女儿一架“纸钢琴。”(引)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满足儿女的愿望,为了培养儿女成才,为了拯救儿女的性命,每一位父母都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也无怨无悔。(议)
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89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坍塌。一位孩子的父亲一心要救出它的孩子阿曼尼,不顾他人的劝告,冒着生命危险在学校的废墟中不停的挖呀、挖呀……过了36个小时,他的双眼已经布满了血丝,两只手上沾满了鲜血,破烂不堪的衣服紧
贴着他的身体。38个小时过去了,奇迹发生了:那个孩子得救了,那个班的孩子们也安然无恙。他和他的儿子阿曼尼紧紧的拥抱在一起。这位父亲不仅拯救了他的生命,还拯救了他儿子全班同学的生命。(联)
父爱是坚韧的;父爱是深沉的;父爱是厚重的;父爱如山!(结)4.(课件)读后感的基本思路:(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三.作业
结合平时读书体验,按“引 — 议 — 联 — 结”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