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区2007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计划
文章标题:地区2007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计划
为做好2007年___地区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地区污染源现状,制定下达2007年___地区污染源监测计划。
一是对中央、自治区企业和地区、农一师部分企业以及各县市排污较大的企业列为2007年重点监控的污染源;
二是对地区、农一师排污强度相对较小的地企业列
入一般污染源;
三是对于重点监控污染源,全年随机监测不得少于4次,对于一般污染源根据排污单位的生产周期情况全年随机监测不少于2次。监测站应按照自治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实施细则、技术规范进行;
四是各县市管理的污染源由县市环保局根据排污单位的生产运营周期情况,提前一个月把需监测的排污单位名单及监测项目报地区环境监测站,由地区环境监测站统一安排监测工作。同时要求各县市环保局要积极配合,确定污染源监测工作的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并负责编报污染源状况半年报和年报;地区环境监测站赴各县对地区确定的污染源进行监测时,应向企业所在地环保局汇报监测工作的目的、任务,并征求县、市环保局的意见;在开展污染源监测工作时,监测站应与各级环境监察部门及时沟通密切配合,相关的环境监察人员必须同时共赴现场,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监测、监察人员必须持有效证件进入现场工作,并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不得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向被监督单位吃、那、卡、要,特别是不得接受被监督单位的宴请。
《地区2007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计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地区2007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计划。
第二篇:2014年第一季度污水处理厂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2014年第一季度污水处理厂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质控措施
一、执行质控企业:
兴义市水务公司下午屯污水处理厂(国控)
二、质控手段及指标
1、全程序空白:总磷、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2、质控样:COD、NH3-N3、平行样:Cd、Pb
质量管理室
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3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颁布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颁布时间:1999-11-01 实施时间:1999-11-01 发文文号:环发[1999]246号 时效性:有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年11月1日 环发
[1999]246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污染源监测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产生和排放污染物单位的排污状况监测。放射性污染源、流动污染源监测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污染源监测是指对污染物排放出口的排污监测,固体废物的产生、贮存、处置、利用排放点监测,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效果监测,“三同时”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现有污染源治理项目(含限期治理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
第四条 凡从事污染源监测的单位,必须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或省级环境保护局组织的资质认证,认证合格后可开展污染源监测工作,资质认证办法另行制订。污染源监测必须统一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
第二章 任务分工
第五条 省级以下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对污染源排污状况进行监督性监测,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污染源监测计划,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开展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登记,组织对污染源进行不定期监督监测。
(三)组织编制本辖区污染源排污状况报告并发布。
(四)组织对本地区污染源监测机构的日常质量保证考核和管理。
第六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具体负责对污染源排污状况进行监督性监测,其主要职责是:
(一)具体实施对本地区污染源排污状况的监督性监测,建立污染源排污监测档案。
(二)组建污染源监测网络,承担污染源监测网的技术中心、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并负责对监测网的日常管理和技术交流。
(三)对排污单位的申报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对有异议的数据进行抽测,对排污单位安装的连续自动监测仪器进行质量控制。
(四)开展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污染纠纷仲裁监测,参加本地区重大污染事故调查。
(五)向主管环境保护局报告污染源监督监测结果,提交排污单位经审核合格后的监测数据,供环境保护局作为执法管理的依据。
(六)承担主管环境保护局和上级环境保护局下达的污染源监督监测任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第七条 行业主管部门设置的污染源监测机构负责对本部门所属污染源实施监测,行使本部门所赋予的监督权力。其主要职责是:
(一)对本部门所辖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状况和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
(二)参加本部门重大污染事故调查。
(三)对本部门所属企业单位的监测站(化验室)进行技术指导、专业培训和业务考核。
第八条 排污单位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对本单位排放污染物状况和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对污染源监测结果负责,并按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局报告排污情况。
第三章 污染源监测网络
第九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建辖区内的污染源监测网,领导所辖区域的污染源监测工作。
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是各级污染源监测网的组长单位。负责安排所辖区域污染源监测网成员单位按照职责范围开展监测工作。
第十条 凡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组织的资质认证、承认网络章程的监测机构,均可向所在地环境保护局申请加入污染源监测网,经审查合格后,由受理申请的环境保护局批准。参加污染源监测网的各监测机构原有名称、隶属关系、人事管理和经费来源均保持不变。
第十一条 污染源监测网的各成员单位在监测网的统一安排下,可承担本部门、本单位以外的污染源排污监测、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效果监测和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开展的各种污染源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负责。
第十二条 网络主管环境保护局负责监督污染源监测网做好污染源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督机制,网络主管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污染源监测网成员单位进行定期质控考核及技术监督。
第四章 污染源监测管理
第十三条 排污单位所在地环境保护局应根据排污单位的行业特点、环境管理的需要、排放污染物的类别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排污单位在对其污染物排污口、污染处理设施进行定期监测时,应监测的项目、点位、频次和数据上报等要求。
不具备监测能力的排污单位可委托当地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或经环境保护局考核合格的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和现有污染源治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项目审批的环境保护局申请“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或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监测由环境保护监测机构负责实施,其监测结果是验收的依据。
第十五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可接受环境污染纠纷当事人的委托进行监测,并应及时向环境保护局报告。纠纷当事人对监测数据有异议时,可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申请进行复核。
第十六条 环境监测人员到排污单位进行现场监测时,必须出示有效证件。被监测单位应协助环境监测人员开展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阻挠。
进入军队或保密单位进行监测,应预先通知其主管部门。监测人员执行任务时,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为被监测单位保守秘密。
第五章 污染源监测设施的管理
第十七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应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统一要求,监督所辖地区排污单位规范其污染物排放口,安装统一的标志牌。
第十八条 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环境保护局重点控制的排放污染物单位应安装自动连续监测设备,所安装的监测设备必须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质量检测机构的考核认可。
污染源监测设施一经安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动,确需改动的必须报原批准安装的环境保护局批准。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应将已安装的污染源监测设施的维护管理纳入本单位管理体系,遵守下列要求:
(一)污染源监测设施应与本单位污染治理设施同时运行,同等维护和保养,同时参与考评。
(二)对污染源监测设施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及分析化验制度。
(三)建立污染源监测设施日常运行情况记录和设备台账,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局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省以下各级环境保护局可委托所属环境监理机构负责对本地区排污单位安装的污染源监测设施进行监督管理和现场监督检查;所属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源监测设施进行计量监督和稳定运行的监督抽测,对污染源监测设施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第六章 污染源监测结果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明确各类污染源监测数据的有效期限,超过有效期的污染源监测数据不得作为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承担由污染源监测网统一安排的污染源监测任务的网络成员单位,应定期向网络负责单位报告污染源监测结果。
已安装自动连续监测设施的污染物排放单位应将监测设备与当地环境保护局监测网直接联网,将监测结果直报环境管理部门。
第二十三条 省以下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负责定期将污染源监测结果和排污申报数据,在做出适当分析后报告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上级环境监测站。对在实际监测和数据审核中发现的违法、违规情况,应及时报告同级环境保护局或通报环境监理机构。
第二十四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对审核合格或未提出异议的监测数据应直接用于各项环境管理工作。
第七章 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在污染源监测中不符合国家有关质量保证规定的污染源监测机构,由其上级环境保护局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整改期间的污染源监测数据视为无效数据。屡教不改的,由负责其资质认证的环境保护局取消其污染源监测资格。
对在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的污染源监测单位,由负责其资质认证的环境保护局取消其污染源监测资格。
第二十六条 对逾期未安装污染源监测设施或擅自拆除、闲置污染源监测设施的排污单位,由负责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的环境保护局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二十七条 监测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弄虚作假,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其主管环境保护局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中规定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不得收取监测费用,所需费用由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解决。
建设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委托监测、污染纠纷监测等所需经费由排污单位或委托方承担,收费持省级以上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并按国家规定的监测服务收费标准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91)环监字第086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FH-QA-C-072 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颁布日期】 19991102
【实施日期】 19991102
【章名】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污染源监测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产生和排放污染物单位的排污状况监测。放射 性污染源、流动污染源监测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污染源监测是指对污染物排放出口的排污监测,固体废物的 产生、贮存、处置、利用排放点监测,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效果监测,“三 同时”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现有污染源治理项目(含限期治理项目)竣工 验收监测,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
第四条 凡从事污染源监测的单位,必须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或省 级环境保护局组织的资质认证,认证合格后可开展污染源监测工作,资质 认证办法另行制订。污染源监测必须统一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 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
【章名】 第二章 任务分工
第五条 省级以下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对污染源排污状况进行监 督性监测,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污染源监测计划,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开展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登记,组织对污染源进行不定期 监督监测。
(三)组织编制本辖区污染源排污状况报告并发布。
(四)组织对本地区污染源监测机构的日常质量保证考核和管理。
第六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具体负责对污染源排污状况 进行监督性监测,其主要职责是:
(一)具体实施对本地区污染源排污状况的监督性监测,建立污染源 排污监测档案。
(二)组建污染源监测网络,承担污染源监测网的技术中心、数据中 心和网络中心,并负责对监测网的日常管理和技术交流。
(三)对排污单位的申报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对有异议的数据进行抽 测,对排污单位安装的连续自动监测仪器进行质量控制。
(四)开展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污染纠纷仲裁监测,参加本地区重大 污染事故调查。
(五)向主管环境保护局报告污染源监督监测结果,提交排污单位经 审核合格后的监测数据,供环境保护局作为执法管理的依据。
(六)承担主管环境保护局和上级环境保护局下达的污染源监督监测 任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第七条 行业主管部门设置的污染源监测机构负责对本部门所属污染 源实施监测,行使本部门所赋予的监督权力。其主要职责是:
(一)对本部门所辖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状况和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情 况进行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
(二)参加本部门重大污染事故调查。
(三)对本部门所属企业单位的监测站(化验室)进行技术指导、专 业培训和业务考核。
第八条 排污单位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对本单位排放污染物状况和防 治污染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对污染源监测结果 负责,并按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局报告排污情况。
【章名】 第三章 污染源监测网络
第九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建辖区内的污染源监测网,领导所辖 区域的污染源监测工作。
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是各级污染源监测网的组长单位。负 责安排所辖区域污染源监测网成员单位按照职责范围开展监测工作。
第十条 凡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 组织的资质认证、承认网络章程的监测机构,均可向所在地环境保护局申 请加入污染源监测网,经审查合格后,由受理申请的环境保护局批准。参 加污染源监测网的各监测机构原有名称、隶属关系、人事管理和经费来源 均保持不变。
第十一条 污染源监测网的各成员单位在监测网的统一安排下,可承 担本部门、本单位以外的污染源排污监测、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效果监测和 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开展的各种污染源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负责。
第十二条 网络主管环境保护局负责监督污染源监测网做好污染源监 测的质量保证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督机制,网络主管环境保护局所 属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污染源监测网成员单位进行定期质控考核及技术监督。
【章名】 第四章 污染源监测管理
第十三条 排污单位所在地环境保护局应根据排污单位的行业特点、环境管理的需要、排放污染物的类别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排污单 位在对其污染物排污口、污染处理设施进行定期监测时,应监测的项目、点位、频次和数据上报等要求。
不具备监测能力的排污单位可委托当地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或 经环境保护局考核合格的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和现有污染源治理设施建成 投入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项目审批的环境保护局申请“三同时” 竣工验收监测或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监测由环境保护监测机构负责 实施,其监测结果是验收的依据。
第十五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可接受环境污染纠纷当事 人的委托进行监测,并应及时向环境保护局报告。纠纷当事人对监测数据 有异议时,可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申请进行复核。
第十六条 环境监测人员到排污单位进行现场监测时,必须出示有效 证件。被监测单位应协助环境监测人员开展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 任何借口加以阻挠。
进入军队或保密单位进行监测,应预先通知其主管部门。监测人员执 行任务时,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为被监测单位保守秘密。
【章名】 第五章 污染源监测设施的管理
第十七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应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统一要求,监督 所辖地区排污单位规范其污染物排放口,安装统一的标志牌。
第十八条 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环境保护局重点控制的排 放污染物单位应安装自动连续监测设备,所安装的监测设备必须经国家环 境保护总局质量检测机构的考核认可。
污染源监测设施一经安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动,确需改动 的必须报原批准安装的环境保护局批准。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应将已安装的污染源监测设施的维护管理纳入本 单位管理体系,遵守下列要求:
(一)污染源监测设施应与本单位污染治理设施同时运行,同等维护 和保养,同时参与考评。
(二)对污染源监测设施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及分析化 验制度。
(三)建立污染源监测设施日常运行情况记录和设备台账,接受所在 地环境保护局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省以下各级环境保护局可委托所属环境监理机构负责对本 地区排污单位安装的污染源监测设施进行监督管理和现场监督检查;所属 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源监测设施进行计量监督和稳定运行的监督抽测,对污 染源监测设施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章名】 第六章 污染源监测结果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明确各类污 染源监测数据的有效期限,超过有效期的污染源监测数据不得作为环境管 理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承担由污染源监测网统一安排的污染源监测任务的网络 成员单位,应定期向网络负责单位报告污染源监测结果。
已安装自动连续监测设施的污染物排放单位应将监测设备与当地环境 保护局监测网直接联网,将监测结果直报环境管理部门。
第二十三条 省以下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负责定期将污染 源监测结果和排污申报数据,在做出适当分析后报告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上 级环境监测站。对在实际监测和数据审核中发现的违法、违规情况,应及 时报告同级环境保护局或通报环境监理机构。
第二十四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对审核合格或未提出异议的监测数据应 直接用于各项环境管理工作。
【章名】 第七章 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在污染源监测中不符合国家有关质量保证规定的污染 源监测机构,由其上级环境保护局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整改期间的污染源 监测数据视为无效数据。屡教不改的,由负责其资质认证的环境保护局取 消其污染源监测资格。
对在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的污染源监测单位,由负 责其资质认证的环境保护局取消其污染源监测资格。
第二十六条 对逾期未安装污染源监测设施或擅自拆除、闲置污染源 监测设施的排污单位,由负责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的环境保护局责令其限期 改正。
第二十七条 监测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弄虚作假,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其主管环境保护局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章名】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中规定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不得收取监测费用,所需费用由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解决。
建设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委托监测、污染纠纷监测等所需 经费由排污单位或委托方承担,收费持省级以上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 证并按国家规定的监测服务收费标准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91)环监字第086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2012年山西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报告
2012年山西省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报告
为有效保护水源性高碘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协作,建立和完善水源性高碘地区的长效防治工作机制,强化病情监测与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2012年国家制定并开始执行《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方案(试行)》。山西省据该方案制定了《山西省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方案(试行)》,于2012年10月召开了全省项目技术方案培训会,并于当年11月在10个高碘县开展了居民户食用盐监测,又从其中抽取5个高碘县6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饮用水水碘与高碘甲状腺肿病情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居民户食用盐监测 1.1.1监测范围和内容
山西省所有10个高碘县(市、区)的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居民户食用盐。1.1.2监测方法
若该县(市、区)的高碘片区内有5个以上高碘乡(镇、街道办事处),则按照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区,在每个片区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若该县(市、区)的高碘片区内有5个或不足5个高碘乡(镇、街道办事处),则抽取所有高碘乡(镇、街道办事处)。在每个监测乡(镇、街道办事处),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居委会)。在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随机抽检15户居民食用盐。1.1.3不加碘食盐检测方法
采集居民户盐样后,即在现场进行半定量检测。
1.1.4不加碘食盐判定标准
在高碘地区特许供应的盐碘含量低于5mg/kg的食用盐。
1.2生活饮用水水碘与高碘甲状腺肿病情监测 1.2.1监测点的选择
以行政村为单位选择水碘含量在150~300μg/L的监测点四个(国家方案要求为三个),分别是小店区北王名村,清徐县东木庄村、山阴县合盛堡村、应县杏寨村,其中山阴县合盛堡村和应县杏寨村已改水;
选择水碘含量300μg/L在以上的监测点两个,分别是汾阳市的肖家庄村及清徐县的杨房村为监测点,其中汾阳市肖家庄村已改水。
1.2.2监测方法和内容
1.2.2.1生活饮用水水碘
如监测村已改水,则调查改水工程运行情况,并采集1份末梢水水样测定水碘含量(每份水样进行2次平行测定,计算平均值);如监测村尚未改水,则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采集2户居民饮用水水样,测定碘含量。同时,调查监测村的人口学资料。1.2.2.2儿童甲状腺容积和尿碘含量
在监测点所在村小学或所在乡镇中心小学,抽取来自监测点的100名8-10岁儿童(男、女各半)检测甲状腺容积(不足100名时年龄扩大到6-12岁)。在检测甲状腺容积的儿童中,随机抽取30名8-10岁儿童检测尿碘含量。1.2.3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1.2.3.1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采用高水碘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检测。
1.2.3.2甲状腺容积。采用B超法检查,按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WS 276)判定。
1.2.3.3尿碘含量。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法(WS/T 107)。1.2.3.4盐碘含量。采用半定量检测。
1.2.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
2.1居民户食用盐检测结果
10个高碘县的高碘地区共监测居民食用盐1680份,其中无碘食盐1432份,无碘食盐率为85.2%。汾阳的无碘食盐率为22.9%,其他县的高碘地区无碘食盐率均在85%以上,其中小店区和祁县达到了100%。见表1。
表1 高碘县高碘地区居民户食用盐检测结果
地区名称 小店区 清徐县 山阴县 应
县 祁
县平遥县 介休市 文水县 孝义市 汾阳市 山西省 高碘乡(镇)数
3 1 6 2 5 1 3 2 4 29
检测例数
180
300 120 300
180 120 240 1680
无碘食盐例数
165
295 120 288
167 106
1432
无碘食盐率(%)
100.0
91.7
95.0
98.3 100.0
96.0
98.3
92.8
88.3
22.9
85.2
2.2水碘检测结果
5个县(市、区)6个监测点共采集水样36份。三个未改水村中,小店区北王名村、清徐县东木庄村水碘含量均在150~300μg/L之间,清徐杨房村水碘含量大于300μg/L。汾阳市肖家庄村、山阴县合盛堡村、应县杏寨村均已改水,改水后水碘含量分别为1.9、13.9、2.2μg/L。见表2。
表2 各监测点水碘检测结果
监测点 汾阳市肖家庄村
应县杏寨村 山阴县合盛堡村 小店区北王名村 清徐县东木庄村 清徐县杨房村
2.3儿童尿碘检测结果
共测定8-10岁儿童尿碘256人份。尿碘值在21.0~1360.0μg/L之间, 尿碘中位数为487.2μg/L。从尿碘频数分布来看,总体上碘过量者占69.5%。
三个未改水村包括小店区北王名村、清徐县东木庄、清徐县杨房村儿童尿碘中位数均>300μg/L,碘营养水平为碘过量,其中清徐县杨房村(水碘含量大于300μg/L)尿碘中位数最高,为856.6μg/L;尿碘频数分布显示,清徐杨房村碘过量比重为99%,几近全部碘过量;小店区北王名村及清徐县东木庄村(水碘含量介于150~300μg/L)碘过量者均大于50%。
三个已改水村包括汾阳市肖家庄村、山阴县合盛堡村、应县杏寨村的儿童尿碘中位数均在200~300μg/L之间,碘营养水平为高于适宜量;尿碘频数分布显示,应县杏寨村及山阴县合盛堡村(改水前水碘介于150~300μg/L)碘过量比重较低,均集中在300~500μg/L之间;汾阳市肖家庄村(改水前水碘大于300μg/L)碘过量比重为32.4%,见表3。
表3 各监测点8-10岁儿童尿碘及其频数分布
监测点 汾阳市肖家庄村 应县杏寨村 山阴县合盛堡村 小店区北王名村 检查 中位数人数(μg/L)
30 30 31
204.5 271.0 297.5 372.0
尿碘(μg/L)频数(%)分布
0~ 4(11.8)1(3.3)0(0.0)1(3.2)
100~ 13(38.2)9(30.0)3(10.0)4(12.9)
200~
300~
500~
800~
6(17.7)4(11.8)4(11.8)3(8.8)7(23.3)13(43.3)0(0.00)0(0.00)
检测 例数 2 2 2 10 10 10
水碘中位数(μg/L)改水前 632.3 251.5 148.3 159.4 222.7 501.0
改水后
1.9 2.2 13.9 未改水 未改水 未改水
12(40.0)15(50.0)0(0.0)0(0.0)8(25.8)5(16.1)8(25.8)5(16.1)
清徐县东木庄村
清徐县杨房村 100 合计 256 注:()内数字为百分比
431.0
856.6 487.2
0(0.0)4(12.9)5(16.1)11(35.5)7(22.9)4(12.9)0(0.0)1(1.0)0(0.0)6(6.0)34(34.0)59(59.0)6(2.3)34(13.3)38(14.8)54(21)53(20.7)71(27.7)2.4儿童甲状腺容积B超检查结果
共对6个调查点591名8-10岁儿童进行了甲状腺容积B超检查,发现甲状腺肿大39人,甲肿率为6.6%。其中已改水村山阴县合盛堡村、应县杏寨村的甲肿率分别为0%、3.3%,汾阳肖家庄为8%;未改水村中小店区北王名村、清徐县东木庄村、汾阳市肖家庄村的甲肿率均远远超过5%,其中清徐县杨房村最高,为12%。见表4。
表4 各监测点8-10岁儿童儿童甲状腺容积B超检查结果 监测点 汾阳市肖家庄村
应县杏寨村 山阴县合盛堡村 小店区北王名村 清徐县东木庄村 清徐县杨房村
合计
3.结果分析
本次监测对山西省全部10个县(市、区)的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进行居民户食用盐碘的调查;选择其中5个县中6个行政村进行生活饮用水水碘与高碘甲状腺肿病情的调查。其中3个村已改水,3个村未改水。
3.1 食用盐监测结果分析:2012年全省高碘地区居民无碘食盐率为85.2%,为历年来最好水平。汾阳市无碘食盐率最低,为22.9%,其中肖家庄村也在监测范围内,而肖家庄村已经改水多年,改水后当地允许碘盐在村里供应,类似情况还有一些村子,这个是导致无碘盐率不高的一个主因。
3.2 生活饮用水水碘及高碘甲状腺病情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按照水碘水平分为两组,但实际工作中却发现有三个村子已经改水,且改水后水碘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缺碘地区标准,因此本次调查不但能让我们了解不同层次水碘浓度下病情情况,也可以了解部分村庄改水后的防治现状。
检查人数 100 91 100 100 100 100 591
甲状腺B超
甲状腺肿大人数
3 0 9 7 12 39
甲状腺肿大率(%)
8.0 3.3 0.0 9.0 7.0 12.0 6.6
3.2.1 已改水村情况:汾阳市肖家庄村改水前水碘浓度为632.3μg/L,经过改水后水,允许碘盐供应,目前,尿碘中位数为204μg/L,而甲肿率却较高为8%,看似矛盾的结果背后揭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分析其尿碘频数分布,碘过量比重为32.4%,超过500μg/L以上者占到14.8%,碘营养水平不足者占到了11.8%,说明其同时存在碘过量与碘不足的情况,这些也正是导致其甲肿率依然很高的原因,提示改水后一部分人群喝着旧水吃着碘盐导致碘过量,一部分人喝着新水吃着无碘盐导致碘缺乏。因此,面对如此复杂防治之局面,当务之急就是加强供水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应县杏寨村与山阴合盛堡村原先水碘浓度未超过300μg/L,,经过改水及停供碘盐后,目前人群碘营养介于200~300μg/L,可接受。且甲肿率也很低,防治效果显著。
3.2.2 未改水村情况:小店区北王名村、清徐县东木庄村、清徐县杨房村三村均未改水,虽然停供碘盐落实较好,但是人群碘营养均为过量状态,且甲肿率依然很高,尤其是清徐县杨房村(水碘为501μg/L)甲肿率达到12%,说明某些高碘地区单纯停供碘盐不能有效控制病情,需要改水。
总体上看,6个村子儿童尿碘中位数为487.2μg/L,其中碘过量者占69.5%,防治形势不容乐观。6个村中,3个已改水村的碘营养状态均已得到了有效改善,位于200~300μg/L碘超适宜但未过量的可接受状态(包括原先水碘浓度500μg/L以上村),而3个未改水村通过单纯停供碘盐人群碘营养状态依然处于过量状态(包括原先水碘浓度150~300μg/L以上村),碘营养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病情方面:150~300μg/L组改水后甲肿率不高,而500μg/L以上村子肖家庄甲肿率较高,不是改水的过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肖家庄的主要问题是改水后要缺少健康教育与饮水管理;而3个虽停供碘盐却未改水村,甲肿率依然很高。提示有些高碘地区停供碘盐不能达到改善其碘营养及控制病情的目的,尤其是水碘在500μg/L以上者首要防治手段选择改水,但是改水后必须加强加强健康教育,规范用水管理。无碘盐供应机制也应该灵活掌握,在改水村且确实运行良好,入户率较高的情况下可重供加碘盐,但一定要长期监测与加强管理,避免用水与吃盐混乱局面出现。4.问题与建议
4.1无碘盐监测方面应该灵活掌握,不能一味的用数据说话,如:有些村子改水了,且改水后水碘处于缺碘标准内,它的无碘盐供应如果依然很高的话,后果将很严重。防治疾病的原则和初衷不能变,高碘地区的食盐监测方案有待更完善。
4.2本次方案中水碘调查中提到了改水与不改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改水后肯定是水碘较低的,不会有150μg/L以上的情况,正好本省调查中有已改水的情况,但是通过EPI INFO 录
入数据时,数据库格式要求只能输入两种水碘浓度组,所以依然根据原有的水碘值归组,而病情是现有水碘浓度下的病情。请国家专家根据研究监测需要,酌情采用。
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201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