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永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时间:2019-05-15 14: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永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永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第一篇:加快永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加快永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

发展论坛加入时间:2006年12月26日作者:张 小 斌

县域经济是在县域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支撑点,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其在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决定财政,能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直接决定着县级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保障能力,雄厚的财政实力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因此,研究和制定科学的财政政策,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竞争力,成为当前财政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区域联动、体制推动、环境促动的“五轮驱动”战略。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外向度低、后劲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工业经济进入改革改制“缓冲”期,优势尚未显现。我县工业大多属国家政策调整的“五小”资源型企业,除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合理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品开发创新及市场拓展等方面也相对滞后,对整个经济的支撑能力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二是传统农业的产销难以适应经济新形势要求,农村经济还未走出“低迷”状态。虽然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运用,但农产品品种老化,技术含量低的状况未彻底改变,加上缺乏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化尚未发育成熟,导致销售不畅,农民增收减缓,直接影响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三是非公经济规模小,对经济总量贡献率低,强劲的经济新增长点尚未形成。四是市场流通体制不健全,城乡消费市场疲软。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综合市场的功能不强,劳动力、技术、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发育滞后,中介组织和一些行业协会发展不快,造成产品市场腹地小,供求效益低。

根据目前区域发展态势,我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新的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思路,着力实施“六大战略”,努力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永定”把永定建设成为“融入厦漳泉、对接珠三角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山区强县”的目标,成为我省矿产品深加工带、沿海产业转移带和沿海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簇群化进程。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门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其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应为支持服务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为做大县域经济“蛋糕”服务。

(一)坚持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县级财源建设。发展经济,涵养财源是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财政部门必须紧紧把握财政工作主动权,谋篇布局,科学规划,主动参与决策,把财源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配合我县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县域经济发展有源头活水。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和资源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壮大骨干财源。依托我县煤炭、石灰石、水利等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提高矿业经济素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财源优势,通过发展园区工业,培育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促进资源和劳动力的集聚。总投资3亿多元、年产高标号熟料15万吨、年产水泥225万吨的永定兴鑫水泥有限公司,和2004年“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的投资8500万美元的国产实业年产300万吨旋窑水泥、金业年产150万吨旋窑水泥等项目,将使永定成为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总投资30亿元,装机415万千瓦的黄田火电厂和金业火电厂25万千瓦技改项目的建成,将使永定成为全省电力强县,实现在永定培育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集群和水火并举的电力产业集群。二是扶持特色产业,巩固基础财源。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效益,坚持区域布局规模化建设,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蔬菜、水果、林竹、烟草等六大主导产业和红柿、六月红芋、棉花滩渔业等特色产业,培植专业协会、技术服务协会、营销协会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发展劳务经济。贴息补助永兴养殖场、天鹏食品公司等民营企业,加快农村种养殖、加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民营,培植新兴财源。财政部门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科技投入,积极支持企业品牌开发、实施名牌战略,对获“中国或福建省名牌产品”和“中国或福建省驰名商标”等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以下的奖励,开发国家级、省市级新产品给予3千-5万元/项的奖励。同时,努力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外部环境。制定、完善《关于优化经济环境,鼓励投资创业若干政策》,活跃民间投资。四是做大旅游产业规模,以土楼景区和龙湖库区为龙头,不断挖掘和展示“客家文化”,打造旅游精品,着力培育“东楼西湖”格局的旅游产业集群,实现三产联动发展。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和项目强县工作。增强基础设施投资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力,加快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投资上亿元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拦河坝工程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对县域经济的幅射功能。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视其对财政的贡献进行考核奖励。

(二)坚持服务宗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发展园区工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中,要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采用补助、贴息、担保等方式吸引集聚社会资金,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项目的争取、资金的支持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技术改造。一是继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保证农民负担不反弹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控制财政支出,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咨信服务办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工作财政政策实施意见》和《种粮直补办法》等一系列财政政策,激活民间资本,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按公共财政框架要求,坚持财政改革,创新财政运行机制,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一是改革预算管理体制,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整合预算内外财力,逐步推行部门预算,改变按科目编制预算、切块分配财政资金的粗放管理模式,增强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强化预算监督机制。二是改革专项资金预算支出使用办法,推行绩效预算,改变专项资金安排的随意性。对专项支出,以项目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编制预算,开展科学的项目可行性论证,编制项目概算,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有效益的项目和用途上,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改变财政支出方式,推行政府采购预算。完善政府采购办法,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节约率和使用率。四是改革财政资金缴拨办法,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统一收付过渡。在资金安排上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先急后缓,严格按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的顺序和规定程序审批拨付。五是科学制定财力分配方案,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合理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保证乡镇平稳运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六是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及时调整县乡财政体制。在认真调研、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县乡财政收支范围,合理核定收支基数,完善新一轮县乡财政体制,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七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杜绝增加无财力来源的支出项目,严肃查处违

规违纪行为,坚决反对奢侈浪费。

(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适度举债建设的关系,控制政府债务规模,统一管理政府债务。一要树立政府债务风险意识,深刻认识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构成的重要隐患。二要设立政府举债规模警戒线。三要建立政府举债的效益原则。四要制定系统的融资规划,处理好经济发展同适度负债的关系。五要建立科学的偿债机制,努力化解政府债务。树立“减债就是贡献,减债就是政绩”观念,逐步减轻县乡债务压力。

(五)加大机构改革力度,撤并一些职能重叠的单位,精减富余人员,压缩财政供养人数,加大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工作力度,减少“空饷”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整合教育、卫生资源,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益。

(作者系永定县财政局局长)

第二篇:加快县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加快县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强的推动力,对政治文明具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对社会矛盾具有越来越强的调和力,对城市形象具有越来越强的塑造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市的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文化投入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日趋繁荣,这其中以市财政为主体的资金投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我市的文化事业正面临着新的结构升级和规模扩大的发展形势。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对促进县市文化事业的更快发展亟为迫切。

目前,全市上下积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这对发展文化事业条件十分有利,要求更为迫切。对照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公共服务需求,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还不相适应,任务还比较艰巨。全市上下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使文化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一、我市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情况与问题

“九五”“十五”期间是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时期,从文化事业投入来看,“九五”期间达到887万元,“十五”期间达到1200万元,占市财政总收入的1%以上,“十五”比“九五”增长35.3%。随着文化

事业投入的增加,有力促进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从1996年以来,我市完成了市图书馆大楼建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瓯鼓楼重建工程,使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进入国家一级馆、二级馆行列。同时加大对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对社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我市199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1999年被省政府首批颁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8个乡镇被南平市政府授予“文化先进乡镇”称号。

总体而言,“九五”“十五”期间,我市在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力度和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在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发展中作用明显。但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发展运行机构不尽科学,单纯依靠财政推动发展的观念仍较牢固,与省内发达地区与城市相比较,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与探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文化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市现有文化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陈旧的文化观念、文化事业发展模式,造成文化事业单位缺乏市场意识与产业概念,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没有树立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观念,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中,文化产业将成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认识不足。

(二)县市财政困难,对文化的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财权和事权的统一不明确,导致相关部门放松了对半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财政投资管理,导致这些事业单位对政府投资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事业单位自身自主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经费困难,造成现有设施利用

率低,导致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用的下降,不能有效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

(三)支出结构和方式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目前我市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仅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约占文化事业总支出的75%以上,事业发展经费有限。这种状况如不改变,难以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导致这一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财政支出方式的单一,文化事业单位长期采用全额或差额拨款制度,造成财政资金运用制度不足,即不能控制资金投入的方向,也不能控制资金动作的质量。此外一些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财政投入方式,如财政投资、财政专项基金、财政补贴等也没有被灵活运用。

(四)文化事业总量规模小,文化设施落后。目前我市农村、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文化设施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市还有不少的行政村还是文化设施的“盲点”,没有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阵地,群众文化活动难以组织开展,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影响了村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总量规模较小,社会化、产业化规模较低,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实力。

二、发展县市文化事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实行分类指导,调整财政文化投入范围和方式。要不断提高政府文化投入,就要根据文化事业单位性质的不同,实行分类指导,调整政府文化投资的范围和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全员拨款的养人型财政,建立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养事业型财政。投资范围要区别对待,对完全缺乏市场经济能力,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给予财政保障,如博物馆;对具备一定市场经营能力的文化事业单

位,应在一定年限,实行差额补贴,并逐年减少财政拨款,推动其尽快走向市场。如图书馆,在充分保证公共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财政上扶持,并允许灵活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人员待遇,增强设施建设;对完全有能力开展经营活动的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化馆、专业剧团、影剧院等,可允许全面放开措施,政府实行减免税政策,并视具体情况适当给予补助。具体财政支出方式上,可采取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式,重点建立与完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创作演出专项资金”和“出版发展专项资金”等,集中财力扶持文化精品,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贯彻中央精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在县市一级,尤其是在闽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层队伍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要落实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投资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成为今后各级财政的工作重点。第一,要将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列入财政总体计划,建议省、地财政具体政策上给以倾斜,县市级财政要城乡并重。第二,各级财政都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特别县市一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精神给政策,开拓各种渠道增加充实专项资金总量,做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体现“扶持重点、有效使用”的原则。第三,要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协调调节和引导乡镇财政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发挥使用。

(三)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动员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事业,也是县市级财政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一条重要路子。在国内、国外有许多这方面成功的实例,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在县市一级有很多这

方面的工作可做:一是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的资产管理和体制改造。如电影公司、影剧院等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在目前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通过租赁、兼并、破产、股份制、资产变现等资产重组手段,盘活沉淀的国有文化资产存量,激活潜在的资产存量,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要求,进行改制改造,实现国有文化资产的资本化运作,使国有的文化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从而发挥国有资产在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二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投资机制,引导和动员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事业。可通过以政府投资为先导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组合,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给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急需扶持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投资多元化,促进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三是在政策引导上促进社会民间兴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如建瓯不少民间剧社、建瓯挑幡、民间戏曲都是民办自费,财政对优秀者给予适当的补助和鼓励,调动其积极性,使民间兴办文化事业的一些项目、剧种越办越红火。

(四)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财政资金对文化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确保财政对文化、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促进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均衡发展。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展有效益、群众得利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成果购买、消费补贴、委托服务、贴息贷款和项目资助等形式,提高和放大财政资金投入的效应。加强投入绩效评估,建立财政资金投入与事业发展、群众受益实绩相挂钩的机制。制定完善社会举办文化和社会事业的政策,积极探索各种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发展公益性文化和社会

事业,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参与国有文化与社会事业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

(五)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转换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不断提高政府对社会发展领域的依法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合理界定政府的文化与社会事业公共职能,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和基本社会事业。加快文化和社会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等体制改革,制定实施授权经营和考核管理办法,建立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增强文化和社会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制定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壮大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出版印刷、文艺演出等优势产业,扶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信息服务、艺术品等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图书发行、影视放映、艺术品交易、文化娱乐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降低文化产业领域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以股份制、民营等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县市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关于加快市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

关于加快××市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

××市财政局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城市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县域经济总量,尤其是农村经济总量扩张,地方财力充实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地客观反映。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本文结合××市近年来的实践,就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一些理论及实践上的探讨和思考。

一、××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进程。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辖17个乡镇、2个国有农场,其中建制镇15个,小集镇56个,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41.5万人,比2001年增加7.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0%,比2001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966元,比2001年增长15.7个百分点,小城镇提供财政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2.7%,全市城镇中心地位和总体功能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郢中城区为中心,建制镇为支撑,小集镇为纽带,中心村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市近几年按照“建一个城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地方财政税源基础,达到了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建镇,特色立镇,特色兴镇”十二个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确定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磷化、食品、建材、纺织、汽车配件等五大产业,生产集约度有所提高,小城镇经济日趋活跃。胡集镇依托磷矿石资源,大力兴办磷化工企业,带动了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双河镇充分利用石灰石资源,大力兴建建材企业,带动了全市建材业的发展。石牌镇以豆制品加工为龙头,扩大黄豆种植面积,带动了豆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旧口沙梨、柴湖大蒜、转斗蔬菜、张集香菇、客店葛粉等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都初具规模,“钟绿”牌、“三源”牌、“花山”牌大米、“山灵”牌葛粉、“佳绿”牌、“莫愁”牌蔬菜、“笪家湖”牌胡柚等15个品牌,获得省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农业外向型经济初具雏形,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小城镇的综合功能日渐完善,对经济的辐射力、吸引力明显增强。2004年,××市融资投入1.28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7国道、寺沙线、汉宜线改造和襄荆高速公路××段全面竣工,长荆铁路建成通车,农村路网升级,交通路网骨架形成,城镇设施、镇容镇貌,人口结构迅速得到改善,旅游、服务等产业飞速发展,有力地改善了投资环境,人力、资本、技术、市场初步形成,境外资本大量涌入。2004年,全市引进市外境内资金7.99亿元,境外资金1520万美元,外贸出口1654万美元,新增规模企业15家,有18个项目落户全市两个工业园区。

三是地方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一批新型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财政增收的支撑点,建设小城镇直接带动了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加,旅游城镇的兴建发展,使××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2001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2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聚集了人口,使城镇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增加,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税收增收奠定了基础。2004年,××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6亿元,乡镇财政完成1.48亿元,占48.4%,其中小城镇完成工商税收1.01亿元,分别占到了32.7%和67.6%,小城镇建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支撑了县乡两级财政。

四是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企业向城镇集中。近些年××市通过发展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人,活跃在小商品批发、运输、流通等行业,农民通过兴办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3048元,增加到2004年3690元,年均增长4.89%,不仅让农民进了城,而且使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同时,××市小城镇的飞速发展,吸引大量外乡打工者回乡创业,带回来了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多种经济因素,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给非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市近几年虽然在建设发展小城镇、小集镇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大背景,加之受资金、土地、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束缚,××市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城镇的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辐射作用弱化。小城镇布局由于历史沿袭立足于利于管理的要求,造成小城镇个数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市共有15个建制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56个小集镇,拥有人口41.5万人,小集镇平均人口0.74万人,根据全国沿海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初期的情况来看,小城镇人口超过2万人时,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可以对周边若

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市小城镇的小规模实际,造成了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小城镇对乡镇民营企业聚集能力有限,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直接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的严重不足。

(二)小城镇化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水平。××市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到2004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远远落后于2001—2004年经济年均增长7.16%,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四年间年均增长4.89%,农民有田种,有稳定的收入,不愿象以前一样为城市户口而进城,小城镇依靠吸收农村人口,依靠数量的扩张来集聚人口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减慢。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小城镇规模小的实际,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财力来加快城镇建设,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却没有精减,小城镇的行政事业费支出居高不下,除胡集、旧口、郢中、石牌等几个中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外,××市大多城镇建设投入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市投入18个城镇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28万元,仅仅靠有限的上级投入,乡镇一级在城镇建设上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无钱不办事”的观念,城镇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城镇建设贷款难,融资难一直困扰地方政府,为扩大资金来源,有些乡镇尝试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发展小城镇,但办法不多,渠道不畅,把经营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出让、出租、承包、卖经营权等,一些地理、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缺乏长远眼光,把资源都承包、租赁出去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小城镇的发展有害无益。

(四)小城镇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经济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小城镇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2004年,××市全市规模以上乡镇属企业64家,企业从业平均人数5304人,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0家,在产业发展上除粮油加工、蔬菜、水果外,名、特、优、新的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不长,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对种养基地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水平整体不高,呈“三多三少”现象。即: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少。具有明显支柱产业的乡镇不多,许多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相似,缺乏个性和特色,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市种植面积的4.1%,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滞后,××市现有的一定数量的特色品牌,均限于本省甚至本地区,没有真正体现品牌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扩张。

(五)小城镇建设配套政策不到位,配套设施滞后。近年来,××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小城镇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但由于资金紧缺,财政投入不足,仍有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还很低;断头路,泥巴路还很多;绿化总量少,不配套,档次低;排水设施不健全,排水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影响了社会福利、就业水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转移农民时,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出现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城镇化的进程。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对策

1、立足于依附武汉城市圈,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区域规划。财政支持小城镇必须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前提,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确立财政支持的重点和目标。2001年,湖北省启动了武汉“1+8”城市圈建设工程,该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承载全省50.4%的人口,提供全省55.6%的GDp,51.5%的财政收入,60.56%的工业总产值,57.2%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湖北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也是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市距武汉市区只有3小时的路程,随着随岳高速、武荆高速公路的开通,××市到武汉市的时间将近一步缩短,这对××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市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大城市边缘形成有经济活力的小城镇群体,城镇化建设应着眼于吸附武汉等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促进本地区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开发,促进财政经济的整体优化。按照××市目前的资源分布、产业优势,在规划小城镇发展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依附城市圈构筑相关产业链,实现资源互补。大力扶持胡集、双河、磷矿等镇的磷化工产业,着手组建磷化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磷化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集团,扶持东桥、郢中等镇的汽车零配件产业,扶持旧口、洋梓、长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创建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和纺织工业生产基地,链接以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主要辐射圈的产业集群带。以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为龙头,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寿之乡四大品牌,突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两大特色,大力扶持发展客店、大口林场、郢中城区的旅游资源,加强郢中城区的旅游服务业,提升旅游区形象,以东星集团为载体,推动周末假日经济的发展,力争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

2、立足于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小城镇发展不仅扩大城市规模,重要的是引导和促进大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潜力来看,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长远发展,抓住有优势的主导农产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培养和扶持张集的食用菌、长寿的绿色大米,郢中的果蔬加工、胡集、磷矿的花卉产业,旧口、柴湖的粮油以及肉类、蛋品加工,石牌的豆制品等支柱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同时注重品牌意识,为地区名优农副产品统一注册商标,形成地区名牌,以此为前提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以全市已建的金林、华联、新美香、康辉、连心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生产,农资技术服务等方式,强化联接形成完整的原料—加工—销售及服务链条,发挥整体行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3、立足乡镇企业,壮大地方骨干财源。乡镇企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同时,农业税取消后,乡镇企业的财政贡献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实力。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的方针,继续优化乡镇企业结构,将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磷化工、纺织、食品产业。一方面用足、用活财政政策,对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由集体经营向公有民营、民有民营转变,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注入乡镇企业。不断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吸引民营资本和外来企业投资办厂,使民营经济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生力军。另一方面重点扶持乡镇优势骨干企业,立足于胡集、双河、旧口等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化工、建材、纺织等工业企业,立足东桥、郢中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机电、汽车零配件、小五金工业,形成区域主导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使之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龙头,为产业兴镇、工业兴市奠定基础。同时,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4、立足于制度创新,推行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单纯依靠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也难以承受。因此,进行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财政应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引导功能,吸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合理确定政府投入,加强财政基础建设投入预算安排。根据全市小城镇建设现状和规模,以及财政实际,合理确定每年投资支出,力争逐年增加,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专款用于重点城镇建设。二是按照“经营城市”理念,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对于小城镇住宅开发项目,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建立市政有偿使用和合理的收费制度,解决投资者投资回报问题。三是尝试发行小城镇建设债券,通过中央财政发行专项债券募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债券收入严格用于准公共产品而又能盈利项目。如农贸市场、供水、供电等。四是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贷款支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对农民进镇购房等方面开展信贷业务。

5、立足于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关键是为农民进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市发展小城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拓宽渠道,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一是着眼市场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郢中城区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小商品市场,文集、东桥、洋梓的农副产品、果蔬批发市场,胡集、长寿、柴湖、旧口的生猪交易市场以及农村资金流通体系的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大力开发客店、九里、大口、温峡、长寿等地的旅游产业,加强相关服务产业的建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建设力度,既可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完善通讯信息、产业等基础设施,又可作为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四是积极扶持养老、托老、陪护、卫生保洁等社区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发展社区物业管理业,拓宽社区服务范围,积极推动社区建设向乡村延伸发展,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村引入社区服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五是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6、立足于财政管理,创新财政体制。一是在乡镇收入上,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合理划分乡镇固定财政收入,按属地原则征收由乡镇支配使用,上级不参与分成。全额返还土地出让金,同时,认真落实恢复征收城镇建设配套费政策,增强小城镇的财政实力,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的落实。二是在税制上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税收体系,促进城镇化进程,比如完善土地使用税制等等。城镇维护建设税制研究制定城乡一体化相衔接统一的税制。三是城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服务型,城镇财政改革是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退出一般竞争性投资领域,着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公共工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城镇政府要在城镇规划、住房建设、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上注重关注低收入群众和进城就业的普遍农民工,把进城农民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强调“大服务”观念,让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镇。四是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弥补城镇建设发展资金的不足。五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小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医疗保险等制度,提高自谋职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解除农村居民落户城镇的后顾之忧。同时,保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允许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允许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在进城农民参与社保的形式上,可借鉴农村

新型合作医疗的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对进城农民建立独立的新型保障体系,由进城农民自愿选择,自愿参加,保证小城镇的长期稳定,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

第四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实力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区(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县)域经

济的崛起,构建和谐万州也变得不可能。什么是镇域经济呢?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或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区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进程中,必须大抓特抓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万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06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一些镇乡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项冠军”的思路,提出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我认为不够客观,我区农村地区绵延几千平方公里,气候和地理特征相似,各镇乡都抓“特色产业”,势必造成产业雷同。因此,为了有效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避免要素浪费,避免恶性竞争,根据地域

第五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嘉兴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嘉兴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

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嘉兴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嘉兴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嘉兴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下载加快永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永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村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1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王海鹏坚持以“解放思想、再创辉煌”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放宽眼界。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用......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仁风镇镇长毕义忠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

    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

    在全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全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

    例分析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一基本原理 河北省高邑县付村乡财政所积极实施培植财源工程, 使昔日 以贫穷闻名 的付村乡变成了如今的“富村乡” 。 当年荒芜的岗坡上今......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百有论文网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 收集中国自证券投资基金开始试点以来,已经在基金业实施了一些税收优惠,如投资者买卖基金暂免征印花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