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鲈鱼淡水养殖技术
今日三农网,http://
鲈鱼隶属鲈形目、常鲈鱼亚科,广盐性鱼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资源丰富。鲈鱼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深爱人们欢迎。其养殖技术如下:
一、地塘建造: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池。每口池塘5—8亩,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要求池底平坦,砂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池底要埋设进、排水管道。同时配备1~2台1.5千瓦的增氧机,养殖场要有发电备用机组。临放养时要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可在放苗前一周每亩用50公斤生石灰或5~10公斤漂白粉干池泼洒消毒。放苗前要施肥培养池水的基础饵料,使池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为宜。
二、苗种培育:从海区捕捞的鲈苗(体长1.5~ 2厘米),要经过淡化至盐度4—7‰后投入暂养池(盐度1‰),放养品种以北方海区天然鲈苗最佳,由于理化因子不同苗种生长快,个体大,可缩短养殖周期,增加经济效益。暂养池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1~2万尾,要经常对池塘冲水增氧。下池第2 天开始投喂浮游动物、红虫等鲜活饵料,慢慢将鱼浆、浮性颗粒配合饵料与鲜活饵料混合投喂,逐渐驯化至投喂搅碎鱼糜、浮性颗粒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分3次投喂。暂养期间每周用0.3ppm强氯精或15ppm福尔马林泼洒消毒一次,在开始投饵前3天,每50公斤鱼内服痢特灵0.5克、土霉素3 克、维生素C1克,每天拌饲投喂一次,连服3天。经过20多天饲养,鱼长至4~6厘米可进入大池分疏饲养。
三、饲养管理:将鲈苗过筛后按大小分池饲养。放养密度一般为2500~3500尾/亩。水深1.5米以上,要保持池水适宜肥度,以透明度在30厘米,水色呈油绿色为宜。每天投饲两次,主要饲料为搅碎的鱼糜和浮性颗粒饲料,饲料中要添加维生素B、C,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每月还要将土霉毒、红霉素、维生素药物拌饵投喂2 次,每次连服3 天。同时定期用 0.4ppm 强氯精或20ppm福尔马林对池塘全池泼洒消毒。药物防治要慎用敌百虫、硝酸亚汞等药物。每天做好巡塘管理,在夜间或天气闷热气压低时开机增氧,发现池水变坏要及时排换水,保持池水清新。
四、疾病防治:鲈鱼抗病力较强,自然条件下不易患病。但人工高密度养殖因其生存环境及空间发生很大变化,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疾病。必须加强病害预防,定期对养殖池塘、食台进行药物消毒,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第二篇: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名称: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重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降低了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生产出的水产品品质好,符合无公害标准。该技术严格执行水产技术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水质调控技术、吃食性鱼类与滤食性鱼类配养技术、配合饲料投喂技术和综合养鱼技术等,改善池塘水环境,减少应激性,为鱼类栖息、摄食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场所。
增产增效情况:应用该技术,每亩可增产50~100kg,每亩增收100~300元。
技术要点:
1.水质与环境。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池塘周围无污染源、无大型的生产活动、无噪音。
2.池塘条件。面积5~10亩,池深2~2.5米。池底平坦,易干塘及拉网操作,池底淤泥厚20cm左右,保水性能好。水、电、路三通,排灌方便。根据生产需要,每池配备3千瓦增氧机和投饵机各一台。
3.渔业设备齐全。渔业设备能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如水泵、增氧机、投饵机、氧气瓶、网具、鱼筛和捞海等,并经常维修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放养前的准备。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修整损坏部位,清除过多淤泥。让池底冰冻日晒,使塘泥疏松,减少病害。鱼种放养7~10天前,每亩用生石灰100~150kg进行干法消毒。消毒后第4天,加水至0.8~1米深时,停止加水。人工或机械搅水,使石灰与淤泥充分接触,使淤泥中的营养物释放到水中,有害物质充分氧化,晒水提高水温,达到肥水、消毒杀菌和净化水质的目的,为鱼种投放做好准备工作。
5.鱼种放养时间。鱼种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深秋、初冬或2月下旬前放养完毕。早放养可使鱼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性。特别是从外地购买的鱼种,更应该早放养。
6.鱼种质量。体格健壮,体形正常,鳞鳍完整,健康无疫病。体色光亮,身体光滑,无创伤,溯水能力强,最好是经过驯化的鱼种。选用拉网捕获的鱼种,不放养清塘被污泥污染过的鱼种。
7. 鱼种投放规格及密度。鱼种规格整齐,同种鱼规格基本一致,一般规格为50~100g/尾。依据以下三点确定放养密度:一是确定养殖类型,是混养还是单养;二是亩产控制在750kg以内;三是预期达到的上市规格。
8.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前必须进行消毒,一般用3%~5%的食盐水浸浴鱼种5~10分钟。浸浴时间视水温,天气和鱼种忍受度而定。
9.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应急系统。首先,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制度,通过定员、定点和定种测报,分析病害发生情况、流行趋势,提出病害防治措施;其次,经过多年的病害测报,为病害预报工作培训人员、积累资料、建立数据库和分析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病害预报制度和应急系统,为本地区病害防治工作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把病害预防工作做到病害发生、流行之前,真正做到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工作为渔业和渔民服务。
10.日常管理。(1)水质调节:鱼种放养前,水深应达到1米左右。进水要过滤,防止野杂鱼、杂物等进入。5月底至6月初,加水至1.8米,以后随着鱼类的生长逐步加满池水。7~9月,每月最好换水一次(排走下层水),每次换水量不少于池水的1/3。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溶氧量5mg/L左右、pH7~8.5。应用水质调控技术调节水质。(2)合理使用增氧机:做到“三开、两不开”,晴天中午开机l~2小时;阴天适时开机,直到解除浮头;阴雨连绵有严重浮头危险时,要在浮头之前开机,直到解除浮头。在一般情况下,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鱼类生长旺季坚持晴天中午开机,池塘载鱼量大,开机时间长,反之开机时间短。(3)定期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从5月起,每10~15天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根据水温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饲料投喂量,防止过量投喂或投喂不足,影响鱼类正常生长。(4)坚持巡塘,做好池塘日志:坚持早晚和夏秋季夜间巡塘,注意天气、水质和鱼情,发现危险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损失。做好日志,日志主要内容有:天气、水温、气温、投饵量及次数、鱼病防治、浮头起止时间、开增氧机起止时间、加、排水时间及加、排水量等。经常分析、总结,及时调整管理措施。(5)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池塘消毒、食场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的方法,定期有针对性的预防鱼病,防患未然。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挖坑掩埋,防止鱼病传播蔓延。选择“三证”齐全企业生产的渔药(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科学诊断鱼病,正确使用渔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制、施药;尽可能地使用中草药和生物制剂防治鱼病,不用或少用抗生素,严禁使用违禁渔药,严格遵守休药期。认真记录鱼病防治的过程,主要内容有预防和治疗鱼病的名称、渔药名称、批号、生产时间、生产商,给药方法(药饵投喂、吊袋、全池泼洒等)、时间、器皿,天气情况(水温、气温)、施药人员、治疗效果等。
11.技术类型。(1)有益微生物水质调控技术:①硝化细菌:使用时不需要经过活化处理,不能用葡萄糖、红糖等来扩大培养,只需简单地用池水溶解泼洒即可。投放硝化细菌后,一般情况需4~5天才可见明显效果,因此将投放时间提前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好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硝化细菌的作用效率,硝化细菌应提前数日运用,避免繁殖速度快的活菌竞争空间。
硝化细菌不可与化学增氧剂如过碳酸钠或过氧钙同用,因为这些物质在水体中分解出的氧化性较强的氧原子,会杀死硝化细菌。所以,先使用化学增氧剂1小时后,再使用硝化细菌。
养殖池塘的酸碱度及溶解氧与硝化细菌的使用效果有较大的关系。硝化细菌对pH的最适宜范围为7.8~8.2,溶氧只要不低于2mg/升即可。②光合细菌:在养殖水体中使用和在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能改善水质,减少耗氧,促进鱼虾成长,提高产量。光合细菌宜掌握在水温20℃以上时使用,低温及阴雨天不宜使用。在池塘使用时,每立方米水体2~5g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鱼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1~2g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虾池每立方米水体用5~10g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2~10g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用于饲料添加投喂鱼虾时,按1%的比例拌入。用于疾病防治时,可连续使用,每立方米水体鱼池用1~2g、虾池用5~10g兑水后全池泼洒。在池塘施用粪肥或化肥时,配2~5g光合细菌效果更为明显,可避免肥料用量过大、水质难以把握的缺点,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
水瘦时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优势,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合细菌生长,应先泼洒适量生石灰乳,调节水体pH为7左右后再使用光合细菌。
药物对光合细菌制剂的活体细菌有杀灭作用,因此不能与消毒杀菌剂同时使用。水体消毒需经过一周后方可使用。
③芽孢杆菌:当养殖水体底质环境恶化、藻相不佳时,应尽快应用芽孢杆菌,其迅速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同时能将有机物质矿化生成无机盐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微生物的呼吸、水产动物的呼吸提供氧气。循环往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池塘内的菌相达到平衡,维持稳定水色,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在泼洒该菌的同时,需尽量同时开动增氧机,使其在水体繁殖迅速形成种群优势。
使用芽孢杆菌前,活化工作为必需的措施。活化方法是加本池水和少量的红糖或蜂蜜,浸泡4~5小时后即可泼洒,这样可最大限度提高芽孢杆菌的使用效率。
(2)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 80∶20养鱼技术以一种吃食鱼为主(占80%),搭配鲢、鳙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或食腐屑性鱼类(占20%),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生态养殖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不仅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而且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效益。投放鱼种规格及密度如下: ①主养鲤鱼:鲤鱼鱼种100~150g/尾、1200尾/亩或当年夏花1500尾/亩,鲢、鳙鱼种100g/尾、150尾/亩,两者之比为3:1。也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黄河鲤养殖技术规范》(SC/T 1081-2006)操作。
②主养草鱼:草鱼鱼种150~250g/尾、1000尾/亩,鲢、鳙鱼种100g/尾、150尾/亩,两者之比为5∶1或8∶1。草鱼鱼种最好经过疫苗注射。
③主养团头鲂:团头鲂鱼种100g/尾、1100尾/亩,鲢、鳙鱼种50~100g/尾、200尾/亩。
(3)综合养鱼技术 综合养鱼技术是将鱼类养殖与种植、畜禽等行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水陆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这种有机结合,使得食物链的多极、多层次的反复利用,不仅合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且循环利用废物,避免了环境污染,保持了生态平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综合养鱼技术的类型:
①鱼—鸭结合:每亩水面配养20~40羽鸭,O.3~0.5亩饲草地。②鱼—鸡结合:每亩水面配养40~60只鸡。③鱼—猪结合:每亩水面配养2~4头猪。④鱼—草结合:每亩水面配0.5亩饲草地。
饲养畜禽要严格检疫,体色光亮、健康无疾病。畜禽舍布局要合理、建设要规整,有利于渔业生产和畜禽管理。
(4)草鱼免疫防疫技术 通过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鱼组织浆经高温灭活后制成疫苗,通过背鳍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在鱼种放养时将疫苗注射到需要投放到养殖水体的健康草鱼鱼种体内,使其产生免疫效果,以提高健康鱼种的免疫力和抗病力。疫苗注射时要防强光照射,以免紫外线对疫苗产生损害。当天开完的疫苗应当天用完,剩下的丢弃,草鱼种注射疫苗后应消毒投放。
适宜区域:全省池塘。
注意事项: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 严格执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的规定》、水产技术标准、种质和苗种质量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等,规范渔业生产行为,自觉维护水产品养殖质量安全。
技术依托单位: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系人:奚业文,电话:0551-62930615,***,邮箱:xiyewen@126.com。
第三篇:无公害鲈鱼网箱养殖技术
今日三农网,http://
一、养殖水域
养殖水域一般要求水深2 m—2.5m,在放养鱼苗前半个月,对养殖周边水域用生石灰遍洒消毒。
二、苗种放养密度及消毒
放养规格为0.5g/尾—0.6g/尾,放养密度100尾/亩—120尾/㎡。放养前用0.5%—1%的食盐浸浴3—5分钟;苗种放养时要细心操作,避免苗种受伤。
三、饲养管理
1、驯食:鲈鱼苗放入网箱2—3天,每天投入少量小杂鱼,待大部分鱼在水面上吃食食时,开始每天2—3次投喂小杂鱼。
2、投饲以当地捕捞的小杂鱼为主,每日2—3次进行投喂。
3、投饲方法:坚持定质、定量、定时、定点的“四定”原则进行。
四、水质管理
做到水质清爽,勤换水、勤加水,保持水中容量不低于3mg/L。
五、巡池
坚持早、中、晚巡池检查,随时掌握鲈鱼吃食情况,并调整投饲量,观察鲈鱼的活动情况,查看水色,测量水温,发现死鱼及时捞起,发现病鱼及时送检,查清病情,尽早防治做好巡池日志。
六、鲈鱼病虫害防治
1、药物预防。坚持养殖水域定期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提早做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可以采用在网箱四周挂袋晶体敌百虫的方法。治疗时最好不要采用拉网泼洒的方式,因为病鱼规格比较大,一拉网会加重病鱼体表擦伤的同时正常鱼体表也擦伤,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
2、病鱼隔离。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巡池检查,发现病鱼,及时隔离饲养,并用药物进行处理。
3、对症下药。发现鲈鱼病原后,及时请技术人员查看指导,根据鲈鱼的病情,对症下药。
第四篇:加州鲈鱼的池塘养殖技术
今日三农网,http://
加州鲈鱼又名大口黑鲈,隶属鲈形目太阳鱼科原产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通过引种逐步扩散,现已遍布美国、加拿大以及世界上其它许多国家。我国自本世纪80年代初引进。通过试养证明,该鱼具有生长快,病害少、耐低温,肉多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优点,很受市场欢迎。一般每公斤售价都在40元以上,养殖经济效益较高。加州鲈鱼能在我国各种水域以多种养殖方式,单养、混养都能获得高产高效,因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调整淡水养殖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渔业的一个重要养殖对象。现将加州鲈鱼的池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模式和苗种放养量
池塘养殖加州鲈鱼有混养和单养两种方式。混养既可以利用成鱼池、亲鱼池进行,也可以利用鱼种池进行。通常选用亩产300-400公斤的中低产成鱼或鱼种池进行,以利用池中的天然饵料鱼为主,每亩可放规格为3-5厘米的加州鲈鱼夏花20-50尾。如采用人工投喂饵料鱼的,则每亩放养加州鲈鱼夏花80-100尾。经过5-6个月的饲养,年底出池规格可达每尾200-300克,亩产加州鲈鱼5-15公斤。
池塘单产加州鲈鱼,鱼种规格要放大一些。一般可放规格为8-10厘米的加州鲈鱼。每亩放养1000-2000尾,经过5个多月的饲养,年底出池平均规格在250克以上,亩池塘单产加1州鲈鱼,鱼种规格要放大一些。一般可放规格为8-10厘米的加州鲈鱼。每亩放养1000-2000尾,经过5产可达150-300公斤。
二、饵料及投喂方法
养好加州鲈鱼,关键是要有足够的适口的饵料鱼。目前解决的途径主要有:
1、利用鱼种池培育鲢鳙鱼苗。
2、利用成鱼塘,在塘中用网栏出部分塘体养殖小鱼。
3、购买野杂鱼。
4、购买专用配合饵料。
加州鲈鱼属凶猛鱼类,以活鱼为食。活鱼的投喂量若以尾数计,可以放养量的2-3倍喂之。若以重量计,一般日投喂量为其总体重的10%-12%。每天喂两次,即上午9-10时一次,下午3-4时一次。若投喂死鱼块,则须经过食性驯化,一般将饵料鱼剪成适口的鱼块,用于高抛,使之落入水中有一个游动的感觉,刺激或引诱加州鲈鱼吞食。经过这样7-10天的食性驯化,加州鲈鱼一般会抢吃抛吃的鱼块,高抛鱼块时,要相对固定投喂的地点,范围要大一些,以便让更多的加州鲈鱼抢到食,使之生长均衡。放养初期,加州鲈鱼因个体较小,摄食能力不强,投喂的饵料鱼要精细适口,少量多次。9-12月份,加州鲈鱼长大了,鱼块可投大一些,数量适当多一些,务使其吃饱吃好,加快生长。人工配合饵料的投喂方法与投喂死鱼块的方法相同。
三、饲养管理
主要抓好水质管理,水位管理和鱼池境管理。加州鲈鱼为凶猛鱼类,喜欢食动物性饵料。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因此整个养殖过程中,水质不宜过肥。
特别是夏秋季,由于投喂大量饵料,极易引起水质恶化,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水,注入新水。一般每10天至半个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三分之一。使水的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左右,为加州鲈鱼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水域境,水位管理也很重要。加州鲈鱼放养初期,由于水温偏低,池塘水位可以浅一些。七八月份,随着水温、气温升高,要逐步把塘水加满,扩大养殖空间,以利其生长。汛期和台风季节,还要做好防汛防台工作,严防漫水逃鱼。鱼池环境管理主要是使鱼池清洁安静。加州鲈鱼喜欢清洁安静环境,吃剩的饵料鱼块、配合饵料,塘边杂草及水面垃圾要及时清除。保持环境安静,每天投喂巡塘外,一般不要多打扰,多惊吓,以利其安静适地生长。
四、鱼病防治
加州鲈鱼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一般病害较少。目前发现的鱼病主要有:水霉病、疖疮病和锚头蚤等寄生虫病。水霉病、疖疮病用食盐溶液药浴,效果较高。对于锚头蚤等寄生虫病,一般可用0.5-0.7PPM的敌百虫全池泼散,防治效果甚为理想。
第五篇:“淡水龙虾养殖及繁育技术”项目总结
“淡水龙虾养殖及种苗繁育技术”项目
总结
根据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领导组办公室文件通知精神(金科特办[2008]09号),现将“淡水龙虾养殖及繁育技术”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本人自承担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淡水龙虾养殖及种苗繁育技术”以来,以安徽省金寨县祥鑫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为创业实体,严格按照项目申报书所规定的任务,以承包方式,认真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全力投身水产养殖业,并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带动周边农民发展水产养殖业,圆满的完成了项目书规定的各项任务。
一、项目开展情况
一是完成了养殖及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带动,在原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完成86亩的淡水龙虾养殖基地的扩建任务,2008年底,共产出成品龙虾1.6万斤;新建龙虾种苗繁育基地23亩,投放优质克氏原鳌虾种苗5万尾,经技术人员人工繁育,已育成适合大别山区养殖的新龙虾种苗8.5万尾。
二是完成配套设施建设任务。项目期间,新(扩)建养鸡场房32间,1120平方米,产出肉鸡4.5万只;新建雏育室11间,440平方米,雏育鸡苗4.8万只。
三是邀请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祖国掌教授,开展养殖技术讲座两场。受益养殖户达100余人次,免费发放技术资料230余份。
四是在项目实施期间,公司被市科技局批准为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并颁发证书。
二、主要做法
1、围绕项目实施,积极筹措资金
为实施好“淡水龙虾养殖及繁育技术”项目,公司在县科技特派员领导组办公室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2008年上半年,在项目的带动下,公司自筹资金67万元,新租赁水面200亩,将养殖水面扩大至500余亩,投放了毛蟹和桂鱼两个新品种各60亩。
完成了86亩的淡水龙虾养殖基地的扩建任务,2008年底,共产出成品龙虾1.6万斤;新建龙虾种苗繁育基地23亩,投放优质克氏原鳌虾种苗5万尾,经技术人员人工繁育,已育成适合大别山区养殖的新龙虾种苗8.5万尾。新(扩)建养鸡场房32间,1120平方米,产出肉鸡4.5万只;新建雏育室11间,440平方米,雏育鸡苗4.8万只。
2、开展科技培训,规范科学养殖
梅山镇的红石村和三里井村是科技特派员扶贫项目“淡水龙虾养殖及种苗繁育技术”的主要实施地。为保证项目的实施,我们邀请了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祖国掌教授,两次来项目基地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水平,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2008年,祖国掌教授为红石、三里井两村八个居民组的83户,100余人讲解了“水产养殖技术”、“常见鱼病防治及用药”、“特种鱼与观赏鱼养殖技术”等课程。公司还根据省水产研究所申德林教授和县畜牧水产局技术人员的讲义和技术材料,编写成水产养殖技术明白纸200余份,免费发放给养殖户,规范了科学养殖。
3、创办民营科技,开展科技创新
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项目实施中,我深深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要想使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企业必须要进行产品研发;必须要有自主品牌。
2008年,在县科技局和科特派领导组办公室的帮助下,我公司积极组织力量,完善公司各项制度和硬件设施建设,完成了市级民营科技企业的申报工作,并获得批准。
我公司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为指导,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使龙虾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培育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养殖产业带。继续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在安农大动物科技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大力发展特色和优势品种养殖,培育我县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带。按县经济产业化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优势品种,培育我县的虾蟹类、特色水产鱼类等优势品种,推广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
二是培育发展休闲渔业。利用公司水产基地现有的地域优势,开展休闲渔业基地建设。吸收社会各界闲散资金,争取多方位支持,培育发展我县休闲渔业基地——祥鑫园生态休闲渔业基地。
三是建设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即建设金寨县淡水名特优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同时把公司的水产基地也作为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园区内,培养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新科技应用,包括健康养殖、病害防治等新技术应用试验,优势品种、特色品种和新品种、新技术、新养殖模式的试验、示范等。
本人将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一如既往遵循“公司+基地+农户”和“实体创业,服务农民”的原则,以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为动力,帮助周边农民发展水产养殖业,促进水产品生产优质、高产、高效,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科技特派员廖祥武二00八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