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农村沼气建设上争项目方案

时间:2019-05-15 14:5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农村沼气建设上争项目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农村沼气建设上争项目方案》。

第一篇: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农村沼气建设上争项目方案

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农村沼气建设

上争项目方案

自2003年以来,国家农业部、发改委和省农业厅、省发改委启动了中央预算内农村沼气和省级农村沼气项目。另,国家林业、农业、发改、扶贫、水利、财政等六部委自2008年启动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根据目前已实施的项目建设,制定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农村沼气建设上争项目计划方案。

1、农村户用沼气项目,规划任务为24000户,计划争取从中央预算内农村沼气项目19000户,每年3800户;争取省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5000户,每年1000户。

2、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规划任务为5处,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4处,省级预算内项目1处。

3、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项目120处,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80处,每年16处,省级预算内项目40处,每年8处。

4、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项目,规划任务66处,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50处,每年10处,省级预算内项目16处。

5、太阳能热水器项目,规划总任务为10000户,计划中央预算内项目争取5000台,争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沼气项目5000台。

竹溪县农村能源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

附表一:

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农村能源上争项目表

第二篇: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6月上旬,省委书记罗清泉来十堰市调研工作后指出:要大力支持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努力把“城镇带”建设成为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石激起千层浪,省委的重大决策引起了我市上下广泛一致的认同和共鸣,极大地提高了山区人民发展的信心。为破解我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山区县市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找到了最佳突破口、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找到了新路子。

一、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前景美好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以305省道为主轴,西起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东至房县城关镇沿线173公里范围内的呈现带状分布的城镇群。一线贯穿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城、15个乡镇的城镇带。总面积2570.85平方公里,占三县总面积的21.4%;总人口74.59万人,占三县总人口的56.6%。经济总量占三县经济总量的83%,是三个县人口密集区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前景美好:通过示范区建设,力争3年取得明显变化,5年建成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到2013年,初步建成以3个县城为中心、15个乡镇为重点、15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相对齐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农村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带。到201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雏形初具

近年来,竹溪、竹山、房县两县按照省委“一主三化”和市委“一统三分”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方针,结合县情实际,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竹溪县大力实施“百里长廊”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百里城镇带”,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竹山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等“五化”步伐,实施水电大县、矿业富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经济强县的“五县”共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房县紧扣“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借力发力、提速进位”的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大项目、大招商、大旅游、大交通。因地制宜,形成了以305省道为主轴的“烟、菌、药”三大产业和“养、茶、果”三个辅助产业。三县从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新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山区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路子,由305省道“一线串珠”的横跨竹溪、竹山、房县的百公里城镇带初具雏形。

三、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

1.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统筹山区城乡一体化的最佳突破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是我市最大的市情,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途径。如何推进山区城镇化建设,促进山区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道急需破解的新课题。作为在全省山区县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三县”,通过建设竹房城镇示范区,可以在全省与竹山、竹溪、房县同类型的县市中,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措施和办法。进而为全省山区县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先导、促进作用。

2.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推进山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打造样板点,培植示范带,才会收到统筹城乡、协调共进的实际效果。对于鄂西北山区县来讲,与平原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的掣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在空间布局上合理规划一批集镇,在功能设施上改造整治一批集镇,高起点定位,大手笔推进,努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从而发挥城镇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磁场辐射效应。

3.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提升山区县市对外形象的重要手段。竹溪、竹山、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是鄂、渝、陕三省市毗邻区域的边贸“口子县”。近年来,周边毗邻县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赶超势头日趋强劲,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在当前形式下,建设竹房城镇示范区对于提升山区县市、乃至湖北省的良好对外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基础,规划要先行,高起点规划是高标准建设的前提。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既有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有精神文明创建等“软件”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后,搞好规划论证,做好总体规划与行业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实用性。

二是必须坚持区域统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类指导,分、分阶段、分项目,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确保各项建设科学实施、有序推进、取得实效。防止各自为战,防止条块分割。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协调统筹示范区科学发展,实现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全方位、全流域、点面结合的区域统筹。

三是必须坚持产业指导。城镇带建设的核心是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生产发展、农民增收。重点是拓展优化土地空间,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提高资源承载能力。目前,305省道沿线三个县的18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行政村60%以上都是特色产业专业村,但产业的总体规模不大、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影响和制约了整体工作的快速推进。因此,示范区建设必须坚持把培植特色致富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手段。

四是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优先解决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环境问题。始终坚持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愿意参与、最容易见效的具体问题入手,通过推进农村水、电、路、医、教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使群众在城镇带建设中广泛收益,享受建设成果。

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先行先试”的精神,从政策、制度、机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山区建设城镇带是新生事物,要结合地域实际,用创新、发展的眼光科学规划、建设示范带。

六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示范带建设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群众共享为目的,充分发挥群众创造性,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热情,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必须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形成班子团结、上下联动、共谋发展的局面,防止上急下疲、上热下冷,为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增添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山县委办公室

第三篇:县河镇快速推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建设

县河镇快速推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建设

县河镇在竹房城镇带建设过程中,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围绕“产业优先,基础配套,项目推进,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步伐,城乡一体化建设亮点纷纷呈现。

产业建设先行。该镇于2010年底启动了县河镇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该示范园由华农大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整体建设规划。目前,该镇已投入2300万元在园内建成5000亩高效生态茶园、3000亩木瓜园、1000亩软籽石榴园、500亩设施大棚蔬菜、40万袋袋料香菇、木耳5万杆、10000只山野鸡、3000头牲猪养殖基地和1000头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各一个。今年3月该镇在红丰村建成地膜黄姜3000亩,7月在马鹿山一线开工实施了15000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万亩油茶基地,该工程分8个标段全面进行,其中3000亩的示范片已完成500亩。

基础设施跟进。一是该镇按照高效示范、功能配套的标准,今年在农业示范园内新建U型渠2000米、安装太阳能灯100盏。二是7月份启动了县河镇农业示范园景观河堤建设工程,该工程集河道整治、景观修复于一体,设计修建河堤2200米,整个建设工程包括土石方工程、道路工程、成品雕花石材栏杆、绿化以及其它公用设施,总投资425万余元。三是以示范场、大路沟、仁家沟为主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

重点项目同步。为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水平,该镇启动了总投资425万元幸福路改造工程,包括硬化公路500米,沿公路两侧双向铺设地下污水管网,以及建设人工湿地、沿道路两旁人行道铺设彩板、安装路灯等工程。该工程项目还包括配套房

屋户型改造,该镇按照“灰瓦片、白天沟、白瓷砖”的要求改造房屋100户,全面搞好户院绿化美化。目前,幸福路改造工程已铺设下水道管网1000米,房屋户型改造也在进行之中。

长效机制创新。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该镇还注重通过机制创新促发展,一方面在食用菌基地建设与管理上下功夫,通过组建富尔食用菌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探索出利用龙头企业带产业的农村经营机制,在茶叶、黄姜产业基地建设上下功夫,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创新镇村发展新路子,积极筹建大路沟社区和仁家沟社区两个试点。

据了解,该镇还将以“一园一路一堤”工程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即进一步完善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幸福路改造升级和县河镇农业示范园景观河堤工程。

第四篇:在全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经区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沼气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我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以确保顺利完成今年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生态家园助理员、2005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村支部书记、2006年建池重点项目村支部书记、全区沼气技工代表。市农委对我区这次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很重视,根据会议安排,我将代表区政府分别与各乡镇签订2006年生态家园工程建设责任书;下午和明天一天区农委能源办还要对各项目村支部书记和沼气技工进行系统性培训,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明确形势,确保领导责任落实到位

今年对我区农村来讲是个特殊的年份,有两件关系到农村今后发展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第二件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我们一定要借助于这样大好形势之“东风”,扬起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之“帆”,把我区的沼气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为此,各地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式,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切实加强沼气国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担负起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的领导责任。我将代表区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2006年生态家园工程建设责任书”,区农委能源办也将和各项目村签订2006年沼气国债项目建设责任书,签订责任书是推进工作的手段,更是落实工作责任的方式。既签了责任书,也就立了军令状,那么就要切实担负起项目建设的领导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是建设第一责任人,要善于统揽全局,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敢于负责,勇于挑重担,切实抓实抓细。各项目村支部书记要结合本村实际,紧紧围绕建池目标任务,把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心,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实行党员户、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建池,做出表率。区农委作为区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项目建设主管责任,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承担起项目建设任务。区能源办是项目法人,要扎扎实实地负责好项目实施工作,避免因为工作不到位而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影响项目效益的有效发挥,从而影响贵池项目区的整体形象。同时,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做到分工不分家,都要对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给予关注和支持,并与各自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放在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确保项目任务落实到位

根据国家农业部、发改委《关于下达2005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的通知》的精神,今年我区将承担2005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总投资540万元的任务,其中中央投资144万元,地方配套72万元,农户自筹324万元,项目共涉及全区14个乡镇18个村1800户。目前,省农委、省发改委已将投资计划下达到我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一池三改”建设水平为主要内容,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充分认识到国债项目建设的严肃性,在认真领会《关于下达2005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的通知》精神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建池任务。要通过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方式,层层抓落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项目建设任务落实率达到100%,资金到位率达到100%,“一池三改”成功率达到100%。为此,各地要尽快将建池任务分解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各项目建设单位要根据省里下达的2005年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抢抓当前有利的建池时机,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实现一个村一个村抓落实,一户一户抓落实。各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不得随意更改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确保按项目计划标准和要求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三、要进一步创新方法,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推进我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为民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人居环境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区上下务必认清形势,创新方法,确保我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

一要切实保证项目建设质量。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也是项目建设的形象,是项目能否延续的关键。各地要坚持质量标准,确保项目建设一批,成效一批。要坚持建池标准,严格落实“一池三改”,要坚持技术标准,按照建池技术标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要坚持职业准入制度,从事沼气施工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沼气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要坚持招标制度,对关键设备和主要建池材料要进行招标采购,提高工程建设的透明度。

二要注重沼气技术综合利用。各地要转变工作思路,通过实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与改水、改厕所、改圈、改厨),实现沼气技术综合利用。沼气综合利用必须坚持与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发展畜牧业相结合。沼气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有效形式,而畜牧业的发展必将有力推进沼气事业发展。因此必须坚持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思路建设沼气。沼气建设要集中连片,这样既有利于技术指导,又有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坚持走市场运作的路子,通过刚刚成立的贵池区沼气协会协调运作,有效解决沼气户后续服务问题。要引导经济富裕村和富裕户提高建池档次,将沼气建设与太阳能等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互利互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发挥沼气池使用效益,提高沼气池的综合效益,让农民从中得到长期持久的实惠。

三要全面落实项目管理制度。2004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制定出台了《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省农委也制定出台了《安徽省2004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实施意见》、《安徽省户用沼气项目建设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安徽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验收(试行)办法》、《安徽省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各地在项目实施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农业部和省农委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要求,规范管理,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符合国家要求。

四要严格项目建设财务管理。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应设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各地要严格执行此项规定,各项目单位一定要建立专户,设立专账,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按审批程序运作,坚持“一支笔”审批;资金帐目一律在区里建账,实行报账制,决不允许以拨代支,将项目经费直接下拨到乡村,决不允许白条入账和大额现金支付。所有项目村都要按照村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公开国家政策、计划任务、补助标准和建设条件;公布自愿建池户名单;公开物资采购价格、分配情况等,做到公开透明,家喻户晓。

五要加大工作检查和督查力度。今年,要依然加大项目检查、督查力度,确保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区能源办要定期组织专门的项目检查组,深入乡镇,进村入户,明查暗访,特别是对资金落实、公示制度、建设质量和技术服务等进行跟踪检查,对存在问题要及时发现,迅速整改,追踪问效,通过加强项目检查、督查等手段,保证建池的数量和质量。今后,对项目的检查督查工作要形成制度,规范检查程序,提高督促检查的质量。各项目村也应加强自查工作,通过自查,促进项目建设。各地要认真检查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六要注意加强示范引导。积极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树立项目示范村、示范户,通过这些示范村、示范户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沼气项目建设的全面开展。沼气建设要在农村全面推开,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还有一定阻力,要真正让广大农民感受到沼气综合效益,仅靠媒体宣传还不够,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示范点,典型引路。我区观前镇园林村、江口街道办事处三范村、梅村镇霄坑村、墩上镇团结村等地通过兴建沼气池,开展沼气技术综合利用,扩大了农民种养规模,改变了农村家居环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突出,昨天,我们就前往墩上镇团结村参观了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他们成功的地方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和推广。各地要通过建设高标准示范点,引导农民看,算给农民听,让农民通过算帐对比,真正了解沼气的益处,进一步增强农民自觉参与建池意识,特别要引导项目区农民积极投资投劳,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发展,在全区迅速掀起建池新热潮。

同志们,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高。各地要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巩固成果,扎实工作,确保全面完成2005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工作,为全面建设贵池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统筹山区城乡发展的新探索—关于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调研报告

统筹山区城乡发展的新探索

—关于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调研报告

联合调研组

一、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重大意义

省委专题办公会议纪要(〔2010〕15号)指出,“参照仙洪试验区的政策,将两竹百公里城镇带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规划,作为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验区”。“同时,将房县沿305省道、紧邻竹山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军店、化龙、窑淮3个乡镇,一并列入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鉴于房县的3个乡镇已列入试验区建设,建议试验区名称定为“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是指西起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东至房县城关镇,约173公里长,分布在305省道沿线,包括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城、15个乡镇的城镇带。总面积2570.85平方公里,占三县总面积的21.4%;总人口74.59万人,占三县总人口的56.6%;经济总量占三县经济总量的83%,是三县人口密集带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我省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一)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重大部署。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和“城乡融合”理论蕴含着城乡统筹思想。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探索城乡共同繁荣之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中央领导都提出了城乡统筹战略。近几年,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力度,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开展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88个新农村建设乡镇试点四个层面的试点工作,对全省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带动和示范效应,但广大山区如何走城乡一体化路子,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结合部,集老、少、边、穷于一体,自然条件落后,是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又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连片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为突出。2009年,十堰市城区人均GDP已达46714元,县域人均GDP仅为8920元,城区与县域之比为5.2∶1,城区与竹房三县之比为7.1∶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44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0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4.6∶1,两项数字差距之大,全省独一无二,全国也不多见。在这个城乡矛盾特别突出的地方建设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具有创新性、典型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创造性实践。

(二)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快扶贫开发的重大举措。城乡发展不协调是制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重大障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是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应有之义。位于鄂西北的十堰市,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所辖6个县(市)都是国家级特困县,脱贫致富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全省区域的均衡发展。而在这6个县(市)中,竹房三县的贫困状况则更为严重。2009年竹房三县人均GDP只有6500元,低于6个县(市)平均水平2420元;三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011元,低于6个县(市)平均水平99元,城区与竹房三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4.8∶1。竹房三县脱贫致富问题,既是十堰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省扶贫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竹房城镇带地势相对平坦,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具有一定发展基础。把这里作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省、市两级予以重点扶持和帮助,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培育“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培植特色致富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城镇带两厢乃至鄂西北山区发展;有利于在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为广大山区找到一个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这一探索实践,在全省乃至全国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三)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区安全的有效途径。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引汉补江”通道,在国家主体功能

区划分中,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适应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安全,是十堰市和全省的重大政治任务。把竹房城镇带建成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有利于提升鄂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减少农业人口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积蓄生态资源;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带动十堰市乃至鄂西北地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山川河流复归平静与安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涵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四)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推进鄂陕渝对接、提升湖北对外窗口形象的迫切需要。竹房城镇带位于鄂、陕、渝交汇处,地处秦岭南麓、巴山北坡,东屏荆襄,西控川陕,南连渝蜀,北枕汉水,是连接华中地区与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以305省道为纽带,竹溪、竹山、房县成为鄂陕、鄂渝“口子县”,西端与陕西省平利县接壤,南部与重庆市巫溪县相邻。近年来,周边邻省县市发展速度加快,竞争态势日趋激烈。陕西省把平利县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设立“专项基金”,举全省之力打造陕南地区面向湖北的窗口县。力度之大,政策之优,都远远超过湖北。我们此行考察的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其城乡建设水平、市场繁荣状况远远超过相邻的竹溪县。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有利于推进鄂陕、鄂渝对接合作,搞活“边贸”,开发鄂西北特色资源,促进鄂西北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已具备现实基础。近几年,十堰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等不靠,大胆探索,紧密结合十堰实际和山区特点,提出了以“统筹城乡为方向,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战略,并在竹溪县进行试点,探索山区城乡一体化的路子。竹溪、竹山、房县不约而同地在305省道沿线大作统筹城乡的文章,而且相互学习借鉴、竞争发展,在这个狭长区域形成了“一线穿珠”的城镇群。他们的率先探索实践,为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一定的资源,建设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将对我省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总体思路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与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相比,条件较差,区情特殊,建设难度更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也不同。必须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遵循规律,科学谋划,稳妥推进。综合研究各方面情况,我们初步提出如下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统筹城乡发展,分区域规划、分类型指导、分产业布局”的“一统三分”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和山区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要求,高起点制定《竹房城镇带山区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并依据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注重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坚持区域统筹。打破城乡、地域界限,把竹房城镇带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统筹各项改革发展,防止各自为战、零打碎敲、条块分散。县与县之间既要合理分工、体现特色,又要加强协作、同步发展。

——坚持产业主导。把培植特色致富产业作为推进试验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发挥竹房城

镇带的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改善民生。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努力破解长期积累的农村民生难题,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改革创新。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先行先试的精神,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山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完善市场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形成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的发展动力机制。

——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热情,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班子团结、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共谋发展的局面。

(三)发展目标

力争3年取得明显变化,5年建成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到2013年,初步建成以3个县城为中心、15个乡镇为重点、15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相对齐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农村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带。

到201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区域内总人口达到90万人,其中县城和集镇常住人口60万人,城镇化率66.7%。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增长14%;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85%,农村适宜沼气入户率达90%以上,地表水出境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空气质量不断提高,万元GDP能耗、COD排放量、SO2排放量逐年下降,并在省市控制指标以内;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广电和互联网络通达率100%,水泥路通组达户率90%,自来水普及率95%,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立足竹房城镇带的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实现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事业、城乡生态建设“六个一体化”,把竹房城镇带建设成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的样板。

(一)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构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带。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支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实力,促进产业互融互补、良性互动,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带。一是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茶叶、烟叶、魔芋、食用菌、林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二是加快发展特色工业。加强对传统支柱工业的改造升级,重点培育水电能源、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引导项目向城镇带内集中,企业向城镇带内聚集,建成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带动能力、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三是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边贸市场和城镇集贸市场,努力把竹房城镇带建设成为湖北有机绿茶产销集散地、鄂渝陕周边地区中药材集散地、魔芋生产加工聚集区、商贸流通中心

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武当山—野人谷—神农架—大九湖—十八里长峡—武陵桃花源—楚古长城—西安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房县野人谷和野人洞、竹山桃花源和女娲山风景区、竹溪楚长城等旅游景区景点。

(二)推进城乡布局一体化,形成“一带三心三区”的总体布局。科学制定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总体规划及分区域规划,加快形成竹房城镇带“一带三心三区”的总体布局。“一带”即沿305省道及谷竹高速城镇发展带,重点是加快生产要素向带内的重要节点地区聚集,引导城镇和产业优先发展,形成带动整个区域均衡发展的空间“骨架”。“三心”即建设以竹溪中心城区、竹山中心城区、房县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城镇集聚发展核,重点是发挥三县的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建设,更好地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三区”即统筹竹溪发展示范区、竹山发展示范区、房县发展示范区,重点是依据三个示范区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合理布局产业,实施优势互补,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协调发展。试验区内各镇、村要按照“一带三心三区”的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加强城乡道路建设。按照“建设主动脉、提升支干线、硬化入院路”的思路,建设百公里城镇带内通外联、畅通便捷的公路网。建设两条主动脉,完成房县县城至竹溪关垭173公里305省道改造升级,达到山区一级路建设标准;完成谷竹高速建设任务。积极争取竹巫高速公路和郑万铁路、房康铁路过境房县、竹山、竹溪并设置站点。提升支干线,完成所有行政村通村水泥路建设,加快推进连村循环路和中心村入户路建设。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系统工程,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防洪河堤、节水灌溉、万亩灌区工程的实施力度,实施低丘岗地改造和低效林改造工程。三是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人口承载能力。提升城乡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体系建设水平,实现城乡全覆盖。推进城市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一是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率。二是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均衡发展。不断扩大区域内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面,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力争区域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每个乡镇有一所标准化农村福利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率100%,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率100%。三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投入力度,加快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引导人口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建设一批综合服务中心,让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质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稳步发展农村教育,加快发展城区教育,突出发展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公办民办相结合发展幼儿教育。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二是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率。三是繁荣城乡文体事业。加强县城群众健身文化活动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推动农民健身工程向社区和自然村延伸。四是强化社会管理。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落户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各类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平安村创建活动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农村文明程度,塑造文明健康乡风。

(六)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态环境。一是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争取将示范区25度以上坡地全部纳入国家“十二五”退耕还林计划;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石漠化治理、低产林改造、坡改梯、林区基础设施、森林防火等工程建设,加快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实施以水污染防治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工业点源综合治理,加大工业尾矿治理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到2015年,区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二是实施城乡污染防治工程。按照生态环保、低碳降耗要求,加大县城垃圾处理和重要集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医药化工、矿产冶炼等企业污染治理,发展清洁生产,减少城乡污染物排放量。三是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合理规划村镇卫生设施布局,落实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三包”制度(包绿化、包保洁、包管护),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村镇户院“三清三拆三建”活动(清垃圾、杂物、路障,拆临路猪圈、厕所、废弃设施,建水泥场坪、门前花坛、沼气池),建设整洁亮丽新家园。

(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赋予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先行先试权,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一是创新以城带乡发展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实行企业联村开发,引导企业到农村投资开发农业资源,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面。二是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试验区内各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为平台,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围绕试验区总体规划,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使用。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中来。三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农户自主协商流转、集体组织委托流转、土地使用权入股、转让、租赁等方式,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四是创新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产权改革等有效办法,探索建立农村道路、水利、安全饮水、林网等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的长效机制。五是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村级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八)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试验区建设的推动力。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一方面要靠自力更生、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靠政策扶持,引导和整合社会资源。建议省里从三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国家和省现行相关优惠政策向竹房试验区倾斜。竹房山区是多重政策覆盖地区,省在安排国家和省已出台的包括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中部崛起政策、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保护政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政策项目时,适当向竹房城镇带倾斜。二是比照仙洪试验区制定优惠政策。对调整和完善分税制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给试点县(市),其中25%用于试验区新农村建设,从省级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试验区373个小型项目建设补助。对竹

房试验区“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农资综合服务社以及邮政三农服务站等建设给予支持。支持试验区15个乡镇各兴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和一座垃圾处理厂,加大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允许先行开征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由物价部门审定。支持试验区“一建三改”工程建设,提高沼气入户率。加大对试验区的林业扶持力度,继续支持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加大试验区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试验区小流域治理及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补助,支持试验区城乡供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加快试验区通乡通村道路建设,打通3条省级出口路。支持试验区抓好6个中心镇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对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园区内重点企业贷款提供政策性担保。支持试验区100个比较偏远、相对困难的村开展村庄整治。引导和鼓励电信、广播电视等企业在实施村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工程中实行联合建设、资源共享。三是根据竹房城镇带实际制定一些特殊扶持政策。包括城镇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发展社会事业、生态建设、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外,比照陕西省支持平利县政策,提高试验区内新农村建设政策性补助标准。

下载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农村沼气建设上争项目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农村沼气建设上争项目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