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
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 10:05
来源:《求是》期号:2006.6作者:王伯安 吴海燕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在这个流程中,所有物质和能源要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留民营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农业村。20世纪70年代末,留民营还是北京郊区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为了解决烧柴做饭问题,村干部带头于1979年开始发展户用小型沼气池。20世纪80年代,全村共建成170多个户用小型沼气池,但由于使用不方便和产气不稳定,从90年代初又开始投资建设大型沼气工程。从此,留民营的沼气事业进入专业化生产阶段,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维护和管理。这些专业人员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操作技能,可以不断对沼气生产设备进行工艺创新,保证常年向全村稳定供气。为充分发挥沼气工程的作用,2004年留民营又投资25万元增加了沼气发电设备,为养鸡场提供电能,使沼气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留民营村以建设生态农业体系为目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和纽带,能实现系统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及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在调研中,我们将留民营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成效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留民营围绕沼气工程建设,把种植、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创新,使蔬菜全部实现了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实现了工厂化规模生产经营。在种养业基础上,留民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种、二养、三加工、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每年可向首都市场提供有机蔬菜1000万公斤、鲜蛋260万公斤、肉类90万公斤、各种鲜活家禽20万只。二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解决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目前,留民营施用沼肥生产的蔬菜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有机蔬菜供应方,并显示出市场竞争优势。三是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宽了增收渠道。随着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留民营在农业
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用人需求不断增长,为本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全村861口人中从业人员达600人,人均收入在2003年超过1万元,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
生态效益。留民营发展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既节省了农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留民营100m3的沼气池将约5万只鸡的粪便转化成为300m3/日的沼气,不但使全村240户村民炊事用能不再依赖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还可将剩余的沼气用于发电,为规模为20万只鸡的养鸡场提供电力能源。同时,沼渣和沼液是种植业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其有效施用使全村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0.9%提高到目前的2.7%,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污染问题。
社会效益。发展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还使留民营村摆脱了长期以来脏、乱、差的困境。目前,留民营已形成了供水、供电、供气(沼气)网络,使村民用水、用电、用气同城市居民一样方便。村庄功能齐全,有综合办公楼、会议厅、活动中心、商店、医疗室、公园、学校、电信局、银行等。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文明富庶、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留民营的实践说明,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可以使物质和能量在农业生产内部循环利用,使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延长了农业生产的链条。我们认为,这种农业生产系统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使不完整的传统农业循环转变为完整的良性循环系统,使农村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和结构优化的“三赢”,是我国建设生态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4年10月12日访问留民营村后,高度评价留民营“探索出了一个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新方法,这不但对中国,对整个世界都十分有益”。留民营村发展大型沼气工程的实践,对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发挥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作用。沼气建设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中心环节,但由于其效益的长期性,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需要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率先认识,带头实践。留民营的沼气建
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村干部的认识水平和组织水平的不断提高。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身为妇女队长的张广会(现为留民营村党支部书记),认识到当时国家推广的小沼气能解决农村妇女烧柴做饭烟熏火燎、费时费力的问题,于是带头搞起了小沼气。20世纪80年代末,村干部们进一步认识到大沼气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于是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了大沼气工程的建设。把留民营村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我们可以把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来看待。在当前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知识亟待提高的条件下,他们的带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构建相应的组织。留民营之所以能从沼气建设入手,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农业循环经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势。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作为我国农业的基本制度安排,因此从留民营村的实践看,在农村其他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力进行农村组织创新。我们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涌现的“企业+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是现实而有效的组织形式。以企业等组织形式集中建设和发展产业化项目,让农户有偿使用沼气和沼肥,符合农村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第三,需要国家资金扶持。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先后安排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专项资金补助,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小型能源项目、沼气国债等,投资也在逐年加大。但这些资助项目多属于小型沼气项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建设大型沼气具有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效应,但是所需资金数额较大,仅靠农户投资往往不足,应由政府提供资金扶持。留民营的大型沼气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也是得益于政府的资助,如1993年北京市能源办向留民营一次性投资80万元。在理论上,循环经济既具有公益性,也具有生产和供给的边际成本小的特征,以企业等组织形式为运行基础,主要由国家来投资建设,将会大大推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四,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大型沼气工程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循环,客观上要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来实施,因而需要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规划的关键是要考虑管道输送沼气半径的经济性,只有突破以村庄为单位的区域划分,才能使大沼气的规模经济作用得以发挥。例如,留民营有一个20万只鸡的规模化养鸡场,而10
0m3的沼气发酵池只需要5万只鸡的鸡粪就能够满足全村农户的沼气需求,产生的沼肥也足够村里的种植业使用。这就是说,还有15万只鸡的鸡粪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留民营能进一步扩大沼气生产规模,就会以比较小的边际成本向周围邻近村民供给沼气。而这,不是留民营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上级政府的规划和协调。
(作者:王伯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吴海燕,副教授)
第二篇: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
一、引言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
(1)农业及农业收入: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渔各业,是一个广义概念。农业收入亦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
(2)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则从事非农经营。
(3)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基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原料成本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调查程序
1)、选取调查对象: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
2)、对所选择的乡镇、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
3)、在了解乡镇、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兼业户,对其2003—2004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4个乡镇87个村的部分农户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村数10个,样本农户数为22户。其中,在沙坨子乡22个村,选取了情况大庙村、庙后村和沙坨子村,共1260户、5043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区暨下岗职工再就业孵化基地;在榆树林子镇30个村,选取了郑杖子村和百岱营子村,共694户、2775人,特别调查了村民刘利峰、宋英山两户;在小寺沟镇19个村,选取了养殖专业村胡杖子村和养殖重点村单家店村、佟杖子村,共803户、3215人,特别调查了新建的雅图沟金泉养殖场和单家店6户群众合伙建设分户饲养的养牛场;在平房乡16个村,选取了东樱桃沟村和太平梁村,共744户、2976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太平梁李龙江养牛厂。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1、农户收入水平比较
农户收入水平比较(单位:元)乡镇GDp(2003年)(万元)总收入(2003年)农业人口(人)人均纯收入2002年2003年增速(%)沙坨子乡20,30019,62029,6251,3651,56914.9榆树林子镇19,63419,63431,9161,8171,8582.3小寺沟镇17,85317,87824,6031,4451,61111.5平房乡5,4345,46916,9881,6001,62
第三篇: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
一、引言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1)农业及农业收入: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渔各业,是一个广义概念。农业收入亦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2)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则从事非农经营。(3)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基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原料成本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调查程序
1、选取调查对象: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
2、对所选择的乡镇、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
3、在了解乡镇、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兼业户,对其2003—2004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这次调查中,对4个乡镇87个村的部分农户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村数10个,样本农户数为22户。其中,在沙坨子乡22个村,选取了情况大庙村、庙后村和沙坨子村,共1260户、5043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区暨下岗职工再就业孵化基地;在榆树林子镇30个村,选取了郑杖子村和百岱营子村,共694户、2775人,特别调查了村民刘利峰、宋英山两户;在小寺沟镇19个村,选取了养殖专业村胡杖子村和养殖重点村单家店村、佟杖子村,共803户、3215人,特别调查了新建的雅图沟金泉养殖场和单家店6户群众合伙建设分户饲养的养牛场;在平房乡16个村,选取了东樱桃沟村和太平梁村,共744户、2976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太平梁李龙江养牛厂。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1、农户收入水平比较农户收入水平比较(单位:元)乡镇 GDp(2003年)(万元)总收入(2003年)农业人口(人)人均纯收入2002年 2003年 增速(%)沙坨子乡 20,300 19,620 29,625 1,365 1,569 14.9榆树林子镇 19,634 19,634 31,916 1,817 1,858 2.3小寺沟镇 17,853 17,878 24,603 1,445 1,611 11.5平房乡 5,434 5,469 16,988 1,600 1,620 1.25全县 204,200 340,973 360,863 1,719 1,806 5.1分析:4个乡镇中,沙坨子乡人均纯收入增速最快,达14.9%,高于全县水平9.8%,主要是食用菌发展迅速,从2002年的 万盘(袋)发展到2003年的920万盘(袋),户均增产 盘(袋);平房乡增速最慢,低于全县水平3.85%,一是退耕还林减产减收,二是食用菌发展缓慢;榆树林子镇增速仅为2.3%,低于全县水平2.8%,主要是退耕面积比较大,林果业受影响较大;小寺沟镇增速为11.5%
关、坏盘率比较高,原辅料来源受限或成本较高,部分农户技术不过关,部分农户没有足够资金,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渠道不畅通,市场价格不稳等等问题;设施菜产业,存在因所购买私人品种不过关导致减产滞销的问题;畜禽养殖业,存在羊的舍饲圈养技术不成熟。而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业链条不够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组织程度不高,市场发育迟缓,交易信息闭塞,交易量上不去。因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政策引导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按有关条件继续给予发展特色产业贴息贷款支持,管好用好小额信贷及扶贫贷款。农口部门都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和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资金实行打捆使用,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小额信贷不仅仅限制在支持食用菌产业上,其他特色产业也要安排财政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
2、要主攻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只要能与生产基地有机结合,只要能带动农民进市场,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按照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倡导农民自主自立的产业化组织。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组织,如农民协会、农业(作物)研究会、农民合作社等,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结的网络。最终形成农民自愿参加和自主运行,与政府机构脱钩的自立农业产业化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则应鼓励现有各种官办、社区或乡镇办和民办的各种农业服务推广组织,在不搞垄断、不厚此薄彼、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各显其能,共同发展,自愿走向联合。在发展中有意弱化官办意思,使之形成具有广阔前途和长久生命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4、积极培育发展、搞活壮大一批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一条街”。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搭台,农民经营得实惠的举措加快建设。由政府筹资食用菌交易市场周围的空铺面统一承租下来,建设一条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农民街”,县直各有关部门及乡镇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对农户经销农产品给予帮助,鼓励全县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和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农户来“农民街”经营,特别是对那些由于城市扩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优先安排。实行政策倾斜,对到“农民街”经营的农户,两年内免铺租、免税收、免工商管理费。这样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就业舞台,也可为平泉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打开一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大门,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5、增强乡镇执政能力。乡镇执政能力表现在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个方面。首先是谋划发展,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准一个主导产业,制定战略,合理规划,提出思路,重点扶持、重点推进;其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同时,要建立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6、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目前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大都是松散的、不稳定的、低效益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产业化内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利益过多地倾斜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在产业化内部缺少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各个环节松散、脱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落到实处。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的地方搞的“订单农业”,订单兑现不了,这里除了法律意识淡薄、合同不尽规范等问题外,最严重的原因还是利益分配关系没有处理好,以至一些地方的产业化经营是松散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所以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通过大力整治经济秩序,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环境,加强宣传、培训以及指导帮助,改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以及各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组织的利益分配和联接机制,形成公平合理、利益互惠、平等合作、利润与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原则。
7、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农业、信息、科技等相关部门以及全体农民的共同参与。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构建适合县情的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户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为保证实用的科技、市场、产品等信息能为当前条件下的农民和农业发展所用,需要建立一些专职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为农户提供高效、专业的信息服务,以保障农业信息体系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第4页)一文
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
一、引言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
(1)农业及农业收入: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渔各业,是一个广义概念。农业收入亦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
(2)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则从事非农经营。
(3)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
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基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
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原料成本
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调查程序
1、选取调查对象: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
2、对所选择的乡镇、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
3、在了解乡镇、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兼业户,对其2003—2004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4个乡镇87个村的部分农户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村数10个,样本农户数为22户。其中,在沙坨子乡22个村,选取了情况大庙村、庙后村和沙坨子村,共1260户、5043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区暨下岗职工再就业孵化基地;在榆树林子镇30个村,选取了郑杖子村和百岱营子村,共694户、2775人,特别调查了村民刘利峰、宋英山两户;在小寺沟镇19个村,选取了养殖专业村胡杖子村和养殖重点村单家店村、佟杖子村,共803户、3215人,特别调查了新建的雅图沟金泉养殖场和单家店6户群众合伙建设分户饲养的养牛场;在平房乡16个村,选取了东樱桃沟村和太平梁村,共744户、2976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太平梁李龙江养牛厂。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1、农户收入水平比较
农户收入水平比较(单位:元)
乡镇
GDp
(2003年)
(万元)
总收入
(2003年)
农业人口
(人)
人均纯收入
2002年
2003年
增速(%)
沙坨子乡
20,300
19,620
29,62
51,365
1,569
14.9
榆树林子镇
19,63
419,634
31,916
1,817
1,858
2.3小寺沟镇
17,853
17,878
24,603
1,445
1,61
111.5
平房乡
5,434
5,469
16,988
1,600
1,620
1.25
全县
204,200
340,973
360,863
1,719
1,806
5.1
分析:4个乡镇中,沙
003年已达165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9%,畜禽养殖纯收入2003年已达264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15%,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70%,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5%。
3、农户收入状况与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的关系
农户收入状况与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的关系对比
产业类型
亩产
单价(元)
单位收入(元)
单位投入(元)
单位纯收入(元)
固定资产投入(元)
食用菌
6670
(盘/袋)
533,350
7,000
26,350
5,000/个
设施菜
西红柿
25,000斤
0.512,500
8,000
25,500
20,000
黄瓜
35,000斤
0.6
21,000
畜禽养殖
牛
——
——
——
——
1,000
——
猪
——
——
——
——
300
——
羊
——
——
——
——
——
玉米
1000斤
0.5
500
166
4——
说明: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食用菌、设施菜、玉米全部按照单位亩产计算。
分析:三大特色产业中,食用菌增收最为明显,每亩纯收入为26,350元,不过前期有一定的固定投入,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设施菜增收也比较见效,每亩纯收入为25,500元,但前期投入太高,每个棚20,000元,而且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一年四季不能闲;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存在困难,不仅投入增加太大,而且人手不够。但相对于种玉米,每亩纯收入仅334元,三大特色产业的确诱人。
三、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农民本身素质因素。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主要发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区位因素:此次调查的4个乡镇中,沙坨子、小寺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农户收入受区位制约较少;榆树林子因靠近凌源,许多农副产品都可以拉到凌源销售,比较方便,但受农户自身交通工具限制;平房区位条件较为恶劣,因而农户增收缓慢。
(二)资源气候因素:沙坨子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铁选业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榆树林子气候独特,所产的设施菜、花卉质高价低,已成为邻近市场的品牌产品。
(三)经济发展水平
1、产业化水平:沙坨子乡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水平较高,有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4个,保鲜库26个,菌袋厂1家,龙头企业18家,有资质的菌种生产户15家,占全县的60%,交易市场1个,农民经济人270人,食用菌协会6000人,因而全乡有620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占全县总户数的75%,农户从食用菌上人均增收1000元。
2、市场交易水平:沙坨子乡有食用菌交易市场1处,农资交易市场1处,食用菌保鲜库26个,方便了菇农的产前原辅料购买和产后的产品销售,因而有75%的农户靠食用菌增收致富;榆树林子镇建有1处较大规模的果品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年交易额达4600万公斤,有力地促进了榆树林子设施菜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些邻近市场的农户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采摘新鲜产品出售,既可卖个好价钱,又减少了许多成本。
(四)劳动力素质
1、观念因素:农民素来守业意识强,创业意识弱,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沙坨子乡虽然有75%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但剩下的农户除了邻近市场做点小买卖外,尚有一部分农户仍然固守旧业,抱着“宁可日子舒服过,也不冒风险”的想法。
2、学历与技术水平: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的劳动力学历水平要较其他乡镇高,全乡15722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16人,高中及中专2038人,初中7451人;而平房乡的10041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没有,高中1433人,初中6667人。农业产业化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特别是食用菌和设施菜,一是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虽然所调查的4个乡镇都成立了食用菌协会,都有专职的技术人员,但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的程度与效果却不尽一样,沙坨子乡有90%的菇农经过培训,食用菌协会会员发展到6000人,因而坏盘率比较低,为4.25%。另一方面,农户对技术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农户表示“目前所学的技术仍不够,只要有技术员来培训指导,他们一定肯花时间学习”。此处,对于养殖业,特别是羊的舍饲圈养规模,一般数量达到200只就很困难再扩大规模了。
3、专业化组织程度:农民专业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沙坨子乡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有会员6000人,农民经纪人270人,保证全乡从事食用菌生产的6200农户家家都有一名会员,在技术培训、学习与指导上联系比较紧密,在资金扶持上也互相帮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乡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壮大。但由于协会成立时间较短、组织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以及产业链条较短的限制,还没有形成统一供应种子、原料和统一产品收购、包装、销售的局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制和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方面的合作还远远不够,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而榆树林子、小寺沟和平房却还没有成立相应的蔬菜协会和畜禽养殖协会,依靠的仅仅是亲戚村邻的指导与互助,既缺乏信息来源,也不了解市场行情。
(五)地方政府执政能力
1、政策引导:指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建设,主要包括为促进产业发展制定的优惠政策、落实中央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政策引导是影响农户经营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对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到位,落实得力。如该乡的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内生产大户杨连叔,获得政府无偿资金1万元,国家贴息贷款5000元,自己投入6.8万元,年生产食用菌3万盘(袋),纯收入可达近10万元。4个乡镇的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款发放都比较到位,人均粮补7.35元基本到户。
2、基层干部带动能力:实践证明,村领导班子比较得力的村,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户收入普遍提高。在沙坨子乡,60%的党员和80%的村干部首先带头搞起了食用菌生产,在学透了技术、摸透了市场,赚了钱、致了富后,又带领所在村农民搞食用菌。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县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71.4万亩算,人均只有1.8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一方面,粮食单产无法提高,粮食价格比较低;另一方面,增加农业收入也无法靠扩大规模来实现,进而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一是当地的非农工作机会,二是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我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外地的就业信息也比较匮乏,加上大多数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劳务经济所能产生的作用相应减弱。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县三大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制约因素:食用菌产业,存在菌种质量质量不过关、坏盘率比较高,原辅料来源受限或成本较高,部分农户技术不过关,部分农户没有足够资金,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渠道不畅通,市场价格不稳等等问题;设施菜产业,存在因所购买私人品种不过关导致减产滞销的问题;畜禽养殖业,存在羊的舍饲圈养技术不成熟。而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业链条不够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组织程度不高,市场发育迟缓,交易信息闭塞,交易量上不去。
因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政策引导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按有关条件继续给予发展特色产业贴息贷款支持,管好用好小额信贷及扶贫贷款。农口部门都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和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资金实行打捆使用,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小额信贷不仅仅限制在支持食用菌产业上,其他特色产业也要安排财政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
2、要主攻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只要能与生产基地有机结合,只要能带动农民进市场,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按照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倡导农民自主自立的产业化组织。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组织,如农民协会、农业(作物)研究会、农民合作社等,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结的网络。最终形成农民自愿参加和自主运行,与政府机构脱钩的自立农业产业化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则应鼓励现有各种官办、社区或乡镇办和民办的各种农业服务推广组织,在不搞垄断、不厚此薄彼、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各显其能,共同发展,自愿走向联合。在发展中有意弱化官办意思,使之形成具有广阔前途和长久生命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4、积极培育发展、搞活壮大一批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一条街”。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搭台,农民经营得实惠的举措加快建设。由政府筹资食用菌交易市场周围的空铺面统一承租下来,建设一条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农民街”,县直各有关部门及乡镇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对农户经销农产品给予帮助,鼓励全
县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和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农户来“农民街”经营,特别是对那些由于城市扩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优先安排。实行政策倾斜,对到“农民街”经营的农户,两年内免铺租、免税收、免工商管理费。这样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就业舞台,也可为平泉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打开一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大门,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5、增强乡镇执政能力。乡镇执政能力表现在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个方面。首先是谋划发展,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准一个主导产业,制定战略,合理规划,提出思路,重点扶持、重点推进;其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同时,要建立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6、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目前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大都是松散的、不稳定的、低效益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产业化内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利益过多地倾斜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在产业化内部缺少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各个环节松散、脱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落到实处。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的地方搞的“订单农业”,订单兑现不了,这里除了法律意识淡雹合同不尽规范等问题外,最严重的原因还是利益分配关系没有处理好,以至一些地方的产业化经营是松散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所以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通过大力整治经济秩序,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环境,加强宣传、培训以及指导帮助,改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以及各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组织的利益分配和联接机制,形成公平合理、利益互惠、平等合作、利润与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原则。
7、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农业、信息、科技等相关部门以及全体农民的共同参与。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构建适合县情的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户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为保证实用的科技、市尝产品等信息能为当前条件下的农民和农业发展所用,需要建立一些专职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为农户提供高效、专业的信息服务,以保障农业信息体系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第五篇: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
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
——平泉县发展民营经济的调查与启示
民营经济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已成为各地争相发展的首要目标。平泉县近几年来进行了成功实践。他们始终坚持把民营经济放在全县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立县、市场兴县”三大战略,使民营经济呈现出速度、规模、效益、后劲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并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的重要支撑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截止2003年底,全县民营经济纳税额553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5.8%;实现增加值80400万元,占全县gdp的37.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00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4.5%;新增有照个体工商户2250户,累计达到6261户;新增民营企业109家,累计达到796家;新增注册资金15189万元,累计达到45357万元。全县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专业市场发展到12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开办县级民营工业园区4个,入驻园区企业30家,建设专业小区和专业村30个。
一、主要做法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为全面理清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平泉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落实国家有关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私人财产合法权益的同时,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有关部门多次到浙江、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去年年初,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了“平泉要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通过讨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广泛共识:即对于平泉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县份,只有放开才能发展,放胆才能突破,不发展民营经济就没有出路,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就难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经过四大班子充分酝酿,反复讨论,确定了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扶持民营企业大户为突破口,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放心、放胆、放手地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尽快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建设承德经济强县的重要支撑力量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突出坚持“六个依托”,即:坚持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矿产资源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市场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工业园区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能人和大户发展民营经济。
(二)营造宽松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在政策环境方面,平泉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创办工业园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市场兴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市场准入、用地、融资、收费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服务环境方面,成立了“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集中缴费大厅,首批县直20个行政审批部门共42人入驻中心,划转职能96项,同时对年纳税额在5000元以上的373家工商企业和个体大户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对投资商给予全程领办服务,一帮到底。对各种行政性收费,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在法制环境方面,继续加大了“三乱”和“五霸”的整治力度,成立了经济环境治理委员会,设立了经济“110”,重点解决企业征占地过程中的漫天要价问题,着力查处对投资者出难题、找麻烦,甚至敲诈勒索等不法行为,依法保护民营经济法人代表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舆论环境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发布会、联谊会等多种渠道宣传平泉在投资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让投资商了解平泉。同时,县电视台开辟了民营经济专栏节目,一方面宣传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及时报导在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民营大户,积极营造优化发展环境的强大声势,在全县上下营造出了“亲商、安商、扶商、护商、富商”的浓厚发展氛围。
(三)积极转变职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在这方面,平泉县委、县政府把主动为企业办实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转变职能的重要手段。一是为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县领导亲自协调金融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对县里确定的特色主导产业,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贴息,提供设备支持。同时组织有关部门赴山西进行了实地考察,制定了组建平泉县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具体筹建方案,目前,正在落实资本金、开户银行及人员选配,预计今年一季度末投入运营,届时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缓解民营企业资金瓶颈问题。二是加强行业自律,有效解决行业内无序竞争问题,县主要领导深入到全县杏仁露、活性炭炭、食用菌三大行业企业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于2003年先后组建了食用菌、杏仁饮品、活性炭三个行业协会,同时成立了特色行业监管办公室。建立健全了协会的自律章程和行业监管办法,三个行业呈现出了优势互补、规范运行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加快行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按照《关于创办民营经济园区的意见》,谋划了平泉镇、七沟、南五十家子和北五十家子占地面积1000亩的4个民营经济发展园区,制定了园区用地、收费、招商、人才、环境和其它方面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28款72项,让业主在园区内放心、放手、放胆发展。目前,入驻园区内的企业30家。四是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到民营企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重点项目采取一套班子、一种机制、一笔经费、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将目标责任明确到县级领导、部门、乡镇和项目主体责任人的头上,加强督导考核,确保按计划节点推进,加快了民营经济发展步伐。沙坨子乡充分发挥铁矿资源优势招商引资上亿元,新上项目14个,为及时解决企业在征山、占地、架电、道路等方面的难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该乡现场办公,并抽调县直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为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保证了项目按计划投产达效。为充分利用原小寺沟铜矿的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南五十家子乡和铜矿现场办公,经多方论证,将铜矿及周边区域列为县级民营特色产业园区,并享受县级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目前园区规划已经完成,预计未来3年内,园区民营企业将由现在的6 家发展到20 家,产值达5 亿元,实现税收3000万元。
(四)加大领导力度,提供发展保障。为切实加强对全县民营经济的领导,把民营经济尽快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县委、县政府对25名县级领导和40个县直部门实行了分包民营企业大户制度,包扶企业69家,包扶人员每月到企业进行一次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县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加强对全县民营经济工作的指导,平泉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民营经济发展局,为正科级单位,具体负责全县民营经济工作。同时县委、县政府整合县四大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专门成立了市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县委、县政府授予委员会指导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及对乡镇和有关部门工作奖惩的决策权、重大项目审批权、干部任用和资金使用建议权。委员会既是县委、县政府指导全县市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参谋机构,又是工作机构和综合协调机构,对县委、县政府负责。委员会实行主任和副主任目标分工责任制,成员部门实行包乡镇目标责任制,与乡镇同奖同罚。
二、几点启示
(一)解放思想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民营经济发展的快与慢最根本的是思想和观念问题,思想不解放,发展的手脚就难以放开,观念不更新,发展的局面就难以有大的突破,平泉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思想每解放一步,民营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一次大的跨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带动力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解决社会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及提供税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发展民营经济就没有出路,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不断拓宽解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对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要坚决冲破,对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都要坚决改变,对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放手、放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把民营经济尽快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力量。
(二)抓市场建设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市场是民营发展的有效载体。平泉县紧紧抓住地处冀、辽、蒙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沟通关内外商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制定了“市场兴县”战略。近来年,通过采取引资建市、招商兴市、环境保市等举措,市场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义乌商品城、市场北路商业街、兴平商业街、双桥小商品批发市场、榆树林子、台头山蔬菜果品批发市场、食用菌交易市场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使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市场为龙头、区域市场为骨干、遍布城乡的各类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市场建设不但带动了当地特色商品的相对集中,而且还促进了与专业市场发展相配套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原材料、运销业的相应发展,使特色商品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生产规模也从“前店后厂”作坊式生产,逐步发展成规模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大生产。专业市场的培育与建设,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全县呈现出了“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喜人景象。2003年底,全县发展各类专业市场12个,拥有7 万个摊位,98%是民营经济,年交易额达1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 2个。
(三)壮优扶强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力。企业没有适应规模,就没有竞争力。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满足于小打小闹,怕担风险,不愿搞大投入,求大发展,这样的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泉县委、县政府以战略的眼光考虑当前,谋划长远,采取放手发展与积极引导相结合,扩大增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千方百计增投入、上项目、扩规模,发展壮大了一批象四海、润隆、绿世界等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民营企业,对这些企业他们在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帮助他们把企业搞强,依靠他们把产业带大。同时以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组织同类企业联合协手,对优势行业进行资源整合。他们重点对杏仁露、活性炭、食用菌三个特色产业,通过组建协会的形式把三个行业统一组织起来,各企业间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目前全县以民营为主的杏仁饮品企业达到18家,活性炭企业达到34家,食用菌龙头企业达到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