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监测 第一章_绪论_习题参考答案(本站推荐)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科学由技术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其组成可分为______学科、_______学科和_______学科。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________因素的代表值的_______,确定环境质量及其_____。
3.环境监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_______、_______和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监测进行分类,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环境监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
5.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以简称为_______级_______类或_______级________类,其中地方可以制定的标准只有_______和_______两类。而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标准。
6.根据地表水的_______和_______,我国的地表水分为五类。其中______不可作为饮用水源水。
7.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_______或_______所做的控制规定。
8.环境监测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9.______是指从众多有毒污染物中通过数学优先筛选出来的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对这些筛选出来的污染物的监测称为____________。
10.所谓的污染物“三致”是指致_______、致_______和致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述中属于特定环境监测的是()。
A 污染事故监测B 仲裁监测C 考核监测D 新建企业周围环境现状监测
2.环境监测的特点有()。
A 综合性B 连续性C 追踪性D 代表性
3.各种污染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
A 单独作用D 拮抗作用C 相加作用D 相乘作用
4.环境标准的目的是()。
A 保护人群健康,防止污染B 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合理利用资源
C 促进经济发展D 遏制经济的发展以保护环境
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划分的水的功能类别数和最低功能类别
分别为()。
A 五类,V类B 四类,Ⅳ类C 五类,I类D 四类,I类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96)将排放的水污染物分为()一律在车间或车间 1
处理设施排口取样。
A 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第二类污染物
B 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第一类污染物
C 第I类污染物和第II类污染物五类,第I类污染物
D 主要污染物和次要污染物,主要污染物
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96)所指的一类区包括()
A 居民区B 风景名胜区C 名胜古迹D 国家自然保护区
8.尚未制定相关标准的物质,其最高允许浓度的确定可()
A 参考国外相关标准B 根据公式推算
C 根据该物质的毒理学试验数据估算D.以上说法都不对
9.下列关于环境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有()。
A 环境标准的制定要兼顾技术和经济的因素B 环境标准越严格越好
C 环境质量基准应不加修改的作为环境标准值D 环境标准具有强制性
1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适用的区域有()。
A 河流B 海洋C 湖泊D 水库
三 简答题环境监测的作用有哪些?简述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异同简述环境标准的作用和分级。什么是环境优先污染物?简述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的情况简述制定环境标准应遵循的原则。简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如何计算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速率?排气筒如何合并?简述环境监测的特点?
本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方法论基础,技术基础,专业基础环境质量,测定,变化趋势快速,准确,全面,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二,六,三,六,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水域环境功能,保护目标,Ⅳ和V类水有害物质,有害因素采样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9.环境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癌,畸,突变
二、不定项选择题ABCD2 ABC3 ABCD4 ABC5 A6 B7 BCD8 ABC9 AD10 ACD
三、简答题答:环境监测的作用有: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答: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都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两者联系较为紧密,都有对样品的测定。但研究目的存在较大区别,前者侧重于确定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而后者则是为了确定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组成、含量、形态等信息。
3答: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基础,体现在:
(1)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
(2)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
(3)环境标准是执法的依据;
(4)环境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两级六类(三级六类)。两级是指国家和地方两级,三级是指前述两级和环保行业标准。六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答:环境优先污染物是指从众多有毒污染物中通过数学优先筛选出来的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毒性大的污染物。
我国也进行了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研究,并提出了“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58种,如苯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介物、卤代烃、苯系物等。
5答: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
(1)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2)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
(3)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4)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6答:环境质量标准主要用于评定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现状。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用于判断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是否达到法定的要求。
7答: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速率要考虑污染物类型、污染物排放速率、周围大气环境功能等因素。排放速率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确定,对于界于两排气筒高度等级之间的污染物排放速率,用内插法确定。而低于标准中所列最低排气筒高度和高于最高排气筒高度的情况,一般用外推法确定。低于最低排气筒高度的新建企业,其排放速率应严格50%执行。
排放含相同污染物的排气筒,当其距离小于排气筒高度之和时,应当合并。合并后排放量为原排放量之和,等效排气筒高度为原排气筒高度平方和的一半再开方,等效排气筒原点位于原排气筒连线之间。多个排气筒合并遵循逐次合并的原则。
8答:环境监测具有三个特点。首先,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表现在环境监测手段的多样性、监测对象的多样性和综合考虑处理监测数据;其次是连续性,环境污染物时空分布规律需要长期、大量的监测才能正确掌握;最后,环境监测还具有追踪性,环境监测的每一步都需认真按照规程操作,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和真实。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正是一种追踪监督体系。
第二篇:中医药理论绪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 绪 论
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称为
A.中成药学 B.中药制剂学 C.中药调剂学 D.中药药剂学 E.工业药剂学
2.研究中药方剂调配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称为
A.中成药学 B.中药制剂学 C.中药调剂学 D.中药药剂学 E.中药方剂学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是
A.GMP B.GSP C.GAP D.GLP E.GCP 4.非处方药的简称是
A.WTO B.OTC C.GAP D.GLP E.GCP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版是
A.1949年版 B.1950年版 C.1951年版 D.1952年版 E.1953年版 6.中国现行药典是
A.1977年版 B.1990年版 C.1995年版 D.2000年版 E.2005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
A.国家组织编纂的药品集
B.国家组织编纂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纂的药品集
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纂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E.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的药品集 8.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
A.《佛洛伦斯药典》 B.《纽伦堡药典》 C.《新修本草》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神农本草经》 9.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及使用的主要依据是
A.药品管理法 B.药典 C.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D.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E.调剂和制剂知识
10.药材在进行提取或用于直接入药前所进行的挑选、洗涤、蒸、炒、焖、煅、炙、烘干和粉碎等过程,称为
A.中药制剂 B.中药制药 C.中药净化 D.中药纯化 E.中药前处理
11.我国最早的制药技术专著《汤液经》的作者是
A.后汉张仲景 B.晋代葛洪 C.商代伊尹 D.金代李杲 E.明代李时珍
12.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中药成方配本是
A.《神农本草经》 B.《五十二病方》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E.本草纲目
13.将液体药剂分为溶液、胶体溶液、混悬液和乳浊液,属于
A.按照分散系统分类 B.按照给药途径分类
C.按照制备方法分类 D.按照物态分类 E.按照性状分类 14.根据《局颁药品标准》将原料药加工制成的制品,称为
A.调剂 B.药剂 C.制剂 D.方剂 E.剂型 15.中药材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形态的成品,称为
A.成药 B.中成药 C.制剂 D.药品 E.剂型 16.根据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处方大量生产的药品称为
A.成药 B.中成药 C.制剂 D.药品 E.药物 17.对我国药品生产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是
A.《美国药典》 B.《英国药典》 C.《日本药局方》 D.《中国药典》 E.《国际药典》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内容为
A.中草药 B.化学药品 C.生化药品 D.生物制品 E.中药 1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中药药剂学任务的是
A.吸收现代药剂学及相关学科中的有关理论、技术、方法 B.完善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 C.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 D.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 E.合成新的药品 20.最早实施GMP的国家是
A.法国,1965年 B.美国,1963年 C.英国,1964年 D.加拿大,1961年 E.德国,1960年 【B型题】 [21~24] A.1988年3月 B.659年 C.1820年 D.1498年 E.1985年7月1日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颁布中国的第一部GMP是在 2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 23.《美国药典》第一版颁布于
24.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药典——《新修本草》在中国颁布施行的年代是 [25~28] A.处方 B.新药 C.药物 D.中成药 E.制剂 25.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
26.根据《中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或其他规定处方,将原料药加工制成的药品称为
27.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称为 28.医疗和药剂配制的书面文件称 [29~32] A.《美国药典》 B.《英国药典》 C.《日本药局方》 D.《国际药典》 E.《中国药典》 29.B.P.是 30.J.P.是 31.U.S.P.是 32.Ph.Int是 [33~36] A.丸剂、片剂 B.液体制剂、固体制剂 C.溶液、混悬液 D.口服制剂、注射剂 E.浸出制剂、灭菌制剂 33.中药剂型按物态可分为 34.中药剂型按形状可分为 35.中药剂型按给药途径可分为 36.中药剂型按制备方法可分为 [37~40] A.GAP B.GLP C.GCP D.GMP E.GSP 37.《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为 38.《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为 39.《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为 40.《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为 【X型题】
41.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包括
A.《中国药典》 B.《局颁标准》 C.《地方标准》 D.制剂规范 E.制剂手册 4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药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B.药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 C.执行现行GMP时要具有前瞻性 D.实施GMP就是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E.GMP是中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 43.GMP适用于
A.一般原料药的生产 B.输液剂的生产 C.片剂、丸剂胶、囊剂 D.原料药的关键工艺的质量控制 E.中药材的生产 44.药典是
A.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 B.记载药品规格标准的工具书
C.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D.收载国内允许生产的药品质量检查标准 E.由药典委员会编纂的 45.属于新药管理范畴的包括
A.已上市改变包装的药品
B.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C.已上市改变主要制备工艺的药品 D.已上市改变剂型的药品 E.已上市改变用药途径的药品 46.下列属于药品的是
A.板蓝根 B.板蓝根颗粒 C.丹参 D.丹参片 E.人参
4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2001年12月1日开始我国取消了药品地方标准
B.我国组建药品监督管理局后,《部颁药品标准》更名为《局颁药品标准》
C.《中国药典》2005年一部收载中药 D.中药药剂工作必须遵照各种药品管理法规
E.中药药剂工作必须遵从《中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48.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
A.配制理论 B.药理作用 C.生产技术 D.质量控制 E.合理应用
49.研制新药时,选择药物剂型必须考虑的因素有 A.生产、服用、携带、运输和贮藏的方便性 B.制剂的稳定性和质量控制 C.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D.药物本身的性质 E.医疗、预防和诊断的需要
50.药物是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包括
A.中药材 B.农作物用药 C.血液制品 D.动物用药 E.中药饮片
51.药物制成剂型的目的是
A.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疗效 B.方便运输、贮藏与应用 C.满足防病治病的需要 D.适应药物的密度 E.适应药物本身性质的特点
52.应当将药品标准作为法定依据,遵照执行的包括
A.药品生产企业 B.药品使用单位 C.药品检验部门 D.药品管理部门 E.药品使用对象 53.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药典包括
A.1965年版 B.1975年版 C.1985年版 D.1995年版 E.2005年版
54.与中药药剂相关的分支学科包括
A.中药化学 B.中药药理学 C.工业药剂学 D.中药学 E.生物药剂学 55.药品标准是指
A.各省、市、自治区药品标准 B.地方药品标准
C.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D.出口药品标准 E.局颁药品标准
二、名词解释 1.药物 2.药品 3.剂型 4.制剂 5.方剂 6.调剂 7.中成药 8.新药 9.中药前处理 10.中药制剂学 11.GMP 12.成药
三、填空题
1.从中药药剂学角度,复方丹参滴丸应该称为______。2.药典是由国家组织编纂,政府颁布施行,具有______。3.中药制剂与西药制剂的差别在于______不同。4.世界上第一部______的药典是《新修本草》。
5.药物剂按分散系统可分为______类、胶体溶液类、______类和乳浊液类等。
6.药物剂型按物态可分为______类、半固体类、______和气体类等。7.实施GMP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______的药品。8.将原料药加工制成临床直接应用的形式,称为______。
9.中国的药品标准分为______和______,二者具有同样的______效应。10.《国际药典》是______编撰的。11.现行的《中国药典》共______。
12.中药药剂学包括______和中药制剂两部分内容。13.中国最早的药店是______。
14.世界第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剂方典是______。15.药典是药品______、检验、经营与______的主要依据。
16.药典所收载的药物均为疗效确切、______、______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17.“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可违越”见于______。
18.辅料一般分为赋形剂与附加剂,其中主要作为药物载体,赋予各种制剂一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辅料,称为______。
19.在选择药物剂型时,应力求使药物剂型符合三小、______、五方便及成本低廉的要求。
20.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称为______。
21.剂型的发展经过了常规剂型、缓释剂型、控释剂型、______ 四个时代。除了常规剂型之外的四个剂型又属于______(简称DDS)。
四、简答题
1.试述药物剂型的重要性。2.中药制剂所用辅料的特点是什么? 3.药物制成不同剂型的目的是什么? 4.药剂学各分支学科的内涵是什么? 5.制剂、方剂与成药之间有什么关系?
6.举例说明药物的不同剂型,作用强度、速度、维持时间及其产生的不良反应有所不同。
7.简述药典的性质及作用。8.简述中药药剂学的任务。9.简述中药药剂工作主要依据。
10.药品生产及其质量控制必须按GMP进行管理的意义何在?
五、论述题
1.试述实施GMP管理的关键。
2.试述何谓GMP,实施GMP的目的及其总的要求。3.试述近几年来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4.试述中药主要的剂型有哪些。5.试述如何正确选择中药剂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D 2.C 3.A 4.B 5.E 6.E 7.B 8.C 9.B 10.E 11.C 12.C 13.A 14.C 15.B 16.A 17.D 18.E 19.E 20.B 【B型题】
21.A 22.E 23.C 24.B 25.C 26.E 27.B 28.A 29.B 30.C 31.A 32.D 33.B 34.A 35.D 36.E 37.A 38.B 39.C 40.E 【X型题】
41.AB 42.ABC 43.BCD 44.ACE 45.BCDE 46.BD 47.ABCDE 48.ACDE 49.ABCDE 50.ABCDE 51.ABCE 52.ABCD 53.CDE 54.CE 55.CE
二、名词解释
1.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包括原料药与药品。2.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3.剂型是指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临床直接应用的形式,又称药物剂型。剂型是施予机体前的最后形式。
4.制剂是指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或其他规定处方,将原料药加工制成的药品。
5.方剂是指根据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将饮片或制剂进行调配而成的,标明用法和用量的制品。
6.调剂是指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注明用法及用量的药剂调配操作。
7.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8.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或已上市改变剂型、改变用药途径,也按新药处理。
9.中药前处理是指药材在进行提取或用于直接入药前所进行的挑选、洗涤、蒸、炒、焖、煅、炙、烘干和粉碎等过程。
10.中药制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处方组成、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11.GMP也就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以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保证药品质量的一整套科学管理方法。
12.成药是指根据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处方大量生产的药品。
三、填空题 1.制剂 2.法律约束力 3.原料 4.全国性
5.真溶液 混悬液 6.固体 液体 7.优良 8.剂型
9.《中国药典》 《局颁药品标准》 10.WHO 11.三部 12.中药调剂
13.太平惠民药局(太医局卖药所)1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5.生产 使用
16.毒副作用小 质量稳定 17.《神农本草经》 18.赋形剂 19.三效 20.中成药
21.靶向剂型 药物传递系统
四、简答题
法律 1.①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和作用速度;②改变剂型能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③有些剂型有靶向作用;④改变剂型可改变药效。
2.①“药辅合一”;②将辅料作为处方的药味使用。在选择辅料时,尽量使“辅料与药效相结合”。
3.①满足防治疾病的需要;②适应药物本身的性质及特点;③便于运输、贮藏与应用;④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疗效。
4.①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②工业药剂学是论述药物制剂工业生产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③物理药剂学是将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应用于药剂学的一门学科;④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物理、化学性质与用药(剂型给药)后呈现的生物效应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⑤临床药学是研究在患者身上合理用药以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⑥药物动力学是将动力学大批量应用于“药物与毒物”,研究药物在体内动态行为与量变规律,即研究体内药物存在位置、数量(或浓度)与时间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5.三者均属药剂,均由原料药加工制成,但“制剂”可以是“方剂”和“成药”的原料;“方剂”和“成药”则直接用于临床,是有明确的医疗用途和用法的药剂。
6.如茶碱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其气雾剂用量少、显效快、不良反应也小;注射剂发挥作用的速度快,适合于哮喘发作时使用;缓释片可维持药效8~12h,能为患者赢得足够的休息时间;栓剂不经消化道给药,避免了茶碱对胃肠道的刺激,不良反应降低。
7.①药典由国家组织编纂,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约束力;②药典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的依据;③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药品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也体现出医药卫生工作的特点和服务方向;④药典在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药物研究和生产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①继承中医药学中有关中药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②吸收现代药剂学及相关学科中的有关理论、技术、设备、仪器、方法,以推进中药药剂现代化;③完善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④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⑤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9.①《中国药典》、《局颁药品标准》、制剂规范与处方等;②《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③《药品卫生标准》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管理》等法规性条例;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又称G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又称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又称GC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又称GAP);⑤《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又称GSP)。
10.①药品与人的健康及生命直接相关,因此在药品生产中不可有错;②药物本身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而病人的抵抗力又不如正常人强,故对药品质量要求特别高;③在有些情形下检验不能完全反映药品的质量,因此只有加强生产上的质量控制,按照GMP的要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才能确保人们用药安全有效。
五、论述题
1.实施GMP管理的关键为:①做好药厂的总体设计;②重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③加强人员的学历教育和岗前培训;④加强制度和标准的建立。
2.(1)GMP也就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以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保证药品质量的一整套科学管理方法。
(2)实施GMP的目的是让使用者得到优良的药品。
(3)GMP总的要求是:①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从原料进厂开始,到制备、包装、出石,整个生产过程必须有明确规定;②所有必要的设备必须经过校验;③所有人员必须经过适当的培训;④要求有合乎规定的厂房建筑及装备;⑤使用合格的原料,采用经过批准的科学的生产方法;⑥必须有合乎条件的仓储及运输设施。
3.近年来中药药剂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新技术的研究,如超细粉碎技术、浸提技术、分离纯化技术、浓缩干燥技术、中药制粒技术、中药包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等;②新剂型的研究;③新辅料的研究;④制剂的稳定性的研究;⑤制剂的生物药剂学研究和药物动力学研究等。
4.中药的主要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锭剂、煎膏剂、胶剂、糖浆剂、贴膏剂、合剂、滴丸剂、胶囊剂、酒剂、酊剂、浸膏剂与流浸膏剂、膏药、凝胶剂、软膏剂、露剂、茶剂、注射剂、搽剂、洗剂、涂膜剂、栓剂、鼻用制剂、眼用制剂、气雾剂、喷雾剂等。
5.选择中药剂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根据防病治病的需要选择剂型;②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③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性选择剂型;④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第三篇:操作系统绪论习题及答案
操作系统绪论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操作系统是一种。A.通用软件 B.系统软件 C.应用软件 D.软件包 答:B 2.操作系统的 管理部分负责对进程进行调度。A.主存储器 B.控制器 C.运算器 D.处理机 答:D 3.操作系统是对 进行管理的软件。A.软件 B.硬件 C.计算机资源 D.应用程序 答:C 4.从用户的观点看,操作系统是。A.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B.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资源的软件 C.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的软件 D.由若干层次的程序按一定的结构组成 答:A 5.操作系统的功能是进行处理机管理、管理、设备管理及信息管理。A.进程 B.存储器 C.硬件 D.软件 答:B 6.操作系统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提高CPU和外部设备的。A.利用率 B.可靠性 C.稳定性 D.兼容性 答:A 7.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的 和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而配备的一种系统软件。A.速度 B.利用率 C.灵活性 D.兼容性 答:B 8.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主要有。A.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及多任务系统
B.实时操作系统、批处理操作系统及分时操作系统 C.单用户系统、多用户系统及批处理系统 D.实时系统、分时系统和多用户系统 答:B 9.所谓 是指将一个以上的作业放入主存,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机的时间和外围设备等其他资源。A.多重处理 B.多道程序设计 C.实时处理 D.共行执行 答:B 10.下面关于操作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批处理作业必须具有作业控制信息。B.分时系统不一定都具有人机交互功能。
C.从响应时间的角度看,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差不多。D.由于采用了分时技术,用户可以独占计算机的资源. 答:A 11.如果分时操作系统的时间片一定,那么,则响应时间越长。A.用户数少 B.用户数越多 C.内存越少 D.内存越多 答:B 12.实时操作系统必须在 内完成来自外部的事件。A.响应时间 B.周转时间 C.规定时间 D.调度时间 答:C 13.分时系统中为了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与系统交互,最关键的问题是。A.计算机具有足够快的运算速度 B.能快速进行内外存之间的信息交换 C.系统能够及时接收多个用户的输入 D.短时间内所有用户程序都能运行 答:C 14.分时操作系统通常采用 策略为用户服务。A.可靠性和灵活性 B.时间片轮转 C.时间片加权分配 D.短作业优先 答:B 15.在 操作系统控制下计算机系统能及时处理由过程控制反馈的数据并作出响应。
A.实时 B.分时 C.分布式 D.单用户 答:A 16.下面6个系统中,必须是实时操作系统的有 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航空订票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 机器翻译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 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
A.1 B.2 C.3 D.4 答:C 17.若把操作系统看作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下列的 不属于操作系统所管理的资源。
A.程序 B.内存 C.CPU D.中断 答:D 18.在下列操作系统的各个功能组成部分中,不需要硬件的支持。A.进程调度 B.时钟管理 C.地址映射 D.中断系统 答:A 19.设计实时操作系统时,首先应考虑系统的。A.可靠性和灵活性 B.实时性和可靠性 C.多路性和可靠性 D.优良性和分配性 答:B 20.分时系统需要使用下面哪些成分?(1)多道程序设计技术(2)作业说明书(3)终端命令解释程序(4)中断处理(5)优先级调度(6)系统调用 答:(1)、(3)、(4)、(6)21.时间片概念一般用于。
A.批处理操作系统 B.分时操作系统 C.实时操作系统 D.都不是 答:B 22.批处理系统的主要缺点是。A.CPU使用效率低 B.无并行性 C.无交互性 D.都不是 答:C 23.下面 不属于操作系统功能。A.用户管理 B.CPU和存储管理 C.设备管理 D.文件和作业管理 答:A 24.当CPU执行系统程序时,CPU处于。A.管态 B.目态 C.系统态 D.A和C 答:D 25.能直接对系统中各类资源进行动态分配和管理,控制、协调各任务的并行执行且系统中主机无主次之分,并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有效的软件接口的系统是。
A.分布式操作系统 B.实时操作系统 C.网络操作系统 D.批处理操作系统 答:A 26.下列选择中,不是操作系统关心的主要问题。
A.管理计算机裸机 B.设计、提供用户程序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界面 C.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 D.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 答:D 27.实时操作系统对可靠件和安全性的要求极高,它。A.十分注意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B.不强调响应速度 C.不强求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D.不必向用户反馈信息 答:C 28.火车站的售票系统属于 系统。A.单道批处理 B.多道批处理 C.实时 D.分时 答:C 29.在分时系统中,通常的时间片是。A.几分钟 B.几十秒 C.几十毫秒 D.几十微秒 答:C 30.用于控制生产流水线、进行工业处理控制的操作系统是。A.分时系统 B.网络操作系统 C.实时系统 D.批处理系统 答:C 31.分时操作系统适用于。A.控制生产流水线 B.调试运行程序 C.大量的数据处理 D.多个计算机资源共享 答:B 32.下列系统中,属于实时系统的是。A.办公自动化系统 B.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C.飞机订票系统 D.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 答:C 33.目前个人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主要是。A.网络操作系统 B.批处理操作系统 C.单用户操作系统 D.单道单用户操作系统
答:C 二.填空题
1.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① 管理、② 管理、③ 管理、④ 管理。除此之外还为用户使用操作系统提供了用户接口。答:①处理机 ②存储器 ③ 设备 ④信息(或文件)2.如果一个操作系统兼有批处理、分时处理和实时处理操作系统三者或其中两者的功能,这样的操作系统称为。答:通用操作系统
3.在分时和批处理系统结合的操作系统中引入了“前台”和“后台”作业的概念,其目的是。答:为了提高CPU的利用率
4.实时操作系统与分时操作系统的主要区别是。答:及时性和高可靠性
5.在主机控制下进行的输入/输出操作称为 操作。答:联机输入输出
6.按内存中同时运行程序的数目可以将批处理系统分为两类:① 和 ②。答:①单道批处理系统 ②多道批处理系统
7. 系统不允许用户随时干预自己程序的运行。答:批处理
8.多道程序设计的特点是多道、和。答:宏观上的并行、微观上的串行
9.单道批处理系统是在解决 和 的矛盾中发展起来的。答:人机矛盾、CPU和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
10.对操作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来说,批处理操作系统应注重提高计算机的效率,尽量增加系统的,分时操作系统应保证用户 ;而实时操作系统则应在保证及时响应和处理有关事件的前提下,再考虑。答:平均吞吐量、所能忍受的响应时间、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11.分时系统中的 是衡量一个分时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答:响应时间
12.导弹飞行控制系统属于 系统。答:实时
13.在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多道程序设计和 的出现,标志了操作系统的正式形成。答:分时系统
14.实时系统按应用的不同分为 和 两种。答:过程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
15.分时操作系统的用户通过与计算机相连的 来使用计算机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上机。答:终端
16.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每次只允许一个用户使用计算机,称为。答:单用户操作系统
17.为计算机网络配置的操作系统称。答:网络操作系统
18.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 以及。答:各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网络中各种资源的共享
19.近年来,适合开放系统的操作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IEEE把它命名为,即计算机环境可移植操作系统。答:POSIX 20.在 控制下,用户在终端设备上可以直接输入、调试和运行自己的程序,能直接修改程序中的错误,并直接获得结果。答:分时系统 三.简答题
1.叙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位置。
答:操作系统是运行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它控制和管理着所有的系统硬件(CPU、主存、各种硬件部件和外部设备等),也控制和管理着所有的系统软件(系统程序和用户进程等),操作系统对计算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操作环境,也为其他各种应用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撑环境。
现代操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它与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用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在计算机系统中位于计算机裸机和计算机用户之间,如下图所示(图1.1),紧挨着硬件的就是操作系统,它通过系统核心程序对计算机系统中的几类资源进行管理,如处理机、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数据与文档资源、用户作业等,并向用户提供若干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将所有对硬件的复杂操作隐藏起来,为用户提供一个透明的操作环境。
在操作系统的外层是其他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是最基本的系统软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系统软件层与计算机打交道,也可以建立各类应用软件和应用系统,通过它们来解决用户的问题。
由此可见,操作系统是介于计算机硬件和用户之间的一个接口。
2.怎样理解“由于计算机上装有操作系统,从而扩展了原计算机的功能”?
答: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和机器一级的操作包含了诸如指令集、存储器组织、总线结构和输入输出部件等的操作与控制,这些最基本的操作恰恰又是最复杂和最难以由用户直接进行的操作。例如:用户要进行文件读写,而文件是以二进制代码的方式存放在磁盘、磁带等存储装置中,需要有一种途径把用户的要求转换成对具体的硬件部件、电路信号、选择开关等的细微操作,用户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些操作,但操作系统把用户的高级操作转换成一系列的低级操作,最终完成文件的读写。所有的低级操作对用户来讲都是透明的,即无需用户关心的、看不见的,操作系统把硬件全部隐藏起来,给用户提供了—个友好的、易于操作的界面。此外,操作系统还要进行大量的系统事务处理。如响应中断的发生、处理定时操作、管理存储器及其他低级操作。所以,可以说操作系统是硬件系统的扩展,从而扩展了原计算机的功能,它比直接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进行操作要容易得多。
3.试对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进行比较。
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操作系统进行比较:
(1)实时信息处理系统与分时操作系统一样都能为多个用户服务,系统按分时原则为多个终端用户服务;而对实时控制系统,则表现为经常对多路现场信息进行采集以及对多个对象或多个执行机构进行控制。
(2)实时信息处理系统与分时操作系统一样,每个用户各占一个终端,彼此独立操作,互不干扰。因此用户感觉就像他一人独占计算机;而在实时控制系统中信息的采集和对对象的控制也都是彼此互不干扰的。
(3)实时信息系统对响应时间的要求与分时操作系统类似,都是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的;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响应时间则是以控制对象所能接受的延时来确定的。
(4)分时操作系统是一种通用系统,主要用于运行终端用户程序,因此它具有较强的交互能力。而实时操作系统虽然也有交互能力,但其交互能力不及前者。(5)分时操作系统要求系统可靠,相比之下,实时操作系统则要求系统高度可靠。
4.设计实时操作系统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设计适用于实时环境的操作系统的主要困难是:在实时环境规定的时间限额内对用户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系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限额内完成指定的任务,那么就可能导致整个实时系统的崩溃。因此,在设计这类操作系统时,设计者必须保证所采用的调度策略及相关技术不会使响应时间超过实时环境所规定的时间限额。
5.采用多道程序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答:多道程序设计考虑到作业的运行规律是交替使用CPU和I/O,故将多道程序同时保存于系统中,使各作业对CPU与I/O的使用在时间上重叠,提高了CPU和I/O设备的利用率。
6.一个分层结构操作系统由裸机,用户,CPU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命令管理等部分组成。试按层次结构的原则从内到外将各部分重新排列。
答:按层次结构原则从内到外依次为:裸机,CPU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作业管理,命令管理,用户。7.什么是操作系统?它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操作系统是指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集合。操作系统具有4个基本特征:
(1)并发性:宏观上在一段时间内有多道程序在同时运行,而微观上这些程序是在交替执行。
(2)共享性:因程序的并发执行而使系统中的软、硬件资源不再为某个程序独占,而是由多个程序共同使用。
(3)虚拟性: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把一台物理计算机虚拟为多台逻辑上的计算机,使得每个用户都感觉自己是“独占”计算机。
(4)异步性(不确定性):多道程序系统中,各程序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程序的推进速度受到其他程序的影响,这样,程序运行的顺序、程序完成的时间以及程序运行的结果都是不确定的。
8.操作系统是随着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出现逐步发展起来的,要保证多道程序的正常运行,在技术上需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答:(1)在多道程序之间应如何分配被它们共享的处理机,使得CPU既能满足各程序运行的需要.又有较高的利用率;此外,一旦将CPU分配给某程序后,应何时收回。
(2)如何为每道程序分配必要的内存空间,使它们各得其所但又不会因相互重叠而丢失信息;此外,应如何防止因某道程序出现异常情况而破坏其他程序。
(3)系统中可能有多种类型的I/O设备供多道程序共享,应如何分配这些I/O设备,如何做到既方便用户的使用,又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通常都存在着大量的程序和数据,应如何组织它们才便于用户使用;此外,还有信息保存的安全性和一致性问题。(5)对于系统中的各种应用程序,它们有的属于计算型,有的属于I/O型,有些既重要又紧迫,有些又要求系统能及时响应,这时系统应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作业(程序)的工作流程。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全体就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内容。9.如何理解操作系统的不确定性?
答:在单道程序环境下,由于程序独占全机软、硬件资源且完全是在一个封闭环境下运行,所以,如果使用相同的输入,则多次运行的结果必然相同。
引入多道程序技术后,由于多道程序共享全机软、硬件资源,即各程序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此时程序的运行就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程序的运行要受到其他程序和系统资源的影响,这会引起程序运行的结果、程序运行的顺序和完成的时间不确定。此外,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外部设备的中断、输入输出的请求等出现的时间都是不确定的。这些不确定因素给操作系统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复杂性。对于程序执行结果的不确定是绝不允许的,这是操作系统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而程序运行顺序及完成时间的不确定是多道程序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操作系统应能对运行顺序进行协调和管理。至于外部设备的中断、输入输出请求甚至程序运行故障等不确定性,操作系统应在出现的时刻及时响应并予以解决,如果操作系统的设计考虑不周,也可能造成系统的混乱和崩溃。
第四篇:环境监测第二章部分习题答案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怎样测量污染物排放总量?
(1)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废水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第一类污染物;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第二类污染物。
(2)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如需了解废水处理效果和调控处理工艺参数提供依据,应在处理设施进水口和部分单元处理设施进、出口布设采样点。
(3)用某一时段污染物平均浓度乘以该时段废(污)水排放量即为该时段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4.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1)冷藏或冷冻方法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
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测定氰化物或挥发酚的水样中加入NaOH溶液调pH至12,使之生成稳定的酚盐。
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1)被污染的环境水样和废(污)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多数污染祖坟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共存组分的干扰等,都会影响分析测定,故需预处理。
(2)预处理包括悬浮物的去除、水样的消解、待测组分的浓缩和分离。
14.说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1)利用待测元素原子蒸汽中基态原子对光源发出的特征谱线的吸收来进行分析。
(2)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测定流程
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 16.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有何不同之处?两种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1)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测定灵敏度高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但基体干扰较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严重。
(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温度高,准确度高,精密度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温度较低,准确度低,精密度高。
18.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六价铬?
六价铬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铬用原子分光光度法。19.试比较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测定对象的主要不同之处。
(1)分光光度法是建立在分子吸收光谱基础上的分析方法,吸收峰峰值波长处的吸光度与被测物质的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原子吸收光谱法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称原子吸收法。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特征光强的变化与火焰中待测基态原子的浓度有定量关系,故只要测得吸光度,就可以求出样品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2)分光光度法使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基本组成有光源、分光系统、吸收池、检测器及放大装置以及指示、记录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使用的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光谱仪,它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及检测系统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3)用分光光度法监测时,往往将被测物质转化成有色物质;原子吸收光谱法将含有待测元素的样品溶液通过原子化系统喷成细雾,并在火焰中解离成基态原子。
23.怎样采集和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氧电极法和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1)可用采样容器直接采集,水样需充满采样容器,宜在现场测定,方法有碘量法和氧电极法。
(2)氧电极法利用产生的与氧浓度成正比的扩散电流来求出水样中的溶解氧。碘量法利用Na2S2O3滴定释放出的碘计算出溶解氧含量。
(3)碘量法测定DO准确,简便;水中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亚硝酸盐、Fe³﹢等会干扰溶解氧的测定。氧电极法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盐水中DO的测定,不受色度。浊度等影响,快速简便,可用于现场和连续自动测定,但水中Cl、SO2、H2S、NH3、Br2、I2等会干扰测定。
29.简述COD、BOD、TOD、TOC的含义;对同一种水样来说,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是否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
⑴COD,即化学需氧量,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易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氧化剂的量,结果以氧的浓度(mg/L)表示。代表有机物的污染。
BOD,即生化需氧量,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TOC,即总有机碳,指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⑵它们在数量上没有特定的关系。因为COD以氧的浓度表示,和BOD一样,TOC则以碳的含量表示。
30.概述重铬酸钾法测定COD原理。
在强酸性溶液中,用定量的重铬酸钾在催化剂Ag2SO4存在下氧化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有机物),过量的以亚铁灵坐指示剂滴定,可计算出氧化有机物所耗的K2Cr2O7,继而算出COD。
因Cl-能被重铬酸钾氧化,并与Ag2SO4作用,可加入适量的Hg2SO4络合。
31.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在应用上有何区别?二者在数量上有何关系?为什么?
(1)高锰酸盐指数是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是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常被作为地表水受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2)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是采用不同的氧化剂在各自的氧化条件下测定的,设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一般,重铬酸钾法的氧化率达90%,而高锰酸盐指数的氧化率为50%左右。
35.用方块示意气象色谱分析的流程,简述分析含有多组分有机化合物的原理;欲获得良好的分析结果,应选择和控制哪些因素或条件?
①供气系统—进料系统—分离系统—检测部分
不同物质在相对运动的两相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这些物质随流动相移动时,就在两相之间进行贩毒多次分配,使原来分配系数只有微小差异的各组分得到很好的分离,依次进入家侧器测定,达到分离、分析各组分的目的。
②选择色谱柱内径及柱长、固定相、气化温度及柱温、载气及其流速、进样时间和进样量等条件的选择。
36.用方块图示意气象色谱法测定水样中的氯苯类化合物的程序,为什么选择电子捕获检测器?
(1)供气—进样—分离—检测
(2)电子捕获检测器是一种分析痕量电负性(亲电子)有机化合物很有效的检测器,对卤素等有高响应值,对烷烃、烯烃等响应值很小。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6.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采样效率?
①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直接采集少量气样即可满足监测分析要求,可用直接采样法;当空气的污染物浓度比较低(10-9—10-6)需采用富集采样法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浓缩。
②溶液吸收法的吸收效率主要取决于吸收速率和气样和吸收液的基础面积,选择效能好的吸收液可提高吸收效率;选用结构适宜的吸收管也可。
9.简述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与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风光光度法测定SO2原理的异同之处。影响方法测定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1)
①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原理:空气中SO2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基甲醛加成化合物,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加成化合物分解,释放出S02与盐酸副玫瑰苯胺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77nm,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注意事项:在测定过程中,主要干扰物为氮氧化物、臭氧和某些重金属元素。
②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原理:空气中S02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甲胺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在577nm处测量吸光度。(2)相同点:首先都要用吸收液吸收空气中的SO2。都有紫红色络合物生成,都在波长577nm处测定吸光度。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都很高。
不同点:前者样品采集后相对稳定,但操作条件要求较严格。后者吸收液(四氯汞钾吸收液)毒性较大。
10.简述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的NOx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怎样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测定NO2、NO和NOx。
⑴原理:用无水乙酸、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配成吸收液采样,空气中的NO2被吸收转变成亚硝酸和硝酸。在无水乙酸存在的条件下,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反应,然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其颜色深浅与气样中NO2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⑵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流程
空气入口—显色吸收液瓶—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瓶—显色吸收液瓶—干燥瓶—止水夹—流量计—抽气泵
11.以方块图示意用气象色谱法测定CO的流程,说明其测定原理。气象色谱法测定CO的流程
氢气钢瓶—减压阀—干燥净化管—流量调节阀—流量计—六通阀—定量管—转化炉—色谱柱—火焰离子检测器—放大器—记录仪
12.怎样用气象色谱法测定空气中的总烃和非甲烷烃?分别测定它们有何意义?
(1)===气象色谱法测定总烃和非甲烷烃的流程
氮气钢瓶—净化器—六通阀(带1mL定量管)—填充GDX-502担体的不锈钢柱—不锈钢螺旋空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氢气钢瓶—空气压缩机—放大器—记录仪
(2)污染环境空气的烃类一般指具有挥发性的碳氢化合物,常用总烃(包括甲烷在内的碳氢化合物)和非甲烷烃(除甲烷以外的碳氢化合物)表示。空气中的烃类主要是甲烷,但空气严重污染时,甲烷以外的烃类大量增加。甲烷不参与光化学反应,因此,测定非甲烷烃对判断和评价空气污染具有实际意义。
第五篇:环境监测课后习题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简言之,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的内涵是什么?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是指潜在危险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残留高、有成熟监测方法、样品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被优先选择确定为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是指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3、简述中国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分级: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级所依据的是1999 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标准管 理办法》第三条第二款:“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可以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分类:(1)按用途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较为普遍适用。一般根据标准用途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等。依据用途进行分类时,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所包括含的内容相差很大。国家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因其指导性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一般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而地方环境标准仅包含了由其自身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2)按适用范围分类:依照环境标准被实施的地域广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3。例如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机关制定实施的环境标准,因其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而将其归为国家标准。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的环境标准因其实施范围仅限于本级行政区划内,而对其他地方的行政相对人并无约束力,将其称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较为特殊,因其并无明显的行政区划的限制,所以可在多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内适用。行业标准的应用建立在对相同或者相似行业生产经营行为的控制上,从而形成抽象意义上的“适用范围”,将其与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做并列的分类。
(3)按污染介质和被污染对象分类:此类划分方法是张梓太教授在由其主编的教材中提及的,然而张教授仅是采用列举方式指出了当前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依照介质或者被污染对象的种类不同而出现的环境标准,例如大气控制标准、水控制标准、噪声控制标准5等。但是事物的发展不断变化和更新,污染物在不断翻新和变化。但是,此种列举式方式的缺陷明显。如果未来出现新的污染介质,界定此种新的污染介质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环境标准便会出现困难。
(4)分类强制与非强制性:根据环境标准是否具有强制执行力,将其划分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推荐性)。强制性环境标准是全国或者一定行政区域内所有个人或者组织必须执行和遵守的标准,一般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环境标准,这样的环境标准一般标明“GB”。非强制性的环境标准仅具有指导意义,一般为国家推荐排污者适用的,并标明为“GB/T”的字样。
4、简述制定环境标准的依据。环境标准体现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它的制定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和现实性相统一,才能既保护环境质量的良好状况,又促进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
1、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2、即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
3、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4、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5、环境监测按检测项目可分为哪几类?
(1)按区域划分,可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前者主要指企业、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内部污染源及总排放口的监测,各单位自设的监测站主要从事这部分工作。后者指全国或某地区环保部门对城镇水体、大气、海域、流域、风景区、游览区环境的监测。
(2)按性质划分,可分为监视性监测、研究性监测和特定目的监测。监视性监测是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用较长的时间来收集数据进行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通过监测了解污染机理、弄清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特定目的监测是对偶然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如海上油船污染事故、工厂生产故障引起的污染事件等。
(3)按对象划分,可分为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噪声监测、生物监测等。
6、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留有一定安全余量,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采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一般也称污染物控制标准。
第二章
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目的:
1)对江、河、湖、海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坏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坏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6)对环境监测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项目的原则:
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受各国重视的优先监测污染物;经济条件等。
2、怎样制订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流过或汇集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沟渠中的水,统称为地表水。
制定过程:明确监测目的——调查研究——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择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制定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实施计划。
对于河流设置三个监测断面:
a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上游100—500m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口或回流处。(只设一个)
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可设多个)
削减断面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处。(只设一个)
④采样点位的确定
河流上——选取采样断面;
采样断面上——选取采样垂线(根据河宽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垂线)
采样垂线上——选取采样点(根据水深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点)对照断面、b控制断面、c削减断面。
3、水样主要有哪些保存方法?
(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4、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5、现有一废水样品,经初步分析,含有微量汞、铜、铅和痕量酚,欲测定这些组分的 含量,试设计一个预处理方案。
取一份水样,加适量的硫酸和5%的高锰酸钾溶液,混均加热煮沸、冷却,滴加盐酸羟胺溶液破坏过量的高锰酸钾,加适量的EDTA掩蔽铜等共存离子的干扰,再加入双硫腙试剂,可以测定汞。
另取一份水样,加硫酸和硝酸溶液消解后,分成几份,分别加新亚铜灵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铜的含量;加双硫腙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铅的含量。
另取一份水样,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常压蒸馏,蒸馏液用氨基安替吡林分光光度法测定酚
6、怎样用萃取法从水样中分离富集欲测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各举一个实例。
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挥发酚时,如果含量低,则经预蒸馏分离后,需再用三氯甲烷萃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六六
六、DDT时,需用石油醚萃取。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测定水样中的金属离子时,可用三氯甲烷从水中萃取后测定。
8、浊度和色度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由水样中的何种物质造成的。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也就是说,由于水中有不溶解物质的存在,使通过水样的部分光线被吸收或被散射,而不是直线穿透。因此,混浊现象是水样的一种光学性质。浊度与色度虽然都是水的光学性质,但它们是有区别的。色度是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所引起的,而浊度则是由水中不溶解物质引起的。所以,有的水样色度很高但并不混浊,反之亦然。
9、简要说明ICP-AES法测定金属元素的原理。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可以同时测定样品中多元素的含量。当氩气通过等离子体火炬时,经射频发生器所产生的交变电磁场使其电离、加速并与其他氩原子碰撞。这种链锁反应使更多的氩原子电离,形成原子、离子、电子的粒子混合气体,即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火炬可达6000~8000K的高温。过滤或消解处理过的样品经进样器中的雾化器被雾化并由氩载气带入等离子体火炬中,气化的样品分子在等离子体火炬的高温下被原子化、电离、激发。不同元素的原子在激发或电离时刻发射出特征光谱,所以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可用来定性样品中存在的元素。特征光谱的强弱与样品中原子浓度有关,与标准溶液进行比较,即可定量测定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10、简要说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砷的原理。
原理:硼氢化钾或硼氢化钠在酸性溶液中,产生新生态氢,将水样中无机砷还原成砷化氢气体,将其用N2气载入石英管中,以电加热方式使石英管升温至900~1000℃。砷化氢在此温度下被分解形成砷原子蒸汽,对来自砷光源的特征电磁辐射产生吸收,将测得水样中砷的吸光值和标准吸光值进行比较,确定水样中砷的含量。
11、简要说明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仪器主要组成部分。
(1)分光光度法是建立在分子吸收光谱基础上的分析方法,吸收峰峰值波长处的吸光度与被测物质的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原子吸收光谱法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称原子吸收法。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特征光强的变化与火焰中待测基态原子的浓度有定量关系,故只要测得吸光度,就可以求出样品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2)分光光度法使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基本组成有光源、分光系统、吸收池、检测器及放大装置以及指示、记录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使用的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光谱仪,它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及检测系统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12、如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六价铬和总铬?
在酸性介质中,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DPC)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其色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含量成正比,于 540nm 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利用标准曲线法求水样中铬的含量。当取样体积为 50mL,使用光程为 30mm 比色皿,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 0.004mgL-1 铬,使用光程为 10mm比色皿,测定上限为 1mgL-1 铬。总铬的测定:由于三价铬不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因此必须先将水样中的三价铬氧化成六价铬后,再用比色法测得水中的总铬。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在酸性溶液中,首先将水样中的三价铬用高锰酸钾氧化成 六价铬,过量的高锰酸钾用亚硝酸钠分解,过剩的亚硝酸钠为尿素所分解;得到的清液用二苯碳酰二肼显色,于 540nm 处进行分光光度测定
13、简述COD,BOD,TOD,TOC的含义。
COD,即化学需氧量,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易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氧化剂的量,结果以氧的浓度(mg/L)表示。代表有机物的污染。
BOD,即生化需氧量,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TOD,是指水中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的氧量。TOC,即总有机碳,指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14、简述气相色谱仪主要组成部分。
基本包括六个基本单元:气源系统、进样系统、柱系统、检测系统、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温控系统。
第三章
﹣
1、已知处于100.30kPa、10℃下的空气中SO2的体积分数为2×106,试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以mg/m3为单位表示的质量浓度。标准体积:1.91×10-3 L,C=5.46mg/m3
2、简要说明制定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程序及主要内容:
(一)监测目的:①通过对环境空气质量中主要污染物进行定期或连续的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或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②为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情况提供基础资料。③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
(二)调研及资料收集:包括①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②气象资料③地形资料④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情况⑤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空气污染物种类繁多,应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来确定监测项目。
(四)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的布设。
(五)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确定。
(六)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3、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适用与什么情况?
当大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使用直接采样法采集少量气体即可满足监测分析要求。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一般都比较低(10﹣9~10﹣6数量级),直接采样法往往不能满足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要求,故需使用富集采样法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浓缩,这类采样方法有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留法、滤料阻留法、低温冷凝法、经典沉降法、扩散(或渗透)法及自然积集法等。
4、说明空气采样器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作用。
空气采样器主要由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三部分组成。收集器:采集空气中欲测污染物。
流量计:测定气体流量,为计算采气体积提供参数。采样动力:抽气装置,为采样时气体的流动提供动力。
5、简述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SO2的原理。
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原理:空气中S02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甲胺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在577nm处测量吸光度。
6、简述盐酸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NOX的原理。
原理:用无水乙酸、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配成吸收液采样,空气中的NO2被吸收转变成亚硝酸和硝酸。在无水乙酸存在的条件下,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反应,然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其颜色深浅与气样中NO2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8、简要说明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的原理。
静态配气法是把一定量的气态或蒸汽态的原料气加入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再充入稀释气体,混匀制得。
静态配气法的优点是所用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但因有些气体化学性质较活泼,长时间与容器壁接触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容器壁也有吸附作用,故会造成配置气体浓度不准确或其浓度随放置时间而变化,特别是配置低浓度标准气,长引起较大的误差。
动态配气法使已知浓度的原料气和稀释气按恒定比例连续不断地进入混合器混合,从而可以连续不断地配制并供给一定浓度的标准器,根据两股气流的流量比计算出稀释倍数,根据系数倍数计算出标准气的浓度。
第四章
1、什么是危险废物?其主要判断依据有哪些?
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依据:①是否引起或严重导致人类和动、植物死亡率增加②是否引起各种疾病的增加③是否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④在储存、运输、处理、处置或其他管理不当时,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会造成现实或潜在的危险。
2、如何采集固体废物样品?样品采集后如何预处理?
①场采样在生产现场采样,首先应确定样品的批量,然后按式计算出采样间隔,进行流动间隔采样。采样间隔≤批量(t)/规定的份样数注意事项:采第一个份样时,不准在第一间隔的起点开始,可在第一间隔内任意确定。
②输车及容器采样在运输一批固体废物上时,当本数不多于该批废物规定的份样数时,每本应采份样数按下列计算:每本应采份样数(小数应进为整数)=规定份样数/本数当本数多于规定的份样数时,按下表选出所需最少的采样本数,然后从所选本中各随机采集一个份样。在本中,采样点应均匀分布在对角线上,端点距本角应大于 0.5 以表层去掉 30cm,对于一批若干容器盛装的废物,同样按下表最少容器数,且每个容器中均随机采两个样品。③渣堆采样法在渣堆两侧距堆底 0.5m 处画第一条横线,然后每隔 0.5m 划一条横线;再每隔 2m 划一条横线的垂线,其交点作为采样点,确定采样点后,在每点上从 0.5~1.0m 深处各随机采样一份。样品采集后,经粉碎、缩分后密封保存。保存方法:制备好的样品密封于容器中保存(容器应对样品不产生吸收,不使样品变质),贴上标签备用。标签上要注明:编号,废物名称,采样地点,批量,采样人,制样人,时间。对于特殊样品,可采取冷冻或充入惰性气体等方法保存。
3、有害固体废物有害特性的检验包括哪些?分别试述其实验过程。(1)急性毒性
(2)易燃性
(3)腐蚀性
(4)反应性
(5)放射性
(6)浸出毒性
4、城市生活垃圾特性分析包括哪些监测指标?
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1.垃圾采集和试样处理 2.采样量3.垃圾的粒度分级4.淀粉的测定分析试验的步骤: 5.生物降解性的测定 6.热值的测定
5、垃圾渗滤液有何特性?它的监测项目包括哪些?
(1)成分的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垃圾组成;
(2)浓度的可变性:主要取决于填埋时间;
(3)组成的特殊性:垃圾中存在的物质,渗滤液中不一定存在。而一般废水中存在的组分渗滤液中也不一定存在,例如油类、氰化物、铬和汞等;
(4)渗滤液是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检测项目:
常规检测项目:水温、PH值、色度、总固体、总溶解性固体、总悬浮性固体、硫酸盐、氨态氮、BOD、COD、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等。
测定方法基本上参照水质测定方法,并根据渗沥液特点做一些变动。
垃圾堆物周围滋生苍蝇、蚊子等各种有害生物,一般将苍蝇密度作为代表性检测项目。
第五章
1、简述土壤的主要组成。
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是有固相、液相、气象三种形态物质组成 的疏松多孔的复杂自然体。
土壤固相部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以及土壤微生物,其体积约占土壤总体积的一半左右。
土壤液相部分指的是土壤水分,实际上它是极其稀薄的土壤溶液,它被保持并运动于土壤空隙中,占土壤总体积的15—35%。
土壤气相部分指的土壤空气,它充满了那些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空隙,其成分主要包括来自大气中的氮气、氧气和部分来自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汽,占土壤总体积的15—35%。
2、何为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的调查研究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他是值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当今,由于人类活动 的长期影响和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环境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要想寻找绝对未受污染的土壤十分困难。所以,土壤背景值是环境保护的 基础数据,是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变迁和进行土壤质量评价与预测的重要依据。
3、简述土壤环境容量与土壤环境质量的关系。
4、土壤污染监测有哪几种布点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①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的废(污)水灌溉或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
②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的地块。
③棋盘式布点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但土壤较不均匀的地块。
④蛇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很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
⑤放射状布点法:适用于大气污染型土壤。
⑥网格布点法:适用于地形平缓的地块。
5、简述选择土壤预处理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土壤样品组分复杂,污染组分含量低,并且处于固体状态。测定前,往往需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欲测组分转变为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分解法:用于元素的测定。
提取法: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第六章
1、生物污染有哪些?
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生物污染按照物种的不同,可以分为:
动物污染(主要为有害昆虫、寄生虫、原生动物、水生动物等)植物污染(杂草是最常见的污染物种,还有某些树种和海藻等)微生物污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2、简单介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污染的途径、污染物的性质、植物的种类等因素有关。当植物通过叶片从大气中吸收污染物后,污染物在叶片中分布最多。
当植物从土壤和水中吸收污染物后,污染物在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为:根>茎>叶>穗>壳>种子。
水稻各部位的六六六残留量是:稻草>米糠>稻壳>糙米>白米。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按照污染物性质和进入动物组织的类型不同,大体有如下五种分布规律:
(1)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如钠、钾、锂、氟、氯、溴等离子,在体内比较均匀。
(2)镧、锑、钍等三价和四价阳离子,水解后生成胶体,主要蓄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
(3)与骨骼亲和性较强的物质,如铅、钙、锶、钡、镭、铍等两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4)对某一种器官具有 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蓄积较多,如碘对甲状腺,汞、铀对肾脏有特殊亲和性。
(5)脂溶性物质,如DDT、六六六等,易蓄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3、植物和动物样品的采集、制备方法有何不同? 植物样品的采集:
植物样品一般应采集混合样,不能以单株作为监测样品。采样时,在每个小区的采样点上采集10—20个以上的植株(小型果实作物)混合组成一个样;大型果实作物由5—10个以上的植株组成。采样应注意如下问题:(1)采样时应注意样品的代表性。
(2)采样适应在无风晴天时采集,雨后不宜采样。(3)同时采集根、茎、叶和果实时,应现场分类包装。(4)新鲜样品采集后,应立即装入聚乙烯塑料代。(5)对水生生物应采全株。
(6)采好的样品应贴好标签,注明编号,采样地点、植物种类、分析项目等。植物样品的制备(1)鲜样制备
测定植物体内易挥发、转化或降解的污染物,如酚、氰、亚硝酸盐、有机农药等,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氨基酸、糖等,应采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新鲜样品的制备方法:
1)样品冼净、擦干或晾干后,切碎、混匀、用捣碎机制成匀浆。
2)对含纤维多或较硬的样品,如植物的根、茎、叶等,切成小片或小块,混匀后在研钵中加石英砂研磨。(2)干样的制备
测定植物中稳定的污染物,如某些金属、非金属元素、有机农药等,一般用风干样品。其制备方法如下:样品冼净风干,或放在60—700C烘干。样品干燥后,去除灰尘杂物,将其剪碎,粉碎和过筛(通过1mm或0.25mm的筛孔)。
各类作物的种子样品如稻谷等,要先脱壳再粉碎,根据分析方法要求,分别通过40目至100目。
对于测定金属元素含量的样品,应避免金属器械和金属筛。动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动物的尿液、血液、唾液、呼出的气体、胃液粪便以及其他生物材料如毛发、指甲等均可作为检测环境污染物的材料。(1)尿液
绝大部分毒物及代谢产物主要随尿液排出。尿液中的排泄物一般早晨浓度最高,可一次收集,也可以收集早8:00或晚24:00的尿样。(2)血液
用来检验金属毒物如铅、汞以及非金属如氟化物、酚等。一般从静脉抽血10mL(有时需加抗凝剂如二溴盐酸)。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减少了血样用量,用耳垂、指血代替静脉血。
(3)毛发和指甲
蓄积在毛发和指甲中的污染物残留时间较长。头发中的汞、砷等含量较高。人发样品一般采集2—5g。(4)组织和脏器
一般先剥去被膜,取纤维组织丰富的部分为样品。(5)水产品
样品从监测区域内水产品产地或最初集中地采集。一般采集水产品 的可食部分进行检测。
4、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有哪些?
(一)消解和灰化:(1)湿法消解(2)灰化法
(二)提取、分离、浓缩:(1)提取方法(2)分离法(3)浓缩方法
5、生物样品中的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方法。水果、蔬菜和谷类中有机磷农药测定 粮食样品粉碎、过筛,蔬菜捣成浆状; 加水和丙酮提取农药,过滤;
滤液用氯化钠饱和,将丙酮和水相分离;
水相中的农药再用二氯甲烷萃取,分离出的二氯甲烷萃取液与丙酮提取液合并; 用无水硫酸脱水后,于旋转蒸发器浓缩至约2mL,于5—25mL容量瓶中,用二氯甲烷定容。用气相色谱仪,火焰光度检测器可测定十多种农药。
第七章
1、什么叫噪声? 噪声: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简述分贝的物理意义,它是计量噪声的物理量吗?
N = 10 lgA1/AO
式中:AO——基准量(或参考量);
A1——被量度量。
被量度量和基准量之比取对数,这对数值称为被量度量的“级”,即用对数标度时,所得到的是比值,它代表被量度量比基准量高出多少“级”。
分贝符号为“dB”,它是无量纲的。在噪声测量中是很重要的参数。而且并非是计量噪声的物理量。
3、为什么要用分贝表示声学的基本量。
如以声压值来表示,由于变化范围非常大,可达6个数量级以上,同时由于人体听觉对声信号强弱刺激反应不是线性的,而是成对数比例关系的。所以,采用一种以对数方式—分贝(dB)来表达声学量值。
因此所谓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
4、声级计的工作原理及其分类。
由传声器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由前置放大器变换阻抗,使传声器与衰减器匹配。放大器将输出信号加到计权网络,对信号进行频率计权(或外接滤波器),然后再经衰减器及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到一定的幅值,送到有效值检波器(或外按电平记录仪),在指示表头上给出噪声声级的数值。为了模拟人耳听觉在不同频率(20Hz-20KHz)有不同的灵敏性,在声级计内设有一种能够模拟人耳的听觉特性,把电信号修正为与听感近似值的网络,这种网络叫作计权网络。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已不再是客观物理量的声压级(叫线性声压级),而是经过听感修正的声压级,叫作计权声级或噪声级。分类:O 型声级计—实验用的标准声级计;
Ⅰ型声级计—相当于精密声级计;
Ⅱ型声级计—为一般用途的普通声级计;
Ⅲ型声级计—为一般用途的普通声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