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我县城区水域河沙采挖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强我县城区水域河沙采挖管理的几点建议
民建老区支部吴旭
近十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沙石的需求日益争长,特别是城区附近水域河道河沙的不断采挖,对城区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现。
河砂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保护堤防与河岸的重要屏障,对河道生态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保护作用,同样河沙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在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但是由于现在城区建设的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采砂者利用大型机械对河砂资源肆意开采,显现了不计环境后果的掠夺性开采趋势。几辆大型的挖掘机和几辆大型运载卡车,一夜之间就能将近百米的河道的沙石采尽;被开采过的城区练江河道由于没有及时治理,许多水域杂草丛生出现了沼泽化迹象。现在沙石的肆意开采正在向上游蔓延,加强我县城区水域河沙采挖管理,已刻不容缓,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舆论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在主要的河流保护地段设采砂警告标志,建立举报追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信箱。
(二)采沙审批和跟踪监督相结合,政府的审批和多部门联合组成的综合执法队伍,对违法开采沙石,不能只一罚了事,应采取强有力措施,强制谁破坏谁治理,对环境的造成的后果最后不应由政府来买单。
(三)建立河沙资源开采的科学评估机制,对河沙开采的环保评估不能只有几个所谓的专家说了算;应该充分发挥民主机制,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充分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
第二篇: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
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
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林资发[2003]41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化、美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地方为了加快绿化美化的进程,直接采挖多年生树木进行异地移植和经营,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地方乱采乱挖树木,毁林毁地,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为规范树木移植、制止乱采乱挖,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采挖树木应以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不破坏森林、树木和林地为前提,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林木采伐的规定进行管理。
二、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国家规定的重点防护林和古树名木,以及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特殊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的树木,严禁采挖。
三、采挖树木由林权单位或个人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采挖作业设计文件和林地植被恢复措施,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后方可采挖。
四、采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珍贵树木的,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实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经营(加工)采挖树木必须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未经批准采挖的树木。
六、运输采挖树木的,要依法办理木材运输证,实行凭证运输。木材检查站要加强对采挖树木运输的监督检查。
七、申请采挖树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林地、植被保护措施,并依法缴纳林业规费。采挖时不得破坏周围的林地和植被,采挖后限期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并补植所采挖株数一倍以上的树木。
八、未经批准擅自采挖、运输、收购采挖树木,或者因采挖树木造成林地、植被破坏的,要依照法律法规关于林木采伐、林地管理、木材运输的规定进行处罚。
九、本通知所称采挖的树木包括活立木、再生树篼、树桩;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特殊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的具体范围参照国家标准《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183370.1-2001)。
十、地方性法规对采挖树木有具体规定的,可按地方法规执行。
各省(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报国家林业局备案。要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严格加强对采挖树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乱采乱挖、毁林毁地的行为。
二OO三年三月二十二曰
第三篇: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范文)
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化、美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地方为了加快绿化美化的进程,直接采挖多年生树木进行异地移植和经营,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地方乱采乱挖树木,毁林毁地,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为规范树木移植、制止乱采乱挖,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采挖树木应以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不破坏森林、树木和林地为前提,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林木采伐的规定进行管理。
二、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国家规定的重点防护林和古树名木,以及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特殊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的树木,严禁采挖。
三、采挖树木由林权单位或个人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采挖作业设计文件和林地植被恢复措施,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后方可采挖。
林业主管部门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时要注明“树木采挖”项目,同时应当对批准的采挖作业进行监督管理,并主动提供有关技术服务,以提高采挖树木的成活率,巩固绿化成果。
四、采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珍贵树木的,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实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经营(加工)采挖树木必须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未经批准采挖的树木。
六、运输采挖树木的,要依法办理木材运输证,实行凭证运输。木材检查站要加强对采挖树木运输的监督检查。
七、申请采挖树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林地、植被保护措施,并依法缴纳林业规费。采挖时不得破坏周边的林地和植被,采挖后限期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并补植所采挖株数一倍以上的树木。
八、未经批准擅自采挖、运输、收购采挖树木,或者因采挖树木造成林地、植被破坏的,要依照法律法规关于林木采伐、林地管理、木材运输和收购的规定进行处罚。
九、本通知所称采挖的树木包括活立木、再生树蔸、树桩;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特殊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的具体范围参照国家标准《生态公益林建没——导则》(GB/T18337.1—2001)。
十、地方性法规对采挖树木有具体规定的,可按地方法规执行。
各省(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报国家林业局备案。要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严格加强对采挖树木的监督管理,严历打击乱采乱挖、毁林毁地行为。(《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4月29日)
江西省树木资源采挖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省树木资源采挖利用管理,保护森林资源,根据《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资发[2003]41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我省境内采挖利用树木资源,必须遵守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采挖利用树木资源应注意保护物种资源和植被,严禁非法采挖。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采挖的树木资源,包括活立木、再生树蔸、树桩等。第二章 采挖树木的申请
第五条 凡采挖利用树木资源,应由单位或个人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农村居民采挖利用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非国家或省重点保护的零星树木除外。第六条 采挖利用树木资源,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采挖利用树木资源申请书;
(二)符合规定的采挖作业调查设计文件。
第七条 因征占用林地需要采挖树木的,除应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下列情况还应分别提交:
(一)征占用林地的,应提交《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二)临时占用林地的,应提交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八条 采挖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人工珍贵树木资源从事经营活动的,除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提交野生植物经营许可证。
第九条 采挖胸径50厘米以上或树龄100年以上重点保护野生树木或人工珍贵树木,除应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提交树木的全景彩色照片。第三章 审批发证 第十条 审批程序
(一)申请采挖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树木,由所在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派人到现场审核,审核同意的,填写申报表(样式附后),连同申报材料报设区市林业局审核,设区市林业局审核同意后报省林业厅审核,省林业厅审核同意后报国家林业局审批。经批准后,由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核发采集证。
(二)申请采挖国家二级及省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树木,及胸径50厘米以上、树龄100年以上的人工珍贵树木,按照前款的程序报省林业厅审批。经批准后,由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核发采集证。
(三)申请采挖省三级重点保护野生树木,及胸径20—50厘米(不含50厘米)、树龄50—100年(不含100年)的人工珍贵树木,由设区市林业局审批并发放采集证。
(四)申请采挖胸径20厘米以下,树龄50年以下人工珍贵树木,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发放采集证。
(五)其他树种,由所在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六)应由省林业厅审批的树木采挖,属于自然枯死或自然灾害折断死亡的,委托设区市林业局审批发证。
(七)同时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名录的树种,按国家规定的保护等级管理。
第十一条 凡采挖胸径5厘米以上的树木,必须纳入当地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列抵木材生产计划。第十二条 采挖树木需要运输的,列入国家或省重点保护名录的树木,凭采集证办理野生植物放行证,凭放行证运输;其他树木胸径大于5厘米的,凭采伐许可证办理木材运输证。
第十三条 人工播种或扦插繁殖培育的绿化苗木,胸径超过10厘米(含10厘米),凭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证明,办理木材运输证;胸径10厘米以下的,凭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证明运输。
第十四条 移植到苗圃地的树木出圃运输,凭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证明和采挖时的野生植物采集证、林木采伐许可证办理木材运输证或野生植物放行证。第四章
采挖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各地每年要按照森林采伐限额,编制树木资源采挖利用计划,纳入木材生产计划管理。第十六条 采挖树木资源面积1亩以上(含1亩)或株数20株以上(含20株)的,必须参照森林抚育间伐规程进行采挖作业调查设计。采挖树木资源面积1亩以下或20株以下的,采用简易采挖作业调查设计,简易作业设计必须载明采挖地点、采挖株数、采挖树种、树木胸径、立木蓄积、采挖方式等。采挖野生树木资源必须注意原生地森林植被和种源的保护,采伐后所保留的同类树种不得少于60%,且应分布均匀。每采挖1株野生树木,应补种3—5株相同树种的幼树。
第十七条 采挖作业调查设计必须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简易作业设计可由具有林业调查设计资格的人员承担。作业设计实行设计单位或设计人员负责制。
第十八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野生树木资源的采挖利用规模,根据资源状况核准经营单位的数量,核定采挖计划,严禁超森林采伐限额和采伐计划采挖树木资源。第十九条 严禁在下列地区和森林中采挖树木资源。
(一)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
(二)国家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
(三)生态脆弱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四)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五)城镇绿化树木、省道、国道绿化树木。
第二十条 对重点保护的野生树木资源要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采挖。各设区市林业局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辖区内非重点保护野生树木但属稀少的树种,定期公布,严格管理,限制出境。
第二十一条
在修筑公路、架设电线、修建房屋等建筑工程时,要尽量避开重点保护野生树木,不能避开的,在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时,应由建设规划单位作出书面说明。
第二十二条 对因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造成重点保护野生树木濒死的,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疗和抢救。失去抢救价值的,由县级以上森防检疫机构提供证明材料,方可申请采伐。
第二十三条 采挖移植树木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在采挖移植前应制定采挖移植技术方案,确保移植树木的成活。因技术运用不当,或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移植树木大量损毁、死亡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取消其经营资格。
第二十四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树木资源的采挖利用管理,建立采挖、运输、经营管理台帐。基层林业工作站要加强源头管理,建立采挖检查验收制度,对采挖验收不合格的,责令其停止采挖。木材检查站要依法检查,对有合法手续运输树木的,应保证放行;对无合法手续的,应依法查处。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重点保护野生树木指国家一、二级和省一、二、三级保护野生植物中的野生树木;人工珍贵树木指人工栽培的重点保护野生树木。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省林业厅此前制定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加强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 张永红
随着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深入开展及宜宾市创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努力解决垃圾清扫质量不高,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已成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此,笔者就此项工作展开了调查与思考。
一、环卫作业管理现状
(一)清扫保洁作业管理。清扫保洁作业仍采用条块结合和专群结合的管理体制,城区主、次街道、广场,由市场化作业公司负责;部分偏街小巷、纯居民小区、集贸市场、院坝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负责;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车站、铁路、码头、文化广场、体育馆、绿化带,由管理使用单位负责;各类展销市场、交易市场由市场经营者负责;各种摊点、售货亭的占用场地,由从业者负责;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按照市容环卫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划分的责任区负责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
2005年,中心城区道路环境卫生重心下移,交由翠屏区管理,移交时面积320万平方米。2007年,翠屏区对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由两家环卫作业中标公司负责作业,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对中标公司进行业务指导、日常监督和质量考核,实现了环卫管理与作业的分离。第一轮清扫保洁市场化作业期限为3年,从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结束。清扫保洁的作业范围覆盖所有建成区城市道路,作业面积平均每年以约8.6%的比例增加,截至目前,中心城区街巷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
(二)垃圾清运作业管理。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清运主要由环卫一所直管环卫工人采取定点收运、沿街收运与收集、转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作业,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区域特点、垃圾量多少和暴露垃圾堆分布等具体情况,及时优化、调整清运线路。清运作业范围覆盖建成区所有区域和城郊结合部,部分地段已经清运到附近乡镇(如菜坝镇)。平均每天出动机动清运车150余台次,出动非机动清运车380余台次,清运固定垃圾收集点(含垃圾池、垃圾柜和垃圾屋)1200余个,以及背街小巷、临街面和城乡结合部非环卫部门指定的、无倾倒规律的、临时出现的暴露垃圾堆约1200余处,日清运生活垃圾约450吨,全部运送到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拓展,新城区建设和住宅小区发展迅速,环卫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垃圾收集设施、垃圾运输车辆、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设备存在数量不足、技术落后、标准不高的状况。
(二)环卫作业管理力量不足。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导致环卫日常作业管理人力不足、投入不足、设施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卫生质量问题,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三)垃圾处理费收缴难制约环卫长远发展。一部分居民、门点、市场拒交垃圾处置费,但收费主体单位缺乏强制措施,导致垃圾处置费征收额偏少。
(四)部分市民环境卫生公德意识差。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乱倒、乱堆放垃圾等影响环境卫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未建立环卫执法队伍,环卫执法尚属空白。环卫设施和城市环境卫生未能得到有效地法律保护,非法拆除、故意破坏环卫设施、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频繁发生。
(六)环卫管理体制不顺(环卫管理职责交叉)。城中村、城郊结合部、部分居民小区、公园、广场、滨江路、绿化带、铁路、市场的环境卫生存在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的状况,既资源浪费,增加管理成本,又容易出现推诿扯皮,降低管理效率。
(七)清扫保洁与垃圾清运作业管理脱节。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不衔接,形成暴露垃圾和零星垃圾堆,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又包括城市环境功能管理。设施建设是基础,功能管理是保障,建设与管理同等重要。为切实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有效改善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做好相关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城乡居民既是城市环境的培育者,也是城市环境的受益者和保护者,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热情,使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巩固环境卫生管理成果,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关键在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将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深化居民素质提升工程。一是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加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地向社会宣传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对破坏市容环境设施、环境卫生的人和事进行公开曝光批评,好人好事予以表扬表彰,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帮助城乡居民提高对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文明卫生素质、道德修养和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自觉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良好氛围。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舆论职能,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活动,尤其沿街单位和街面商铺门前卫生,用道德和舆论的力量实现卫生达标管理,倡导文明,鞭策陋习,引导广大城乡居民逐渐告别不良卫生习惯,树立文明、卫生、科学的生活习惯,自觉革除各种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陋习, 争做“文明市民”。三是积极开展创建“市民义务监督岗”、“老年志愿者监督岗”、“文明市民监督员”等活动。四是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设“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爱护环境卫生的同时,“小手牵大手”,积极制止身边的不良行为。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理解、支持、关心环卫事业,尊重环卫劳动成果、尊重环卫工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完善环卫设施,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城市环境卫生是一项公益性强、社会性强、政策性强的服务事业,加大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在环境卫生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区落后的环卫基础设施,已不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我区城市建设发展步伐,成了制约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建议,一是最大限度地将环境卫生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环卫作业质量、标准的提高以适当的比例增加投入,改善城市环卫设施建设数量不足、技术落后、标准不高的状况,实现城市环卫公共服务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按照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功能和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以及城乡居民工作生活实际需要,配置数量相当、功能完善的环卫基础设施设备,逐步淘汰陈旧环卫设备,增加环卫配套设施,添置新型垃圾运输车、冲洗扫路车,合理布局垃圾中转站网点,补充新建环保型垃圾收集设施,及时更换密封垃圾箱和果皮箱,改善我区环卫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降低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风险,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夯实环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对环卫行业发展和设施建设规划,把环卫专业规划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之中,为全区环卫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规划部门在市政道路规划和开发项目规划中要重视环卫设施的配套,对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等与市民群众生活工作关系密切的设置,做出前瞻性的规划,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批新建项目时,要落实环卫设施“三同时”,即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使用;新建、改建、扩建道路、住宅区以及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交通等公共建筑和场所,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垃圾收集点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其设计方案审查和竣工验收,须有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参加,未验收合格的,不准投入使用。确因市政工程等特殊原因拆除、迁移、改建、封闭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提出拆迁方案,报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按“拆一建一,标准提高”的原则予以重建或补建,保证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环卫基础设施每年也应有所增加。
(三)明确职能职责,建立环卫监管长效机制。理顺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明确区级市容环卫主管部门管理范畴,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改善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提高城市品位和树立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一是强化区市容环卫主管部门组织落实、指导检查、综合协调、日常检查、监督考核、集中整治的专项职能,注重部门、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落实街道、社区对所属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等环境卫生问题较为突出地区的管理职责,减少推诿扯皮,解决“垃圾死角”和“几不管”区域问题等,确保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空挡。二是明确垃圾前收集(集中)管理责任,消除管理空挡。按照属地原则,由政府明确并划定街道办事处在垃圾前收集(集中)环节的管理责任,由街道和社区负责垃圾前收集(集中)环节的工作,并具体组织实施该环节的管理和作业,教育、引导和规范市民和垃圾前收集作业人员必须将垃圾投放(转运)或倾倒在市容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收集设施内,并将暴露垃圾的治理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在垃圾前收集环节管理缺位和垃圾收集设施匮乏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前,进一步加大治理工作投入,强化清扫清运作业和环境卫生突击整治,细化质量监管责任,严格兑现工作奖惩,清除散在暴露垃圾堆。三是完善环卫业务监督及质量考核机制。健全市容环卫系统内部分级质量考核体系。强化日常检查和质量监督,加大对作业公司清扫保洁作业日常检查考核和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措施和考核办法,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合同约定对作业质量进行量化打分,并对质量不达标公司进行经济处罚。督促清扫保洁作业公司按要求将日常保洁垃圾转运到就近的、市容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收集点,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保洁工的日常作业任务和纳入对作业公司的日常质量考核,同时,进一步加强环卫部门与作业公司的工作协调与沟通,使清扫保洁与垃圾清运相互联系和对应衔接,达到清扫清运“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的目的。四是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区市容环卫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环境卫生清扫保洁不力、清运不及时造成的暴露垃圾问题及时作出处置。
(四)强化环卫执法,创新垃圾处置费征收方式。强化环卫执法既是实现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建议,一是要把宣传引导工作和依法管理结合起来,在加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57号令)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环境卫生管理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卫执法工作,通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污染环境,损害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给予从重惩罚和严肃处理。二是环卫部门应紧紧依靠城管行政执法组织,在强化现场督查管理,及时纠正和阻止破坏环境卫生行为发生的同时,运用行政处罚权力,加大纠违处罚力度,尤其对一些重点行业和地段,如对鲜花出售和车辆美容业、餐饮服务业、蔬菜水果批发零售业和车站、广场、旅游、休闲场所等垃圾多产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特殊部位造成的污染,更要坚决地予以追究。
积极交纳垃圾处理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力征收垃圾处理费,将有利促进市民环境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增强人们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意识。坚持收费补偿为辅的经费筹措原则,减轻政府负担,确保卫生处理费的收取率,可以由政府借鉴其它城市分类征收的方法,给予政策支持,将有效杜绝少收漏收现象产生。建议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模式保持不变,由环卫一所作为征收主体具体组织实施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针对垃圾收费工作中的“拒交”现象,征缴单位要会同相关部门适时采取发放催交通知书、法律诉讼等形式,形成高压态势,提高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率。征收垃圾处理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环节都要形成强有力的配合。
(五)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化运作模式。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关键是建立环卫作业与监督管理分离机制,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竞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准入又是首要环节,突破性地发展市场主体,需要突破性地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随着环卫作业市场化的全面推开,就要通盘考虑在我区环卫行业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管好新兴的环卫作业市场。一是要规范环卫市场准入、制定和完善环卫作业服务招标评标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卫劳动定额、修订环卫作业标准及其考核办法,尤其是要在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和规范下,培育市场主体,形成统一开放的环卫作业市场和有序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二是要加强和规范环卫作业市场的管理。尽可能地保障和提高清扫保洁作业公司员工的收入,福利上想方设法向环卫作业员工倾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深化内部改革,激发环卫作业管理活力。探索优化环卫运行管理模式,是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完善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实际需要。对于强化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提高环境卫生保障水平,促进环境卫生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议,一是要整合管理资源,切实加强环卫作业质量监管。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整合管理力量,调整内设作业和管理机构,重点配强环卫作业质量监管部门,切实加强环卫作业质量监督考核工作。二是强化环卫专业单位的风险意识,建立环卫作业应急机制,制定环卫作业应急预案,以应对市场化发包作业后的各种环卫突发事件,确保环卫作业的连续和稳定。三是按照“政事分开、管干分离、以费养事”的原则,改革环卫作业管理方式。保持环卫部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按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体制保障经费,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建立服务优质、落实到位、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环卫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四是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员聘用聘任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将所有在编人员的现行工资及待遇存档,定员定岗、定责定量,在编人员自然减员产生的岗位空缺,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招聘补充,按岗定酬,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根据职工岗位责任和贡献大小及生产要素参与的程度确定岗位工资标准,按各自岗位绩效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采取定量承包、定效考核内部承包等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
第五篇:科尔沁区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修改后1
科尔沁区城区环境卫生管理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基本情况
科尔沁区城区建成区面积32.9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办事处、77个社区居委会(城区76个社区),总人口约40万人,总户数为125830户,其中物业管理户数为81236户,办事处管理户数为33366户(楼房为22119户、平房为11247户)、弃管楼户数为11228户,垃圾日产量近800吨。办事处有城管卫生副主任一名(副科级),内设城管卫生科,人员配臵2—3人。现有社区保洁员185人(不包括红星、建国两个街道)。
二、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事权弱化,与城市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撤盟设市以来,一些管理城市的职能部门都相继上划了,科区在城市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事权弱化了。目前,我区的环境卫生保洁现状是,所有黑色路面、马路牙子以上、临街第一户门前三包由市城管和环卫处负责收费、管理,背街小巷、小区由街道管理。机构和职能上划了,而工作重心却下移了,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扯皮和职责不清的现象。如:旱式厕所的清掏与内外环境管理问题,居民翻建维修主副房在管理与审批上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居委会关系问题、居民区污水跑冒无人管的问题,城市综合楼(既有居民住户又有个 体营业网点)在卫生费的收缴和管理上存在交叉和扯皮的问题等等。发现问题都管都不愿意管,特别是对于“吃力不讨好”的事,谁都能说出不管的理由,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居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区爱卫事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街道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保洁队伍不稳定,专业队伍严重匮乏。街道工作的本质是社会工作,核心就是民生,其外在形象就是环境卫生。街道社区干部愿意抓民政、劳务等方面的行政工作,不愿意抓环境卫生,吃苦受累没好处,街道民办保洁员几十年一贯制,目前呈现 “三低、两难、一大”现象,即低素质、低工资、低待遇;招工难、用工难;劳动强度大。据统计,城区十一个街道办事处(不包括红星、建国两个街道)共有保洁员185名,平均月工资522.00元/人/月,最高的是铁路办事处,平均为945.00元/人/月,最低的是霍林河办事处,平均为342.00元/人/月,其中有110人上了养老保险,103人上了失业险,只有5人上了意外伤害险,这些人承担着全区44594户居民的日常保洁工作,平均每个保洁员承担241户。由于低工资、低待遇,导致了招工难,身体力行的人不愿意干,只能招那些老弱病残、智力低下的人,或者是低保户,这些低素质的人还得哄着干,否则就罢工,加大了用工难度。加之垃圾收运工具陈旧落后,仅靠人力板车收运垃圾,增加了劳动强度,环境卫 生保洁队伍很不稳定,长效保洁只是纸上谈兵,怎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呢。
(三)基础设施欠账多、建设滞后、居民公德意识差。城区还有近12000多户居民住在棚户区,这些棚户区多数没有下水,巷路硬化率不高,公厕数量少、垃圾转运站运距过长,垃圾收集、运输工具陈旧落后,有的至今仍主要靠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暴露垃圾池作为收集设施,有的区域根本没有设施,加之部分市民公德意识、卫生意识差,导致了随处便溺、垃圾随处乱扔、污水随处乱泼现象的发生,可以说是一个人清扫,几十个人扔,不采取有效措施,严重影响市貌整洁。
(四)收费难,难收费,制约发展。众所周知,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优势群体都住进了由物业管理的小区,因此收缴卫生费面对的群体理所当然的是那些住在旧楼和棚户区的弱势群体,多数是低保户和流动人口,而且卫生保洁是“先服务,后收费”的方式,无制约权,导致了收费难,尽管各社区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大收缴力度,但收效不大,近几年只能达到应收的50%左右。
(五)执法队伍建设滞后。由于体制等诸多因素,科区目前尚没有环境卫生综合执法的队伍。环境卫生管理一直处于管理无力状态,小区内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私搭乱建现象管不了,也无权力管,居民区产生的基建垃圾的清除没有约束机制,对一切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无权处罚,致使 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得不到落实,造成了社区内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的发生。
(六)村转居的社区还没有纳入城市化管理的范围。2006年红星、建国由镇转为街道,相应的村变为了社区,但其环境卫生管理模式还是延续原有村的管理办法,保洁员由社区出资雇佣,但由于所建立的垃圾转运站多数未启用(建国街道建4个启用2个、红星街道建4个都未启用),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无处倾倒和及时的转运,又无污水排放系统,造成了社区内污水横溢、垃圾成堆、卫生死角四处可见的现象。
(七)市场卫生多头管理而又无序管理。目前,我区城区范围内有大小市场、早市、夜市约20个,其管理模式大致有五种:一是由市场服务公司主办,共有七家,即九中市场、三角公园市场、五中市场、二毛市场、团结路南段市场、西顺路市场和铁路二小市场;二是由单位主办对外承包,如生资市场、批发城;三是由开发商主办,如中心市场、白音太来市场;四是委托管理,如金通市场;五是业主自管,如露天市场。由于市场内部监督管理涉及的部门多,如卫生监督、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加之权责不清、协调不畅,多头管理而又无序管理,一些市场卫生死角较多,出现“谁都管、谁都管不到位”的现象,造成了内外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发展需要。
三、加强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理顺体制,实施有效的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必须立足实际,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勇破难题,加快城市长效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不断优化区域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卫生工作日益显示出其民本、规范、服务、效率的特征,其管理工作要从全新角度,更高起点来审视,反思和完善。下放人权、事权、财权。把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以街道为城市管理的平台,充分发挥块块管理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作用,把城市管理摆上重要位臵,城市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重头戏在于管理。以法制为基础,理顺城市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等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二)完善环卫设施,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 众所周知,城市环境卫生是一项公益性强、社会性强、政策性强的服务事业,大量组织管理工作属于政府行为,加大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在环境卫生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区落后的环卫基础设施,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将环境卫生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给予特殊政策或适当的财政补贴,逐步淘汰陈旧环卫设备,增加环卫配套设施,改善我区环卫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大大提高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为促进爱国卫生事 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牢固的基础。
(三)加大资金投入,稳定保洁队伍。全天候保洁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关键就在于保洁队伍的稳定,而保洁队伍的稳定关键在于保洁员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保洁员的工资待遇,为此希望政府重新科学核定保洁人员数,建议按200—300户设定一名保洁员,并加大对社区环境卫生保洁的投入,力争将保洁员的工资提高到1500元/人/月(最低不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保洁员办理相应的保险,改善作业条件,改进保洁员作业工具,逐步解决保洁员劳动强度大、风险大、作业环境差、工资待遇低、职业病危害严重等实际问题,稳定保洁员队伍,进一步促进社区环境卫生行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与社区环境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弘扬保洁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增强广大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创造和谐、洁净、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同时应将红星、建国两个街道所辖的社区纳入城区化管理。同时要建立健全垃圾清运制度、保洁员岗位责任制、考核细则、奖惩办法等相应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并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确保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得以运行。
(四)依法行政,组建环境卫生执法队伍。依照《内蒙古自治区爱国卫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违法行为处罚规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 求,我们要制定与《条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相应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建立一支专业或委托的执法队伍,逐步理顺环境卫生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实现综合执法重心下移,形成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使爱国卫生工作纳入法制化、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五)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人民群众是城市环境的培育者,也是城市环境的受益者和保护者。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热情,使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将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一是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加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地向社会宣传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自觉性;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职能,用道德和舆论的力量实现卫生达标管理,倡导文明,鞭策陋习,引导广大市民“做文明市民”。三是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理解、支持、关心环卫事业,尊重环卫劳动成果、尊重环卫工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建立五种机制,充分调动各单位、各部门参与爱国卫生的积极性。
1、综合协调机制。一是街道和城市管理部门的有机联系,如卫生、公安、工商、环保、城管等相关专业部门的协作。二是完善区和街道、社区层面即联系又独立的运行机制。在街道设臵城管中队,从制度层面支持和强化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和权力。三是加强对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形成“块块负责,条条保证,条块结合,区街联动”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
(2)领导包联街道机制。重大创建活动,必须要做到区级领导包联街道抓创建,科局包街道共同联建的机制,促进创建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网状格局,达到全面推进的目的。
(3)责任包干机制。明晰管理职责,进一步理顺街道和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责,解决管理中的职能交叉和边缘性问题,避免出现管理空隙,根据责任和权利相一致,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加大对街道、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按“谁许可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一项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的,按“谁为主谁负责”原则予以界定,切实履行好城市管理职责,发挥保障作用,实现“条块结合”,细分责任范围,建立四级管理责任区。一级为街道,二级为社区片,三级为责任块,四级为责任点,点面相间,条块结合,格网 8 成面,不留死角,实行错层管理,网格管理,推行环境承包制,做到责任主体具体化,工作标准清晰化。
(4)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施长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一要强化目标考核,按照“责任目标化,目标数字化”的要求,将考核从定性型向定量型转变,建立数字化的量化考核体系,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实行职能部门与街道之间的双向考核,将考核与日常考核结合起来,对城市管理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二是严格奖惩措施,把激励机制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阶段性工作,都要有考核,有奖惩,以考核为依据,通过物质、精神等多种手段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活力。(5)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经费保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确保必要的城市管理经费开支,逐步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装备,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二是建设保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管理前移,规划建设与管理要加强沟通与反馈,克服建设“后遗症”现象,做到标本兼治。加快老城区改造和“城中村”的改造,优化农贸市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为城市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三是队伍保障。科学核定城管执法人员、协管员的人数,充实管理力量,保证管理的需要。强化城管队伍的专业培训,严格管理、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反应快速的城管执法队伍。以上意见妥否,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二0一二年三月一日 科尔沁区爱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