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我区公交车规范管理及站点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我区公交车规范管理及站点建设的建议
随着京张筹办2022年冬奥会的稳步推进,崇礼作为冬奥的雪上项目,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发展冬奥经济、提高全民素质、对标定位国内国际一流服务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目前我区公共交通不但给居民造成不便,同时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显得对创建文明城市很不协调。
存在问题:
一是公交站点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没有固定公交站点,随意停车拉客对交通安全造成隐患,严重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二是没有统一规范的营运时间。常常存在半小时不见一辆公交车的现象,特别是晚上7点以后公交车停运,给学生和居民造成不便。
三是没有规范的运营路线。运营路线就是环城路和长青路,而随着新城区和迎宾路地延伸,特别是医院和行政服务中心的搬迁,使得居民办事极其不方便。
建议:
一、规划设置,规范管理公交车固定站点。一是合理设立公交站点和科学布局线路。合理设置固定站点,选址要慎重,每个站点与路口的距离要适当;二是加强对公交站点的管理。完善公交车站站名的建设,站名使用中文和英文书写。严格禁止非公交车辆在公交站点停靠,对在公交站点停靠的非公交车辆应按违章处理。
二、规范公交车辆站点停车及上下客。在未到达指定站点前不得打开车门,且每次靠站只能开门一次,从而减少后面车辆的等待时间,提高车辆运行的效率。
三、规范监督管理公交行业。出台相关条例,将为行政部门依法实施对公交站点的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手段;加强对公交车司机的管理,出台内部管理制度,整顿乱停乱靠现象;行业管理部门通过采取措施,通过视频监控、派出督察人员上路检查等方式,加强对公交车规范停靠的监督。
四、合理安排营运时间和路线。合理安排公交车的营运时间,根据居民的生活需要延长公交车的营运时间,建议延长至晚上9点,出行高峰期适当再延长;公交路线应该贯穿整个城区,方便居民出行。
第二篇: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征求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GH/T×××-2010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
2010-××-××发布 2010-××-××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发布
目录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设立原则………………………………………………………………………………………………………………..2
5、建设规范………………………………………………………………………………………………………………..3
6、经营管理要求……………………………………………………………………………………………………….4 参考文献…………………………………………………………………………………………………………………………4
前言
本规范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守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商务部 办公厅关于下达2010年第一批国内贸易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起草。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商贸服务司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
本规范起草人:管爱国、何方明、王志中、富鸿钧、徐晓燕、胡佳伟。本规范首次发布。
I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性质、功能、适用范围、设立原则、建设规范和经营管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服务活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4 《 安全标志》
GB128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标准要求总则》 GBJ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再生资源
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3.2 回收站
在工矿企业、机关团体、居民集中区、商场、超市内,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企业设立的专门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分类、储运、中转的固定回收场所(含中转站,在线回收站),回收站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企业回收工矿企业、机关团体和居民再生资源的经营单位。3.3
中转站
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企业为相对集中回收站点分散回收的再生资源,以便企业利用和进入市场而专门设立的进行再生资源收集、整理、暂存、中转的固定场所。3.4
在线回收
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企业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再生资源回收预约、交易和信息发布 的网络平台,通常采取网上收购和电话等形式。
3.5
回收点
再生资源回收站在社区、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高等院校和居民集中区设立的进行再生资源回收的门店、流动回收车和回收亭。3.6
回收亭
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以亭式简易建筑在社区、工厂企业、机关团体、高等院校和居民集中区设立的便于交售和回收再生资源的场所。3.7 流动回收车
进行再生资源收集、转运的可流动回收的机动车辆、三轮车。4设立原则 4.1 回收站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企业在当地商务部门指导下,根据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依照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工商总局、环保部、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设立,管辖本社区的再生资源回收工作。4.2
回收站点的设立必须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并在30日内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登记注册地同级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备案。4.3
回收生产性、非生产性废旧金属的回收站点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后15日内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4.4
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应经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并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4.5 回收点的设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土地、建筑、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有关方面的政策和规定。4.6
回收站的设立必须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其选址、布局、规模和建设要与当地经济技术、城建交通、环保市容协调发展。按照“便于购销,保护环境”的原则,采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建设统一、规范的回收站点。4.7
未遵守4.2、4.3、4.4规定的“回收站点取得营业执照后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当地商务主管部门依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予以处罚。5 建设规范 5.1 回收站的建设要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合理规划布局,严格按照 “七统一、一规范”(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计量、统一车辆、统一管理及经营规范)的要求进行建设,规范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合法开展经营活动。5.2 回收站点经营证照及资质齐全,负责人有个人身份证明资料,无违法犯罪记录,具备回收储存、分类、简单加工和运输中转条件,经商务主管部门回收体系检查验收合格。5.3 回收站点建设要根据本区县(市)大小、社区人口与户籍分布情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区每1500-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乡、镇每2000-2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或亭式简易建筑。回收站点的使用期限原则上不少于3年。5.4 回收站的营业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米,回收点经营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门面招牌采用统一规范的站名和设计,站点的建筑、设计、外部装修要与社区环境相符,采用绿色环保轻型建筑材料进行全封闭处理。5.5
回收站点建筑设计需符合GB2894、GBJ16要求,符合环保、市容、消防要求,交通便利、不扰民。5.6 回收站点要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
配备统一的检验鉴定合格的衡器,并根据回收需求按相关规定定期送检,回收站点至中转站、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间配备相应的封闭式运输设备,流动回收车和机动运输车要采用统一标识和统一编号;在线回收配备至少一部电话,开通计算机网络并保持畅通;中转站应配备称量、检测、分拣、起重、运输等设施设备,具备分拣、储存、集散、运输功能。
6经营管理要求 6.1 回收站点的从业人员须经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知识、技能培训,持证上岗,规范作业。6.2 依法经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遵守《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回收制度,及时发布指导收购价格,在营业产地公布上墙,依据定价,公道合理,不掺杂带假。6.3
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时,应当对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如实进行登记,在与生产企业签订收购合同中,应该约定所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的名称、数量、规格,回收期次、结算方式等。
6.4
从事电子废弃物、旧货收购、销售、储存、运输等经营活动应遵守电子废弃物、旧货流通的有关规定。6.5
进行再生资源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理等全过程应当遵守相关国家污染防治标准、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不影响当地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排污设施完善,符合当地环境保护要求。6.6
在经营活动中发现有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或有赃物嫌疑的物品时,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6.7 建立综合治理和安全责任制,回收站点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发生重大责任事故,要追究其责任。要保证回收站再生资源能及时运出,避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同时配备消防安全设施,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6.8 根据《劳动法》要求,为员工办理劳动保险和工伤险,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参考文献
[1] 商商贸发[2009]142号《商务部 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通知》 [2] 商务部令[2007]第8号《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3] 商商贸发[2010]187号 《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第三篇:关于加强公交车营运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公交车营运管理的建议
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交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公交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公交车占道行驶现象较为严重,看到公交车在市区大部分路口都经常不按导向车道行驶,随意加塞。二是公交车形象欠佳。公交车内卫生状况较差,车内垃圾未能及时打扫,座椅上经常有水;车身绣迹斑斑,尘迹点点;部分公交车排黑烟很严重。三是公交司乘人员的服务态度较差。较多公交车司乘人员不主动报站名。四是公交车站台不规范。有的公交车站台没有站牌,有的站牌被“牛皮癣”占领,有些站名看不清,给不常乘车人以及外地来钦者带来了不少麻烦。
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公交督查力度。专门成立公交督查组,不定时、不定地地进行督查。对各线路营运车辆营运秩序、安全工作、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违章人员一律按照规定予以处罚,并要求基层单位反馈违章处理情况,对处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没有按规定执行的单位要求予以整改。
建立公交文明监督队、设立公交文明举报热线,及时掌握信息,进行表彰和批评,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交通管理的氛围,共同维护交通秩序。聘请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社会监督员,对公交服务进行监督。交警等有关执法部门应该加大对公交违法行车行为的惩治力度。对公交车不按规定鸣喇叭、斑马线不避让行人、随意变更车道、压线行驶、停靠站不规范等行为进行重治重罚,并进行集中专项整治。
二、强化司乘人员队伍建设。要求司乘人员应当统一佩戴服务标志、文明用语,推广普通话,及时播报线路名称、车辆行驶方向和站点名称。加强对公交驾驶员的教育,提高驾驶员的文明行车、优质服务等岗位素质,教育他们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争做城市窗口的文明使者。
三、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增加公交车辆,及时对新居民区增设公交线路,淘汰破旧公交车;要统一公交车站台的形式,站牌上要有明确的站点、始发时间、末班时间、两车间隔时间等,并且对于站牌要定期管理,防止“牛皮癣”等对站牌的非法占用;加快公交车辆的更新改造,全部更新或升级为符合现阶段排放水平的公交车,消除公交车冒黑烟现象;为公交车净身改善卫生状况,公交车至少要做到一天清洁两次,在起终点
等候发车时,司乘人员要及时对车内垃圾进行清扫,随时保持车内清洁卫生;加强公交车的广告管理。对车身及车厢内商业广告进行清理,并予以规范,在车内配备电子显示屏、移动电视、线路标志图、公益广告,介绍钦州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旅游资源,让外地人一踏入钦州就有一个好印象。
第四篇: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管理方案
远程办„2007‟ 号
━━━━━━━━━━━━━━━━━━ ★ ━━━━━━━━━━━━━━━━
关于印发《XX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
建设工程管理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
为建设好我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的阵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XX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工程管理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XX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工程管理方案》
中共XX市委农村党员干部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
2007年11月20日
附件:
XX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工程管
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党员及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保障。
二、工程管理原则
1、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原则。建立健全市、乡镇和村分级管理制度,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工程管理体系。
2、资源共享原则。立足实际,整合硬件和软件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合力,避免重复建设。
3、注重实效原则。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要注重实效,真正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保障,要制定严格的考核考评制度,防止重建设轻使用,重形式轻效果,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三、工程管理措施
1、加强领导,抓好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市、乡镇和村远程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提高对终端站点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把终端站点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明确责任,积极抓好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工程管理。
2、严格要求,建好终端接收站点。按照“五防一配套”(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尘和教室好、桌凳好、线路好、灯光好、环境好)的要求,搞好硬件建设。在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中要坚持阵地建设的安全与实用相结合,坚持站点建设与危房改造相结合,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利用相结合。
3、强化管理,搞好设备的运输、安装、验收工作。在设备的运输、安装、验收工作中,要制定好物流和安装工作进度表,加强运输的安全保卫,设备安装严格实行口头汇报和书面汇报制度,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同时,选派好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参与设备厂家安装调试,严把质量关,切实把终端接收站点真正建成“放心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4、疏通渠道,做好信息反馈。各地在终端站点建设中要及时收集、编发和报送信息,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主要反映终端站点建设的进展情况、做法和经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等。
5、注重督查,确保终接收站点建设顺利完成。全市、乡镇两级要加强对终端接收站点建设情况的督促检查,督查内容主要包括建设方案、规模、进度、经费投入与使用等,严把质量关。
四、工程管理制度
1、建设进度通报制。在终端站点建设中,各级远教办要做好定期上报工作,对不定期上报的要予以通报。
2、建站申请验收制。各级远教办要严把验收关,建设好的站点,按有关规定提出验收申请,进行专项验收。
3、站点建设责任制。在终端站点建设中,明确好站点建设责任人,坚持按图纸施工,坚持竣工验收审计。对工程质量不合格的终端接收站点责任人要实行责任追究。
五、工程管理职责
坚持做到“建设一站,验收一站,管好一站”的原则,严格把好站点建设质量关, 实行终端站点建设责任制。市和乡镇要分别组成督促检查工作组,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对终端站点建设情况进行指导、协调、搞好督促检查。市和乡镇按分级负责的原则,作好协调工作,对终端站点建设进行全面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终端站点的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负责对设备和系统集成的质量进行验收把关。设备送到各站点后,首先按照设备验收清单,对所配送设备的数量、型号和规格等进行清点核对。安装、调试工作完成后进行验收,并办理有关手续,确保终端站点建设质量。
六、工程管理流程
1、摸清底数,确定数量。
2、筹措资金,保障经费
3、选好站址,制定方案。
4、组建队伍,搞好建设
5、加强监管,保证质量。
第五篇: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按照底志欣副区长意见,我们先后走访了兴谷经济开发区和马坊工业园区,就如何加快开发区建设与两个开发区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个开发区建设现状
2006年,经国务院审核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兴谷经济开发区和马坊工业园区同时被纳入到北京市市级经济开发区行列,成为北京市保留的16家市级经济开发区的成员。
(一)土地规划与利用
1.兴谷经济开发区
1993年8月23日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审核批准为市级开发区(京政函[2006]43),总规划面积10.26平方公里,已批准可控制性规划面积9.79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定位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食品饮料业和高端制造业三大产业上。现有两个产业建设基地,2002年经北京市经委批准,设立汽车及配套零部件生产基地,规划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发展汽车配件制造业。2005年12月经农业部批准,设立国家级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规划占地面积约35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发展食品生产企业。
2.马坊工业园区
2002年10月设立,2006年8月10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工业开发区,远景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批准可控制性规划面积3.45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定位在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绿能产业、医疗装备及现代制造业五大产业上。现设有三个产业基地,2005年6月成立北纺控股产业基地,基地占地面积22.6万平方米,重点发展轻纺产业;2007年12月成立北京电控(马坊)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重点发展电子产业;2009年2月成立北京绿能产业基地成,占地面积133.3万平方米,重点发展太阳能装备制造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多年建设,两个开发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具备了较好的工业发展条件,可以较好地满足各类工业产业入驻发展。截止目前,兴谷经济开发区已经实现了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和平整土地,马坊工业园区也基本上实现了“七通一平”。
(三)入驻企业投资情况与经济总量
截止今年一季度末,两个开发区实地生产型工业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兴谷经济开发区实地生产型工业企业1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其中相峰伟业配件公司和一刚锻造公司为新达到的规模企业,北京白象新技术有限公司也即将达到),总投资81亿元。马坊工业园区实
地生产型工业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
2011年,两个经济开发区共完成工业产值159.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3%,其中兴谷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145.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为65.9%;马坊工业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4亿元(如考虑桥梁厂、瑞普三元等,产值为17.7亿元),呈加速发展态势,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4%。今年一季度,两个开发区共完成工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兴谷经济开发区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马坊工业园区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2011年,两个经济开发区共上缴国家各类税金11.3亿余元,其中兴谷经济开发区上缴税金超过11亿元,马坊工业园区上缴3048万元,形成区级财力 亿元,其中兴谷经济开发区2亿多元,马坊工业园区亿元。
(四)安置劳动力就业
2011年末,两个开发区内企业共安置就业人员18100余人,其中兴谷经济开发区安置14700余人,马坊工业园区安置3400余人。在安置的全部就业人员当中,我区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为80%以上。
二、制约开发区建设的主要因素
从目前两个开发区建设实际情况看,在发展空间、运营机制、建设环境、历史遗留问题方面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
出的问题,成为开发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从发展空间层面看,突出体现在工业用地供给数量不能满足企业入驻需求。马坊工业园区已批复《控规》范围内可征用的非集体建设用地仅剩余44.79公顷,但因无土地一级开发指标,导致无法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园区内供地不足的情况已尤为严峻,面临无地可供的局面,兴谷经济开发区已征为国有土地目前只有几百亩,面临企业无法看地严峻局面。
从运营机制层面看,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征地成本逐年提高,目前兴谷经济开发区每亩征地费用已达到30万元,原因是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是执行的北京市政府148号令。在已完成的征地中,由于工业征地补偿费标准与城市房地产开发征地相差悬殊,造成被征地的村与开发区矛盾突出,签订征地补偿协议难,影响手续办理进程,增加土地开发成本。二是征地手续复杂,需到村里进行公示、听证,并要求村里承诺不上访,延长了征地时间。三是建设资金筹措难。目前,两个开发区虽然都有自己的投资公司负责开发区建设工作,两家公司目前都是处于举债经营状态,一方面收国家金融金融紧缩政策影响,很难再从金融部门获取信贷资金支持,利益方面受现行财政体制制约,开发区很难形成自身资金积累,更难得到区财政资金支持。
从建设环境层面看,目前尚未形成全局性地共同支持开
发区建设的良好局面,部分政府部门只是依据各自的规章制度,机械性履行行政职能,没有形成从全区发展大局出发主动为各类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局面,致使开发区各类项目建设周期过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
从历史遗留问题层面看,兴谷经济开发区的部分韩资企业和马坊工业园区的一些企业尚未办理土地证、房产证,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为充分发挥开发区经济载体作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快两个开发区建设。
(一)尽快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激发开发区建设活力。建议给予两个开发区以十年为期限独立财政体制,前五年将两个开发区各上缴税金及土地出让形成的区及财力,足额返还给两个开发区,后五年按一定比例将各形成的区及财力返还到开发区,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的日常开支、企业入驻奖励等方面,创建开发区建设的企业化市场运作模式,激发开发区建设活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的运用工作,为开发区建设及企业发展争取尽可能多的政策性支持资金,支持开发区建设和企业发展。
(二)全力推进土地审批工作,拓展开发区建设空间。建议区内土地、规划等相关部门,与两个开发区加强配合,积极与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利用好市政府工业项目绿色审批通道,以项目作依托推进工业用地审批工作,增加工业用地储备,满足工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
(三)增强服务经济大局意识,做好开发区建设服务。建议实行开发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及市直派驻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专题会议,对开发区各类投资项目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全力配合开发区办理相关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最大程度上缩短审批时间,进而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实现早投产、早见效。
(四)建立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提高开发区建设质量。建议设立土地开发率、工业用地率、工业用地使用率、企业建筑容积率、单位土地投资密度、单位土地产出(如产值、上缴税金、安置就业人数等)等系列考评指标,对开发区建设进行综合考评,采取横向对比的方式与先进开发区进行比较,找出制约开发区综合建设质量关键点,不断加以改善,进而有效提高开发区建设质量,形成名副其实的经济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