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我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建议
社区是相对集中的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应当摆正其应有的位置。
近年来,我区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要求,文化阵地建设有
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不平衡,比较明显的是:街道文化站创建成果滑坡,一些社区文化阵地缺失。
一、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的硬件建设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我区一些居民住宅区在建设时,开发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造成了只见“店面房”不见“文化室”的“重商轻文”一边倒的现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尚未得到较好的保障。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国家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网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开发商有义务搞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公共文化设施缺失的社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督促开发商通过置换等方式腾出“社区文化阵地”,如改“店面房”为“文化室”。
(二)即将实施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以各级人民政府为主导,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建设规模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机制。鉴于我区实际情况,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可以街道为主体,列入年初预算,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逐步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设备添置。区政府可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列为考核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是积极探索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经营管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从观念上和经济能力上都能接受一些社区文化产品的有偿消费,因此对不同的社区文化产品可以分类管理。
第二篇:关于加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建议
为继续加大新城开发建设和老城保护管理力度,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主要目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精神,为体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调动各方和全民积极因素,科学实施全域城市化战略,我建议在继续大力建设新城的同时,高度重视老城改造提升,加强城市休闲文化设施建设。
首先,在提升居民对老城信心上下功夫。全县上下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统筹全域城市化中,突出新城和老城两核建设,尤其在“十二五”老城功能转型关键时期,更要关注和重视老城建设。
其次,要在推进实质性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在“十二五”期间,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程:
1、实施老城区环境保护工程,抓好源头控制,加强环境监管,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尤其要集中治理城区空气污染和扬尘污染,改善城区居住环境。
2、我县老城区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广场较少,公共设施不健全,且有部分广场休闲娱乐作用逐渐弱化,如龙兴广场的地理环境优越,商业机构时常利用这一优势,在龙兴广场举行各类商业活动。文庙广场周围饭店、商铺较多,导致广场大部分场地变成了停车场。
县政府曾于2010年发出公告,旨在加强对文化广场的利用和管理,两年来,这一公告精神并未有效执行。要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逐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要与总体规划相配套,与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相配套。
应发挥龙兴广场的开阔的地理环境,对文庙广场的相应设施进行合理的改建与新建,如,需安装照明设施—路灯,加强文庙广场的休闲文化作用的硬件因素,为广场的转型创造条件。
最后,要在确保老城投入上下工夫。强化老城仍需大投入意识,增加县财力对老城改造提升的倾斜力度,改变老城改造项目资金自求平衡思维,特别是公共设施项目。同时,研究建立老城改造提升投入运作机制,为老城改造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篇:关于市政道路及设施建设情况及建议
关于***市政道路及设施 现状情况与工作建议
一、市政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位于成都市三环路以东,地处城郊结合部,面积约1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9万人,区域内有川师东校区、川师成龙校区两所高校。洪河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属成都市统一规划范围,一部分属旧城改造范围,受规划和改造进度影响,局部市政道路及设施配套相对滞后,部分道路及街道需进行大量的维修维护。为确保辖区内市政道路及设施良好,街道于2010年起至今均委托专业市政维修队伍和路灯维护单位,对辖区内的市政道路和路灯进行常年维修维护,并逐步对狭窄道路、街巷进行拓宽改造,新增部分照明设施。自2011年至2013年街道已投入市政维修维护、道路拓宽整改、路灯安装等资金约1550万元。
市政道路及设施现状情况
经调查:该片区区域内仍有规划未建设道路7条,总长约6.75公里;已建尚未完善道路5条,总长约3.67公里;已建尚需整治道路1条,总长约1.6公里。共有已建主次干道13条,总长约12.6公里,已建道路面积约22.325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约10.44万平方米;雨水管道约16.21千米,污水管道约8.05千米,雨水检查井约664座,污水检查井约322座,道路雨水口约836个;市政路灯约365盏(其中临时路灯74盏)。
二、市政道路及设施存在的问题
(1)**片区:近年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增加,该片区市政道路路网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
配套尚不完善,使市政道路及设施出现大量破损、沉陷、局部断头路等,已严重影响到地方居民生活,虽经街道全力维修改造,但因辖区内道路及设施涉面广,加之街道整治维修经费有限,目前仍有道路破损、沉陷情况出现,已建道路部分人行道、排污、排水管道等有待进一步改善,居民反映强烈的规划道路急需推动建设。
(2)**片区:由于旧城改造尚未启动,所有市政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目前正在建设的规划道路进展缓慢,附近居民诉求强烈。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根据街道市政道路设施现状情况,我办将加大市政设施巡查力度,加快市政道路及设施维护整治进度,加强市政设施维护整治质量监管,积极协调推动规划道路建设,使辖区内市政道路及设施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将辖区内的主要干道及设施纳入区级相关市政设施维护单位进行统一整治管理。
二是建议加快推动规划道路建设,对辖区内断头路进行延伸打通,对狭窄道路、街巷进行拓宽改造。
三是建议尽快启动旧城改造项目,有效改善旧城片区基础设施。
四是建议区级相关部门加快道路建设进度,确保路网尽快贯通。
五是建议区级相关部门加大照明及交通安全设施的整治投入,积极推动市政设施配套完善。
六是建议区级相关部门每年(季度)给予街道适当经费
补助,作为辖区道路及市政设施维修维护经费。
2014年7月23日
第四篇: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农
民素质明显提高,对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发展
还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程控电话“村村通”的基本实现,满足了人民群众看电视、沟通情况和信息的需要,各乡镇都有了文化站,部分村也有一些文化活动设施,但总的来讲,目前农村文化设施还很不足。以青树坪镇为例,在政府文化管理方面,青树坪镇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设立了文
化站,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时与镇电视台合并,文化站有人
员配备但无业务用房、无基本活动器材,一直未能有效地开
展工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镇电影院建于1976年,建筑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能容纳1200余人,历经30余
年的风雨剥蚀,院内原有的座位已有三分之二的座椅陈旧破
烂,顶棚已经腐烂,舞台灯光和音响配置不全,效果甚差,随着人们艺术欣赏程度的转化和有线电视的冲击,乡镇电影
放映均处于瘫痪状态。目前,全县大部分乡镇无公共图书室、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村一级的文化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非常落后。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等方面原因,致使文化设施建设存在很多的落后现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形成这些落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原有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城镇和农村公共文化设大多数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各级财政“供奶”不足,设施建设配套不全、规模偏小、维护跟不上,无论是质量、结构、布局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不能适应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2.发展文化的意识氛围不浓。基层一些干部对文化设施建设缺乏高度认识,有一种“轻文化、重经济”的主观片面想法。总认为文化工作上去了挣不了票子,吹吹打打保不住位子,唱唱跳跳饱不了肚子,看不到文化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忽略了文化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小文化”观点的束缚,致使一些人对文化建设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经济上不投入,建设上无规划,导致农村文化设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
3.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融资渠道狭窄。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一大瓶颈,因县、乡、村三级财力都有限,仅靠各级财政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建设基层文化设施,而以文化设施、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还处于初步阶段,存在现实困难。
三、几点建议
我县农村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文化事业发展机制不健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只有有效地解决好这一难题,才能解决当前广大群众存在的精神文化“饥渴”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先进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为此,特作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小城镇发展规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提上工作日程。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确定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规模和速度,保持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进行。
二是要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增拨文化事业经费,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亟待解决农村文化设施滞后和乡镇部分文化专干待遇低的难题。
三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也是生产力,是一种独特产业。要树立经营产业的理念,充分挖掘提炼各地的历史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策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做到以文招商,以业养文,建设新的文化阵地,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加强文化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具有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一步加强领导,奋力拼搏,攻克难关,抓住有利时机,整合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陈地,繁荣文化事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我县文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篇:我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七里河区利用农村文化阵地优势用
“六个加强”对基层党员进行教育
农村文化阵地是传播、推广、培训、教育基层党员的重要基地。用“六个加强”对基层党员进行教育,对促进我区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和谐昌盛的新农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各村通过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召开专题教育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本地乡贤、当代公仆、各行各业贡献突出的精英等先进事迹,激励村民和年青下一代爱国、爱乡、爱民情怀。至8月份为止共召开座谈会74场,讲座65场,专题教育47场,共1500人次参加。
二、加强宣传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
各村干部深入群众,通过对基层党员进行教育,起到广泛宣传国家对农政策的作用。包括计划生育、土地管理、耕地保护、退耕还林、山林改革、低保医保、村镇规划建设、水面土地承包等有关农村政策,宣传改革开放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帮助基层党员了解政策,贯彻落实政策。使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设立专题宣传板报360块,制作标语横幅1250条。
三、加强培育文明新风尚
在农村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广大党员群众起到培育文明新风尚的作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重要作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通过开辟好人好事表扬栏和后进典型警示栏,倡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拾金不昧、捐资助学修路等传统美德和文明新风尚。共安放表扬栏120块,播放弘扬正气教育影片86场,专题座谈会287场。
四、加强民主法制宣传
建立民主管理、村规民约等章程,狠抓法律知识、消防知识、卫生防疫知识普及和教育,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的护村队(巡逻队)、民事纠纷调解中心,通过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起到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共组建护村队65个,完善村规民约章程85条,播放教育警示影片694场。
五、加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收集、整理村落传说、衍脉与变迁、谱蝶文化、历代名人传记等资料,修复、保护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一村一品”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自身的历史自豪感、荣誉感。各村党员干部自筹资金,利用文化阵地开展书法比赛,共621人参加,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
2名、三等奖2名。
六、加强优秀人才的培育
各村党员干部应用本村文化基地的便利条 件,对村民进行科学种植培训,传播先进的生产工艺,由基层党员中的致富先锋对村民致富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培育新的科学致富能手,从而引导村民自主创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树立、宣传一批自主创业、科技致富、高考升学的典型例子,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聘请农业专家12人,进行农业科普讲座268场,参加人员49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