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进我区老年事业建设 加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大全]
改进我区老年事业建设 加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时间:2008年9月19日15:6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多年来政府对老年人的问题十分重视,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关心老年人的生活。从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来看,当前仍采用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为主口。随着老年公寓、敬老院等社会公共福利设施的增加和不断完善,社会化养老方式逐渐推开。但我国传统的社会家庭情结根深蒂固,再加上对养老经济成本的考虑一些原因,即使社会化设施再完备,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还将大量存在。
由于现代年轻人的工作应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根本无法全面顾及家庭中的老人,往往疲于奔命,特别是应付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不足。因此,在家庭养老的模式中渗透社会化公共服务,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既符合传统的家庭模式又体现家庭养老社会化,这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但解决了老年人家庭养老问题,同样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岗位。根据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我市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工资发放等将逐步过渡到社区管理,但老年人的收入、医保以及福利待遇还由各自原工作单位负责,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经济收入的不同存在差异。随着社区功能的完善,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更能够针对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及时、方便、全面的服务。为此建议:
一、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动养老服务社区化、产业化进程
1、构造社区广泛参与机制。按照“社区事业社区办”、“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要求,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目前要以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其功能,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管理,以逐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行机制。原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区开放,发挥示范作用。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实现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
二、准确定位社区养老模式,构筑社区照料服务体系
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以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为主(即以上门服务照料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护理院、托老所等)照料服务为辅。以此为基础,形成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因人而需的照料服务体系。如,老人、非自理老人;低龄老人、空巢家庭老人;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等。
三、加强组织协调,制定优惠政策,部门通力合作
1、统一领导、协调组织。建议区政府牵头,民政、工商、税务、劳动和社区保障、卫生、文化、体育、财政等部门参加,成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协调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组织、指导、协调、检查、督促社区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规范地发展。
2、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社区养老服务除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外,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要相互沟通,把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民政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的整合;劳动与社区保障部门要积极和街道、社区协调,做好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从单位转到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他们养老、就业提供各种方便;文化、体育部门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健身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地方财政部门要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扶持。社区内的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要对社区老人开放,实行资源共享。
四、强化“星光老年之家”建设,推动手土区老年文体娱乐服务体系建设
要以社区为阵地,以“星光老年之家”为载体,广泛设立图书室、阅览室、体育活动室、棋牌室等娱乐场所,为老年人就近参加休闲活动提供便利;同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组建各种文体队伍,开展适合老年人需要的文化健身娱乐和社区活动,以吸引更多老年人走出家门,根据其个人情况和现实可能参加一项或几项活动,既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
五、健全社区医疗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老年群体是一个极易染病的群体,老年人高发病率的特征,决定了医疗成为老年群体的一个重要需求。要健全以社区地段医院为主体的网络,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医;健全以教育为阵地的健康教育网络,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健全以基层预防保健组为基础的预防保健,开展各类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健全以社区康复站为依托的康复网络?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康复需要;健全开展以心理咨询为主导的心理健康网络,消除心理因素对老年人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健全以专业骨干为队伍的卫生监督网络,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测。
六、加强社区老年工作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建立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相结合的老龄工作队伍
1、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
2、引进专业人才。
3、重新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承办部门:民政局 承办领导:程远涛 承办人:陈克然 联系电话:84642236 承办单位电子邮箱: 代表电子邮箱:
第二篇: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
xx区人民政府
我区是xxx的主城区和老城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4%,其中,空巢、三无、低保老人家庭4431户,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6.9%。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近年来,我区在省、市民政部门大力支持指导下,积极探索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0年,我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一、加强领导,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组织保证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关系民生,不仅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迫切需要,更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社区的内在要求。区委、区政府把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作为 “民生工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年任务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成立了由区委主管书记任组长,区民政、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养老服务的有效措施和办法,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目标任务。
出台了为老服务工作制度和养老机构管理标准。各街道、社区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组织网络。区成立了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通过三级组织将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目标、任务及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将养老服务惠及到社区的老年人。区政府投入资金建成一批“星光老年之家”,按照社区建设“三个100”和“五室一校”服务用房标准,完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一)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星光居民服务公司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家政服务中介机构。2007年,我区免费提供场地,引进该公司入驻xxx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区民政局通过支持、规范并利用其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呼叫坐席30多位,专业信息分配员40多人,实行24小时热线服务。中心与3000多个家政服务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服务项目涵盖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家电维修等20类200余项。社区居民只要拨打xx或xx社区服务热线或登陆社区服务网站,就可以得到安全、可信、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在此基础上,我区成立了xxx养老服务中心,中心整合呼叫服务、救助指挥、短信应用等资源,专门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研究和开展为老人的服务。一是采用“电子保姆”呼叫服务器。主要方便记忆力较差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呼叫器设红、绿两个键,分别是求救和求助功能。老人使用“电子保姆”可以不记号码“一键”得到及时免费反馈的服务信息。
第二是推出了“百姓通”老人手机。老人手机除具有大键盘、大字体、带收音机、手电筒功能方便老人外,还设置了一键求助、求助功能,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安装了“电子保姆”和配备了“百姓通”手机的老人,中心都对他们的相关信息进行注册登记,老人只要使用这些终端,中心自动就了解到了有关信息,可以及时有效的给予生活照料和抢救。中心还选择老年人口集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建立起老年人信息库。针对低龄健康老年人,还建立了“老年人才储备库”,老年人可利用自身的一技之长,进行相互帮扶。到目前为止,养老服务中心已注册xxx多人,提供服务20万人次,由于抢救及时挽救86名老人生命。
(二)规范管理服务队伍。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都建立了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各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推行“规范服务、放心服务、亲情服务、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自己专业的服务队伍,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实行服务中、服务后跟踪、监督等方式,明确服务人员的职责和服务标准,实行星级管理,对服务信誉不好的服务商进行末位淘汰;对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组织人员实行岗前政策培训,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三无”老人,实行定期探望制度,服务人员每周三次定期到老人家中服务,帮助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使老人感受
到亲情般的温暖,进而对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更加信赖。区民政局被河北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和省老龄办评为“敬老爱老助老”示范单位。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是养老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重点保障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养老问题,08年我区慈善协会募集善款13万多元为500户6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家庭安装电子保姆。今年6月养老服务中心与市联通公司联合推出 “百姓通”老人手机并拿出4000部老人手机免费发放给60岁以上困难、优抚对象老人。辛集市一位残疾农民主动为我区老年人捐赠大白菜十吨。3514社区在单元楼之间成立了邻里互助组,明确一名热心公益的健康老人为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之间相互走动,采取“一个电话、一声招呼、一次串门”这种相对自由、温馨的互助方式,解决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全区开展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社区党员、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和老人邻里参与志愿服务。部分社区和老年公寓依托辖区高校较多的资源优势,建立起大学生志愿帮扶队伍。青年志愿者定期到老年公寓和社区老人家中开展活动,丰富了老人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大宣传力度。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推进养老服务事业中,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提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号召全社会都来关爱、帮助老龄群体。各街道、社区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市民学
校开展“百善孝为先”、“孝道与和谐社会”等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孝亲个人、文明家庭和“社区好儿媳”评选等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和典型的带动,在社区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
(五)丰富服务内容。一是对全区60岁以上的“三无”、低保对象和优抚对象老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服务项目不仅包括了洗衣、做饭、保洁等基本生活服务,也包括了聊天、心理疏导等精神慰籍服务,使老人在生活和精神上得到双重保障。二是提高了百岁老人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20元,百岁老人去世后,增发三个月660元作为丧葬补助费,让高龄老人更好地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三是依托社区,拓展服务内容。区老龄、商务、卫生、文体、司法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为老服务进社区工作,社区商业服务、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社区养老文体服务和老年人法律援助等综合性服务项目相继开展,老年人在公园游览、医疗门诊、法律援助等方面享受优惠,初步形成 “十分钟”养老服务圈。社区为老服务站结合实际,开办了日托、老年餐桌等各具特色的为老服务项目,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老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积极协调购物、洗浴、理发等商业网点,对老年人提供优惠和低偿服务。xx社区健全了老年人信息档案,利用社区服务用房开办了小型托老所,设置了老年餐桌。卓达玫瑰园社区依托物业公司,利用职工食堂为本社区老年人提供午餐送餐服务。
(六)提升服务质量。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我区注重在规范服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提升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在各社区和为老服务机构推行“5S”服务标准,即规范服务、放心服务、亲情服务、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用优质完善的服务使老人走出对儿女的依赖,走入社区享受养老服务。例如,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实行严格的用人、培训和管理机制。员工上岗前都要经过详细的考察建立个人档案并签订劳动协议。针对“三无”老人建立了定期探望机制。服务人员每周三次定期到老人家中进行服务,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老人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改善了这些无儿无女老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我区信息网络平台开通以来,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量明显增多,其中30%以上的求助都来自于老年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改变自己的养老观念,走入社区享受更为完善、便捷的服务。
(七)合理支持规范机构养老建设。老年公寓建设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我区采取支持与规范并重的方针,一方面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有的利用闲置厂房改造而成;有的老年公寓是依托医疗机构开办的。对于有条件建设养老机构的,我们主动上门服务,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协助办理手续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上述措施,极大调动了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事业中。另一方面,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与培训机构对接。对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执行持证上岗
制度,建立了老年公寓动态管理台帐。通报月报表科学的测算出每名服务人员管理的老人数量,从而评估服务质量。把老年公寓作为预防突发事件的重点部位,定期会同相关部门对老年公寓就消防、卫生等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目前,我区共有老年公寓9家,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现有养老床位1650多张,入住老人1060人,入住率达64%以上,在全市处领先地位。
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受到上级机关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9月,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省50多个与会代表对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参观,给予了较高评价。副省长宋恩华带领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办公厅、省老龄办等相关部门领导到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省人大、省政协、市人大等领导到我区视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也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新疆、内蒙古、大连、天津等市到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察,给予了充分赞扬。
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场地问题;二是资金问题。区级中心、社区为老服务站等找地方比较难;资金严重不足,建站、培训、人员工资等都需投入,但这方面资金很少,需出台政策强力支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完善以居家养老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为老服务站建设,开拓工作思路,充实
服务内容。依托社区资源,探索“家庭式”小型日间托老所建设模式,将分散在社区的老年人集中组织起来,开展日间照料、午餐配送、文娱等服务。进一步支持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为更多的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推动我区养老服务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老年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辅贤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工作网
浏览:628 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年-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等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老年人有哪些特殊需求?根据我国的国情,怎样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所在。
一、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年心理的特殊性,对其需求应作具体的分析。
第一,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一种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要等,如果这一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老年人也有这些基本的需要,以满足其生存,但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老年人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环境的需求也更讲求洁净、新鲜、卫生;在服装方面,老年人需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讲求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由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卫生间;老年人对性的需求虽已不象中青年那样强烈,但依然是一种本能的需求。
第二,安全需求。在人们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使之不受威胁、免于伤害、保证安全的欲求。如防御生理损伤、疾病,预防外来的袭击、掠夺、盗窃,避免战乱、失业的危害,以及在丧失劳动力之后希望得到依靠,等等。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较之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一旦生病,希望能及时得到治疗,能就近看病和看好病;还希望生病期间身边有人护理和照顾;另外就是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加强平时的健康保健,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有扶手和坐便器之类,楼道要安装栏杆和扶手,以防其摔倒;居住楼层不宜太高,以便于老年人进出和下楼活动。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尤其重要,一般需要有人伴护,以防途中摔倒或犯病,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也需设老人专座或老人通道,保障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第三,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他总希望在友谊、情爱、关心等各方面与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如交结朋友、互通情感,追求爱情、亲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及其活动,等等。老年人的这些需求也是强烈的。首先,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其次,老年人也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渴望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交流,害怕孤寂;还有,老年人也有爱情需求,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伴侣与之相濡以沫,共度晚年。
第四,尊重需求。一个人在社会上总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特别爱面子,自尊心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这种尊重需求往往也会延伸为老年人注重自己在知识和修养方面的提高,对自身形体、衣着装扮的关注等等。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老人年也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忧和满足感。
面对滚滚而至的银发浪潮,根据对老年需求的分析,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主要取向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且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社会实践也得经历初创、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首先应立足现实,在充分考虑愿望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既不能盲目超前搞理想化的大而全模式,又不能以困难多等为由畏手畏脚。必须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而又实实在在地为老年朋友解决实际需求。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点取向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举办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这是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这些福利机构内部,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住房和生活设施;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人的不同需求,或进养老院或住老年新村,或当寓翁或做托老。
(二)设立社区老年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能够方便地买到合适的食品、衣物及各种日用品,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求。
(三)开设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许多老年人特别是单身老人和体弱多病的老人,不愿为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打扫卫生花费很多时间,希望能有适合老年特点的食堂、餐馆;能在家政服务中心请到家政服务人员帮自己料理日常的清洁卫生和日常生活。
(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为方便老年人就诊和康复保健的需要,应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家庭病床、保健中心或兴建老人医院、老年康复保健站等,以减轻老年人在病中挤车、排队、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指导的压力,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五)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中心,让他们在这里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象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同时,还可以建立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种适宜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有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这些文娱体育活动,也将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联系,扩大社交范围,陶冶思想情操,满足老年人归宿与爱的需要。
(六)设立老年婚介所。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鳏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
(七)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也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自尊的需求。
(八)设立老年人才市场。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才资源群体,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设立社区老年人才市场,就是为了使老年人中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自己的优势再就业,继续奉献,参与社会发展,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九)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老年人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法律的援助和支持,时有的家庭、财产、邻里等关系也需要有咨询、调解的地方。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庇护等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诸如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瞻养问题;老年人受虐待问题;家庭财产分割问题等等,维护和保障老年人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针对老年人的诸多需求所作出的以上取向,设想未必面面俱到。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离退休人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步伐的加快,会产生许多新的需求,这将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为养老助老服务提出了上述取向,目前我国社区中的老人实际享受服务的现状如何呢?有资料表明:托老所,18.9%的老人需要,仅有0.5%的老人得到服务;保健指导,36.8%的老人需要,仅有9.3%的老人得到服务;家庭病床,42.5%的老人需要,仅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定期体检,57.8%的老人需要,仅有7.6%的老人得到服务;应急服务,45.1%的老人需要,仅有0.7%的老人得到服务。由此可见,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相距太远。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前面曾经提到,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型社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化,不尽瞻养义务,打骂、侮辱甚至虐待、遗弃、残害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我国已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和健康上最脆弱的老年群体压力,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还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急需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社会关系,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三)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1、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而医疗保险又相对滞后,使许多退休职工看病成了一个大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医疗保健机构。
2、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虽然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大小商场林立,商品门类繁多、档次各异,但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用品、服饰、食品等却难以购买。这显然是社区养老助老的一个薄弱环节。
3、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目前,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各种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而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致使老年人生活枯燥乏味。
4、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相当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一个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有的社区还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没有社区公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肯定是搞不好的。
四、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惠及众多老年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建设好,应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公众的支持力量。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无不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结合老年学的有关理论,针对社区养老助老的取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优先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
1、服务主体社会化。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社会化。
2、服务客体社会化。也就是服务对象既突出重点又要面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增大服务的受益面。
3、资金筹措社会化。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
4、服务队伍社会化。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和年轻型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
5、服务管理社会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工作过程,仅靠民政部门一家是难以运筹的,它要解决场地、占道、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诸多具体问题,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三)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能等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要从专业院校(如社会工作职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社区康复技术、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还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五)要以发展的观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把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标作为发展的方向,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全方位地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助老服务。当前,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各级老龄工作部门和老年服务机构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面对现实,与时俱进,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行动,从设施、管理、服务对象、资金筹措、从业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第四篇: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推动老年福利适度普惠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推动老年福利适度普
惠
李学举
2012-12-10 16:08:39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京)2009年1中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研究和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是民政部门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重大意义
之所以把养老服务事业作为当前和今后民政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紧迫任务。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发达国家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达到的人口年龄的结构转变。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老龄化率为11.6%。老年人口基数增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是目前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只有4万个、床位只有200多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只有11张床位,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就是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至50张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第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利益。老年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或正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他们的衣食住行需要得到有效帮助。尊重他们的心理情感,保障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群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包含着他们对社会的殷切希望,也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深情关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保障、服务好老年人的生活,为老年人排忧解难,有利于家庭和谐、社区和谐、代际和谐,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建立老年福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我们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坚持养老服务保障和资金保障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老年福利水平,加快推进老年福利向适度普惠发展,逐步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福利制度。
第四,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老有所养”是实现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目标。在目前形势下,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有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是服务大局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在服务大局中大力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大力发展养老护理员队伍,开发养老服务岗位,促进就业。
(二)明确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总体思路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走出的成功发展之路,必须长期坚持、逐步健全、不断完善。
强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一是符合我国的传统。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和反哺式的代际关系。二是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有自己的住房,通过子女照顾和政府、社会提供老年福利服务,就能解决基本养老需求。在我们这样一个未富先老而且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度里,居家养老方式适合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三是符合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四是有利于发挥家庭的优势。家庭最具亲情和温暖,最能使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应看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代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居家养老主要立足于约占全国老年人口75%的低龄和健康老人,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要认真贯彻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部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把居家养老作为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的重心,采取切实措施,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
强调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是鉴于老龄化形势下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这一事实,居家养老需要得到社会服务的支持。社区是家庭和社会的纽带,老年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可为居家老人及时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情感慰藉等多样化的服务,有效解决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所带来的问题,因此,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的重要依托和支持。我们要加强“星光老年之家”的建设和功能发挥,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实施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开展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强调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是因为机构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较高,虽然其直接服务对象数量不多、比例不大,但功能作用较为特殊。机构养老的对象主要是由政府供养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庭无力照顾的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以及有经济支付能力、愿意到机构养老的老人。他们大多是有特殊困难、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应该提供优质服务和给予特别关爱。养老机构在设施、人员和技术上具有优势,可以通过培训、示范等方式,辐射到家庭和社区,提高整个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目前,机构养老床位供给与养老需求差距巨大,我们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政府要加强面向城乡孤寡老人、低收入老人及其他有特殊困难老人的收养型、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其他养老机构,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养老需求。
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是互为补充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居家的基础地位,才能使绝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养;只有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才能使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得以巩固;只有强化机构的补充作用,才能使用特殊困难、需特殊照顾的老年人得到有效照顾,通过示范辐射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标。
(三)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各级民政部门要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第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民政部门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高度,把养老服务事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列入相关部门目标计划和考核范围,着力形成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关键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各地要争取政府加大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这是一些地方近年来探索创新的成果,是推动老年福利向适度普惠型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应该积极探索,逐步推广。
第二,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是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各级民政部门要完善、落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政策,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税收、用电、用水、电信业务收费,以及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所属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要积极推进民办公助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要明确具体方式和途径,建立必要的申请和审批程序,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社会办养老设施功能改变等相关规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社会办养老机构快速健康发展。公建民营,要明确民办机构必须具备的资质和条件,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切实加强监管,推动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近年来,有的地方片面理解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涵义,认为既然是社会化了,那么依靠社会力量养老就行了,结果减少了政府资金投入,淡化了政府的主体责任。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作为投资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变,而且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主体责任必然更加突出,资金投入必然进一步加大。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力度,引导、带动社会力量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第三,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和规范化管理。要加快《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制定的进程,将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营利与非营利性等各类各种所有制养老机构纳入调整规范的范围,完善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明确养老机构的准入资质,规范经营服务行为。尽快出台《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国家标准,拟定养老服务补贴办法、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办法等政策。要切实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需要老人子女与亲属、专业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队伍切实履行义务,也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将传统的孝道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广泛培育、树立和表彰、奖励新时代敬老先进典型。要探索研究制度性的措施,把社会关怀与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结合起来。要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开展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设置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岗位,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活动和建立“劳务储蓄”等方式,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为老服务,鼓励低龄和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提倡邻里互助,推动志愿者为老服务的普遍开展。
第五,深入开展示范活动。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是养老服务事业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发展,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重大举措。切实做好宣传倡导,计划部署、业务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保障示范活动的顺利推进。要根据示范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和实际需要,逐步扩大本地区试点范围,在更多的地区、更广的范围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示范活动工作的开展。
同志们,2009年民政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奋力拼搏,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本文为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主任李学举在2008年12月25日全国民政工作和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会议上的部分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五篇:关于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解放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建议
焦作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353986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5~64岁人口为2608612人,占73.69%;65岁及以上人口为263625人,占7.45%。而根据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就算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养老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我区已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作为老龄化城市,我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现状:机构养老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不相匹配,养老服务跟不上社会老龄化的进程。
目前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多数是涉及机构集中供养对象的,较少惠及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一是服务需求底数不清。对于居家养老老人的服务需求,多数社区没有做个详尽的调研,现已设置的服务项目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居家养老老人的需求,居家养老缺乏配套措施;二是政府购买服务投入不足。由于缺乏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适应的政府配套措施,如服务用房的供给、专项经费的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和投入、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政府扶持政策、社会志愿者参加的激励机制等,造成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公益性服务场所、公益性活动场所、公益性岗位、公益性服务队伍;三是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覆盖
不够广泛,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覆盖面不够广,服务信息不对称,服务手段缺乏科技含量。特别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出台的有关扶持政策还没有惠及到农村老人,还停留在靠子女照料、靠邻里帮助的传统做法上。同时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老人,他们有多种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
特点:老龄人口中空巢率高
老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来源受子女收入状况和孝敬程度的影响,缺乏稳定保障,部分空巢老人陷入贫困;高龄、独居、卧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日趋突出;医药费用支付存在困难,看病不方便;子女很少回家或通讯联络,老人精神生活缺乏慰藉。
我区养老状况和老年人养老需求具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居家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选择,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二是家务帮助是居家老人的基本服务需求,要求做饭、采购日用品、打扫卫生等日常生活服务的占大多数以上;三是社区医疗服务是老年人倍受关注的服务需求,有90%以上的老人希望得到就近或入户医疗服务;四是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经济支付能力有限,老人的整体经济收入明显偏低,渴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五是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提供的重要形式,当照顾或护理需求增大、家庭缺乏足够照顾支持的情况下,机构养老集中式地承担大量老人的照顾和护理。其中出现了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和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许多地方出现人多院少、长时间排队才等到一张床位的紧张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收费与服务质量等问题,一些民办养老机构陷入了“人去院空”的窘境,社会福利设施
供需无法达到平衡。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区的养老内涵与养老模式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养老方式由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供养、企业包养等渐变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所取代,老年人供养的内容由过去的经济供养发展为由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三个方面组成。措施:着力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加强城乡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与整合,着力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在机构养老、社区依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建造和改善一批城乡社区老年福利场所,逐步实现城乡社区“老年之家”的普遍覆盖,着力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一是纳入总体规划。政府要将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纳入总体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完善,充实现有的养老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政府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政府要确保财政补贴用于那些最需要政府帮助的老年人群身上。养老政策应对此“因类而异”,即对三无、五保老人、优抚对象和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对低保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由政府补贴服务费用;
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则实行优惠抵偿的市场化服务。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可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探索适应本区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三是创新服务主体。采取市场化服务新模式,由政府出资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设施将社会力量融入到为老服务中。专业机构吸收“4050”、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户、长期失业人员、低保边缘户人员、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和农村复转军人及被征地农民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对其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保健等为老服务技能培训,一方面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拓宽服务领域,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培训计划。
四是规范运作模式。联合专业医疗评估机构,对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的人,高龄老人及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进行服务需求评估,建立社区老人健康档案。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发放护理券、消费券的形式,为其提供无偿、低偿服务,其他老人享受有偿服务。整个过程按照规范化、公开化的原则,采取申报、评估、审批、服务、监督的运作模式进行。
五是搭建信息平台。依托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为老服务热线、居家呼叫系统、社区服务便民网络等便捷有效地求助和服务信息沟通渠道,加强服务资源和服务对象双向交流,便于老人进行日常咨询和紧急求助。信息平台建设应纳入政府服务范畴。
六是发展志愿服务。积极发挥社区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城乡社区服务志愿者注册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及社区党员、爱心人士、低龄健康老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完善“义工银行”等自助互助服务途径。出台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规范志愿者服务工作。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社会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服务内容多样等诸多优点。加快建立和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是实现老年人“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切实需要,是促进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