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3年12月28日 15:53 来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期第1~5页 作者:宋言奇 陈曼曼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607
为了应对老年社会的挑战,当前我国各个城市都积极推进与探索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态势迅猛。但由于开展时间不长,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推进该项事业,笔者在江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加以探讨。江苏社区养老服务事业走在我国前列,因此江苏的经验对全国应当有着极好的借鉴意义。
一、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取得的成就
目前在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在资金与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元互动。在政府与社会的合力下,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江苏为例,主要体现在:
(一)不断增大政策扶持力度
江苏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政府委托与购买、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提供服务。为调动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江苏省级层面以及各个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例如,采取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多项税费。对于水、电等实行价格双轨制的公共产品,按民用价格标准执行。对于安装、使用电话等有关电信业务,也执行住宅电话资费标准。
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对社会力量扶持力度更大。以苏州为例,苏州对每年固定服务(连续时间6个月以上)老年人达到一定数量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给予经费补贴,其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外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按固定服务每50户老年人家庭不低于5000元/年的标准给予补贴;对经卫生部门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固定开设每50户老年家庭病床不低于1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补贴;对取得ISO质量体系认证的各类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补贴。同时苏州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和为老年人提供专科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在符合同等条件情况下给予优先审批。[1](页37)
(二)积极扶持弱势老年人群体
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江苏各地对弱势老年人积极扶持,各地都出台了优惠政策。南京组织家政服务人员为高龄老年人与低保或者低保边缘的老年人免费上门提供平均每人每天一小时的生活照料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买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就医看病、理发洗浴、代购物品及聊天交谈、读书报等。同时为年满80周岁以上、无需提供特殊生活照料的独居老人免费安装“安康通”呼叫救助器,提供呼叫救援服务。
苏州颁布《苏州市城区养老援助服务操作办法(暂行)》。政府对部分弱势老年人实施“买单”或者予以补贴(发放服务券,每天一小时),主要包括以下老年人: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三无”、“五保”对象、低保和低保边缘孤寡老年人;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重点优抚对象;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困难“二无”(无子女、无劳动能力)老年人;年满7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困难老年人;年满70周岁、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的苦难老年人等。[2]
(三)不断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近年,江苏各地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创新,形成了几种模式,在全国都有示范与引领意义。
其一,集中居住模式。老年人适当集中,可以彰显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效应,提高服务质量。江苏人口密度较大,在养老方面尤其是农村社区养老方面积极探索集中居住模式。目前,全省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形式大致有4种:即赣榆模式、张家港模式、江阴模式以及海门模式。赣榆模式的做法是在村庄里建集中居住区,为老年家庭提供服务。张家港模式的做法是村庄利用新农村建设,在居民楼区单设老年人住宅楼,让老年人集中居住在一起。江阴模式的做法是村庄在建设新区时,将一楼统一安排为老年人居住,而二层以上则为老年人子女居住。海门模式的做法是村庄利用闲置房资源,将需要护理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集中居住,为他们提供低偿或有偿服务。
其二,“邻里情”虚拟养老模式。苏州沧浪区民政局与电信机构合作,以中国电信通讯技术为硬件支撑,以“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为技术支撑,以居家养老对象会员制为基本的组织形式,采用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了社区养老服务虚拟平台——“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几十个服务单位提供的服务对接。老年人只要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提供服务和跟踪质量随访,深受老年人的欢迎,被老年人亲切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邻里情”虚拟养老模式提供的服务多种多样,共分为6大类53项,其中洗衣做饭等便民家政类20项,修理水电等物业维修类21项,陪同就医等助医保健类9项,生日提醒等人文关怀类8项,还有娱乐学习类3项和应急求助类。虚拟养老模式提供的服务具有标准化与规范化特点,对服务时间、服务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
“邻里情”虚拟养老模式不仅成本低,而且比较灵活,尤其是契合当今信息时代的特点,因此成为“品牌”与“亮点”,在江苏省内以及全国得以迅速推广。
(四)社区社会资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养老服务虽然由政府推进,但社区社会资本在养老服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大弥补了正式资源的不足,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体而言,在江苏社区养老服务中,社区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居委会牵头组织社区骨干、社区志愿者以及辖区工作单位与社区老年人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与服务,对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居委会牵头组织各种特长的社区志愿者登记,建立社区“志愿者库”,老年人有相关服务需求,居委会从“志愿者库”联系相关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这种模式在没有物业的老社区,对老年人帮助很大。其三,居委会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居委会负责联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具体业务,共同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紧急服务网络等。
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的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系统推进只有十几年时间,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因此还存在不少问题。以江苏为例,主要体现在:
(一)服务内容少
一些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时间较长,提供的服务类型较多。以美国为例,养老服务业从保障的性质划分,可分为综合性、医护性、生活性服务等;从服务方式划分,可分为上门、户外、直接、间接服务等;从时间划分,可分为短期性、长期性、白昼性服务等。德国的社区助老服务包括:做饭、料理家务、饮食起居服务、采购、咨询、探望、陪同外出、出租轮椅、流动图书馆、游览、日间护理、娱乐及康复治疗等。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派遣家庭服务员护送老年人看病、料理家务、购物、养护委托、电话咨询以及家庭护理等,而且采取分类模式,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人推出不同的服务内容。[3]
江苏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较短,提供服务的内容少。从逻辑上讲,政府委托与购买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或者政府购买企业提供服务,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文化等三大类,包括助养、助学、助乐、助医、助为、助餐、助伴、助法等“八助”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上,服务内容却较为单一。笔者对江苏947个老年人的调查显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家政服务占据绝对比例,其他的服务由于服务人力短缺或者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目前还不完善。(见表1)
(二)高层次服务难以提供
笔者的调查发现,老年人所需要一些高层次的服务难以提供。以护理服务为例,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上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规定,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手不足,应付常规的医疗服务已是捉襟见肘,难以为上门服务开辟更多的空间与提供更多的人员,也难以为老年人倾注更多的关注。再以临终关怀服务为例,临终关怀服务体现对老年人的尊重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在一些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服务被高度重视,并得以积极开展。但目前在江苏,临终关怀服务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已有的服务也不完善,更不用说我国其他落后地区了。
(三)政府买单范围小以及方式单一
尽管江苏全省范围内对弱势群体老年人给予政策倾斜,政府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站进行资格认证,给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服务券,免费提供服务。但总体来说,政府买单的范围非常小,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不足1%,在一些社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甚至不足1‰。提高受惠老年人群范围,由救济型向适当普惠性转型,势在必行。
另外,社区老年服务现有付费方式只有政府买单与自费两种,缺乏合理的层次细化。例如买单与自费之间还可以再细分一些档次,如补贴100元、补贴200元等。“一刀切”的政策难以契合老年人的实际,就像低保认定一样,只设置一道“硬杠”,没有考虑健康状况、家庭人口结构等各种因素,造成资格认定缺乏科学性。
(四)现有人力资源难以满足需要
目前,在江苏社区养老服务中,现有人力资源难以满足需要。
首先,社区养老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管理人员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一般设在街道层面,一般只配备一名专干,兼职性质。社区养老服务站一般设在居委会层面,配备一名社会工作者,也是兼职。但由于社区事务繁多,社会工作者一般也都身兼数职,难以把工作做细做透。
其次,服务人员不足。笔者曾在江苏25个社区调查,询问社区需求什么类型的服务人力资源。在25个社区中,17个社区缺少营养师,14个社区缺少照料人员,13个社区缺少护理指导员,12个社区缺少全科医生,11个社区缺少护理人员,11个社区缺少小时工,9个社区缺少志愿者,说明服务人力资源的短缺。(见表2)
再次,服务人员素质较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大多招聘“4050”下岗人员,或者是外来打工者,这些人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当然,招聘“4050”下岗人员或者外来打工者做服务者,是我国目前现实条件所决定的,无可厚非。而且招聘这部分人上岗还能缓解就业,维护社会和谐。但是服务人员中很大一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大多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的服务。目前,各地都在推动培训上岗,加强业务培训,服务人员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项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难以一蹴而就。
(五)分类体系尚未形成
老年人不是一个同质群体,而是分层次的。从年龄维度划分,分低龄老年人、中年老年人以及高龄老年人。从健康维度划分,分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不同层次的老年人需求是不同的。“一刀切”地提供服务,很难满足老年人需求。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强调按照个人需要与要求设置服务内容(菜单式服务),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采取不同的工作手段,解决不同对象的问题。以美国为例,老年人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从吃饭、交通、医疗,到心理慰藉、健康咨询等,莫不如此。
目前在江苏,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起步阶段,还难以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现有服务基本停留在低层次,对于一些经济较为富裕的老年人的需要,还难以提供服务或者提供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就江苏而言,以下环节需要强化。
(一)加强社会组织与企业的作用
其一,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授权委托模式、直接资助模式、服务合同模式、补贴模式等多种模式,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的合作,拓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形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同时还需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应更简化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通过多种载体孵化与培育社会组织。
其二,积极吸引企业加入社区养老服务联盟。可以以居委会牵头,吸收经营单位,组成“联盟”,为老年人服务。对于老年人而言,这些经营单位提供比市场服务更低的价格,给他们带来很多实惠和福利。对经营单位而言,不但获得收益,也可以借此机会树立口碑,做“活广告”,提升无形资本。另外,还需打造“龙头产业”。养老服务属于微利行业,应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适当整合行业资源,积极塑造“龙头产业”。
其三,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为发挥社会组织与企业的作用,还需加强用地环节的扶持政策。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用地环节是“难点”,今后应强化用地环节的政策扶持。另外,还需加强相关法律建设,积极吸引社会组织与企业投入社区养老服务。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容易出现法律争议,尤其是服务中的风险认定与责任环节,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各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为此,应积极酝酿出台相关法规。
(二)加强人力资源培养
其一,挖掘并提升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人手不够、水平不高,会影响服务项目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高层次化的需求。针对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现状,必须尽快提升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建议将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专门的培训(由于工作性质,可以轮流培训),教授养老服务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具体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以街道为单位邀请相关专家与护理师,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开办讲座,讲解相关的理论和实务技巧。授课内容应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加强实用性。二是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本社区的资源,组织有经验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开展“一带一”计划。开始时,可以由有经验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带领年轻的养老服务工作者一起开展养老服务相关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传授工作经验,使他们掌握第一手宝贵财富。接下来,有经验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可以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纠正偏差,不断改进和完善年轻的养老服务工作者的相关工作。
其二,强化潜在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力培养体系。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双管齐下”——既注重现有力量的发展,又注重后备力量的储蓄,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大规模的多样化和高层次化的养老需求。在当前,仅仅依靠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强化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培养体系,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保证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培养一支具备现代社区养老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化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充分匹配。必须加大养老服务人才与社工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在有条件的职业学院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在有条件的专科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由于专业化教育周期长,内容系统,学生可以学到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为此应给予一定的办学优惠政策。
其三,强化基层的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养老服务人才与社会工作者下基层并“扎根”基层。优秀的人才培养好了,如果由于机制问题招不来与留不住,都将造成人才的浪费。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政府应多给社区养老服务一些政策倾斜,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善养老服务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的福利以及待遇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使他们留得住,扎得下。当然,也可以结合当前的机构改革,探索给予部分从业人员以事业编制,以使更多的人才“扎根”基层。
(三)完善服务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应建立科学的服务评价体系,规范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硬件评价,主要是对设施、财力、空间、服务内容等的评价。另一部分是软件评价,主要是对服务质量、服务满意状况等的评价。评价应由政府包办过渡到多方参与——政府评价、第三方评价、同行评价、被服务对象以及家属评价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因地制宜。评价指标可以由简到繁,根据实践不断完善。例如送餐服务,可以由及时、可口等笼统一些的指标不断细化到色、香、味等指标。评价体系应和奖惩机制紧密相连,而且应体现动态性。
(四)实施分类战略
其一,细分服务内容。梳理目前的养老服务,适当归类,确定哪些重点依托市场展开,哪些重点依托志愿者展开,哪些重点依托社会组织展开。在梳理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工作,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其二,根据不同社区类型开展工作。对有物业的新型商品房社区,大力开发物业潜力,做好养老服务。可适当在已有物业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通过政府招标以及委托服务等形式,发挥物业潜力,为老年人提供保姆服务、小时工上门服务、家庭房屋门窗和上下水修理服务、电器维修服务、上门做饭服务、代理购物服务等,甚至可以开展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等服务。对没有物业的社区,可通过委托社会组织以及扶持相关企业,提供服务。
其三,细化政府付费。改变“一刀切”的做法,根据老年人收入状况、健康状况、居住状况、家庭状况等,推行分级补贴服务券,从每月100元到几百元不等。
其四,根据市场规律,推出多种服务形式,例如可以推出单项服务与多项服务;可以推出全护、半护、陪护、钟点服务;可以推出包月、包季、包年、会员卡服务,等等。
【参考文献】
[1]朱庆华.苏州市:加大养老服务政策扶持力度[J].社会福利,2010,(2):37.[2]关于转发《苏州市城区养老援助服务操作办法(暂行)》的通知[DB/OL].中国苏州网,http://www.xiexiebang.com/News/Show.asp?id= 879.
第二篇: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
xx区人民政府
我区是xxx的主城区和老城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4%,其中,空巢、三无、低保老人家庭4431户,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6.9%。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近年来,我区在省、市民政部门大力支持指导下,积极探索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0年,我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一、加强领导,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组织保证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关系民生,不仅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迫切需要,更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社区的内在要求。区委、区政府把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作为 “民生工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年任务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成立了由区委主管书记任组长,区民政、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养老服务的有效措施和办法,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目标任务。
出台了为老服务工作制度和养老机构管理标准。各街道、社区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组织网络。区成立了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通过三级组织将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目标、任务及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将养老服务惠及到社区的老年人。区政府投入资金建成一批“星光老年之家”,按照社区建设“三个100”和“五室一校”服务用房标准,完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一)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星光居民服务公司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家政服务中介机构。2007年,我区免费提供场地,引进该公司入驻xxx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区民政局通过支持、规范并利用其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呼叫坐席30多位,专业信息分配员40多人,实行24小时热线服务。中心与3000多个家政服务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服务项目涵盖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家电维修等20类200余项。社区居民只要拨打xx或xx社区服务热线或登陆社区服务网站,就可以得到安全、可信、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在此基础上,我区成立了xxx养老服务中心,中心整合呼叫服务、救助指挥、短信应用等资源,专门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研究和开展为老人的服务。一是采用“电子保姆”呼叫服务器。主要方便记忆力较差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呼叫器设红、绿两个键,分别是求救和求助功能。老人使用“电子保姆”可以不记号码“一键”得到及时免费反馈的服务信息。
第二是推出了“百姓通”老人手机。老人手机除具有大键盘、大字体、带收音机、手电筒功能方便老人外,还设置了一键求助、求助功能,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安装了“电子保姆”和配备了“百姓通”手机的老人,中心都对他们的相关信息进行注册登记,老人只要使用这些终端,中心自动就了解到了有关信息,可以及时有效的给予生活照料和抢救。中心还选择老年人口集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建立起老年人信息库。针对低龄健康老年人,还建立了“老年人才储备库”,老年人可利用自身的一技之长,进行相互帮扶。到目前为止,养老服务中心已注册xxx多人,提供服务20万人次,由于抢救及时挽救86名老人生命。
(二)规范管理服务队伍。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都建立了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各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推行“规范服务、放心服务、亲情服务、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自己专业的服务队伍,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实行服务中、服务后跟踪、监督等方式,明确服务人员的职责和服务标准,实行星级管理,对服务信誉不好的服务商进行末位淘汰;对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组织人员实行岗前政策培训,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三无”老人,实行定期探望制度,服务人员每周三次定期到老人家中服务,帮助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使老人感受
到亲情般的温暖,进而对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更加信赖。区民政局被河北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和省老龄办评为“敬老爱老助老”示范单位。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是养老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重点保障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养老问题,08年我区慈善协会募集善款13万多元为500户6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家庭安装电子保姆。今年6月养老服务中心与市联通公司联合推出 “百姓通”老人手机并拿出4000部老人手机免费发放给60岁以上困难、优抚对象老人。辛集市一位残疾农民主动为我区老年人捐赠大白菜十吨。3514社区在单元楼之间成立了邻里互助组,明确一名热心公益的健康老人为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之间相互走动,采取“一个电话、一声招呼、一次串门”这种相对自由、温馨的互助方式,解决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全区开展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社区党员、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和老人邻里参与志愿服务。部分社区和老年公寓依托辖区高校较多的资源优势,建立起大学生志愿帮扶队伍。青年志愿者定期到老年公寓和社区老人家中开展活动,丰富了老人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大宣传力度。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推进养老服务事业中,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提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号召全社会都来关爱、帮助老龄群体。各街道、社区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市民学
校开展“百善孝为先”、“孝道与和谐社会”等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孝亲个人、文明家庭和“社区好儿媳”评选等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和典型的带动,在社区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
(五)丰富服务内容。一是对全区60岁以上的“三无”、低保对象和优抚对象老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服务项目不仅包括了洗衣、做饭、保洁等基本生活服务,也包括了聊天、心理疏导等精神慰籍服务,使老人在生活和精神上得到双重保障。二是提高了百岁老人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20元,百岁老人去世后,增发三个月660元作为丧葬补助费,让高龄老人更好地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三是依托社区,拓展服务内容。区老龄、商务、卫生、文体、司法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为老服务进社区工作,社区商业服务、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社区养老文体服务和老年人法律援助等综合性服务项目相继开展,老年人在公园游览、医疗门诊、法律援助等方面享受优惠,初步形成 “十分钟”养老服务圈。社区为老服务站结合实际,开办了日托、老年餐桌等各具特色的为老服务项目,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老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积极协调购物、洗浴、理发等商业网点,对老年人提供优惠和低偿服务。xx社区健全了老年人信息档案,利用社区服务用房开办了小型托老所,设置了老年餐桌。卓达玫瑰园社区依托物业公司,利用职工食堂为本社区老年人提供午餐送餐服务。
(六)提升服务质量。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我区注重在规范服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提升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在各社区和为老服务机构推行“5S”服务标准,即规范服务、放心服务、亲情服务、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用优质完善的服务使老人走出对儿女的依赖,走入社区享受养老服务。例如,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实行严格的用人、培训和管理机制。员工上岗前都要经过详细的考察建立个人档案并签订劳动协议。针对“三无”老人建立了定期探望机制。服务人员每周三次定期到老人家中进行服务,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老人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改善了这些无儿无女老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我区信息网络平台开通以来,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量明显增多,其中30%以上的求助都来自于老年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改变自己的养老观念,走入社区享受更为完善、便捷的服务。
(七)合理支持规范机构养老建设。老年公寓建设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我区采取支持与规范并重的方针,一方面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有的利用闲置厂房改造而成;有的老年公寓是依托医疗机构开办的。对于有条件建设养老机构的,我们主动上门服务,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协助办理手续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上述措施,极大调动了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事业中。另一方面,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与培训机构对接。对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执行持证上岗
制度,建立了老年公寓动态管理台帐。通报月报表科学的测算出每名服务人员管理的老人数量,从而评估服务质量。把老年公寓作为预防突发事件的重点部位,定期会同相关部门对老年公寓就消防、卫生等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目前,我区共有老年公寓9家,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现有养老床位1650多张,入住老人1060人,入住率达64%以上,在全市处领先地位。
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受到上级机关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9月,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省50多个与会代表对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参观,给予了较高评价。副省长宋恩华带领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办公厅、省老龄办等相关部门领导到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省人大、省政协、市人大等领导到我区视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也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新疆、内蒙古、大连、天津等市到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察,给予了充分赞扬。
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场地问题;二是资金问题。区级中心、社区为老服务站等找地方比较难;资金严重不足,建站、培训、人员工资等都需投入,但这方面资金很少,需出台政策强力支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完善以居家养老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为老服务站建设,开拓工作思路,充实
服务内容。依托社区资源,探索“家庭式”小型日间托老所建设模式,将分散在社区的老年人集中组织起来,开展日间照料、午餐配送、文娱等服务。进一步支持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为更多的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推动我区养老服务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11
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构建其乐融融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且程度还在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社会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有效提升全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确保他们安度晚年,近日,我局对全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区共566个行政村,46个居委会,目前全区总人口916386人,60岁以上老人已达141765人,占全区总人口16%。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现已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6家,床位3475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1家、民办养老机构15家,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达到24张。但是,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全区老年人口的1.3%。
与先进地区相比,养老机构仍处于低水平运转,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管理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多数养老机构举步维艰。一方面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较多;另一方面许多养老机构因服务管理水平偏低而不能吸引众多老年人入住。2011年兴办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由于缺少财政奖金的支持,基础设施不足,兴办的服务项目较少,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餐饮等长期照料服务。
以上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反映出: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在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用地、资源整合方面,缺乏更有利的支持。二是缺乏资金支持,虽然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制定了一些资金奖补政策,但标准较低,且不能一次性到位,特别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兴建高端示范性养老机构,不能对社会办养老事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管理,服务人员技能偏低,专业服务人员极度匮乏,服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造成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较高。以上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和制约我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方向,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已不能适应现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要大力加强政府主导,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全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设立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统管全区老年服务事业,在街道(乡镇)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监管辖区内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步伐,完善基层养老服务网络,为老人提供快捷高效的养老服务。二是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高龄老人、(半)失能老人或缺少家庭照顾等确需机构养老的老人,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机构,提供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实现机构养老。对有一定自理能力的中高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除提供一定项目的上门服务以外,可依托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白天在服务站接受护理和康复服务,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益于身心。对剩下的身体条件较好的老人,以自我养老为主,可依托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实现老人之间的互助服务。对孤寡、残疾、特困等特殊老年群体,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原则,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倡导多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一是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和引导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资本投入,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养老服务经济实体。二是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面向市场,创新养老服务理念,拓宽服务形式和内容,根据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支付能力和服务需求,设定不同层次的服务和收费标准,让不同需求的老人都可以享有相应的社会服务与保障,逐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走向产业化。
(二)、加大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提高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补助标准。区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对民办自建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一次性补贴应不少于2000元,对租赁的每张床位补贴应不少于500元;对已经接收老年人入住的,每年给予每个床位不少于1200元的运营补贴。二是给予街道(乡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补贴。凡具备日间照料、就餐、送餐等功能的街道(乡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分别一次性给予不少于1万元的建设补贴。同时,每年应给予不少于5000元的运营补贴。三是抓好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
养老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参加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的,对其培训费给予补助。四是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区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为低保家庭中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以定额补贴的形式购买养老服务。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的,应按规定标准将其生活、医疗费等补助转入民办养老机构,用于支付其生活、医疗、照料服务等所需费用,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三)、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一是规范管理。及时完善养老机构基础台帐,设定行业准入门槛,制订行业规范,在消防、食品、医疗、物价、维权等方面强化监管。对应由政府埋单的、低价享受政府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自掏腰包养老的老人,要制订详细的准入标准。制订养老服务指导意见,并组织督查考核。通过试点,摸索制订养老服务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和价格,推进全区养老服务行业规范管理。二是提升质量。对养老、养生及养病服务进行一体化思考,逐步扩大养老服务的内涵,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遵循“无障碍”原则,根据老人身心特点设计生活设施,于细微处尽显人性化。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对目前在岗的养老机构专兼职护理人员,由政府出资,民政、人事劳动等部门共同进行岗位培训;为“4050”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开展养老护理服
务初级资格培训,实现持证上岗。由政府购岗,吸引大中专毕业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引导年纪较轻、身体好的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通过“时间银行”、“楼道结对”等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务形式,有效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唐山市丰润区民政局2012年3月15日
第四篇:发展社区智慧养老的思考
发展社区智慧养老的思考
我省有老龄人口1100多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18%,高龄化、空巢化较为突出,如何养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智慧养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能够实现个人、家庭、社区与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在社区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使老年人在不离开所熟悉的生活氛围、亲属子女能够随时探望的情况下,获得专业的照料、同龄的伙伴、舒适的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伴。
大力发展嵌入在社区的微型养老机构。在社区里建设拥有20至30张床位的微型养老机构,服务内容涵盖日间照料、康复治疗、短期托管、上门服务,可将养老服务带到居民的周边、身边和床边。养老机构配备老年无障碍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随时掌握老人的行动定位、紧急求助等信息。养老机构还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营养师指导、临床教授咨询、社区医疗联动、社会活动互动等多种服务。
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机构责任保险。为消除老年人出现意外的后顾之忧、减轻养老机构面对意外的经济负担,可试行养老服务机构责任保险,即养老机构在从事养老服务活动中,因过失导致意外事故,使得老人遭受人身损害,其中养老机构承担的责任赔偿由保险公司支付。该保险由保险公司、养老机构和家属三方协商,养老机构承担的责任在保险范围约定的情况下由保险公司负责,如多次出险则相应提高保费。
研制推广智慧养老自助送餐机。很多居家养老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做饭、吃饭问题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头等难题。尽管很多社区内设立了老年餐桌,但毕竟只能解决一部分老人的吃饭问题,而没有设立老年餐桌的社区,或者独居、高龄、行动不便老人较多的社区,智慧养老自助送餐机就大有用武之地。智慧养老自助送餐机是嵌入在社区里的微型养老机构的有益补充,能够帮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社区养老的便捷和方便。这种使用便捷的智慧养老服务终端在北京已投入实践,老人只要提前一天订餐就能在自家楼下取餐。售餐机所售食物全程采用冷链物流,菜品经过科学的营养配比,严格保证卫生和安全。
尝试虚拟养老,组建社区虚拟家庭。爱心人士可自愿认养社区老人并与其绑定账户组成社区虚拟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各位爱心人士只需要正常消费,合作商家都会从消费额中拿出3%的金额放进社区养老公共钱包,用于补助这位老人。对于爱心人士而言,没有多花额外的钱,就能帮老人、做善事;对受助老人而言,所需要的养老服务可以用社区公共钱包里的爱心善款来支付,经济负担大为降低;对于商家而言,让渡小部分利益,可以换来好口碑和更广的客源——这种“三赢”助老模式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建设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当前的养老服务资源非常有限,需要积极推动相关养老机构与平台运营商之间信息共享、合作开发,深度挖掘、应用养老服务大数据,从而对老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有更精准的把握,促进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北京可通过发放给老年人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研究、发布老人消费倾向的相关信息。借助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政府、企业、社会可得到大量实时数据,作为养老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以及时改进养老供给、分析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进行精准服务。
第五篇:加快推进我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范文
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我县总人口87.45万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12万人,占总人口的15.3%,其中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1145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老人有8508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2万人,百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7人,子女长期外出打工的空巢老人有2.1万人。这些数据说明我县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目前,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从中央到省、市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12年,我县就提出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作为幸福社区五大中心之一,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全县各地通过转型升级 “星光老年之家”、整合改造镇(乡)、敬老院、老人活动中心、办公楼,建设了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并探索总结出了具有平阳特色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一是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突出“事退社进”。以鳌江镇古鳌社区为试点,积极探 索政府退出直接举办,由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尝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运营方式,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进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和餐饮、理发、家政等商业组织,直接参与养老服务工作。政府及民政、卫生等部门履行监督和指导职责,做到政府机构部门重新定位、勇于让位,专业的社会组织顺势接位、大胆上位。二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突出“民主自治”。以萧江镇桃源社区为试点,尝试通过民主选举,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委员会”,产生管理团队,实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自我服务,最终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民主自治,更好地为农村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走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新路子。三是养老机构设立照料中心突出“院居结合”。以水头镇凤卧社区为试点,探索依靠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头镇凤卧社区以凤卧敬老院为基础,对原有的设施和设备进行提升和改造,建设凤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同时,对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队伍进行培训和扩充,使它既能服务敬老院,又能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老人通过共享敬老院食堂、照料室等设施,满足用餐、生活照料等方面基本需求,同时,通过共享服务队伍,满足上门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此同时,五保老人通过共享养老照料中心设备和服务,和社区老人形成互动,提高生活质量。这些工作,在今年的全市养老 工作现场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8月份,通过学习金华“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统分结合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扩大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运行试点工作。重点在保障老年食堂正常运行,解决最基本保障——农村老人吃饭问题。同时,为农村老人提供娱乐、学习、健身、医疗康复和午间休息等照料服务。从全县11个“中心”试点来看,得到了农村老人普遍欢迎。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主体单一。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或老人协会提供日常管理和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很少,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几乎没有。
(二)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模式粗放、服务体系不完整,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制度化程度远远不够。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过于简单。大多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停留在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低水平的普惠养老阶段,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供养需求。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4050”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了为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五)社区养老资金匮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议意见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把政策引领放在首位,切实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民生保障工程来抓,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推进落实社会养老工作。同时要在服务机制建设、政策、财力、物力、协调等方面充分发挥“驱动器”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组织运作的机制,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在规划、发动、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能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一方面要加强财政资金投入,主要用于为“三无”、“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购买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社会捐赠、项目引入、服务提供等方式,解决后续服务资金难、服务项目少的窘境。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实行产业化经营,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使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持相对平衡。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根据实际承受能力,实行有偿服务,合理收费。同时配合为社会孤老购买服务的措施,做到既有利于社区不 4 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相应服务,又有利于养老服务产业实现良性循环。
(四)扩展内容,提供“菜单式”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能只停留在提供餐饮、打打麻将、看看电视低水平的服务上,要根据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不断扩展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服务需求,为他们提供“菜单式”服务。
(五)加强管理,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管理。一是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监管、退出机制,配套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使社会养老服务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积极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等标准。三是组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
(六)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要加强对专职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敬业的为老服务队伍,同时,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中来,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专长,从不同的侧重点为老人提供各类服务,提高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