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4:3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

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家庭小型化,子女外出务工、经商等,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当前,能去敬老院的是少数,绝大多数还得居家养老;子女能常住一起的也是少数,大多数子女分开居住,或在外地他乡,要他们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显然不太现实。在北路101号,有一男性七十二岁空巢老人,11月23日独自在家中悄然去世。老人子女都在外地,被邻居发现时已过三天。这个事例引人深思。社会如何为空巢老人搭建社区服务“安全网,让老人安享晚年,值得认真研究探索。

一、凉州进入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

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并为老年人提供范围广泛的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以便使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和他们的社区里尽可能过独立的生活,继续成为参加经济活动的、有用的公民。”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再次强调“老年人应尽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老年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服务和保障”。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判老龄化国家最简单的标准有两条: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7%。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资料显示: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这表明我国已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凸显,迫切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新的载体来承担一部分养老责任。社区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成为养老服务的依托和载体,城市社区的养老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成为未来的主要养老模式之一。

凉州于1980年底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1年成为老年型城市。1982年65岁以上老人仅为30.50万;至1990年达到39.63万,增长29.9%;至2000年上升到60.74万,年均增长5.33%;至2005年末达到76.72万,比2000年增长了26.3%;到2007年底,按户籍人口统计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3.95万人,占总人口的15.6%,老龄化程度接近预测的全国2015年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也高于南京(15%)、广州(13.4%)、哈尔滨(12.46%)等城市,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国内城市排名居前,并呈现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老年人口占比快速攀升、老龄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

据人口测算分析,从现在起到2030年,是我市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净增5.3万人,2030年达到236.37万人,年均增长率3.36%,占全市总人口的26.16%。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迫切任务。

二、社区养老日益成为社区建设的新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又规定了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从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层面看,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应定位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在现实中社区往往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行政化趋势严重。面对这一现象,我市立足当前社区工作实际,借鉴兄弟城市实践经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设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从国内外社区建设的实践情况看,社区工作站主要有四种模式:分设模式、下属模式、条属模式、专干模式。我市的“三位一体”模式,既吸取了上述四种模式的长处,又较好地避免了上述四种模式的弊端,是对下属模式和专干模式的整合、拓展、提升,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第五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交叉任职、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合署办公。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区,主要功能有:一是强化社区公共行政管理;二是推动社区服务多样化;三是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四是推进社区资源整合;五是提高社区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区功能的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即以人为本。一是服务,为居民提供多种便利,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二是调节,调解居民间的矛盾,维护社区的和谐;三是文化,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社区要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提高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社区养老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使社区老年服务得到加强。为此,要充分认识社区养老是社区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积极利用社区的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加快社区养老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作用,使社区功能与社区养老建设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一般理论认为,当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创新模式。社区养老是在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结合两者优势产生的一种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家庭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提供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如社区办老托所、老年食堂、老年俱乐部、家庭病床、料理家务和“急救铃”等。在收费方面则以福利为主,根据老人的生活条件适当交费,对于生活十分困难的老人则实行无偿服务。按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将社区养老文化娱乐服务、卫生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综合起来,同时将负责组织、管理社区养老产业的专职人员以及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专项服务的人员纳入服务网络,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实现连锁化、规模化和网络化。社区养老可以弥补因子女远离而造成的赡养不周,老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熟悉的邻里,到陌生的环境中接受照顾,是一种充满亲情、乡情的养老方式。

从形式上,社区养老保持着传统家庭养老的格局,但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兼有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养老方式。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对社区养老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为构建和谐社区注入了新的内涵。

三、国内外发展社区养老的经验借鉴

1.美国。1980年代初期,美国的加州、纽约等州政府对于住宅类建筑物,分别制定《住宅无障碍设施规范》,规定任何住宅在兴建之初,应考虑身心障碍的居住者终其一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均能方便居住于原有住宅而独立自主生活。其住宅理念显示了住宅的无障碍条件应适应居住者历经年轻、年老、使用各类辅助设施等各种不同自理能力的生活形态,因此采用了可达性及安全性最高标准的环境规划,以利于居住者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而不需他人协助。

除普通住宅的无障碍设计外,美国发展出“社区支持性住宅”的构架,对于居住在无障碍住宅的居住者提供社区照顾而形成早期的辅助式照顾模式。由社区所提供的照顾服务内容包含餐饮服务、家务服务、安全巡查、紧急救援、友好探访、安全预警系统、简易护理等项目,以达到“居家照顾”的精神,但在居家照顾(含专业治疗、简单物理治疗)和技术性护理(含给药)等方面则无法完全提供服务。另外,在美国针对老人提供“退休住宅”,在退休住宅小区内,基于连续性照顾的理念,实现老人由独立生活、辅助照顾、完全照顾以至居住到临终。

2.西欧。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早在19世纪末期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演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英国,老年人分散、独立生活居住者占绝大多数,为此政府特别关注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了老年家庭服务派遣网、老年饮食服务部和老年俱乐部,并从1986年开始采用国际慈善机构制定的标准,按人类老化过程中各阶段所需社会服务支援程度的不同,相应地把老年居住建筑分为七类,这样更符合人类衰老机制的发展趋势。

3.瑞典。瑞典的老年家庭和老年福利对策,在北欧国家中具有典型意义。其重点在于确保提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各种住宅,并为在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全的社区服务。瑞典政府早在1977年开始对住宅做了规定,即使人到了老龄或身体发生障碍时,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改造,继续居住,否则将不批准住宅的建造。新建住宅的必要条件是:没有高低差,走廊可以通过轮椅,一层至少有一间是卧室等等。类似的标准在丹麦和荷兰等国家也有所采用。

4.日本。日本的老龄对策和实践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日本政府根据其福利政策,以在宅养老为重点,大力开发供几代人居住的住房,加强社区服务,鼓励亲子家庭互助网络的形成,政府在经济上予以资助。日本政府既注意保护和改善传统的家庭养老环境,又重视住房供应制度对家庭养老环境的影响,在住宅建设和供应方面采取了导向性政策,以鼓励和满足两代人共住互助的选择。另外,日本的“长寿型住宅”也很普及,认为任何人的一生都将经历从幼年——青壮年——老年的生命过程,人往往对自己居住过的地方怀有感情,并不愿意总搬家,因此房屋应能满足人的一生各阶段的要求,特别是要预留年老后所需,如增加扶手、增加门或过道的宽度以便于轮椅通过等潜伏性设计。

5.新加坡。新加坡居民多为华人,政府尊重华人的道德传统,鼓励多代共住以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新加坡实行以强制储蓄模式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称为公积金制度,对老年人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职能。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多代共住或父母与已婚子女近邻居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多代同堂组屋”,其空间关系基本相同,分为主体房和单房公寓,以起居室连通,两户既分又合,适应两代和谐共处。这种模式延续了亚洲人两代以至多代同堂的文化传统。建屋发展局从1978年起开始实行联合抽签、配屋政策,优先考虑多代人的联合申请,方便已婚子女与年老父母为邻。

6.国内。云阳市对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不愿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各级政府出资,请专门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到老人家中料理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拖地,通常一个服务员负责照料3-5位老人。大连市中山公园街道于2002年6月成立了全省首家社区慈善会。发展会员单位,募集善款,利用筹集资金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居家养老院。培训下岗职工成为养护员,对孤寡老人进行“全天制”的生活护理。在新疆,有的社区责成社区保安人员对社区老人的日常生活承担一定职责,社区保洁、绿化人员对老人每周进行一次卫生清理。社区养老的食宿、医疗均由专人负责。这样既节省了资金、节省了人员开支,同时又给社区老人带来了方便。不少社区成立了社区资源服务站,对社区老人进行网络管理。将老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爱好需求进行登记。对老人施以钟点服务、日间照顾、全天看护等服务。社区养老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范式。

四、深入推进社区养老的思考与建议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推行社区养老已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以为,推进社区养老的制度化、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是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的积极探索。

(一)制度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统筹推进社区养老事业

1.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发展资金扶持社区养老托老。我市已实施《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各区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社区服务公益性项目的补助和其他项目的扶持及奖励。建议对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养老、托老等公益性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其用电、用水、用气等与居民用户实行同价,并免收相应配套费,其中燃气配套费按现行收费标准的三分之一收取;免收养老服务机构电话、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减半收取养老服务机构通信费(国内固定电话)、视听费、数字电视机顶盒购置费;对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的内部设施,其用水按居民价格标准收费,其通讯、网络、有线(数字)电视等收费给予优惠。

2.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社会福利供养为补充”的社区养老保障模式。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对生活贫困老人,根据本地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加快发展社区老年产业,对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在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各区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建立养老服务站点。这些机构为民办非企业,由政府委托组织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具体的服务工作既可以委托设在社区的非正规就业组织“助老助残岗”,也可以委托专业服务企业来承担服务工作。同时,建好老年人信息库,对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在对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状况的综合评估基础上,按公平合理原则,分别实施无偿、抵偿或有偿服务。

4.重视关注农村养老。在农村推行五保老人生活补贴制度,重点完善老年人协会创建工作。老年人协会是在村两委领导下,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保护的群众组织,是联系农村老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农村老龄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创建规范化老年人协会,维护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活跃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5.制定“住宅无障碍设施规范”。在住宅建设之初,考虑身心障碍的居住者终其一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均能方便居住于原有住宅而独立自主生活,为今后养老的展开打好基础。而对于已建的住宅,采取各种改善措施,使之更利于老年人居住、生活、娱乐,为社区养老的实施提供便利。

6.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督评估体系。通过制定服务标准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对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估体系,制定社区养老所具备的基本标准和条件,强化社区养老在运营期间的评估监控,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二)产业化——建立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快养老事业产业化进程

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社区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1.加大政府对社区养老的投入。由于目前老龄产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十分成熟,社区养老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社区养老福利机构还不能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中运行,财政收入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建议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扩大比例,适当增加补贴,为无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保障,并投资兴建示范性老年公寓。对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2.鼓励民间资本开办社区养老机构。当前应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社区养老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渠道。社区养老不应只是纯福利型服务,纯福利型养老设施很难吸引私人投资兴办,应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包括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既能满足收入水平不同的老人的需要,也能吸引私人投资。用户付费也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收费标准应根据用户的支付能力而定。开发社区老年公寓时应在建筑、设施标准及管理服务内容上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以适应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需要。对于民间资本开办老年公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允许投资建造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自主经营、出租或出售,用于老年服务产业;对开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工程中的各项收费减半收取;对用于出租或出售的,酌减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

3.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各方人士广泛投资,采取社会集资、各方捐助、有奖募捐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像慈善会、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可以通过社会募集资金资助社区养老,也可适当引进外资,以突破推进社区养老过程中资金严重不足的“瓶颈”,进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机构自主经营的体制机制。此外,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援助的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

(三)专业化——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加快培训社区养老专业人员和志愿者 老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

1.加强社区养老的专业化建设。从专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同时,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聘请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等,帮助他们提高为老人服务的技能,努力优化为老人服务的业务素质。加强为老人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2.注重培养具有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的专兼职志愿者队伍。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老年人在社区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建立“义工”制度,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如韩国规定中学生每年需参加志愿服务不少于40小时,作为升学考核、选拔的一个重要条件;美国对学生服务社区的义工列入必修学分,不达标不发毕业文凭,也不能考大学;日本立法强制将邮政储蓄利息部分的30%提出,设置志愿者活动专项基金,并要求中等学校与地方联建“公益活动委员会”,设立评定手册作为升学就业的考核。

3.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障信息化建设。对60岁已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障信息实现区街共享,登记建档,尤其对社会孤老、退休孤老、空巢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以及经济困难老人进行重点登记。对规划区域的电信电话设施采用虚拟电话通讯设备,使居民小区内部遇急呼叫、购物求助、医疗求助等通话更便捷社区老年服务机构上门服务,开展看护照料、精神慰抚、家务帮助,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创造有利条件。

(四)规范化——切实加强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1.健全社区养老基础设施保障。

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所需的场地房舍建设。有关部门、社区和社区养老机构要统一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政府的总体规划之中。具体实施应组织设计单位、老龄问题专家、有经验的管理服务人员共同研究探讨,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规划、审批住宅建设项目时,要对社区养老作出制度安排。

二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所需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强老人医疗卫生工作,切实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破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社区康复和服务水平,打造“15分钟生活圈”,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建议以区为单位建立老年人健康体检专项资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两年体检一次,并建立健康档案;为患有慢性病或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设立家庭病房并提供上门服务。建立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做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提高报销比例,对大病重症患者降低起付标准。开展“爱心护理工程”,为高龄老人提供专业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

三是加强社区运动锻炼、老年食堂、社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不仅要服务于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要致力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建议社区设立老年婚介所,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在社区设立小规模的老年人才市场,使老年人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继续奉献社会,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可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层次化。每个社区要逐步覆盖各种设施,包括集中居住设施(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护理设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老年医院)、文体活动设施(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年健身中心)等,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使其由初级阶段的零散型、个体型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并发挥辐射作用,创造品牌效应,从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更具专业化特色。

二是实现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形成全方位的服务系列。社区的站点和街道的中心要相辅相成,互成网络,服务内容要逐步覆盖住养、入户、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入户服务的内容要逐步覆盖家务整理、生活照料、送餐服务、陪护服务等方面,并通过入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探索试行“服务储蓄”。

将所在社区老人分为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和生活能自理并能帮助别人的低龄老人,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由社区内健康的低龄老人向生活自理困难老人提供服务,并将已服务时间记录、存档,待提供服务者需要服务时,再由别人为他提供相应的服务。建立“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的良性循环。在适当时期,可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

当老年人身心机能老化时,他们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就是在已习惯的地方,保持着个人尊严,继续过独立自主的生活,不被社会孤立隔离,享有亲情及友情的支援,并维持正常的社会交往。所谓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就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因此,社区养老关注的核心论题是着力提升老年人对环境的自主权,努力将家庭、社区、社会等各项资源统合起来,创造老年人安心、舒心养老的居住环境,即广义上的“家”,使每一位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

第二篇: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思考[范文]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思考

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严峻形势,XXXX人民政府从2011年开始,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与志愿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较好地构建起居家养老工作格局。经过X年的培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对象从最初的XX余人扩大到现在XXX余人,助老服务员从最初的X人增至现在的XX人,基本满足了社区内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一、主要工作

截至到今年7月,XXX XXX个社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共计278人(其中困难老人XXX人,低收入高龄老人XXX人,自行购买服务老人XXX人,全额买单XX人),服务时间共计XXXXX小时,政府服务金额XXXX元。XXXX的居家养老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成立了工作机构。XXXX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居家养老工作,把它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制订了XXX居家养老工作实施办法,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老龄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民政、劳动、妇联、残联和各社区居委会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根据各自分工,制订了工作目标和职责。各个社区相应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由居委会主任任站长,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任副站长,下设家政、医疗、法律等若干服务组。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居家养老工作,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2、制度完善,服务规范有序。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化管理,XXX党委、政府及时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为了使服务规范化,镇党委、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主要有《XXX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管理制度》、《为老服务员工作制度》、《为老服务员行为规范》、《为老服务考核奖惩办法》等,对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纪律与老年人争议处理等方面作出规定。同时对居家养老工作每周召开碰头会,每季工作点评,每半年进行一次总结,评选星级服务员及优秀服务站,以点带面,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全镇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对社区老年人现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根据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子女供养能力、居住环境等进行评估,提出服务内容及服务要求等养老服务建议,通过征求本人或家庭同意后,建立一人一档的个性化服务档案。根据家庭经济情况,从关爱老年人出发,以真诚与沟通为联接点,采取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满足了广大老年人的不同服务需求。

3、运作方式灵活,服务形式多样。一是定点服务。镇党委、政府与县老龄办、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卫生局等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支持,各社区通过与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服务室、物业保洁公司、便民服务网点签订协议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定期或不定期地由专业组织、社区单位以优惠价格为老年人提供送餐、就餐、按摩、理发、体检、咨询、洗浴等服务。二是建立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利用现有的老年活动室、社区图书室、书画室等各类辖区资源,合理调整布局,强化功能设置,开辟阅览、书法、娱乐、健身等精神文化项目,提供洗衣、理发、就餐、保健等生活服务项目,为老年人建立起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服务规范的生活照料和活动场所。三是上门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对老年人经济情况和需要照料程度进行评估,服务人员根据评估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各类优质服务。截至目前,全镇六个社区共建立健康档案XXXX份,签订为老服务协议XX余份,为老人义诊XX余次,发放“爱心卡”XXX余张,调处矛盾纠纷XX余次,结成XX个爱心对子。

二、存在问题

XXX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经费投入难以保障。虽然县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运转有一定的补贴,但因经费有限,多数服务站的用房紧

张,社区只能将老年活动室改为兼容式服务站,服务设施不齐全,正常运行难以得到保证。全镇居家养老服务六个社区情况比较好,四个农村村滞后。

2、服务人员参差不齐。全镇目前还没有一支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已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虽然都配置了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但人数较少,且多为下岗、失业人员,无论是从专业素质上,还是从时间精力上都难以保证老人对居家养老提出的服务需求。因待遇较低,各服务站甚至无法聘请到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使得整个为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始终在较低水平上徘徊。

3、社会氛围不够浓厚。一是社会尊老敬老氛围有所淡化。近些年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优良传统受到冲击,个别人的道德已经没有了底线,欺老虐老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认可度不高。鄙视、轻视、不尊重服务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服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三是社会组织参与意识不强。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个性化较多,服务成本较高,没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不太愿意长期做。

三、对策建议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确保有机制养老、有钱养老、有地养老和有人养老。

1、行政推动,健全老人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保障

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是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行政推动,确保老人医保全覆盖。政府应对经济确实有困难的老人进行统筹安排,在尊重事实、面对实际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其基本医疗保障,逐步解决其大病统筹,确保“老有所医”得到全覆盖。二是积极推进,力争新农保工作扩面增效。新农保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但其发放标准应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三是完善高龄老人尊老金的发放制度。尊老金的发放,体现了一个地区对高龄老人的特别关爱,应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其发放标准也应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应对独身子女已伤残或死亡的老年父母建立一套完善的养老制度,保障这部分人老有所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社会关心、政府关怀。

2、政策激励,鼓励多元资金投向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又来自社区(村)、政府,也可来自其他社会组织,因而需要社会多元化的投资。一是居家养老服务中一些基本养老服务应由政府负责投资,特别是一些公益性的服务及其设施。二是一些选择性服务,如老人的家政服务、日托照料、配(送)餐、娱乐服务等可鼓励社会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实行产业化。三是政府可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税收减免、精神奖励等,鼓励有能力、有爱心的企事业单位,为居家养老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居

家养老投入不足的问题。

3、合理规划,盘活现有资源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好农村现有资源,发挥其功能,是现阶段做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条捷径。一是依托乡镇敬老院,扩大服务范围,使其向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配餐、日间照料等服务,作为农村居家养老工作的试点,引领农村居家养老工作的发展,来满足现阶段有迫切需要服务农村老人的需求。二是充分利用村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床位等资源,为有康复护理需求的农村老人提供一个服务平台。三是利用农村已建成的各类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给老人提供一个锻炼、学习、休闲的场所。如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所、图书馆(室)等可在特定的时间向老年人免费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四是利用好闲置资产,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近些年来,由于区划的调整,农村诸如学校、幼儿园、原村办公室等存在闲置的现象,充分发挥这类资产的作用,来解决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场所缺乏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4、整合力量,建立居家养老工作服务组织。各级政府可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中抽调有工作热情、乐于奉献的人员组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培训等。特别是社区(村)一级,可聘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工作,利用他们情况

熟、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5、多方联动,培养一批居家养老专业服务人员。建立一支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是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先决条件,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一是劳动保障和民政部门要加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事业心、责任感、慈善情的专业化服务队伍。鼓励 “4050”人员和志愿者参加专业培训,共同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居民群众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二是社区(村)可组织有劳动能力老人组建志愿者队伍,为其他老人提供洗衣做饭、清洁卫生、代购物品、帮助户外活动等服务,为精神寂寞的老年人提供聊天谈心、心理疏导、读书读报、信息咨询等服务。也可从低保人群中选择有劳动能力的人与老人结对帮扶,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既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解决低保人群的收入问题。三是要倡导“邻里相守、邻里相帮、邻里互助、邻里相望”这种既务实又可行的办法,解决广大老人居家养老的实际困难。大力倡导乡亲邻里中党员干部以“一帮一”的形式,为高龄或生活不能自理及残疾老人义务助老。大力支持邻里乡亲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青壮年充当志愿者,开展“一站式”的为老服务。大力鼓励左邻右舍采取“一助一”的方式为老人服务。

6、科学引导,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弘扬孝道文化同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加大孝道文化宣传教育的力度。新闻媒体应积极宣传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和先进典型,社会各界应大力弘扬“百德孝为本,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以乡镇为单位评选敬老养老先进家庭,在学校开展尊老敬老教育。对不尽孝道、不尽赡养义务的反面典型予以道德鞭笞、曝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老养老光荣,歧视老人可耻,虐待老人犯法”的强烈氛围,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社区(村)、家庭三个主体的力量,以政府为主导,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村)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正式制度为保障,充分调动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构建一个真正符合老年人意愿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三篇:发展社区智慧养老的思考

发展社区智慧养老的思考

我省有老龄人口1100多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18%,高龄化、空巢化较为突出,如何养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智慧养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能够实现个人、家庭、社区与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在社区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使老年人在不离开所熟悉的生活氛围、亲属子女能够随时探望的情况下,获得专业的照料、同龄的伙伴、舒适的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伴。

大力发展嵌入在社区的微型养老机构。在社区里建设拥有20至30张床位的微型养老机构,服务内容涵盖日间照料、康复治疗、短期托管、上门服务,可将养老服务带到居民的周边、身边和床边。养老机构配备老年无障碍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随时掌握老人的行动定位、紧急求助等信息。养老机构还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营养师指导、临床教授咨询、社区医疗联动、社会活动互动等多种服务。

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机构责任保险。为消除老年人出现意外的后顾之忧、减轻养老机构面对意外的经济负担,可试行养老服务机构责任保险,即养老机构在从事养老服务活动中,因过失导致意外事故,使得老人遭受人身损害,其中养老机构承担的责任赔偿由保险公司支付。该保险由保险公司、养老机构和家属三方协商,养老机构承担的责任在保险范围约定的情况下由保险公司负责,如多次出险则相应提高保费。

研制推广智慧养老自助送餐机。很多居家养老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做饭、吃饭问题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头等难题。尽管很多社区内设立了老年餐桌,但毕竟只能解决一部分老人的吃饭问题,而没有设立老年餐桌的社区,或者独居、高龄、行动不便老人较多的社区,智慧养老自助送餐机就大有用武之地。智慧养老自助送餐机是嵌入在社区里的微型养老机构的有益补充,能够帮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社区养老的便捷和方便。这种使用便捷的智慧养老服务终端在北京已投入实践,老人只要提前一天订餐就能在自家楼下取餐。售餐机所售食物全程采用冷链物流,菜品经过科学的营养配比,严格保证卫生和安全。

尝试虚拟养老,组建社区虚拟家庭。爱心人士可自愿认养社区老人并与其绑定账户组成社区虚拟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各位爱心人士只需要正常消费,合作商家都会从消费额中拿出3%的金额放进社区养老公共钱包,用于补助这位老人。对于爱心人士而言,没有多花额外的钱,就能帮老人、做善事;对受助老人而言,所需要的养老服务可以用社区公共钱包里的爱心善款来支付,经济负担大为降低;对于商家而言,让渡小部分利益,可以换来好口碑和更广的客源——这种“三赢”助老模式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建设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当前的养老服务资源非常有限,需要积极推动相关养老机构与平台运营商之间信息共享、合作开发,深度挖掘、应用养老服务大数据,从而对老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有更精准的把握,促进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北京可通过发放给老年人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研究、发布老人消费倾向的相关信息。借助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政府、企业、社会可得到大量实时数据,作为养老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以及时改进养老供给、分析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进行精准服务。

第四篇:社区养老

1.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2.社区养老的定义和特点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1]。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社区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的区别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2]。

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3.参考文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社区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养老文献资料整合》(都在百度文库中可以直接找到)[3]

第五篇: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机制研究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机制研究

王萍 张胜红

 2012-12-07 10:41:29

来源:《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2年第3期中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改居”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中呈现出的几大特点:失地老人群体的复杂化、社区体制的独特性以及服务内容的碎片化。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推行机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方政府纷纷响应中央政府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普遍采取了“撤村建居”的政策措施。与传统城市社区相比,“村改居”社区有自身的一些独特性,这些特质在较长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并发挥其实质性的影响。“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运作呈现出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包括失地老人群体的复杂化,社区服务体制的独特性,服务内容的碎片化。

一、失地老人群体的复杂化

政府主导的“撤村建居”政策使得“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转变成“新型老人”,他们既有别于农村老人,又有别于城市老人,而正是这种独特性造成了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复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失地老人群体的固化。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郊区农村纳入了城市的行政规划,社区居民在身份、居住模式等方面上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不过,老年人是失地农民群体中的特殊成员,因为他们对土地、房屋、农村生活方式的依赖比其他群体更加明显。更重要的是,由于生活模式的延续性,制度改革的滞后性,社区转型的长期性等原因,失地老人群体将长期存在并固化下来。

2、失地老人养老需求的复杂性。失地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既保留着传统农民时期的特点,又渴望与现代城市社区居民保持公平、一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服务对象。失地老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故大部分人对文体活动方面的需求比较少,反而更希望过传统老年农民的生活。因此,部分失地老人想方设法地要种地,开发公共绿地、公共山林用以种菜、养殖家禽,并以此为日常消遣活动。诸如此类的行为活动其实是失地老人满足其自身养老需求的一种表现。

3、失地老人社会保障的差异。我国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长期存在,而各地政府在“撤村建居”政策的推行中,对农民市民化的处理办法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了失地老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混乱,进而带来失地老人社会管理的问题。概括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有些老人享受农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有些则享受城镇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其次,由于“撤村建居”时间的先后差异以及社区具体情况的不同,老年人得到的补助方式、补助金额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故其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别;再次,建立在留用地基础上的“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运行管理方式、效益等诸多方面的差别,这不仅影响失地老人的集体经济分红,更影响着老人享受服务的水平。一般情况下,集体经济较好的“村改居”社区,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相应地比较高,反之亦然。

二、“村改居”社区服务体制的独特性

“村改居”社区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区类型,也是中国特有户籍、土地以及人口政策体系下的产物。这类社区处于老城市社区与农村之间,有明显的二元特征。与乡村社区的组织体系相比,“村改居”社区的居委会要按《居组法》开展工作,必须剥离管理集体经济的职能,而农村社区的村委会则能承担经济职能。这意味着:一方面,需要一个相对独立、能合法承接集体经济的组织;另一方面,需要新生的居委会能够承担起办理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职责。然而,现实的“村改居”社区正处于转型期,集体经济组织的独立性和居委会组织的成熟度都还不尽如人意[1],比如多数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以及集体经济组织都是三套班子,一套人马,即组织管理体系的“三位一体”。

可以说,与老城市社区的组织体系相比,“村改居”社区组织体系非常复杂:新成立的社区委员会与原来的村委会及其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存在一个衔接过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则将会引发种种利益摩擦,表现在一方面原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不愿意失去多年来保有的村治理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新成立社区的组织可以获得上级政府拨付的补贴,因而原有社区组织等也会加入争夺管理权力的行列[2]。更重要的是,这类型社区组织的选举比较接近于农村社区,也就是说,社区选举更多受到原居民社会网络、宗族和社区内部利益团体的影响,反而不太容易受到上级政府的影响。还需要注意的是,“村改居”社区只有党组织、居委组织相对成熟,其他如志愿者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组织无论是在组织建设或是组织影响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1]。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而且给这些独特性“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村改居”社区组织的工作重心往往放在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上,反而忽视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老年人养老服务的供给。这种状况就会导致居家养老服务推行中社区组织工作动力的不足,对居家养老服务本身缺乏认识,对提升服务水平,探索创新服务的积极性不够。可以说,“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中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老年人生活照顾,文化娱乐服务,服务信息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供给仍显不够;已有养老服务仍旧停留在面上,没有做到真正地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对接,导致有些服务项目老人觉得“不需要”、“没有用”,而老人急需的服务却不够,甚至没有。

第二、“村改居”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条件相对落后。与老城市社区相比,这些社区处于一个全新的建设起步阶段,不仅包括社区中各类服务设施的建设,服务力量和主体的培育等各种硬件方面的建设,还包括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软件方面的建设。一般“村改居”社区建成都不到十年,因而整个社区建设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与老城区相比,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配套性服务在硬件方面明显不足,包括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顾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等等。不过,“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行更为重要的挑战则来自于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软件方面。“村改居”居民不仅在整体上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该群体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出现了社区管理者阶层,第二、三产业劳动者,单纯食利者阶层等几大群体的分化[3]。这一方面意味着“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凸显该类型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难度,需探索一条适合“村改居”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

三、服务内容的碎片化

尽管“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在服务机制的运行中仍旧凸显出服务碎片化,服务持续性不高等问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从理论上看既能克服政府服务能力不足的困境,也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为老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不过多元化服务在实际推行中往往容易产生服务项目的单独性,服务内容的断裂以及服务本身的不可持续性等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不连续性,各种服务项目之间缺乏有机整合,从而导致服务主体之间彼此独立,服务内容的单一性,服务设施的利用不充分以及服务项目运作的不可持续性。

政府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导力量,发挥着政策制定、信息服务、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不过,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个项目中来。但是,目前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调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确保二者协调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协调机制的良好运行,是居家养老服务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

事实上,目前“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行中,政府与社区的作用更为突出。大多社区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如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顾中心等主要由政府通过资金、政策等扶持建立,依靠社区来具体负责这些机构的运转。这种运行机制使得这些机构的服务功能处于半开发的状态,比如多数社区的星光老年之家仅为社区内少数喜欢打麻将的老人们提供场地服务,而老年人所需的其他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则无法得到满足。导致这种状况存在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其他社会力量没有有效地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其次,即使有志愿者之类的社会力量进来,服务供给也呈现出明显地非常态化;再次,社会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力不足。比如个体饭店参与老年食堂(助餐点)服务项目的初衷是为了获取政府补贴,但是饭店在挂牌之后基本上就没有给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的服务。

综上所述,由于“村改居”社区自身存在的诸多特质,其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相应地也会呈现出若干特殊性。本文简要地概括了“村改居”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推行中表现出来的失地老人群体的复杂化、社区服务体制的独特性以及服务内容的碎片化这几方面的特点,以期能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提供部分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徐睿.村改居社区组织体系的完善与问题分析——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成都市A社区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6).[2]操士元,王永胜.“村改居”社区:特点、问题与建设方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王萍.撤村建居过程中的群体分化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8(2).(作者单位:浙江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下载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养老案例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信息咨询服务 市民王女士今年70岁了,每天都去社区的图书阅览室看报,去文化活动室唱歌,去体育健身室打球,累了......

    社区养老新模式

    养老模式华丽逆袭,社区居家式养老值得推广 传统的居家养老思想:老人自己在家养老;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智能化社区养老,或者住在家中接受养老院一样的服务,或者住在社区养老院接受......

    社区式养老

    社区式养老 近年发展起来的以社区服务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新模式,是对“家庭养老”的创新。它是目前城市养老的重要模式,主要特点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养老服务由社会提供。家......

    社区养老工作总结

    为顺应老龄化社会发展形式需要,更好地为社区老同志办好事、办实事,东风一村社区党委牵头,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现已初见成效,也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积极拥护和支持,我们的......

    对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

    关于在全国推行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议(共5篇)

    ——关于在全国推行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议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大大改善,人类寿命也在延长。......

    关于我县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调查思考

    我县在《中共——县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文,提出要用10年左右时间,构建以城区为中心、夏茂镇和青州镇为次中心,国道和省道沿线以镇为烘托的城市格局......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思考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思考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2%,老龄化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据湖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湖北省2015年将步入老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