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调查思考
我县在《中共——县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文,提出要用10年左右时间,构建以城区为中心、夏茂镇和青州镇为次中心,国道和省道沿线以镇为烘托的城市格局,逐步形成福建山区新兴的产业集中地、福建山海通道上重要物流集散地和闽西北最佳人口居住地的城市化战略目标。这,面临着城乡融合、郊区农村城市化,农民从土地
上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吸纳外来人口等社会课题。从我县的实际和先进地区的经验看,对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使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相协调是我县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相对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笔者试就我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村集体资产产权不够明晰,村民的主人翁地位较难落实。村级集体资产从法律上讲是共同共有关系,即全村村民共同所有。事实是村集体资产与农户利益没有直接挂钩,每个村民(共同共有人)究竟拥有多少资产从来没有界定过,集体资产经营所得与社员的分配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村民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有机会,就向村里讲条件借机敲一笔(这是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之一)。其次,每个村民是村集体资产的天然所有者。而现实是村民因某种原因脱离这个组织(如招干、出嫁)就不再是这个组织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不管你曾经为这个组织积累财富做出过多大贡献(这也是管理者短期行为较明显,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的根源之一),而那些没有贡献的人一旦进入这个组织也能自然成为所有者,这种混乱的产权关系造成村民对集体经济运行质量关切度不高,影响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据笔者了解到的总体情况看,村集体收益真正用于村民福利的,实际能享受到的仅占全体社员的70,还有近30的人基本上享受不到集体经济的收益。
2、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村集体的组织形式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政社合一的体制,行政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社三位一体,即三权合一。这种交错兼职,使集体资产的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分离(这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土壤)。村民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相对薄弱,体现他们决策权、监督权的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财务监督小组等职能多流于形式,多数村都是事后通报和事后监督,一些重大项目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性比较大,管理效能比较低。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村民们对村务管理或多或少都存有疑义,群众辱骂村干部,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有个村理财小组的印章由村长把持着,在2000年村委换届选举时,村民提出“先清理村务帐目,再进行村委选举”的要求。
3、城市化及“村改居”工程给村集体资产管理带来新课题。城市化必然加大对城郊农村的征地,农民失去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后,无论愿不愿意“农转非”,他的一切生活都已经城市化了,一切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去买,增加了生活成本。虽然征地后农民得到赔偿,由于农民缺乏创业能力,到手的赔偿款不能变成“活钱”,农民也只有坐吃山空,如何使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安排好成员的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村财收入不同的村做法各不相同,总体情况是村财收入好的村如西山、北门等村民得到的实惠也就多,希望作强作大村集体经济,要求再次分配村集体经济的愿望起来越强烈。其次,村委会改居委会,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而且涉及到经济实体上的变化。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机构,并非一个经济上独立的实体,就是说不能像村委会那样拥有集体资产运营,而原来村的集体资产在“村改居”后,其产权归属就成为矛盾的焦点。
二、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对我县城市化战略的意义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以村集体经济组织(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不改变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原集体经济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社员按照股份合作章程一股一票参与管理,按股分红。它为解决“拆迁难、“外嫁女身份”、“农民流动”、“征地瓶颈”等难题提供了一种制度安排。
1、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有利于明晰产权,清理历史遗留,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对集体进行清产核资,理清历史遗留,摸清家底,使群众做到心中有数,消除群众的一些疑虑与误解。村民按照握有的股权份额获取红利和承担风险,持股者的受益权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业绩的高低好坏直接有关,这就使得农民从自身利益出发,必须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再者,现代企业制度下,完善的集体资产运营监督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干群矛盾,对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有进步意义。
2、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有利于激活生产要素,促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并不完整,是一种残缺的权利,没有法律凭证,不能用于出租、转让、抵押等融资活动。“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
经理”的股份合作模式,一方面能有效地吸引外部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顺利地在企业中集结,从而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突显集体经济在抗击市场经济浪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打破社区封闭性,实现跨村、区域之间的合并重组,在优化股权结构的同时实现资本扩张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此外,通过把资产量化到户,确定了资产享受对象和份额,解除了村民群众对集体(土地)资产的依附关系,村民手中的股权可以抵押、质押、继承和买卖,这能有效促进村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我县外出经营小吃的农户就可以用股权进行抵押、质押或转让来筹措资本金(一般一个小吃店需要资源共享本金4万左右)。
3、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有利于破解“城中村”的难题,促进城市化建设。我县对城区已着手实施“村改居工程”,如行政村合并,撤销村委会,建立居委会,由政府负责社区福利事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必然使经济职能和管理职能分离,有利于撤村建居后行政管理社区化,使城中村真正融入城市,理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使传统农村社区的软件和硬件达到城市社区的标准。此外,通过适当把股份分红与社区的管理事务挂钩,可以促使股东认真履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征兵等义务,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政策。
4、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解决征地难的问题。我县的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近郊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如凤岗街道的西门村2001年耕地面积791亩,2003年耕地减为736亩,北门村2001年耕地面积2335.5亩,2003年耕地减为1683亩。由于建设步伐和资金等问题,城市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征地中一般实行“开发到那里,就征到那里”的流动模式。它带来一些实际问题,随着开发建设的力度加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的价格不断飙升,农民的土地价值观念不断加强,对土地征用的补偿款要求越来越高,附带条件层出不穷,使征地工作越来越困难,并引发一连串的社会矛盾,如凤岗街道的古县村因为征地补偿款的分配使村委会无法开展,街道只好派出有经验的干部去化解矛盾。实行股份合作制后政府面对的是合作社而不是一个个的农户,有利于协调解决一些城市化进程的棘手问题。
5、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有利于盘活集体资产,增加财政收入。长期以来,农村中广泛存在村民对集体经济“看得见、摸不着、用不到”的现象。进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造后,允许出资认购股权和股权可以继承、转让、抵押、赠送,实现了股权的“商品化”和“货币化”,体现了股权的内在价值。股份企业作大作强不但要交所得税,还要代交股民的“红利税”,而且股权的转让、赠送、继承也是要按规定纳税的,这对增加财政收入是有益的。
三、我县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全国许多省份已经或正在进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工作,成熟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模式有:广东南海区模式、浙江海曙区模式、北京昌平区模式等,其中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模式对我县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更具参考价值。结合我县正在实施的“村改居”工程,我们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我县城市化发展规划,对村级集体经济实施股份制改造。
第一、确定思路、搞好宣传。首先是成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审定试点工作方案,对涉及重大的政策、业务问题严格把关,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程序等提出明确要求,对改革工作中的问题或困难积极协调解决,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确保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其次是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先行,通过深入宣传,让广大村民和基层同志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对推进“三农”转型、明晰产权主体、理顺分配关系、规范经营行为、保护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消除思想顾虑,积极营造改革氛围,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改革,从而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清产核资,搞清家底。首先是成立清产核资小组,按照一定的土地现价标准以及农业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办法》等规定,对集体所有的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对各种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关系进行界定。其次是将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和产权界定结果在村集体范围内予以公布,让村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并报农业局审核鉴证,办理产权登记。
第三、树好典型、完善制度。对村级经济实力较强、有相对稳定经营收入来源的村,如凤岗街道办的西山、北门、东山等经济实力较强的以及南阳的华村和高砂的龙兹村等集体意识观念强的村(这两个村在集体林权改革时就采取了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开展农村股份合作制试点。此外,要抽调一些既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也懂股份制的同志参与此项工作的试点,以备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全面推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奠定基础。具体的做法是:
1、确定股份,合理量化到人。按照“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动”的原则,确定折股量化的范围和股权设置的类型并向村民颁发《股权证书》。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前提下按“劳龄”或按人口数量和劳动贡献设定个人股的比例。改制如果以村为单位,队与队之间存在资产、资源差异,在量化个人股时,可以体现差别。如:假设有A、B两个村小组,农业人口各为100人,分别拥有集体资产300万元和20万元。如果不先量化到个人、人均为1.6万元,B小组无偿平调A小组资产140万元。如果先量化到个人,则A小组人均为3万元,以100元为一股,每人300股;B小组人均2000元,按100元一股,每人20股。两村合并后,量化到个人的集体总股本为320万元,总股份为3.2万股。假设该年可按股分红32万元,每股10元。原属A小组的农民人均可得3000元,原属B小组的农民人均可得200元。对新增人口采用募集股的形式,通过有偿方式取得股份,是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一步。个人股不仅具有收益权,还具有了可计量的集体资产价值,从而使得股份流通有了价值基础。
2、制定章程,成立机构。制订章程时坚持“群众公约服从国家法律”的原则,就村民关注的问题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征询意见。在此基础上,参考章程示范文本草拟章程,把章程草案分发到各户征求修改意见并反馈修改。机构设置问题,不能就名称改名称,换牌了事,要将村委会的职能进行划分,实现政社分离,经济部分职能完全转入到新成立的股份制公司,由其进行相适应的产业投资,保证参股村民的长期利益,采用期权和直接奖励相结合的方式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健全经营者业绩考评机制,让利益与风险直接挂钩。“城中村”要实现居委会与股份制公司完全脱钩,居委会不得参与经济运作,使其独立成为经济法人代表。
3、召开股东大会,建立股份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设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代表要求年满16周岁,由股东会议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大会差额选举产生;股份经济合作社制订的《章程》,股东代表大会通过后生效并严格执行,股东代表实行一人一票制。
4、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村集体经济组织改为股份合作社以后,必须依法进行登记,确立法人资格,将其建成资产经营投资公司或类似于资产经营投资公司的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因势力导、逐步推进。首先是结合我县城市化步伐,从政策层面规划出,东到虬江后底、凤岗际口一线;南到虬江田口、墩头一线;西到洞天岩、龙坑一线;北到金沙园北侧蕉坑岭一带以及沿205国道、沙将公路沿线近20几个村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步伐,有条件的村社先行,没有要求或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以暂缓,做到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其次是引导各乡镇的中心村以及村财收入比较稳定的村逐步迈入股份制改造的行列。
总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和分配方式,它创新了社区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提高了群众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能力。实践已经证明,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是一项利于集体、利于农民,利于发展的制度模式。
第二篇: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思考
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为全面推进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提供了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其中私人占有是前提和基础,股份制的作用是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制度。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产权明晰,而股份制是最有效的组合的聚集各市场要素的功能和作用的组织形式。从生产力来看,股份制是筹集资本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杠杆。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规模惊人的扩大了,单个资本不可单纯建立的企业就出现了。同时,这种以前由政府经营的企业成了社会的企业”。从生产关系来看,股份制提高了资本家的社会化程度。因为“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从管理来看,股份制有利于
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科学化。“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的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另一方面,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在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的自行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联合生产方式的过渡点。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显然表现为通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单纯过渡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度与个人利益相结合,通过股份制的形式也是最有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实现农村小康水平的目标和任务,缩小与城市的收入差别,根本在于迅速提高农民的财产收入水平。因此。要在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股份制合作制,对于推进“耕者有其田”向“耕者有其股”,“资者有其股”、“股者有其财”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具体地说,有以下多种形式:
一是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二是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科技性、专业性可以组成股份合作社,成为集体经济组织。少数人也可以组织股份合作小组。
三是允许农民宅基地上市交易,或者入股,取与土地承包耕地的经营权流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的办法,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收入的渠道。按照我国的法律,农村房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私人所有,是私人财产,而宅基地面的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使用权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房屋所有人的户口已经迁离本村后意味着已经不再是本村集体成员,那么是否可以归还宅基地使用权呢?从现行的法律规定,户口迁出本村不再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应当交回集体,如果不交回的话,就应当交纳土地使用费。解决的办法有五:一是宅基地所有权私有化,允许宅基地上市交易。二是限制对宅基地的审批。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村居民一户一处宅基地,严格审批。三是加强并提高对宅基地的收费。四是对主动交回宅基地给予奖励和支付报酬。五是对户口还在本
村,但不在此处居住的宅基地可以采取与土地承包耕地的经营权流转方式。
四是集体耕地、集体企业和资金、财产,也可以采取入股形式取得收入或分成利润。我最近对宜昌市22个村调查,2013年共有村级集体收入2673.5万元,村均收入121.5万元,除去宜都市响水洞村年集体收入2004万元的不可比因素后,村均集体收入31.9万元。这些村级集体收入来源主要是村级集体企业,如村级小水电站、各种矿场、如金矿]采石场,各种承包耕地和经营收入,各种服务收入等。普遍采取了股权的形式,固定取得股权收入。成为村级开支的重要来源。伍家岗共同村,已经不满足于征用土地得现金的方式,他们与政府协商,将征用集体土地的15%比例,取得土地产权。在土地上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企业。五是鼓励城乡资金和财产入股,发展农村各种专业化经营。
六是鼓励各种技术、专利和创造发明入股,发展农村科技事业。
七是对于集体土地征用,也可以采取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形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征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征收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多,单纯采取用资金补偿的方式越来越不合理,产生的后患无穷。因此,对于集体征用土地可以采取资金补偿与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方式,其理由是:城镇化征用土地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贸易住宅建设,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商业贸易住宅建设普遍采取的是企业开发或经营方式条件下进行,因此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选择土地使用权入股,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尊重被征用土地人的合理诉求和选择,促进发展机会的平等。
作者系:湖北省财政厅副巡视员,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硕士、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兼职法律硕士导师、中国法学会员、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廉政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第三篇: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催生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
推进社区股份制改革 催生经济发展新活力
--苏南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考察报告
中共鼓楼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区堤北、马场等12个村在撤村建居的转轨转制过程中,普遍存在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弱化,经济发展乏力,九里街道随着“融入崛起,三年跨越”计划的实施,其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与收入增长缓慢相反,村民福利支出、生活保障支出普遍提高,集体经济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引发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发展和稳定。为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子,5月23日,区委、区政府组织8个涉农社区(村)书记、三个办事处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区委农工办负责人共15人,在副区长朱文凤带领下,赴无锡北塘区黄巷街道庄前社区、高泾社区和苏州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社区等地考察学习,着重对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一、苏州、无锡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践经验 苏州、无锡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大,发展条件优越,在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步子较快。北塘区是无锡市老城区,位于无锡市中心商贸区的西北部。2003年初,无锡北塘区委、区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制改革的意见》,全面部署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2003年底,北塘区22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北塘区黄巷街道庄前社区由原陈巷村、庄前村、庄前新村合并成立,总面积2.6平方公里,总户数共3025户,总人口数9961人,居民小组45个。2003年实施社区股份制改革,资产总量为6000万元,总资产股份量化后分割为两块,一是集体股,占40%;二是村民股,占60%。村民股按两种形式量化到个人,一是人口股,即18周岁以上,有农村工作经历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参与量化分配;二是贡献股,贡献股分两个时段、按两种系数计算,一是从58年人民公社到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为一个时段,该时段每一个农年为0.7个系数;二是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为一个时段,该时段每一个农年为1个系数,贡献股总量按20%控制。改制后,股份总量不变,股民不变,股份不能转让、不能拆分、不能变现、可以按继承法继承。黄巷街道高泾社区由原高泾村、瓦屑坝村和龙塘岸村三个行政村撤村建居合并而成,共有成员6000多人,2003年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将60%资产股份量化到村民,合作社现在年收入1100多万元,收支平衡,股红分配约占纯收入的6%。
苏州相城区自2002年起全面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区委、区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着力抓好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通知》,到2007年全区所有涉农社区和行政村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2003年相城区北桥镇(街道)将灵峰村合并扩容,谈埂、庄浜、凡店、姚浜4个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合并到经济较好的灵峰村,合并后,灵峰村总面积6.9平方公里、1836户农户、5791位村民分布在36个自然村。2005年灵峰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挂牌成立,对1623万元经营性资产进行量化,设资产量化股3685股。当年,灵峰村花100多万元,从村民手中流转出了2000多亩低洼田和抛荒田,建设了灵峰工业园。2010年,灵峰社区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4128万元,人均收入17800元。
实践表明,实行社区股份合作制,对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维护农民利益、实现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有效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是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第三,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第四,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土地资源由合作社按照统一规划和产业布局统筹经营,大大促进了集体经济加快发展。第五,统筹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征地款不分配,失地农民由合作社安排进入社保系统,农民象市民一样享受退休养老金。对于超过社保年限的村民,合作社按照每人3--5.5万元的标准一次性缴 纳社保资金购买工龄,使退休村民(男60周岁、女50周岁)进入社保,生活无忧,安享晚年。
二、我区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借鉴苏州、无锡等地的成功经验,我区加快推行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对于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社区社会稳定,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实,早在2004年,市委办公室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今年,市委在《关于实施农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的意见》中再次要求,到2016年,全市集体资产200万以上、年经营性纯收入20万元以上的社区(村)全面实现股份合作制。根据这一要求,我区12个涉农社区和九里街道的6个行政村,2016年前都要逐步实现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目前,我区只有殷庄社区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全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十分艰巨。
1、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利于解决产权虚置问题。目前,集体资产从表面上看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人拥有,实际上却是人人没有的悬空状况。实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使村民人人持股,重新确定农民对集体财产的个人占有权、利益分配权、民主决策权和民主管理权,从而解决长期存在的产权虚置问题。
2、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利于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实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按市场化企业化运作项目、使 用资金、经营资产、配置资源,必将促进我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有利于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流转,将加快土地开发利用,便于对上争取政策支持,减少土地征用矛盾。社区(村)合作社向具有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转变,真正走向市场,从而打破城乡壁垒、地区分割,促进城乡经济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走出一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3、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是创新建立农民增收机制新举措,农民不仅有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收入,而且有股份合作社资产经营收益中的“二次分配”收入,这就从产权收益上建立了农民的经济保障机制。
4、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我区“城中村”、“城边村”,大都撤村建居,但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保住村民福利,一心靠着村组集体吃大锅饭,要福利待遇,缺乏面向市场,自主创业就业的激情。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实施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村集体资产中的权益,把集体资产量化分到人头,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让村民放心地离开村、组,走出去就业创业,完成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历史性转变。
5、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利于解决信访稳定问题。区委、区政府制订了《关于实施九里街道办事处“融入崛起,三年跨越”战略的意见》,九里街道开发建设的进程将加快,从堤北、下淀等12个撤村建居的社区来看,有关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和集体资产处置等方面的信访不断增加。应该看到,由于发展带来的征地矛盾、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等都比较突出,需要我们提前思考,认真谋划,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要妥善解决这些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道路,而且宜早不宜迟。
6、我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亟待改革。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失地农民和农民非农化转移不断增多,农民就业渠道、居住区域、利益心态日益多样化。但是,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集体资产产权不清,收益分配不规范,资产保值增值难度增加,由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工作引发的矛盾也逐步凸现,村民上访事件增多,直接影响稳定和发展,一些社区(村)为了平息上访,不断提高村民生活保障和福利支出,由此造成经营性收入与福利保障性支出矛盾不断加大。今年1—3月份,全区村组两级收入1472万元,支出845万元,结余627万元,但应付福利费总额高达1040万元,赤字413万元。这种体制问题严重制约集体经济发展,亟待通过改革创造发展新活力。
三、积极稳妥推进我区社区(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一定要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及省市有关集体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以明晰产权主体、理顺分配关系、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为核心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具体要做到资产存量清楚,价值总量真实;产权主体明晰,股权量化合理;组织机构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经营机制灵活,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落实,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六个环节:
1、清产核资。由区集体资产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和村民主理财小组联合组成清产核资小组,对村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摸清资产家底,依法界定所有权归属,并经村民代表大会确认,报街道办事处和区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审核。
2、股权设置。依照各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范围和股权设置的类型。折股量化的范围,原则上为村集体的经营性净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含尚有的集体土地)可以只登记产权,暂不作评估量化,待转化成经营性资产后再进行折股量化。股权设置的类型一般可以设集体股和个人股两类。集体股主要为村办公益事业筹集资金、保障村日常行政开支。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村日常行政开支可在股份合作社年终可分配收益中预先提留。个人股一般又可以细分为人口基本股和劳动贡献股两种。可以根据村 7 级集体收益状况、村级正常开支情况确定集体股所占比例。
3、股份量化。一要全面调查、准确核实全村各类人员的户籍状况、出生年月、劳动年限和就业安置等基本情况;二要合理确定个人股中人口基本股和劳动贡献股的比例。人口基本股的量化,可以依照实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时户籍在村的实际人口,或者依照撤村建居时户籍在村的实际人口,按照年龄分类分级定档确定各类人口的分配系数。劳动贡献股可以根据村民在村的劳动年限,按照分期分级定档的办法,合理确定每个人在劳动贡献股中的分配系数。在校大中专学生和义务兵现役军人等特殊人员可保留享有人口基本股、劳动贡献股的权利。可以兼顾历史因素,按照民主、公正、合理的原则对农转非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给予一定的补偿。集体资产量化要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不得歧视妇女。
4、制订章程。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股份合作社章程》,规范股份合作社的管理和运作。
5、建立机构。股份合作社组织机构由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股东代表大会是股份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份合作社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重大投资决策、计划及其执行情况、财务预决算和年终分配方案,要经 股东代表大会审议,由三分之二以上股东代表同意方可通过。董事会是股东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股东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全体股东的民主监督。监事会是股份合作社的监督机构,要对集体资产的投资、经营、收益和收益分配等实行有效监督,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维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苏 州灵峰社区的村民代表就是股份合作社股东代表,这是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6、收益分配。股份合作社的当年收益按以下程序进行分配:①弥补上经营亏损;②提取公积金;③提取公益金;④剩余部分按股分红。要针对我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福利支出过大、集体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当前,在保持群众收益总体不降低的原则下,逐渐推行福利变股红,今后,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股红为主要形式提高股东收益。
四、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要研究把握好四个到位
1、组织领导要到位。苏州、无锡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践表明,各级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如苏州市把“推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写入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把基层干部在“推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中的态度作为衡量干部是否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来考核。改革实践表明,社区股 9 份合作制改革的阻力不是来自于农民,而是来自于基层干部,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决心很难取得成功。
2、“目的”认识要到位。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保障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创新举措,通过明晰产权,激发活力,解决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使社区股份合作社具有市场主体地位,能够象其它法人机构一样实现市场化发展、企业化管理,发展活力大大增强,但集体经济要真正发展壮大,关键在人,关键在基层干部。所以,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面向市场,争取政策,用好政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发展成果最终惠及股民,这是广大基层干部必须解决的一个全新课题,也是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
3、政策支持要到位。社区股份合作社是一个新生事物,要顺利推进这项改革,必须要有政策支持。一是省市应尽快出台入社社员的身份界定政策;二是市政府对社区股份合作社要继续给予集体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市政府对社区股份合作社要给予留地发展的政策,促进集体经济组织盘活资源,加快发展;四是市政府对失地农民给予城市居民相同的养老保险政策,对失去劳动能力的“退休”农民,给予补办养老保险优惠政策。政策支持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改革的配套措施,是发展惠农的具体要求,是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措施。
4、资源整合要到位。从我们所考察的苏南3个社区情况看,都经历过3-5个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的整合,这种整合在苏南是很普遍的,其目的是什么?显然,是整合土地资源。灵峰社区由5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社区股份制改革完成后,首先就整合出2000亩土地建设工业园区,整理出140亩土地建设灵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无论是村庄合并,还是股份合作制改革,目的都是整合土地,促进发展。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三化转换,才能催生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第四篇: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
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家庭小型化,子女外出务工、经商等,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当前,能去敬老院的是少数,绝大多数还得居家养老;子女能常住一起的也是少数,大多数子女分开居住,或在外地他乡,要他们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显然不太现实。在北路101号,有一男性七十二岁空巢老人,11月23日独自在家中悄然去世。老人子女都在外地,被邻居发现时已过三天。这个事例引人深思。社会如何为空巢老人搭建社区服务“安全网,让老人安享晚年,值得认真研究探索。
一、凉州进入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
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并为老年人提供范围广泛的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以便使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和他们的社区里尽可能过独立的生活,继续成为参加经济活动的、有用的公民。”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再次强调“老年人应尽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老年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服务和保障”。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判老龄化国家最简单的标准有两条: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7%。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资料显示: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这表明我国已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凸显,迫切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新的载体来承担一部分养老责任。社区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成为养老服务的依托和载体,城市社区的养老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成为未来的主要养老模式之一。
凉州于1980年底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1年成为老年型城市。1982年65岁以上老人仅为30.50万;至1990年达到39.63万,增长29.9%;至2000年上升到60.74万,年均增长5.33%;至2005年末达到76.72万,比2000年增长了26.3%;到2007年底,按户籍人口统计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3.95万人,占总人口的15.6%,老龄化程度接近预测的全国2015年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也高于南京(15%)、广州(13.4%)、哈尔滨(12.46%)等城市,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国内城市排名居前,并呈现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老年人口占比快速攀升、老龄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
据人口测算分析,从现在起到2030年,是我市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净增5.3万人,2030年达到236.37万人,年均增长率3.36%,占全市总人口的26.16%。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迫切任务。
二、社区养老日益成为社区建设的新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又规定了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从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层面看,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应定位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在现实中社区往往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行政化趋势严重。面对这一现象,我市立足当前社区工作实际,借鉴兄弟城市实践经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设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从国内外社区建设的实践情况看,社区工作站主要有四种模式:分设模式、下属模式、条属模式、专干模式。我市的“三位一体”模式,既吸取了上述四种模式的长处,又较好地避免了上述四种模式的弊端,是对下属模式和专干模式的整合、拓展、提升,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第五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交叉任职、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合署办公。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区,主要功能有:一是强化社区公共行政管理;二是推动社区服务多样化;三是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四是推进社区资源整合;五是提高社区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区功能的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即以人为本。一是服务,为居民提供多种便利,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二是调节,调解居民间的矛盾,维护社区的和谐;三是文化,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社区要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提高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社区养老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使社区老年服务得到加强。为此,要充分认识社区养老是社区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积极利用社区的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加快社区养老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作用,使社区功能与社区养老建设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一般理论认为,当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创新模式。社区养老是在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结合两者优势产生的一种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家庭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提供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如社区办老托所、老年食堂、老年俱乐部、家庭病床、料理家务和“急救铃”等。在收费方面则以福利为主,根据老人的生活条件适当交费,对于生活十分困难的老人则实行无偿服务。按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将社区养老文化娱乐服务、卫生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综合起来,同时将负责组织、管理社区养老产业的专职人员以及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专项服务的人员纳入服务网络,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实现连锁化、规模化和网络化。社区养老可以弥补因子女远离而造成的赡养不周,老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熟悉的邻里,到陌生的环境中接受照顾,是一种充满亲情、乡情的养老方式。
从形式上,社区养老保持着传统家庭养老的格局,但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兼有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养老方式。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对社区养老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为构建和谐社区注入了新的内涵。
三、国内外发展社区养老的经验借鉴
1.美国。1980年代初期,美国的加州、纽约等州政府对于住宅类建筑物,分别制定《住宅无障碍设施规范》,规定任何住宅在兴建之初,应考虑身心障碍的居住者终其一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均能方便居住于原有住宅而独立自主生活。其住宅理念显示了住宅的无障碍条件应适应居住者历经年轻、年老、使用各类辅助设施等各种不同自理能力的生活形态,因此采用了可达性及安全性最高标准的环境规划,以利于居住者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而不需他人协助。
除普通住宅的无障碍设计外,美国发展出“社区支持性住宅”的构架,对于居住在无障碍住宅的居住者提供社区照顾而形成早期的辅助式照顾模式。由社区所提供的照顾服务内容包含餐饮服务、家务服务、安全巡查、紧急救援、友好探访、安全预警系统、简易护理等项目,以达到“居家照顾”的精神,但在居家照顾(含专业治疗、简单物理治疗)和技术性护理(含给药)等方面则无法完全提供服务。另外,在美国针对老人提供“退休住宅”,在退休住宅小区内,基于连续性照顾的理念,实现老人由独立生活、辅助照顾、完全照顾以至居住到临终。
2.西欧。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早在19世纪末期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演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英国,老年人分散、独立生活居住者占绝大多数,为此政府特别关注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了老年家庭服务派遣网、老年饮食服务部和老年俱乐部,并从1986年开始采用国际慈善机构制定的标准,按人类老化过程中各阶段所需社会服务支援程度的不同,相应地把老年居住建筑分为七类,这样更符合人类衰老机制的发展趋势。
3.瑞典。瑞典的老年家庭和老年福利对策,在北欧国家中具有典型意义。其重点在于确保提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各种住宅,并为在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全的社区服务。瑞典政府早在1977年开始对住宅做了规定,即使人到了老龄或身体发生障碍时,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改造,继续居住,否则将不批准住宅的建造。新建住宅的必要条件是:没有高低差,走廊可以通过轮椅,一层至少有一间是卧室等等。类似的标准在丹麦和荷兰等国家也有所采用。
4.日本。日本的老龄对策和实践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日本政府根据其福利政策,以在宅养老为重点,大力开发供几代人居住的住房,加强社区服务,鼓励亲子家庭互助网络的形成,政府在经济上予以资助。日本政府既注意保护和改善传统的家庭养老环境,又重视住房供应制度对家庭养老环境的影响,在住宅建设和供应方面采取了导向性政策,以鼓励和满足两代人共住互助的选择。另外,日本的“长寿型住宅”也很普及,认为任何人的一生都将经历从幼年——青壮年——老年的生命过程,人往往对自己居住过的地方怀有感情,并不愿意总搬家,因此房屋应能满足人的一生各阶段的要求,特别是要预留年老后所需,如增加扶手、增加门或过道的宽度以便于轮椅通过等潜伏性设计。
5.新加坡。新加坡居民多为华人,政府尊重华人的道德传统,鼓励多代共住以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新加坡实行以强制储蓄模式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称为公积金制度,对老年人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职能。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多代共住或父母与已婚子女近邻居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多代同堂组屋”,其空间关系基本相同,分为主体房和单房公寓,以起居室连通,两户既分又合,适应两代和谐共处。这种模式延续了亚洲人两代以至多代同堂的文化传统。建屋发展局从1978年起开始实行联合抽签、配屋政策,优先考虑多代人的联合申请,方便已婚子女与年老父母为邻。
6.国内。云阳市对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不愿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各级政府出资,请专门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到老人家中料理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拖地,通常一个服务员负责照料3-5位老人。大连市中山公园街道于2002年6月成立了全省首家社区慈善会。发展会员单位,募集善款,利用筹集资金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居家养老院。培训下岗职工成为养护员,对孤寡老人进行“全天制”的生活护理。在新疆,有的社区责成社区保安人员对社区老人的日常生活承担一定职责,社区保洁、绿化人员对老人每周进行一次卫生清理。社区养老的食宿、医疗均由专人负责。这样既节省了资金、节省了人员开支,同时又给社区老人带来了方便。不少社区成立了社区资源服务站,对社区老人进行网络管理。将老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爱好需求进行登记。对老人施以钟点服务、日间照顾、全天看护等服务。社区养老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范式。
四、深入推进社区养老的思考与建议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推行社区养老已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以为,推进社区养老的制度化、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是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的积极探索。
(一)制度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统筹推进社区养老事业
1.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发展资金扶持社区养老托老。我市已实施《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各区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社区服务公益性项目的补助和其他项目的扶持及奖励。建议对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养老、托老等公益性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其用电、用水、用气等与居民用户实行同价,并免收相应配套费,其中燃气配套费按现行收费标准的三分之一收取;免收养老服务机构电话、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减半收取养老服务机构通信费(国内固定电话)、视听费、数字电视机顶盒购置费;对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的内部设施,其用水按居民价格标准收费,其通讯、网络、有线(数字)电视等收费给予优惠。
2.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社会福利供养为补充”的社区养老保障模式。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对生活贫困老人,根据本地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加快发展社区老年产业,对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在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各区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建立养老服务站点。这些机构为民办非企业,由政府委托组织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具体的服务工作既可以委托设在社区的非正规就业组织“助老助残岗”,也可以委托专业服务企业来承担服务工作。同时,建好老年人信息库,对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在对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状况的综合评估基础上,按公平合理原则,分别实施无偿、抵偿或有偿服务。
4.重视关注农村养老。在农村推行五保老人生活补贴制度,重点完善老年人协会创建工作。老年人协会是在村两委领导下,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保护的群众组织,是联系农村老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农村老龄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创建规范化老年人协会,维护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活跃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5.制定“住宅无障碍设施规范”。在住宅建设之初,考虑身心障碍的居住者终其一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均能方便居住于原有住宅而独立自主生活,为今后养老的展开打好基础。而对于已建的住宅,采取各种改善措施,使之更利于老年人居住、生活、娱乐,为社区养老的实施提供便利。
6.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督评估体系。通过制定服务标准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对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估体系,制定社区养老所具备的基本标准和条件,强化社区养老在运营期间的评估监控,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二)产业化——建立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快养老事业产业化进程
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社区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1.加大政府对社区养老的投入。由于目前老龄产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十分成熟,社区养老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社区养老福利机构还不能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中运行,财政收入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建议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扩大比例,适当增加补贴,为无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保障,并投资兴建示范性老年公寓。对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2.鼓励民间资本开办社区养老机构。当前应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社区养老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渠道。社区养老不应只是纯福利型服务,纯福利型养老设施很难吸引私人投资兴办,应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包括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既能满足收入水平不同的老人的需要,也能吸引私人投资。用户付费也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收费标准应根据用户的支付能力而定。开发社区老年公寓时应在建筑、设施标准及管理服务内容上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以适应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需要。对于民间资本开办老年公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允许投资建造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自主经营、出租或出售,用于老年服务产业;对开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工程中的各项收费减半收取;对用于出租或出售的,酌减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
3.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各方人士广泛投资,采取社会集资、各方捐助、有奖募捐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像慈善会、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可以通过社会募集资金资助社区养老,也可适当引进外资,以突破推进社区养老过程中资金严重不足的“瓶颈”,进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机构自主经营的体制机制。此外,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援助的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
(三)专业化——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加快培训社区养老专业人员和志愿者 老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
1.加强社区养老的专业化建设。从专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同时,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聘请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等,帮助他们提高为老人服务的技能,努力优化为老人服务的业务素质。加强为老人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2.注重培养具有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的专兼职志愿者队伍。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老年人在社区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建立“义工”制度,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如韩国规定中学生每年需参加志愿服务不少于40小时,作为升学考核、选拔的一个重要条件;美国对学生服务社区的义工列入必修学分,不达标不发毕业文凭,也不能考大学;日本立法强制将邮政储蓄利息部分的30%提出,设置志愿者活动专项基金,并要求中等学校与地方联建“公益活动委员会”,设立评定手册作为升学就业的考核。
3.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障信息化建设。对60岁已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障信息实现区街共享,登记建档,尤其对社会孤老、退休孤老、空巢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以及经济困难老人进行重点登记。对规划区域的电信电话设施采用虚拟电话通讯设备,使居民小区内部遇急呼叫、购物求助、医疗求助等通话更便捷社区老年服务机构上门服务,开展看护照料、精神慰抚、家务帮助,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创造有利条件。
(四)规范化——切实加强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1.健全社区养老基础设施保障。
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所需的场地房舍建设。有关部门、社区和社区养老机构要统一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政府的总体规划之中。具体实施应组织设计单位、老龄问题专家、有经验的管理服务人员共同研究探讨,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规划、审批住宅建设项目时,要对社区养老作出制度安排。
二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所需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强老人医疗卫生工作,切实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破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社区康复和服务水平,打造“15分钟生活圈”,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建议以区为单位建立老年人健康体检专项资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两年体检一次,并建立健康档案;为患有慢性病或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设立家庭病房并提供上门服务。建立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做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提高报销比例,对大病重症患者降低起付标准。开展“爱心护理工程”,为高龄老人提供专业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
三是加强社区运动锻炼、老年食堂、社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不仅要服务于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要致力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建议社区设立老年婚介所,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在社区设立小规模的老年人才市场,使老年人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继续奉献社会,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可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层次化。每个社区要逐步覆盖各种设施,包括集中居住设施(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护理设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老年医院)、文体活动设施(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年健身中心)等,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使其由初级阶段的零散型、个体型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并发挥辐射作用,创造品牌效应,从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更具专业化特色。
二是实现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形成全方位的服务系列。社区的站点和街道的中心要相辅相成,互成网络,服务内容要逐步覆盖住养、入户、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入户服务的内容要逐步覆盖家务整理、生活照料、送餐服务、陪护服务等方面,并通过入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探索试行“服务储蓄”。
将所在社区老人分为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和生活能自理并能帮助别人的低龄老人,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由社区内健康的低龄老人向生活自理困难老人提供服务,并将已服务时间记录、存档,待提供服务者需要服务时,再由别人为他提供相应的服务。建立“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的良性循环。在适当时期,可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
当老年人身心机能老化时,他们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就是在已习惯的地方,保持着个人尊严,继续过独立自主的生活,不被社会孤立隔离,享有亲情及友情的支援,并维持正常的社会交往。所谓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就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因此,社区养老关注的核心论题是着力提升老年人对环境的自主权,努力将家庭、社区、社会等各项资源统合起来,创造老年人安心、舒心养老的居住环境,即广义上的“家”,使每一位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
第五篇: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经验
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经验
一、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的北部,地处红螺寺景区。该村现有人口180户,554口人,其中空挂户7人,有固定住所的外迁户3户9人,该村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全村90以上的劳力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市级民俗接待户91家,红鳟鱼垂钓园17家;村建景区
市场110个摊位,户均拥有营业执照1.3个,经营旅游纪念品、农副产品和冷饮等。由于处在红螺山板块开发的中心地带,土地随时可能被开发利用,故此一直没有进行土地发包,现有土地归集体经营,统一对外出租,年租金收入100万元。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卢庄村村民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全村男60岁、女55岁的村民每年年底发放600元养老金,免除村民各项农业费税,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分别领取金额不等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享受对象均为本村农业户口的人员。虽是农业户口,但领取单位退休金的不得享受养老金。2000年,村民所有耕地被开发商租用后,村委会开始向村民发放生活费,由村民代表表决后,每个村民发放1500元的生活费,其他福利照常发放。
随着福利待遇的提高,投靠转非户、升学转非户、其他农转非人员、外来户、非转农户以及吃周转粮的村民纷纷提出了享受各项福利的要求。所以,从2000年开始,村民生活费的发放采取一年一表决的办法,每年表决后,[本文转载自政策的随意性很大,领取生活费的人员都不相同,到底谁该享受?谁不该享受?大家众说纷纭,形成了享受的、不享受的和享受多寡的都有意见的局面,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必须改革现有的集体产权治理模式,规范现有的大锅饭式的利益分配格局。
二、改革的基本做法
我们的改革思路是:以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部集体资产为载体,面向全村所有合作组织成员进行产权量化,资产变股权、农民做股东,将过去那种模糊的共同共有产权形式改为清晰的按份差别共有,通过体制创新再造出新型的社区股份合作制企业,从而实现产权明晰、分配合理有序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化解现有的利益分配弊端,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操作程序
我们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八个阶段:
1、层层发动、深入宣传
为了提高农村干部及广大农民群众对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村里为每位村民分发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问答》,介绍了干部群众对产权制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及工作中的具体程序;利用会议、广播等形式,对群众进行了宣传。使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相关知识。赢得了干部群众对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召开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等不同层次的动员大会,就试点工作进行了充分动员。先后制定了本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并提交村民(社员)代表大会酝酿讨论,在村民(社员)代表大会上,各位代表充分发表了意见,绝大多数群众代表都积极赞成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很多人对如何开展改革工作提出了有见地的建议。代表会上,顺利通过了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户籍清查和资产清查小组的工作人员,明确了清查基准日。
2、摸清底数,打好基础
摸清全村的集体资产、人口底数,是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针对试点村人员构成复杂、遗留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清查难度较大等具体情况,本着民主、公开、全面、真实"的工作方针,成立了由区、镇、村经管、财务人员和试点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年岁较大熟悉村情的老人顾问参加的清产核资、人口清查工作小组。为了作好户籍清查工作,我们与公安局户籍管理部门协商,了解了我区试点村户籍档案的情况,并与xx镇派出所确定了户籍清查中的操作模式;根据本区特点设计了户籍清查表册和农村集体资产清查表册;组织产权改革试点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业务培训班,为正式开始两项清查工作做好了组织准备。
(1)资产清查
按照区、镇两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关规定,我们对全村的集体帐内外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在履行民主程序的基础上,对盘盈、盘亏资产进行了账务处理,做到帐实相符。由村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对清查的资产逐项进行了资产评估。与此同时,组织了对集体土地的实地丈量和清查。经三榜公布和区、镇两级农经部门审定,我村现有集体资产核实值:资产总额4700086.26元,负债总额0.00元,所有者权益总额4700086.26元。产权界定结果:集体产权总额:4698586.26元,其中村集体资本金2681786.49元,集体经营积累2016799.77元。土地存量情况:全村现有耕地、山场6164.8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