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思考
“>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2007-02-10 16:46:2
3政府在广大农村施行新型农村全作医疗的根本目的是想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然而,据调查了解,当前政府极力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却不同程度受到农民群众的排斥,每到落实下一年合作医疗事宜,尤其是向农民群众收取下一年的参合费时,政府、村社的基层干部们就觉得头痛,为达到上级要求的农民参合比例,基层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挨家挨户做工作请求农民参加以完成该项任务。合作医疗:一件为农民群众办的
好事,却象一颗“怪味葫豆”,让政府办得十分艰难。
政府配套不断加大,农民就医费用却在逐年递增,农民所得实惠无几,是谁赚走了这些本该用在农民身上的钱?
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荣昌县现有农村人口人,2006年参合258570人,2006年农民以家为单位每人缴费10元/人,政府配套为20元/人,全年参合农民报帐58774人次,报帐金额为元,县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合管办)赢余近500万元,2006年参合农民达到401563人,2006年农民缴费为10元/人,政府配套为35元/人,2006年1月至今参合农民报帐110369人次,报帐金额为元,合管办目前赢余近700万元。另外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也还须交一定的门坎费,实际上农民每年的医疗费用却在以数百万的速度不停递增。参合农民除了能以门诊的方式将交的钱用一般性的药进行置换消费以外,所能亲身感受到的就是治病用的药不论是数量还是品
名都多了,但治愈病的周期却并不见短下来。一边是合管办每年呈递增的赢余,一边是农民花费在医疗上费用的不断虚高,因此农民们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不能使他们“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根治,农民参合积极性受到挫伤。
从总的情况看,尽管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农民入院的门坎费在不断降低,报帐的比例和金额在逐年增大,但农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却不高,目前全县仍有二十多万人没有参加,即便参加的,也只认为:不过就是交点钱在那,没多大好处,也没多大损失。如此看来,新型农村全作医疗在广大农村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达到最终的目的。
农民疑虑重重:10元钱果真是买了份“保险”?
据切身参与了向农民宣传和征收参合费的基层干部讲,农民交10元钱,实际上是买了份“大病住院保险”,但很多的农民却并不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加
合作医疗,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在当前农村总体发展总体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一是农民对交纳合作医疗费有看法,他们认为:在取消农业税之后,政府推行合作医疗向农民收费是变相增加农民负担。二是农民对当前医疗机构的不公开、不透明的“垄断”性质经营心存芥蒂,他们认为报的那点帐,早被医生开的高价药或无关紧要的药抵消了,现实中也有医生常以目录内用药对患者起效不大因此找借口开具目录外药等情况,夸大病情恐吓病人、开大处方、做无关紧要检查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使得患者增加了就医费用,而其本身从合作医疗得到的具体实惠大大降低。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图完成任务,往往在面向农民宣传合作医疗时只想尽快把钱收起来交差,敷衍了事。基于这样的开发部,很多农民几年了还对合作医疗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层面上。四是农民对以家为单位每人都得交费有看法,一方面是10元/人这笔费用累计起来在
农民看来有数可算,另一方面是农民基于对自身身体健康程度的自信,只想将实际生活中常发疾病或者中老年以上的家庭成员作为参合对象。五是农民把交10元钱免费拿10元钱的药这种报销门诊费的方式看作强制消费。六是农民对报帐时要涉及的门坎费、起付线、封顶线、目录用药等规定感到不满意,认为合管办想方设法在克扣政府给农民的实惠。
施惠于民,各方应围绕惠农这个“圆心”把钱用在刃上!
2006年,荣昌县花在收取40万农民群众每人10元的参合资金上耗费财力超过40万,而且投入近千人数万个工作日突击该项工作,其成本之高,让人难以想象,何不把向农民收的标准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让全部的农民都能踊跃参与呢?在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医疗宣传时,要使群众真正意识到政府施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良苦用心,克服当前对合作医疗的宣传深入群众不够,只图完成任务,不管群众理不理解的浮躁做法。政府应统筹农民、医疗机构等各方关系,适当调整参合政策,取消以家为单位参合的限制,做到不以盈利为目的。同时加强医疗机构的透明度管理和医生职业道德的强制性约束,不仅要扩大目录内用药范围,还应防止医疗机构以赢利为目的过多目录外用药,各级合医办还应加强资金透明度管理,特别是各级政府配套的资金以及农民参保资金的管理,向广大农民公开资金的管理、使用、节余等情况,给自己一个清白,也给广大农民一个明白。
第二篇:浅谈地方农村合作医疗存在问题
浅谈地方农村合作医疗存在问题
摘要:政府为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医疗有效需求增加、大病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集中,合作医疗供给方的优势地位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亟待优化。
参考文献:合作医疗、农村、存在问题
浅析地方农村合作医疗存在问题
引言:
农村卫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医疗机构是药品流通的终端环节,是百姓看病用药的主渠道,其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用药的成效及生命安全。随着全民安全用药活动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深入开展,医疗机构如何规范药品管理已成为药监部门重点考虑的问题。
存在问题:
一、由于新型合作医疗推行时间较短,部分农民仍心存疑虑
主要存在问题:
1、新型合作医疗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各种因素影响着农村合作医疗的是剖长期存在。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能否管理好,现在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农村存在着贪污腐败现象,农村村民文化程度低,有时分不清事情的重要性。分得清也没人帮他们处理。
3、能否及时报销医药费是个主要问题,因为农民看病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有病不能及时治疗,甚至不治愈,主要是经济来源不能足够满足农民的需求。还存在着旗、苏木乡镇、嘎查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条件较差,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缺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以后,到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人数增多,但受条件的限制,医疗服务难以满足患者正常的医疗需求。尤其是乡村设施设备简陋,有的村级医疗机构连最其本设施也没有,没有调配处方需要的基本工具,没有药匙就用手直接抓取药品,没有包装袋就用报纸之类分包药品。更谈不上冰箱、空调之类的设施了,需要阴凉处储存或冷藏的药品也长期放在室温的环境里。
二、医药技术人员馈乏。
从事农村医疗卫生的医务人员,从正规医药学校毕业的专业人员较少,村级医疗机构尤其突出,大部份都是跟师学徒学出来的。使医务人员知识更新受限,造成农村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对药品管理水平较低,他们既承担着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公共卫生义务,同时又行医看病用药,多数村医疗机构人员还兼顾农业生产,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难以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只有靠自已医疗收入来养活自己,这就摆脱不了“由于收入少,条件改善不了而条件差;吸收不进好医生,患者不愿来看病;患者少,收入就少。要引进技术人员,增强他们的知识,素质等等。认真做好救灾救济、社会救助、拥军优属等工作。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三、医疗机构使用药品缺少管理规范。
依据该条例,只要是医疗机构就可以配用药品,至于该医疗机构是否符合配用药品的条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事前无法监控,只能在事后对这些医疗机构违规采购、使用药品的行为进行监督处理。对设置药房的医疗机构可邀药品监督部门,按照规范药房标准审核,对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予准入。同时应吸收那些从正规院校毕业中反应快、求知欲强、工作效率高、有学历的青年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培养农村卫生事业新生力量。对那些业务素质较低而又不思进取,没有相应硬件设施而又限期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取缔;对那些人员素质较高。
四、医疗机构药品监管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
若不按规定管理药品,出现不建立购进验收记录,不做好保管、养护等措施,未凭医师处方使用、销售药品,尤其滥用处方药、抗生素等问题,目前没有法规规定其承担相应责任。药监部门在执法检查中针对这些问题,多次向医疗机构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讲解药品相关知识,指出应改进的方法和措施,有的医疗机构能认真听取,加以改进,而有相当一部分医疗机构,根本不理睬。掌握基本的用药知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执业,依法行医,依法用药,提高学历层次,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另有存在问题:根据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9年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的落实意见》(通政纠办字〔2009〕10号)文件要求,通过检查发现了一些问题:重点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价格、药品购销、医疗器械购进、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了全面检查,认真查找医疗机构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做出相应处理。
一、行风建设工作有待加强。虽然各医疗单位通过学习教育引导,从业人员的职业思想道德有了一定的提升,但 “吃、拿、卡、要”现象仍未杜绝,医疗机构的医德医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医院管理工作需要提高。被检查的个别医院在把医疗卫生业务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却忽略了医院的内部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制度执行不严谨,政治学习不及时等问题。
三、医疗器械管理工作有待加强。检查中虽没有发现自非法渠道购进医疗器械等行为,但有的医院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和使用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器械购进和使用档案,有的虽有档案,但记录的不详细。
四、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还需加强。检查发现,个别农牧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医药费报销比例、标准、方法、范围及家庭账户的使用等没有认识到位,也产生一些误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旗的参合率。
五、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短缺。在检查的各医院及医务室中,有的因医务人员不足,影响了一些正常医疗卫生业务的开展。
结语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新型合作医疗的有关法规和条例,使新型合作医疗纳入到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上的合力,确保这项工作长期健康发展。二是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建议民政、扶贫等有关部门抓住实施贫困家庭医疗救助政策的机遇,尽快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统筹安排救助资金,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同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以及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稳定有效的筹资机制,共同推进和发展,为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长效的医疗救助。三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建议上级卫生部门定期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设法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缺乏问题,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实现牧民就近就医,享受优质廉价医疗服务。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公平竞争,选优汰劣。
参考文献:
[1]邵德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模式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第43页
[2]《关于印发〈2009年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的落实意见》(通政纠办字〔2009〕10号)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库伦旗人民政府办公室2006—3—15)
[4] 钟瑜龙 罗炽祥 浅析农村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内江市东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试点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在参保模式、筹资水平、补偿模式、支付模式等方面的设计上都还存在着缺陷,导致了试点中出现农民参保不够积极、基金风险保障不足、财务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和解决对策,从而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成效;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46619亿元,人均GDP超过2456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和我国既定的战略部署,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人均 3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到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近10亿农村人口至今还极度缺乏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早在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任务【1】。从2003年到2007年,国务院连续四次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四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农村合作医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并尝试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点、运行状态、存在问题等。通过对现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条件和效果的分析,结合部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障碍,提出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对策。
I.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成效:
新农村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重要形式,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张的一向重大指导创新。从总体上看,新农村指导进展顺利,运行平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开创了政府得民心、群众得实惠、卫生得发展的共赢局面。
一是覆盖面不断扩大。2003年,全国只有333个县(市)开展试点,8000万农民参加。到2009年,全国已有2716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农村制度,覆盖了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参加合作农民8.33亿,参加率达94%。二是筹资水平稳步提高。2003年,参加农民人均筹资标准为30远,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到50元、100元和15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参合农民的人均补贴标准从10元分别提高到20元、40元和60元,并对东部省份参合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助。全国新农民基金规模从2003年的40亿提高到2009年的94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约270亿元。
三是统筹基金支出比例逐年增加,参合农民受益面和收益水平不断提高。统筹基金当年支出比例从试点初期的65%提高到2009年的97.73%,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参合农民当期收益。2009年参合农民收益7.59亿人次,住院补贴受益面7.44%,比200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政策性住院费用保险比例已达到55%。四是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条件得到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不断提高。II.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因素制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造成筹资困难的原因,一是缺乏集体经济的支持;二是农民交纳合作医疗有关费用的积极性不高,要么因经济贫困没有能力交纳;三是农村县乡政府普遍财源不足,不能及时足额补偿农民的医药费。在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地方政府投入较为困难,各种硬件设施建设以及人员、办公等经费十分紧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难度大。
2、监管机制不健全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少数医疗机构开大单、乱检查、开贵药、有意拖长住院时间,一些药品报销后仍高于医药公司的价格。一些不法药商还会同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把一些过期药和被污染的药品收起来销往农村,再加上流向农村的其他假药泛滥。
3、农民缺乏信任感
农民对政策缺乏信任感。主要原因,一是几度沉浮的合作医疗留下的阴影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把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是“多龙治水”的管理局面,影响农民对政府政令统一性的信任。
其次是农民对地方干部缺乏信任感.主要原因,一是干部对农民的承诺长期不能兑现二是一些干部在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时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甚至粗暴,诱发对立情绪;三是个别干部的腐败行为败坏了基层干部的群体形象;四是干部和群众在费用报销等卫生资源利用上不公平,引起农民心理不平衡。
4、医疗服务需求方的“逆选择”
在当前行政强制力弱化的条件下,农民有了较大的选择权,其结果是要么不参加,要么退保。如果低风险保户(年轻和健康的人)首先退保,那么合作医疗经费就将开始亏损,接下来就可能需要提高筹资标准。这会进一步促使低风险保户退保,这样保险计划开始逐步萎缩,最终瓦解,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由于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自愿性保险制度几乎都难以持久。
5、法制建设滞后
目前,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进行规范,使农村许多地方的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很容易随着当地领导的主观需要而变化。同时,在国家没有立法的情况下,出台的地方性规定和政策对政府和受保人都不具有硬性约束力,在实践中缺乏权威性,随意性大,合作医疗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三方之间无法建立契约(合同)关系,当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申诉无门,也影响了农民参加的积极性。
6、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值得再推敲
首先,以大病为主的保障容易诱发逆向选择,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其次,现行筹资水平难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再次,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此外,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
7、筹资困难和运行管理费用过高
农村基层卫生干部在合作医疗发动之初,为了达到上级规定的参合率,费尽了周折,在一些试点地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标甚至是一个一个谈出来的。农村农村绝大部分县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口,且农村居民居住相当分散。合作医疗经办机构面对千家万户,健康状况差异很大且记录有限,县政府在组织管理能力上凸显窘迫,管理成本之高难以负荷.1、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重点以发生在周围的医疗费用报销典型事例,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广泛宣传活动,让新农合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形成自觉参加新农合的行动。同时在进一步优化住院费用补偿方案的前提下,在财政补贴提高、基金规模扩大的有利条件下,切实扩大药品、检查可报范围,提高该类药品、检查的报销比例。积极探索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制度的可行性,提高农民的受益面,切实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使更多的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要建立与医疗费用自然增长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不断发生改变,新农合要建立起一个稳定的长期筹资机制,能够适应物价上涨、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导致的医疗费用增长,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从而确保合作医疗制度的平稳运行与持续发展。
3、加强合作医疗参合人员信息、业务数据等的管理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和完整,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服务工作,合理安排、使用医疗基金,使参合农民真正得实惠
4、各医疗机构要清楚了解新农合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推行的一项“民心工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因此要树立以民为本的信念,实实在在降低农民就诊的医疗费用,提高保内费用比例,让农民得到适宜、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为民、利民和便民。
5、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确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准入、退出制度,要制定好新农合基本用药和诊疗服务管理目录,严格规定目录外药品和诊疗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努力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防止乱收费、不合理用药、重复用药检查等一些不正当的医疗行为侵蚀了新农合健康成长的基石。
6、有效整合卫生资源,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有利时机,改善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城市卫生系统支援农村的政策,将城市卫生资源合理调配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就医提供价廉、质优、便捷、高效的服务。
7、必须做到整个过程信息的公开化,确保农民的知情权,使农民能够对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应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业务统计数据进行公
公开公示,促进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从而使农民能够理性地选择。
8、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益率。一方面在确保足额发放参保农民医疗费用补助的基础上,对基金的沉淀金额进行合理运作,转为各个期限的定期存款,使基金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应积极向上级反映以争取新农合基金能够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优惠利率计息,切实提高基金的报酬率。
总而言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试点至今已有四五个年头,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可能是具体的管理和执行的原因,有些就只能从制度层面寻找原因了。我相信,只要坚持把农民权益放在首位,以科学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农合制度及运行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定会得到农民的热情参与,一定会受到农民的赞赏及真心拥护。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政府在农村实施公共卫生职能和提供最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主要制度安排,能否走出传统合作医疗“起步——发展——衰落”的循环周期,并非完全取决于农民的认可与参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决心、支持的力度以及政策的导向。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我们的政府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职责,真正让农民健康得到应有的保障。政府应当把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和稳定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和分配政策对卫生资源进行总量和结构调节,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第四篇:浅析农村学前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浅析农村学前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关键词】农村教育 学前班 问题及对策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短板”,而农村则是学前教育的“短板”。在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在大部分地区幼儿教育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举办学前班是现阶段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前班教育在实际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它的健康发展。
一 农村学前班存在的问题1.班额普遍过大《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十一条规定:“幼儿园规模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为原则,不宜过大,学前幼儿班不超过四十人。”在广大农村地区,学前班幼儿人数每班达到六七十人,甚至更多。这与《规程》的规定相差甚远,严重影响着学前班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给保教工作带来重重困难。2.形式单
一、功能单一近年来,农村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图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他们的子女大多被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面对农村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要求学前教育机构服务的时间延长、形式多样,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例如除了招收五六岁儿童的学前班,也能给三四岁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而且给离家较远的孩子提供食宿,在农忙时节能适当延长孩子上学时间,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圆了农村孩子的“入园梦”。而学前班作为当地唯一的和正规的幼教机构形式,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居住地区、不同经济条件家长的要求。3.办班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在农村地区,学前班大多附设在小学内,基本没有独立的园舍。根据建设部和教育部关于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的规定,平均每个儿童生活和活动面积最低不少于9平方米,绿化面积每生不小于2平方米。但在不少学前班生均面积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更没有属于自己的绿化场地。其次,农村学前班大多数缺乏玩教具,缺少幼儿图书、录音机、电子琴等教学资料和设备,更没有手工区、玩具区等。由于学前班寄居于小学,其结果必然导致学前班教育教学严重偏离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小学化在所难免。学前班参照小学的做法,按照小学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课,布臵书面作业甚至家庭作业,进行考试测验,教学方法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死记硬背,其特殊性丧失殆尽。4.农村幼儿教师素质不高且队伍不稳定农村学前班的教师普遍素质不高,且年龄偏大。因为骨干教师要保证小学的教学质量,所以学前班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鸡肋”。同时,在安排学前班教师的时候,学校自主招聘随意性很大,学校尽量不用高学历或正规幼师毕业生,而聘用一些低学历的教师,以降低教育成本。同时,由于大多数被聘教师工资低,而且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使他们很难摆脱后顾之忧,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加上一些幼师毕业的学生宁愿去小学任教,也不愿从事农村的幼教工作。所以,由于长期缺乏从事幼教事业的专职幼儿教师,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 农村学前班发展的对策思考1.学前班应独立于小学,创办形式多样的幼教机构由于学前班寄居于小学,导致了学前班教育教学严重偏离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小学化。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的学前班应该独立办学,真正体现出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其次,各级政府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实际,从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开始,逐步提出普及学前二年、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所以,应该运用适当的策略,建立“县乡结合,以县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在政府的统筹下,以政府办园为示范,村级办园为主体,个人依法办园为补2.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创设适合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乡土化课程乡土化是地域问题,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每个幼儿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空间,在这一特殊的空间中,不仅有幼儿园发展的经济资源,还有幼儿园发展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等。农村幼儿园只有扎根于家乡的土壤,才能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才能有发展的活力。谈到农村学前教育,人们往往认为资金匮乏、设备短缺。其实,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应发挥大自然的教育优势,为农村孩子创设安全、健康、丰富、富有乡村特色的活动和游戏环境,让农村学前教育回归自然。其次,由于目前没有专为农村幼儿编写的课程和教材,这也是农村幼教小学化、城市化情况严重的直接原因之一。所以在农村学前班的课程设计上应建构幼教化、适应农村幼儿园的课程。例如,可以围绕一年四季和本地一些富有传统意义的重大节日和活动来设计主题,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因此,广大幼教工作者应关注农村的幼教现实,切实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问题,探索出适合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路子,并使其早日走向正规化、特色化。3.规范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学前班教育应由受过幼教专业培训的教师承担。一方面,县乡教育主管部门要逐步给办学前班的农村小学配备师范学校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幼师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投入,尽可能多地采取各种方式的短训、观摩、参观学习等形式,使学前班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取得正规幼儿教师资格的热爱幼教工作的社会青年,以补充农村幼儿教师数量的不足,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也要严把幼儿教师的上岗关,取得幼儿教师资格的才能从事幼教工作;对那些低学历、低素养、没有进行过专业训练且不热爱幼教工作的教师应予以清理,以保证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这样,有了专职教师,有了独立于小学的教学环境,农村幼儿教育教学”小学化“的现象自然也会得到控制。
4.保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经费应依靠多种渠道来筹集。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逐步把学前教育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补助和扶持学前教育事业。当前,学前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教育资源紧张,一路走高的学前教育成本已成为许多家长沉重的负担,将幼教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普九“工作的完成,国家应把以5~6岁儿童为对象的学前一年教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体系,重点扶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刚性的制度安排保障农村儿童(包括城市流动儿童)获得一定的学前教育机会。实施”济困“与”普惠"相结合的发展思路,让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实实在在地惠及农村孩子。其次,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也要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例如,国家贷款、社会赞助、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公益捐助和家长适当交费为辅的经费筹措及成本分担机制,以改善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条件,给农村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中央和省、市委都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意见》(皖
政办200556号)及国家七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613号)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贫返贫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施的目的就是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通过近两年我市实施情况来看,总体上看运作平稳,进展顺利,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农民群众 “看不起病”的问题。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新型农村合医疗的宣传还存在盲点和薄弱点,个别基层干部、医务人员和农民群众对“新农合”制度还说不清、道不准、讲不明。二是少数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供方诱导需求和患者非理性消费现象同时存在,个别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治疗、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等问题。三是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薄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以后,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加,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严重紧缺且技术实力差的矛盾相当突出。四是经办机构管理能力薄弱。乡镇无专门经办机构,无专职人员,县(区)合管中心面对庞大的服务群体,只能满足常规的审核,经常性的监督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五是新农合用药不太规范。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是省农合办经专家制定的,完全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用药问题,但是一些医疗单位及医生过多地使用了新农合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使农民不能从医疗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实惠。
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把宣传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宣传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和好处,真正做到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信心,确保参合率稳中有升。
二、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卫生人才匮乏、基础医疗设施短缺,导致部分参合农民就诊时舍近求远,增加了农民就医负担。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政府落实乡镇卫生院补员机制,以缓解乡镇卫生院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项目,为乡镇卫生院配备适宜医疗设备;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整体服务功能。
三、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一是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补偿费用公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二是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建立医疗服务质量巡回检查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评价,逐步规范“合理检查、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三是整顿规范药品购销秩序,探索乡镇卫生院药品统一配送机制,并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四、加快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按照省级的要求,拿出方案和预算,尽快建立信息网络,实行网络化管理。
五、加大对合管中心、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工作人员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种规定,按程序认真对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进行审核和补偿,确保合作医疗资金不流失,同时又让参合患者尽量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