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状况调查及相关问题引发的思考(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15:5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社区建设状况调查及相关问题引发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社区建设状况调查及相关问题引发的思考》。

第一篇:农村社区建设状况调查及相关问题引发的思考

农村社区建设引发的思考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推进农村小城镇化新型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鉴于此,我们决定选取相关地点对本市的小城镇新型社区建设状况进行一些调查研究,以求能够更多的了解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状况;更好的了解社会,将自己所学、所思与社会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求丰富自身的社会经历和认知,能够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此次活动开始之前,我就委托亲友联系我所居住的村村委会(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们一家暂住于此),表明自己希望参加和帮助村委会的日常工作,从而锻炼自己也可以为乡亲们服务。村主任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后,同意我在村委会挂名并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基础的日常工作和一些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调查。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异常兴奋,感到不仅如此能完成学校的社会实践任务,锻炼自己、提升自我,将学习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更因为我可以用自己等能力为家乡、乡亲服务实在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二、调查的内容和过程

此次调查、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小城镇新型社区建设、使用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积极有益的思考。因此,要想明确此次调查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就不得不对我将要调查、研究的这个小城镇的基本面貌和新型社区建设的原因和规划前景等问题和状况进行简要的介绍。

首先,这个村位于该镇的镇驻地,所以说经济发展状况相对于其他在建居民社区要好一些;再者,这个居民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安置地质灾害搬迁人口(因为这里由于长期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导致地面塌陷,已被确定为本市16处地质灾害隐患搬迁避让点)。所以,使得对这个居民社区的建设和使用的研究和调查更具有典型意义和价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一些打扫卫生、整理文件档案等比较轻松、耗时较少的脑、体力劳动,所以使得我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调查和研究工作(也不知道,是否是村支书他们刻意安排的,总之我干的工作比较轻松)。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的调查研究的一些工作和资料收获:

工程概况:主体工程约1300万元,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设计为砖混结构。

首先,关于居民小区的选址问题。

这个居民小区选址在村落的西南方向,地势比较平坦适合大规模建筑需要。选址地的西侧和北侧有两条乡间土路穿过,可以说交通状况还算可以。至于用水、用电、供暖等问题考虑到周围的实际状况,可以从就近的地方进行协商、牵引、架设水管、电线,这倒不成问题(下文还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详述,在此不再过多涉及)。总的来说,居民小区的选址上还算比较符合实际)。不过,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选址的地点的决定并没有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而是以几个村委领导私下协商达成的意见作为了选定标准,这不能不说让我感到有一丝遗憾(虽然这并不能说明结果的不公正,但是本人更倾向程序公正,或许与我学法学专业素养有关)。

其次,关于居民小区的建筑建设质量问题。

此次居民楼的工程由县政府组织公开招标选定施工单位。为了更加细致、准确的了解真实的建筑、施工情况,我到工地现场进行了实地查看,并且和正在施工的建筑工人进行了短暂的交谈。经过上面的一系列调查、研究我对于这个正在建设的居民小区的基本状况有了以下初步的了解。小区建设的所需混凝土、砖材基本上为本地所产(正如上面所说,本地资源型建筑砖材厂和铺设道路用的青石加工厂,所以大多建筑、墙材都采购自本地),施工单位为具有三级建筑资质的建筑公司所承包。施工期限为90天,所以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的施工。从已经竣工的主体工程来看建筑质量应该还可以。无论是墙壁的厚度、每平方米的混凝土灌注量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同时,我在调查中也发现,居民楼的涉及中存在一些“急于求成“,欠缺规划和赶工期的现象。楼与楼之间的间距采光问题、楼房的承重问题都显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

再者,关于居民小区的产权、买卖问题。

因为这里地处农村,所以土地归集体所有,居民社区所依附的表土属于村集体所有,因而不能像城市中的大产权房屋一样进行自由买卖,只能属于本村村民所有。这个小区的居民楼实际上是针对于搬迁的72户居民所量身设计的。房屋采用一家一户的“别墅式“设计规划,建设了9栋,每栋9户(剩余的几户是预留出来的,有两户要做村委会办公用,其他的用途不是很清楚)。在调查中,我实地了解了几户搬迁的住户,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发现他们对于住居民楼的热情很高。主要原因一方面体会一下住楼的新鲜感觉(一种农村普遍的城市化、楼房化心理),也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另一方面,这两年搞新农村建设,宅基地就是批不下来,可愁坏了一些即将结婚和有居住需求的住户。恰巧,这次的搬迁工作客观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不是治本之策)。并且,我听他们说,搬迁由于相当可观的补贴,这也就是说,把这些老百姓想住楼房最大的一块资金问题给解决掉了。所以村民们的热情还是挺高的。但是,我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顶替他人购买房屋、私售房屋等现象,这似乎在新农村住宅小区建设中并不是个例。

最后,关于居民小区的相关配套设施问题

在成熟的城市居民社区,不论是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问题,还是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社会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上都有相关的要求标准。例如,社区要有幼儿园、超市、社区卫生所、体育健身锻炼器材等文化器具,这里面都有硬性指标和要求。相比之下,农村社区在这方面可以提供的资源则少得可怜。就拿我调查的这个居民小区而言,不仅没有健身设施、休闲场所,就是最基本的社区供暖,道路硬化、绿化问题都似乎无从谈起。至于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则主要还是依托镇驻地所拥有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卫生院、所来实现。而且我发现对于居住环境的变化,显然村民们也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例如赶牛羊、鸡鸭上楼等问题的产生,以及“陌生人”社会的城市隔膜),这个问题是不能通过简单的居民小区建设来实现的。还有就是,居民社区的安全、保卫工作没有人来做(不可能会有物业公司,因为利润太少),这些问题都不能指望居民小区建立实现和解决。

三、调查的结果和出现的问题

首先,关于农村社区的建设规划观念落后问题

从调查得来的数据、信息来看,这个地点的居民小区建设总体上是沿用了传统的片区规划法。就拿我调查得这个点为例来说,程序就是仅通过村集体主要负责人私下协商达成一致,报上级审核批准(当然审核多流于形式),加上如今农村大规模违规圈地建养殖场、厂房,实际上打乱了新农村社区规划布局的初衷。以至于我们看到,好像不论是建厂房、建小区都好像是在进行“圈地运动”一样,大量的优质良田沦为正当口号下违规操作的牺牲品。同时,由于资金、行政人员变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建建停停”,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大局,耗费了巨大地人力物力不说、还造成了重大的资源损失和浪费。

其次,关于农村社区的建筑招标透明度问题和施工质量问题。

招标工作公开透明是建筑质量有保证、社区建设不产生权钱交易、收贿、受贿的基础和保障。新闻、报刊等大众传媒上屡见不鲜的建设交易黑幕、惊人的交易数额、难以想象的建筑质量问题怎么能够不让我们对于建筑招标和施工质量问题多加关注。虽然,在我调查的这个居民小区施工建设上并没有可能产生那么骇人听闻的内幕和质量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区建设就都是光明的、不含杂质的。这一点上,我相信买卖交易双方都比我要清楚得多。

再者,关于农村居民社区产权归属和买卖纠纷问题

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为集体所有,这决定了农村居民社区的产权和交易上与城市大产权社区的差别和不同。以我调查的这个居民小区为例,从法律意义上说,这些房屋是针对72户搬迁居民的定点安置点,原则上是不容许转让的。但是,事实上我从调查中了解发现存在顶替购房、私自转让等现象。当然,我们不能笼统的认为,这样的私下运作就都是坏的,这是片面的。追根溯源,是由于国家政策目前不明朗,宅基地审批存在政策改变的现状。没有

明确的政策指引,加上农民对于“住楼的热情”,无疑都对于这一现象起到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农村居民社区的相关基础设施配套欠缺和不足问题

完备、成熟的社区需要有相关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在这方面,明显欠缺度大、投入度少。以我调查的居民小区为例,供电、供水问题倒是还不算太突出,但是供暖问题则是无从谈起。小镇根本就没有供暖系统,假设安装空调(就算是每户都有充裕资金,且热衷此事),可是据我的了解,电压根本达不到能满足正常用电。如果说,是重新架设变电系统,那更是不敢奢望。再说,居民区的安全、防盗工作没人接手。物业公司根本不会无利起早干这件事。虽然有些情况,会随着将来的发展和建设得到改善,但是目前说来大部分问题依旧是难以解决…..四、调查研究引发的思考

首先,农村社区建设初衷的思考

推进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本意是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我们看到党和国家的政策初衷是好的,而且正确揭示了当前中国的农村问题所在。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偏差。出现了类似于厂房建设、养殖场建设中凸显出的“圈地”之风,社区建设不讲规划、领导意志,“拍脑袋决定、拍屁股走人”。

针对于这些现象,我认为必须要加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健全舆论、群众监督机制和形式;社区规划建设事先进行科学规划,与大专院校联合互动,政府出设想、学校搞实际论证、规划,这样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其次,农村社区建设质量的思考

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质量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居民社区建筑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居民社区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农村社区建设的质量之基。招标公开、信息透明严格审查企业建筑资质,强化安全建筑标准,真正做到诚信为先、质量为本。

相比于建设居民社区,后续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政府部门可以牵头组织成立物业公司、人员从本村社区中的民兵、志愿者中挑选,村民集资、政府给与一定补贴保证人员的薪金开支,以达到有效对社区进行服务管理。此外,对于超市、卫生室等可以采用引进外来资金运作,如“万店千乡示范工程”超市企业的引进、私人注册诊所的引入等都不失为一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探索…..再者,农村社区建设的未来出路的思考

农村社区建设无疑是今后农村城市化、工业化条件下的一条必经之路。虽然,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还有很多制约因素、资金、市场、文化素养、工业化发展水平各方面与这一要求相比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但是这并不妨碍,也不能阻挡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鉴于此,我认为应该加强或者改进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和态度:

1.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要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仅是建几幢居民楼、也不能是单单只考虑居民小区,而是要把原有的村落发展和现在的居民小区建设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下。两种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有机的加强资金、人员、市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共享,真正搞活农村社区建设这盘棋。

2.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强化工作内涵。有些领导、干部把农村社区建设当做形

象工程来抓,工作消极、被动,缺乏责任感。其实,作为政府、领导者应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顺应这股潮流,自然能够乘风破浪、稳步向前。具体来说,就是,小城镇政府应该成立相关专门管理、服务机构,为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进行服务规划。积极“招商引资”引进餐饮、零售、教育等资源“入住”社区。以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强化职责要求,搞好服务。

3.老百姓对于社区建设是存在很大热情的,正确的运用好这股热情,必能推进农村社区文

化、娱乐各方面素养的提升。具体说来,设立农家书屋、倡议村民自发组织二胡爱好社、扭秧歌队等形式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涵养。定期进行普法、计划生育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让老百姓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来维护和保障自己的各项权益。

4.各地区、各乡镇之间加强交流和学习,实现资源、信息、政策、理念上的资源共享。具

体说来,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和群众代表互相实地考察和学习。进行资金、管理上的扶持帮助,共同建设新农村。

五、反思和总结

此次的调查研究活动由于时间仓促,加上能力、水平有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调查的内容结果都带有一定的不准确性和缺陷性。所以说,对与此次调查的结果和思考必然有很多不严谨和不切实际的成分,在这里要做深深的反思。希望在以后的调研活动中能够真正更加全面、准确的陈述事实和分析理解问题。

还有一点特别想说的就是,要感谢村委会给我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让我能真是的触摸到农村建设的点滴印迹,让我明白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在农村、动力也在农村。很多情况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地相关突出问题、现象人们不是没有认识和了解,而是在于资金、能力上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换句话说,不是观念的落后,而是经济的落后造成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怎么说前途都是光明的,愿我的学习和成长同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一样能够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农村社区建设共性问题的调查思考

农村社区建设共性问题的调查思考

周志军

秭归县作为“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发源地和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在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共性问题。近期,我们配合有关部门深入部分乡镇走访调查社区建设情况,结合基层反映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共性问题困扰着秭归农村社区建设:

一是关于农村社区规模划分的标准问题。“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是撤销村民小组,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成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由30个左右的农户组成,社区成立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2—4人。实际上就是撤组建社,社区规模远小于原村民小组规模。但全县各乡镇在社区设置上却千差万别,情形各异。

大多数乡村在社区设置上不约而同遵循着两条标准:数量上一般没有超过原村民小组数;规模上基本是保持原村民小组的地域和人口。大多数村一个社区设置的地域人口规模和原村民小组差不多,部分村的社区甚至是把原先几个村民小组合并而成,个别村的每个社区就是合村并组前的自然村规模,一个社区就达到80-100余户300-500人左右。究其原因,我们走访座谈的大多数乡村干部认为,如果不考虑社区建设经费和运行成本,农村社区地域和人户规模不宜过大,否则就不利于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大多数村简单按照原村民小组规模建立社区,主要就是怕惹出麻烦,担心增加村级运行成本。目前,在全县没有把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前提下,乡村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节省社区运行成本,至少必须把社区运行成本控制在村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包干经费内,不得突破原村民小组的运行费用,否则就要增加村级财务负担。如果经费问题得到保障,可能“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群众自愿、规模适度”的农村社区设置标准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统一。

二是农村社区的运转经费和社区理事会成员的报酬问题。各乡村维持农村社区建设正常运转,普遍存在工作经费不足、社区干部待遇偏低、基础设施较差的现象。

我县推广的“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农村社区理事会成员是“自愿无偿为社区村民服务,不计报酬”的,年终由镇人民政府组织对社区工作进行考核,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工作开展好的社区实行以奖待补,没有增加村级负担。但从其他乡镇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保持正常运转不花钱,社区理事会成员开展工作不给报酬是不可能的,即使短时间内可以“不计报酬、无偿服务”,但难以长期维系和坚持。大部分村反映每个村为农村社区建设一年要多开支好几千元甚至上万元。部分乡村干部和社区理事会成员也质疑“不计报酬、无偿服务”社区运转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农村社区难道在组织管理和正常运转上可以避开利益环节吗?不同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程度不一,那么在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中,真正让农村社区成为老百姓积极主动参与的新型村民自治模式,我们就必须正视农村社区的经费保障问题。

三是社会公益事业组织实施存在的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通过社区自治组织,按照《社区理事会章程》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管好、办好自己的事情,破解“合村并组”后群众工作难做、公益事业难办的新途径。乡村干部反映,在组织实施社会公益事业中突显的问题是:一是社区内少数个别农户对公益事业的抵制,社区怎么处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社区建设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同一个社区内大家议定组织实施一项公益事业,有少数个别农户确实不属受益户,或者确实有实际困难难以承担他的义务,或者不愿意为了公益事业

承担个人损失,或者干脆不配合不合作甚至故意刁难。《社区理事会章程》执行机制和调处效力靠什么保障。二是社会公益事业义务集资筹劳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加重农民负担,挫伤农民的极积性。一旦集资筹劳的社会公益事业导致社区村民出现分歧或纠分,怎么处理?甚至形成半拉子工程导致较大损失谁来承担责任?后果难以预料。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能否参与协调和引导、怎么引导、协调类似事件?一般有社会公益事业急需组织实施的乡村,可能干群关系也不一定较好,村两委原先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组织实施。一旦社区群众自发组织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出了问题,村两委班子参与处理的态度和角色也是很难把握的。四是社区理事会与村两委的关系。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经验表明:社区理事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和村委会的指导下,按照《社区理事会章程》行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职责。社区理事会是负责社区日常管理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以下基本的新型自治单元。村党组织领导社区理事会开展工作,村委会指导社区理事会开展工作,应该说村委会不能把社区当村民小组安排部署村务管理事物,社区小组不需承担村级行政管理职能。但在调查走访的大多数乡村里,农村社区作用仍然具有浓厚的村民小组的功能色彩,村两委仍然习惯于赋予社区职能作用行政化。杨林桥社区模式运行中,村两委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凭借村干部与社区理事会成员的个人感情请求理事会成员帮忙办理一些具体事情,但一般情况下社区理事会没有义务履行或代理村级行政事物。但在其他乡镇,农村社区和村民小组的设置、功能、待遇混淆甚至就是事实上的同一,那么社区职能的行政化趋向就在所难免,农村社区与村两委的关系不可能就是领导与被领导、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那么简单、规范,可能导致背离了我们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初衷,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和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目前农村社区设置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各级行政审批、执法和统计部门仍然沿用村民小组的设

置。社区设置不规范甚至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乡村组织和机构在工作中也很难处理。

五是农村社区理事会的换届问题。从杨林桥镇农村社区理事会换届情况反馈来看,普遍反映理事会一年届期太短,换届操作成本高,人力、物力消耗大。换届过于频繁,不利于调动理事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社区长远发展,理事会届期运行效果也受影响。目前,许多乡村社区理事会基本上也是一年一换届,干部群众也有看法,参与座谈的同志普遍建议社区理事会届期适当延长或与村两委届期同步,既减轻社区换届的工作压力和经费负担,也更有利于促进社区理事会健康有序运转。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认为,为了秭归农村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共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当前,尤其应注重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认识。部分乡村干部没有仔细研究农村社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精髓和要义,没有紧密结合乡村实际认真研究本地的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划小村民自治单元,形成社区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农村社区运行没有经费保障、理事会成员无私奉献,必须把握好一个可以承受的度,把社区村民捐资筹劳的积极性在一定的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保护好、利用好。二是进一步探索社区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村两委会与社区理事会关系的机制;二是社区理事会“一事一议”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三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激励和投入的长效机制;四是全社会支持、协调、统筹齐抓共管的机制。三是大力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农村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龙头,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我们要以便民、助民、利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不断拓展农村社区服务领域,构筑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

络,实现农村社区服务的良性发展。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农民参与、农民作主、农民喜欢、农民满意的幸福和谐社区。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委党校)

第三篇: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思考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就没有根本保证。近年来,×××在大力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着力提高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离生态环保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地方还存在一些死角。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本人根据平时调查的情况,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思考。

一、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推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快速增加,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主要表现在:

(一)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禽畜乱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二是农村垃圾成分和数量日益膨胀。塑料和电子产

品等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三是农村成为城镇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镇转移生活、建筑、工业垃圾的选择地,这些垃圾均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农村生活区、生产区、渠道、河流产生严重污染。

(二)水环境质量日趋下降。

目前,我市农村水环境安全也存在隐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水源涵养林地越来越少,很多的良田现在由于缺水而改为旱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各乡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水环境质量受到严重污染;沿河、水库灌溉水受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水质不断下降,有的村庄出现生活用水供应不足或断档现象,大量的手压井遇到干旱年份便无水可取,饮用水源保证率不够。

(三)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日趋增多。

近年来,各乡镇尤其是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引进了一些污染企业,一些企业偷排污或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再加上引进的企业不断增多,工业生产“三废”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四)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一是畜禽粪便污染。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二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大量地甚至不科学地施用农药、化肥,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三是农作物桔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每年一到

收后种前,为了抢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桔秆的方法,一火点燃,烟雾弥漫,漫天遍野,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污染了农村空气环境。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要抓好农村的“七改三普及”。即改水、改厕、改房、改路、改灶、改栏,普及电视、电话、网络。尤其是要抓好“七改”,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栏等措施,使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二是要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袋装、专人清运、集中堆放、科学处理。要建好垃圾转运站,村组两级出资聘请专人负责清运,彻底解决垃圾乱倒乱放的问题,减少生活垃圾污染。三是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填埋场。可以采取建设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分类处置等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进行集中处置,确保处理到位。

(二)全面启动生态创建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桔秆综合利用,加大农作物桔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桔秆粉碎还田、桔秆气化综合利用、桔秆青贮氨化示范区,减少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推广养殖业污染集中处理模式,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大力开展生态农村建设。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目标,深入开

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强化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美化农村环境。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排水治污相关设施建设,建好并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建立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保护区内污染源的清理,改善水质。

(三)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一是环保部门通过实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现乡镇工业污染总量控制,帮助工业企业治理“三废”,确保“三废”达标排放。二是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对污染环境的项目,不管效益多大、不管选址在多偏僻的地方,都不允许落户。三是加强环境日常监察和监测。县区环境监察大队要加大对乡镇工业企业的日常监察力度,一旦发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测,发现超标排污即要予以警示。

(四)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农村生态环保知识。

一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系列活动,利用举办展览,发放环保宣传资料。组织文娱演出等形式,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进农民更新观念,不断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的环境。

第四篇: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农村社区究竟该如何建设?其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带着这些问题,西安市部分领导干部到山东省诸城市进行了考察学习。所到所思,深感诸城市推行的农村社区建设,在有效地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心向农村下沉的同时,找到了一个农村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成功路径。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13处乡镇(街道),107万人口,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2.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01元。从2007年开始,该市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实践,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选择一个中心村配套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具体承接和延伸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使农民在“2公里服务圈”内,享受近距离公共服务,打破了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他们的经验主要是:

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服务半径。诸城市把全市1257个村庄进行一次性统一规划。按照“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原则,合理确定社区中心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半径。依托中心村的辐射带动,将周边2公里内的5到6个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纳入社区进行建设和管理。截至2008年6月,全市规划的20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运行,实现了农村社区化服务全覆盖。

健全社区机构,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在每个社区成立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具体指导协调社区开展工作。社区党总支由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和所服务的村党支部及其他党组织组成,支部书记一般由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主任兼任。社区党总支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干涉社区内各村和驻地单位的经济及其他事务,与村庄、驻区单位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其主要职责是围绕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发展指导协调、监督保障、教育培训等作用。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的职能定位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社区发展委员会与所服务的村(居)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不干涉村级日常事务,而是互相支持、协商合作。社区发展委员会的核心机构是社区服务中心,采取以政府投入、政府出人为主的方式开展公共服务,用社区化服务来推动农村社区建设。

整合公共资源,全面开展为民服务。主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群众开展“一揽子”服务。社区服务中心一般设医疗卫生、社区警务、灾害应急服务、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区志愿者等八个服务站(室)和一个慈善超市、一个办事服务厅。同时,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在保证基本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适当增设服务内容和服务机构。也可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由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场所,组织引导供销、农技、通讯等部门到服务中心开展服务,这样既为农民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外,又可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一部分收入用于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转。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服务高效运行。一是人员保障机制。每个社区服务中心一般配备7名专职工作人员,以乡镇(街道)机关、医院和站所选派为主,同时,充分吸收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员军人等组成社区工作志愿者,作为社区服务人员的补充力量。二是资金投入机制。他们建立起了以市、镇两级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体、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和运行费用

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不以任何形式增加群众负担。三是考核激励机制。诸城市将该项工作列入乡镇(街道)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对社区服务工作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乡镇(街道)给予重奖。对选派到社区工作的人员从职称评定、提拔重用、工资报酬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乡镇(街道)干部的提拔对象至少要有一年以上农村社区工作经历,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对农民群众用心服务、真心服务、贴心服务。诸城考察结束后,我们又对西安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我市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正式启动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全市确定了22个试点村,未央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

截止目前,我市已建成42个农村社区和21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总体看,我市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初显的好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从目前试点情况看,我市农村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公共服务的现象,农村社区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建设等方面工作开展不够。二是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单一。目前,全市已建成的农村社区均采取“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因地制宜规划不够,不分村庄大小,每村都建有公共服务设施,导致服务半径过小、服务资源浪费,造成建设成本过高和公共财力承受压力增大。三是农村社区化服务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公共服务资源缺乏集中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过于分散,存在“单打一”现象,农村社区化服务没有形成“一揽子”集中实施的长效运行机制。四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农村社区建设放在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去落实,致使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舆论氛围不浓、创新探索不够、工作推进不快。

通过考察学习和对我市的调查研究,引发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平台,必须强化服务职能。要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引导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大力拓展市场化服务项目,增强社区“造血”功能,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

启示二: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以优化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配臵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促进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工作重心下“沉”,为社区群众搞好面对面的服务。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鼓励乡镇机关干部到社区工作,变原来驻守机关为走村入户送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有效实现管理与服务的结合,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

启示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大胆创新。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可采取“一村一社区”或“多村一社区”的模式,不搞“一刀切”; 在社区服务范围的设定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确定划分社区范围,使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在社区组织形式上,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理事会、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社区办公室(协调小组)等有效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要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积极探索公共财政投入、社会捐助、村级积累的多元投入机制。

启示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各级党

委、政府应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领导体制。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上下配合、相互协作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乡镇机关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积极探索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水平。要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的督察落实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各界以及舆论评议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努力促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合乡并村工作中过激、过快。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必须在搞好统筹规划、政策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向心力。)

一、农村社区规划要合理

确定农村社区的规模和范围,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在社区建设中,各级各部门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针对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制订合理的规划图,包括村庄规划图、村庄给排水图和村庄绿化图等。要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增加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行政村规模调整规划,稳妥慎重推进,避免大拆大建模式和低档次重复建设,有力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要坚持规模适度原则。原则上不再保留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要本着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方便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原则,适度确定规模。通过调整,加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村,发

挥其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要坚持地域相邻原则。行政村规模调整一般在相邻村之间进行,合村并居后的地域结构、交通结构和管理体系等,要能体现方便快捷的效果、坚持尊重历史、兼顾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生活习俗,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着眼发展出发,统一规划,就近就便的原则进行规划。三要坚持优势互补原则。选择确定拟合并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筛选,重点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为重点推进对象,力求通过合村并居,使农村资源配置趋于合理、资产组合更为优化,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农村社区设施要配套

农村基础设施配置的最大问题是居民点规模小、人口密度小、无法满足高门槛基础设施的配置需求,许多设施如供暖、供气等因不经济、使用效率低而无法配置。而要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社区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规模,应根据经济条件、人口规模和乡风民俗等因素合理确定。

一是行政办公设施。要通过整合、调剂、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或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行政服务,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内部配置综合服务厅、社会保障站、纠纷调解站、计划生育站、公益服务站、综治服务站等。二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各地实际,社区中心村庄或较大村庄,可设置集市等商业形式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农资服务超市、日用百货超市、洗浴室等可结合现有资源进行改扩建或在社区服务中心内部设置。三是教育服务设

施。学校的设置需要根据社区规模合理设置,原则上 设置一处中学,设置一处小学。在扩建或改建学校设施中可以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以学校为基础扩展兼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继续教育功能的新型农村学校。四是卫生服务设施。在社区建设中积极开展卫生服务站的设置,构建安全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结合中心村选址,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按照居民出行10分钟可到达的要求,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并实行一体化管理。五是文体娱乐设施。在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对文娱设施进行改扩建或新建,设置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室、文体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文教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等。六是节能环保设施。农村社区将农村茅草土屋移到宽敞楼房,由零散村落到标准社区,既要改变小、散、旧状态,也要清除脏、乱、差局面,使农村转变为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镇。

三、农村社区宣传要到位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着干群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干部对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干部存在畏难心理,怕资金难筹而导致举债建设或“乱尾工程”,怕征地拆迁的难度大、影响干群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农民存在模糊认识。有些农民虽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但对社区建设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农民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等、要、靠”思想严

重。有的农民担心合村并居只是“一阵风”,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日后难以兑现。有的农民受宗族观念影响,担心搬到新社区后,难以被异性群众接纳。

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误区,有关部门要改进工作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策划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高质量的宣传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再宣传、再动员、再鼓劲。积极组织宣传人员进村入户,召开村民大会为村民讲解社区建设的宗旨意义和政策内容。采取定点展览和流动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干群参观社区规划蓝图,组织群众到外地或试点社区实地参观,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建设社区的积极性。

四、农村社区机制要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人员组织到位,配套政策优惠,管理机制协调,强力引导推动。同时,要加强对推动情况的检查、监督和考核。二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要严格依照《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进一步深化村民自治,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 规范村民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切实维护好社区居

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可通过“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等活动的开展,争取社区建设资金。从农民群众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作为着力点,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保障村民的利益,从而调动社区居民的极性,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农村新社区规划和建设打好群众基础。

五、农村社区法制要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独立的社区法律,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律更是一片空白,能够作为社区建设的规范性起指导作用的只有国务院、民政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和个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社区建设的依据仅仅是当地市政府或县政府制定的一些对于置换土地的实施办法,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关于合村并居规定,社区建设仅仅是模仿其他地区,照搬模式,这严重制约了社区的建设。社区的管理也存在较大的问题,社区委员会的性质尚未明确,管理模式仍采用传统的村民自治方式,居民权利义务不清,管理关系混乱,严重影响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完善社区管理模式。各项法规政策是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为避免合村并居走弯路或走错路,国家及其各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社区建设,确定社区委员会的性质和管理职能。国务院和各部委应当制定引导性的政策文件,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合村并居实施方案,规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应明确社区居民在新社区中享有的权利和担负的义务,按照社区

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完善社区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各种农民团体和农民组织,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促进社区的良性运转。

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旧村拆迁或者新村建造,而是一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工程,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不定框子,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大胆探索,积极试点,主动适应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多出经验,多出成果,大胆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

下载农村社区建设状况调查及相关问题引发的思考(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社区建设状况调查及相关问题引发的思考(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污染状况调查

    农村污染状况调查 摘要:当前我国在重点解决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广大农村的环境保护却有意无意地被忽视,致使农村环境恶化的趋势不断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污染状况调查

    农村污染状况调查摘要:当前我国在重点解决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广大农村的环境保护却有意无意地被忽视,致使农村环境恶化的趋势不断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

    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作者:何兰萍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8期社区认同是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对象。社区认同与共同体、社区文化、文化认同这几个概念之间存在......

    当前农村干部队伍稳定状况的调查思考[最终定稿]

    当前农村干部队伍稳定状况的调查思考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加强和巩固。近年来由于村干部管理权力弱化、服务职责......

    谷城县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与思考

    谷城县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谷城县劳务经济蓬勃发展,为谷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给城乡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劳务经济在为地方特别是......

    农村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据统计,澧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106453人,其中农村老龄人口87092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82%。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城镇老年职工的重大差异是他们无工薪,没有退休金待遇,年老丧失劳动......

    官倒问题引发热点思考

    “官倒”问题在当前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人人恨官倒,广大民革党员更为此痼疾深深地担忧。“大江东去,泥沙俱下,沉渣泛起”。在改革大潮之中“官倒”之风随着污泥浊水迅速蔓延......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欠发达乡镇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加强农村新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特定时期,农村新社区是一个崭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