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8:2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作者:何兰萍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8期

社区认同是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对象。社区认同与共同体、社区文化、文化认同这几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基于时空转变基础上的村庄生活对农村社区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农村社区来说,当分化中的共同体与荒废的社区文化相叠加,并与现代性冲击下的文化认同相激荡时,就导致农民认同危机的产生。

关于农村社区认同的文献研究综述

社区认同是居民对社区的一种特殊情感,它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在相互沟通、相互交往、互帮互助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上的依恋和归属。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区认同的研究不断增多,其中涉及到农村社区认同的研究既有实证研究,也有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农村社区认同的消解及其原因。早在2001年王春光便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还有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农村社区生活的变迁导致了社区认同的消解。如,项继权从集体体制的解体入手,指出建立在集体经济和政治控制基础上的农村社区或基层共同体走向衰落,导致乡村社区及共同体陷入信任与认同危机。董磊明从公共空间的角度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公共空间不断萎缩,这个过程也是村庄日益陌生化,亲密社群、村庄共同体不断解体的过程。吴理财对农村社区认同的消解有比较全面的分析,他认为这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内部的分化、传统婚姻家庭的解体、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性下乡、国家基层治理转型等不无关联。

农村社区认同的重构与思路。项继全提出,要通过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增强人们对社区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用服务将社会联系起来,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吴理财指出,重构农村社区认同,最为关键的是从农民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从建设农村社区公共生活开始。曹海林在研究村庄兼并现象时指出,村庄认同是乡村社区重建的核心与灵魂。村庄兼并后的社区必须采取措施建立村民对兼并后村庄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另外,在农村社区认同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实证研究,多为硕士学位论文。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农村社区认同的研究在内容上涉及到很多方面,且融合了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视角,但很多属于对农村社区认同的间接研究,因此不容易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体上,我们可以说,目前比较缺乏对农村社区认同进行总体的、专门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则不够全面、系统,理论阐述较多,田野调查较少。

几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

共同体与社区认同。社区认同是对村庄共同体的一种心理和情感的表达,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基于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区认同意识,对于增强社区成员在心理和

感情上对本社区的向心力、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内聚力,维持社区群体的相对稳定以及社区生活相对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中国的村庄是否为共同体,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不过,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尤其在华北农村,由于村庄之间的界限和封闭性,村庄即便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共同体,在最低层次上也具有伦理共同性和生活互助性。在南方地区,村庄也有作为共同体的逻辑基础。正因为如此,可以大致地把我国农村社区理解为具有一定基础的共同体。

社区文化与社区认同。在村庄共同体中,人们有共同遵循的一套约束机制来维持村庄内在的秩序,同时必定也有沿袭下来的公共文化生活,通过一定的仪式和文化活动来延续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所以,村庄之内的文化生活对于社区认同和共同体的维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不过,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农村,随着人口大量外流引起村庄生活发生深刻的改变,出现了学者所说的原子化的村庄。在这样的村庄,随着公共文化生活的流失,村庄共同体逐渐松动,相应地对农村社区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重构新时期社区认同的必然要求。

文化认同与社区认同。当前农村地区社区文化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区认同意识的衰落,这只是对问题的狭义看法。如果把农村和农民放在建国以来的历史中去看,就会发现农村社区认同的衰落还与更抽象的文化认同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文化认同是现代性的产物,是比社区认同更复杂更抽象的一个范畴,但它却是今天所说的社区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时间与空间:社区生活变迁与社区认同

这里我们引入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向度来简单分析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基于时空转变基础上的村庄生活对农村社区认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时间向度。在传统的农村,人们按照自然的规律而劳作着,一年的时间分为农忙和农闲。随着农村社会的改变,技术的、工业的时间进入了农村,乡村社会也开始有了精细化意识。农民开始适应按天或小时计算的劳动付费方式,从日常生活中逐渐适应工具理性。更重要的是,农忙和农闲对于农民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意义。在很多地方的村庄里,无论是农业劳动还是日常生活,都被分割成季节性的两端。农闲不再是以往的农闲。即使在正月等传统的农闲时间里,村里的传统文化和仪式活动也难以操演,无法像以往一样借助传统的仪式来不断强化村民对社区的认同。

空间向度。在空间方面,村庄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物理空间方面,村庄的居住格局在30年里呈现出分散化、空心化的趋势。更重要的是,一些村民在挣钱后纷纷到就近的城镇买商品房,这使得原有村落日益荒凉,公共文化生活陷入停顿。与之相关的方面还有,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开始大力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希望通过扩大中心学校规模的办法将各地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一些村民因为孩子上学而决定搬迁,造成本土性知识缺失和乡土情感的淡漠。其次是村庄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很大程度上与“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联系在一起。30年来,农村逐渐出现了基于职

业分化基础上的阶层分化,农民收入差距拉大。与之相关的方面则有村民之间在社会交往领域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总之,在市场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村庄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所发生的改变,对于村庄公共生活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它深刻地冲击着原有的共同体形态和村庄社区认同。对于农村社区来说,当分化中的共同体、荒废的社区文化与现代性冲击下的文化认同相叠加时,农民的认同危机就是必然的了。

反思:农民的认同危机

当我们分析农村社区认同正面临着时代难题,农民的乡土认同渐渐淡化的时候,我们慢慢意识到新时代的农民和转型时期的其他群体一样,正在陷入深刻的认同危机之中。这种危机的最初表现是社区认同的危机,而更深刻的本质则是文化认同的危机。

社区认同的层面。多项调查均表明,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对原有社区的认同在降低。对于仍然留守村庄的那些农民来说,村庄的开放性已经将他们及他们的家庭与城市、与遥远的地方联系在一起了,但是他们的未来却不是那么确定,他们与村庄之间仍然有着或紧或松的关联。对于留守在农村地区的村民来说,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相互综合影响着农民对社区的认同。虽然某种意义上,农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社区仍然保持了很高的社区认同,但这种认同主要是对亲人的感情,是一种传统的特殊主义的身份认同。他们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开始出现不认可,甚至持批评态度。这是当前农村社区认同的困境之一。

然而,如果承认现代社会还需要小型、地方性共同体的存在,以满足非市场经济性质的互助与交换,并发挥情感和社会认知方面的功能,就意味着要承认村落共同体的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在现代可能松动剥离,但它作为社区共同体仍然是正常的现代社会的基本资源。就中国的农村社区共同体的发展而言,如果国家不能明确地告别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转而沿着推进城乡衔接的路径和方向,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以服务为中心介入农村社区发展,那么就很难避免加快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两大国家战略之间出现的断裂,新农村建设也很难避免迷失方向与前景。

文化认同的层面。新时期村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向度上所发生的变迁,在促使社区公共文化解体的同时,也促使传统的社区认同发生转变。社区认同失去了仪式化的强化机制。农民尤其是新一代农民和农民工之所以减弱了对农村社区的认同,这固然与城乡社会时空的对比和冲击紧密相关,同时也与在现代性观照下人们对农村文化的定义有关。而这直接导致了农民的文化认同危机。

农村文化是农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来源,而如果农民的生活方式被解构,农民的伦理价值体系将无法支撑日常生活,社会、农民尤其是新一代受过教育的农民自己都无法认同农村文化,那么又何以、以什么为基础来建设农村文化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二篇:农村社区建设共性问题的调查思考

农村社区建设共性问题的调查思考

周志军

秭归县作为“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发源地和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在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共性问题。近期,我们配合有关部门深入部分乡镇走访调查社区建设情况,结合基层反映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共性问题困扰着秭归农村社区建设:

一是关于农村社区规模划分的标准问题。“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是撤销村民小组,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成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由30个左右的农户组成,社区成立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2—4人。实际上就是撤组建社,社区规模远小于原村民小组规模。但全县各乡镇在社区设置上却千差万别,情形各异。

大多数乡村在社区设置上不约而同遵循着两条标准:数量上一般没有超过原村民小组数;规模上基本是保持原村民小组的地域和人口。大多数村一个社区设置的地域人口规模和原村民小组差不多,部分村的社区甚至是把原先几个村民小组合并而成,个别村的每个社区就是合村并组前的自然村规模,一个社区就达到80-100余户300-500人左右。究其原因,我们走访座谈的大多数乡村干部认为,如果不考虑社区建设经费和运行成本,农村社区地域和人户规模不宜过大,否则就不利于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大多数村简单按照原村民小组规模建立社区,主要就是怕惹出麻烦,担心增加村级运行成本。目前,在全县没有把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前提下,乡村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节省社区运行成本,至少必须把社区运行成本控制在村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包干经费内,不得突破原村民小组的运行费用,否则就要增加村级财务负担。如果经费问题得到保障,可能“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群众自愿、规模适度”的农村社区设置标准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统一。

二是农村社区的运转经费和社区理事会成员的报酬问题。各乡村维持农村社区建设正常运转,普遍存在工作经费不足、社区干部待遇偏低、基础设施较差的现象。

我县推广的“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农村社区理事会成员是“自愿无偿为社区村民服务,不计报酬”的,年终由镇人民政府组织对社区工作进行考核,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工作开展好的社区实行以奖待补,没有增加村级负担。但从其他乡镇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保持正常运转不花钱,社区理事会成员开展工作不给报酬是不可能的,即使短时间内可以“不计报酬、无偿服务”,但难以长期维系和坚持。大部分村反映每个村为农村社区建设一年要多开支好几千元甚至上万元。部分乡村干部和社区理事会成员也质疑“不计报酬、无偿服务”社区运转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农村社区难道在组织管理和正常运转上可以避开利益环节吗?不同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程度不一,那么在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中,真正让农村社区成为老百姓积极主动参与的新型村民自治模式,我们就必须正视农村社区的经费保障问题。

三是社会公益事业组织实施存在的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通过社区自治组织,按照《社区理事会章程》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管好、办好自己的事情,破解“合村并组”后群众工作难做、公益事业难办的新途径。乡村干部反映,在组织实施社会公益事业中突显的问题是:一是社区内少数个别农户对公益事业的抵制,社区怎么处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社区建设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同一个社区内大家议定组织实施一项公益事业,有少数个别农户确实不属受益户,或者确实有实际困难难以承担他的义务,或者不愿意为了公益事业

承担个人损失,或者干脆不配合不合作甚至故意刁难。《社区理事会章程》执行机制和调处效力靠什么保障。二是社会公益事业义务集资筹劳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加重农民负担,挫伤农民的极积性。一旦集资筹劳的社会公益事业导致社区村民出现分歧或纠分,怎么处理?甚至形成半拉子工程导致较大损失谁来承担责任?后果难以预料。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能否参与协调和引导、怎么引导、协调类似事件?一般有社会公益事业急需组织实施的乡村,可能干群关系也不一定较好,村两委原先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组织实施。一旦社区群众自发组织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出了问题,村两委班子参与处理的态度和角色也是很难把握的。四是社区理事会与村两委的关系。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经验表明:社区理事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和村委会的指导下,按照《社区理事会章程》行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职责。社区理事会是负责社区日常管理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以下基本的新型自治单元。村党组织领导社区理事会开展工作,村委会指导社区理事会开展工作,应该说村委会不能把社区当村民小组安排部署村务管理事物,社区小组不需承担村级行政管理职能。但在调查走访的大多数乡村里,农村社区作用仍然具有浓厚的村民小组的功能色彩,村两委仍然习惯于赋予社区职能作用行政化。杨林桥社区模式运行中,村两委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凭借村干部与社区理事会成员的个人感情请求理事会成员帮忙办理一些具体事情,但一般情况下社区理事会没有义务履行或代理村级行政事物。但在其他乡镇,农村社区和村民小组的设置、功能、待遇混淆甚至就是事实上的同一,那么社区职能的行政化趋向就在所难免,农村社区与村两委的关系不可能就是领导与被领导、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那么简单、规范,可能导致背离了我们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初衷,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和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目前农村社区设置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各级行政审批、执法和统计部门仍然沿用村民小组的设

置。社区设置不规范甚至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乡村组织和机构在工作中也很难处理。

五是农村社区理事会的换届问题。从杨林桥镇农村社区理事会换届情况反馈来看,普遍反映理事会一年届期太短,换届操作成本高,人力、物力消耗大。换届过于频繁,不利于调动理事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社区长远发展,理事会届期运行效果也受影响。目前,许多乡村社区理事会基本上也是一年一换届,干部群众也有看法,参与座谈的同志普遍建议社区理事会届期适当延长或与村两委届期同步,既减轻社区换届的工作压力和经费负担,也更有利于促进社区理事会健康有序运转。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认为,为了秭归农村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共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当前,尤其应注重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认识。部分乡村干部没有仔细研究农村社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精髓和要义,没有紧密结合乡村实际认真研究本地的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划小村民自治单元,形成社区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农村社区运行没有经费保障、理事会成员无私奉献,必须把握好一个可以承受的度,把社区村民捐资筹劳的积极性在一定的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保护好、利用好。二是进一步探索社区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村两委会与社区理事会关系的机制;二是社区理事会“一事一议”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三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激励和投入的长效机制;四是全社会支持、协调、统筹齐抓共管的机制。三是大力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农村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龙头,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我们要以便民、助民、利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不断拓展农村社区服务领域,构筑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

络,实现农村社区服务的良性发展。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农民参与、农民作主、农民喜欢、农民满意的幸福和谐社区。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委党校)

第三篇: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

随着年底 的临近,全国各地农村电力”两改一同价”工作已近尾声,上海也不例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公司领导已明确规定,到年底全面完成本市”两改一同价”任务。如今公司上下正努力开展此项工作,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上海市电网是我国最大的城乡一体化电网之一,其供电范围覆盖全市(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在内),供电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本市电网既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电网,又包含相当比例的农村区域,10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管理、运行已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基本达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质、同价”的要求。此次农网改造的重点是农村低压地区,三年共投资17.25亿元改造,对2923个村近110万农户进行改造。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关于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将乡(镇)电管站改为县级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所或营业所,其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乡及乡以下农村集体电力资产采取自愿上交、无偿划拨的方式由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并由其承担维护管理责任”和国家经贸委(2000)595号批复给上海市经委”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关于完善和加强县供电企业对镇(乡)供电站的管理,撤消县农电管理所、乡电管站,成立县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营业所,将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实行区、县、镇(乡)电力一体化管理”的文件精神,我公司在抓紧本市农村电网改造的同时,在市政府有关委办的领导下,已着手开展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为进一步理顺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妥善处理好体制改革中的各种关系,保证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必要将改革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共识,保证电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一、农电体制改革前的情况

1.供电方式

我市农村用电主要指乡(镇)、村用电,开始于50年代初。经历了农村电力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照明→乡村工业用电直至全面用上电的过程。本市在60年代达到乡乡通电,70年代达到村村通电,80年代达到户户通电。农村的供电方式是由我公司10千伏线路架设到农村用电负荷中心,然后安装10千伏配电变压器,变压器低压侧装设计量总表。在总表后,架设农村集体低压电网,并按不同的电价安装一级分表,用户按分类执行全市同一目录电价。

2.管理模式

从1996年开始,我市对负责农村400伏低压集体电网管理、不属一级经营机构的乡(镇)用电站的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每个区(县)成立一个农电管理所,属区(县)集体事业单位,其人员由供电局委派,费用由电力公司承担,区(县)农电管理所对所属乡(镇)用电管理站的人、财、物进行全面管理,每个乡(镇)用电管理站按5~6人列编,同时与农电管理所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区(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统筹。农电所成立时,用电管理站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年龄大等原因,根据政策未能列编,考虑到此类人员掌握一定技术,成为站内的骨干力量,因此由电管站聘用解决。

村级电工属各村办企业,大部分由村级经济负担,业务工作接受乡(镇)用电站管理。

3.农村电价

我市农村按不同的用户性质,安装不同电价的电表,全部实行分类用电与城市同价。农村总表执行农业优惠电价0.297元/千瓦时,其中农村排灌用电电价为0.244元/千瓦时。农村与城市电费计量的区别在于城市用户电量计量是电业直接表,而农村用户电量计量是电业的一级分表。在尚未进行此次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前,上海除已有96个行政村实行电业一户一表,到户电价为0.61元/千瓦时外,大部农户实行5至10户安装电业一级照明分表,每户再安装自己的小电表,然后按表按电量分摊,这样农民到户电价要高于0.61元/千瓦时,平均到户电价约为0.67元/千瓦时,最高限价为0.73元/千瓦时。

4.农村电网资产

1973年以前,380/220伏农村集体电网是由农村自筹、自建、自管的,当时只有2.8万千米线路。自1973年后,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从城市附加费和农网维建费中拨专款用于农村低压集体电网的整改。虽然国家对农村电网整修改造方面投入了一定量的资金,但与对农村对电力供应的要求相比远远不够,而乡(镇)一级财力又有限,只能对原有电网修修补补、维持使用,造成农村电网设备陈旧、导线截面小、供电质量差,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绝大部分乡(镇)政府和农民都非常希望能对农村电网进行建设改造,以替代原有的简陋电网,并视条件逐步实行”一户一表”、抄表到户,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质、同价”。

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经贸电力(2000)595号文的规定,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公司电力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政企分开和厂网分开的原则,我公司行使的电力管理政府职能已于2001年1月正式移交给上海市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上海市电力公司成为企业。

2.对乡(镇)用电管理站的改革

乡(镇)电管站改革好坏是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1997年农电所的建立为目前所进行的乡(镇)电管站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尽管上海在农电体制改革方面优越于兄弟省市,但由于目前较彻底化的改革,为体制改革带来一定的难度。

根据国电公司要求,上海率先实现农村居民电业”一户一表”、农村城市化及上海农村城镇建设的精神,适应农村电网改造后管理和运行的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我公司明确发文按4~5个乡(镇)成立一个供电营业站,全市设置54个供电营业站,作为供电所派出机构,使电力公司服务进一步延伸,调查报告《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同时组建4个农电有限责任公司(农电公司由各供电公司多经控股,属人员管理性公司),吸收所有原用电管理站列编人员,与农电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对农电公司人员的培训,根据供电营业站的人员招聘考核标准,择优录取。考核合格,一律持证上岗,充实到各供电营业站工作。组建工作完成后,撤消农电所和用电管理站。

3.农村电力资产

通过三年农网改造,本市的农村集体低压电网大部分经过改造,资产全部属我公司;对于未改电网,将在本市第二批农村电网改造中全部改造,以提高我市的农村低压电网技术装备水平。改造完成后,本市的农村低压电网资产属上海市电力公司。

4.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改造将使我市的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将大大提高。通过对本市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使本市农村到年底已全面实现”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管理,城乡居民真正达到同网同价。其中农户电价与城市居民一样为0.61元/千瓦时。供电所抄表到户,农户按计量检定机构依法认定的用户计量装置的记录和国家规定的电价缴纳电费,农户有权拒交超过表计电量和电价外的一切电费。

三、农电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为保证乡(镇)电管站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公司分别走访基层3个供电公司、部分供电所、乡(镇)电管站,现将了解及基层单位反映的有关问题汇总如下:

1.1997年各区(县)成立的农电所,属区(县)集体事业单位,按企业化管理。根据本市社保有关规定,列编人员需从1993年开始补缴养老保险费用,为企业养老保险,但部分年龄偏大的列编人员到退休时缴费不满15年,退休后不能享受养老和医疗保险金。

2.1997年农电所成立时,电管站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年龄等原因未列编,考虑此部分人员长期工作在农电战线,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工作经验丰富,对于此类人员根据工龄长短分1万、1.5万、2万元三档进行商业保险一次性补贴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同时对未达退休年龄的由农电所聘用,在用电管理站工作,截止到现在除部分人员退休已解聘外,大部分仍在聘用中,一旦电管站改制,农电所撤消,聘用人员自然解聘将引发矛盾。

3.浦东新区乡(镇)电管站中工作人员原户口为农业户口,部分征地后变为征地工,2001年列编时新区人事局明文规定对此部分人员不予考虑。现仍在乡(镇)电管站工作,一旦电管站改制,农电所撤消,由于未列编不能进农电公司,势必造成此类人员无单位可依靠。

4.国家经贸委批复给我市的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规定”采取自愿上缴、无偿划拨的方式,将镇及乡(镇)以下农村集体电力资产和原乡(镇)用电站资产(指为生产和为生产服务的办公室设施等)统一移交供电企业统一管理”。三年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改造和建设后资产属电业。对于乡(镇)用电站资产(指为生产和为生产服务的电管站大楼和办公室设施等),我公司没要求上缴,目的是将此部分资产安置和稳定农电所未列编在聘人员。

四、农电体制改革问题的处理和设想

1.非列编人员在聘的安置和稳定将是此次改革的难点,对于此部分人员,我公司在1997年已经为他们做了较好的安排,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此次改革中公司没有按国家批复的文件精神将用电站等资产移交给电力公司,目的是用此部分资产来安置和稳定未列编在聘人员。

2.列编人员养老保险缴费不满15年,根据目前的政策,退休后不能享受企业养老、医疗保险政策。解决此类人员退休后的养老、医疗保险,需要得到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承认用电管站工作人员列编前在职工龄,我公司正会同有关单位、有关部门尽力解决此项问题,以保证所有进农电公司人员参加市企业养老保险。

3.浦江新区用电管理站部分工作今年列编时仍没有被考虑列编,原因是浦江新区人事局决定的。为妥善解决此类人员,已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协商解决,据了解浦东新区愿意解决此部分人员的安置和稳定。

4.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召开各区(县)负责人会议,通报本市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同时发文明确撤消各区(县)”三电办”、农电管理所、乡(镇)电管站。

以上问题的彻底解决,将对圆满完成本市的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起决定性作用。

五、做好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几点体会

1.紧紧依靠当地政府

国家经贸委批复给我市《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规定,本市的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应在上海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稳妥推进,因此公司在进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中,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本市通过三年农网改造,累计减少政府、集体、农民投资6.52亿~6.82亿元(其中改造前集体农民每年的整改费用3000万~4000万元,三年0.9亿~1.2亿元;改造前物价局规定户表改造费600元/户,改造期间造价控制在450元/户,而每户收取100元/户,涉及户数110万户,降低农民负担3.85亿元;改造前每个村在总表和分表间的电费差额补贴2万元/年左右,全市2945个村,三年减少村集体补贴1.767亿元)。降低农民照明电价10%,减轻农民电费负担4600万元/年,同时我公司将加强对改造后电网的管理,每年增加5000万元的管理费用。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说明我公司认真开展”两改一同价”工作,将集体电网纳入到电业统一管理的决心,保证政府要求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从而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支持。

2.充分发挥组织领导

由于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要改变用电管理站人员的劳动性质,必然涉及到公司的计划、财务、劳资、社保、党群、营销、多经等部门。刚开始的时候,由某一部门牵头,在重大问题决策上意见不一,造成速度、效率明显下降。为加快改革进程,采用重大问题专业部门提供方案为主,公司办公会议决策方式,保证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其次,严格体制改革保密制度,在正式方案未出台之前,严格保密制度,以消除研究过程中的任何干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踏踏实实为民办事

本市所开展的农村电网建设目的是提高农村电力技术装备水平,为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创造条件,同时减轻了农民负担,切切实实为民造福。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司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应妥善处理人员改革的稳定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今后农村地区电网的管理积极性。对公司来讲不仅要解决好农电管理所列编人员的安置和稳定,同样应力所能及协商处理好与体制改革相关、长期从事农电工作、未列编人员的安置和稳定,以圆满完成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这项艰巨任务。

第四篇: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

随着年底 的临近,全国各地农村电力“两改一同价”工作已近尾声,上海也不例外。公司领导已明确规定,到年底全面完成本市“两改一同价”任务。如今公司上下正努力开展此项工作,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上海市电网是我国最大的城乡一体化电网之一,其供电范围覆盖全市(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在内),供电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本市电网既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电网,又包含相当比例的农村区域,10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管理、运行已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基本达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质、同价”的要求。此次农网改造的重点是农村低压地区,三年共投资17.25亿元改造,对2923个村近110万农户进行改造。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关于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将乡(镇)电管站改为县级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所或营业所,其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乡及乡以下农村集体电力资产采取自愿上交、无偿划拨的方式由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并由其承担维护管理责任”和国家经贸委(2000)595号批复给上海市经委“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关于完善和加强县供电企业对镇(乡)供电站的管理,撤消县农电管理所、乡电管站,成立县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营业所,将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实行区、县、镇(乡)电力一体化管理”的文件精神,我公司在抓紧本市农村电网改造的同时,在市政府有关委办的领导下,已着手开展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为进一步理顺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妥善处理好体制改革中的各种关系,保证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必要将改革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共识,保证电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一、农电体制改革前的情况

1.供电方式

我市农村用电主要指乡(镇)、村用电,开始于50年代初。经历了农村电力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照明→乡村工业用电直至全面用上电的过程。本市在60年代达到乡乡通电,70年代达到村村通电,80年代达到户户通电。农村的供电方式是由我公司10千伏线路架设到农村用电负荷中心,然后安装10千伏配电变压器,变压器低压侧装设计量总表。在总表后,架设农村集体低压电网,并按不同的电价安装一级分表,用户按分类执行全市同一目录电价。

2.管理模式

从1996年开始,我市对负责农村400伏低压集体电网管理、不属一级经营机构的乡(镇)用电站的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每个区(县)成立一个农电管理所,属区(县)集体事业单位,其人员由供电局委派,费用由电力公司承担,区(县)农电管理所对所属乡(镇)用电管理站的人、财、物进行全面管理,每个乡(镇)用电管理站按5~6人列编,同时与农电管理所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区(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统筹。农电所成立时,用电管理站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年龄大等原因,根据政策未能列编,考虑到此类人员掌握一定技术,成为站内的骨干力量,因此由电管站聘用解决。

村级电工属各村办企业,大部分由村级经济负担,业务工作接受乡(镇)用电站管理。

3.农村电价

我市农村按不同的用户性质,安装不同电价的电表,全部实行分类用电与城市同价。农村总表执行农业优惠电价0.297元/千瓦时,其中农村排灌用电电价为0.244元/千瓦时。农村与城市电费计量的区别在于城市用户电量计量是电业直接表,而农村用户电量计量是电业的一级分表。在尚未进行此次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前,上海除已有96个行政村实行电业一户一表,到户电价为0.61元/千瓦时外,大部农户实行5至10户安装电业一级照明分表,每户再安装自己的小电表,然后按表按电量分摊,这样农民到户电价要高于0.61元/千瓦时,平均到户电价约为0.67元/千瓦时,最高限价为0.73元/千瓦时。

4.农村电网资产

1973年以前,380/220伏农村集体电网是由农村自筹、自建、自管的,当时只有2.8万千米线路。自1973年后,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从城市附加费和农网维建费中拨专款用于农村低压集体电网的整改。虽然国家对农村电网整修改造方面投入了一定量的资金,但与对农村对电力供应的要求相比远远不够,而乡(镇)一级财力又有限,只能对原有电网修修补补、维持使用,造成农村电网设备陈旧、导线截面小、供电质量差,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绝大部分乡(镇)政府和农民都非常希望能对农村电网进行建设改造,以替代原有的简陋电网,并视条件逐步实行“一户一表”、抄表到户,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质、同价”。

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经贸电力(2000)595号文的规定,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公司电力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政企分开和厂网分开的原则,我公司行使的电力管理政府职能已于2001年1月正式移交给上海市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上海市电力公司成为企业。

2.对乡(镇)用电管理站的改革

乡(镇)电管站改革好坏是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1997年农电所的建立为目前所进行的乡(镇)电管站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尽管上海在农电体制改革方面优越于兄弟省市

营销、多经等部门。刚开始的时候,由某一部门牵头,在重大问题决策上意见不一,造成速度、效率明显下降。为加快改革进程,采用重大问题专业部门提供方案为主,公司办公会议决策方式,保证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其次,严格体制改革保密制度,在正式方案未出台之前,严格保密制度,以消除研究过程中的任何干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踏踏实实为民办事

本市所开展的农村电网建设目的是提高农村电力技术装备水平,为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创造条件,同时减轻了农民负担,切切实实为民造福。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司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应妥善处理人员改革的稳定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今后农村地区电网的管理积极性。对公司来讲不仅要解决好农电管理所列编人员的安置和稳定,同样应力所能及协商处理好与体制改革相关、长期从事农电工作、未列编人员的安置和稳定,以圆满完成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这项艰巨任务。

第五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思考

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思考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分析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的现状,发现问题,落实对策,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文明委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这一中心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民主法制意识增强、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省级文明县成功创建,残疾人示范城市创建成效显著,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六连冠”,同时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全省平安县”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并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文明县标兵。

(一)干群认识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显著。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臵,与经济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二是各乡镇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亮点纷呈。三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广大

一是“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成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全县目前建成县级文化中心1个,乡镇文化站10个。二是积极争取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部门的支持,共争取120台“绿色电脑”送进我县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支持全县农村学校、社区和乡镇文化站建设。三是按照节俭、使用、有效和公益性原则,依托现有农村中小学、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志愿者服务站设施条件,改扩建了3个乡村少年宫、2个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和2个志愿者服务站。四是通过社区、学校、乡镇推荐,文明委审核,市级以上媒体公示等程序,07年以来共推荐8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圆了大学梦,5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升入“宏志班”,享受“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金,切实让全县更多的人享受精神文明建设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五是组织5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甘肃省文明办组织的“心向党、跟党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暑期红色夏令营活动,使未成年人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尊重历史,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革命传统,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

(四)农村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乡镇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依托中央、省、市、县财政投资和自筹资金的方式,10个乡镇全部建起了办公大楼; 84个行政村按照“8室、2栏、5站、1中心”的规范化标准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其中建起办公楼房的为42个村;94%的村建成文化室和农家书屋,35%的村建成了体育健身广场,经常性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村民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远程教育站点活动正常;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脑入户率、宽带开通率逐

4为了空壳村。他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文化需求不高,接受文化知识的能力较弱,对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热情,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主体弱化,缺乏主力军。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不足。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依赖性强,缺少经费,设施无法维护,队伍无法组织,活动无法开展。在农村,镇村财力普遍紧张,加之项目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安排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杯水车薪,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回报低、见效慢、周期长,对社会投资吸引力不足,导致不少地方存在精神文明建设捉襟见肘、等米下锅、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

(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不足。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多还停留在搞活动、刷标语、挂横幅、提口号等一般的、沿袭多年的老办法上。对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介利用不够,研究不深,对互联网、手机这些新兴媒介利用才刚刚起步等。

三、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揽全局,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农民、动员农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责任。

一是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坚决克服“可有可无”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充分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精神文明建设也出生产力”的观念,切实加强领导,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应有的位臵,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方筹措、解决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僧多粥少”的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育,使社会主义思想占稳农村阵地。一是树立教育理念。重点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现阶段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寓教于乐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稳农村阵地。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通过干部岗位轮训、科技培训和理论学习,帮助他们走出“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困境,使他们成为党的政策宣传员、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政府与百姓的联络员、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同时,加强对骨干后备力量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真正使他们能“进得去、留得住”,肩负起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三是树立文明新风。以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为载体,弘扬正气,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形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文明和谐”的农村文明新风尚。四是建立文化阵地。镇村都要加大对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使农村娱乐有载体,活动有场所,致富有奔头,用昂扬向上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下载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

    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 一、“学习型社会”的含义与特点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过程。每一个公民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

    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使社区在城市居民生活中作用越发突出。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城市工......

    浅谈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浅谈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六枝特区陇脚乡中心幼儿园杨莉 摘要: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我们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不善等诸多问......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一、突出问题 1、农村恶性案件明显攀升。由于村民文化素质偏低,法制意识淡薄,个人利益严重 。加上一些村民的心胸比较狭窄,往往因口角、争......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2007-12-15 21:40:4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

    农村稳定问题及对策(浦东学习思考)

    论农村社会稳定存在问题及对策农村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直接关系农业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深刻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近年......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农村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促进计划生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5篇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2007-12-15 21:18:5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