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第三组
(2012年6月8日)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始终把加强社区党建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形成了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辖区内各级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有效推进了社区发展。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扎实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我镇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XX镇辖区内现设有1个街道办事处、20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村居合一的4个,由驻仪企业划归地方的2个。目前,街道社区共有党总支3个、下辖24个党支部,党员2228人,占全镇党员总数的48.9%。
多年来,我镇一直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注重以党建工作为先导,发挥社区党建在社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先后下发了《关于在社区离退休老党员中开展“一人一职”活动的意见》、《关于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
意见》、《关于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争当加快发展先锋、争当加强服务表率、争当创先争优标兵”活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各社区积极开展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创建,开展“创先争优”、“三争当”等主题活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引导社区党员结合岗位实际和特长,开展送文化、技能、健康、温暖等志愿服务。在所有社区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站。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的管理得到加强,党员活动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党员活动日、“一人一职”、廉政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充分调动了社区党员和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较好地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
二、当前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滞后。伴随着“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越来越多的“两新”组织落户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进入社区等客观现状,迫切需要扭转部分党委负责人把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等同于组建党组织的错误认识,改变部分干部重经济、轻党建的模糊认识,矫正部分社区驻区单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偏差认识,改变部分社区党员对社区党组织认同感不同的现状。
(二)社区党建工作的职能定位不清。由于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和“两级政府、三层管理”的实施,使得社区党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必须要应付长期的“中心工作”和日常事务,另一方面,还得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导致社区党务工作者应付于日常琐碎复杂事务,对社区党建密切相关的党员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以及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的建立等工作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要改变社区党建工作的“边缘化”不良状态,突出社区党组织在组织协调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社区党员教育活动手段单一。社区党员结构复杂,由于年龄、知识层次、从业特点不同,对组织生活的要求也不同,而目前绝大部分社区还沿用过去的形式和方法,学习教育内容以政策理论为主,理论性强而亲和力不足;形式以读报、开会、电化教育为主,纪律性强而灵活性不够,这与新形势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极不适应,必须加以改进。
(四)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社区党建工作基础薄弱,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社区组织结构松散。社区内各类组织仍然处于条块分割管理体系下,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社会组织间缺乏维系经常性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未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二是社区资源整合乏力。社区组织条块分割,各类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也相互封闭、相互分割,尚未实现共建共享。三是社区服务尚不完善。社区不能完善整合并利用社区内各项资源,仅仅依靠社区的活动阵地、社区内的居民党员、社区自身的有限资金,所提供的服务也就十分有限,服务功能远远不能满足社区群众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健全制度,切实抓好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
1、加强党组织制度建设。严格“三会一课”制度,提高党员队伍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根据上级要求,认真制定支部学习计划,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干部进行学习交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广大党员思想觉悟,增强党员党性意识。
2、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坚持以制度管人,按照“五个好”的总体要求,制定支部创先争优目标,定期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深入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组织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根据社区党员从业特点,按照“以党员的构成类别为主,兼顾业务特长和个人爱好”等原则,结合社区的实际,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对社区党员进行分类管理。
(二)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努力形成社区党建工作合力
1、注重加强社区班子建设。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特长,让他们有为有位,增强两委班子的团结和战斗力。关心班子成员的生活待遇、工作环境状况等,让他们安心投身社区工作。
2、注重调动党员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区内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为社区的各项工作出谋划策、多作贡献。同时,针对老干部、老党员的爱好、特长,成立社区活动团体,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3、注重发挥驻区单位作用。强化与驻区单位的联系沟通,建立“共驻共建”联席会议制度,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打造技能型社区干部队伍。实施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制度,用三年时间对全市社区干部轮训一遍,重点学习做好社区工作的必备理论、现代知识和实用服务技能。
2、建设技能型社区组织。在打造技能型社区干部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服务载体,转变工作方式,促进社区组织功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3、开展技能型服务活动。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扎实开展各种技能服务活动,设立(兼)职民情信息员,推行党员干部家访、记民情日记、技能服务承诺、结对帮扶等制度,不断丰富为民服务的内容。
(四)真诚为民,扎实干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区党建工作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始终把辖区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扎扎实实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中。
1、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强自立。社区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要帮助解决再就业问题,将下岗失业党员、群众的再就业问题作为每年重要工作来抓。要号召党员带头转变就业观念,从思想上引导,从技能上提高,还要积极与辖区单位开展共建活动,为下岗失业党员、居民争取优先的就业机会。
2、要服务好社区老人和孤独儿童。社区党组织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建设老年活动中心,让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建设幼托和室外学生作业等场所,让孩子们安全活动、快乐学习。建设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从心理、生活等方面关心老人和孩子,让在职的社区人员放下牵挂、安心工作。
3、要切实做好与居民息息相关工作。党组织在社区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营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和谐的邻里环境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这就要求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安全、治安、维稳、城管等各项工作。加大落实和监督的力度,严格考核,真正体现党组织为民做实事的工作作风。
4、要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在社区中,要积极引导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共同参与创建和谐社区活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篇: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区的服务对象、工作 内容、组织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社区党组织必须不断改进工作 方式,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活动载体,提高服务功能,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当前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社区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突出表现为五大矛盾:
1、整合社区资源的高要求与社区党组织较低职位的矛盾。社区党组织要开展工 作,聚合好社区内各种党建资源是前提,但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组织,有责无权,没有手段对各种分散的党建资源进行整合。同时,社会、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够,有的下岗职工党员不相信社区、单位党员瞧不起社区、离退休党员顾不上社区、纯居 民党员帮不上社区、辖区单位党组织不需要社区,他们参与社区党建的自觉性不高,有时在地方党委的号召和社区党组织上门做工作的情况下,参与一些社区共建活动,但形式上是被动型而非贡献型,形成社区党建“一头热”的现象,许多单位党组织不 知道在社区党建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
2、工作的高要求与不相适应的社区干部队伍的矛盾。当前,社区所辖范围、工 作职能、内容和面对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党组织的职责更广、任务更 重、工作要求更高,但目前社区干部仍然以原老居委会干部为主体,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社区知识、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特别体现在民主法制观念和服务手段 上。同时,目前社区干部待遇偏低,没有纳入社会保障系列,他们感到政治上无盼 头,利益上无享头,前途上无奔头,工作无动力,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被吸引和留住。
3、服务功能的高标准与经费短缺、投入不够的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 程中,社区党员和居民的需求水准不断升高,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由 于社区投入不足,导致各种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领域不宽,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同时,一批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涌进社区,社区党员数骤增,党建活动阵地不够、活动经费压力加大现象比较普遍。
4、繁重的行政负担与社区党建工作的矛盾。由于传统观念的惯性作用,有的社 区居委会被当作政府的延伸点,当作政府在基层的“角”,经常有行政命令任务,有
检查验收。这样,一方面社区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工作呈行政化倾向,成为“经 济、行政、社会复合体”,社区自治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疲于应付,投 入党建工作的精力较少,更无精力思谋社区服务。
5、日益复杂的社区党员群体与单一的管理模式、活动方式的矛盾。社区内党员 类别复杂,既有从业党员,又有无业党员;既有公有单位党员,又有非公党员;既有 本地党员,又有外地党员;既有高收入党员,又有低收入困难党员。他们的思想、需 求又各不相同。面对这样的党建生态,目前社区党建工作存在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一 是社区党建资源的缺乏与社区党员队伍的急增不相适应;二是社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 理方式与社区党员队伍结构的复杂化不相适应;三是社区党员的需求多样化和教育服 务内容的贫乏不相适应。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形成齐抓共管、共驻共建的好的氛围。要 利用各种会议、媒体和活动,大力宣传社区党建的重要性。一是统一各级领导的认 识,克服社区“虚事务”、“软任务”的思想,树立“不抓社区党建是失职、抓不好 社区党建是不称职”的思想观念,实施社区党建“领导工程”。二是统一各职能部 门、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的认识,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形成共驻共建机制。三是 统一社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认识,增强认知度、认同感,营造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社 区党建的浓烈氛围。针对有的在职党员“单位意识”强、“社区意识”差,对单位 “藕断丝连”的现象,推行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党组织的双向评议制度,对社区“四 评”,对单位“三议”:评社区服务,看群众是否满意;评社区事务,看是否公开文 明;评干部形象,看是否称职。评议由社区党建联系会主持,评议结果在社区中公 布。
2、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理顺各种关系,形成好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明确社 区居委会的工作职责,理顺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如街道与居委会的关系,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的关系,街道社区居委会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 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好的工作机制,一是综合协调机制。在县区成立社区党建 工作指导委员会,在街道成立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在社区成立党建联席会。二是广
泛参与机制。组织社区内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的党组织,在职党 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做到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 事业联办,社区环境联建,文体活动联谊,社区经济联抓。三是责任落实机制。如社 区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价制、检查督办制等。
3、进一步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建设一支好的社区干部队伍。一是拓宽选人渠 道。以从机关派、从企事业单位聘、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从社会上招等选人用人方 式,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工作。沙市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51名大专生,下到社区通过社区居民选举,32人担任居委会正副主任。荆州区今年也选派了12 名大专生到社区工作。二是改进选任方式,按社区自治要求,探索社区干部直选、党 组织书记“三推一选”。全面推行社区干部聘任制。沙市区采取“笔试”入围、面试 测评、依法选举的办法,对社区干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364名参选人员,落选1 05人。三是加强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最近,荆州市委组织部举 办的党建示范社区负责人培训班,把专家授课与经验交流、实地考察相结合,收到较 好效果。四是建立健全社区干部激励制度。对社区干部定岗、定责,要采取多种方式 确保社区干部工资的及时发放,为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社区干部 的后顾之忧,使社区干部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去。对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 干部予以表彰,授予各种政治荣誉。
4、进一步加大物化投入和政策扶持,构建好的阵地设施。保证社区党组织的办 公用房和建好党员活动阵地是抓好社区党建的基础性工程。在社区建设中,地方政府 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一是城建规划,在小区建设审批中必须有配套的社区办公用 房;二是社区内国有、集体闲置资产社区优先共享;三是企业破产的资产中剥离资产 用于下岗党员建社区;四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向社区下派工作任务的要做到“权随责 转、费随事转”;五是对社区兴办的各种有偿抵偿服务项目实行政策扶持,增强造血 功能;六是市、县(区)要把社区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近年来,我市 采取街道拨付一点、共建单位扶持一点、党费支持一点、社区自筹一点等办法,在各 社区建立了党员活动阵地,其中35%的面积在50平米以上,电教设施全,学习活 动环境优。
5、进一步加大党员管理模式和活动方式的探索,寻求社区党建好的途径。加强 对社区内党员的分类管理。一是直接管理社区党员。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划分党员责 任区,搞好民主评议,组织各种党建主题活动。二是探索管理流动党员。对流出的党 员,要跟踪联系,掌握其思想、工作情况;对流入的但关系未转的党员,要组织他们 参与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协助管理在职党员。把辖区单位在职 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反馈给其所在单位。在党员考核、提干、晋级、评先表模等 事宜中要主动征求在职党员所住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并把社区对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 现评价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四是帮扶下岗困难党员。发挥党组织广泛联系辖区和外界 社会的优势,帮助下岗党员实现再就业,解决特困党员的生活问题。
积极探索党员活动方式。在单位党员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下岗党员中开展 “双带”(带头再就业、带领职工再就业)活动,在退休党员中开展党员责任区、先 锋岗活动。荆州区荆东社区2002年8月创办雷锋互助社,通过“爱心储蓄”形式 进行社区服务。一年来,社区党员居民“储蓄”好事4000多件。一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社区特困党员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为他们送学习资料、送致富 信息、送温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增强对党的信心,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进一步抓好创建示范社区活动,形成抓社区党建好的工作载体。以创建党建 工作示范社区活动为抓手,推动整个社区党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一是抓好各种硬 件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基础阵地建设、社区管理和服务设施建设。软件建设包 括工作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党建活动设计等。二是要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和试验 作用。示范点要在基础阵地建设上作示范、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上作示范、在提 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上作示范,在建立共联共建机制、加强各类党员管理、提 高党建活动效益上作探索。三是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经常组织参观学习,用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用样板来带动其他社区的党建工作。
第三篇:当前普通中学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普通中学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重庆市望江中学 张 坤
普通中学党的基层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大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坚定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它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肓方针能否得到有效贯彻,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中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普通中学党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党员党性修养不高
刘少奇同志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建立在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特性基础上的,它要求党员具有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自觉认识本阶级的地位、利益及历史使命,在任何情况下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用无产阶级的一切优良传统武装自己。而在当前,少数党员不重视自身的党性修养,一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有些党员对实现共产主义缺乏信心,总感觉到这个目标太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深层次矛盾凸显,使有些党员难以适应,对前途、命运感到迷茫、困惑;有些党员对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而感到失望,由此对党产生了信任危机。二是宗旨观念淡薄,党的观念淡化。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少数党员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淡忘了党的宗旨。存在拖拉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党员党的观念淡薄,党员意识不强,不愿意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和约束。甚至个别党员有时表现为“先讲报酬再谈工作”的严重倾向,连一般教师也不如,严重影响党员的整体形象。三是表率作用逐渐减弱。少数党员只注重自己的私利,忘记了自己的政治责任,将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工作消极,得过且过,责任心淡化,表率作用减弱,党的先进性受到影响。有的党员不思进取,不注意学习和提高自己;有的党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较差,知识面较窄,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的党员思想守旧,观念落后。
(二)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不高,工作经验不丰富
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在当前,一是学校的党务工作者绝大部分都是从教师岗位上走上领导岗位的,学科专业知识还不错,而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务工作方面的知识则就显得不扎实,相对贫乏。二是党务工作者党性锻炼不够,工作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
(三)对党员再教育工作不到位
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我们党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才使中共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仍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只有加强思想建设,才能把握中心工作的方向。但在当前的普通中学基层党建中普遍存在入党后的再教育工作不到位现象以及轻视再教育现象:一是教育过程“前紧后松”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思路,把发展党员看成是硬任务,教育看成是软任务。发展前要求十分严格,入党后管理有所放松,影响党员模范作用的体现。党员的政治学习课流于形式,甚至于瘫痪,如在先进性教育中走过场,从思想上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是教育内容单调,学习形式单一,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不明显。三是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教育其本上停留在“听报告,读报纸,念文件”的水平。教育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主动性。党中教育没有真正和中学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而难以使党员产生共鸣,认为党员可有可无。四是教育阵地狭小,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校外党员教育基地落实困难。
(四)党员干部对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因追求“政绩”而忽视党建工作。一些领导认为,当前衡量中学的综合实力是升学率这个硬指明标,抓好这些工作就体现了“政绩”,党建工作是软指标,抓这些工作出不了“政绩”而可抓可不抓。二是书记为防“争权”嫌疑或为了争权而不愿抓党建。当前普通中学采取的是校长负责制,党章明确规定:“实行行政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但由于校长和书记对“政治核心作用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事实上的书记不愿抓党建,校长轻视党建的现象。按校长负责制规定,校长是行政一把手,书记在行政领导中排在第二,再加上书记大都是从校长位臵上退居二线的,这在体制上制约了书记抓党建的积级性,为避免争权嫌疑或为了重新掌握实权,书记主动“配合”校长争抓行政权,而不是校长主动配合书记抓党建。三是对党员在师生中的影响力,感召力挖掘不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工作不够,以党员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丰富,党员的光荣感,自豪感无从体现,党员在师生中的形象和威信没有树立起来。四是对党员教肓管理工作研究不够,对党员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研究不够,采取切实有效措 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少,在工作中更多地处于被动应付境地。
(五)党内民主存在严重的惰性,党员干部和党员间缺少有效的互动 一是党员领导民主观念缺乏,民主管理能力不足,家长制专制作风严失重,对学校政治生活形成反向误导。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和谐校园的建立要求不断扩大民主,全面推行党务校务公开,要求尽快建立健全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畅通民意渠道,有效保障教师的民主权利。但在许多校级领导者的政治思维中,把教师无条件的政治认同和拥护看作是教师的义务,把普通党员分享党内领导造成的损失看成是必然,把自已反客为主“为教师作主”看成天经地义,把民主理解为在已形成的体制下渗透进一些民意,此种思想支配下不仅导致领导专制霸道作风,也使民主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上疏于探索,减缓和弱化了民主发展上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民主制度的落实缺乏刚性制约。二是部分普通教师党员对民主权利的不尊重,不珍重,对侵害民主权利的行为姑息纵容,导致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不利于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如选举权的行使,是衡量民主参与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党员政治素质的高低,党性强弱的标准,但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在党内选举,或是在党外选举,党员队伍中随意弃权,他人代为投票者司空见惯,一方面是党员对漠视民意侵害民权者愤慨,对民主制度的不完善的不满;另一方面政治机会面前又把选举当儿戏,放弃作为主人的权利,更谈不上在普通教师中发挥表率作用。
(六)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
一是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不够重视。不少教职工受个别党员干部的不良影响,导致对党组织的认识还不够,对党组织缺乏信心,不思进取,认为只要有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就行了,加入党组织不但不够自由,而且还要缴纳党费,觉得参不参加党组织无所谓,在他们的思想领域里,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二是强化对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知识的培训,淡化对教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校党员、教职工的政治学习,班子成员及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放松了管理,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
(七)离退休党员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较薄弱
一是个别学校党员领导认为离退休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较高,在政治和组织方面上不会出大问题,认为他们退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安度晚年、享天伦之乐,只要落实好他们生活待遇,党组织建设不必像在职那样严格要求。二是有的领导忙于行政事务,对离退休党支部建设不够重视,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经常是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直接导致离退休基层党建弱化。三有的离 退休后随家人到外地生活,管理难度较大,客观上造成这部分党员存在自动“脱离”党组织现象。
(八)党建机制缺乏保证
调查表明,党政主要领导的自身素质较好的部门,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得较好,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就到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负责人自身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党建工作往往难有作为。这说明党建工作还缺乏良好的工作机制来保证,党的制度建设问题还没有解决好。
二、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中学党建的必要性,理直气壮抓党建
重视党的基层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时,就确立了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原则,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支部,应成为工会以及其它社会群众组织中的中心和核心。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提出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本细胞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并逐渐发展成为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优良传统。1926年7月,我党正式提出了一切权力归支部的口号,1927年9月,在著名的三湾改篇中毛泽东创造成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到1929年12月,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五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既古田会议中把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作为军中党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则确定下来,经过第二次国革命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支部建设理论。正是由于我们党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善于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事业才获取了坚固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了人才资源,积累了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建国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进一步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依靠这个特有的政治优势,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在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党明确把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提高到了决定党的整体战斗力的高度,强调没有广大职工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的发挥,全党的战斗力就是空的,把经常检查和改进党的组织工作,作为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任务。
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大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坚定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它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肓方针能否得到有效贯彻。首先,学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巩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织基 础,是完成本单位任务的战斗堡垒。只有通过党组织,才能实现对党员的教育,监督,管理,保证全党在组织上的团结和统一,把党的主张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通过有力的组织和宣传化解予盾,维护团结,驾驭全局。同时根据党章的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要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吸收一线的优秀分子入党,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直接决定党员的质量和党员队伍素质,是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关键。其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党的组织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关系到党能否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再次,学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环节,没有党的基层组织直接地经常地用党的主张教育广大师生,引导他们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党的方针政策就很难变成广大师生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党的领导也就流于空谈。
(二)围绕教育教学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
学校基层党组织在学校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对些有明文的规定。但学校党组织的地位,归根到底要靠创造性的党的工作来体现。学校党建不能局限于面上的要求,局限于党只管党。不能满足于传达上面的声音,这样只会使党的工作失去生机与活力。作为学校党的领导,不能以方件来贯彻方件,以会议来传达会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归根到底是要把学校学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定位到教育教学这个中心上来,党政工团共同唱好教育教学这台戏,党组织只有围绕这个中心,融入这个中心,成为搞好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在学校中有自已的地位,从根本上消除轻视党建的认识,为此学校党组织必须明确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自已工作出发点,落脚点,把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教师最关心的,最操心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围绕中心转,配合行政抓。带着队伍干。”
学校党建必须结合学校各项具体工作,化虚为实,必须量化,细化。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上海宝钢的“三高一流”活动这种形式。其核心内容是: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坚持工作高起点,发展高科技,员工高素质,以求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达到创一流的目标。为了使党的工作紧贴“三高一流”,党员也要做到“三高一流”——觉悟高于群众,技能高于群众,业绩高于群众,培育一流的党员队伍,这就是党内“三高一流”活动的来源。“这同样适合中学党建,为此可对“三高一流”要求实行量化,根据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目标分解,把它变成对一个党员的具体要求,并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评考核,在此基础上实行党中员配戴党徽和负责班级教研挂牌制度,把党员责任人及其工作情况,评 定结果公布于众。为把目标落到实处,对于不达标的党员,各教研组党组织必须制定出帮助提高的整改措施,对于觉悟低于群众的党员教师,发出整改通知,限其改正,对于业绩和技能低于群众的党员,促使其提高业务水平,从而使党的作用从无形的要求变成有形表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果真正做到了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就能有效地避免“争权”和“党不管党”嫌疑,同时也维护了党组织的应有地位。党员的先进性也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三)、建立健全以党员为本和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以党内民主的长效机制,是促进普通中学党建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是解决教师党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监督的根本途径。
如果广大教师党员只有外在的压力,而没有内在的动力,党的工作就只能浮在表面上,无法深入下去,因此必须下功夫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把党员的“要他做”变成“他要做”,这才是学校党组织强大活力的取之不尽的源泉,首先,必须树立“以党员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党员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党内的体现。要认真研究人的成长规律,把握人的本质特征和个性,正确看待人才,及时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才尽其用;要尊重,引导和保护好广大党员的正当需求,努力实现,维护和发展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一些党组织由于对党员遇到的困难不能提供及时的帮助,形成了一些党员有困难不找组织,个别党员由于遇到个人无法解决的困难而又得不到党组织的及时帮助而心灰意冷,甚至提出退党。这些,党组织都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及时发现问题,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能享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尊重的荣誉感。其次,必须实行党内信息的公开,保护教师的知情权。关于教师福利,职称评定,行政人员的补贴,住房分配,中层领导的人选的提名和确定等必须公开,以打消教师的不满和猜疑心理,尤其是职称的评定指标不能局限于把人事部门的下达数目公布在公布栏上,而应该把人事部门的下发的文件公开,以防范保留指标,引起教师的不满,挫伤积极性。再次,要建立党员议事制度。党组织每期定期召开二次会议,发动党员议事。把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职工的福利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干部人选等作为讨论的核心。由于普通中学党员人数不多,可以采取直接民主的形式,让全体党员成为议事员,改变议事,决策局限于行政领导的局面,议事的形式是 多样的,内容紧贴本校的工作和生活,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第四,是在党员中开展“三先”活动。即重大问题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三先”不是特权和待遇,更多的是让党员正确认识学校发展的形势,明白自已的责任,达到千斤重担众人挑。第五,是其它形式的参与。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党员责任制度,鼓励各教研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探索各种参与的办法和途径,并给以相应的财力支持,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增强广大党员的责任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党员感到自已的权利被尊重,因而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已,主动地变外在的压力为动力,这样学校的行政成本就会大降低。第六,建立和完善以党员代表和非党员代表相结合的财务审计监督小组,打破财务审查由主要行政领导垄断和由行政领导指定审查人员的局面,审计监督小组由选举产生,把财务支配权和审计权分开,以改变财务不透明的局面,缓和教师与领导间因为缺乏沟通而产生的离心力和消极怠工现象,规范主要行政领导的职务消费,有效制止职务消费异化和基建中暗箱操作,防范腐败现象的产生,从而建设和谐的党内关系,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2、建立党员教育和学习的长效机制,正确认识教肓和学习的必要性。
党员教育培训是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专业能力,加强守法观念,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重要渠道。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机制。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建立健全党员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制度,提高党员素质。如相比公务员系统,目前普通中学党员教师的专业再教育状况和政治理论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党员教师从教后再也没有重返大学接受再教育,知识严重老化,师生之间由此引发的冲突为数不少,教师深感再教育的必要,但学校原则上不可能有机会让教师重返大学更新知识。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员的学习,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党员教师的政治素养的培训则更落后于实际,一方面,党员教师本人不能正确对待政治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党的组织没有应有的认识,认为教师上好课就行,没有必要在政治学习上花时间,但事实上教师除了教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育人,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天职,两者缺一不可,但如果教师不学政治,不加强思想修养,不能形成良好人生观,价值观,则难以完成任这神圣的使命。因此加强政治学习是有必要的。第二、要建立健全党员的纪律和法制教育制度,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纪律条例和法律法规。第三、要在党员学习教育制度中明确细化党员意识教育,要求每个党员时刻牢记自已的党员身份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已。第四、要在教育培训制度中明确细化开展各种富有教意义的主题实践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 项活动之中,使党员实践活动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让党员在实践中受教育,激发光荣称感和责任感。
其次,建立党员不断学习机制。学习是党员获取知识的主要形式,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政治上清醒和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要使每个党员政治思想,政治觉悟高于群众,工作业绩高于群众,业务能力高于群众,必须建立健全学习机制,第一、要坚持完善已有学习制度,健全学习体系,建立和落实党员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第二、要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在党内营造成党员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善于学习,善于更新知识的良好氛围,使各教研组,处室党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党员真正成为一面旗臶,永堡先进性。第三、要深入社会实践,努力向实践学习,检验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就要看他能否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看他能否真正关爱学生,关心校事,关怀同事,真正做到“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抓住了实践标准,党员的学习评估就有了实现途径,党员学习就有了正确的方向。第四、积极探索党员校外教育的途径,加大带薪学习的力度,加快知识的更新;加大党员校外考察的财政支持。打破校外考察学习主要由行政领导垄断的局面。
(三)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一旦确定,干部就成了决定因素。”党员领导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党建工作的质量。故加强党员领导的培训尤为重要。第一、不培训不上岗,培训合格再上岗。在任职前加强党员领导的政治理论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党务工作系统知识的培训。第二、定期对党务工作者进行专题培训。目前,学校领导的培训更多的是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而党务工作方面的培训较少,几乎没有。第三、加强党务工作培训阵地的建设。在现在的中国,各省市、区县均有党校,其职责主要是培训党政干部或后备干部,而学校的领导往往是系统内进行培训,这个培训着重是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所以,教育系统可以依托区县党校的师资,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或者,依托各区县教师进修学院加强对系统党建工作的研究,并以此为载体和阵地来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
(四)健全制度,确保党建经费的落实
各基层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死板,多是由于受到时间和经费的制约。对经费问题,可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学校出一点、上级党委党费返一点、党员自筹一点)筹措活动经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 组织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
(五)加强对离退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其能发挥余热
对离退休党员,要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要结合实际,组织她们过好党的组织生活,如,建立离退休党员QQ群,加强与他们的思想交流,要求他们“管好自己的家,看好自己的人”,并力所能及地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科普活动,积极发挥他们的“余热”,可开展网上过组织生活,上党课等形式,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六)严格要求、教育、管理,尊重和维护党员的权利,真正关心他们,切实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做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要强化对党员的日常管理,要严抓“入口关”和“出口关”。党员“入口”要按照标准,严格程序,保证质量。要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疏通好党员队伍的“出口”,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特别是对违犯纪律的党员,要严肃处理。各基层党组织在强调党员尽义务的同时,要切实保障党员的各种权利,努力做到义务和权利的统一。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党员,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切实给予关心照顾。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心,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第四篇: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教育改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马关县古林箐乡中心学校为例。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努力增强改革意识,投身于师德建设实践中,成就于师德建设的伟业。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师使命感;制订规范,明确师德内容;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本文就从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师德师风 教育改革 教师使命
一、师德问题
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一直以来备受社会的关注。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专业知识最为高深的一个群体,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其在道德意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规范上有更高、更严格的期望和要求。就目前古林箐乡中心学校的师德现状来看,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方面的。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而教师不同的理想目标在教育教学中会产生不同的动力。当前,在我国的学校虽然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这个环境基本溶入于整个社会中。社会上有不少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现象,诸如干部队伍中的钱权交易、执法队伍中的贪赃枉法、新闻传媒的有偿新闻、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等,对教师队伍的冲击甚大。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弘扬“蜡烛精神”、做“春蚕”、当“人梯”,已不再是响亮的职业口号,更难化作工作的动力。而在有的老师看来,自己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违法乱纪,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份工资就不错了,什么崇高理想、无私奉献、“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等等都过时了。因而,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自己业务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礼,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小节,大礼不可不讲,小节则可以不拘。长此以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自然发生偏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才,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在古林箐教师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或是将来有一技之长;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学校领导、德育处和辅导员 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在古林箐中学有的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很少,也不愿意花力气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讲课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动不动就发牢骚;更有个别教师衣着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的甚至沉湎于社会上的一些“低俗之风”而不能自拔。凡此种种,完全有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群体形象,也毒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而“所谓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项工作、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勤勉努力的行为倾向。”1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但这些被视为“国粹”的优良传统在当今学校的校园内甚至大学校园内却受到了挑战。据我对我们乡老师的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不热爱教师职业,没有职业的神圣感,不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在岗不出力,敷衍塞责,马虎从事,不改进教学方法,不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2由于他们的不思进取,才会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备课敷衍了事,上课照本宣科,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调查数据中发现:学生有高达50%上课不注意听讲,希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教学相长3的占61%,这要求老师要有自己的讲课方式,做好充分的提前准备;也有一些教师到是看好这个职业,但也不过是把教师工作当作一只“稳定”的“旱涝保收”的金饭碗而已。他们爱吃这碗饭,但又不满足,因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常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胡乱应付,而主要精力则花在别的营生上。这种精力投入上的隐性流失现象在学校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还有的教师则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工作随意性强,自由散漫,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对学校的纪律置若罔闻等等,这些都严重的违背了学校师德建设的宗旨。然而进入21世纪,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评价一种职业优劣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中经济收入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正变为愈来愈有分量的尺度。而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没有离开过“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产学研”4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今天的许多学校,大部分已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荣,而是以学术成果的多少论英雄了。出现这种原因很简单,因为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
师评价中权重太大,可以说真正决定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的已不再是书教得怎么样,而是所谓的科研成果多不多了。正因如此,教师们对自己的本职——“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关注“有没有文章” “发了几篇文章”以及“发在了哪个刊物”上。虽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明文要求的,但是,只要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有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已至于形势所逼,为了评职称是鸭子也得上架。而且,即便千辛万苦炮制出大作,往往还要托人情,找门子,花钱买版面,真是苦不堪言,面子失尽。
二、师德的失范
社会大环境即知识向经济转型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腾飞的中国,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需求对每个人都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某些领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利益格局,使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整个社会的功利倾向,使教师心浮气躁,“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5这真是当前很多教师心态的生动写照,学校在这方面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金钱物欲的上升,理想情操的失落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等师德滑坡现象。而教学与科研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研技能,是学校教师的一致共识,至于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正因如此,对古林箐乡中心学校的教师而言,只要学历符合要求,教学过得硬,论文发得多,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这是其一。其二,长期以来,我校的师德教育工作经常被视为政治教育,师德的“德”字常被归结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其主要内容是让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而不是对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理想、师德态度、师德法纪、师德作风、师德技能、师德良心、师德行为等一系列的师德规范建设工作的培养。同时,我校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大多数也是以开会和学习有关文件的形式来代替师德教育,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形式主义,这就使很多教师对师德教育难以产生好感,也不可能重视。正
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我校师德失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虽然我国学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但也给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教学努力的人得不到奖励,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到肯定。而且,由于教育教学没有量化标准,而科研容易量化,因此科研指标在各学校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在这种抓教学默默无闻,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还有谁愿意去精心备课,用心教学,辛勤育人呢?在另一个方面,我校的教师超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据我调查的资料统计,我校的老师实际工作时间平均每天在十四个上时以上,其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国家的标准,而且工资与付出并不对等。这无疑给我校的广大老师带来了许多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现在学生不好管,一方面是我乡的独生子女的增加以及家长的期盼与关注;另一方面一些智力低下、心理异常的学生,家长根本不愿意也没条件送进特教学校,而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更是凤毛麟角。诸多因素(教育教学评价、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的压力)使我校的老师们不堪重负。然而升学压力之大是一般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家长、学生、社会、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值极高,一旦考不好,或学生在学校有什么问题和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所有的罪过就会集中到教师身上。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教师的职业声望相对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教师等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翻了身,国家对他们十分重视,注意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在最初几年辉煌之后,又开始走入新的困境,传统的教师等广大知识分子以理性方式影响社会的情景,正由商业性的明星、歌星、体育明星和政治活动家取代。这种由历史的渐进发展与断裂造成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失落并影响到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信心,使许多人处在苦闷彷徨之中。更重要的是我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太低,这也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声望。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评价一种职业优劣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中经济收入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正变为愈来愈有分量的尺度。总之,较低的职业声望挫伤了教师的职业情感,从而也在无形中使教师降低了对自身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孜孜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校的老师们都感觉到了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然而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是僧多粥少。因此我
校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曾参加学习进修的现象非常普遍。教育教学工作完全依靠以前的知识基础,普遍感到思维和精力的不适应,工作压力也就随之加大。加上现在的教材都是新教材,不再是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材就能把问题讲得很清楚的,往往要借助现代的教育技术,比如说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另一原因是学校福利待遇低下。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加上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浓厚,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使得优秀教师的流失情况极为严重。同时学生择校、辍学、厌学现象严重,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使得老师从教的热情也遭受严重挫折。虽然大部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希望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但是又觉得自己工作负担重,强度大,收入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少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在国际上,我国教师工资收入指数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1/4。不到印度的1/26,尽管近10年来,这种局面有了较大改善,教师工资收入连年增长,然而教师收入偏低的现实仍未扭转。这种收入的低下的状况,不仅让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所以许多年轻教师想跳槽的比率越来越高,而他们跳槽的首要原因就是收入偏低。由于做教师工资偏低,许多优秀人才宁可到企业上班,留在学校的也大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第二、第三职业。
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
在一个总体道德水平不高的社会里,单单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既不现实,也无法做到。当然,我们并非否认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但是,社会大环境没有得以不断改善,师德失范问题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教师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国家先进科技的发源地。学校教师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每一个角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其思想素质修养的程度,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对整个社会风气、甚至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都有着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如果说以前教师认真执教,“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已无可厚非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师德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对当代我校教师来说,师德的要求也具有“先进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展示人生的最高境界,还要做小学生们高尚的人格榜样,不仅要把具体的道德规范践行同最崇高 的人生追求相结合,还要引导小学生们确立人生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达到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教师的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直接联系着整个社会。正因如此,我们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满足其“既重塑自己,又塑造他人”的崇高职业要求。
师德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束后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对师德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先进典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还在于教育界的内部,即,教育体制本身的影响。可以说,多年来我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基本上不成功的。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已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大力抓素质教育,报章杂志大力宣传新课程理念,而实际上我校却仍然按教育界的“潜规则”行事,而社会尤其是家长更是以分数和升学率论英雄。近年来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进,相反,“应试”教育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结果,人们急于摆脱贫困,期望通过“新科举”这条急功近利的道路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甚至通往社会上层。教育的“社会稳定器”和“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的作用被夸大了。“应试”教育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素质教育却是长期的基础教育,而整个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使人们选择了“应试”教育的道路。正因为社会上“应试”教育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少教师得了抑郁症和焦虑症。由于心理上的扭曲,影响到日常的教育行为。如有的教师往往将自己心中的抑郁和焦虑化作一腔怒火撒向
学生,于是出现了体罚、殴打、讽刺、侮辱学生等等有违师德的行为,师生关系严重恶化。另外,如我校的家教、补课为何屡禁不止?恐怕不能全怪学校和老师,体制问题难辞其咎。„„然而市场经济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吕氏春秋 情欲》),“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吕氏春秋 功名》),人性如此!市场经济承认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合法权益,完全符合人的本性。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经济出现不过二、三百年,但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却超过了过去几千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承认个人利益,是讲道德的前提。我们提倡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但我们不能要求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实行阳光工资(严格说来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阳光工资)以来,似乎又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的拿不到津贴,做得好的拿不到奖励,班主任的工作付出与班主任津贴严重失调,无形中打击了我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现实中去大谈什么师德,那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教育腐败要严厉惩治,但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和措施也要跟上。教师的社会地位,从理论上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上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需要严格要求,但更需要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更多一些各界的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和关注度很高,但对教师的实质性关心帮助却很少。教师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很大,但工作却与待遇不成正比。而这些因素是造成师德失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在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从那个时候起,“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就成了广大教师梦寐以求的一个理想。在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这个目标被再次重申为“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如何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经费保障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这意味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像保障公务员待遇那样保障教师的待遇,而法律同时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也就是说,在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的保障方面,教师和公务员再也不能有高下之分、先后之别。这样,“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说法,以及让教师工资
亦步亦趋地向公务员看齐的做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不合情理法理,甚而有人为给教师施加“歧视性待遇”之嫌了。正确的做法是,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改为“教师工资纳入公务员工资序列,与公务员工资实行统一保障”;或者进而像法国、德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一样,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纳入公务员范畴。总之使教师的工资待遇具有与公务员同等的刚性保障,而再也不用以“不低于公务员”为限,不必看“公务员标准”的“脸色”行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待遇弱势和权利贫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像报考公务员那样参与教师职位的角逐;才能如温家宝总理所愿,“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真正造就一大批“一辈子献身教育、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让学生永久铭记”的教师和教育家,“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国城乡蔚然成风”。
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振兴有赖于教育的振兴,教育的振兴取决于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任又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对每位教师提出了如何有效开展工作的崭新课题。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努力增强改革意识,投身于师德建设实践中,成就于师德建设的伟业。时时刻刻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一根弦。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德要求,结合教师的实际,我们提出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把师德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对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大力予以宣传、表彰;对品德有缺陷的教职工,要加强教育、帮助,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师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愿师德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愿教师真正成为天下更令人崇敬、向往的神圣职业!我们可以断言,随着客观存在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必然也随之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也会相应地改变,得到根本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赵福庆,素质教育实施策略[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2]胡永萍.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3]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章致政。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J].教书育人,2004.[5]高兆明.从价值论看效率与公平[J].哲学研究,1996,(10).[6]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7]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研究中心编著.2007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分析报告[C].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的压力与挫折[M].中国和平出版社.[9]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M].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0]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1]傅道春主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周俊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J].甘肃理论学刊,2006,7(4).[13]陈会昌.竞争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刘芬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15]当代教育研究[J].2008,(01).[16] ][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注释: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出自《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 互相取长补短 4 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5 出自《墨子亲士》第43页。中山大学出版社。6 引用http://tieba.baidu.com/f?kz=408134922 网站时间:2010年4月6日。
第五篇:试析当前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当前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王辉,山东省东菅市委党校副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1)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4.】71.0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而且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因此掌握和了解当前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我国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在于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健全社区管理体系。因此,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需要找到有效的路径、拿出合理的措施,努力形成新型的社区管理格局。然而实践中,各地对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了不同做法,由此引发许多问题。
(一)对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识存在着误区 新形式下如何认识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如何搞好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认识理念中仍然存在着以下二种认识误区:
1.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片面认识。部分社区和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只单纯注重GDP增长,对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特别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视不够,对解决社区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力度不够,对落实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不到位,造成了社区发展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
2.对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圭体认识模糊。现在有些人简单的认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只是公安等少数负有维护社会管理秩序职能部门的职责,大多数部门和大多数工作人员与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关系不大,对党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缺乏齐抓共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甚至将本部门、系统职责范围内出现的社区社会治安管理问题推向社区,推卸责任。
(二)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落实体制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如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权、利不够一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没有在工作体制和机制中得到完全落实和充分体现,社会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
2.有些领域的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够科学缜密。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面,各种调解手段还缺乏有效衔接;社区社会治安管理情报信息预警机制滞后于实战需要,造成有些工作被动:刑侦队伍素质和装备建设还有“欠账”,攻坚破案的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方面,各监测预警系统设臵的监督点还比较少、现代化水平较低。
(三)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素质殛待提升 杜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在数量、素质、能力与形势下的维护稳定工作还不相适应,公安机关警力不足尤为突出,基层所队民警常年累月超负荷运转,劳动强度很大,不得不大量聘用协警人员。在物质装备上,公安机关指挥调度系统、反恐处突装备、刑侦装备、网络监控设备以及安全生产领域救援设施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实战任务需要。
(四)社区社会治安自我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在社区社会治安自我管理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着渚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短缺、社区治安管理工作运行困难。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工作的运行受到严重制约。由于许多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社区工作资金投入偏低,导致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难以提高,社区工作难以扩展,工作质量难以提高。二是部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淡薄。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不但难以推进社区治安的治理,对社区的长远发展也有不利影响。三是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目前,在大多数社区职业化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队伍尚未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还很低。
二、当前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策建议
(一)屏弃传统落后观念,树立现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理念创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若力推动四个转变,即推动由“轻”向“重”的转变,即屏弃过去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甚至忽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的落后观念,把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的任务,摆上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臵;推动“堵”到“疏”的转变,即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口前移,在重视创新解决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源头预防和引导化解的措施,实行标本兼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推动由“散”向“合”的转变,即努力克服当前某些社会管理领域仅是某个或者某几个部门“单打独斗”的格局,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推动由“冷”向“暖”的转变,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理念,充分尊重综治对象,努力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文明管理、热情服务,实现“情、理、法”的统一。
(二)着力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健全领导机制,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结合的全覆盖、网格化的组织体系。
1.理顺社区内各主体之间关系,明确党组织核心地位。一是继续完善社区工作站制度,实行交叉任职,突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探索实行社区工作站站长与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制度和以及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相结合的机制,指导推进社区居委会和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在代袭业主利益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同时,代表小区居民向社会各方反映需求,实现居民自治和业主自治的统一。二是以党建为龙头,推进社区资源整合。坚持以党建为龙头,抓住理顺体制、健全机制这个重点,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开展部门职能进社区、单位党建进社区、党员奉献进社区等活动,扩大社区党建的基础,实现共驻共建、共管共享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2.强化县(区)层党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三个层面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职能,明确各自在社区中承担的职责。应突出街道在社区建设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社区工作站为平台,将下沉到社区的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服务事务等集中归并,形成纵向到底、重心下移的管理服务体系。
3.完善社区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推进扁平化的公
安指挥调度体系建设,建成集中接警、指挥有力、信息畅通、设施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化公安指挥调度中心。二是推进“平安城市”基础项目建设。综合应用现有资源和科技手段,建成集地理信息、网络通信、视频传输、模糊识别、访问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安全防范系统,构筑起覆盖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重点单位、要害部位、交通要道、治安复杂场所等重点防范区域的城市治安防控网。三是推进治安巡逻防控机刮改革。按照“屯警街面、网格布警,昼夜覆盖、无缝衔接,以动制动、以快取胜”的要求,继续深化以110为龙头的多警联动路面动态巡逻防控机制,构建全方位、全时空的街面治安巡防网络。
(三)多渠道保障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财政投入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将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
2.实行专项扶助。借鉴某些地方做法,每年从彩票公益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杜区建.饺的福利服务和公益事业。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由政府出资,社会提供服务。
3.加大配套设施投入。由政府投资,按规划同步建设配套的政务管理用房等。加强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用房的规划、建设、移交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用房的足额及时移交。
4.鼓励社会投入。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
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会事业投入和发展机制。
(四)着力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社区管理服务是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有效载体之一,直接关系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效。
1.搭建管瑷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由街道或民政部门牵头的集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内部协办、资源共享”,满足居民各个层次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2.推动城市执法职能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边界统一、协同巡查、分类执法”的社区行政管理执法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范围,形成管理主体清晰、执法到岗到位、一线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3.提供及时有效的社区服务。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基本服务,启动居家养老、育婴托幼、美容保健、健身娱乐等新型服务,着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五)积极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手段的科技现代化
搞好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治理手段的科技含量尤其重要。
1.抓好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用。大力开发应用科技含量更高、技术水平更先进的电子信息硬件设施,广泛开发应用更科学、更实用、更精密、更安全的管理软件系统,尤其是要注重自主研发符合当地甚至是本小区实际情况的应用性管理软件,推动治安缉合治理工作上水平。
2.抓好信息化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科学研究制定社区信息化发展规则,把政府的写社区的、公共的与局部的信息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在确保各类专业信息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区域之间、社区之间、政府部门与社区之间、社区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化管理的“壁垒”,促进信息化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管理资源的综合效能。
3.抓好信息化管理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绢合、分析、研判,不断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强化信息服赛实战功能。同时,大力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