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
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
一、“学习型社会”的含义与特点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过程。每一个公民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学习者的身份从传统教育的对象变成了学习的主体、由他律转变成自律。学习型社会以人为中心,创建终身学习的体系和学习组织,为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自我价值提供机会和服务。我国学者也综合学习国内外对教育型社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胡梦鲸教授认为:“学习化社会是指人人均能终生学习的理想社会。此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权利得以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地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消除。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每一个人的天赋潜能,使其成为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人。”他还提出学习型社会学习终身化、全民化、人性化、系统开放化、资源统整化等趋势。“学习型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通过回顾各界学者的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学习型社会的几个重要特点。第一,在学习型社会中,任何人在其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权利和机会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实现个体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第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非常强调人的主体性。以人为中心,一切教育活动围绕人逐步展开,如教育的内容要根据人们需要进行设置。第三,学习型社会旨在促进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个体自身价值,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之上,反过来社会的进步又为个体发展提供帮助,二者相互作用。第四,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整合资源、统筹协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各种教育机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创造、提供教育平台。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型社会中,人们普遍具有学习意识,在其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有权利和机会享受国家、社会提供的教育服务,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意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学习型社会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平等性、开放性、终身性、主体性。平等性是指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不只是特定的阶层有机会接受教育,而是人人可以接受教育。人们不仅学习需求被满足,还可以根据爱好或需求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在这种环境中,学校不再是提供教育的唯一机构,而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共存,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多样选择。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类乃至全世界的教育系统、教育机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为全球的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和学习环境,这就是学习型社会的开放性特点。所谓终身性,就是传统的学习观念被颠覆,学校教育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个人学习生涯的结束。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随着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推进,人在不同阶段需要学习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应对新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习不再是外部环境强加给个体的任务,而是学习者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型社会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人们参与的热情,吸引人们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方式的革新,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
二、什么是“社区教育”
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依靠多种方式和途径,社区教育是其中之一。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和性质使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特殊的功能,社区教育是普及新型教育观念,推动社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社区教育最早起源于丹麦。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丹麦“民众中学”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展社区教育的开始。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向丹麦学习,社区教育逐渐在北欧乃至整个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起来。社区教育在美国获得了开创性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建立社区学院,专门为那些家庭贫困的年轻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区学院以当地民众为对象,提供教育服务。社区教育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美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为完善美国教育体系做出贡献。学习型社会的观点和发达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经验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社区教育在我国的起步不太晚,但是在建国初期和文革期间发展缓慢,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获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社区教育在社会发展需要、人们积极呼吁下恢复发展起来。社区教育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发展道路,因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概念界定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从不同的定义、解释中也可以总结出几点共通之处:第一,社区教育是对民众的教育。教育学家柯隆威曾说社区教育是用驾驭的力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用人文主义的精神来弥补人民受教育少的缺陷。()这体现了社区教育的全民性,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资源开放。教育是开启民智,提高人民素质的有力工具。第二,社区教育即社会教育。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以外,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和服务对象的教育活动。传统学校教育的对象范围有限,社区教育对社区中的所有个体,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统统为其提供教育服务。也体现了社区教育的全民性和平等性。第三,新时期,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息息相关。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形式,发展社区教育能够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社区教育满足个体对教育的需求,有利于个人实现价值,进而推动社区和社会发展。社区教育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学习型社会的建成。总之,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社区的发展、社会进步。
三、社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一)社区教育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在理解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时,还必须要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是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的有机整合。[8]终身教育充分提供学习条件,如建立各种教育机构,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要。学习者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权利得以实现。学校保障了学龄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实施,而人们在完成学校教育进入社会工作后的教育就需要借助社区教育得以实施。社区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社区在日常生活中宣传教育观念,比如通过宣传栏、报纸、社区集体活动等,能够对人们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人们逐步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技能,不仅提升个体能力,还能丰富生活内容。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体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体能力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源泉。人们认知上、行为上重视学习,会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学习型社会中个体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在生活、工作技能方面的知识。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将不同教育阶段与不同的学习内容紧密联合起来,全面提高人们的能力素质,使“人人能够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得以实现,保障学习者的基本权利,提供公平、公开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实现每一个人的天赋潜能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二)社区教育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方式
社区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教育具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是短期性教育和学习。由于社会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们需要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专业工作的需要。其次是通过阅读学习。报刊、论著,教材不断更新出版,满足了人们对新知识的需求,人们通过阅读学习掌握新知识、新观念。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最基本的途径。第三种方式是通过视听进行学习。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发展,为人们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广播、电视、电脑都是人们视听性学习的有效方式,这些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事物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独立于社会系统,学校教育具有封闭性特点。这就会造成学校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不够,进而导致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难以体现。另一方面,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不断推进,传统学校教育并不能持续为个体提供教育服务,但是学习需要贯穿人一生,所以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时,需要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将教育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教育行为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社区教育为这种结合提供可能。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将学校的部分教育责任分配给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使个体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及时获得不同的教育机会,做到随时随地接受教育。社区教育为人们交往、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的技能,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社会化贯穿人们的一生。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在人们进入社会从事工作后,社区就成为了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教育是推动建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社区不仅要承担生活、娱乐、交往等传统服务功能,还要承担起教育功能。社区教育承担起教育的角色,给完成了学校教育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人们能够了解自身以及发生着显著变化的社会。“唯有教育,可以按其合目的性和品质来引导人类走向健康的合作与和平的生活,走向繁荣和文明”。[9]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居民是社区的主人,也是社区的服务对象。社区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为居民学习提供便利,进而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社区教育为学习型社会建设重构社会道德和价值
新时期社会建设离不开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而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张,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社会各方面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中国用三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发展道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就会进入利益分化、冲突时期,各种社会问题涌现。如果人们学习不足,人的能力素质就不能与社会发展速度相匹配,就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能力与挑战的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问题交织,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提升自身能力,应对社会变化和转型的挑战,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所以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应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型社会强调从为了经济利益而学习转变到为了成为公民而学习,它倡导公民身份和民主理念,强调公平的学习和教育机会,进而推动公正、和谐社会环境的形成。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相一致。社区教育为人们提供学习和教育的机会,帮助人们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在提升个体文化素质的同时还不断提升个人道德素质,加强个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同,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团结的氛围。经济建设成果只能从物质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世界的丰富还需要教育来实现。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物质丰富和精神满足的双重保证。物质生活的丰富从生理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教育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进行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合理处理出现的问题,才能推动社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成。
(一)大力推动社区教育多元化与自主化的观念的实现
社区教育的主体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教育活动要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前,一定要进行民意调查,了解人们的真正需求、充分尊重民意。通过综合分析,按照人们意愿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要保证全员性,还要保证教育活动的针对性,突出个性化,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尊重民意,培养人们的自主意识。人是学习型社会中学习的主体,培养人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人们自主学习。人们的主体意识加强,对社区的认同意识就会提高,有利于个体和社区的融合和发展。
(二)社区教育资源需要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继续教育专题规划(草案)》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教育服务功能,引导并鼓励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扩大公益性教育资源开放的范围和程度”。[10]国家和政府应加强文化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社区阅览室、活动室为居民提供学习场所。博物馆、文化宫等设施应合理对外开放,吸引居民参与其中。社区教育在开放已有的社区文化场所时,还应该积极与附近学校、企业进行合作、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发挥本社区的优势,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障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规范。国家和政府应积极地把“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思想观念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和策略,同时还需要从国家层面和制度层面制定、完善关于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规范、保障社区教育活动有序进行。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涉及财政、教育、文化、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给予规范,形成合力。政策的支持才能推动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社区教育发展应循序渐进开展
社区教育在农村的开展可以说还是近几年才开始,如何让这种教育模式能在农村扎根、正常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必须先搞试点然后把成功的模式全面推广,大跃进式的一哄而上、以数字衡量考核最终只能是弄虚作假,有违教育教学规律。
五、结束语
社区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我们坚信中国的社区教育以后也会越来越好。教育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建立建设学习型社会。我们必须把握社区教育的含义和特点,深刻思考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对于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隐患必须分别及时解决、提前预防。社会各界共同配合,共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进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人是学习型社会的主体,主体性、全民性、终身性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以人为中心,号召人们全面学习,让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个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终目的,建成学习型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教育是这些任务和目标实现的有力手段。
石练中心成技校
余
珑
2017.11.5
第二篇: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合乡并村工作中过激、过快。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必须在搞好统筹规划、政策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向心力。)
一、农村社区规划要合理
确定农村社区的规模和范围,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在社区建设中,各级各部门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针对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制订合理的规划图,包括村庄规划图、村庄给排水图和村庄绿化图等。要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增加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行政村规模调整规划,稳妥慎重推进,避免大拆大建模式和低档次重复建设,有力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要坚持规模适度原则。原则上不再保留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要本着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方便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原则,适度确定规模。通过调整,加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村,发
挥其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要坚持地域相邻原则。行政村规模调整一般在相邻村之间进行,合村并居后的地域结构、交通结构和管理体系等,要能体现方便快捷的效果、坚持尊重历史、兼顾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生活习俗,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着眼发展出发,统一规划,就近就便的原则进行规划。三要坚持优势互补原则。选择确定拟合并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筛选,重点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为重点推进对象,力求通过合村并居,使农村资源配置趋于合理、资产组合更为优化,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农村社区设施要配套
农村基础设施配置的最大问题是居民点规模小、人口密度小、无法满足高门槛基础设施的配置需求,许多设施如供暖、供气等因不经济、使用效率低而无法配置。而要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社区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规模,应根据经济条件、人口规模和乡风民俗等因素合理确定。
一是行政办公设施。要通过整合、调剂、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或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行政服务,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内部配置综合服务厅、社会保障站、纠纷调解站、计划生育站、公益服务站、综治服务站等。二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各地实际,社区中心村庄或较大村庄,可设置集市等商业形式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农资服务超市、日用百货超市、洗浴室等可结合现有资源进行改扩建或在社区服务中心内部设置。三是教育服务设
施。学校的设置需要根据社区规模合理设置,原则上 设置一处中学,设置一处小学。在扩建或改建学校设施中可以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以学校为基础扩展兼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继续教育功能的新型农村学校。四是卫生服务设施。在社区建设中积极开展卫生服务站的设置,构建安全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结合中心村选址,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按照居民出行10分钟可到达的要求,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并实行一体化管理。五是文体娱乐设施。在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对文娱设施进行改扩建或新建,设置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室、文体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文教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等。六是节能环保设施。农村社区将农村茅草土屋移到宽敞楼房,由零散村落到标准社区,既要改变小、散、旧状态,也要清除脏、乱、差局面,使农村转变为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镇。
三、农村社区宣传要到位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着干群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干部对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干部存在畏难心理,怕资金难筹而导致举债建设或“乱尾工程”,怕征地拆迁的难度大、影响干群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农民存在模糊认识。有些农民虽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但对社区建设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农民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等、要、靠”思想严
重。有的农民担心合村并居只是“一阵风”,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日后难以兑现。有的农民受宗族观念影响,担心搬到新社区后,难以被异性群众接纳。
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误区,有关部门要改进工作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策划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高质量的宣传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再宣传、再动员、再鼓劲。积极组织宣传人员进村入户,召开村民大会为村民讲解社区建设的宗旨意义和政策内容。采取定点展览和流动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干群参观社区规划蓝图,组织群众到外地或试点社区实地参观,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建设社区的积极性。
四、农村社区机制要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人员组织到位,配套政策优惠,管理机制协调,强力引导推动。同时,要加强对推动情况的检查、监督和考核。二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要严格依照《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进一步深化村民自治,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 规范村民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切实维护好社区居
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可通过“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等活动的开展,争取社区建设资金。从农民群众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作为着力点,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保障村民的利益,从而调动社区居民的极性,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农村新社区规划和建设打好群众基础。
五、农村社区法制要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独立的社区法律,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律更是一片空白,能够作为社区建设的规范性起指导作用的只有国务院、民政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和个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社区建设的依据仅仅是当地市政府或县政府制定的一些对于置换土地的实施办法,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关于合村并居规定,社区建设仅仅是模仿其他地区,照搬模式,这严重制约了社区的建设。社区的管理也存在较大的问题,社区委员会的性质尚未明确,管理模式仍采用传统的村民自治方式,居民权利义务不清,管理关系混乱,严重影响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完善社区管理模式。各项法规政策是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为避免合村并居走弯路或走错路,国家及其各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社区建设,确定社区委员会的性质和管理职能。国务院和各部委应当制定引导性的政策文件,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合村并居实施方案,规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应明确社区居民在新社区中享有的权利和担负的义务,按照社区
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完善社区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各种农民团体和农民组织,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促进社区的良性运转。
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旧村拆迁或者新村建造,而是一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工程,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不定框子,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大胆探索,积极试点,主动适应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多出经验,多出成果,大胆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
第三篇:01.长三角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长三角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德积成人学校周琦
摘要: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要求。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农村社区教育还存在着认识、财政、人口和制度方面的问题。要排除这些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区,就应该从增强社区教育意识、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大力开发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源着手。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农村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从国外传到国内,在国内从城市慢慢扩展到农村。在长三角地区,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开展社区教育是加强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生活质量和树立正确荣辱观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新世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它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本社区内的各种学习与教育活动,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而提供服务的教育新机制。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以社区发展为本,以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本。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全面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社区。农村社区教育是为满足农业经济为主的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而进行的各类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活动。
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内涵的农村社区教育为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依附于同一社区,生活方式呈现开放性,社区凝聚力较强的同时也存在着思想狭隘带来的矛盾,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的调节需要教育的参与。农村社区成员的宗族观念、封建意识比较强,农村社区教育必须要承担起精神文明教育、现代意识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的任务;农村增产增收所需要的实用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也是农村社区教育的重点,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的新内容。
社区教育,是在农村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二、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增强意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了成人教育要确定“终身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小部分,单有学校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在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存在不少困难。首先要向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和群众宣传社区教育的意义与要求,讲明社区教育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加强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标准。以此来提高社区成员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全面认识,改变他们对教育死板的只限于学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知道社区教育是终身不断进行的全程、全员、全面的教育体系,从而使他们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到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达到融入整个农 1
村社区教育体系的目的。
三、强化领导,建立组织,健全制度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首先要贯彻《教育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实施依法治教,加强统筹管理。这样,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营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终身学习环境;有利于依照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科学施教,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盘活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提高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质量;有利于调动社区成员不断学习与深造的主动性,自觉地向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
农村社区教育有其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在组织管理上要因地制宜。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中的主要环节是管理体制和组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主管部门、承办部门、运行制度、工作条件、经费投人和评价管理是基本框架要素。在管理上要实行统筹管理的形式与办法,要在社区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不强求一律。当前,可考虑设立由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使社区教育实验更加贴近社会的广泛需要。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镇、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实施、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因时制宜。在发展初期,难免政府行为多一些,但从长远看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政府只能宏观指导,不宜微观管理,但在实施初期,组织领导方面离不开社区政府的支持。进入发展成熟期后,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和社会行为将越来越发挥基础性、广泛性、持久性和制度化的作用。
搞好社区教育工作,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是社区教育获得持续、有效发展的保证。首先是外部环境方面的制度,通过试点逐步实行社区成员的终身教育学习登记制度,以及相应配套的促使社区人员积极学习的劳动用工制度;其次是领导、管理、协调机构的工作制度,提高机构的职能效率;第三是社区教育资源(包括老师资源)的共享、共同参与的制度;第四是必要的经费保障制度;第五是各项评估检查制度以及表彰奖励制度。
四、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的经济投入,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
农村社区教育需要政府宏观统筹以及多方面的经济投入,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料的指导。关键是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的壮大,扩大农村社区教育的公共财政基础,可以采取自愿与制度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这部分资金。长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社区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增加,可依法筹措更多的资金用于社区教育。只要教育内容真正是群众所需,群众自愿出资,则办学条件的创设就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要充分开发、培植和利用社区有利于教育活动的一切人、财、物以至时间和空间。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对社区教育建设及社区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尽可能地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既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相衔接,尽可能纳入社区教育的统一要求;其次是社区教育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乡镇“四个中心”即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初中、成人教育中心)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开放办学、相互补充、提高综合效益;再次是社区内有关图书馆、文化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含有教育意义的设施向社区开放;最后要通过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形式发挥社区内的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等人士的作用。
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做出艰巨的努力,这就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队伍为保障。仅仅依靠社区教育中心现有的师资资源,不可能适应和满足面广人杂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以兼职为数量主体,以
专职为中坚力量的多元化的具有相应学历、懂得教育规律、乐于奉献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队伍,才能更好地保障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五、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农村社区教育的目标在于挖掘农村的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需要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在2亿以上,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土地上,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不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着力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培养有前瞻意识的乡村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他们是农村工作的决策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起着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通过教育应当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化管理知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拓宽知识面,增长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管理的能力,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在教育上应该对中青年农民进行新农业技术的推广,使他们在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前提下,强化先进技术,淡化传统经验,接受现代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新型的材料技术、先进的生产方法,从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树立起中青年农民在农村创业的意识。
另外,通过社区教育建立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实行培训、就业介绍、就业管理的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的双向合理流动。农村社区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要打破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教育的平等,加强对妇女的生产、生活、娱乐教育。对于社区的老年人要使他们老有所享.提高他们的养身、娱乐、生活水平。
六、循序渐进,强化科研,勇于创新
农村社区教育一定要循序渐进,由少及多,由偏到全。在抓这项工作中,应该由办一次培训班到办多个培训班;由单纯农业方面知识到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由村书记、主任到村民代表、小组长,最终到广大村民培训班;由一个村到全镇各村的培训;由初级到中级直至高级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村民从不知道社区教育知识到了解社区教育并积极参与活动;从掌握知识的少到学到大量知识并得到实际应用;从只有一个人学到全家学,扩展到全村学;从全村学到全镇学。由原来的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从而使全镇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达到良性的循环。
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推进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基础工程,既要坚持实践,又要勇于创新。首先要建立领导决策,定期研讨社区教育工作制度,提高对社区教育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总体决策的科学性;其次是广泛组织群众开展社区教育调研和科研工作,“围绕扩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成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一主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三教统筹”上下功夫,在“农科教结合”中做文章,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第三是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和社区教研员要认真探索社区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吸取借鉴各地有益经验,指导社区教育机构开展教学研究和教科研活动,走出一条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成功之路。
第四篇:44.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高邮市汤庄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朱禄山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成员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社会文明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如何让这项工作持久、有效、深入开展下去呢?汤庄镇社区教育中心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多元化”为抓手,开拓社区教育
农村社区教育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以多元化、多层次为抓手开展社区教育,就能拓宽社区教育的平台。
1、主动介入
农村社区教育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与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分不开。如何叫主动工作呢?一是主动置身党委、政府领导。让社区教育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年初工作计划主动与政府工作计划对接,平时工作主动向政府汇报、请示。每逢政府重大会议或活动,社区工作与重点工作、突击任务,一起强调、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验收、一起考评。二是发挥志愿者队伍主动性作用。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是一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其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质量。汤庄镇共有社区教育志愿者近550人,平时社区中心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引导,鼓励他们发挥余力,帮助他们钻研社区教育理论,提高辅导技能。同时也让他们为社区教育出谋划策,当好参谋。由于有一大批志愿者的积极主动工作,使得我镇社区教育工作得以正常化、系统化。三是主动邀请专家参与培训,让农民领受到高水准、高层次的教育。社区教育中心还到外地邀请专家前来进行教育培训。如今年我镇请来武汉医学院女教授专门为广大妇女进行女性健康知识培训,参训者在娓娓动听的讲课中了解了女性生殖知识,又掌握了女性生殖保健常识。四是社区教育要主动开展工作。社区教育中心要完善工作机制,主动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确保社区教育规范运行。镇、村社区教育除了组织健全外,主要是定期开展工作。社区教育中心对各村(厂)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使社区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五是以活动推动社区教育。社区教育面向的是广大群众,总是采取面授讲课,将会懈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也要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中,享受社区教育的乐趣。如镇政府每年一次的“五·四”文化周,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繁荣了群众文化,活跃了社区文化,强健了人民体魄,塑造了美好心灵,弘扬了社会正气,提高了群体素质。
2、科学渗透
通过科学合理的渗透,从而彰显社区教育的功能,是社区教育的必要手段。一是在各项创建工作中渗透。村里创建小康村、计划生育示范村等,都把社区教育列为创建内容之一来考核。二是在考核工作中渗透。各单位、部门都要把社区教育培训纳入日常工作,政府年底进行学习型组织,家庭评选,从而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广泛开展。三是在营造氛围中渗透。各单位、部门都能根据各自工作特点,办黑板报、办专栏、散发资料,为社区教育营造氛围。成校中心自己编印的科技小报《惠民文摘》,汇集了法律法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常识、卫生健康知识等内容,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农推中心根据农时季节编印《农技简报》,及时指导广大农户科学种植。计生办十分注重宣传工作,把党的计生政策、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等知识,普及到每个村组。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我镇社区教育工作广泛开展。
3、有效实施
社区教育是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面向广大社区成员的全面教育。年初订计划各部门、各单位统筹安排,平时教育培训配合协调。社区方面以生活型、生产型为主,民间型、临时型为辅;学校方面以阵地型、培训型为主,把职业技能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1-
律法规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德育教育、艺术教育、乡土教育,环保教育落到实处,努力提高社区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现代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以“大众化”为宗旨,普及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特别是受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差异较大,这就决定了施教时,既要考虑群体因素,又要考虑个体因素,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类施教,分层施教。
1、要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农民教育培训中,主要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技术成果。汤庄镇在前几年刚推广超高茬麦套稻技术时,第一年请扬州农科所专家前来讲课,小面积试点,第二年镇农推中心和成校联手进行培训,扩大了这一技术推广面积。镇成校为了更直观地推广这项技术,专门深入到有关村组农户田间地头,跟踪拍摄麦套稻技术操作全过程镜头,制成碟片,到各村播放。由于直观、简明、扼要,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回去照样子种植,技术掌握快。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力培训和推广,如今我镇95%以上水稻种植面积采用了这项技术,受到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2、要满足当地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近几年我镇二产发展较快,出现用工荒现象。我们就为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机械加工、服装加工、电子装配技术等培训,培训后就能就地转移、消化,既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缓解了本地企业招工难困境。正是这些“大众化”的教育培训,构建了社区教育平台,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开展。
三、以“人文化”为理念,深化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不仅仅是理论说教,还要注重人文交流互动,使社区教育充溢着亲情氛围,流淌情趣内涵,让社区教育与农民零距离接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注重亲民性。
社区教育要体察农民的真情实感,选农民最需要、最迫切、最希望得到进行培训,我镇原来有不少家庭小夫妻俩双双外出打工,留下了小孩让爷爷奶奶管带,由于隔代亲,不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若留一个人在家照管小孩,收入又减少。镇社区教育中心经过调研,认为我镇绗缝被加工办得较红火,很适合这些对象的需求,于是就办起手工绗缝被技术培训班,经过培训的妇女在家就能进行绗缝加工,又能照管小孩上学,做到教育小孩、增加收入两不误,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2、讲究实效性。
社区教育培训的内容要让农民感兴趣、看得懂、记得牢、可实施、能见效。即让农民学了就有用,学了就能做,学了就会用。如我镇西大片水产养殖发展较快,广大养殖户对鱼市及饲料行情信息把握及对鱼病防治技术掌握十分需要,镇水产指导站与成校联合办班,请来专家进行讲座,还深入到鱼塘现场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科学养鱼技能,最近几年我镇水产养殖面积已逼近水稻种植面积了。由此可见社区教育只要以人为本,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四、以“特色化”为目标,创新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还在于不断拓展思维,不断改革创新,打造自身特色品牌。
1、围绕产业特色,开展特色教育培训
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它也要围绕本地产业特色,开展自己的特色教育培训,为地方经济腾飞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近年来,我镇温室大棚发展较快,镇农推中心与成校紧紧围绕大棚种植技术普及开展教育培训。由于“供”、“需”相符,如今大棚蕃茄、大棚西瓜、大棚蔬菜、大棚草莓都能反季节上市,一亩大棚种植超过二亩普通种植收入,产生了可喜效益。
社区教育也从中获得了展露拳脚的宽广舞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2、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引入教育培训
社区教育既要与时俱进搞教育培训,也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开展特色培训。汤庄镇虽地处高邮市边远地区,却是文化昌明底蕴丰厚的文明古镇。社区教育中心与文化站因势利导将丰厚传统文化引入社区教育,让濒临失传的舞龙、连湘、花船、舞狮等民间文化、文体活动恢复起来,培训了一大批活动骨干。镇里重大活动、庙会频频亮相,浓郁了活动氛围,增强了文明气息。联谊村女子舞龙队多次被市里邀请到大型活动中表演。女子连湘队曾被无锡电视台专题采访拍成专题片而名扬全省。如今全镇仅民间舞龙队就有8家,每年三月初六吉祥寺庙会上总能看到他们恢宏的表现场面,吸引了周边乡镇群众观看,形成了汤庄镇社区亮丽文化特色。
第五篇:关于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欠发达乡镇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加强农村新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特定时期,农村新社区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参加了本次城乡统筹培训班学习,我感触颇深。现结合平阳县欠发达乡镇实际,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由于农村新社区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尚在探索之中,因此我的看法尚有较多不够完善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农村,特别是欠发达乡镇的农村的存在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村级组织的传统模式,已经与当前的新情况新形式不相适应,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亟需成立农村新社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农村新社区建设滞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反复强调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江苏、浙北嘉兴等地,特别是嘉兴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探索,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有效地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相比之下,近年来,温州,包括我们平阳,在农村新社区建设方面还步子迈得不够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相对滞后,以致我们新农村建设难以推进,城市化的水平严重滞后,半城市化的现象非常突出,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行政村“低、小、散”的现象十分明显,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县共有600个行政村,数量多,规模小,1
分布散,其中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就占了400多个。别特是欠发达乡镇,行政村“低、小、散”现象更为突出。村级组织设置的“低、小、散”,导致村庄之间壁垒重重,农村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不能得到优化配置。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村级组织的传统模式,已经与当前的新情况新形势不相适应,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城乡利益关系失衡的重要方面体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公共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突出矛盾。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农村新社区建设滞后,农村建设普遍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所需资金主要村集体自筹,这对经济整体情况较好的社区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一些经济薄弱的社区来说,各种建设所需经费来源则十分紧张,无法满足社区的正常运转需要,更是无法提供优质、全面的农村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居民的需求。
二、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注重实际,以“联”为主。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中“转”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并”是必经途径,而“联”是近期任务。特别是在欠发达乡镇,方法上要稳步推进,重点做好“联”的文章。主要原因有:一是行政村撤并后遗症比较严重,工作阻力大。我县于2004-2005年实行了大规模的行政村撤并,将行政村总数由原来的870个调整为600个,撤并村的后遗症比较严重,群众对撤并村工作相当敏感,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工作推进难度很大。二是时机不成熟。今年
行政村换届刚刚完成,又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也刚刚告一段落,人心思稳,不宜操之过急。三是综合配套改革未跟上,条件不成熟。在现阶段,由于股改、户改等工作还未完成,基层干部群众心理难接受,实行“转”、“并”条件尚不成熟。基于以上实际情况,走“联”的道路,采取“多村一社区”的模式比较现实,比较可行。该种模式适应了农业产业化和大农业的时代要求,代表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对农村城镇化的积极回应和对“村民自治”体制的超越。当前可先行组建组团式过渡性社区,实行“双轨过渡”,为今后的“并”和“转”打下基础。当前主要是要做好“联”的工作,重点是采用“先联后并组建农村社区”或“联合成立农村大社区”等模式,先行成立过渡型的农村社区或松散型的农村大社区,设立临时性机构——社区党组织和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双轨过渡”,待条件成熟时,撤销各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布局。一要注意科学性。村级组织设置的科学性必须以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和农房集聚改造布局为基础,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心镇建设“1+X”总体框架体系相对接。二是注意尊重历史情况。尽量不去打破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与办事处设置和片组管理相结合,建议原则以1992年乡镇撤并前的乡为单位进行设置,比较合理。三是注意规模适中。以社区服务中心村为核心,服务半径为2—3公里,人口1万左右,农民群众到社区服务中
心30分钟以内,一般上覆盖3—10个村庄。但在人数较少地和域较大的山区,应考虑便民因素,适当多设。确实不能多设的,也要适应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
(三)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农村新社区成立后,各种关系要理顺。现在不少同志比较疑惑,各种关系如何理顺,特别是办事处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当前,要研究确定社区与办事处,社区与所辖行政村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要结合实际,理顺社区组织和原股级办事处的关系。目前,在办事处尚存在的情况下,暂时可以实行“两个牌子,一套班子”,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社区工作,共同研究,共同决策,共同落实。二要撤销办事处,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社区组织基本上可以代替股级办事处的功能,建议考虑在社区组织成立后尽快逐步撤销原股级办事处,从而减少乡镇的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三要理顺社区内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责分工,实现双轨平稳过渡,确保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行。
(四)突出重点,强化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载体,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目的是让广大群众得到更优的服务。因此,在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把强化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围绕如何形成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和让农民获得实惠,来提升社区的服务功能。一要充分授权,下放乡镇的服务项目。要以方便群众为目的,通过合法程序向社区组织授权。将乡镇审批权限逐步下放到
社区。把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各项服务集中整合到社区服务中心。二要落实代办制,做好便民服务。对土地审批、户籍办理等暂时难以下放的服务,社区工作人员要根据群众需求予以统一代办。三要坚持便民原则,允许就近选择社区服务。不要简单以户籍为依据提供服务,划地为牢,固定社区服务,而应以居住地为主划分社区服务,特别是在同一镇里,允许居民就近选择社区提供服务。此外,通过创建服务网点、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以即办式、接转式等形式,为基层群众提供基层性公共服务、社会性有偿服务、公益性志愿服务,将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区,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后带来的新变化,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五)提升素质,建好队伍。
农村新社区建设,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稳定的素质高、有专业技能的工作者队伍。一要配强班子。选配热爱农村工作、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副科级领导干部或副科级后备干部到社区党组织和管委会担任负责人,委员可以吸收辖区内各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社区管委会主任可由党组织书记兼任,委员可以吸收辖区内各村村委会主任担任。二要抓好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从农村社区长远发展考虑,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要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安心在农村工作,要尽量面向社区内部招聘有奉献精神、文化素质较高、熟悉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人员,扭转农村社区工作队伍建设薄弱的现状。要加
强对社区干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题培训,提高他们推进社区建设的能力。三要强化保障。要明确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报酬,提高物质待遇。建立社区干部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解决其后顾之优。
201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