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农村安全社区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农村安全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全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安全社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以人为本,观的重要措施之一。牡丹区通过创建农村“全国安全社区”,大大改变了当地农村面貌,提高了农村居民文明素质,促进了当地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一、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作用
2007年初,牡丹区启动“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全区上下把创建“全国安全社区”作为改善民生的实事,采取试点创建、示范带动、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全国安全社区” 创建活动。目前,全区21个乡镇办事处已全部通过“市级安全社区”验收,有5个已通过国家安全社区验收,其中吴店镇作为第一个创建成功的国家农村安全社区,其创建经验被写进了国家安监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牡丹区被确定为全国安全社区济南支持中心成员单位。今年,西城办事处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这标志着牡丹区基层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能力达到相当的水平,也为全区整建制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对牡丹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全国安全社区”创建促进全民安全意识提高
在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牡丹区委、区政府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分期举办村级安全员培训班,对全区657个行政村(社区)的安全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在媒体上开设“安全生产教育”专栏,广泛宣传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各类安全知识;大力开展安全文化进村居、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的“五进”活动;编印安全宣传资料、安全挂历、安全手册,分发到各单位、企业和居民户;在农村成立了安全生产曲艺宣传队、秧歌宣传队,将安全常识编成唱词,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安全文化,提高了当地群众对各类伤害的感知和防范能力。
在吴店镇推行“四个一”宣传工作法,即学校每周上一堂安全课,企业每周观看一次安全教育片,行政村每周组织一次群众安全知识培训,包村干部每周制作一期安全板报,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防触电、溺水、火灾、交通安全、卫生健康、防盗等相关生活安全知识,营造了人人讲安全、论安全、支持安全、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吴店镇安全教育促进委员会本着“安全第一,预
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学校安全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排查梳理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制定有效的整改和应对措施,校长与分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层层签订责任书,将有关校园安全的目标责任分配到人,年度考核成绩与教职工评先树优挂钩,有力地调动起全校教职工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现在,镇中学全校900余名师生在事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能够仅用短短的1分钟10秒,从三层的教学楼教室就能全部安全撤离。
目前,在吴店镇,街道畅通了,隐患减少了,意外事故降低了,庭院整洁了,“三堆”(粪堆、柴堆、垃圾堆)不见了,各类传染疾病减少了,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更和睦多了。据2010年《牡丹区安全社区评估报告结果》显示,与2007年相比,吴店镇居民对火警电话、交通肇事电话、医疗急救电话正确认知比率分别由61.4%、47%、30.5%上升到91.7%、87.8%和90.3%。能正确认识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比率由46.3%提高到了85.6%,居民懂得安全用电、用天然气的比率分别由53.6%、58.7%上升到96.5%、97.2%,对消防知识的知晓率由54%上升到94.5%。
2、“全国安全社区”创建促进“双基”工作进一步深入
2007年以来,牡丹区积极吸纳先进安全理念,以创建安全社区为平台,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健全四级监管网络,将监管关口前移至村居、企业,把监管重心下移至居民户、九小场所,实现了安全监管的“无缝隙、全覆盖”,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安全社区创建,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预防事故与伤害的新路子。
牡丹区将创建工作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与构建网络化监管体系相结合,与全省开展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互通互融,相互促进。目前全区21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成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配备了3—5名专职安监员,配备了安全生产执法车辆,成立了14个执法中队,乡镇办事处专职安全监管人员达到96人;全区657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制度、有措施、有台账的“五有”要求成立了村级安监站,由支部书记兼任安监站长,各村居每个月都在安监局和乡镇安监办的指导下,针对本区域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居民区进行安全检查,并按照程序落实隐患整改措施,从而在全区形成了“区乡村(企)三级联动”的安全监管新格局,使村居、企业等基层安全监管工作形成“有人抓、按章抓、持续抓、抓得好”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村居安全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3、“全国安全社区”创建促进社会持续稳定
为制定切实的伤害预防计划和策划安全促进项目,吴店镇成立了10个安全工作组,开展了社区危险源识别及事故与伤害风险评价,确定安全促进项目的目标和计划,已开展了消防安全、学校安全、治安稳定、生产场所、卫生健康、道路交通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成立了推进委员会,建立了工作制度和推进目标。
吴店镇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通过引导辖区企业加强调度、督查,重奖重罚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同时,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预防投入,对生产经营环节的安全隐患,及时排查,彻底整改。指导企业严格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和劳保待遇,为生产一线的员工及时配发标准的工作服、劳保鞋、安全帽、手套、口罩等,花重金装配、改进除尘设备和设施,努力降低职业危害,杜绝环境污染,实现职工、企业和环境的和谐。目前吴店镇各企业每年为农民工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查体,全镇至今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死亡事故、无一例职业病患者。
省际公路刘民路贯穿吴店镇境内,吴店镇集贸市场就在刘民路的两侧,小商贩及前来购物的群众大多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常常不顾路上疾驰的汽车,自顾自横穿马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镇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出动宣传车在各行政村(社区)宣讲交通法规,印发宣传资料,增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在主要路段悬挂警示标语;在政府驻地、集贸市场、学校附近施划道路交通线,设置交通标志、标识、减速线,交通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交通事故明显减少。
在农村,许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真空地带”。吴店镇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中制定了综治特派员制度,按照“一村一员、一岗双责”的原则,从全镇干部中筛选考察39名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心和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综治特派员,派驻到村(社区)指导农户如何防盗、如何报警、如何避免意外伤害等。各村(社区)组织建立了治安巡逻队,配备警棍、强光灯、喊话器、袖章等巡逻装备,坚持天天巡逻。同时,全镇配备10部无线对讲机和广播求助报警系统,建立覆盖全镇的“一呼百应,区域联动”无线报警系统,在全镇形成村村联防、配套联动的防范体系。在重点部门、企业等重点部位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监控。此外,该镇还对镇政府驻地沿街门市推行“五户一岗,门店联防”制度,组织商户轮流值班;各行政村搞好村居建设,完善防范设施,在主次干道安装路灯,有效防止偷盗犯罪现象。
自2007年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以来,吴店镇镇连续五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重点工商贸企业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连续五年保持零事故记录;道路交通、建筑工地事故逐年呈两位数下降;行政村盗窃牛羊、农机具、“三电”案件均实现零发案。
二、推进“全国安全社区”创建持续发展的思考
“全国安全社区”创建推进工作,要以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为平台,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掌握社会各阶层遇到的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制定新举措,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全面促进当地社会持续稳定好转。
1、对安全社区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快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要在认识上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安全社区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理解。牡丹区在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在认识上还不到位,认为个人安全、家庭安全只能靠自觉,花费人力、物力创建安全社区还不如招商建项目得实惠、出政绩。认识决定行动,因此,要在提高领导干部对安全社区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上下功夫,认识到位了,才能重视,才能保障物力、人力、财力的投入,才能保障安全社区的程序持续推进。
2、策划实施项目灵活性不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针对新问题研究新项目,如目前留守家庭的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用电、用火、机械使用、药物使用、出行、易燃物存放等方面事故伤害率较高,其他如治安、恶劣天气、恶劣地形等危害因素也普遍存在;随着城乡楼房的增加,儿童坠楼、突发疾病人群的发现、抢救等问题也开始凸现;家庭小加工、小作坊的增加拉动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农户日益富足,家庭成员沉迷网络、赌博、酗酒等不良风气引发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多等等。
3、长效机制缺少保障
安全社区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创建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建立长效机制,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有条不紊、持续不断的向前推进。目前有部分单位领导把创建安全社区作为了政绩工程,通过验收、拿到招牌证书就放手不管了,专职的工作人员被抽调到了其他岗位,相关组织机构成了摆设,各种措施停留在了墙上,群众失去了安全社区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三、推进“全国安全社区”持续发展的探索
1、推进安全社区创建仍要以提高安全意识为基础
采取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宣传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对创建安全社区的正确理解,切实让干部群众掌握查隐患、辩风险、会防范的本领,最大限度减少各类伤害,使城乡居民真正得到创建安全社区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在具体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各类安全生产生活知识融入到戏曲、歌曲、相声、小品、故事当中,利用舞会、晚会、运动会、亲友聚会,依靠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壁画、挂历、年画、对联及各类生活用品,使各类人群在不同的地点、时间都能受到行之有效的教育,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
2、围绕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筛选实施项目
创建安全社区,减少意外伤害,就是通过安全促进项目去实施,因此策划实施项目尤为关键,要结合实际,分析重点,通过摸底调查、专家论证、群众评议,抓住困扰社会安全的突出问题,围绕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筛选安全促进项目、制定持续干预和不断改进计划,认真
组织实施。具体实施项目应围绕消防安全、治安安全、疾病安全和意外伤害等几个方面做文章,以“消除隐患、减少伤害”为出发点去策划实施项目。同时还要做到量力而行,要在增强群众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和群众承受范围内进行财力、物力的投入,去改善各种硬件设施,尽最大努力去改变现有状况。
3、在推进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长效机制
安全社区涵盖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一支精通理念、善于专研的团队,完善各级真抓实干、通力合作的组织机构,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为居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长久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满意,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才能确保把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做好,并持续推进。
第二篇: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中共金坪镇委员会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金坪镇以加强基层党建为主线,以产业带动为抓手,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努力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金坪镇农村社区基本情况
按照区委的安排部署和全镇的实际情况,金坪镇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坚持按照“健全自治组织、加强阵地建设、配强社区班子、改善人居环境、增强服务功能、完善配套政策”的思路,在青叶村推行了以“村改社区、城乡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挂牌成立了青叶社区村党支部和青叶社区村民委员会,现有农村社区1个。
二、主要做法
一是改革组织设置,科学制定规划。金坪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利于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按照“一村一社区”的模式,改革组织设置,科学规划试点,突出以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方案为重点,首先把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的青叶村改建为农村社区。制定了9个配套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即:村庄建设规划方案、农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规划方案、全村危房户、无房户、草房户改造规划方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规划方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规划方案、普及农业科技和传递致富信息实施方案,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农村社区所需资金投入计划方案。
二是强化目标定位,创新工作内容。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定性为社区村民自治,定位为发展、建设、管理、服务,将行政村党支部改为社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村民委员会。实施了以“三基础三支撑三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即:搞好阵地、住房和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集体经济、科技和信息为支撑点,建立城乡互助扶持体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和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始终坚持以反映民生和体现民意为出发点,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重把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以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是健全社区组织,完善配套体系。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规范化、制度化,在农村社区全部建立健全了社区村支部委员会和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团支部、社区妇代会等组织,并按照“五好村党支部”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社区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完善了村级组织相关制度。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功能发挥。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社区的功能发挥,农村社区将工作重点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设置了多功能服务室、卫生服务站、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幼儿园等服务设施,为农村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还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民兵志愿者服务队等服务队;组建了腰鼓队、秧歌队、篮球队和文艺宣传队,经常开展健身活动,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不断丰富了农村社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存在偏差。有的干部群众认为农村社区就应该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医疗卫生、养老失业等各种社会保障待遇,有很多群众反映:“社区农民是否可以在社保购买养老保险”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社区与村其实差不多,只是把名称改了一下,班子人员和工作方式、方法没有变化,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就是农村党支部的简单的翻版,没有任何实质的区别,对社区的概念和主要功能不清楚。
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强。农村社区村党支部的党员结构与村党支部完全相同,以“
六、七十年代”入党党员居多,多数党员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大部分党员都较为困难。近年来,上级党组织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帮扶政策措施(比如:党员双向培养、党员一帮
一、建立党内帮扶基金等),但由于力度不够,最终没能治贫治本,难以真正脱贫,更难在农村群众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致富作用。
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社区经济基础薄弱,村上无集体经济收入,年底没有现金结余,工作经费不足。以青叶社区为例,每年上级拔工作经费6800元,扣除800元报刊费后还剩余6000元,应付一般性工作勉强可以支撑,如果要求发展,真正推行全村各项工作开展和发挥好群团组织作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尤其是现在的青叶社区在推进叶家坝小集镇建设上,要长期开会,与群众研究建设方案等,必定要产生大量的工作经费。
四是待遇仍然偏低。虽然农村社区干部的待遇比以前有了提高,但农村社区干部的待遇仍然较低,比城镇社区干部的待遇低。现在的农村社区村干部的待遇,每月扣养老保险金、绩效工资,除去交通费、电话费等,全月工资在全村仍处于低收入的状况。
五是群众增收致富难。农村社区是典型的农业村,经济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产业发展缓慢,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不多。同时,农村社区村级公路较差,道路硬化较差,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一是公选。在农村社区干部出缺或增补时,原则上要采取公推直选或公开招考的形式产生。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要积极扩大开展公推直选党组织书记试点,切实把党员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二是下派。要从区级机关和乡镇机关选拔优秀干部到村(社区)任职,并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激励。三是返聘。积极动员和引导素质过硬、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自愿为群众服务的乡镇退休(返乡)党员教师、干部和退役军人到后进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促进后进村(社区)面貌的改变。
(二)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党员发展。要坚持
把提高党员的“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化“双向培养”和“升级培养”工作。二是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全面推行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出(流入)登记、定期联系、返回报告和民主评议制度,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日常的教育管理,促进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正常化。三是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继续深化 “党员先锋工程”和 “党员凝聚工程”,大力推行党员设岗定责、量化考评制度,积极探索和拓展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渠道和平台。
(三)推动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以 “改水、改厕、改路、改房,建家、建园、建村级组织活动室”为主要内容的改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推行文明新风,推进农村水利、道路、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大力开展“党员农贷快车”、“党员互助基金”等党内帮扶活动,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努力解决农村党员致富无项目、发展缺资金等问题,帮扶他们发挥致富表率作用。
(四)改善基层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环境。一要用好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要切实规范管理党组织活动阵地,发挥好阵地的辐射带动和服务作用,使活动阵地成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主阵地。二要落实基层干部激励机制。要严格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落实好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逐步提高村(社区)干部报酬。要多形式解决和保障村社区党组织的工作经费,进一步理顺村财乡管体制,乡镇党委重点对村(社区)党组织办公经费的合理化使用进行监管,切实杜绝个别地方“村钱乡用”的现象。
(五)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一要推行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程序、体现竞争,特别是在竞选过程中,放手让2名以上实力相当、群众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竞争,允许候选人依法、公开、有序开展竞职宣传活动。二要大力推进社会评价工作。大力推进乡村党组织负责人述职评议,明确评价对象,要坚持以评价班子为主,评价干部个人为辅;明确评价重点,坚持“多对事少对人”,侧重于评价工作实绩及现实表现;明确评价方法,要结合班子和干部考核工作进行,注意节约评价工作成本;逗硬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特别是干部述职测评结果,要及时采取会议、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对测评不满意票率超过30%的,经组织考察核实,要按照有关规定免职,真正取信于民。
五、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提高农村社区干部待遇。
二是增加农村社区工作经费。
三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上,农村社区农民与城镇社区居民享有同样的待遇。
四是在项目上向农村社区倾斜。
第三篇:09.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崔秉文
摘要:建设学习型社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区的迫切需要,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
1、加大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2、整合资源,构建学习体系;
3、创新载体,构筑多元平台;
4、挖掘人才,建好教育队伍。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是一项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领导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的建立,才能确保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有效推进。
关键词:创建学习型社区实践思考
党的十六大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自2000年人民广场社区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学习化社区实验基地”以来,为推动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落实,人民广场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主线,以教育为手段,把“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区”,作为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市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之一,广泛发动社区单位和市民群众,努力把人民广场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创建工作开展七年来,我们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对如何深化创建工作,提出了进一步思考。
一、充分认识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只有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才能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一)建设学习型社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命运。学习型社区即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出现的一种具有学习属性的社区模式,是社区发展的方向。通过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让社区市民树立起新的学习理念,努力做到人人学习、终身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就能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趋势,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建设学习型社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某一单位的体制正逐渐被打破,“单位人”正在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大量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社区,使社区承担的社会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目前,社区二元结构状况异常突出,精品楼宇与老街坊住宅并存;高学历、高收入的富裕人群与低文化、低收入的困难人群并存。利益的分化、文化的差异,使得社区成为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创建学习型社区,组织市民参加学习教育活动,使人们由未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会逐步形成共同的愿望和共同的行动。现在祖孙同窗、夫妻同学、邻里相伴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样就加深了人们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和理解,增进了友谊,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这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建设学习型社区,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整个社会不断创新的基础,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基础,而学习力又是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学习型社区形成后,一方面,在社区内营造学知识、练技能、思改革、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动力;强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生活着学 1
习着、学习着生活着”的观念,使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的有机结合中不断增长才干,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社区的创新活力,为加快发展积蓄新的能量。另一方面,创建学习型社区也是提高社区工作水平,促进社区工作开拓进取的有效途径,从而为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二、准确把握学习型社区的特点,积极探索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规律
只有抓住了特点,掌握了规律,才能不断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学习型社区的主要特点。
在创建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等学习型组织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学习主体的广泛性。学习型社区的学习主体应涵盖社区的每一个成员,尤其要侧重于在岗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包括离退休、伤残、下待岗、失业、外来人员及青少年学生等。从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幼;从文化层次来看,有高学历的白领,也有在校学生,还有文盲、半文盲的弱势群体。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动社区群众,激发广大群众的学习热情,共同把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做好。
2、学习资源的多样性。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不仅包括中小学、社区学校等专门的教育机构,还包括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大量的文化机构;不仅包括专兼职教师、志愿者等显性教育人力资源,还包括学生家长、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等潜在教育人力资源。整合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满足全体社区成员学习的需求。
3、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型社区的学习内容,是其他类别教育的补充、细化和深化。因此,要从社区市民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出发安排学习内容,内容要紧贴实际、紧贴生活、紧贴群众,引导社区成员自觉学习时事政治、道德法制、科普文化、专业技能、卫生保健、休闲娱乐等知识。
4、学习目的的特定性。学习型社区的学习有特定的目的,就是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社区生活方式和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市民的创造力,提高社区全体成员以及社区本身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获得社区成员和整个社区不断发展的能力。
(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一般规律。
学习型社区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也可以说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但它与精神文明建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建学习型社区,必须积极探索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一般规律。
1、学习型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创建学习型社区,必须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为此,必须注重研究社区市民的需求,在激发市民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上下工夫,为市民提供真诚的服务,从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生的圆满、人格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潜能的开发、价值的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文精神的传承等,并为之营造环境,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2、学习型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能孤军奋战。这项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要系统规划、整体部署、周密组织、协同推进。在系统内,必须建立灵活、高效的领导、协调、激励、保障等机制;在系统外,要充分与外部环境互动中,促使双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创建成效。
3、学习型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是一个由低层次向高水平递阶进化,逐步实现由物质层到制度层,再到心理层的社区文化的塑造过程。起始阶段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创建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制度,通
过制度确保规范运作,最终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引导和培育社区成员树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全体社区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只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加大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自2001年以来,我们坚持每年都开展终身学习宣传教育周活动,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运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张挂横幅,制作板报,开辟宣传栏,组织文艺巡回表演等。我们依托《广场鸽》、《广场家园》、《社区党建》等简报,街道门户网站(党群工作信息平台)以及企业单位的电子屏、公交语音信箱等社会资源,不断掀起宣传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高潮。
为了使学习型社区更加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及社区(街道)行政组织党组、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在“三条线”上的作用,紧紧依托社区党建工作会议、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精神文明共建促进会等载体,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学习动力问题。我们还注重充分发挥知名人士的专业特长和社会效应,邀请社区内外知名人士参与社区文化、教育和学习活动,激发社区成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加强宣传工作,逐步形成创建合力,完善了全民动员、全民宣传、踊跃参与的创建格局。
(二)整合资源,构建学习体系
2001年9月,我们对原有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文明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社区流动党校、家长学校等多块“牌子”进行重组,创办了社区学校和区委党校社区分校,以及分布在社区内的学校、居委会、企业的下设教学点。
五年来,市民学校开设了105个学期班和300多期讲座,居委会学习点举办各类辅导交流会达千期次,参与学习者10万余人次,社区市民受教育达到人均3次以上。我们先后与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大光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市级科教文单位,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为社区市民推出了定点学习、免费参观等服务。我们还依托社区资源,建立了“电信世界”等8个市民学习基地、3个健康教育基地、2个法制教育基地和7个少儿潜能开发基地。与六十二中学等驻区单位,联合举办“社区文化节”,积极打造“广场之声”社区音乐会、“社区文化假日俱乐部”、“社区图书馆”、“民间收藏进上博”、“社区院线”、“广场社区美术书画展”、“广场之旅文化观光线”等文化品牌项目。引进高校智力资源,先后与华师大联办“阳光心理”咨询点,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办社区外语角,并成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第一家“共建共学”基地。
随着近年来中心城区动拆迁力度不断加大,原有的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已不能更好的满足驻区单位与社区居民的需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统筹资源,加大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综合各方资源的统合力度,提高资源的共享度、利用度及互补性,使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环境等相关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三)创新载体,构筑多元平台
在学习型社区创建实践中,我们加强多种载体的利用:
1.加强了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近年来,围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推出“两情一引导,打造诚信广场人”主题月活动,包括“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公益引导”等。通过揭示居民区存在的陋习为题材,组织市民自编自排自演了情景小品“小区备忘录”,深入社区、深入小区进行巡演。我们还在弘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的基础上,推出“小区公德档案”,把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中的先进典型编入小区公德档案,在小区中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氛围,进一步推动小区思想道德教育。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广场文化节、市民学校成果展、社区学习
论坛等系列活动,让不同的群体在社区这个大舞台上展示才艺,提升自我。通过评优选优、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网络技术等多种形式,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搭建平台。依托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等思想教育阵地,开展双月“党校进社区”,开设每季度“时事纵横”讲座,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到广大的党员群众中;充分利用“东方讲坛”举办点的平台,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以满足广大干部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我们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小区的“文明链”建设,融洽和谐了人际关系;通过评选“好邻里”、“好楼幢”、“好成员”、“好公民”、“好新风”等“五好”活动以及优秀支部、优秀支书、优秀党员的“三优”典型,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其示范作用,使群众感到可亲可信可学。
(四)挖掘人才,建好教育队伍
1.抓机关党员干部的学习。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带头学习,率先实践,不断完善“精心选题、把握主线、分析现状、总结提升、实践应用”的学习机制,通过深入学习政治理论、本职业务、修身知识,影响并带动周围的群众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学习成为机关党员干部的一种工作、生活的方式。
2.抓好居委会干部队伍的学习。组织学习居委会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民主自治等有关知识,带动社区市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3.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以街道文艺团队为主的核心层,以居委会文体班队为骨干的紧密层和以群众自娱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松散层组成的文体志愿者传播作用,开展交流、辅导,扩大在市民学习中的互动效应。
4.精心培育学习团队。充分发挥社区内有才者、有心者、有闲者、有力者、有需者的作用,把他们组织起来,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讨、进行分析。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激励、互助互动的团队学习,形成团队整体学习力。
我们注重社区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把社区中有特长、热心社区工作的各类人员组织起来,初步形成优质教育人才资源库。我们还不断拓展志愿者活动领域,使志愿者服务深入到小区、家庭、商务楼宇,使社区处处有志愿者的身影,时时有志愿者的服务。我们还定期组织社区志愿者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专兼职教育队伍的流动管理和激励机制,使教育队伍如活水一般,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四、建立健全学习型社区创建长效机制
制度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只有依靠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学习型社区建设持之以恒的进行。
(一)领导机制
社区(街道)党工委始终把学习型社区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做到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推进。
社区建立了社区(街道)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委员会,负责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规划、动员、协调和评价等工作。近年来先后制定了《人民广场街道建设学习型社区三年规划》和《人民广场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中途推进会,选择重点单位,广泛听取意见,进行现场指导,切实帮助解决创建中的难点问题。建立并完善了领导调研、科室落实、定期协商、督察督办等一系列长效管理制度,机关的责任科长、部门的负责人都承担了基层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小区创建的指导员任务,实行责任联动。
(二)协调机制
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必须充分依靠和协调各方力量,群策群力,联手互动。
我们不断探索并逐步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组织协调机制,即:纵向——形成学习型社区建设委员会对上负责、对下指导、对外协调的“一口管理”;横向——召开“学习型社区”创建联席会议,以加强工作互动、资源整合和协调为主要职责。
社区党组织把社区服务作为基本职责,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构建符合市民群众需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政府在创建学习型社区中的作用,明确教育、文化、科技、人事、劳动、财政等职能部门在创建学习型社区中的责任,强化政府对教育的职责和对教育统筹的力度,对各类教育资源间的衔接和沟通作,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市民学习的热情。并充分调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性,为建设学习型社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激励机制
在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中,我们把创建工作纳入社区(街道)工作目标,与行政业务工作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考核。把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纳入文明社区建设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考评范围,将学习型社区考核评估与文明单位、文明楼组、文明家庭等创建评选工作结合起来。
社区每年开展一次“尊师重教”先进评比活动,评比表彰一批在社区支教重教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在社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型”创建氛围。通过评选机关“学习之星”,对学有所成的班组和个人实行奖励,并对学习优秀、业绩突出的干部,优先培养推荐。评选工作由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实现年终综合考评和日常检查相结合,从而确保创建工作健康扎实的开展。
(四)保障机制
创建工作开展七年来,社区(街道)每年拨付学习型社区创建专项工作经费20万元,主要用于终身教育设施改善、公益性终身教育培训活动等事项。从2001年至今,仅在居委会学习点建设配置上的投入就达百万余元。社区设立了社区素质教育成果奖,对社区中小学校每的优秀素质教育成果进行奖励,以扩大校际交流,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仅靠政府的单一投入渠道已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我们进一步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并逐步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习者共同承担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稳定发展。
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是一项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虽然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但随着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飞速发展的形势,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扎实工作,总结反思,以新的举措不断提升学习型社区建设水平,为实现“繁荣繁华、文明和谐”的“经典黄浦”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者系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第四篇:创建特色学校实践与思考
创建特色学校实践与思考
——襄阳区龙王镇明德小学杨全忠
创建特色学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优化教师队伍,注重“两个因素”,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基础 教学特色是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技巧和效果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它是创建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特色的形成,重点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个人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二是取决于外部力量的推动。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则是提高教师素质,形成教学特色的主要因素。
我校一直关注教师特长,并能很好发展其特长,以保证全面开课,用于教学实践。如我校教师姚玉琴,不是音乐专业毕业,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音乐培训,但她喜欢唱、喜欢跳。我们就针对她本人爱好,让她担任音乐课教师,鼓励她学习音乐并为她提供学习场所;利用节假日,帮她找懂音乐的老师进行指导;学校专门购买电子琴、录音机等设备供她学习,学习费用一律由学校报销。她进步很快,现已成为全镇音乐教师中的佼佼者,在今年庆元旦文艺汇演中,她编排的节目《鼓娃庆元旦》,获全区一等奖。
再如我校教师张广军,对其它学科教学不太感兴趣,但他特别爱好体育运动,对体育教学比较感兴趣,我们就让他担任体育课教师。经常鼓励他外出学习,参加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他不负众望,接连获全区体育教学基本功大比武一等奖、全区体育单元式说课一等奖、全
区体育校本教研二等奖等多项殊荣。现已是区体育优质课教师,并且在今年全镇组织的广播体操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目前,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我们都有专任教师,而且教学特色突出。
这样,使教师能够从自身的个性特长出发,利用自身能力、人格因素、特点与优势,进行定向的提高和发展,从而达到既培养优秀人才,又有助于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与教学风格的目的。
二、抓特色教学活动,注重三个方面“互动”,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关键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校的办学特色全部融于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它表现出来,让人们感知到这种特色的存在。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是建设特色学校的核心。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师生间的互动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我校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注重“互动”内容的均衡性。我校从四年级开始,招收本学区八个学校的学生,学生成绩差别特别大。在教学中,教师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全面考虑互动内容的相对均衡分配。对于差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敢于放手,将疑难问题交给他们办,从“错”中发现其闪光点,在“错”中寻求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激励学生获得成功。通过此种方法,迅速缩短了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今年我校在全镇四年级统考中成绩斐然,独占鳌头。
2、注重“互动”对象的全体性。我们十分注重面向全班每个学生,视差异为课堂有效的“互动”资源,各显所长,各尽其能。我校葛梦佳同学,开始到校时是个成绩特差、不老实、爱做坏事的孩子,但管理学生有一套。教师就利用他这方面的才能,让他担任“寝室长”。这样一来,调动了他的积极性,在校行为逐步向好的方面迈进,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选择成绩好的学生作为交流对象,更应关注成绩差的学生,与其交流。这样做,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3、注重“互动”关系民主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坚决克服教师与成绩好的学生交流时,探讨的问题既仔细又深刻,互动持续时间较长,能更好的使用带有肯定性的情感语言,更能接受他的个性自我表露,而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交流时,处处都不一样的错误的教学方法。教学要以真诚面对每一位学生,以真心唤醒每一个心灵,让师生的人格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相遇、碰撞、共鸣,师生之情在平等的心灵沟通中相互接纳、合作、包容、共享,真正实现“互动”关系民主性。
特色教育呼呼特色教育管理、特色进行方式和特色课程体系。今后,我们还要强化学校管理,建立导向机构和激励机制,在全校形成一种追求特色目标和为创办特色学校而积极奋斗,勤劳工作的风气。
第五篇:01.长三角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长三角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德积成人学校周琦
摘要: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要求。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农村社区教育还存在着认识、财政、人口和制度方面的问题。要排除这些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区,就应该从增强社区教育意识、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大力开发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源着手。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农村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从国外传到国内,在国内从城市慢慢扩展到农村。在长三角地区,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开展社区教育是加强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生活质量和树立正确荣辱观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新世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它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本社区内的各种学习与教育活动,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而提供服务的教育新机制。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以社区发展为本,以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本。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全面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社区。农村社区教育是为满足农业经济为主的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而进行的各类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活动。
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内涵的农村社区教育为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依附于同一社区,生活方式呈现开放性,社区凝聚力较强的同时也存在着思想狭隘带来的矛盾,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的调节需要教育的参与。农村社区成员的宗族观念、封建意识比较强,农村社区教育必须要承担起精神文明教育、现代意识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的任务;农村增产增收所需要的实用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也是农村社区教育的重点,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的新内容。
社区教育,是在农村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二、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增强意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了成人教育要确定“终身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小部分,单有学校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在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存在不少困难。首先要向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和群众宣传社区教育的意义与要求,讲明社区教育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加强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标准。以此来提高社区成员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全面认识,改变他们对教育死板的只限于学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知道社区教育是终身不断进行的全程、全员、全面的教育体系,从而使他们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到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达到融入整个农 1
村社区教育体系的目的。
三、强化领导,建立组织,健全制度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首先要贯彻《教育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实施依法治教,加强统筹管理。这样,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营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终身学习环境;有利于依照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科学施教,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盘活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提高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质量;有利于调动社区成员不断学习与深造的主动性,自觉地向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
农村社区教育有其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在组织管理上要因地制宜。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中的主要环节是管理体制和组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主管部门、承办部门、运行制度、工作条件、经费投人和评价管理是基本框架要素。在管理上要实行统筹管理的形式与办法,要在社区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不强求一律。当前,可考虑设立由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使社区教育实验更加贴近社会的广泛需要。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镇、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实施、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因时制宜。在发展初期,难免政府行为多一些,但从长远看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政府只能宏观指导,不宜微观管理,但在实施初期,组织领导方面离不开社区政府的支持。进入发展成熟期后,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和社会行为将越来越发挥基础性、广泛性、持久性和制度化的作用。
搞好社区教育工作,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是社区教育获得持续、有效发展的保证。首先是外部环境方面的制度,通过试点逐步实行社区成员的终身教育学习登记制度,以及相应配套的促使社区人员积极学习的劳动用工制度;其次是领导、管理、协调机构的工作制度,提高机构的职能效率;第三是社区教育资源(包括老师资源)的共享、共同参与的制度;第四是必要的经费保障制度;第五是各项评估检查制度以及表彰奖励制度。
四、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的经济投入,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
农村社区教育需要政府宏观统筹以及多方面的经济投入,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料的指导。关键是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的壮大,扩大农村社区教育的公共财政基础,可以采取自愿与制度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这部分资金。长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社区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增加,可依法筹措更多的资金用于社区教育。只要教育内容真正是群众所需,群众自愿出资,则办学条件的创设就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要充分开发、培植和利用社区有利于教育活动的一切人、财、物以至时间和空间。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对社区教育建设及社区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尽可能地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既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相衔接,尽可能纳入社区教育的统一要求;其次是社区教育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乡镇“四个中心”即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初中、成人教育中心)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开放办学、相互补充、提高综合效益;再次是社区内有关图书馆、文化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含有教育意义的设施向社区开放;最后要通过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形式发挥社区内的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等人士的作用。
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做出艰巨的努力,这就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队伍为保障。仅仅依靠社区教育中心现有的师资资源,不可能适应和满足面广人杂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以兼职为数量主体,以
专职为中坚力量的多元化的具有相应学历、懂得教育规律、乐于奉献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队伍,才能更好地保障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五、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农村社区教育的目标在于挖掘农村的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需要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在2亿以上,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土地上,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不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着力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培养有前瞻意识的乡村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他们是农村工作的决策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起着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通过教育应当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化管理知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拓宽知识面,增长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管理的能力,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在教育上应该对中青年农民进行新农业技术的推广,使他们在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前提下,强化先进技术,淡化传统经验,接受现代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新型的材料技术、先进的生产方法,从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树立起中青年农民在农村创业的意识。
另外,通过社区教育建立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实行培训、就业介绍、就业管理的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的双向合理流动。农村社区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要打破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教育的平等,加强对妇女的生产、生活、娱乐教育。对于社区的老年人要使他们老有所享.提高他们的养身、娱乐、生活水平。
六、循序渐进,强化科研,勇于创新
农村社区教育一定要循序渐进,由少及多,由偏到全。在抓这项工作中,应该由办一次培训班到办多个培训班;由单纯农业方面知识到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由村书记、主任到村民代表、小组长,最终到广大村民培训班;由一个村到全镇各村的培训;由初级到中级直至高级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村民从不知道社区教育知识到了解社区教育并积极参与活动;从掌握知识的少到学到大量知识并得到实际应用;从只有一个人学到全家学,扩展到全村学;从全村学到全镇学。由原来的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从而使全镇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达到良性的循环。
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推进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基础工程,既要坚持实践,又要勇于创新。首先要建立领导决策,定期研讨社区教育工作制度,提高对社区教育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总体决策的科学性;其次是广泛组织群众开展社区教育调研和科研工作,“围绕扩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成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一主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三教统筹”上下功夫,在“农科教结合”中做文章,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第三是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和社区教研员要认真探索社区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吸取借鉴各地有益经验,指导社区教育机构开展教学研究和教科研活动,走出一条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