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处理新时期农村社区内部矛盾的思考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强调“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农村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农村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2007年以来,诸城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强化执政为民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为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农村社区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矛盾特点,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农村社区内部存在的矛盾及其特点
(一)目前农村社区存在的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30年来,诸城市经济高速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尤其是农村各方面都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复杂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
1、城乡发展不平衡是较为突出的矛盾。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严重滞后城市,农村社区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城市社区建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出来。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层管理组织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委会等农村基层管理组织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但是有些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债务沉重,村级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有效的服务;部分村庄已存在后继无人的情况,而民选的村委会成员在部分村一定比例是依靠宗族、家族势力而当选的,缺乏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同时,整个村级班子年龄相对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与现行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所需要的有文化、有知识、年轻化、有工作热情的新型基层管理人员存在矛盾。
3、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内的企业外迁加上不断新增的各类企业,导致非农用地急剧增加,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同时,各级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各类安置小区的规划和建设,使在农村推行社区管理有了真实的需求。但是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揠苗助长的城镇化;各种增加农民负担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
4、农村社区建设中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矛盾。农村社区建设是诸城市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市委市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农村社区化服务的考核奖惩办法,将该项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同时建立科学化的农村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制定了部门参与制、领导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少数乡镇存在只注重眼前、只关注考核结果,缺乏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期有效规划和实绩意识;没有真正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二)农村社区矛盾的主要特点
1、涉及人数多,规模扩大。农村社区现在社区的内部矛盾涉及主体的面广,多为群体矛盾。如拆迁安置、供暖改革、下岗就业等,涉及千家万户,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当事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
2、矛盾调处难度大,对抗性增强。这些纠纷不仅涉及的都是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也触及责任单位的经济利益,往往双方各执一词,调解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从矛盾表现方式看,极端性行为呈上升趋势,意在扩大事态,引起社会关注;因为当事人经过一段时间,矛盾仍未得到解决,所以往往情绪偏激。
3、涉及法律问题多,发展趋势更加复杂。利益主体多样化,导致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也更加复杂,而且往往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法律各个领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4、突发性、偶发性加强。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少群众认为,有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信访不如走访快捷,个访不如群访有效。同时,改革发展的速度很快,农村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因素使不少矛盾具有突发性,发展演变期极短。
二、新形势下社区矛盾的成因
(一)社会利益格局的广泛调整,导致农村社区内部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经济利益的磨擦、思想观念的碰撞,出现了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出现了一些消极腐败的东西,这就使得一些人产生了心理上的失衡,情绪上的不顺,利益上的影响,导致了多种矛盾、冲突的增加。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对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进行了重大调整,不可避免地给部分群众带来暂时性的损失、困难和风险。部分群众心理及实际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过分强调局部的、个人眼前的利益。加之社会上分配不公现象及少部分人暴富,使部分生活困难人员心态更加失衡,这一切又进一步促使矛盾的产生。
(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衍生出农村社区内部矛盾。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即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的迁移流动,城市人口急剧集聚,基本建设大规模、快速展开,旧城区改造广泛进行。城区建设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得失,实施管理的难度很大,这是社区内部矛盾产生的重要因素。另外新涌入的城市人口中,既有公务员、白领阶层,也有个体私营业主;既有离退休老人,也有职职工、下岗待业人员及进城农民;既有大学生、研究生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也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群体同属于一个社区,但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必然导致他们在人生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必然带来他们在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明显不相容性,从而引发出众多的矛盾碰撞和冲突。
(三)农村社区自身建设滞后、社区居民的素质缺陷,诱发出社区内部矛盾。
随着社区社会职能的不断加大,逐渐反映出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区管理者的素质与职能要求不相适应。二是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功能相对较弱,硬件建设滞后。三是社区人际关系淡薄。四是社区生活秩序缺少规范。五是社区认同心理和归属心理弱化。六是少数社区居民缺乏应有素质。社区建设的滞后形成了部分矛盾冲突。
(四)农村社会发展的加速与制度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社区内部矛盾。
目前由于社会再分配的力度较弱,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政策体系不健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明显滞后,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所占比例偏低,住房、教育和医疗费用昂贵。社区下层尤其是农民工长期难以享受国家给予城市居民的正常待遇,甚至在基本权益方面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此外,有效控制社会秩序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相对缓慢,管理监督不力,导致不公平竞争和违法得利现象增多。
三、正确处理矛盾,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1、坚持宗旨观念,把维护社区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紧迫的利益问题,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层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区领导干部一定要通过自己真诚的服务,赢得群众的支持、理解和谅解,赢得民心。
2、坚持法治的观念,把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型政府作为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一是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政务公开,在有效落实居民知情权的基础上,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渠道,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二是在处理内部矛盾时无论是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实行依法调解。三是纪检、监察部门特别是监察部门,要通过有效的介入机制,对行政部门行政秩序、行政后果、行政主体进行依法监督,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行政行为加强监察。
3、坚持制度观念,把建立社区管理长效机制作为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切入点和关键点。首先,要建立高效、有力的管理机制。党委要加强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一把手”负责制。要加快政社分离,适应市场经济中社会事务的社会化管理大力培育发展更多的中介组织,为群众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和社会保障,从一个侧面缓解政府的压力。其次,要建立准确、及时的社会预警机制。街道党工委要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建立上通下达的社情民意反馈系统,并作出制度化的安排。再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完善行政决策和民主咨询机制。
4、坚持系统观念,把提高基层领导干部正确处理社区矛盾的能力和提高居民素质作为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基础点和支撑点。社区领导干部一要高度重视社区矛盾,把矛盾有效地化解摆到重要日程上来;二要以人为本,加强调查研究,以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要提高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带领基层干部优质高效地化解各类矛盾。
随着形势的发展,社区内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矛盾也会不断发生,我们应及时了解.准确把握,不断探索解决社区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为和谐农村建设创造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第二篇: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们内部矛盾答案 92分
1、从一定角度看,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
正确
错误
2、干部阶层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
正确
错误
3、专家认为中国公务员的正规待遇偏高
正确
错误
4、社会流动最明显的就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工业、商业
正确
错误
5、企业家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形成的新鲜事物
正确
错误
6、企业家阶层是中国社会阶层中内部差别最小的
正确
错误
7、改革开放缩小了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
正确
错误
8、党和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过程中,也会集中问题和矛盾
正确
错误
9、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正确 错误
10、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两大阶级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正确
错误
11、企业家阶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群体
正确
错误
12、当今社会已经不存在贫富矛盾,只有劳资矛盾
正确
错误
13、目前我国城市主要群体是干部、学生和工人
正确
错误
14、白领阶层的特点是和群体庞大,所受压力较大
正确
错误
15、我国企业家中有50%是中小企业家
正确
错误
16、我国公务员收入水平高于一般企业界和商界人士
正确
错误
17、城市白领的下层被称为“蚁族”
正确
错误
18、新加坡吏治优良的重要原因是高薪养廉 正确
错误
19、当前官民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是属于次要矛盾
正确
错误
20、应当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正确
错误 21、1957年,毛泽东同志做了()的重要的讲话,成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指导、认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论十大关系》
《为人民服务》
《矛盾论》
22、一般的国家高级公务员的待遇要达到同处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当中的企业高管阶层的()
50%-60% 60%-80% 80%-100% 100%-120%
23、社科院做了一个专家调查,走访了全国各个领域中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让他们对中国社会现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按严重程度和关注程度进行排序,关注程度最高的是()
劳资矛盾
官民矛盾
贫富差距
城乡矛盾
24、新加坡高级干部实施高薪养廉制度,中、低级干部()也是高薪养廉
薪酬水平一般
薪酬水平很低
收入以奖金为主
25、蚁族群体自嘲叫做()
白领
蓝领
灰领
黑领
26、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为()
10%-20% 20%-25% 25%-30% 35%-40%
27、专家认为如果不考虑城乡差距,只说城市内部差距的话,中国的基尼系数()
低于0.2 高于0.4 低于0.4 等于0.47
28、专家认为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中最重要的是()的问题,直接影响中国和谐稳定
劳资矛盾
官民矛盾
贫富矛盾
城乡矛盾 29、80%以上的中小企业家生活状态()
稳定
不稳定
安逸
富裕
30、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把知识分子归入()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小资产阶级
31、贫富差距不等于贫富矛盾,后者带有()
社会因素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阶级因素
32、新加坡吏治优良的重要原因是()
制度严格
亲民政府
高薪养廉
国小易管
33、专家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特点包括()
社会大流动
关系大变化
财富大增长 身份大改变
社会大进步
34、建国后至1956年前中国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包括()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官僚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35、专家认为要研究中国的社会矛盾,应该聚焦于()和大学生等几大群体
干部
老板
白领
农民工
务农农民
36、蚁族群体的特点包括()
大学毕业生
农民工
在城市就业
在城市边缘地带聚集
在城市中心地带聚集
37、城市中影响人们社会满意度的因素包括住房情况以及()
闲暇时间
职业性质
收入水平 职业稳定性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38、专家认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包括()
掩盖原则
发展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
高压原则
民主法制建设原则
39、专家提到缓解人民内部矛盾比较好的经验包括()
杭州市复合主体模式
山东新泰市平安机制
成都综合改革配套机制
河南驻马店平安发展模式
台州温岭民主恳谈会
40、专家认为官民矛盾具有()等特点
连带性
突发性
易控性
复杂性
非暴力性
第三篇: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论文提要 本人就当前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简析了当今农村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并对其发展与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设想。
如何强化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摆脱对财政依托、引入市场化运营、满足农民文化消费的视角,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要逐步摆脱对财政投入的依赖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转轨期。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或多或少的残存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方略实践中,彻底根除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必须正视当今的形势,审时度势,灵活多样的适应当今社会农村文化的特质和多元的内质因素;理顺新时代农村文化的运营智略和多变的形态;把握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主脉”和“预见性的方向”。
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最基础的精神富民工程,是维系安定团结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依靠财政的投入,以官办为主导的农村文化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趋向,它的矛盾性和弊端越来凸现。有的经济薄弱村镇可以说是不堪重负,带来了零投入的现象,造成了农村文化一蹶不振、停滞不前的状况,从而导致农民怨声载道,“财政”有苦难言。因此,如何打破国有民办农村文化的模式,走出传统农村文化建设的思维理念,拓展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运作空间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过分依赖财政投入,只会萎缩、只会陷入不发展的境地,它的抵御风险能力软弱,它的生存力减小,带来是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穷途末路”。
二、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引入市场化运营的机制
计划经济时代,官(公)办农村文化思维误区,至今还未得到应有的“纠谬”,在找准市场,摸准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后,应灵活多样地引入市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营机制,采取财政拨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投一点的建设思想,或干脆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以个人的主额投入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镇村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监管。这种黄金搭档,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所特有的运作机制,且切实可行效果甚佳。
具体来说,乡镇财政的投入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权和社会效益;社会或个人捐资可以通过刻碑镌文或通过媒体作表彰,让其扬名彰德;个人投入主要是农村文化设施的经营权,是市场化文化商业运作运营的主要个体。
——个人投入讲经济效益的回报。这个回报是投入带来的效果。农村文化站(或文化市场管理站)的管理监督执法权的使用,让文化经营场所必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章可遵。个人投资而获得的文化经营权,必须在较为完善的制约机制下运作,切不可见利忘义,一味讲究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偏离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否则,就丧失了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本义。
——个人租赁承包,是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的又一机制,它可以提高文化场所最大限度产生的经济利润,并以恰当合适的比例分配,以农村集体制的文化单位和租赁个人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回报,让乡镇文化的从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具实性的业务工作。如:农村文艺工作、农村文化宣传、农村文化辅导等文化主业。
——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以股份制的形式搞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建设,这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市场文化运营机制。这种股份制是建立在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监督下的机制,股份制办文化并不是对文化的肢解,也不是当今社会农村文化私有化的变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文化大家办,办好文化为大家的主题内涵不变,公办民助的股份制只会为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注入大量的经济血液。有这样的建设氛围,带来的是人人关心文化,文化关系人人。
三、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实注重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
在乡镇农村,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农村文化活动娱乐场所,却无人问津、门可罗雀,一幅萧瑟的情景。这就又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刺激农民文化的消费,满足农民文化娱乐需求,实现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原本初衷?其根本课题就是如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蠃。富裕后的农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对文化娱乐如何支出,他们却茫然不知所从,即有钱不会花。这就要靠我们农村文化从业人员去引导、去促销、去刺激其文化消费心理,教会农民朋友怎么花,哪样花值得,花钱买享受是件幸福的事,要让农民知道:文化消费是件赏心悦目的美事。这种促销、剌激不要直接露骨,而要含蓄、变通,要潜移默化。
广泛的宣传。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站或农村集体广告,宣传流行的文化娱乐和消费时尚,剖解人的生存与文化的联系,告知文化给予人们的不仅是道德情操的陶养,而且是审美感知的愉悦,更是缩小城乡人文环境和个体气质差别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农民不是土老冒,而是与城市人分工不同的农业劳动群体。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朋友,走出家门,在大文化艺术的殿堂里,充分享受人生,感受美好的生活。
深度的发动。通过妇联组织妇女的联谊活动,让家庭主妇们知道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会导致家庭、婚姻等不利因素的出现,只会让男性公民告别赌桌,远离低级趣味和不健康的娱乐活动;通过团委和文化站组织青年团员,举办卡拉OK、交谊舞会,节庆文艺晚会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村青年的文化审美方向和文明向上的娱乐行为,树立正确的文化娱乐观。
社会效益在前,经济效益在后。要摆正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主次位置。通过开展广泛的、公益性、无偿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农民领略文化艺术的美,目睹文化从业人员的艰辛劳动,了解文化之于人心无可替代的功用,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此氛围下,适当地收取门票费,茶水费和工作人员的劳务费及场税费,农民朋友们会在理解的情况下,心悦诚服地交付出他们认为值得花的钱。
农民文化消费的增加,对于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反哺功能,它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体系,不断地改造、增新农村文化的软硬件,增强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从而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四、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合本地区的实际
当地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往往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的综合投入大,且投入的方式方法多,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很大。这就要求这一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要有远瞻性的高起点、高水准、高要求,具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落伍的建设理念,避免造成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浪费。当然随着当地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同样存在着不断积累、添新、壮大的发展过程,文化层次、文化审美品位、文化消费意识、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信息与传播、文化时尚接受和观念更新等诸多方面都是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开源开渠的好土壤。我们不赞成经济薄弱欠发达的乡镇,不切合自身经济实际,而大伤元气的大投入,大剂量的劳民伤财的“下猛药”,对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建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副作用,会造成农民对文化投入的恐惧感,从而导致农民对文化消费的抵触感和畏惧感。甚至会“谈文变色”。当今农村的文化建设,应以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质,实用性的文化设施来构筑建设观念,低投入高产出的文化经营策略,来绘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避免“好高骛远”或“好大喜功”的不自量力的浮夸风气。这样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又顺应当地社情民意,在一个让农民心理能承受的起点上,求真务实地搞文化建设,才能务实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根基,逐步走蓬勃发展的新平台。
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贴合新时期农民审美的心理特征,正确引导农民的审美趋向。处理好有偿性与公益性的内在互动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注重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网络作用和辐射功能,给广大农民一个健康、文明、科学、有序、向上的文化氛围和阵地,真正实现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双赢,从而又建立了政治文明的高地,让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真正意义上为农民服务。
第四篇:关于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天津汉沽区营城镇人民政府 李志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广大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不仅要解决好农村面临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问题,而且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整个农村社会和广大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因此,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奋斗目标的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建设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也是主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通过对本区域内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总体上看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逐渐增强。广大农民正在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过去依恋家乡、依赖土地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正在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使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出务工、出国劳务、经商的农民逐年增加,加之征地搬迁,进入城区后,使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具有城市居民身份但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产业工人,并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扩大。
二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的意识逐渐增强。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已经成为风气,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科技推广,发展特种畜牧养殖,不断翻新养殖新品种,逐年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逐渐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奉公守法、社会公德意识等都在逐步增强,求真、求善、求知、求富、求美的一些现代观念,已经被农民普遍接受,注重公共卫生、遵守交通规则等已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
二、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比,仍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镇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等,与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思稳、盼服务”的愿望在某些方面还不吻合,影响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摆不正。有的基层组织在思想工作和经济工作中一手软一手硬,布置工作只强调经济建设,考核工作只重经济指标,解决问题只靠经济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将经济工作和思想工作混在一起,工作不分家,遇到什么抓什么,想起什么干什么。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不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具有明显成效的宣传阵地,如文化广场、阅览室、有线广播等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正在日益萎缩,即便是有也已经设施陈旧,破烂不堪、利用率低,特别是文化广播和乡村电影,几乎绝迹,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干部满足现状,看家守业意识浓厚,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与能力不够强。对农民所思、所想、所盼知之不深,说不清,道不明,对农村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征地拆迁中的热点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工作上就事论事,照本宣科,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是教育与解决各层次思想问题的需求不适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农民的阶层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农民私营企业家、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等等。他们的思想和以往相比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有些基层组织没有抓住他们的脉搏,工作满足于能过得去,能应付,不出乱子,教育内容与农民思想不合拍、不切合实际,理不在点子上,话不在心坎上。
三、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策
一是注重导向。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带领农民奔小康相结合,不断增强渗透力。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带领农民奔小康结合起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取得实效。要通过开展“学科技、用科技、比贡献”和全民读书活动,树立依靠科技搞活农业的观念。要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把经常性工作与集中下乡结合起来,推进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深化认识。进一步明确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与作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型农民的需要。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才能进一步摆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一定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真正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抓紧抓实。
三是注重服务。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满足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不断增强凝聚力。要多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多做雪中送炭,排忧解难的工作。通过广泛开展创“文明村”、“文明户”、“文明村民”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履行各项义务,维护集体利益。通过开展遵纪守法户、安全村评选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是注重实效。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说服力。广泛开展以“教育农民、引导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为宗旨的各种活动,既要帮助群众解决在发展经济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又要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解疑释惑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是注重氛围。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依托阵地抓教育,要在农村建立健全基层党校、党员活动室、乡镇文化中心等教育阵地,充分利用党报党刊、板报、图片、村务公开栏、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等途径,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经常性正面教育与灌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老少皆宜的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让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其中,寓教于乐。
六是加强调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在方法和手段上缺乏系统性,尽管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也不少,但由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经验交流的多,理论探讨的少,造成工作水平整体不高的现状。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到农村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着重研究和解决阻碍思想解放、影响干事创业、干扰科学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以提高政治工作实践和理论水平。
总之,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针对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
第五篇: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
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
一、“学习型社会”的含义与特点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过程。每一个公民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学习者的身份从传统教育的对象变成了学习的主体、由他律转变成自律。学习型社会以人为中心,创建终身学习的体系和学习组织,为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自我价值提供机会和服务。我国学者也综合学习国内外对教育型社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胡梦鲸教授认为:“学习化社会是指人人均能终生学习的理想社会。此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权利得以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地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消除。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每一个人的天赋潜能,使其成为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人。”他还提出学习型社会学习终身化、全民化、人性化、系统开放化、资源统整化等趋势。“学习型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通过回顾各界学者的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学习型社会的几个重要特点。第一,在学习型社会中,任何人在其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权利和机会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实现个体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第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非常强调人的主体性。以人为中心,一切教育活动围绕人逐步展开,如教育的内容要根据人们需要进行设置。第三,学习型社会旨在促进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个体自身价值,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之上,反过来社会的进步又为个体发展提供帮助,二者相互作用。第四,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整合资源、统筹协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各种教育机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创造、提供教育平台。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型社会中,人们普遍具有学习意识,在其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有权利和机会享受国家、社会提供的教育服务,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意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学习型社会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平等性、开放性、终身性、主体性。平等性是指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不只是特定的阶层有机会接受教育,而是人人可以接受教育。人们不仅学习需求被满足,还可以根据爱好或需求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在这种环境中,学校不再是提供教育的唯一机构,而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共存,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多样选择。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类乃至全世界的教育系统、教育机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为全球的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和学习环境,这就是学习型社会的开放性特点。所谓终身性,就是传统的学习观念被颠覆,学校教育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个人学习生涯的结束。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随着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推进,人在不同阶段需要学习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应对新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习不再是外部环境强加给个体的任务,而是学习者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型社会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人们参与的热情,吸引人们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方式的革新,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
二、什么是“社区教育”
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依靠多种方式和途径,社区教育是其中之一。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和性质使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特殊的功能,社区教育是普及新型教育观念,推动社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社区教育最早起源于丹麦。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丹麦“民众中学”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展社区教育的开始。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向丹麦学习,社区教育逐渐在北欧乃至整个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起来。社区教育在美国获得了开创性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建立社区学院,专门为那些家庭贫困的年轻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区学院以当地民众为对象,提供教育服务。社区教育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美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为完善美国教育体系做出贡献。学习型社会的观点和发达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经验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社区教育在我国的起步不太晚,但是在建国初期和文革期间发展缓慢,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获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社区教育在社会发展需要、人们积极呼吁下恢复发展起来。社区教育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发展道路,因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概念界定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从不同的定义、解释中也可以总结出几点共通之处:第一,社区教育是对民众的教育。教育学家柯隆威曾说社区教育是用驾驭的力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用人文主义的精神来弥补人民受教育少的缺陷。()这体现了社区教育的全民性,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资源开放。教育是开启民智,提高人民素质的有力工具。第二,社区教育即社会教育。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以外,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和服务对象的教育活动。传统学校教育的对象范围有限,社区教育对社区中的所有个体,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统统为其提供教育服务。也体现了社区教育的全民性和平等性。第三,新时期,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息息相关。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形式,发展社区教育能够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社区教育满足个体对教育的需求,有利于个人实现价值,进而推动社区和社会发展。社区教育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学习型社会的建成。总之,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社区的发展、社会进步。
三、社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一)社区教育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在理解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时,还必须要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是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的有机整合。[8]终身教育充分提供学习条件,如建立各种教育机构,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要。学习者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权利得以实现。学校保障了学龄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实施,而人们在完成学校教育进入社会工作后的教育就需要借助社区教育得以实施。社区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社区在日常生活中宣传教育观念,比如通过宣传栏、报纸、社区集体活动等,能够对人们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人们逐步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技能,不仅提升个体能力,还能丰富生活内容。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体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体能力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源泉。人们认知上、行为上重视学习,会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学习型社会中个体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在生活、工作技能方面的知识。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将不同教育阶段与不同的学习内容紧密联合起来,全面提高人们的能力素质,使“人人能够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得以实现,保障学习者的基本权利,提供公平、公开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实现每一个人的天赋潜能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二)社区教育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方式
社区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教育具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是短期性教育和学习。由于社会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们需要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专业工作的需要。其次是通过阅读学习。报刊、论著,教材不断更新出版,满足了人们对新知识的需求,人们通过阅读学习掌握新知识、新观念。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最基本的途径。第三种方式是通过视听进行学习。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发展,为人们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广播、电视、电脑都是人们视听性学习的有效方式,这些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事物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独立于社会系统,学校教育具有封闭性特点。这就会造成学校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不够,进而导致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难以体现。另一方面,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不断推进,传统学校教育并不能持续为个体提供教育服务,但是学习需要贯穿人一生,所以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时,需要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将教育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教育行为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社区教育为这种结合提供可能。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将学校的部分教育责任分配给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使个体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及时获得不同的教育机会,做到随时随地接受教育。社区教育为人们交往、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的技能,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社会化贯穿人们的一生。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在人们进入社会从事工作后,社区就成为了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教育是推动建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社区不仅要承担生活、娱乐、交往等传统服务功能,还要承担起教育功能。社区教育承担起教育的角色,给完成了学校教育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人们能够了解自身以及发生着显著变化的社会。“唯有教育,可以按其合目的性和品质来引导人类走向健康的合作与和平的生活,走向繁荣和文明”。[9]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居民是社区的主人,也是社区的服务对象。社区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为居民学习提供便利,进而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社区教育为学习型社会建设重构社会道德和价值
新时期社会建设离不开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而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张,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社会各方面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中国用三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发展道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就会进入利益分化、冲突时期,各种社会问题涌现。如果人们学习不足,人的能力素质就不能与社会发展速度相匹配,就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能力与挑战的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问题交织,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提升自身能力,应对社会变化和转型的挑战,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所以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应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型社会强调从为了经济利益而学习转变到为了成为公民而学习,它倡导公民身份和民主理念,强调公平的学习和教育机会,进而推动公正、和谐社会环境的形成。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相一致。社区教育为人们提供学习和教育的机会,帮助人们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在提升个体文化素质的同时还不断提升个人道德素质,加强个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同,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团结的氛围。经济建设成果只能从物质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世界的丰富还需要教育来实现。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物质丰富和精神满足的双重保证。物质生活的丰富从生理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教育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进行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合理处理出现的问题,才能推动社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成。
(一)大力推动社区教育多元化与自主化的观念的实现
社区教育的主体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教育活动要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前,一定要进行民意调查,了解人们的真正需求、充分尊重民意。通过综合分析,按照人们意愿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要保证全员性,还要保证教育活动的针对性,突出个性化,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尊重民意,培养人们的自主意识。人是学习型社会中学习的主体,培养人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人们自主学习。人们的主体意识加强,对社区的认同意识就会提高,有利于个体和社区的融合和发展。
(二)社区教育资源需要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继续教育专题规划(草案)》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教育服务功能,引导并鼓励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扩大公益性教育资源开放的范围和程度”。[10]国家和政府应加强文化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社区阅览室、活动室为居民提供学习场所。博物馆、文化宫等设施应合理对外开放,吸引居民参与其中。社区教育在开放已有的社区文化场所时,还应该积极与附近学校、企业进行合作、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发挥本社区的优势,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障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规范。国家和政府应积极地把“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思想观念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和策略,同时还需要从国家层面和制度层面制定、完善关于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规范、保障社区教育活动有序进行。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涉及财政、教育、文化、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给予规范,形成合力。政策的支持才能推动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社区教育发展应循序渐进开展
社区教育在农村的开展可以说还是近几年才开始,如何让这种教育模式能在农村扎根、正常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必须先搞试点然后把成功的模式全面推广,大跃进式的一哄而上、以数字衡量考核最终只能是弄虚作假,有违教育教学规律。
五、结束语
社区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我们坚信中国的社区教育以后也会越来越好。教育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建立建设学习型社会。我们必须把握社区教育的含义和特点,深刻思考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对于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隐患必须分别及时解决、提前预防。社会各界共同配合,共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进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人是学习型社会的主体,主体性、全民性、终身性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以人为中心,号召人们全面学习,让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个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终目的,建成学习型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教育是这些任务和目标实现的有力手段。
石练中心成技校
余
珑
20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