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合乡并村工作中过激、过快。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必须在搞好统筹规划、政策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向心力。)
一、农村社区规划要合理
确定农村社区的规模和范围,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在社区建设中,各级各部门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针对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制订合理的规划图,包括村庄规划图、村庄给排水图和村庄绿化图等。要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增加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行政村规模调整规划,稳妥慎重推进,避免大拆大建模式和低档次重复建设,有力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要坚持规模适度原则。原则上不再保留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要本着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方便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原则,适度确定规模。通过调整,加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村,发
挥其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要坚持地域相邻原则。行政村规模调整一般在相邻村之间进行,合村并居后的地域结构、交通结构和管理体系等,要能体现方便快捷的效果、坚持尊重历史、兼顾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生活习俗,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着眼发展出发,统一规划,就近就便的原则进行规划。三要坚持优势互补原则。选择确定拟合并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筛选,重点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为重点推进对象,力求通过合村并居,使农村资源配置趋于合理、资产组合更为优化,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农村社区设施要配套
农村基础设施配置的最大问题是居民点规模小、人口密度小、无法满足高门槛基础设施的配置需求,许多设施如供暖、供气等因不经济、使用效率低而无法配置。而要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社区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规模,应根据经济条件、人口规模和乡风民俗等因素合理确定。
一是行政办公设施。要通过整合、调剂、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或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行政服务,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内部配置综合服务厅、社会保障站、纠纷调解站、计划生育站、公益服务站、综治服务站等。二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各地实际,社区中心村庄或较大村庄,可设置集市等商业形式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农资服务超市、日用百货超市、洗浴室等可结合现有资源进行改扩建或在社区服务中心内部设置。三是教育服务设
施。学校的设置需要根据社区规模合理设置,原则上 设置一处中学,设置一处小学。在扩建或改建学校设施中可以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以学校为基础扩展兼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继续教育功能的新型农村学校。四是卫生服务设施。在社区建设中积极开展卫生服务站的设置,构建安全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结合中心村选址,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按照居民出行10分钟可到达的要求,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并实行一体化管理。五是文体娱乐设施。在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对文娱设施进行改扩建或新建,设置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室、文体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文教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等。六是节能环保设施。农村社区将农村茅草土屋移到宽敞楼房,由零散村落到标准社区,既要改变小、散、旧状态,也要清除脏、乱、差局面,使农村转变为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镇。
三、农村社区宣传要到位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着干群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干部对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干部存在畏难心理,怕资金难筹而导致举债建设或“乱尾工程”,怕征地拆迁的难度大、影响干群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农民存在模糊认识。有些农民虽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但对社区建设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农民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等、要、靠”思想严
重。有的农民担心合村并居只是“一阵风”,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日后难以兑现。有的农民受宗族观念影响,担心搬到新社区后,难以被异性群众接纳。
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误区,有关部门要改进工作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策划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高质量的宣传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再宣传、再动员、再鼓劲。积极组织宣传人员进村入户,召开村民大会为村民讲解社区建设的宗旨意义和政策内容。采取定点展览和流动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干群参观社区规划蓝图,组织群众到外地或试点社区实地参观,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建设社区的积极性。
四、农村社区机制要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人员组织到位,配套政策优惠,管理机制协调,强力引导推动。同时,要加强对推动情况的检查、监督和考核。二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要严格依照《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进一步深化村民自治,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 规范村民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切实维护好社区居
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可通过“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等活动的开展,争取社区建设资金。从农民群众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作为着力点,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保障村民的利益,从而调动社区居民的极性,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农村新社区规划和建设打好群众基础。
五、农村社区法制要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独立的社区法律,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律更是一片空白,能够作为社区建设的规范性起指导作用的只有国务院、民政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和个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社区建设的依据仅仅是当地市政府或县政府制定的一些对于置换土地的实施办法,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关于合村并居规定,社区建设仅仅是模仿其他地区,照搬模式,这严重制约了社区的建设。社区的管理也存在较大的问题,社区委员会的性质尚未明确,管理模式仍采用传统的村民自治方式,居民权利义务不清,管理关系混乱,严重影响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完善社区管理模式。各项法规政策是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为避免合村并居走弯路或走错路,国家及其各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社区建设,确定社区委员会的性质和管理职能。国务院和各部委应当制定引导性的政策文件,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合村并居实施方案,规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应明确社区居民在新社区中享有的权利和担负的义务,按照社区
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完善社区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各种农民团体和农民组织,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促进社区的良性运转。
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旧村拆迁或者新村建造,而是一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工程,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不定框子,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大胆探索,积极试点,主动适应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多出经验,多出成果,大胆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
第二篇:关于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欠发达乡镇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加强农村新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特定时期,农村新社区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参加了本次城乡统筹培训班学习,我感触颇深。现结合平阳县欠发达乡镇实际,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由于农村新社区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尚在探索之中,因此我的看法尚有较多不够完善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农村,特别是欠发达乡镇的农村的存在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村级组织的传统模式,已经与当前的新情况新形式不相适应,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亟需成立农村新社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农村新社区建设滞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反复强调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江苏、浙北嘉兴等地,特别是嘉兴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探索,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有效地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相比之下,近年来,温州,包括我们平阳,在农村新社区建设方面还步子迈得不够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相对滞后,以致我们新农村建设难以推进,城市化的水平严重滞后,半城市化的现象非常突出,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行政村“低、小、散”的现象十分明显,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县共有600个行政村,数量多,规模小,1
分布散,其中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就占了400多个。别特是欠发达乡镇,行政村“低、小、散”现象更为突出。村级组织设置的“低、小、散”,导致村庄之间壁垒重重,农村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不能得到优化配置。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村级组织的传统模式,已经与当前的新情况新形势不相适应,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城乡利益关系失衡的重要方面体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公共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突出矛盾。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农村新社区建设滞后,农村建设普遍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所需资金主要村集体自筹,这对经济整体情况较好的社区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一些经济薄弱的社区来说,各种建设所需经费来源则十分紧张,无法满足社区的正常运转需要,更是无法提供优质、全面的农村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居民的需求。
二、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注重实际,以“联”为主。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中“转”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并”是必经途径,而“联”是近期任务。特别是在欠发达乡镇,方法上要稳步推进,重点做好“联”的文章。主要原因有:一是行政村撤并后遗症比较严重,工作阻力大。我县于2004-2005年实行了大规模的行政村撤并,将行政村总数由原来的870个调整为600个,撤并村的后遗症比较严重,群众对撤并村工作相当敏感,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工作推进难度很大。二是时机不成熟。今年
行政村换届刚刚完成,又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也刚刚告一段落,人心思稳,不宜操之过急。三是综合配套改革未跟上,条件不成熟。在现阶段,由于股改、户改等工作还未完成,基层干部群众心理难接受,实行“转”、“并”条件尚不成熟。基于以上实际情况,走“联”的道路,采取“多村一社区”的模式比较现实,比较可行。该种模式适应了农业产业化和大农业的时代要求,代表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对农村城镇化的积极回应和对“村民自治”体制的超越。当前可先行组建组团式过渡性社区,实行“双轨过渡”,为今后的“并”和“转”打下基础。当前主要是要做好“联”的工作,重点是采用“先联后并组建农村社区”或“联合成立农村大社区”等模式,先行成立过渡型的农村社区或松散型的农村大社区,设立临时性机构——社区党组织和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双轨过渡”,待条件成熟时,撤销各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布局。一要注意科学性。村级组织设置的科学性必须以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和农房集聚改造布局为基础,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心镇建设“1+X”总体框架体系相对接。二是注意尊重历史情况。尽量不去打破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与办事处设置和片组管理相结合,建议原则以1992年乡镇撤并前的乡为单位进行设置,比较合理。三是注意规模适中。以社区服务中心村为核心,服务半径为2—3公里,人口1万左右,农民群众到社区服务中
心30分钟以内,一般上覆盖3—10个村庄。但在人数较少地和域较大的山区,应考虑便民因素,适当多设。确实不能多设的,也要适应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
(三)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农村新社区成立后,各种关系要理顺。现在不少同志比较疑惑,各种关系如何理顺,特别是办事处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当前,要研究确定社区与办事处,社区与所辖行政村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要结合实际,理顺社区组织和原股级办事处的关系。目前,在办事处尚存在的情况下,暂时可以实行“两个牌子,一套班子”,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社区工作,共同研究,共同决策,共同落实。二要撤销办事处,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社区组织基本上可以代替股级办事处的功能,建议考虑在社区组织成立后尽快逐步撤销原股级办事处,从而减少乡镇的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三要理顺社区内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责分工,实现双轨平稳过渡,确保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行。
(四)突出重点,强化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载体,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目的是让广大群众得到更优的服务。因此,在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把强化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围绕如何形成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和让农民获得实惠,来提升社区的服务功能。一要充分授权,下放乡镇的服务项目。要以方便群众为目的,通过合法程序向社区组织授权。将乡镇审批权限逐步下放到
社区。把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各项服务集中整合到社区服务中心。二要落实代办制,做好便民服务。对土地审批、户籍办理等暂时难以下放的服务,社区工作人员要根据群众需求予以统一代办。三要坚持便民原则,允许就近选择社区服务。不要简单以户籍为依据提供服务,划地为牢,固定社区服务,而应以居住地为主划分社区服务,特别是在同一镇里,允许居民就近选择社区提供服务。此外,通过创建服务网点、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以即办式、接转式等形式,为基层群众提供基层性公共服务、社会性有偿服务、公益性志愿服务,将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区,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后带来的新变化,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五)提升素质,建好队伍。
农村新社区建设,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稳定的素质高、有专业技能的工作者队伍。一要配强班子。选配热爱农村工作、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副科级领导干部或副科级后备干部到社区党组织和管委会担任负责人,委员可以吸收辖区内各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社区管委会主任可由党组织书记兼任,委员可以吸收辖区内各村村委会主任担任。二要抓好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从农村社区长远发展考虑,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要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安心在农村工作,要尽量面向社区内部招聘有奉献精神、文化素质较高、熟悉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人员,扭转农村社区工作队伍建设薄弱的现状。要加
强对社区干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题培训,提高他们推进社区建设的能力。三要强化保障。要明确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报酬,提高物质待遇。建立社区干部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解决其后顾之优。
2011年6月8日
第三篇: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着眼于农村发展,围绕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以民主管理为基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以社区活动为载体,在为民服务中实施民主管理,在民主管理中体现为民服务,在社区活动中推进服务与管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
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社会协同、农村居民参与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深入。
思考之一: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须结合本地实际,找准工作定位,确定发展思路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对农村社区划分进行定位,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进行定位,进而确定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思路、工作措施。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这是一项基础工作。目前对社区比较普遍的定义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的划分不同于城市社区划分。农村社区的划分必须考虑居住范围、民族差异,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要因地制宜。莱西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一个自然村是一个村委会,一般在100——300户为主,99的自然村建村在400年以上,风俗习惯基本相同。因此,莱西农村社区的划分以一个村委会管辖的区域比较适宜。莱西的农村社区应该是村委会管辖范围的农村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莱西,存在三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一是城区的城中村,应该通过村改居转化为城市社区。二是乡镇政府驻地的村庄,一般村庄之间连为一体,政府、企业等比较多,非农业人口、外来人口比较多,应该从发展的眼光逐步推进村改居,实行城市社区管理。三是100户以下的村庄,特别是50户以下的小村,应该就近逐步通过居住地迁移合并到大村。这样,整个社会的社区划分就比较合理,比较和谐。
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已经明确。具体表现为:农村社区建设应属于社会管理范畴;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社会生活共同体”;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任务是,完善村民自治、发挥驻区单位和各类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结合莱西实际,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应该包括进一步扩大民主管理,完善为民服务体制,深入开展社区群众性活动,建设民主型、服务型、文明型农村社区,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深入。
思考之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须以发展民主管理为基础,构建充满活力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莱西市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的民主管理建设,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地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管理基础和政治保障。早在1990年,莱西就创造出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为全国村级组织建设提供了样板。之后,莱西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开展村民“民主日”等活动,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连续三届成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今年又被评为全国首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实践表明,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民主管理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村委会和党支部直接管理村庄经济事务、政府管理中的行政命令等,已经成为推进农村的民主管理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重点应该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扩大农村村级组织建设视野。按照中央提出的城乡一体建设要求,城乡社区组织建设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当前农村社区组织和城市社区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承担了和村土地资源等集体经济管理服务的职能,而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却没有这项职能。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应是单纯的政治组织和群众性民主自治织组织,将经济职能进行剥离。同时,应把城乡社区组织扩大范围。社区组织应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民间组织、社区中介组织、驻社区单位(含企业)、物业组织等。社区组织比较多的社区,可以成立社区党总支或党委,在社区各种组织中设立党支部,包括在社区居委会(村
第四篇:建设农村社区
农 村 社 区 建 设
关键词 :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科学、服务、特色、和谐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建设规范高效的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共同创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深推进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为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相对城市社区建设而言,新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尖锐,解决起来困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创新方法,突出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一、科学规划 提供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而社区设置模式的选择又是规划的前提。社区的本质在于其他地域性特点。因此,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注重空间设置模式。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农村社区布局就应该因地制宜,体现多种设置模式,有的建制村地域相对独立,已经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完整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单独设立社区。有的建制村较小,多个建制自然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关联性较强的几个建制村共同设立一个社区。有的建制村较大,内部由多个相互独立的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自成体系,可以在建制村内设立多个社区。基于集体节约发展‘提高效率、便于管理的考虑。通常情况下还是以建制村为依据实行“一村一社区”比较切合实际的模式,以社区建设 作为村委会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当然,在规模较大的建制村,各自然村相互独立,应该实事求是的原则,可以采用“一村多社区”的模式。
农村社区的规划要突出地方优势特色,突出生态取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链接,逐步实现从注重产业和农村住房布局等物质形态的村庄规划到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结合并体现特色功能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建设不同功能的农村社区,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围绕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努力把农村居民住宅区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住宅区,科学构建村庄空间布局,把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理念融入规划之中,彰显时代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聚集、稳妥推进的总体要求,保证村庄布局节约、实用、美观。
农村社区化建设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方法 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学校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根据村民的需要建设服务性场所,建立多功能的活动室。既可以用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又可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交流。同时还有建设好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便民的服务设施。外部环境中建立篮球场或健身场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的场所。
二、改善居民条件
打造特色文化
为了实现集体节约型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克服农村传统住宅分散建设所带来的土地、供电、供水等公共资源的浪费问题。必须积极推进住宅集中规划建设,实现公共设施与公共场所所用地的共享减少资源浪费。要加强住宅建设用地的管理,避免违章建筑情况的发生,保持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围绕着农民生活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参加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导人,逐步提高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还能通过经常性的互动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长人们之间的情感,对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群众的集体荣誉感的增强有很大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建设中当然也是积极挖掘和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历史性价值的东西。
三、健全体制机制
不断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既要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措施。又要根据群众的需求,科学构建社区组织体制。保证服务事项有人做。规范各项办事程序与方法,保证服务事项能做好。健全社区服务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增强服务的公示度、透明度、公正性、高效性。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建设规范高效的农村社区建设协调性,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共同创建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
四、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整合资源,有效使用涉农资金,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也是今后实施村庄规划的重要资金来源,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根据规划分类实施的需要、按项目统筹使用资金。建立项目资金帐户、有效管理项目间的资金往来,避免资金的流失。① 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适当归并资金分类。从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对象入手,加强对整合支农资金的政策宣传、强化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可以逐步将现有各项支农资金按性质归并为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救助类、生态环境类、农村生活类和农民收入等五大类。属于相同性质的资金都可以进行整合,归并为一项资金。②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针对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在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将农业建设项目的决定 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县级人民政府,以利于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③遵循人、财、物配套的原则,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专款专用,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为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活力。④实行项目资金财政直拨,县级报帐制度。投向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按项目的隶属级次直接拨至项目承建单位。实行县级报帐,各级财政投入项目的资金(包括乡镇应负担的资金)汇入县财政专户,县财政落实专人负责,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资金拨至承建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后,县财政即把项目完工形成的资产移交给有关单位使用和管理。⑤加强涉农资金的全面监管,实施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刚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多方动员,创新资金筹集渠道。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要改变政府 “独挑重担”的格局。在注意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投入和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的机制。立足于资源整合,创造出各级积极投资谋发展的环境,多渠道加大农村社区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应加大农村社区化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入,走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互结合的道路,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持,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另外,建立激励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建设的 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励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农村社区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建生《农村社区发展的可持续城乡建设》 人们出版社,2011年1月1日
【2】《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网,2005年12月6日
【3】曹承明《共建和谐 经济管理汪金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08月01日
【4】曹首娟《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民素质提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05月
第五篇:农村社区建设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省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盖高楼,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俗称万人村),实行城市化管理。自2009——2010已在各市全面推开,农村住房改造规模空前,史无前例。
二、山东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各乡镇政府的“合村并点盖楼计划”经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盖楼即新农村房地产开发权由地方政府授权相关人组织实施。
三、待拆除的农民房产估值一般为每平方300——400元,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一般是每平方600——700元或更高一些。农民要想住同样面积的楼房就需要每平方倒贴300——400元或更高。
四、省市级政府对县乡政府的激励措施:
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20万元。
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
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
五、农民的真实情况:
1、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4、山东版的新农村建设是扰民劳民伤财的行为,是对农民的敲诈。
5、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6、相当多的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在操作上则是强迫农民就范。
7、农民人心惶惶,极度不安,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极度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对未来的生活迷茫而不知所措。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探讨:
1、脱离了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向,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民住楼,就是搞城市化。
2、背离了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违背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山东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村生产力总体水平并不高,农村经济十分薄弱,物质和精神文化尚处于较低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搞这样的全体农民住楼运动,违背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3、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背民心离民意,对山东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害无益。山东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是涸泽而渔的行为,最终致使山东农村经济陷于长期滞停状态,釜底抽薪,山东农村经济将彻底伤失可持续发展力。
4、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
5、山东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被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20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由上观之,尽管山东省的新农村建设方式也许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就会欺负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