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据统计,澧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106453人,其中农村老龄人口87092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82%。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城镇老年职工的重大差异是他们无工薪,没有退休金待遇,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没有固定的保障。如何解决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是当前急需破解的一大难题,它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
一、目前澧县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一)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94.14%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住敬老院及靠集体供养的老人仅占农村老人总数的5.86%左右。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少数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其居住地与子女家也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部分老年人的供养还停留在柴米油盐等实物支付为主的传统供养方式上。
(二)社会养老为补充形式。
目前,澧县农村社会养老主要形式为五保供养。我县共建成了高标准的乡镇敬老院32所,达到了“一乡一院”的目标,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650人,年供养标准为2160元。各敬老院均配套了厨房、餐厅、活动室,购置了电视机等娱乐工具,院内修建了猪舍,开辟了菜园,有的还建了鱼塘。对另外分散供养的3450人,年供养标准为1000元,并采取包扶扶养责任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照料。目前为止,我县还建成了15所农村五保之家,为146名分散供养五保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从XX年起,五保户全部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取消了住院费起付线,合作医疗报销之外的部分由民政部门大病医疗救助金中解决。同时,还建立了五保户丧葬互储金制度,为全县五保老人建立了吃、穿、住、医、葬全方位保障网。
综上可得出如下结论:(1)近几年,虽然我县农村养老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阶段。(2)目前开展的社会化养老方式虽然服务对象不多,但却是农村养老方式的巨大进步,对今后不断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意义重大。(3)农村个人、家庭、社区(探索阶段)、政府在农村老年人供养体系中互为补充,但个人和家庭的作用较为显著,政府作用较为薄弱。因此,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农村养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促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亟待转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据统计,我县农村留守老人总数近5万人,占老人总数的52%以上,这部分老人的供养方式以自我供养和子女现金供养为主,大部分人生活上得不到照料,精神上孤独寂寞。年轻人的离家离乡,势必对传统稳定的家庭、对老年人的供养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养老带来沉重的负担。澧县目前总人口91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占11.7 %,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三)农村社会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还没真正形成,除五保供养稍微面宽力足外,其他诸如居家养老、养老储蓄或商业保险等供养形式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
三、对策措施
(一)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在我国,社会成员的家庭观念较为牢固,老年人则更是爱家、恋家,愿意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及其成员解决,家庭在养老方面具有社会服务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其基础地位还是得长期坚持。要通过道德教育、舆论宣传和制度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决不能因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而将本应由家庭承担、家庭又有能力承担的责任推向社会。
(二)继续加强社会养老。要根据需要,逐步扩大敬老院的规模与容量。全县敬老院可供集中供养的床位只有1780个,仅占五保总数的29%。五保人员入住尚且难满足,社会老人更加没有入住的机会,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资金。目前县、乡财力都十分有限,除了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各乡镇要克服等靠思想,积极争取外援支持;要加大投入,逐步缓解敬老院运行资金缺口。据调查,一所乡镇敬老院要保持正常运转至少需要5—6万元。而我县财政为每所敬老院补助仅2—3万元工作经费,要保证敬老院的正常运转还存在一定困难。在调查过程中,各乡镇普遍认为,乡镇敬老院是社会公益**利机构,应该按“七站八所”对待,纳入县财政统管范围,彻底解决敬老院运转困难问题;要全面提升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各乡镇敬老院的管理基本上规范有序,但在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上有待加强,应想方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
(三)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是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2010年元月二十九日,全国老龄办等10部委联合签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意见》认为:“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2010年,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区县(市)政府按照当地老年人口数每人每年3元标准,逐步筹措资金,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各级财政要合理安排老龄工作经费,保证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近年来,县民政局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和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加大了农村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力度,对居家养老有了初步探索。建议县政府结合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根据《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精神,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鼓励农业劳动者自我保障,大力发展老年协会组织。鼓励农业劳动者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储蓄,为将来养老做好资金上的准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鼓励发展各种老年协会组织,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篇:农村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小编推荐]
澧县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共辖32个乡镇,总人口约92万,其中农业人口 74.9万。据统计,全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106453人,农村老龄人口87092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82%。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城镇老年职工的重大差异是他们无工薪,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没有固定的保障。如何解决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是当前急需破解的一大难题,它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利,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
一、目前澧县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一)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在我县87092位农村老人中,94.14%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住敬老院及靠集体供养的老人仅占农村老人总数的5.86%左右。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的家庭居多。少数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其居住地与子女家也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部分老年人的供养还停留在柴米油盐等实物支付为主的传统供养方式上。
(二)社会养老为补充形式。
目前,澧县农村社会养老主要形式为五保供养。我县共建成了高标准的乡镇敬老院32所,达到了“一乡一院”的目标,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650人,年供养标准为2160元。各敬老院均配套了厨房、餐厅、活动室,购置了电视机等娱乐工具,院内修建了猪舍,开辟了菜园,有的还建了鱼塘。对另外分散供养的3450人,年供养标准为1000元,并采取包扶扶养责任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照料。目前为止,我县还建成了15所农村五保之家,为146名分散供养五保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从2005年起,五保户全部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取消了住院费起付线,合作医疗报销之外的部分由民政部门大病医疗救助金中解决。同时,还建立了五保户丧葬互储金制度,为全县五保老人建立了吃、穿、住、医、葬全方位保障网。
(三)家庭社会联合养老初步启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足够的满足,进而萌生了满足精神生活的渴望,为了给广大老人营造一个幸福安逸的生活环境,各级政府加强了敬老院和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力度,目前我县共建乡镇敬老院32所。据调查,部分老人因与子女、孙辈年龄差异较大,产生代沟,思想意见不一致,他们愿意入住敬老院,与老年朋友生活在一起,安享晚年。应时代需求,澧县目前建有老年社会福利院一家,据统计,院内住有“三无”老人33人,由子女出资,自愿入住的寄养老人仅有24人,虽然每天要求入住的老人络绎不绝,但因条件有限,绝大多数老人被拒之门外。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更好地推进澧县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澧县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建成后,可收养社会老人1000左右。
综上可得出如下结论:(1)近几年,虽然我县农村养老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阶段。(2)目前开展的社会化养老方式虽然服务对象不多,但却是农村养老方式的一大进步,对今后不断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意义重
大。(3)农村个人、家庭、社区(探索阶段)、政府在农村老年人供养体系中互为补充,但个人和家庭的作用较为显著,政府作用较为薄弱。因此,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农村养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促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亟待转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据统计,我县农村留守老人总数近5万人,占老人总数的52%以上,这部分老人的供养方式以自我供养和子女现金供养为主,大部分人生活上得不到照料,精神上孤独寂寞,有的甚至还要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他们的思想、体力双重负担过重。年轻人的离家离乡,势必对传统稳定的家庭、对老年人的供养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养老带来沉重的负担。澧县目前总人口92万,其中老年人口占11.7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当今的农村养老形态较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般有兄弟姐妹几家人来赡养两位老人。计划生育实施后,由于都是独生子女,小两口婚后要赡养四位老人,即夫妻双方的父母双亲,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有的甚至要赡养八位老人,因为双方的爷爷奶奶有可能都健在,而双方的父母又失去了劳动力,丧失了赡养老人的能力。所以当今农村家庭养老的压力是巨大的,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家庭养老的不完善性,大部分农村老人无论在生活上、情感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和满足。
(三)农村社会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还没真正形成,除五保供养稍微面宽力足外,其他诸如居家养老、养老储蓄或商业保险等供养形式力度明显不足,一方面,由于养老储蓄和商业保险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没有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广大农村老百姓没有享受到这些业务带来的优惠,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村老人在有劳动能力和具备经济实力的时候,思想意识缺乏前瞻性,看不到养老储蓄和商业保险的作用,不愿意相信这些业务。所以居家养老、养老储蓄或商业保险等在农村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这样农村社会养老给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所分担的压力是极为有限的。
三、对策措施
(一)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在我国,社会成员的家庭观念较为牢固,老年人则更是爱家、恋家,愿意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及其成员解决,家庭在养老方面具有社会服务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其基础地位还是得长期坚持。要通过道德教育、舆论宣传和制度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决不能因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而将本应由家庭承担、家庭又有能力承担的责任推向社会。
(二)继续加强社会养老。要根据需要,逐步扩大敬老院的规模与容量。全县敬老院可供集中供养的床位只有1780个,仅占五保总数的29%。五保人员入住尚且难满足,社会老人更加没有入住的机会,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资金。目前县、乡财力都十分有限,除了县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各乡镇要克服等靠思想,积极争取外援支持;要加大投入,逐步缓解敬老院运行资金缺口。要全面提升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各乡镇敬老院的管理基本上规范有序,但在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上有待加强,应想方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
(三)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是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2008年元月二十九日,全国老龄办等10部委联合签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2008年,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级财政要合理安排老龄工作经费,保证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县级政府要组织财政、民政、慈善中心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和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加大农村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力度,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根据《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精神,筹划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鼓励农业劳动者自我保障,大力发展老年协会组织。鼓励农业劳动者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储蓄,为将来养老做好资金上的准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鼓励发展各种老年协会组织,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作者为澧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三篇:农村五保老人养老情况调查
最近,我们在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要“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的指示时,把关注农村五保老人养老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内容,组织对全市农村五保老人的养老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掌握泉州市农村五保老人的养老情况,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扶贫解困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五保老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落实。
这次调查是在全面了解全市农村五保老人养老的基本情况后,再深入到泉港区、南安市、安溪县的6个乡(镇),召开有乡(镇)分管领导、民政助理员,村主干、老人协会会长,以及五保老人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详细了解五保老人在吃、住、穿、医、葬等方面的情况,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现将调查情况和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综合如下。
(一)农村五保老人养老的基本情况
1.农村五保老人的基本概况
泉州市现辖3个市、4个区、5个县(包括金门县)和1个开发区。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 756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68万多人。农村五保老人4367人中,男3154人,女1213人。其中60至70岁2059人,71至80岁1671人,81至90岁539人,91岁以上98人。泉州市农村五保老人采取以分散供养为主,集中供养为辅的供养办法。现全市分散居住的五保老人4045人;入住敬老院的五保老人322人。在农村五保老人中,生活能自理的3496人,需要帮助的750人,全靠护理的121人;身体健康的3030人,重病的340人,残疾的876人,长期卧床的121人。
2.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情况
泉州市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对农村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实行“五保”供养制度,使农村孤寡老人能安度晚年。农业合作化以后,五保老人由集体组织供养,保证了供养制度的落实。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五保老人也分得养老田,但供养制度被削弱。1998年泉州市在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时,将五保老人纳入低保范围,按当地低保标准全额发放。2004年,鲤城区、丰泽区、石狮市随着镇村体制改革,将农村五保老人按城市低保标准全额发放。乡(镇)村税费改革后,不再实行“三提五统”,乡(镇)村收入减少,大部分集体组织无力再向五保老人提供养老保障。为此,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办法,给五保老人每年每人发1000元供养金。
现在泉州市农村分散居住的五保老人,其供养标准全市不统一,主要有三种情况:(1)鲤城区、丰泽区、晋江和石狮市每人每年2400-2640元(按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每人每月200-220元。(2)泉港区、南安市、惠安和安溪县每人每年1200元(包括县市区补贴),平均每人每月100元。(3)洛江区、永春和德化县每人每年1080元,平均每人每月90元。
目前住敬老院的五保老人,除全额享受城乡低保金外,各主办单位都给一些补贴。从2005年7月1日起,泉州市政府对住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增加供养金。(1)增加生活伙食标准,达到每个五保老人基本生活费用每月150元。有些养老院基本生活费已达到或超过150元的,仍保持了原标准。新增经费每人每月5O元,分别由泉州市财政补助3O元,各县(市、区)财政补助20元。(2)每人每月补助医疗费用20元,由泉洲市和各县(市、区)财政各分担10元。经费统一管理,统筹使用,专款专用,剩余结转。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符合城乡医疗救助的,同时享受此待遇。(3)新入住养老院的五保老人,同样可享受上述供养待遇,同时再给每人一次性生活设施添置费用500元。
(二)农村五保老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泉州市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工作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水平偏低。从目前全市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状况看,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达不到五保条例规定的“五保供养的实际标准不应低于当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的要求。据统计,2004年,泉州市农村人均年纯收入5680元,人均生活消费年支出4052元。这次调查了解到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最低也达到3200元左右。而农村五保老人绝大部分靠最低生活保障金来维持全年生活,普遍反映生活水平偏低。大部分五保老人生活困难,生活设施简陋。据统计,五保老人有液化气灶的有398人(台),占总人数的09%;有洗衣机的也只有32人(台),占总人数的0.07%。有的五保老人因买不起电表,不能用电,夜间只好点蜡烛、油灯照明。
(2)医疗没有保障。农村五保老人绝大部分没有医疗保障,缺医少药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全市农村五保老人中,患重病、多种病和残疾老人有1337人,占五保老人总数的30.6%。大部分五保老人因经济有限,有病不敢到医院去门诊,只能到村卫生所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拿点药吃;大部分身患重病的五保老人没钱住院。安溪县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规定 300元以下的医药费要自理,300至 2000元的报销80%,2001至 20000玩的报销70%,超过20000元的不能报销。这对农村五保老人来说,还是不能解决医疗问题。由于没钱治病,大多数五保老人只好是“小病拖,大病等”,小病拖成大病,大病等待死亡。安溪县蓬莱镇上东村胡生连五保老人,身患心脏病、高血压、胃病,治病服药已负债13000元。
(3)居住条件较差。调查发现,全市分散居住的五保老人都住在古旧房屋,因年久失修,有的墙壁裂缝、屋顶漏雨。泉港区前黄镇凤尾村五保老人林某现住牛棚,还漏雨。据该村干部反映,全村6个五保老人都住危房,村镇无能力解决。据统计,全市住危房的五保老人885人,无住房的五保老人380人。现在农村计生二女户和残疾人都有安居工程,但五保老人没有安居工程。
(4)精神生活贫乏。据了解,农村五保老人普遍有自卑感,很少参加社区老人活动。由于经济困难,农村五保老人大部分没购买电视机、收音机,也没有订阅报刊。一些有活动能力的老人主要是散步,少数人参加下棋打牌。全市有269名农村五保老人上老年大学,占总数0.6%,有985人偶尔到老人协会、邻居家中看电视或书报。从总体看,农村五保老人的精神生活较单调和贫乏。
(三)解决农村五保老人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农村五保老人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由于生理的自然衰老及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关系和分配原则的重新调整等原因,使农村五保老人自身需求满足的能力受到限制,生活保障能力发生了变化,而且其利益和需求也比较容易被忽视。因此,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切实解泱好当前农村五保老人中存在的问题。现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要求和我们这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提高供养标准。据调查,农村五保老人的养老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达不到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因此,要适当提高供养标准,从现在的每人每月90元至100元的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0元,现供养标准已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不降低现标准。所增加的供养费由市、县(市、区)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
(2)解决医疗保障问题。目前我市农村五保老人没有医疗保障,绝大部分五保老人没钱看病和治病,应给予适当解决。一是要解决五保老人平时看病的医药费问题。由市、县(区)财政按五保老人数,每人每月拨补20元,作为五保老人看病的医药费补助,其经费由乡(镇)政府民政部门掌握审批,产款专用。泉州市慈善总会在发放《蜂善门诊卡》时,要重点照顾发给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农村孤寡五保老人,减轻五保老人看病的医药费负担。二是要解决五保老人住院的医疗费问题。泉州市2006年将实行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五保老人的住院医药费报销应给予特殊照顾,属于个人缴费的部分给予免交;医药费在300至2000元额度内的给予全额报销;超过2000元仍按当地医疗救助制度规定执行。
(3)改善居住条件。现在分散居住的农村五保老人都居住在旧房屋,有的住房已出现墙壁裂缝、屋顶漏雨,迫切需要维修或迁居。要把农村五保老人的住房问题纳入当地安居工程,分期分批解决现住危房和无住房的五保老人的居住问题,改善五保老人的居住条件。
(4)改革农村传统赡养风俗。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儿女都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在泉州地区的农村中还有女儿出嫁以后就不承担赡养父母责任的习俗。这次调查发现,有的五保老人生育的二、三个女儿出嫁后,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其父母由政府供养,这既与国家政策不符,也同社会公德相悖,应引起重视。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已出现大“五保老人”,国家将难以承受。要通过宣传教育,改革传统习俗,提倡和强调女儿也应负起供养父母的责任。
(5)修改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为了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曾发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这个条例的实行,对保障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新的形势下,现行条例的一些规定已不切合当前农村实际。如第三、第九、第十一条等规定已不适用,建议国务院修改,以便明确供养职责,落实供养制度。
(6)加强对五保老人的管理。按规定,农村五保老人的行政管理应由村委会负责。但在新的形势下,有不少村对五保老人的管理水到位,有的没有人管。加强对农村五保老人的管理,必须落实责任制。一是村干部要分工与五保老人挂钩,建立联系制度;二是发挥老人协会的作用,把关心五保老人列入村老人协会的工作内容,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与五保老人结对,开展帮扶活动;三是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学生定期挂钩为五保老人做好事;四是重视发挥五保老人邻居的作用,发动组织邻居对五保老人进行帮助照料,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问题,使五保老人能安度晚年。
第四篇: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思考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就没有根本保证。近年来,×××在大力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着力提高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离生态环保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地方还存在一些死角。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本人根据平时调查的情况,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思考。
一、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推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快速增加,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主要表现在:
(一)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禽畜乱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二是农村垃圾成分和数量日益膨胀。塑料和电子产品等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三是农村成为城镇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镇转移生活、建筑、工业垃圾的选择地,这些垃圾均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农村生活区、生产区、渠道、河流产生严重污染。
(二)水环境质量日趋下降。
目前,我市农村水环境安全也存在隐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水源涵养林地越来越少,很多的良田现在由于缺水而改为旱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各乡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水环境质量受到严重污染;沿河、水库灌溉水受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水质不断下降,有的村庄出现生活用水供应不足或断档现象,大量的手压井遇到干旱年份便无水可取,饮用水源保证率不够。(三)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日趋增多。
近年来,各乡镇尤其是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引进了一些污染企业,一些企业偷排污或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再加上引进的企业不断增多,工业生产“三废”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四)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一是畜禽粪便污染。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二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大量地甚至不科学地施用农药、化肥,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三是农作物桔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了抢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桔秆的方法,一火点燃,烟雾弥漫,漫天遍野,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污染了农村空气环境。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要抓好农村的“七改三普及”。即改水、改厕、改房、改路、改灶、改栏,普及电视、电话、网络。尤其是要抓好“七改”,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栏等措施,使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二是要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袋装、专人清运、集中堆放、科学处理。要建好垃圾转运站,村组两级出资聘请专人负责清运,彻底解决垃圾乱倒乱放的问题,减少生活垃圾污染。三是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填埋场。可以采取建设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分类处置等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进行集中处置,确保处理到位。(二)全面启动生态创建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桔秆综合利用,加大农作物桔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桔秆粉碎还田、桔秆气化综合利用、桔秆青贮氨化示范区,减少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推广养殖业污染集中处理模式,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大力开展生态农村建设。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目标,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强化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美化农村环境。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排水治污相关设施建设,建好并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建立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保护区内污染源的清理,改善水质。
(三)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一是环保部门通过实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现乡镇工业污染总量控制,帮助工业企业治理“三废”,确保“三废”达标排放。二是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对污染环境的项目,不管效益多大、不管选址在多偏僻的地方,都不允许落户。三是加强环境日常监察和监测。县区环境监察大队要加大对乡镇工业企业的日常监察力度,一旦发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测,发现超标排污即要予以警示。(四)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农村生态环保知识。
一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系列活动,利用举办展览,发放环保宣传资料。组织文娱演出等形式,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进农民更新观念,不断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的环境。第五篇: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联合课题组
内容摘要:高龄老人系指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武汉市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约50万人,其中80岁以上且无养老金的农村高龄老人约3.6万人。这3.6万名无养老金的农村高龄老人面临着最大的生活困难和最突出的养老问题,他们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最弱势群体。根据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探索、研究“建立对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的要求,武汉市老龄办、武汉市社科院于2009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本调查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其中关于给农村低收入高龄老人每月发放生活津贴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列入2010年武汉政府十件实事,惠及广大老年人。
关键词: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
农村高龄老人
根据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探索、研究“建立对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的要求,武汉市老龄办、武汉市社科院于2009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本调查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其中关于给农村低收入高龄老人每月发放生活津贴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列入2010年政府十件实事,惠及广大老年人。在武汉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阮成发市长郑重承诺2010年继续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其中之一就是“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具体内容为:“建立关爱百岁老人制度,给全市百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0元津贴,定期进行体检、开展生日探望、春节慰问等三项关爱活动各 课题负责人:武汉市老龄办主任谢江虹,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红云;课题组成员:武汉市老龄办卢忠新,江克松。
安排资金500元。给80岁以上的农村生活困难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100元不等的高龄生活津贴。”这是继武汉市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工作连续三年列入政府实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将要福祉近4万老年人,仅这两项每年财政就要支出2500万元。该调查报告同时也荣获湖北省老龄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一、调查背景介绍
高龄老人系指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武汉市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约50万人,其中80岁以上且无养老金的农村高龄老人约3.6万人。这3.6万名无养老金的农村高龄老人面临着最大的生活困难和最突出的养老问题,他们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最弱势群体。
本次调查于今年3月至5月进行。调查范围为全市6个远城区;调查对象为持有农业户口且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调查方式为实名问卷、入户走访式的全面普查;调查项目为经济收入、自理状况、赡养情况、低保水平和主要困难等8 个大项、23个具体内容。
(一)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次调查,范围涉及1901个村(场),占现有村(场)总数1950个的98%,共调查35338名高龄老人,占无养老金和其他收入的农村高龄老人总数的95左右%。应该说调查面很广,代表性很强。
(二)调查对象中女性双倍于男性。调查显示,35338名被调查的农村高龄老人中,80岁以上女性老人24217人,男性老人为11121人,女性老人为男性老人的2.18倍。
(三)调查对象中90岁以下高龄老人占九成。在被调查的35338人中,80—84岁的高龄老人占六成(21455人,为总数的60.72%);85—89岁的老人占三成(10670人,占总数的30.19%);90岁以上老人占一成(90—99岁老人3160人,占总数的8.94%;百岁以上老人53人,占总数的0.15%)。
二、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的基本养老状况
(一)从身体状况来看,身体差的高龄老人占六成多。调查得知,身体状况差的高龄老人23042人,占调查总数的65.21%;身体状况一般的为11299人,为调查总数的31.97%;老年人自感身体状况好的为997人,占调查总数的2.82%。
(二)从自理情况来看,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占八成。调查显示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为10804人,占总数的30.57%;半自理的为17095人,占总数35338人的48.38%;能自理的老人7439人,仅占总数的21.05%。
(三)从收入状况来看,无收入的高龄老人占近八成。调查发现,有27177名高龄老人无固定收入,是调查总数的76.91%;年收入在千元以下的老人达6299人,为调查总数的17.83%;年收入在千元以上的老人为1862人,占调查总数的5.26%。
(四)从子女赡养来看,年赡养费在几百元以下的占97%。调查显示,没有得到子女赡养的高龄老人达12391人,占调查总数的35.06%;每年得到子女几百元赡养的老人为21636人,占调查总数的61.23%;每年可得到子女上千元赡养款物的为1311人,仅占调查总数的3.71%。
(五)从居家养老状况来看,空巢老人占四成。通过调查发现,独居的空巢高龄老人14435人,为调查总数35338人的40.85%。
(六)从社会保障来看,享受农村低保的高龄老人仅为6%。调查显示,纳入农村低保范畴的高龄老人为2122人,只占调查总数35338人的6.01%。
三、农村高龄老人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关爱下,各项养老保障措施和惠老政策给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多的实惠,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总体生活状况趋好,但有相当部分高龄、空巢、困难、重病农村老人养老生活窘困,他们是最困难的群体和政策边缘化人员,亟需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
调查表明,农村高龄老人反映经济困难的占八成(27648人,占78.24%);反映医疗困难的15076人,占42.66%;反映生活不便、护理困难的老人13716人,占38.81%。
(一)无稳定收入,晚年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调查表明,95%的农村高龄老人处于无固定收入或低收
入状态,养老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村老年人主要靠自己劳动生活,一生没什么积蓄,养老生活费用主要来自子女有限的支持,有的老人子女全年给的赡养费和实物不足千元。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增多,劳动能力逐渐丧失,基本生活的窘境随之显现。最困难的情况是老年人年高体弱、无钱养老,家庭养老能力弱化,赖以依靠的法定赡养人无力提供必要的养老支撑。
如:江夏区山坡乡群星村一组现年81岁的邓先桂婆婆由于儿子早逝,媳妇出走,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孙子,婆婆无固定生活来源,靠拾破烂维持生计,还要供两个孙子读书,生活的艰辛无以言表。江夏区五里界街联益村年近八旬的田化富老人,坐骨残三级,老伴及两个子女都是弱智,全家四口人,没有一个是身心健全的人,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田老剃头的手艺(拄着双拐走村串户)和带着三个智障人种地来维持,生活极为困苦。
调查显示,只有6%的农村高龄老人享受了低保救济,其金额每季度在几十和一百多元间,救济水平偏低。尽管这样,也给受惠老人极大的心理慰藉,解决了最基本生活用品如购买油、盐之款。
(二)多数高龄老人患有多种疾病,难以做到及时医治。在农村,缺钱治病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特别是高龄老人年高体衰,60%的老人多种疾病缠身,一般都是小病扛大
病拖,实在不行送医院,但很多老人无钱医好就出院回家,看不起病、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困绕着很多农村高龄老人,卧床几年、靠简单药物勉强维系的高龄老人为数不少。近两年来,武汉市农民包括农村老人基本都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不敢看病、不能看病的问题,但是由于收入少、门点少、门坎高等因素,看病仍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目前武汉市参合农民人数达265.4万人,参合率达96.4%,但是,老年人要到指定的乡镇医院看病住院才能报销,报销比例较小、范围较窄、额度较低,而且住院需要先垫付资金,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就会出现就医难题,个别老人因无力支付医疗费,受不了病魔的折磨,自尽了结。
(三)农村高龄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生活照料问题凸显。随着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加剧,加之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年轻人增加,农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占农村高龄老人总数的40%。这些农村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差,其子女也是50多岁的准老年人,忙于家务和关照儿孙,对上辈的照料自然打了折扣,居家护理缺位,无力照顾老人的现象在所难免。2007年市政府推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政策以来,给农村的高龄、空巢、困难老人极大的关爱,但是享受数量较少,覆盖面有限,与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四、提高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生活水平的建议 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成了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突破的瓶颈。农村高龄老人自给及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与城市高龄老人相比,农村高龄老人经济资源缺乏,社会支持网络薄弱,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对社会的依赖日益迫切。我们要在政策上引导、措施上保障,使高龄低收入、无收入老人基本生活由以往低标准、临时性、不确定性的救济方式转变为一种规范的制度性保障,逐步解决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生活的基本问题,切实建立兼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双重性质的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建立农村高龄老人养老补贴制度,提高农村高龄老人养老保障水平。我们认为,建立“对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是目前最有效、最直接帮助农村高龄老人度过生活难关的有效措施。建议对武汉市的3.6名农村高龄老人采取分级定补、定额补助的办法:
1、对80岁—84岁农村高龄老人,每人每月给予20元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全市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约2.15万人,每年需要516万元);
2、对85岁—89岁农村高龄老人,每人每月给予30元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全市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约1.1万人,每年需要396万元);
3、对90岁—99岁农村高龄老人,每人每月给予100元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全市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约0.32万人,每年需要384万元)。
以上三项合计1296万元,按市区两级财政各负担50%(纳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只需承担648万元,却对全市3.5万名农村高龄老人月月有惠及。这样做,在社会上产生的尊老敬老助老影响不言而喻,将大大提升政府亲民形象,推进民心工程建设。
(二)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养老保险机制建设步伐。按照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农民将拥有自己的养老金账户。参保农村居民年满60周岁后,如按规定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满15年,或按规定一次性补缴了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费,即可开始每月领取养老金。武汉市正在开展这项试点工作,届时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届时将可领取基本养老金。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逐步推开,他们以后将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领取养老金,这将给高龄老人养老带来福音。这种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包含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这也意味着,中央财政首次对农民的养老承担责任,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广大农民就医问题 的有效方法,建议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农村老年人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减轻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保障“老有所医”。
1、免除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参加合作医疗的自费部分,每人每年15元,估计4万人,每年需要60万元;
2、按照就近就地原则,允许农村老年人患小病就近(村合作医疗点)看病予以报销,减少老人的劳顿之苦和交通费用;
3、开展城市医疗卫生下乡支农巡回义诊活动,为高龄体弱、经济困难农村老年人送医上门;
4、建立农村老年人大病救助基金,为患大病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
5、对农村高龄老人适当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四)推进多种养老护理方式,做好政府居家养老护理提标扩面工作。建议在强化家庭护理的同时,注重发展社会护理方式,解决农村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无人照料问题。
1、注重发挥农村老年人协会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广签订《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增加子女护理约定内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护理保障。
2、降低门槛、放宽条件,做好政府提供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提标扩面工作,逐步将农村的高龄、空巢、困难老人,纳入政府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范围。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尊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强化子女的敬老养老意识,教育和要求子女必须履行赡养老人的责任与义务。建议通过多种宣传工具,开展评选敬老养老好儿女、好媳妇、模范家庭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助老的法律法规和先进事迹,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助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助老行为,使老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六)逐步加大对农村老龄事业的投入。要调动各方积极性,修建各种为老服务和老年福利、文化娱乐设施,让广大农村老年人能更好更多地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