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2(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8:2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2》。

第一篇: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2

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以安阳县马家乡为例

摘要:目前,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很多老年人都是自己在家生活,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日常情况,也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应尽义务。为此,我在安阳县马家乡进行了一次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一: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很多老年人都是独自在家中生活,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子女对老人的孝敬情况,也是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的需要。

(二)宏观政策背景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2009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从2010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开展的指示精神,各试点县市在研究各自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当地实况

截止2012年底,马家乡有人口总数约26598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3186人,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1221人,80岁以上的老人538人,相对来说,老年人数量已经占了较大比例,因此养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由于外出务农民较多,老年人大多都是独自在家中生活,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值得我们了解。而另一方面,很多农村人教育程度不高,对养老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对养老保险认识不够,依靠家庭养老仍占主导地位。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时间:2013年7月 10日------2013年8月6日。

(二).调查地点:采取每日一个村庄的调查方式,先后对河南省安阳县马家乡马家村、交口村、垴后村、李家庄村、领头村、大堰村、大桥村、南堰村、东坡村、东垴村、北齐村、横岭村、池坡村、沙井村、王家岗村、科泉村、贾家村、赵家村、赵河村、郭家窑村、龙尾岗村、丁庄村等村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

(三).调查对象:马家乡各村人口,其中被调查人数中60岁以上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0%左右,50岁至60岁占30%左右,50岁以下占10%左右。

(四).调查方式: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老年人养老和生活基本状况后,对老人们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通过和老人们交谈,了解调查情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

(五).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子女对老年人的孝敬情况,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等,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基本问题,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三:调查结果

(一)老年人生活状况

农村老人,18%左右老人有退休工资或养老金,44%老人靠子女提供生活费用,10%左右老人办有养老保险,20%左右只依靠务农获得生活费用。目前,多数老人的工作是帮子女带孩子,另外,务农、家务、个体经商的老人也占一定比例。绝大部分老人不担心子女不会履行赡养义务,一部分老人担心没钱治病及年老孤独寂寞。在“子女不孝,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假设下,少数老人会向村委会或组织反应,让其出面说服教育,而多数老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谋生路。生活中,老人经常倾诉的对象是老伴、子女及周围的邻居亲友,也有少数老人会向孙子女和村干部倾诉心声。老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牌、麻将、下棋以及跳老年健身操,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选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60%老人都表示生活中存在感到孤独的情况。

(二)子女孝敬情况

95%以上的子女都能够做到对老人比较孝顺,关心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健康情况,自主承担赡养义务等,其中有10%左右的子女为老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但主要养老方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三)老年人身体情况及医疗情况

.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93%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7%的老 人部分或不能自理。其中经常体检(一年一次以上)的老人仅占十分之一,而其余的老人很少或从未体检,未体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费用较高。在医疗保障方面,80%的老人参加了新农合,12%的老人选择了商业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障,但仍存在8%的老人没有选择任何医疗保障。在就医的问题上,98.5%的老人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家吃药”,而1.5%的老人生病立即就医。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高和手续繁琐。

(四)养老现状及特点

在访问的老人中,94%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而入院养老及居住社区

养老仅占6%左右。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多数老人希望可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另有很大比重的老人能够自己料理,请家政保姆及住养老院者只占很少比例。有以上数据分析,农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养老形式。

四.结论分析

(一)生活情况分析

由于农村在外务工人数较多,大部分老人都是单独在家居住,且农村娱乐设施较少,导致大部分老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比较孤独。

(二)医疗情况分析

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对医疗保险缺乏了解,导致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较少,同时,农村人口普遍存在有病再治,无病不检的思想,对定期体检的必要性缺少认识。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普遍不高,高额的体检和医疗费用也是一部分老人拒绝体检和就医的重要原因。

(三)对养老保险了解情况分析

一方面,村民对于养老保险概念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然而调查情况却不那么令人高兴,当向村民们提及“您是否有办理养老保险?”时,他们大都面带疑色,并不了解究竟何谓养老保险。有的以为农村医疗保险就是养老保险,有的以为是一般的商业保险,当地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概念还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宣传力度不够。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998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一。而现在农村的老人其文化水平也并不高,多数是小学都没有毕业,既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也无法阅读相关文献,电视上的新闻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没有专人的讲解,使得他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事知之甚少。大大的减少他们应有的福利。

另一方面,村民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行工程不信任。当我们试图使村民了解何谓农村养老保险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表示如果有养老保险,他们也不愿意购买。有的人是认为自己无法负担参保的资金,有的人却说要儿子养或者自己劳动养活自己,而更多是的对这个政策实行的不信任。村民担心自己交了钱到时候自己反而拿不到一分钱养老。

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项十分惠民的政策,村民并不十分给面子。这也主要还是率先实现该政策的地方在资金筹集和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村民感到害怕。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而有些地方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不能专款专用,少数地方以种种借口,擅自挪作他用,引起风险,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基金的管理级别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这也不禁让人要想,连那一笔钱都没有办法保住,又哪里有钱来养老呢?

(四)对养老方式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还依赖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占92% , 社会化养老的实行很有限。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有以下特点: :

(1)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

(2)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

(3)分而不离的家庭居多。

就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实践结果来看,家庭养老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老年人安享天伦之乐的宿愿,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 老社会压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日渐增多, 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 这使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 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五.存在问题

(一)生活状况问题

竞争压力增加,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老年服务业滞后,农村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一是乡镇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少。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欠缺。村庄养老服务设施不全、服务组织欠缺,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服务更是严

(二)养老问题

一方面,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另一方面,全社会老龄意识不太强,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和单位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老龄工作没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不力,成效不大。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中卧床老人大量增多,无人护理、照料的问题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对于丧偶、子女都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时抢救不及时,生命也时常受到威协。因此,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将直接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对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

六.改善方案

(一)生活方面改善

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娱乐设备,开展文化活动,使老人们能够有较多时间在一起进行沟通交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二)医疗方面改善

一方面,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人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费用,使农民摆脱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值得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次调查在了解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的同时,也激励我们更多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

[2]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7,(18).(免费论文网)。

[3] 崇阳县老龄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1-8-10 10:39:05 23()。

[4]李珍.社会保障理论 M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1。

[5]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华龄出版社, 2003。

[6]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7]于学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农村老年人养老 及生存状况调查

班级:B110708学号:B11070815姓名:邢国强

第二篇:贵州省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报告

贵州省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报告

□李良兴 查文华

为了解我省老年人的生存现状,省老龄办于2010年6月至11月在全省九个市(州、地)的25个县(市、区)、42个乡(镇)对1107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抽样问卷调查,6月份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幕尼克村、滥坝镇双水村,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渡口村,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八德乡上前村,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下苑村和左官村,平坝县白云镇大寨村、乐平乡小屯村等5个县(区)的3所敬老院、7个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生存状况。抽样调查内容涉及自然状况、家庭及居住状况、经济收入及开销、医疗及保障、生活及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养老及服务、老年维权等8类23个项目95个子项,基本囊括了农村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方面,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我省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状况。

一、自然状况方面:在被调查的1107名农村老年人中,男性老年人686人,占62%;女性老年人421人,占38%。60—69岁的511人,占46.2%;70-79岁的476人,占43%;80-89岁的107人,占9.67%;90岁以上的有13人,只占1.17%。其中有562人不识字,占50.8%;,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434人,占 39.21%,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111人,占10%。

调研观点:农村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文化程度低。所抽查的老年人年龄结构科学,参考系数可信;文化程度反映真实,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未富先老”、“农村穷老”是现阶段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建言: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应刻不容缓地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家庭及居住状况方面:1107名农村老年人被调查对象中,与配偶同住的有627人,占56.64%;独居有229人,占 20.69% ;与子女或孙子女同住的有237人,占21.41% ;与其他亲戚同住的有14人,占

1.26%。

调研观点:数据表明,在家庭生活中,纯老年人家庭和独居老年人比例快速居高是客观的,不可置疑的事实,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近期的现实问题,更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三、经济收入及开销方面:靠自己及配偶劳动收入的498人,占45%;靠外出子女劳动收入的364人,占32.88%;靠最低生活保障的209人,占18.88%;靠其他收入(储蓄利息、房租等)20人,占1.81%;靠亲戚朋友资助的16人,占1.45%。年收入最低的为50元,年收入在51-500元的225人,占20.33%;年收入在501-1000元的262人,占23.67%;年收入在1001元以上的620人,占56%。在开销上,将收入用于吃、穿、用等日常开销的老年人618人,占56%;将收入用于医疗费用的老年人333人,占30%;将收入用于农业生产的老年人135人,占12%;将收入用于代养孙子孙女的老年人21人,占1.9%。

调研观点:老年人经济收入仍是以自己劳动收入和子女补贴为主,靠最低生活保障为次之,依赖于亲戚朋友资助的甚少。收入差距大,城乡差异明显,年收入最多的5万余元,年收入最低仅50元。在老年人经济支出方面,主要用于吃、穿和医疗费开销的为多数。关爱老年人,缩短城乡差别,使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任重而道远。

四、医疗及保障方面: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1081人,占97.65%;未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26人,占2.35%;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年人中,有116人认为能完全解决看病问题,占10.5%;538人认为能大部分解决看病问题,占48.6%;332人认为能少部分解决看病问题,占29.99%;62人认为不能解决看病问题,占5.6%;还有59人说不清楚,占5.33%。在医疗费用支出过程中,有410人靠自己或老伴支付,占37%;387人靠外出子女支付,占34.96%;44人靠孙辈支付,占3.97%;64人靠亲戚朋友支付,占5.78%;202人靠政府合作医疗、各种补助等支付,占18.25%。在养老保障方面:老年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479人,占43.3%;老年人参加商业保险公司养老保险的10人,占0.9%;老年人未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618人,占55.83%。

调研观点: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做到了广覆盖、众受益,大部分老年人也普遍认为基本

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老有所医逐步变成了现实,令人欣慰。同时,也还有一部分老年人仍然存在靠亲友资助解决看病等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城乡老年人参加医保的工作力度,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真正释放普惠效能。

五、生活及健康状况方面:在被调查的1107名老年人中,目前仍然从事生产和家务劳动的有763人,占68.93%;不从事生产和家务劳动的有344人,占31.07%。健康状况良好的只有175人,占15.8%;健康状况一般的有630人,占56.9%;健康状况较差的263人,占23.76%;健康状况非常差的39人,占 3.52%。生活能完全自理的640人,占57.8%;生活能部分自理的401人,占36.2%;生活不能自理的66人,占5.96%。生病时不治疗的5人,占0.5%;自己买药治疗的361人,占32.6%;自己找偏方或草药治疗的86人,占

7.77%;上医院看病治疗的622人,占56.19%;其它方式治疗的33人,占2.98%。平时生活照料中,由老伴照料的509人,占45.98%;由子女照料的422人,占38.1%;由孙子孙女照料的73人,占6.59%;由亲戚或朋友、邻居照料的28人,占2.53%;无人照料的60人,占5.42%;由养老机构照料的15人,占1.36%。调研观点: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老年人还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和家务劳动,在家庭中愿意或不愿意地担任着“主力军”的角色,无私奉献与无声啃老在无奈和尴尬中悄悄蔓延。而老年人理应得到子女或晚辈回报的“孝”实属屈指可数。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善待自己的老人、身边的老年人是每个今天的年轻人,明天的老年人应该真诚反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真心、孝心和诚心做出回答的命题。

六、心理状况方面:遇到不顺心时,愿意或可以找配偶倾诉的有317人,占28.64%;愿意或可以找子女倾诉的有211人,占19.06%;愿意或可以找邻居倾诉的有330人,占29.81%;愿意或可以找亲戚倾诉的有181人,占16.35%;不愿意或无人倾诉的68人,占6.14%。

调研观点: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儿女和晚辈能常回家问寒问暖问帮助,这是所有老年人丝毫没有其他奢望的共同心愿,愿一切为工作、为生活和子女忙碌着的人们不要忘记恩重如山的年迈父母,挤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孝心、带上祝福常回家尽尽孝,给父母多一些心理和精神的慰藉。

七、养老及服务方面:目前,被子女轮流赡养和照顾的老年人有680人,占61.4%;没有被子女轮流赡养和照顾的老年人有427人,占38.6%。觉得养老主要靠儿子的老年人有570人,占 51%;靠女儿的老年人有89人,占8%;靠儿子或女儿都行的老年人有210人,占19%;靠自己或配偶的老年人有94人,占

8.5%;靠政府或集体的老年人有70人,占6.32%;说不清的老年人有33人,占2.98%;其他的老年人有41人,占3.7%。如果条件允许,最希望晚年独居的老年人126人,占11%;与配偶一起居住的老年人417人,占38%;在老家与儿子一家一起居住的410人,占37%;在老家与女儿一家一起居住的60人,占5.42%;在老家与孙辈一起居住的41人,占3.7%;与子女到外地一起居住的13人,占1.17%;到养老机构的37人,占3.34%;其它方式养老的3人,占0.27%。在被调查的1107名老年人中,晚年需要上门做家务服务的61人,占5.51%;需要上门护理服务的147人,占 13.28%;需要上门看病服务的596人,占53.84%;需要聊天解闷服务的136人,占12%;需要帮助购买物品服务的52人,占 4.7%;需要法律援助的115人,占10.4%。

调研观点:养老服务需求凸显多元化趋势,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社会、家庭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共同关注寻求互动,积极进行无缝化对接,建立起三位一体的“爱心服务网”,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方便、快捷的立体化关爱服务,使老年人真正安度晚年、欢度晚年。

八、老年维权方面: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通过村组织逐级反映的920人,占83.11%;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144人,占13%;选择写信投诉的3人,占0.27%;选择上访的10人,占0.9%;自认倒霉的30人,占2.17%。

调研观点:老龄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农村老年人缺少或没有文化、经济收入微薄、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老年人依赖于就地就近的村级组织实施维权,且农村老年协会是他们的维权首选。因此,大力加强农村老年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务必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搞好城乡统筹,切忌急功近利,厚此薄彼,把农村老年协会建设边缘化。

启东市百岁老人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来源:启东民政网发表时间:2010-12-24

启东市民政局李英黄淼

摘要: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高龄老人占比日益提高。本报告选择“百岁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为调研对象,力争通过对其生活现状、身体状况、赡养方式等多方面的全景式扫描,以一斑窥全豹,为掌握老龄群体基本情况,更好地开展老龄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百岁老人生存现状赡养对策建议

江苏省启东市下辖12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12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平均寿命延长,全市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并呈现出高龄化的趋势。截至2010年9月底止,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22.28万,占人口总数19.9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9万人,占人口总数3.48%;百岁老人总数155人(注①),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13.84个,超过联合国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寿星7.5人的“长寿之乡”标准(注②)。

为了给更好地开展老龄工作提供一手资料,全国第一个“敬老月”期间,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组织人员对全市百岁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入户走访,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总体概况

全市百岁老人中农村户口老年人151人,占全市老龄人口的97.42%。百岁老人中文盲134人,文化程度小学19人,初中、高中各一人。百岁老人中女性126人、男性29人;年龄最长的女性108岁,年龄最长的男性106岁。百岁老人中男女各一共两人的配偶健在,其余均丧偶单身。

2.身体状况

百岁老人生活基本自理的有109人,其中1人生活完全自理,不愿子女照顾,独自一人独宅生活;68人能够帮助做些洗衣择菜、喂养家禽等轻便家务。百岁老人中需要人搀扶着行走、身体状况略差的32人,卧床不起的有14人。经过免费健康体检,百岁老人主要生理指标健康、身体矫健灵

活的83人,约占53.5%。老人健康的普遍问题是近70%的百岁老人或轻或重存在听力或视力障碍。不能独立行走的百岁老人中约半数是因为意外摔跤引起的身体状况恶化。

3.生活习惯

这些百岁老人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风雨人生,早年生活比较艰苦,勤劳生产,勤俭持家。人到晚年,无论贫贱富贵、命运如何,他们共有的性格特点是豁达善良、乐观开朗。他们生活习惯大同小异,在饮食上不挑肥拣瘦、好粗细搭配,在起居上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在为人上乐善好施、疼爱子孙。百岁老人的饮食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约20%的百岁老人每天两餐酒,以水乡特色的黄酒为主;约23%的百岁老人喜吃甜食;家住北部沿海地区的喜食鱼虾海产。

4.经济状况

全市百岁老人除一名退休教师、两名退休商业职工、一名退休工人外,均属农村户口,无固定薪金收入。目前,全市所有百岁老人均享受政府每月300元的长寿补贴。属于低保对象的低保金在核定标准基础上上浮15%。另外,农村户口百岁老人2010年开始按新农保规定领取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按家庭条件来分,百岁老人经济状况好、中、差的约各占三分之一。

5.赡养方式

从经济支出看,全市百岁老人的生活费用由儿子承担的约占45%,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赡养义务的约占41%,不分辈分男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约占14%。从日常护理看,百岁老人中有1人独立生活,子女间或上门探望;有17人入住公办或私营敬老院,主要由服务人员照顾日常生活起居;有137人在家庭养老,由子女或孙辈护理。选择家庭养老人的百岁老人中,有的固定居住在某个子孙家中,有的居住在祖屋由子女轮流上门照顾,有的按约定由子女们从这家接到那家侍奉。

二、存在问题

1.老人生活水平参差不齐

启东民风淳朴,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子孙对百岁老人都很孝顺。但是由于百岁老人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客观上影响了百岁老人的生活质量。走访中发现,子孙生活条件好的百岁老人,受到的护理明显细致周到。而儿孙自身经济条件差的,待父母相对显得有心无力。一个老人生有五女一

子。小儿子全家在上海务工,孙子尚未成家,儿子自顾不暇;5个女儿务农,轮流照顾老母,其中4个单身守寡,都有数亩责任田。农忙时给母亲送好饭就要下田劳作,与老人缺少沟通交流和精神抚慰,老人深感孤独。

2.老人精神生活匮乏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之年迈造成的听力、视力功能性衰减,使得老人远离书报电视和其它娱乐活动,精神生活严重匮乏。只有约5%的百岁老人读书看报,听音乐看电视。相对而言,沙地民间甚行的长牌较有市场。有约25%的老人曾经以打牌为乐,但因为年龄的原因少有人陪同成了索然无味的“独脚戏”。目前老人多以子孙来伴为乐,行动自如的老人则以串门聊天解闷。

3.主体赡养方式传统守旧

绝大多数老人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究其原因大致分“不愿”和“不能”两种:一是大部分老人习惯田园生活,认为进敬老院是儿孙弃之不管的不孝表现,不愿意进敬老院养老;一是老人的经济收入有限,子孙的经济承受能力差,不能负担敬老院的费用支出。目前除少数百岁老人隔代赡养外,绝大部分百岁老人的日常生活由子女照顾。这些子女也多是古稀老人风烛残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例如108岁的老寿星儿女最大的87岁、最小的76岁,在母亲卧床不起后照顾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难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三、对策建议

1.加大老龄工作宣传力度

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已成为不得不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百岁老人现状是全市高龄老人的缩影,再次强调了加强老龄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养老、爱老、助老的认同理念。在弘扬“尊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的同时,把孝老、敬老、助老提高到法律层面,纳入公民的法定义务,转化成子孙贴心的自觉行动。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尊老敬老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的内容,教育部门要将敬老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在选拔任用和考察在任干部时,将老龄工作列入必考项目,从政绩观上引导各级切实重视老龄问题。

2.对高龄老人实行政策倾斜

严格执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落实各项敬老优待政策,修定完善高龄老人优惠政策,对高龄老人家庭实行倾斜,以提高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和基本养老金标准,改善老人生活条件。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入住公办敬老院的百岁老人给以部分费用减免。卫生部门每年都要定期为百岁老人体检,查病治病,建立健康档案。基层政府要建立高龄老人整生日祝寿和重大节日慰问制度。对出现百岁整生日的高龄老人家庭的子女,由当地政府给予颁发敬老奖金,鼓励出现更多的高龄老人。在生活照顾的同时加大精神敬老,组织志愿者专门为高龄老人送温暖。

3.开展多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

一是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根据各地养老实际需求,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改扩建力度。在扩建公办养老机构的同时,要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以规范化、高质量的服务,吸引有条件入住的百岁老人自愿入住,减轻家庭护理压力。

二是大力推进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市政府出资补贴百岁老人每月50元用于购买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建立高龄老人专项档案,让老年人既不脱离家庭温馨环境,又有效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三是发挥社会的力量,建立好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聊天、陪老、助老等服务活动,完善社会助老服务机制,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

四是鼓励健康的低龄老人为高龄困难老人志愿者服务,帮助排忧解难,通过社会的方方面面,实行“一对一”帮扶活动,来共同构筑起关爱高龄老人、资助高龄老人的敬老氛围,让我们的社会出现更多的高龄健康老人。

注①:根据地方风俗习惯,文中年龄均为虚岁。

注②:同一时间节点,全市100周岁以上的百岁老人89名,每十万人中有百岁老人7.95个。

第三篇:苏北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调查研究之经济方面

苏北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 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如果按照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的比例推算,农村老年人口大约是5619.43万人,农村老年人口大约是城镇老年人口1.7 倍,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3.7%。老龄化背景下苏北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一、苏北农村老年人经济现状及原因

(1)收入来源及收入水平

经济收入少,来源主要靠自己。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农村老年人传统的供养方式也发生着转变, 家庭结构正在从传统大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 父母与子女逐渐分居;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弱化, 农村老年人地位显著下降;子女本身负担重, 有的常年在外打工, 子女供给老年人经济、情感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逐渐减少。调查显示, 子女虽然对父母在经济上有一定支持, 但支持力度大都不够, 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自己的农耕收入。当前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体力不如从前, 劳动效率降低, 收入减少, 而且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供养子女, 他们通常花完所有积蓄。而且受物价的波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老年人的实际经济能力、购买能力和可支付能力相对很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和养老的需要。

①收入来源。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首先是自己的劳动收入,其次是子女供给。其他收入来源较单一且数量少。因此,如果子女供给量不增加或不供给,那么这些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则成了很大的问题。

②收入水平。在被调查者中依靠子女供养的较多,子女每月给老人的生活费用如下表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500元以下占的比例较多,说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其次,“不要儿女的钱”所占的比例也较大,说明有的老人觉得儿女挣钱不容易而不向儿女要钱,自己省吃俭用,自劳所得,由于自身体力等的原因,他们的收入也是很低的。这两类老人所占的比例加起来为85.7该地区的1%,大约为90%,说明该地区的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普片偏低。

(2)物质生活状况

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少, 直接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饮食方面, 老年人的饭菜一般以自家菜园可获得的菜和腌制的咸菜为主;一些老年人动物性食物、水果、牛奶等食品的摄入量很少、甚至没有,鸡蛋的摄入量亦相对较少。总体来说农村老年人摄取的食物基本能够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但普遍存在着膳食搭配不合理、营养分配不均匀等问题。在衣着方面, 老年人的衣服从数量上讲基本够穿,但质地和舒适度相对较差。在居住方面,父母为子女成家,几乎倾其所有为子女盖上新房,自己年老的时候大都蜗居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老年人的住房条件堪忧。

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日常开支主要是用于一些生活必需品。老年人每月开支状况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年人每月开支在300元以下的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50%,500元以下的达到80%,可见老年人每月的开支很少。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可知开支少的主要原因是收入较少,所以该图也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较差。

(3)消费侧重点。

通过问卷调查知老年人在消费时主要看重的是物美价廉。在于他们的交谈中知看重物美价廉的原因是:首先,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不能承担价格昂贵的物品;其次,物品的质量好使用的时间会比较长,从而可以避免再次购买,减少开支。从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

他们在消费时主要看重的是物美价廉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他们的经济状况较差。下图反映了老年人在消费时看重什么:

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年人消费时最看重的是物美价廉,没有一个人看重物品的品牌。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较差。

二、改善苏北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的对策

(1)个人层面

农村老年群体具备改善自己经济状况的可能性,一是农村老年人不设定退休年龄以及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农村老年人自劳所得的前提保证;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农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农村老年人自劳所得的身体保证;三是在许多农村地区,农业耕种机械化的实现,改变了传统的原始耕作方式对体力的苛刻要求,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的实现,先进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加强,使得农业生产和经营相对简单化,这是农村老年人 进行农作的的客观保证。对许多农村老年人而言,农耕不仅仅是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参与过程,也是他们实现存在价值的社会参与过程,适度的劳作也有利于劳动者自身的身体健康。

(2)家庭层面

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直到今天,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老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据民政部统计,截止1996年6月,农村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赡养。所以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家庭养老的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子女积极赡养老人,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在改善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群体经济状况中的作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认为社会中的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的交换模式,即在人们的交换中,双方都 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有对等互惠,交换才能持续下去,在农村老人年老时,如果他们没有可交换的资源,那么他们将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需要强化利益诱导和

激励机制。

(3)政府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三农问题却越来越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农民问题依然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一是积极探讨和制定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优惠政策;二是积极探讨和制定养老家庭的鼓励性政策;三是对于高龄老人特别是农村高龄老年人的褒扬和帮助。

第四篇:合肥市养老状况调查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报告题目 合肥市社会养老状况调查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指导教师系别/班级建筑工程系11级工程管理(1)班姓名(学号)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合肥市社会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而今,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关注老年人养老,走进老年人的世界,了解老年人生活,既是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

关键词 养老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正文

一、合肥市养老现状

(一)、居家养老现状

1、老年人口状况

截止2011年底,蜀山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8965人,约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1.5%。其中,65岁以上的为31104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7.3%;80岁以上的为6185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5%。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社区居家养老人员现状及需求

(1)超过五成的老年人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且独居老人中高龄占约7成。

(2)六分之一的居家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独居老人需求比例最高。生活照料主要包括:日常登门巡视、代买代购、清扫卫生、理发、送餐、医护服务、家电维修等。

(3)医疗护理和生活料理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但精神慰藉也不容忽视,文体娱乐、书法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也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

(4)近八成的老人希望就近在社区参与文体活动,但活动场地严重不足,设施不够齐全,服务项目较少,组织活动的专业人员缺乏等,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

(5)近四成老人有自费购买服务意识。绝大多数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对自费承担居家养老服务费用希望控制在每月500元以下。

(6)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家庭中,近三分之一为经济困难户。他们的经济来源为:退休金、低保金、子女赡养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等。

(二)、机构养老现状

机构养老作为构建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到养老机构去养老已经成为引领养

老时尚、转变养老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是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合肥市是全省乃至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010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4万,占总人口数的22.89%。通过不懈努力,2008年以来,全市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程显著加快,截至2010年末,全市有各类养老机构251家,总床位29038张,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67%。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家,床位数2087张;民办养老机构98家,床位数6960张;农村敬老院147个(含农村社会福利中心110个),床位数19991张。一个“以公办养老机构为主体、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

合肥市机构养老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公办福利中心(院)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努力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其次是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农村敬老院硬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最后是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启动民办养老机构建设。

二、合肥市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缺资金投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但目前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仍嫌不足,社会资本投入劲头不大,无力拓展旨在提高和改善社区老年人生活的高质量、多样性、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2、缺服务场地。特别是一些城区街道的社区,社区办公用房本来就十分紧张,根本无力挤出足够空间拓展定点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向社会租赁场地,社区居委会往往无力承担租赁费用。许多社区只能利用仅有的社区活动室、社区图书室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向社区老年人提供一些棋牌、图书等少量的休闲娱乐服务项目,难以满足社区广大老年人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

3、缺配套措施。其一,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场所没有纳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计划。其二,缺少吸引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扶持政策。其三,缺少动员社会志愿者常态参与的激励机制。

4、缺专业人员。社区老年人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员的需求也将日益迫切。目前专业服务人员严重匮乏的现状将制约居家养老服务档次和功能的提升,进而制约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主要原因是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工资不高,不大愿意从事为老服务业,也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带来一定难度。

(二)、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1、政策扶持、引导的投入力度不够,社会资金办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尚未有效调动起来。国家、省关于扶持社会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政策,如建设用地实行划拨或优惠出让、相关配套设施收费减免等难以全面落实。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具有投入多元化,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但由于新建养老机构初期投入大,利润率低,投资回报周期长,存在着一定的运营风险,加之现有的扶持力度与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导致

社会资金投入到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比例偏小。

2、建设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单一,在承担五保老人供养任务的基础上,仅试点接收极少部分社会老人的寄养服务。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偏低,硬件建设、规范管理、人本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标准、服务程序还有待规范,部分家庭托老院规模很小、服务质量不高、安全隐患大,缺少有力的监管。机构养老服务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护理技能,迫切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和指导。

3、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难以到位。养老机构亟盼的降低运营成本、优惠供给土地等政策措施,因只有党委、政府的意见要求而无相关执行部门的具体措施或其他情况难以到位。以规划和供地为例,根据上级规定,各地要将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要在尽可能靠近社区、交通便利、环境良好的区位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对于兴办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应予划拨供地。但由于目前各地用地计划都很紧张,加之实行了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比较好的土地一般都是用于商业、房地产开发以及引进项目,养老机构的选址只能在城郊结合部、偏远以及拆迁任务相当繁重的地方进行,或只能租赁房屋运营,直接导致部分投资新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计划流产、许多建成的民办养老机构档次较低。

4、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先天不足”、“后继乏力”,主管部门势单力薄难以开展工作。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无视消防、卫生许可等较高准入门槛,无证执业,有实无名,“先天不足”,无法获得政策支持。

三、对合肥市养老的对策建议

(一)、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1、广泛开展宣传,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在全社会中广泛开展系统、持久、深入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让老百姓了解、支持、参与居家养老工作,使社会各界逐步形成正确的共识,特别是增强孝亲敬老意识,提升为老服务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

2、完善扶持政策,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首先区财政抽出一定的资金补助社区建立居家养老综合服务设施;其次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工作经费。工作经费可按社区规模或社区老人人数按一定比例确定。最后对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行补贴。

4、整合辖区资源,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拓展空间

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辖区现有的可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做好那些可以利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资源拥有者和经营者的沟通、说服、教育、协调工作,协调各方利益,使辖区资源尽可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起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

务工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5、坚持社会参与,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其次建立健全服务队伍;第三动员社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最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6、加强督查考核,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为了保证政府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投入的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建立为老服务质量评估和考核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落实中出现的偏差,以促进服务工作规范开展,确保服务质量符合标准,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始终在政府的主导下健康有序地推进。

(二)、机构养老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不断积聚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合力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切实推进,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力量介入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经营社区为老服务。要通过宣传,逐步提高广大群众对机构养老的知晓度、认可度和参与度。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内养老机构的指导、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藉以整体推动全市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2、整合资源,加强区域养老服务机构的统筹规划

应按照为全社会老年人服务的发展思路,制定机构养老事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3、拓展功能,加快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应通过改善提升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确保每个乡镇建成一所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

4、多元参与,鼓励扶持社会资金兴办养老机构

应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采取股份制、民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联锁经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公寓、托老院等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

5、加大投入,提高养老床位资助标准、适时增设运营补贴

首先应根据合肥市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持续加大对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的投入,适时提高养老床位建设资助标准。同时应根据物价水平建立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标准、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后医疗报销比例自然增长机制,切实减轻养老机构的经费负担。

6、培植典型,力求做到基础养老服务与个性需求同步

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配套,尽可能把新建的养老机构建在交通便利、环境适宜的区域。可大力发展集护理(生活护理、康复护理)、医疗、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综合型的养老护理院,为高龄,失能或部分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全护理或介护,进一步提高这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7、加强监管,提升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应不断完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明确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做到服务功能标准化。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设施、收费、服务等方面的检查监管,将养老服务机构全面纳入政府监管体系。

8、强化职能,加大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行政推动力度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事关基层政权稳定的主体,做好庞大的老年群体的管理、服务工作任重道远。

结语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更加接近社会,贴近生活,了解中国现状,对我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个社会实践,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积极讨论,处理问题,有非常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这对我们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感觉我们更应该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着重要的现代化大学生。

第五篇:农村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

青浦农村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

青浦团区委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青少年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当前,青浦正围绕“绿色青浦”的发展主题,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而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决定了他们在青浦发展中作用力的发挥。本项调研的目的就在于深入了解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为团区委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关键词农村青少年 发展现状 意识跟进 工作介入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有资料显示,在我国总人口(大陆)中,居住在农村的占64%左右;而年龄在14­-35岁的青少年又占农村总人口3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村青少年这一庞大群体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素质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也悄然起着变化,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问题。青浦青少年是青浦大变革、大发展的生力军,在实现青浦新一轮的发展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浦的发展需要的是协调发展、和谐发展,青浦农村青少年的协调发展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生存与发展状况又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当代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本次调研根据青浦农村青少年的分布和比例,发放问卷400份,覆盖全区各个乡镇、街道,回收有效问卷330份。受访者中,男性181人,女性149人。为了对问卷调查结果作有效的补充,课题组还先后召开了3个座谈会,开展了多例个案访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青浦农村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现状总体来说上了一个台阶,处于一个积极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青浦农村青少年的价值判断社会变革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但也带来了各种碰撞、冲突及选择的困惑和焦虑。青少年尚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其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总体上说,青浦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利益观、义利观也是一致的,同时也体现出青少年群体的特质,体现出个人权利意识和个人利益追求增强的倾向。此外,想问题、办事情只从个人角度出发,贪图享受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调查显示,农村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正在不断改善。当问及“您所在的村(居委会)是否重视对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时,有46.6%的受访者认为重视,认为不重视和无法判断的分别有28.8%、24.5%。广大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问及“如果需要你做一次义务志愿者,比如为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送温暖献爱心、义务劳动等,你是否愿意”时,近八成受访者表示愿意。

2、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家庭观念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必须与周围的人交往,并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成熟。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面进一步扩大,交往方式呈现多元化。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注重社会交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以积极态度进行处理。6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6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遇到不幸挫折或别人反对时,能保持工作或学习热情;76.4 %的受访者认为如果父母亲人不在身边,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如果遇到某些心理问题,如经常比较烦躁、脾气坏,有网瘾、比较自闭,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沟通,害怕踏上社会等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愿意接受社会帮助。青浦农村青少年关注家庭,家庭归宿感强。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朋友。89.4%的受访者现在是和父母家人一起居住;六成受访者表示父母会鼓励自己从事感兴趣的职业;56.9%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自己做错了事,父母会理解。调查还显示,农村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也是家人和朋友。如果遇到影响人生的事情或遭受挫折时,四分之三的受访者会向亲友寻求帮助,还有四分之一表示自己解决。这或许也从另一方面表明,青少年存在一定依赖,缺乏独立性。

3、青浦农村青少年的就业问题由于农村青少年本身技能水平与理想职业存在差异,加之东片、西片农村经济不平衡,特别是西片农村,青少年的就业和发展还受到相当多的制约。农村青少年向往稳定的工作,对工作收入的期望值较高,注重工作是否有发展前途又能发挥自己的专长等。农村青少年感到就业压力很大,大多数希望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对自己的工作前景表现出期盼。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就业情况不容乐观,330个受访者中半数无正式职业,32.7%无业,20.3%待业,7.3%打零工。同时,53.6%的受访者表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就业,还有18.2%的受访者感到最需要解决的是适应工作压力、提高工作待遇问题;44.0%的受访者表示当前最大的苦恼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1.0%的受访者认为在寻找合适工作时没有亲友可以依靠;大多数受访者的收入在1500元之下,甚至没有收入,依靠父母,赚钱求生存成为他们的第一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各方关注和政府引导,青浦农村青少年就业心理状况呈良好发展趋势,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学习意识,并正在逐步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找一份好工作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身体健康、工作技能和学历、社会关系、工作经验、其他­­­­­­­­­。59.4%的受访者顾虑因技能水平低而找不到工作;84.8%的受访者愿意继续学习充电、提高学历和技能;78.2%的受访者选择工作时首先考虑发展空间和收入;不少受访者愿意选择自主创业,但自身也存在着创业的惰性。

4、青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当前,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求一时之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取代了文化应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索,文化发展呈现平面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青浦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状况与文化青浦的建设息息相关,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主要是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玩游戏、打牌、搓麻等。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理念,加上青年寻找工作的压力提高了其文化生活需求。调查显示,受访者中,高中、中专、技校、职校毕业的占54.2%,大专及以上占27.3%,初中及以下占18.5%。当问及最希望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时,获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计算机技术、学历进修、驾驶和维修技术、数控机床、缝纫、种植养殖技术等。

(三)原因分析

1、农村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了青少年的成长读书时期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成为制约青浦农村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首先,由于当时经济较落后,许多农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上来,而对子女就放松了教育;其次,由于原来农村经济困难,许多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青西片,一些基本教育配套设施跟不上,加上农村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造成当地青少年整体素质不高,发展缓慢,目前这一情况已有较大改观。另外,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文化阵地严重缺乏,农村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智力和兴趣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影响了全面发展。

2、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的时期,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显性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腐败和丑恶的现象,由此而来的不公平竞争对于靠自身努力去拼搏的农村娃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大多农村青少年天性淳朴善良,没有复杂的“官”系网,没有可以任意挥霍的金钱,只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收获果实,但当看到极个别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他们付出百倍努力甚至一生都难以得到的利益时,他们的心态就会失衡,就会产生消极和悲观的思想,对他们所经受的正统教育产生怀疑,从而使价值观念产生畸变,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3、农村落后的观念阻碍了青少年的教育农村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影响了广大农民对子女上学的信心,“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心目中普遍存在,致使许多农村学龄少年中途辍学或不愿意继续学习,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过早进入社会。另外,社会和家庭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简单的说教比较多,不能以青少年所喜爱的形式广泛开展。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意识跟进第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塑造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在关切自我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第二,青少年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互依存,要在加快发展中进一步改善青浦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净化青浦的社会风气,提高青年对农村发展的满意度、认同感和归宿感。第三,弘扬创新创业的青浦新市民精神,大力营造青浦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新环境,出台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第四,青浦的发展需要城乡同步发展、青东青西均衡发展,应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改变农村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使得农村青少年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第五,进一步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强化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职能,支持共青团组织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化,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青少年事务管理的运行机制,服务青少年发展。

(二)工作介入青少年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群体,社会往往喜欢把青少年不同时期所具有的特点标签化:叛逆、不懂事等等。农村青少年更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和不够理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造成了农村青少年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可以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问题进行分类解决,对于青少年学生,共青团可以联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对于社区青少年,基层团组织可以寻找社会资源,如利用各镇成校的师资力量和社保中心的就业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解决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同时,我们要利用好各镇的青少年社工力量,更直接地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农村青少年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政府、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根本解决,青少年社会工作就是其中的润滑剂和推动者。“相信青少年是可以改变的”,这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所坚持的理念。下面,我们从社工的视角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

1、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农村家长采用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往往是以打骂为主,往往遇到问题时和子女沟通的非常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城市来说更加冷漠些,要打破这种僵局,社工在其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拉近,引导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社工在介入的过程中,可以先利用农闲时期,召集农村的父母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观看有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电影,并在活动过程中给家长提供一些资料或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期刊等。之后,社工可以到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的父母聊天,使他们树立科学教育子女、给予更多关爱的意识。然后,选择一两户作为个案进行帮扶,使农民能看到效果。当然,社工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对青少年家庭有所帮助,克服农村信息落后的缺点,帮助农民增收创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学校方面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发展,学校只设立单纯的课程教育,没有丰富的课外生活,学校和社区各种活动场地缺乏,这些和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的天性相背,导致青少年上网、玩电子游戏、进录像厅等现象时有发生。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也导致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发生。可以在农村学校成立青少年工作坊,针对青少年遇到的问题,通过社工介入来帮助解决,使社工成为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社工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创新活动项目,并尽量将活动时间安排在课间或课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学到东西,同时又占去他们进电子游戏厅的时间。社工可以通过在学校放映有关青少年问题的影片,组织学生观看,鼓励学生克服自身不足。社工还可以在周末招募学生志愿者,适应青少年的个性特点,组织他们参与到农田作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并在活动结束后共同分享劳作的结果。此外,社工可以观察和发现学校有哪些资源可以运用,或者帮助学校从外部得到相关资源,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帮助。

3、个体方面社工可以针对农村青少年面临的问题,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从不同方面给予引导。对已经辍学的青少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荐参加技能培训,帮助分析进城务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在校学生,通过在学校成立工作坊,从学习、心理、家庭问题等方面给予帮助,抵制农村不良思想对青少年的侵害,同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图书馆、篮球场、足球场等简单的基础设施,丰富其课外生活;对已有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进行个案咨询,使其融入到农村社区中去,当然,这需要整个农村社区居民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孙挺、刘成涛、徐敏、杜敏、盛斌、罗新征)

下载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2(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2(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

    城河村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 农村的土地被征用,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多数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调查

    云南省昆明市环卫工人生存状况调查 经济学院 10统计班201002402108 唐蓉 不管在哪里,我们总能看到那些弯着腰,或提着垃圾箱或推着垃圾车的“黄马褂”,每天迎接太阳,披星戴月。......

    导游生存状况调查[范文模版]

    导游生存状况调查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导游队伍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我国目前导游队伍建设现状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一方面,导游生存状况的不断恶化,......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 底庙镇位于陕西省旬邑县的北边,经济处于全县中等水平,以农业为主。全镇有12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0610人,60岁以上的人口为2462人,60岁人口占......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形势与政策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调查时间:2012年2月1日——7日 调查地点:营山显昆马乡罗家湾村 调查对象:村中多位老年人 调查目的: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我们必......

    农村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据统计,澧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106453人,其中农村老龄人口87092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82%。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城镇老年职工的重大差异是他们无工薪,没有退休金待遇,年老丧失劳动......

    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2011年龙坪镇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龙坪镇老龄办公室) 根据上级部门统一布置,2011年龙坪镇老龄办对本镇农村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抽样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

    农村中小学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开题报告范文

    河北省滦平县农村地区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一、选题依据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和开拓者。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