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全国推行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议
——关于在全国推行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议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大大改善,人类寿命也在延长。据调查,我国自1998年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0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49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1.3%,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同时,我国老龄化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高达3.2%,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另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国家不仅要为养老保险金的支付承受巨大压力,而且面临着能否提供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而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据调查测算,我国老龄人口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从2000年的1821万张已上升到2006年的2261万张。但社会养老机构现有的床位数仅为149万张,尚不及需求的1/12,大部分老年人是居家养老。据调查,2006年城市中49.7%的老人独自居住,“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也显著增加。而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已上升至9.3%,对托老站、老年饭桌等设施和服务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但提供这类设施服务的覆盖率仅为19.5%。老年人之所以采取居家养老方式,是因为大部分老人或空巢老人属于“未富先老”,既请不起保姆又住不起养老院。还有一些老人即使经济条件许可,因留恋长期居住的熟悉环境,或担心他人议论自己的子女不孝等原因,不愿去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另一方面,老人住进养老院,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感,希望在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养老。这样原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不用改变,人际关系相对稳定,便于接受。目前我国“4-2-1”家庭格局突出,家庭人口减少,家庭人口中老年人口则在增加,意味着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日益加重。特别是一对夫妇要承受供养双方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体现于经济上,还包括用于照料和护理老年人时间的支出上。因此子女压力大,无法承受全部或部分老年人的照料服务。有些地方出现了对老人不管不问,甚至虐待老人的严重情况,也有个别地方的老人因无人照料导致自杀,传统的养老方式已受到挑战。老龄人口养老难已成为就业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之后的又一大难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上数字说明养老已面临危机,解决此问题刻不容缓,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要教育子女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政府也应提供更多既经济、又便捷的养老模式,以缓解家庭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近几年,各省市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已探索出一些经验。上海、北京、浙江、广州等地推行了“居家养老”的新型模式,城市各社区全面推广“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充分利用老人的住房、家具等生活设施,让老人既不离开自己的家又能安然养老。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的居家养老模式,很大程度上可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或缺失,符合老人心愿,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为此,建议在全国推行社区养老这一新型模式,以破解养老难题。
一、各省市政府可制定《关于推广社区养老模式的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队伍为依靠的养老服务体系。规定社区养老是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律、计生进社区之后的又一内容,并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指标之一。
二、建立规范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审批制度。在城乡规划和旧城改造中,要将社区养老等服务机构的建设纳入整体规划,落实建设用地或提供相应的经办场所。
三、社区养老机构要有财政制度保障,要建立经费、工资保障机制。政府应把为老人购买服务所需费用,列入每年度财政预算,按照人口比例拨给民政部门,并下拨社区养老机构,确保养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政府主办的社区养老机构应在供水、供电、供暖、通信、有线等方面享受各种优质服务
和收费优惠政策,免收相应的配套费和税费。
五、社区养老服务可实行无偿服务和低收费服务。对“三无”(无依无靠、无法定扶养人、无稳定经济收入)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政府免费提供养老保障服务。对于有子女的老人的养老费用,由政府和被服务对象共同支付。
六、社区养老所需家政服务人员可由社区管理委员会聘请,所需培训费和工资均由政府负担。社区可设托老站、老年餐桌、护理站等,并规范管理制度和措施。通过多种形式服务,既可提高孤寡老人生活质量,也能解决部分人的再就业问题。
社区养老,是目前缓解我国养老机构不足、城区土地有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许多家庭两代人都能接受的、既可延续赡养老人的传统、又能减轻子女压力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更是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落实“老有所养”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希望能够落到实处。
“不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让独居的老年人仍然生活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区中养老,同时护理员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安农大副校长夏涛教授建议,可以推广这种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结合型的养老新模式。夏涛委员介绍,目前,我省黄山市老人养老就在尝试这一新的模式。近年来,黄山市中心城区尝试的由政府聘用下岗女工,选择部分服务对象(主要是贫困或优抚对象的无子女老人),提供每周5~7小时的免费服务形式。在近两年的试点期间,12个社区及5个乡镇聘用下岗女工14人(每服务一人每月报酬80元),为62名贫困无子女老人提供流动性服务,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这种养老服务模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并逐步向精神慰藉领域拓展,以最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集中服务照料为目标。它可以不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在排除子女后顾之忧的同时,维护老年人与其子女双方的自尊心。
夏涛委员认为,这种养老模式还能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社区养老采取有偿服务形式,以服务报酬作为护理人员的一部分开支,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资金投入,即能加以启动。政府不必花费大量资金兴建养老院、购置养老设施。
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互助组”拉近老姐妹http://.cn2010-06-22 14:23内容提要:和平区新兴南里社区有3位七八十岁的老姐妹,5年前她们先后丧偶独居、缺少家庭照料,2005年她们结成了“互助养老组”组成了“新家庭”。5年中,3位老人相互关爱、互相照料生活起居,如今在新兴街有更多的老人选择“互助养老”等居家养老模式安度晚年。天津北方网讯:和平区新兴南里社区有3位七八十岁的老姐妹,5年前她们先后丧偶独居、缺少家庭照料,2005年她们结成了“互助养老组”组成了“新家庭”。5年中,3位老人相互关爱、互相照料生活起居,如今在新兴街有更多的老人选择“互助养老”等居家养老模式安度晚年。
5年前,担任新兴南里社区志愿者协会会长的张韵琴组成了“养老互助组”,随后,她与孙桂兰大姐、国瑾茹二姐结成了“对子”,平日大家同吃同住,相互照料,共同参加社会活动,每逢公休日,她们的子女再将老人接回各自家中。今年,她们的“互助养老组”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鲁云生老人。
据和平区新兴街负责人介绍,目前越来越多的老人处于一种“空巢”状态,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2005年开始,新兴街结合社区实际探索了社区“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建立了全市首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居
家养老服务就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以为居住在家的孤独老人解决日间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是具有社区特色的养老新模式。
据了解,目前新兴街已全面推广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互助养老和邻里关照养老4种居家养老模式。其中,机构养老模式是开设了社区老人日托服务站,社区老人能够享受全方位的专业服务;社区养老是依托五星级社区的场地设施,兴建了社区老年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聊天、娱乐、健身、餐饮、休息等方面的服务;互助养老则为独居老人寻求同性知音、伙伴,帮助其结对互助、互相关照;邻里关照养老是以楼门为单位,楼内老人与楼门志愿者结对子,实施邻里关照,设置“阳光门铃”,为邻里老人提供生活方便和健康关照。目前,和平区新兴街的4种“居家养老”模式正在本市各社区推广
第二篇: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
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家庭小型化,子女外出务工、经商等,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当前,能去敬老院的是少数,绝大多数还得居家养老;子女能常住一起的也是少数,大多数子女分开居住,或在外地他乡,要他们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显然不太现实。在北路101号,有一男性七十二岁空巢老人,11月23日独自在家中悄然去世。老人子女都在外地,被邻居发现时已过三天。这个事例引人深思。社会如何为空巢老人搭建社区服务“安全网,让老人安享晚年,值得认真研究探索。
一、凉州进入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
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并为老年人提供范围广泛的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以便使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和他们的社区里尽可能过独立的生活,继续成为参加经济活动的、有用的公民。”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再次强调“老年人应尽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老年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服务和保障”。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判老龄化国家最简单的标准有两条: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7%。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资料显示: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这表明我国已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凸显,迫切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新的载体来承担一部分养老责任。社区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成为养老服务的依托和载体,城市社区的养老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成为未来的主要养老模式之一。
凉州于1980年底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1年成为老年型城市。1982年65岁以上老人仅为30.50万;至1990年达到39.63万,增长29.9%;至2000年上升到60.74万,年均增长5.33%;至2005年末达到76.72万,比2000年增长了26.3%;到2007年底,按户籍人口统计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3.95万人,占总人口的15.6%,老龄化程度接近预测的全国2015年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也高于南京(15%)、广州(13.4%)、哈尔滨(12.46%)等城市,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国内城市排名居前,并呈现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老年人口占比快速攀升、老龄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
据人口测算分析,从现在起到2030年,是我市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净增5.3万人,2030年达到236.37万人,年均增长率3.36%,占全市总人口的26.16%。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迫切任务。
二、社区养老日益成为社区建设的新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又规定了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从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层面看,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应定位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在现实中社区往往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行政化趋势严重。面对这一现象,我市立足当前社区工作实际,借鉴兄弟城市实践经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设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从国内外社区建设的实践情况看,社区工作站主要有四种模式:分设模式、下属模式、条属模式、专干模式。我市的“三位一体”模式,既吸取了上述四种模式的长处,又较好地避免了上述四种模式的弊端,是对下属模式和专干模式的整合、拓展、提升,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第五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交叉任职、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合署办公。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区,主要功能有:一是强化社区公共行政管理;二是推动社区服务多样化;三是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四是推进社区资源整合;五是提高社区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区功能的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即以人为本。一是服务,为居民提供多种便利,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二是调节,调解居民间的矛盾,维护社区的和谐;三是文化,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社区要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提高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社区养老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使社区老年服务得到加强。为此,要充分认识社区养老是社区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积极利用社区的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加快社区养老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作用,使社区功能与社区养老建设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一般理论认为,当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创新模式。社区养老是在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结合两者优势产生的一种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家庭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提供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如社区办老托所、老年食堂、老年俱乐部、家庭病床、料理家务和“急救铃”等。在收费方面则以福利为主,根据老人的生活条件适当交费,对于生活十分困难的老人则实行无偿服务。按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将社区养老文化娱乐服务、卫生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综合起来,同时将负责组织、管理社区养老产业的专职人员以及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专项服务的人员纳入服务网络,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实现连锁化、规模化和网络化。社区养老可以弥补因子女远离而造成的赡养不周,老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熟悉的邻里,到陌生的环境中接受照顾,是一种充满亲情、乡情的养老方式。
从形式上,社区养老保持着传统家庭养老的格局,但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兼有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养老方式。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对社区养老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为构建和谐社区注入了新的内涵。
三、国内外发展社区养老的经验借鉴
1.美国。1980年代初期,美国的加州、纽约等州政府对于住宅类建筑物,分别制定《住宅无障碍设施规范》,规定任何住宅在兴建之初,应考虑身心障碍的居住者终其一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均能方便居住于原有住宅而独立自主生活。其住宅理念显示了住宅的无障碍条件应适应居住者历经年轻、年老、使用各类辅助设施等各种不同自理能力的生活形态,因此采用了可达性及安全性最高标准的环境规划,以利于居住者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而不需他人协助。
除普通住宅的无障碍设计外,美国发展出“社区支持性住宅”的构架,对于居住在无障碍住宅的居住者提供社区照顾而形成早期的辅助式照顾模式。由社区所提供的照顾服务内容包含餐饮服务、家务服务、安全巡查、紧急救援、友好探访、安全预警系统、简易护理等项目,以达到“居家照顾”的精神,但在居家照顾(含专业治疗、简单物理治疗)和技术性护理(含给药)等方面则无法完全提供服务。另外,在美国针对老人提供“退休住宅”,在退休住宅小区内,基于连续性照顾的理念,实现老人由独立生活、辅助照顾、完全照顾以至居住到临终。
2.西欧。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早在19世纪末期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演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英国,老年人分散、独立生活居住者占绝大多数,为此政府特别关注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了老年家庭服务派遣网、老年饮食服务部和老年俱乐部,并从1986年开始采用国际慈善机构制定的标准,按人类老化过程中各阶段所需社会服务支援程度的不同,相应地把老年居住建筑分为七类,这样更符合人类衰老机制的发展趋势。
3.瑞典。瑞典的老年家庭和老年福利对策,在北欧国家中具有典型意义。其重点在于确保提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各种住宅,并为在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全的社区服务。瑞典政府早在1977年开始对住宅做了规定,即使人到了老龄或身体发生障碍时,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改造,继续居住,否则将不批准住宅的建造。新建住宅的必要条件是:没有高低差,走廊可以通过轮椅,一层至少有一间是卧室等等。类似的标准在丹麦和荷兰等国家也有所采用。
4.日本。日本的老龄对策和实践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日本政府根据其福利政策,以在宅养老为重点,大力开发供几代人居住的住房,加强社区服务,鼓励亲子家庭互助网络的形成,政府在经济上予以资助。日本政府既注意保护和改善传统的家庭养老环境,又重视住房供应制度对家庭养老环境的影响,在住宅建设和供应方面采取了导向性政策,以鼓励和满足两代人共住互助的选择。另外,日本的“长寿型住宅”也很普及,认为任何人的一生都将经历从幼年——青壮年——老年的生命过程,人往往对自己居住过的地方怀有感情,并不愿意总搬家,因此房屋应能满足人的一生各阶段的要求,特别是要预留年老后所需,如增加扶手、增加门或过道的宽度以便于轮椅通过等潜伏性设计。
5.新加坡。新加坡居民多为华人,政府尊重华人的道德传统,鼓励多代共住以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新加坡实行以强制储蓄模式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称为公积金制度,对老年人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职能。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多代共住或父母与已婚子女近邻居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多代同堂组屋”,其空间关系基本相同,分为主体房和单房公寓,以起居室连通,两户既分又合,适应两代和谐共处。这种模式延续了亚洲人两代以至多代同堂的文化传统。建屋发展局从1978年起开始实行联合抽签、配屋政策,优先考虑多代人的联合申请,方便已婚子女与年老父母为邻。
6.国内。云阳市对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不愿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各级政府出资,请专门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到老人家中料理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拖地,通常一个服务员负责照料3-5位老人。大连市中山公园街道于2002年6月成立了全省首家社区慈善会。发展会员单位,募集善款,利用筹集资金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居家养老院。培训下岗职工成为养护员,对孤寡老人进行“全天制”的生活护理。在新疆,有的社区责成社区保安人员对社区老人的日常生活承担一定职责,社区保洁、绿化人员对老人每周进行一次卫生清理。社区养老的食宿、医疗均由专人负责。这样既节省了资金、节省了人员开支,同时又给社区老人带来了方便。不少社区成立了社区资源服务站,对社区老人进行网络管理。将老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爱好需求进行登记。对老人施以钟点服务、日间照顾、全天看护等服务。社区养老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范式。
四、深入推进社区养老的思考与建议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推行社区养老已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以为,推进社区养老的制度化、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是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的积极探索。
(一)制度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统筹推进社区养老事业
1.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发展资金扶持社区养老托老。我市已实施《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各区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社区服务公益性项目的补助和其他项目的扶持及奖励。建议对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养老、托老等公益性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其用电、用水、用气等与居民用户实行同价,并免收相应配套费,其中燃气配套费按现行收费标准的三分之一收取;免收养老服务机构电话、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减半收取养老服务机构通信费(国内固定电话)、视听费、数字电视机顶盒购置费;对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的内部设施,其用水按居民价格标准收费,其通讯、网络、有线(数字)电视等收费给予优惠。
2.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社会福利供养为补充”的社区养老保障模式。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对生活贫困老人,根据本地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加快发展社区老年产业,对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在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各区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建立养老服务站点。这些机构为民办非企业,由政府委托组织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具体的服务工作既可以委托设在社区的非正规就业组织“助老助残岗”,也可以委托专业服务企业来承担服务工作。同时,建好老年人信息库,对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在对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状况的综合评估基础上,按公平合理原则,分别实施无偿、抵偿或有偿服务。
4.重视关注农村养老。在农村推行五保老人生活补贴制度,重点完善老年人协会创建工作。老年人协会是在村两委领导下,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保护的群众组织,是联系农村老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农村老龄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创建规范化老年人协会,维护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活跃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5.制定“住宅无障碍设施规范”。在住宅建设之初,考虑身心障碍的居住者终其一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均能方便居住于原有住宅而独立自主生活,为今后养老的展开打好基础。而对于已建的住宅,采取各种改善措施,使之更利于老年人居住、生活、娱乐,为社区养老的实施提供便利。
6.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督评估体系。通过制定服务标准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对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估体系,制定社区养老所具备的基本标准和条件,强化社区养老在运营期间的评估监控,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二)产业化——建立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快养老事业产业化进程
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社区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1.加大政府对社区养老的投入。由于目前老龄产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十分成熟,社区养老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社区养老福利机构还不能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中运行,财政收入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建议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扩大比例,适当增加补贴,为无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保障,并投资兴建示范性老年公寓。对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2.鼓励民间资本开办社区养老机构。当前应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社区养老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渠道。社区养老不应只是纯福利型服务,纯福利型养老设施很难吸引私人投资兴办,应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包括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既能满足收入水平不同的老人的需要,也能吸引私人投资。用户付费也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收费标准应根据用户的支付能力而定。开发社区老年公寓时应在建筑、设施标准及管理服务内容上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以适应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需要。对于民间资本开办老年公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允许投资建造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自主经营、出租或出售,用于老年服务产业;对开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工程中的各项收费减半收取;对用于出租或出售的,酌减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
3.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各方人士广泛投资,采取社会集资、各方捐助、有奖募捐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像慈善会、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可以通过社会募集资金资助社区养老,也可适当引进外资,以突破推进社区养老过程中资金严重不足的“瓶颈”,进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机构自主经营的体制机制。此外,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援助的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
(三)专业化——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加快培训社区养老专业人员和志愿者 老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
1.加强社区养老的专业化建设。从专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同时,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聘请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等,帮助他们提高为老人服务的技能,努力优化为老人服务的业务素质。加强为老人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2.注重培养具有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的专兼职志愿者队伍。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老年人在社区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建立“义工”制度,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如韩国规定中学生每年需参加志愿服务不少于40小时,作为升学考核、选拔的一个重要条件;美国对学生服务社区的义工列入必修学分,不达标不发毕业文凭,也不能考大学;日本立法强制将邮政储蓄利息部分的30%提出,设置志愿者活动专项基金,并要求中等学校与地方联建“公益活动委员会”,设立评定手册作为升学就业的考核。
3.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障信息化建设。对60岁已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障信息实现区街共享,登记建档,尤其对社会孤老、退休孤老、空巢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以及经济困难老人进行重点登记。对规划区域的电信电话设施采用虚拟电话通讯设备,使居民小区内部遇急呼叫、购物求助、医疗求助等通话更便捷社区老年服务机构上门服务,开展看护照料、精神慰抚、家务帮助,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创造有利条件。
(四)规范化——切实加强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1.健全社区养老基础设施保障。
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所需的场地房舍建设。有关部门、社区和社区养老机构要统一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政府的总体规划之中。具体实施应组织设计单位、老龄问题专家、有经验的管理服务人员共同研究探讨,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规划、审批住宅建设项目时,要对社区养老作出制度安排。
二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所需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强老人医疗卫生工作,切实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破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社区康复和服务水平,打造“15分钟生活圈”,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建议以区为单位建立老年人健康体检专项资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两年体检一次,并建立健康档案;为患有慢性病或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设立家庭病房并提供上门服务。建立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做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提高报销比例,对大病重症患者降低起付标准。开展“爱心护理工程”,为高龄老人提供专业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
三是加强社区运动锻炼、老年食堂、社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不仅要服务于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要致力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建议社区设立老年婚介所,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在社区设立小规模的老年人才市场,使老年人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继续奉献社会,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可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层次化。每个社区要逐步覆盖各种设施,包括集中居住设施(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护理设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老年医院)、文体活动设施(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年健身中心)等,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使其由初级阶段的零散型、个体型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并发挥辐射作用,创造品牌效应,从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更具专业化特色。
二是实现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形成全方位的服务系列。社区的站点和街道的中心要相辅相成,互成网络,服务内容要逐步覆盖住养、入户、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入户服务的内容要逐步覆盖家务整理、生活照料、送餐服务、陪护服务等方面,并通过入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探索试行“服务储蓄”。
将所在社区老人分为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和生活能自理并能帮助别人的低龄老人,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由社区内健康的低龄老人向生活自理困难老人提供服务,并将已服务时间记录、存档,待提供服务者需要服务时,再由别人为他提供相应的服务。建立“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的良性循环。在适当时期,可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
当老年人身心机能老化时,他们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就是在已习惯的地方,保持着个人尊严,继续过独立自主的生活,不被社会孤立隔离,享有亲情及友情的支援,并维持正常的社会交往。所谓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就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因此,社区养老关注的核心论题是着力提升老年人对环境的自主权,努力将家庭、社区、社会等各项资源统合起来,创造老年人安心、舒心养老的居住环境,即广义上的“家”,使每一位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
第三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的7%。截止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7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预测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在未来十多年中,老龄人口年均增长将超过1000万。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做到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了老人提供已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方式。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
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在于: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养老服务能够就地取材,服务广、见效快。社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即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以政府为依托旨在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特别是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更多的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②把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或者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以社区为主体旨在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承担资金整合与具体实施者的角色,承担包括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化体系、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与监督体系等方面的任务。
以家庭为载体旨在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家庭是老人安度晚年的生活场所,扶养老人离不开子女对老人的关爱,尽管政府、社区能够为老人提供有形的物质帮助,但是对老人来说,来自家人的关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旨在强调各类公益性和专业性机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具体提供者。除了以市场化形式向专业机构购买养老服务外,要积极调动社区内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资源,大力挖掘社区内的家属、朋友、邻里以及各种自愿性组织等要素,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使之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内生性支持网络。
第四篇:美国社区养老模式借鉴
全球社会对“社区养老”逐渐达成共识,打造“养老社区”成为趋势。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是“品质养老”的典范,其优质服务和品质生活让人产生快点老的感觉
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对养老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居家养老”的提出实际上是要实现从传统的家庭照料到现代的社区照料、老年人的生活单位从家庭向社区的转变。居家养老的实质是社区养老。
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美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美国,社区具备了强大的助老功能,使得美国老人能内安其心、外安其身,实现“安养—乐活—善终”的老年生活目标,所以多数美国老人选择社区养老模式。
美国社区居家养老经验可资借鉴
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几种做法:
一是全托制的“退休之家”,设施完备,服务周到。设施包括了医务室、图书室、计算机室、健身房、洗衣房、紧急呼叫系统等。服务包括了就餐、打扫房间、组织活动、出行安排等。
二是日托制的“托老中心”,白天在中心活动,晚上回家休息。中心同样设施完备,并提供星级服务。起居室一人一床,一人一房。还有阅览室、保健室、活动室等。老年人除了不用为一日三餐操心外,还可以阅读、交往、制作手工艺品,安度晚年。
三是组织“互助养老”。让老年人结伴认对、互助养老。
四是提供上门服务。美国政府有一个福利性居家养老项目:由政府财政出钱,派家庭保健护士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家庭保健护士不同于保姆,她们不仅仅为老年人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还得有护理知识。但前提是美国公民,有永久绿卡,才能享受这些待遇。移民美国的中国老人,一般是通过儿女申请拿到绿卡。老人居住年满加入美国籍之后,就能享受美国老人们的一切待遇,每月七百多美元、住房保险等都是国家的事情。
美国家庭护理员制度支持了居家养老模式,真正有品质、有保障的养老必须做到物质保障、照料保障、医护保障和精神保障“四位一体”。家庭护理员介于家政服务员与专业护士之间,主要工作就是照顾住在家里或住宅式护理中心的孤独老人、伤残人士、长期病患者等。例如,在纽约每个区都设有一个护理中心,护理员由该中心管理调配。中心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自理能力,决定护理员在服务对象家的天数。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健康情况尚好,又有自理能力的,每周安排3天,护理员上午8时上班,下午6时下班,每天8至12小时;如果出现急病或意外伤害,护理中心会调整护理员工作的天数;对于健康情况不佳、又没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每天均有护理员陪伴在他们身边。每天护理员到服务对象家上班时,即在那里打电话向护理中心报到,说明已经到达服务对象家。同时护理中心的管理人员还经常到服务对象家了解护理员的表现,并征求服务对象对护理员与护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对于业绩好的护理员及时予以表扬与奖励,对于表现差的护理员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或处罚。护理员一般每小时工资6至12美元,工资由护理中心支付,服务对象不需付钱。
美国还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质的老年照顾机构“居家养老院”。在美国50个州有5000个社区分支机构,拥有美国最庞大的义工队伍,每天都有80万至120万名义工将100多万份热饭热菜送到行动困难或者无法自己解决膳食问题的老人家中。
全球社会对“社区养老”逐渐达成共识,打造“养老社区”成为趋势。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是“品质养老”的典范,其优质服务和品质生活让人产生快点老的感觉。入托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交费,差额部分由联邦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社会捐赠弥补,从中体现了政府的养老责任和社会的人道关怀。
美国养老社区的四种类型
在美国,养老社区一般分为四类:生活自理型社区、生活协助型社区、特殊护理社区,以及持续护理退休社区。一般地,社区与医院和专业护理机构均有紧密合作。其中,生活自理型社区主要面向年龄在70-80岁之间、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生活协助型社区主要面向80岁以上、没有重大疾病,但生活需要照顾的老人。社区提供包括餐饮、娱乐、保洁、维修、应急、短途交通、定期体检等基础服务,并可通过付费方式享受其他生活辅助服务、以及用药管理及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或老年失智症)的特殊护理。特殊护理型社区主要面向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术后恢复期的老人及记忆功能障碍的老人。社区内设有专业护士,提供各种护理和医疗服务。持续护理退休社区面向那些退休不久、当前生活能够自理、但不想由于未来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而被迫频繁更换居所的老人。为了实现对入住老人的持续护理服务,此类社区一般是生活自理单元、生活协助单元与特殊护理单元的混合。
以上四种模式,生活协助型社区在过去几年发展最快。目前,全美共有1900处持续护理退休社区(CCRC社区),但82%为非盈利性组织所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传统养老院转型而来的。对于盈利性的养老社区运营商来说,生活协助型社区的占比通常在50%以上,而CCRC社区占比一般不到10%。
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的趋势
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是普遍的趋势,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对社区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我认为,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包括了居家式社区养老、公寓式社区养老和医护型社区养老三种。多数长者的养老模式属于居家式社区养老,生活在传统社区中,养老的照料和情感支持主要来自家人和朋友;公寓式社区养老就是专门的老年公寓,有完备的养老设施和养老服务,可以为完全健康和没有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护理型社区养老属于高龄社会发展阶段会出现的养老社区,主要针对失能不能自理的老年群体,采取的是长期医养护理模式,满足的是老有善终的最后需求。
北京太阳城是目前我国养老住区的典范,也是养老产业的翘楚,是公寓式、会员制社区养老的先锋,也是民政部推动的爱心护理工程300个基地中的示范基地。2011年,北京太阳城荣获绿色养老住区先锋奖,其老年住区宜老化、智能化、细节化的设计理念得到肯定。北京太阳城医护型全程化(CCRC)养老住区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采取了不同的养老策略:低龄健康老人大多以居家养老为主,半自理(介助)老人和不能自理(介护)老人以租赁式、医养式的养老方式为主。太阳城医院邀请专家医生定期出诊治疗,使得银龄公寓的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最好的医疗服务。高品质服务的前提是高收费,所以这种养老模式只适合于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
无论古今中外,“安养-乐活-善终”是养老三步曲,这也是老年生活的三个核心追求。目前,我国已经提出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型社区的目标,还应该朝老年友好型社会、老年安养型社区和老年乐活型家庭目标做出努力,提升居家养老的社区支持能力、增加居家养老的社区资源供给是着力点。我国更需要在传统的社区中改善助老养老的功能,提高普通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重视社区的医养护理功能和精神赡养功能。(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第五篇: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北京市汽南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试点,构建了“无围墙敬老院”,建设起自己独居特色的养老体系,有着构建养老模式的优势和丰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进一步完善模式的困境。通过分析汽南社区的养老模式,可以为“无围墙”养老模式在全国的建设与推广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汽南社区
我国现在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2009年进入老龄化10周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63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4 亿,约占总人口的 26.5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波及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变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1
1.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
汽南社区是原国家机械工业部五十年代建成的一处老居民住宅区,共有2107户,5472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18人,占总人数25%;70岁以上高龄老人616人,占老年人总人数的50.6%;空巢老人297户,473人,占老年人总人数的38%。这些老年人当中约有66%的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社区。居住在汽南社区的老人大多是计划经济年代的工人,老年人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对也比较高。2
汽南社区居委会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面对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和发展老龄事业的双重任务,提出了建设“无围墙敬老院”的理念和居家养老的工作目标,组成了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即“汽南社区建设协会”,并注册成立了“无围墙敬老院”。自2004年8月试点运行以来,初步形成了民间组织操作、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居家养老运行模式。
1.1管理体系
在汽南社区目前主管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有三个机构和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建设协会及敬老院。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家养老决策层;工作站是社区工作的办事单位,负责和街道接洽工作,传达文件和政策,执行居委会决定的相关事宜;建设协会是由原居委会主任王世良老先生牵头建立的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归民政部管辖,可以参与一定的市场活动,为社区整合已有和未开发的资源。
2006年1月,汽南社区所属的月坛街道花2万元租下了社区里一个老房子,在北京市和西城区政府的帮助下,花费了200多万元把它改造成一个社区敬老院开始对外营业。敬老院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老人可以通过申请入住敬老院,在自己社区内部享受机构养老的服务。
1.2 “无围墙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
1.2.1专业化服务
为了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汽南社区推出了社会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①推出多种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性格、爱好、文化素质的不同,为了满足老年人养老多元化的需求,汽南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依托社区服务,“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了日间照料(日托)、居家式社区养老、钟点养老等不同养老形式,极大满足了不同老人养老的需求。居家式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形式,占老年人90%以上,即老年人在自己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为了更好的服务老人,各社会服务单位如家政、维修、日常生活等,统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管理与调动,省去老人到处联系的麻烦。
②建立完善为老卫生服务体系。汽南社区于1997年1月由北京市复兴医院(三级)在社区内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全科医师2 人,全科护士2人,财务兼药品管理人员1人,围绕防、治、保、康、健,计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开展工作。对老年人实行“三优先”即优先就诊,出诊及建立家庭病床;除此,为社区老人(包括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测量血压,健康处方及转诊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处在社区内,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
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化活动:一是开办社区老年大学,开设有书法、绘画、压花、舞蹈、英语、音乐、心理健康讲座、戏剧、和时事政治论坛等10个学习班,共150多名老年学员;二是结合节庆日举办庆祝活动;三是发动社区志愿者陪老年人出游,四是为高龄老人集体祝寿,五是举办老年人文化才艺展示活动,六是组办健身活动。
④巡视员制度。在汽南社区居家养老巡视制度中明确规定巡视员有以下职责:认真坚持日访,把温暖送到每位老人心;随时掌握老人的情况与需要,及时予以解决;对独居与高龄以及行动困难的老人重点关注与服务;及时汇总分析日访情况,报告院领导,帮助或协调予以解决;坚持反馈服务及回访,做好日访日志填写。
1.2.2 创新特色服务
为了提高“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工作整体水平,汽南社区针对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养老的实际情况,创新拓展了几项为老特色服务.①依法为80岁以上和空巢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在取得老人和儿女的支持与配合,从老人自身基本情况,生活需求,爱好及特殊情况下与儿女、好友联系的手段以及措施等信息记入档案,有效地解除了老人养老后顾之忧。
②为空巢老人搭建帮扶对子
做到老人有需求或求助时有人管,有困难时有人帮。方式一是空巢老人与左邻右舍党员志愿者结对子;二是空巢老人自己邀请本单位同事陪伴,;三是空巢老人与居家养老服务站结对子。
③开设“老年饭桌”
汽南社区在“无围墙敬老院”提供老人用餐服务的基础上,又动员本辖区单位集体食堂和餐饮专业单位(白云祥香菜酒楼)为老年人开展服务,开设“老年饭桌”服务,对行动困难的老人,将饭送到老人家中。
1.3“无围墙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的支撑条件
1.3.1 市场化运作.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居养老和设施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内涵,汽南社区先后与北京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北京娘家人家政服务公司、北京恒润达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珍奥集团北京分公司、北京金色时光老龄陪护服务公司、北京市天天绿洁物流中心等结盟共建,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争取双赢的原则,签订协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得老人们的欢迎。
1.3.2 社会力量参与
汽南社区在发展无围墙敬老院的过程中,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慈善机构等的参与可以帮助社区解决在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在汽南社区养老模式的实际运行中,比如社区内的水果摊,就是让摊贩进入社区,一方面给社区老年人以及其他居民提供方便,一方面摊主也获得了利润,这就实现了一种双赢。
1.3.3志愿者资源
汽南社区的养老模式推行后,受到多方关注,很多学校和机构都来自调研、参观,因此也留下了很多资源,譬如志愿者。志愿者来源于北京的各高校,如人大、联大的学生都在汽南留下了志愿工作的经历。
1.3.4 民间组织的参与是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汽南社区建设协会承担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很多重要工作,比如,为老人联系家政公司、策划老年人茶座活动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经验及其困境
2.1优势和经验
汽南社区从2005年起被北京市和西城区作为试点进行无围墙养老院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验比较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可以给其他社区带来借鉴。
2.1.1 社区居家养老的一般优势
在我国,一般存在着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从家庭社会学和社区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可避免的受到削弱。老年人需求不断增多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就机构养老来看,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认为,经过多年实践,机构养老不是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与机构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养老服务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又能减轻家人照料负担,是今后老人们的理想选择,今后社区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将会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汽南社区就是将社区的功能与家庭的功能巧妙的结合起来。
2.1.2 成功引进市场化运作
社区服务是一个效益较低的产业,要使社区服务产业化,专服化,根本动力来自市场和倚靠市场机制来推进。汽南社区居委会在区、街指导下,将近20个专来经济实体,引入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列,作为社区服务支持系统的组成部门,为社区服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多年的探索及服务活动,社区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1.3 充分利用志愿者这一现代资源
志愿者工作的突出特色为它的公益性、无偿性,正适合社区工作这类社会工作,一方面在低投入的基础上给社区带来很多便利,缓解社区的资金困境,另一方面,给志愿者的主体在校大学生一个体验社会、积累社区工作经验的机会,为社区工作培养潜在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工作模式。
2.1.4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汽南社区的老人在物质上没有突出的困难,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要,针对这一现象,汽南社区组织了很多文化活动和服务。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在没有子女的陪伴下依然能享受娱乐,减少心灵上的孤独感。一方面也能通过不同的活动让一些拥有同样兴趣的老人互相交流心得,有学习意向的老人互相帮助,使得社区居民之间的相处的更加团结与和谐,共同建立美好的生活环境。
2.1.5 帮助社会解决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自汽南社区实行无围墙养老模式以来,为给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服务,社区新设立了很多项目,如养老院的建立、巡视员制度的执行、社区家政服务等,本着服务本社区的原则,把工作机会优先留给社区内部的居民,这样一来,精力比较好的老人可以继续就业发挥余热,一部分工作困难的也可以暂时解决就业问题。另外,也响应北京市“4050”人员将就业居家养老助残员计划的号召,聘用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负责宣传居家养老(助残)政策和相关规定。
2.2 存在的困境
虽然汽南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关于目前这种养老模式的完善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是因为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上还存在许多困境。
2.2.1老年人的观念成为居家养老的“拦路虎”
从文化因素来看,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非正式资源为主的养老形式,照顾者主要是家庭成员,是中国养老的传统形式;而居家养老是介于非正式资源和正式资源之间的养老形式,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将介入,有些家庭一时还不能接受,不喜欢外人到家里来参与家中的事务。同时,极度节俭已深深扎根于老年人的观念之中,习惯让他们宁愿自己默默忍受困难,也不愿意用极低的花费买来社区的某些服务,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2.2.2 老人原属单位与社区没有顺利对接
社区里大部分老人有原属单位,由单位发放养老金,但他住在社区,所以与此同时,社区也要对他们负责,双头责任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很多矛盾。国家为各单位拨专款,解决单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包括养老金的发放及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但是一旦老人落脚社区,就会与单位脱节。老人平时出了问题,单位不能及时排除人力来解决,或者不管,国家的拨款此时没有物尽其用,而社区与居民联系密切,只能承担起来。因此,面对这一群体,社区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而社区人员也有限不能同时解决多人的问题,另外,随着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政策也有很多倾斜,资金流入量也较大,但是汽南社区的老人单位背景十分复杂,有的是国家级的,不属北京市政府管辖,资源进入单位之后很难到达,因此,如何利用单位这一资源,为老人提供有效地服务,值得探讨和改进。
2.2.3养老服务项目繁多,而资金来源少
汽南社区本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服务的原则,在居民提出需要的基础上设立了很多项目,如老年大学、文化协会、理发店服务券、图书馆、健身房志、愿者服务等等。这些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社区不能向他们收费,完全靠政府支助,开展前期效果非常好,反响热烈,而时间一长,随着资金的减少,各个服务项目则面临夭折。
2.2.4 场地有限、设施不完善
汽南社区是五十年代建成的一处老居民住宅区,就其小区目前的状况来看,房屋建筑相对比较老旧、小区内部活动场地比较小。小区为老年人开展文化才艺活动、节日庆祝等集体活动就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此外,设施的不完备也直接影响了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比如,社区内的健身器材数量少,不能满足老年人锻炼身体的需求。
2.2.5不同社区养老模式不一致,没有形成规模化
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体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的实体就是位于小区内的月坛街道养老院,但是目前由于场地等问题,养老院里的床位只有50张,除了本社区的居民,养老院接收的还有其他社区的老人,这就使得资源紧张,本社区内的有些老年人不能享受到就地居家的养老服务从而不得不转向社区外的养老机构。之所以会这样,笔者认为是因为这种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在北京市推广的不够,才造成了资源紧张。此外,曾经有人提出可以采取积分制度来解决社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但是如果积分制度不广泛推广的话,别的社区不认可在汽南社区的积分制度,也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2.6 人力资源不足
首先,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现阶段,还没有发展起来,不属于高回报产业,因此,很少有机构和企业愿意进入社区参与工作,低薪或无薪难以吸引足够的高专业、高层次的人才,就连普通的巡视人员的聘请都存在困难。其次,缺乏有活力的管理者。社区的管理人员如居委会成员一般都是退休后的社区居民,除开一两个思想开放比较开放,愿意积极探索模式的改进外,其他的大部分人对于现代管理的经验都比较陌生,态度比较消极,安于现状,即使有了好的管理方式,执行起来也会出现偏差。再者,志愿者的来源渠道没有完全打开。社区意识到志愿者资源的重要性,可是没有广泛的宣传渠道,也没有专门的养老院、孤儿院的特殊性明显,难以吸引社会力量的注意,所以志愿者资源也处于紧缺阶段。◆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杜鹏等.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2]李兵.推进“无围墙养老院”建设,构建立体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西城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调研情况[A].北京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同心出版社,2006.[3]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杜翠心,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 ] ,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5] 尹银.无围墙敬老院:优势、问题及建议[J].人口与发展,2009
[6] 唐忠新.社区照顾:英国养老主要方式[J],社区,2004,7:26―27.注释:
1.江晓堂.全世界老龄问题研究资料.http://xd.2000y.net/106883/index.asp? xActio n=xReadNews&NewsID=110,2010月3月2日访问
2.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http://,2010年3月2日访问
作者简介:
黄荟宇(1989-),湖南常德人,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
李亚威(1988-),河南濮阳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