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建议
关于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建议
2012年05月22日
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弥补现代社会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空巢和独居老人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以解决子女对老年人生活照顾的困难。同时社区养老既能使老年人享受社会服务, 又不脱离温馨的家庭环境、熟悉的社区环境,是一种人性化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还可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政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对下岗职工进行一定的培训,同时达到再就业与社区养老双重目标。因此,社区养老服务需要得到重点发展。
现就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营造市场运作机制,开拓资金保障渠道。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积极培育民间组织,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走向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在税收、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引导、培育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文体设施健康发展,鼓励社会捐赠资助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二,严格规范健全体制,构建服务评估体系。在社区内建立专门机构进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综合协调社区与各部门的关系,明确责任,让信誉好、能力强的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形成社区养老服务的强大合力。政府部门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在设施管理、服务资金、从业队伍等诸方面,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扶持到位,管理规范有序的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社区养老服务机制健康运行,并在社区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第三,建立专业服务队伍,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专业服务人员培养,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老年人生理学、心理学和护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取得上岗服务资格。可以结合“4050”人员开辟就业渠道,并进行专业培训,逐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推进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社工人才的培训、评估及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社工队伍,为持续、稳步、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提供高素质人才。
第四,积极鼓励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参与程度。鼓励和支持社区单位、居民、大专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老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加强舆论宣传,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为老年人提供义工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和中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推动社会多种力量以志愿者的形式发挥合力,加入到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中来。根据实际,逐步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第五,着力建设养老服务项目,惠及特困老人群体。对社区老年人特困群体进行疏理,配置一对一服务,体现人道关怀。在社区服务中探索与实施三个服务项目。即:
(1)助餐点:鼓励餐饮业关注养老服务市场,积极发挥品牌餐饮企业的行业优势,选择可行的集中就餐点,提供配送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选择社区附近信誉良好的餐饮企业,由政府购买服务,为社区特困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做好助餐点后勤保障服务。
(2)助医点:为特困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为特困老人提供体检、医疗就诊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3)紧急救助点:为特困老人提供绿色生命通道,建立社区特困老人紧急救助电话热线,配置值班人员,畅通紧急救助的信息渠道,消除特困老人的后顾之忧。彰显服务政府与责任政府的宗旨。政府部门在服务项目建设中,要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及时巩固成果,根据区级财力,逐步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投入,逐步扩大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惠及面。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除了各项制度建设外,我们应推进社区养
老服务信息化网络建设,构建社区老年人信息档案,建立养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硬件设施,以提升社区服务能级。积极探索面向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等领域,围绕社区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不断开拓社区服务新领域。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态、条件和需求,合理分配资源,规划设施,择取方式,由纯福利、公益性等传统型服务向方便老人现代型服务转变,形成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的区域性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篇: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人口老龄化巳经悄然向我们走来,昔日自然条件下已沿袭了千百年赡养老人的传统模式,在商品经济社会残酷竞争的冲击下,变成了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就XX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对策进行了初步调研,认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是提升养老福利服务水平,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XX县总人口112122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7411人,占总人口的15.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3%。目前XX县有一家中心敬老院(法人事业单位),设置床位320张,两家小规模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共设置床位50张。2000年以前各乡镇设置的敬老院,因基础设施普遍简陋,管理服务水平低下,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近年来,XX县积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XX县根据省政府提出的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集中供养事业的发展,满足了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人员的养老需求。2009年5月在云和镇新华社区进行了居家养老为模式的试点工作,2009年底覆盖到其它5个社区,这为老年人提供了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008—2010年全面启动农村老年福利“星光计划”,目前已完成51个“星光老年之家” 创建工作。通过创建,为老年人提供了健身场所、图书阅览、棋牌等休闲娱乐设施。
二、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人口高龄化和老年家庭“空巢”引发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社会养老机构欠缺之间形成的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来解决和落实老有所养的问题。目前,XX县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对形势认识不清,养老服务意识淡薄。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情况下,人们对悄然而至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此背景下,养老服务事业缺乏合理性规划、投入不足、宣传不够到位。老龄工作机构人员不足,经费欠缺。从目前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养老服务机构少,覆盖面狭窄。长期以来,XX县养老福利机构主要是针对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人员,养老服务覆盖面较为狭窄。再过一二十年,50年代、60年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阶段。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种被称为“421”的家庭模式越来越多,让人们焦虑的是,多数子女有“全方位”奉养老人之心,但无日日伴其左右之力。独居、空巢、高龄、无人照料的老人将成为主流,养老形势非常严峻。另外,XX县目前还没有一家针对高龄、残疾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专业服务机构,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老年病医疗机构。高龄、病残老年人看病难,护理照料难问题依然突出。
(三)服务队伍薄弱,专业化水平欠缺。专业的、职业的、上档次的养老护理人员十分缺乏。除县中心敬老院由民政部门直接管理有为数不多的经过培训养老护理人员外,其它的养老机构都缺乏
专业护理人员。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部分来源于外地民工,部分是由社会各界组织的志愿者、义工等临时性护理人员。这些人员没有老年服务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多也只是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一些基本服务而已,很难提供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经济社会新格局、时代新要求、人民新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破解难题,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县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广泛动员,切实抓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要根据《XX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认真部署,落实目标责任,力争将符合参保人员都纳入保险,实现“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党的十七大把“基本养老”作为加速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这是对养老事业提出的重大目标和工作要求。因此,在大力推进以社区为依托,居家养老为模式和创建“星光老年之家”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是提升敬老院的服务功能,推进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的功能转
型,满足部分自费寄养型老人的需求。二是加快老年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速度,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满足家庭条件好(较好),但子女无时间照顾的自费寄养老人的需求。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兴办养老机构,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
(三)健全机制,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把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负责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等。二是乡(镇)建立相应的组织,由各乡(镇)党委副书记负责,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三是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明确职责,把该项工作的组织情况、实际绩效等列入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工作落实。
(四)创新载体,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工作进程。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延伸与更新,是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的养老功能,支持和帮助集中精力开展为老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巩固家庭在养老中的基础地位。通过组织实施创建敬老爱老模范村居(社区)、敬老爱老模范家庭等多种形式,为实施居家养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社区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起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设施不断完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
(五)政府主导,搭建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平台。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浙政发
[2008]72号)精神,制订出台县级《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细化地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优先供地等扶持政府,全面提升我县养老服务水平。一要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对已有和今后符合建设标准且运营规范、合法登记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政府应根据有关政策,给予相应的床位数和运营补贴。二要落实国家和省优惠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使用税。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经营单位,应为养老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收费。
(六)建好队伍,规范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养老护理行业发展,是老龄化社会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需求的内在要求。要建立一支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的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护理队伍。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各类养老机构护理员、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七)保障权益,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一是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坚持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浙江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普法教育内容。由县人大组织开展执法检查,检查老龄工作的落实情况;司法部门应定期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下基层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二是有力落实老年人优待措施。按规定及时核发《老年优待证》,落实城市公交、公园等公共场所优惠政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服
务窗口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优先给予老年人挂号、就诊、划价、缴费、化验、检查、取药、住院等服务。三是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切实加强老年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举办“老年文体艺术周”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八)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力度,宣传尊老、爱老、助老等方面的先进典型,鞭策漠不关心、不尊重老人的不道德行为。利用每年的老年节,开展为老宣传月活动,引导老年人树立健康的养老观念和消费理念,引导成年子女自觉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弘扬我国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篇:社区养老社会化实施方案
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实施方案
为了推进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根据街道办事处《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街建设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构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促进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健康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重点保障社区“三无”老人、低保老人、高龄老人,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
二、主要目标
通过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工作,逐步实现由传统救济对象向服务全体老人转变,由单一服务方式向多样化服务方式转变,由物质供给型向精神关注型转变,由政府投入为主向社会广泛参与转变的目标。
(一)完善养老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与扶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机制。在保障老人基本养老生活的基础上,对户籍、居住均在我区的60 1
周岁以上“三无”老人、低保老人、高龄老人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从2010年元月起,提供养老服务。具体补贴标准: 60至79岁的困难老人,由区民政部门负责给予适当补贴;80至89岁老人,每年春节和重阳节各发放价值50元的现金或物资,资金由所在乡镇场街开发区负担;90至99岁老人,由区老龄办每年每人补贴300元,资金由区财政部门统筹解决;百岁老人,每月发放200元津贴,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
(二)丰富社会养老形式。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一是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高、中、低档搭配合理的社会养老机构,切实满足不同经济收入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二是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构筑区、街、社三级网络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积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入户养老服务。三是充分发挥“星光老年之家”、社区图书室、老年健身场地等老年福利服务设施作用,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服务、文化娱乐、日托服务、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使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95%以上,老年人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三)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坚持社区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的有机结合,大力倡导社会互动,邻居互助,发展和
2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实现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培育和发展社会服务团体和社会性中介组织,积极发挥其为老年人服务的作用。组织老年人协会等群众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良好氛围。对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养老机构,优先安排用地、减免相关收费、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达到合格等级以上标准且经营正常,按照连续入住6个月以上的托养人员实际使用床位数,每床每月50元标准给予补贴。
(四)建立专业养老服务队伍。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完善护理人员培训机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不断加强养老服务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建立一只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养老服务管理人员队伍和服务人员队伍。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5月—6月)。成立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目标。社区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实施计划,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
(二)、实施阶段(7月—11月)。一是对社区的老年人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摸清养老服务老年人家庭的底数和真实需求,建立老年人数据库。二是组建养老服务专业机构,做好居家
3养老服务中心专职服务员、护理员的录用工作,对服务对象身体状况、居家环境进行再调查,确定老人需要服务的项目,在社区建立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档案。三是确定日常管理方式,护理员实行合同制管理。具体操作办法:城区老年人由其本人或委托其亲友,到户籍所在地社区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及复印件。社区在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对申请人的服务需求进行确认,并完成对服务项目、时间、护理员的确定工作。街道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复审后,于每月的25—30日报送区民政局审批。然后由申请人与服务中心、护理员三方签订《孝南区居家养老服务协议书》一式四份,其中报民政局一份存底;对不符合政府购买服务的申请人,说明理由,建议其采取自费购买服务,由申请人与服务中心、护理员三方签订《孝南区居家养老自费购买服务协议书》一式四份。
(三)、总结阶段(12月)。总结养老社会化工作经验,为全面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提供依据。
第四篇:居家养老和社会化服务
居家养老和社会化服务
吴国卿
2012-11-15 15:29:58 来源:《社会》(沪)2000年12期
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以居家养老为核心辅以社会化养老服务,这是我国新型的养老模式。应以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社会养老服务,并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一
上海市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整整二十年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的发展,现本市人口的期望寿命已高达77.03岁,其中男性为75.06岁,女性为79.02岁,比解放前的35岁提高了一倍以上。老年人口趋向高龄化,1998年全市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全部老年人口11.3%,而到2010年将达到16.3%。城镇退休人员退休后的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18年,女性为28年,职工退休后在人生途中还有1/3—1/4的生命历程。
现退休的人员大多是建国前后参加工作的,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蕴含着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凝结着他们的辛勤汗水。提倡全社会尊重老年人,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服务,提高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让他们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对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西方国家“接力式”的代际关系(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无赡养父母的责任)不同,我国无论是社会制度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如终保持着传统式家庭,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代代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人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家庭成员有“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大量资料调查证明,需要生活上照料的老人95%以上住在家庭,他们主要靠配偶和子女照料,即使不居家而入住敬老院、护理院,仍离不开家庭,也需要家庭成员在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安慰。
分门独居、孤居或同居分灶、相邻而居的低龄或健康老人,始终保持着家庭亲缘关系,在患病或遇有生活困难时依旧得到子女、孙辈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照顾。
在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同时,又得到了社会各方面提供的各项养老服务,既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和优点,又能弥补其不足,也适应了家庭小型化、核心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要,改善和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二
社会化养老服务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而实施的,是社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独立生活的重要支柱。这种服务是办在家门口,就近就地,离不开故土、熟人,能满足老年人地缘心态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既能补充家庭养老不足,又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减少家庭成员的负担,是将传统的家庭照料部分向社会转移。
本市开展社区服务已有十余年历史,主要是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的社区服务事业。社会化养老服务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所指社区管理(主要是现属街道管辖范围内的社区)是近几年正在积极探索、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的。目前社区开展为老服务主要有:
1.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是涉及面广、受益人数最多、需用资金最多的一个项目。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650多万职工,其中退休职工220多万人。实行退休费统筹后,原来对企业按差额结算的模式改为全额结算、全额拨付的结算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并建立养老金增长机制,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机关事业单位30 万人2000年也已实行,他们都可按居住地点去就近银行或邮局领取养老金,逐步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改变了一些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好而拖欠、不足额发放或企业破产、裁并改合而难以发放养老金的现象,维护了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在职人员流动。
2.医疗保险。近几年结合医疗制度改革,对退休人员实行了住院、部分门急诊和大病重病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初步建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根据三级医疗制度,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企业和个人按比例各自负担,使退休人员医疗保障由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迈出了一大步。目前正在进一步探索医疗制度改革,建立个人帐户、实行属地医疗、推行家庭病床。现全市已建立家庭病床日平均有1.5万张,送医上门、方便病人。全市还开设了29所护理院,收治病瘫病人,减轻了家庭生活照顾和经济负担。
3.社会救助。结合本市调整居民生活保障标准,对退休(职)人员在领取养老金、生活费后,其家庭成员生活低于城镇居民生活标准的,如1999年7月1日起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280元,经向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申请批准后,由社会救助部门补足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发给粮油帮困供应卡。
4.老年福利设施。目前,全市已有养老机构391家,床位20203张,为2000余名孤老建立了家庭敬老室。全市120个街道、乡镇已有115个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兴办了老年食堂,解决了5000名老人的吃饭,开设了3271个老年活动中心(室),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地。
5.老年科学健身和文化教育。在文化、教育、体协、民政和园林部门支持指导下,全市兴办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和老年分校及教育点301所(点),入学的老人已达22.85万人次,占老年人口9%。近两年又发展了社区群众性科学健身活动,已建立48个社区健身苑和907 个居委健身点。体委组织的各种老年群众健身活动,已普及到各公园、社区绿化场地。
6.便民利民。各社区建立的服务中心开设法律及医疗咨询、家政服务、钟点工、护理工、全天工、保姆介绍以及各种小修小补等百余个项目,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
7.志愿者服务。提倡发扬邻里互助,帮助和关心生活上有困难的老人,帮助家庭清扫卫生、义务理发、陪送病人等。全市已有80余万人参与组成的2853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活跃在各社区。
8.企业为老服务。企业参与社会化养老服务,这是为老服务一个重要方面。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一直由其所在单位负责,企业退管工作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老年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系统内生活有特殊困难的退休人员进行了定人、定时、定额补助。同时,各企业还承担了大量社会保障职能,如烈属的补助、精神病住院补贴、孤老住敬老院补贴、征地农民的养老费用、60年代精简回乡老职工的医疗费用等。
除了政府主办老年福利事业外,还积极鼓励单位、个人兴办,或与境内外人士合办。在帮困对象中,发动单位和个人进行赞助、结对帮困,建立帮困基金、救急救难互助基金等。以上各项措施都为社区为老服务、补充居家养老不足和对加强退休人员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
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由企业转向社区,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发展方向,但在现阶段又有一定难度。
1.社区服务一时难以到位,其服务功能尚需逐步完善。需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把这一件事做好,将减轻企业一大块社会事务负担。近几年,不少社区在为老服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笔者感到开展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缺乏人力和经费,也缺乏场地,仅一名干部兼职此事,也没有经常活动经费。一个社区退休人员多者上万名,少者也有五六千人,若退休人员转入社区服务管理,迫切需要解决定位、定编、定经费,管什么、怎样管,需要有一个机制转换过程,否则负担太重。组织各项活动,资金、场地、配套设施都要逐步完善。
2.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职能尚未分离出去。退休人员报销医疗费用、申领各项补助仍离不开企业,而不会去找社区,在企业改革和调整过程中的困难面有所扩大。各级企业和工会都要出钱出力,开展帮困和送温暖活动。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中退休人员更担心转到社区后取消原有的福利待遇;即使是困难企业中的退休人员也多少得到社区所不能提供的福利待遇,因此,普遍不愿与企业割断联系,社区也难于保障退休人员福利待遇。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难于一下子转换。
四
21世纪,人口老龄化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给养老观念、养老模式带来深刻的变化,必须加强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尊老美德。根据老年人增加和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状况,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地发展社会保险和老年事业。
1.拓展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社会保险基金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问题,也是居家养老的经济基础问题。
本市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费收缴率的情况是好的,已有一定的基金积累,但也应该看到,随着退休人员增加,单纯依赖社会保险部门加大保险费征缴力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也将很难保证养老金直接发放后会发生不拖欠的现象。1999年本市已出现支不抵收、出现缺口、动用积累的情况,因此,解决养老基金积累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要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支付外,还应开拓社会保险新的筹资渠道。
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把外地劳动力纳入保险范围。养老保险基金财政收入中应有一定比例的投入,并且根据财政收入情况逐年有所增加。开辟专门的税源。在开征的个人利息所得税和将开征的遗产税中应有部分进入养老保险基金,还可对高档消费开征社会保险税,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或以商业保险投资股权的办法,配售一部分国有企业股权,在股市筹集资金。对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加强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的安全与增值。
2.积极拓展和兴办老年事业。为适应退休人员划转社区,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活动场地,建立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目前可先按1997 年3月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置规定》条文,对规划居住五万人左右的居住区应建立一个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建一个设有床位30—40张、面积1000平方米的敬老院,200平方米的康复室和600平方米的托老所,对居住2500人左右的小区,要设置各为90平方米的服务站、文化活动室、老年康复室,根据规划标准,需要有关部门抓紧检查,具体落实措施。如市政府规划在2005年要求所有居委、村委建有托老所、老年活动室、老年分校,要求有15%的老年人入学,逐步完善老年福利设施,以满足老年人需要。
目前由于场地设置不完善,或者原有设施条件较差,场地狭小或被占用办三产,老年人难于开展活动,社区也难于应付,需要规划改造,对已被占用的应予收回,对新建居住区应按规定达到标准才予交房验收。
3.大力发展老年公寓,建立适合老年人生活和活动、有配套设施的老年公寓。目前低龄老人或健康老人,老年夫妇分门独居、单身独居要占本市家庭户30%左右,到下世纪前二十年,自实行计划生育后大批独生子女父母都将进入老年。1979 —1997 年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共有231.9万对,预计2010年前后有60万人进入退休年龄,其中将有50 %即30万人为独生子女父母,两人户和单身户比重还将进一步增长,他们的子女结婚后,即使都能与老人住在一起,仍还有一半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要大力建设和发展适合老年夫妇或单身居住的老年公寓。居家养老就必须让老年人有一个温馨、安全和起居方便的家,并由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否则居家养老就无从谈起。老年公寓既能让老年人有一个家庭环境,又不脱离社会,与周围老人、社区居民融洽相处。如何能使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可在全市近千万平方米的空置房屋中,根据条件较好的地段和环境,改建为老年公寓。目前更需要发展适合中、低收入的老年公寓。考虑到老人收入有限,购房无条件,可采取将老人原居住的房子进行置换、出租、代售,减轻老人负担,或以租代售、子女为父母购房、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
4.企业职能转换要逐步摆脱社会事务。
企业和社区两头都要搞好对退休人员的服务,逐步由企业服务为主转向以社区服务为主,在分离社会职能以后,企业对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将大为减轻。但不能认为企业在这方面可以无所作为了,退休人员既是地区的老居民,又是单位的老职工,我们提倡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帮助老年人,当然也包括由企业举办的补充保险和企业福利。把一部分事情下放给社区之后,社区对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将会加强,但这并不排斥企业继续对退休人员给予关心照顾。社区服务更贴近退休人员,可以利用社区范围内的各种资源;企业服务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和物质条件,双方各具优势,要实行社企结合,优势互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关心和照顾退休人员。
退休人员转入社区管理服务,应按不同类型企业区别对待。国有大中型企业退休人员较多,社会稳定任务重,退管工作基础较好,应坚持机构不撤、工作不停,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转向社区不宜操之过急。那些已经破产、关停的企业,企业想管也管不了,或者单纯只发放养老金而别无其他牵连的如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可抓紧与社区联手,适时过渡。有些企业退休人员集中居住在厂区附近的(如闵行、宝山、金山石化地区大型企业),可由企业和社区联合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开展各项活动。对改革后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的退休人员可率先由社区为主服务管理,同时为有利于退休人员与企业分离,应着手研究逐步将企业负担的社会职能进行分解或转向社区服务管理。
第五篇:关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我国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热点,为了应对老龄化,我国正在不断探索立足家庭、依托社区的新型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由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
然而,社区养老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站点是由政府拨款,政府资金压力较大;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老人多样需求;养老护理人员极为缺乏,志愿者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特向上级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1、拓宽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需要提高养老预算,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吸引民间资本,社区与社会联合建点,补充经费缺口。
2、针对实际需求,增加服务内容。推出包括家政、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在内的多项养老服务,不断满足老龄人口的需要。
3、提高养老工作人员待遇,积极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切实加强人员招聘、培训、考核工作。规范工作制度,保障合法权益。
4、增加社会宣传,鼓励志愿行动。通过网媒、视媒、纸媒等宣传志愿理念,由社区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积极扩大社区养老志愿者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