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访潍坊社区养老“孙家模式”
探访潍坊社区养老“孙家模式”
前言在我市积极推动“四全一特”社区建设的热潮中,奎文区大虞街道孙家社区成功运营社区养老产业,实现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华丽转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体系。8月29日,市领导到孙家社区调研时,对孙家社区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养老产业,提升城市功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孙家社区在“四全一特”社区建设及城市社区养老工作方面,进行了哪些独到的探索?对于当前城市社区的转型发展有哪些有益的启示?“九九重阳节”到来之前,潍坊日报记者团队走进大虞街道孙家社区,开展“党报记者走基层”活动,通过采访、见闻、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对孙家社区社区养老的成功运作模式和社区老人们的幸福晚年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实地探访。通过孙家社区,记者看到,潍坊城市工作的重心正在向社区转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正在扎实深入地贯彻落实到最基层。透过养老,记者看到,潍坊社区治理与社区公共服务工作正在全面提升中。毫无疑问,潍坊社区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们的城市会更美好!□本报记者宋潍晋马林峰王晓丽社区养老是解决养老社会问题的主阵地。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潍坊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68.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等现象使老少分住逐渐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也开始向多方面转变。老年人如何养老,如何幸福地安享晚年?这不仅是每个家庭所关心的问题,也已被整个社会所高度关注。奎文区大虞街道孙家社区是在原孙家村完成城中村改造、集体资产改制和村改居后与城市社区合并组建的新型网格化大社区。近几年来,孙家社区把社区养老事业作为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机构养老、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三大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打造潍坊社区养老服务综合服务基地和第一品牌。在全市“四全一特”社区建设中,产业化带动的社区养老事业“亮点”频现,形成了孙家社区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鲜明特色,也形成了社区养老的“孙家模式”。启动“机构养老”集体经济转型大虞街道孙家社区办公所在地东方太阳城特色鲜明。小区外,“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好孝心中老年生活馆”“好孝心超市”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招牌十分显眼;小区内,环境优美,道路整洁,社区老人神情安详,怡然自乐。社区党委书记张光辉告诉记者,孙家村在全面实施城中村改造,编制改造规划方案时,就主动预留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社区教育和社区卫生等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面积。2014年10月1日,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投资4100万元建设的10500平方米、设计床位300张的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9月8日,记者来到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看到房间的床头和卫生间都配有一键呼叫系统,走廊上都安装了防跌倒扶手。记者了解到,入住中心的老年人从六十几岁到八九十岁不等,他们有的看电视,有的打麻将玩扑克牌,同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笑声不断。为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养老中心设置了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包括乒乓球、台球、演艺厅、健身房和室外健身广场等;静态活动区包括棋牌室、水吧、读书角、微机室、影视厅、多功能活动室、党员之家、宗教信仰室等。此外,社区还聘请专业社工开展了老年小组活动,聘请文化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舞蹈、声乐等专业培训,经常组织文艺演出和文化沙龙活动等。不仅如此,为解决老人日常健康护理和医疗康复的需求,养老中心还与社区内一级甲等医院――红旗医院通力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心一楼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8名专职医护人员,一键式呼叫,全天候服务,实现了医养结合。精致的服务换来了良好的口碑,目前,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已入住老人148位。据介绍,基于目前养老服务中心稳定、良性运转的运营状况,下一步,孙家社区还将进一步加大机构养老方面的投入,扩大养老服务用房建设规模,计划新增养老服务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依托社区资源延伸“日间照料”家住虞河路建校小区的张阿姨,今年75岁,老伴去世早,吃饭一直是个难题。“我现在每个月向养老服务中心交600元,每天过来吃饭,有不同菜式,好消化又有营养。”张阿姨说,“吃完饭后还可以留在这里打牌、唱歌、健身,晚上回家住。”张阿姨这种情况属于“日间照料”,是社区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孙家社区在建设和运营养老机构的同时,不断丰富社区养老理念,探索“日间照料”等更丰富的养老服务模式,利用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的床位、餐饮资源,为有需求的老人延伸开展日间照护、助餐、助医等多种形式的日间照料范畴内的养老服务。孙家社区还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开展社区老人精神文化方面的“日间照料”。引入和培育社区助老服务社会组织,开办社区老年大学、组建文化社团、开展志愿服务等。此外,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开展医疗保健服务,为日间照料老人开展康复理疗、针灸推拿等服务;联合红旗医院每年免费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开展健康查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还经常引入医疗机构进社区开展老年病常见病防治讲座、义诊、免费验光配镜等活动。线上线下突破创新“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则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也是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统计显示,有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形式实现养老。2015年初,孙家社区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加盟全国养老服务连锁品牌――好孝心,建设了“好孝心中老年生活馆潍坊旗舰店”,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辅具、养生食品、健康理疗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探索。“我们为这些老人开展医疗咨询、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零加成销售和免费送货上门等服务。”好孝心生活馆负责人丁经理说,目前登记在册的居家养老服务会员已达838人。2016年,孙家社区又依托社区经济组织自行开发了智慧社区o2o服务平台――欧乐生活,创新开展线上“居家养老”服务。如欧乐商城的线上购物、孝德文化宣传、在线问医、洗衣到家、旅游拼团、网上家政等服务,进一步扩大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内容。目前,欧乐生活已覆盖奎文区65个社区,好孝心中老年生活馆的服务覆盖半径已扩展到奎文区北部。下步,在“居家养老”领域,孙家社区还将利用欧乐生活智慧平台、好孝心中老年生活馆和专业社工组织等载体,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和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如家政服务、医疗机构、社工机构、社区商家、志愿者队伍等,探索有偿服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倾力打造孙家社区“没有围墙的社区养老院”。产业带动为主形成综合体系经过多次调查采访,记者了解到,孙家社区代表了完成城中村改造、集体资产改制和村改居后发展起来的一类城市社区,是依托集体经济组织,结合“四全一特”社区建设工作,以发展社区养老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组织转型升级发展、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水平的成功典型。孙家社区通过投资社区养老产业和智慧社区o2o服务平台,在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也找到了集体经济组织转型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9月13日下午孙家社区举行的“潍坊社区养老‘孙家模式’研讨会”上,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刘兆祥认为,孙家社区的养老服务带有明显的产业化带动特点,形成了以“机构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与“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三大养老服务形式相互补充延伸、融合发展的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综合养老体系,并在“医养结合”“互联网+养老”等政府倡导的领域作了扎实落实和探索,十分值得关注。■人物访谈以“四全一特”解读“孙家模式”――访奎文区大虞街道党工委书记石凌峰□本报记者宋潍晋马林峰“孙家社区的社区养老工作不单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领域中的转型发展和探索,更是大虞街道‘四全一特’社区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其中包含着基层社区工作者在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智慧、新探索、新成果,也透示出未来城市社区转型发展的新动向……”对于城市社区养老“孙家模式”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9月13日,奎文区大虞街道党工委书记石凌峰结合“四全一特”社区建设工作向记者作了深入地解读阐释。“四全一特”指引孙家社区养老发展石凌峰向记者介绍说,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对中心城区进行进一步提升,每个街道要选择一个社区建设“四全一特”品牌社区示范工程。什么是“四全一特”社区?“四全”是指社区功能配套齐全、生活服务周全、基础设施安全、治理机制健全,“一特”则指社区的特色优势鲜明。“从‘四全一特’的角度来解读‘孙家模式’,就不仅仅是一个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领域中的转型发展和探索问题。‘孙家模式’中,养老产业的打造固然是突出的特色和亮色,但其更为核心的模式特点,在于走出了一条社区公共服务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互为平台、进行资源共享的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以‘四全一特’工作思路指导下的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工作,是孙家社区养老产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指引。”石凌峰总结说。“一特”:社区养老产业特色鲜明孙家社区的特色和优势集中体现在发展起了规模化、品牌化的社区养老产业,并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中通过“互联网+养老”的方式将多种养老服务融入社区。石凌峰分析说,孙家社区的养老产业和服务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一些社区也由社区干部或社会组织承担了多项养老服务,开展了很多活动,但往往不成体系,而孙家社区通过产业的支撑和带动,通过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结合、融合,形成了一种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现这样的有机结合和融合,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社区干部有着几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们深谙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同时他们又是老练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运营人,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实现这种结合。“四全”:社区养老工作中全面体现“从‘四全’的角度看,孙家社区养老建设贯穿于‘四全’建设中”。石凌峰向记者分析说。具体来讲,孙家社区的“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中心配套医院”“老年超市”等养老设施建设都是社区功能配套齐全的要件之一。孙家社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尤其是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则是社区生活服务周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老年人避难逃生能力、抵御外力侵害能力最弱的特点,孙家社区对社区的基础设施安全问题格外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加强和完善。此外,社区养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孙家社区整合调动社区内外多方面资源,建立健全“四社联动”、协调有序的社区养老机制,这也成为健全社区治理机制、解决社区社会问题的主要内容。■深度对话怀公益之心做大养老产业社区养老:产业与公益的辩证社区养老,是市场化产业还是公益性事业?二者的复杂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该如何平衡?对于这一基层养老工作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和工作难点,奎文区大虞街道孙家社区在多年的社区养老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自己独到的经验、体悟和工作思路。对此,记者采访了大虞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家社区党委书记张光辉。问:孙家社区养老工作以产业化为特色,但其中又有大量公益性内容,如何看待和平衡产业与公益的关系?答:追溯孙家最早搞社区养老的起点和“初心”,就是从做公益开始的,最开始就是想让孙家的老人们晚年生活能过得更好些,产业化是后来我们把这项事业做大、做成体系的实施路径、载体和方法。我们切身体会到,社区养老的产业与公益这两个属性之间,真的是一种辩证关系。理解、把握不好这一点,摆不正这个关系,产业和事业都很难做好。结合当下现实情况,可以说,养老产业本身也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这决不是一句“套话”或“漂亮话”。问:为什么这么说?答:养老产业确实不是普通的产业,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公益属性,再结合中国老龄化“未富先老”的国情特点,公益性的特点就更为突出。“未富先老”,即当下的中国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行为的支付能力有限,比如我们对孙家社区768位老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只有405人,无经济收入的有54人。这就决定了当下更多的老人需要的是志愿服务和低偿服务。因此,当前许多从事为老服务的组织或个人必然是公益行为。这是一个很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养老服务业的投资回报率会比较低,不符合资本的投资属性。如果不是靠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支撑,单纯的逐利资本不会投向养老产业。因此当下做养老产业,公益心是第一位的,需要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来进入,更需要全社会有公益心的人共同来做这个事情。问:那又如何理解孙家社区将养老产业作为集体经济组织转型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答:孙家社区将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战略发展重点由房地产转向社区养老产业,自然有着坚实的投资依据和慎重的市场考量。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2013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即已突破了2亿大关,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比例不断增加,养老照护的需求快速增长。因此,尽管目前还有许多现实问题,但从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养老服务必将是未来30年迅速增长的一个朝阳产业。而养老市场的主阵地在社区。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进一步倾斜,随着老人群体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随着养老服务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善,社区养老包括居家养老一定是个很大的产业,一定有着巨大的市场。所以投资养老产业,现在看更多还是一种公益,将来一定是一个有着大量稳定需求和稳定回报的朝阳产业,但它是长线投资而决不能是投机。问:孙家社区成功运作这一特殊产业的“秘诀”有哪些?答:只能说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感悟。根据孙家社区这些年的经验积累,个人认为,从公益属性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社区养老这个特殊产业的运营,需要结合社会、政府、市场多方面要素来进行综合运营的考量,并进行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体讲,所谓“培育”,一是培育全社会的养老公益心,让更多的人关心养老、服务老人以及助人自助;二是需要争取政府政策的扶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养老产业,扶持养老企业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而“发展”呢,就是区分政策兜底和市场行为的关系。政策兜底就是运用政府资源和社会公益力量解决困难老人、“三无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市场行为就是养老企业和社会组织根据老人需求开发丰富而实用的适老服务产品,寻求一定的利润空间,以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实现健康运营。此外,运作中巧妙地把握好产业扩张的节奏、步伐和方式,也非常重要。本报记者宋潍晋马林峰■现场特写社区老年大学中的学与乐□本报记者于菲“注意一下拍子,注意音准,跟着节拍,再来,预备,起!”9月14日,在奎文区老年大学孙家社区分校,一位音乐老师正在教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练习发声,音乐教室内座无虚席。声乐班班长赵玉萍告诉记者:“今年,根据老年人的爱好,老年大学开设了舞蹈班、声乐班、书法班、太极拳班、微机班等,从周一到周五都有课程安排,有些老人把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来上课。”“没来老年大学之前,在家就是干干家务,生活很枯燥,现在总是想方设法地挤时间来老年大学学习,业余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心情开朗了,心情好了比什么都好。”赵玉萍说。9月16日,中秋节刚过,老年大学舞蹈班的学员们就约在孙家社区广场排练国庆演出中的舞蹈节目《和谐中国》。记者看到她们在广场上激情飞扬,热情奔放,充分展现了社区老人健康、快乐的精神风貌。舞蹈班班长王兆香告诉记者:“我们舞蹈班的学员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每个节目都是我们自己编排的,每天我们都要聚在这里,讨论和练习舞蹈动作,明天我们还要去参加比赛呢。中秋、国庆、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我们也会根据不同的主题排练节目。”据孙家社区党委书记张光辉介绍,奎文区老年大学孙家社区分校于2014年正式开办,每年在校学员230人以上,除设置专业课程外,为了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社区还组建了京剧、吕剧、舞蹈、腰鼓、健身操、书画等多支老年文化社团和兴趣小组,排定班期开展活动,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在社区中举办老年大学是孙家社区综合养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养老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发挥了社区养老、日间照料的功能。“歌声嘹亮、舞姿翩翩,我们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要让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使广大老年人在‘学’‘乐’的环境中享受晚年的幸福时光。”张光辉说。
第二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的7%。截止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7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预测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在未来十多年中,老龄人口年均增长将超过1000万。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做到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了老人提供已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方式。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
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在于: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养老服务能够就地取材,服务广、见效快。社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即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以政府为依托旨在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特别是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更多的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②把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或者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以社区为主体旨在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承担资金整合与具体实施者的角色,承担包括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化体系、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与监督体系等方面的任务。
以家庭为载体旨在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家庭是老人安度晚年的生活场所,扶养老人离不开子女对老人的关爱,尽管政府、社区能够为老人提供有形的物质帮助,但是对老人来说,来自家人的关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旨在强调各类公益性和专业性机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具体提供者。除了以市场化形式向专业机构购买养老服务外,要积极调动社区内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资源,大力挖掘社区内的家属、朋友、邻里以及各种自愿性组织等要素,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使之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内生性支持网络。
第三篇:美国社区养老模式借鉴
全球社会对“社区养老”逐渐达成共识,打造“养老社区”成为趋势。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是“品质养老”的典范,其优质服务和品质生活让人产生快点老的感觉
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对养老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居家养老”的提出实际上是要实现从传统的家庭照料到现代的社区照料、老年人的生活单位从家庭向社区的转变。居家养老的实质是社区养老。
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美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美国,社区具备了强大的助老功能,使得美国老人能内安其心、外安其身,实现“安养—乐活—善终”的老年生活目标,所以多数美国老人选择社区养老模式。
美国社区居家养老经验可资借鉴
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几种做法:
一是全托制的“退休之家”,设施完备,服务周到。设施包括了医务室、图书室、计算机室、健身房、洗衣房、紧急呼叫系统等。服务包括了就餐、打扫房间、组织活动、出行安排等。
二是日托制的“托老中心”,白天在中心活动,晚上回家休息。中心同样设施完备,并提供星级服务。起居室一人一床,一人一房。还有阅览室、保健室、活动室等。老年人除了不用为一日三餐操心外,还可以阅读、交往、制作手工艺品,安度晚年。
三是组织“互助养老”。让老年人结伴认对、互助养老。
四是提供上门服务。美国政府有一个福利性居家养老项目:由政府财政出钱,派家庭保健护士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家庭保健护士不同于保姆,她们不仅仅为老年人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还得有护理知识。但前提是美国公民,有永久绿卡,才能享受这些待遇。移民美国的中国老人,一般是通过儿女申请拿到绿卡。老人居住年满加入美国籍之后,就能享受美国老人们的一切待遇,每月七百多美元、住房保险等都是国家的事情。
美国家庭护理员制度支持了居家养老模式,真正有品质、有保障的养老必须做到物质保障、照料保障、医护保障和精神保障“四位一体”。家庭护理员介于家政服务员与专业护士之间,主要工作就是照顾住在家里或住宅式护理中心的孤独老人、伤残人士、长期病患者等。例如,在纽约每个区都设有一个护理中心,护理员由该中心管理调配。中心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自理能力,决定护理员在服务对象家的天数。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健康情况尚好,又有自理能力的,每周安排3天,护理员上午8时上班,下午6时下班,每天8至12小时;如果出现急病或意外伤害,护理中心会调整护理员工作的天数;对于健康情况不佳、又没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每天均有护理员陪伴在他们身边。每天护理员到服务对象家上班时,即在那里打电话向护理中心报到,说明已经到达服务对象家。同时护理中心的管理人员还经常到服务对象家了解护理员的表现,并征求服务对象对护理员与护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对于业绩好的护理员及时予以表扬与奖励,对于表现差的护理员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或处罚。护理员一般每小时工资6至12美元,工资由护理中心支付,服务对象不需付钱。
美国还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质的老年照顾机构“居家养老院”。在美国50个州有5000个社区分支机构,拥有美国最庞大的义工队伍,每天都有80万至120万名义工将100多万份热饭热菜送到行动困难或者无法自己解决膳食问题的老人家中。
全球社会对“社区养老”逐渐达成共识,打造“养老社区”成为趋势。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是“品质养老”的典范,其优质服务和品质生活让人产生快点老的感觉。入托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交费,差额部分由联邦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社会捐赠弥补,从中体现了政府的养老责任和社会的人道关怀。
美国养老社区的四种类型
在美国,养老社区一般分为四类:生活自理型社区、生活协助型社区、特殊护理社区,以及持续护理退休社区。一般地,社区与医院和专业护理机构均有紧密合作。其中,生活自理型社区主要面向年龄在70-80岁之间、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生活协助型社区主要面向80岁以上、没有重大疾病,但生活需要照顾的老人。社区提供包括餐饮、娱乐、保洁、维修、应急、短途交通、定期体检等基础服务,并可通过付费方式享受其他生活辅助服务、以及用药管理及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或老年失智症)的特殊护理。特殊护理型社区主要面向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术后恢复期的老人及记忆功能障碍的老人。社区内设有专业护士,提供各种护理和医疗服务。持续护理退休社区面向那些退休不久、当前生活能够自理、但不想由于未来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而被迫频繁更换居所的老人。为了实现对入住老人的持续护理服务,此类社区一般是生活自理单元、生活协助单元与特殊护理单元的混合。
以上四种模式,生活协助型社区在过去几年发展最快。目前,全美共有1900处持续护理退休社区(CCRC社区),但82%为非盈利性组织所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传统养老院转型而来的。对于盈利性的养老社区运营商来说,生活协助型社区的占比通常在50%以上,而CCRC社区占比一般不到10%。
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的趋势
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是普遍的趋势,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对社区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我认为,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包括了居家式社区养老、公寓式社区养老和医护型社区养老三种。多数长者的养老模式属于居家式社区养老,生活在传统社区中,养老的照料和情感支持主要来自家人和朋友;公寓式社区养老就是专门的老年公寓,有完备的养老设施和养老服务,可以为完全健康和没有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护理型社区养老属于高龄社会发展阶段会出现的养老社区,主要针对失能不能自理的老年群体,采取的是长期医养护理模式,满足的是老有善终的最后需求。
北京太阳城是目前我国养老住区的典范,也是养老产业的翘楚,是公寓式、会员制社区养老的先锋,也是民政部推动的爱心护理工程300个基地中的示范基地。2011年,北京太阳城荣获绿色养老住区先锋奖,其老年住区宜老化、智能化、细节化的设计理念得到肯定。北京太阳城医护型全程化(CCRC)养老住区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采取了不同的养老策略:低龄健康老人大多以居家养老为主,半自理(介助)老人和不能自理(介护)老人以租赁式、医养式的养老方式为主。太阳城医院邀请专家医生定期出诊治疗,使得银龄公寓的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最好的医疗服务。高品质服务的前提是高收费,所以这种养老模式只适合于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
无论古今中外,“安养-乐活-善终”是养老三步曲,这也是老年生活的三个核心追求。目前,我国已经提出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型社区的目标,还应该朝老年友好型社会、老年安养型社区和老年乐活型家庭目标做出努力,提升居家养老的社区支持能力、增加居家养老的社区资源供给是着力点。我国更需要在传统的社区中改善助老养老的功能,提高普通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重视社区的医养护理功能和精神赡养功能。(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第四篇:孙家社区创先争优工作总结
孙家村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的工作总结
按照青州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党工委的工作要求,我村全力抓好各项基础工作,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确保创先活动取得实效,努力打造出全市创先活动的亮点。现将创先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创先活动总体情况
(一)党组织和党员参与情况。我镇辖2个社区、9个村、117个村民小组,2.43万人。参加创先活动的党组织有26个(其中党委2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19个、非公党支部1个),党员有872名。
(二)组织部署情况。我镇创先活动于2010年5月启动,部署动员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部完成,目前正推进全面争创阶段各项工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党务书记具体牵头负责的普兴镇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创先实施意见,明确了活动主要内容。各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50多次,结合“四大基础工程”入户广泛宣传,群众知晓率不断提高。同时,各党组织也成立了以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小组,结合当前我镇重点工作,明确活动主题,扎实开展工作。广大党员在项目推进、四大基础工程、维护社会稳定、关注民生等方面奋勇拼搏,争当先锋。七一期间,我镇表彰了40名优秀党员和3个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宣传氛围情况。借鉴“四大基础工程”宣传做法,印制了普兴镇创先争优活动宣传小册子1000余份,将分发到每个党员手中。在柳江村、袁山社区、五峰村等示范线沿线设立了2个大型单立柱宣传展板、完成墙体宣传标语20余幅,镇域主要路段张贴创先小标语100余幅,各村(社区)在三务公开栏举办了创先活动板报宣传,通过农信通方式发出创先信息500余条。同时,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袁山设立了党员服务示范岗,利用“李伯清逛新村”电视节目在袁山录制和举办中国(成都)观鸟节的契机开展了创先宣传活动。正积极筹备成立镇机关、袁山、柳江党员服务队。落实了一村二大创先活动信息报送责任,已印发创先工作简报5期。通过努力,迅速掀起了我镇创先活动的良好舆论氛围,初步实现了“让每一个普兴人和每一个路过普兴的人都能切实感受到创先活动无处不在”的目标。
(四)公开承诺情况。10月27日,召开了全镇创先活动党员干部公开承诺大会,在前期已进行的公开承诺基础上,进一步予以深化和落实。11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代表党组织公开承诺奋斗目标、工作举措、完成时限等。40余名党员干部代表自己进行了一句话公开承诺,以最简洁、最真实的话语表达争创心声,定立工作标杆。同时,已在镇机关、袁山社区和柳江村试点,设立了创先活动宣传展板,将党组织和党员一句话承诺内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五)档案管理情况。借鉴“四大基础工程”档案管理方面的好做法,落实了一村二大档案管理工作责任,镇上已建立创先活动档案盒12个,袁山、柳江建档工作正抓紧进行,将系统对文件、简报、信息、总结、图片等创先资料归类建档。
二、创先活动创新举措
我镇创先活动始终围绕镇党委中心工作开展,努力抓好“四个结合”,促进活动开展有特色、见成效。
(一)抓好创先争优活动与加速项目推进的结合。在创先活动中,突出抓好村级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增强党员干部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发挥党员干部拆迁主体作用,落实项目管理廉政准则,树立干部执行力正反典型,为加速项目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纪律保障。目前,我镇30多个重点项目总体进展顺利,袁山二期、新普路、黄渡社区、场镇安置点等项目已完成,场镇新区建设全面启动,物流园区产业及基础设施综合项目顺利推进,未发生一起涉及项目的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抓好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快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结合。在创先活动中,基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产改、农民集中建房、村级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等知识,落实领导包村、干部包户、民情日记等工作制度,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召开干群会议300余次,群众知晓率达100%。目前,我镇11个村(社区)议事会共议决各项民生项目345项,其中297项已完成。各类产权颁证工作全部完成。8月—9月,我镇9个村(社区)分别代表新津县接受了市房管、国土、农发等部门和第三方调查组以及市综合检查验收并全部合格,受到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我镇创造性编写了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工作纲要》,并根据当前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的实际,提炼归纳出了《新型村级治理“八要八不要”》。印发到了全镇每位村组干部和议事会代表手中,促进了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抓好创先争优活动与做好村级换届准备工作的结合。在创先活动中,各村(社区)党组织落实村级民意调研工作机制,制作换届工作入户意见征求表,对全镇7000余户群众实现了入户走访全覆盖。共收集群众各类意见及建议95条,其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12个问题已整改落实完成。通过创先活动,今年,全镇34名优秀党员成为村、组后备干部,38名入党积极分子顺利加入党组织。目前,我镇村级换届工作已准备就绪。
(四)抓好创先争优活动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结合。在创先活动中,积极加强农村新型治理机制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镇村组各级干部和村民议事会的作用,规范建立了矛盾纠纷调处运作机制,专门制发了《普兴镇农村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手册》,建立起从村民小组到镇政府的“3天、7天、15天、30天”四级调处机制,并根据矛盾纠纷“村组级自行调处、逐级调处、群众越级上访、矛盾纠纷升级失控”等情况制定了严格的量化考核办法,初步形成了我镇各级“依法自治、逐级负责、逐级调解”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良好格局。同时,建立了镇、村、组三级共350人的调解员和130人的维稳信息员队伍,队伍中党员比例达90%以上。今年1-9月,共排查出民间矛盾纠纷426件,成功调解412件,调解成功率达96.7%。共接待信访案件85件,全部成功处理,息诉息访率达100%。
三、创先活动工作成效
创先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凝心聚力、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良好效果。
(一)班子团结做表率,干群齐心谋发展。通过创先活动,镇、村(社区)党组织班子认识提高,党性增强,勤廉意识深化。全镇上下争创氛围浓厚,项目推进快速,形成了“团结干事、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环境。如袁山五峰联合党委率领广大干群积极做好基础工作,对外充分展示新农村建设成就,全力抓好迎检细致工作,袁山模式成功当选第三届建设成都突出贡献奖。在获得殊荣的同时,袁山干群并不满足,团结一心,通过努力与世界知名企业-英特尔公司成功结对,建立了英特尔信息中心,成功举办中国(成都)观鸟节,全力加快田园生态小镇建设步伐。柳江党总支带领干群赴温江参观学习绿道建设,积极逐户上门宣传,认真做好线路规划、土地调整等基础工作,加快杨柳河绿道建设步伐,为早日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增添动力。
(二)项目推进更快速,目标运行超预期。我镇在项目推进中,制定精细工作方案,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倾听群众诉求,未发生一起大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在项目推进中,尤其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县级重点工程新普路拆迁中,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项目牵头领导为党支部书记的新普路拆迁临时党支部,针对涉及商铺多、房屋构造好、群众诉求高、安置压力大等难题,党支部一班人细致调研、精诚团结、勇于化解矛盾,积极发挥党员推动拆迁主体作用,采用“先两头、后中间”的分段拆迁方式,集体智慧性地制定了《新普路场镇段和三旺段拆迁安置实施方案》。项目拆迁从4月12日召开拆迁户动员大会开始到顺利完成拆迁任务,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总拆迁商铺200余间,企业5家。
(三)惠民行动成效大,群众生活改善快。各党组织充分发挥村级议事会的作用,加快民生工程建设进度,合理高效地使用市、县各级建设资金,确保工程类项目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完成了投资200万元的花(源)黄(渡)路乡村道路改造工程,完成了近10公里的自来水、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火车站安置点90多套房已分配到安置户手中,场镇新区、场镇安置点一、二期正加紧实施。实施了近30条沟渠的综合整治、安装U型槽7800米、改造提灌站6座。五峰村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推进中,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尊重每一名议事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村组议事会的作用,群众参与,阳光议事,民主决策,针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弱项、缺项基础设施重点实施。目前,五峰村通过征求民意而梳理决议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38项中的34项已竣工,顺利通过了村监事小组的检查验收,群众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四)典型示范带动强,创先争优促和谐。各党组织按照镇党委“四个结合”的工作要求,不断推进班子建设与队伍建设,干部、党员争做表率,促进发展,排解民忧,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如骑龙、养正、顺河是全镇重点项目最多、拆迁任务最重的三个村,在争创活动中,党支部执行力显著提高,普通党员思想觉悟明显提高,舍小利、顾大局,积极支持项目拆迁工作。骑龙村党员邓志军、养正村党员樊林,顺河村党员彭华安不计得失、当好表率,带头与镇政府签订房屋拆迁协议,充当亲戚、邻里的“政策宣传员”,亲自动手帮助拆迁户拆房、搬运家具。在他们的努力下,有24户群众主动签订了拆迁协议。袁山党员王凤春、易根益带头照顾袁山五组74岁的孤寡老人周素华,每月3次组织大学生、社区民警、社区医生等上门看望,送衣送食。
四、下一步争创活动的重点
(一)努力抓好创先试点。在全面推进创先活动的同时,将重点加强和指导袁山、柳江创先活动的开展,确保袁山、柳江创先活动群众知晓率达100%。同时,结合袁山田园生态小镇和柳江省级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着力挖掘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在推进现代农业、开展乡村旅游试点、带头致富、服务民生等方面的典型事例,确保我镇争创活动随时有看点,有亮点,力争圆满完成市委组织部挂点各项要求和任务。
(二)努力抓好村级换届。以我镇被确定为市委组织部村(社区)党组织换届工作联系点为契机,扎实抓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确保经得起各级检验。同时,结合换届工作,认真抓好组级干部的选举和村组议事会成员的选举工作。
(三)努力抓好氛围营造。更好地借鉴“四大基础工程”宣传经验,不断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力争我镇创先活动群众知晓率达98%以上,群众对创先活动的支持率达95%以上。
第五篇: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北京市汽南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试点,构建了“无围墙敬老院”,建设起自己独居特色的养老体系,有着构建养老模式的优势和丰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进一步完善模式的困境。通过分析汽南社区的养老模式,可以为“无围墙”养老模式在全国的建设与推广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汽南社区
我国现在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2009年进入老龄化10周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63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4 亿,约占总人口的 26.5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波及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变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1
1.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
汽南社区是原国家机械工业部五十年代建成的一处老居民住宅区,共有2107户,5472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18人,占总人数25%;70岁以上高龄老人616人,占老年人总人数的50.6%;空巢老人297户,473人,占老年人总人数的38%。这些老年人当中约有66%的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社区。居住在汽南社区的老人大多是计划经济年代的工人,老年人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对也比较高。2
汽南社区居委会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面对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和发展老龄事业的双重任务,提出了建设“无围墙敬老院”的理念和居家养老的工作目标,组成了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即“汽南社区建设协会”,并注册成立了“无围墙敬老院”。自2004年8月试点运行以来,初步形成了民间组织操作、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居家养老运行模式。
1.1管理体系
在汽南社区目前主管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有三个机构和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建设协会及敬老院。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家养老决策层;工作站是社区工作的办事单位,负责和街道接洽工作,传达文件和政策,执行居委会决定的相关事宜;建设协会是由原居委会主任王世良老先生牵头建立的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归民政部管辖,可以参与一定的市场活动,为社区整合已有和未开发的资源。
2006年1月,汽南社区所属的月坛街道花2万元租下了社区里一个老房子,在北京市和西城区政府的帮助下,花费了200多万元把它改造成一个社区敬老院开始对外营业。敬老院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老人可以通过申请入住敬老院,在自己社区内部享受机构养老的服务。
1.2 “无围墙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
1.2.1专业化服务
为了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汽南社区推出了社会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①推出多种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性格、爱好、文化素质的不同,为了满足老年人养老多元化的需求,汽南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依托社区服务,“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了日间照料(日托)、居家式社区养老、钟点养老等不同养老形式,极大满足了不同老人养老的需求。居家式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形式,占老年人90%以上,即老年人在自己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为了更好的服务老人,各社会服务单位如家政、维修、日常生活等,统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管理与调动,省去老人到处联系的麻烦。
②建立完善为老卫生服务体系。汽南社区于1997年1月由北京市复兴医院(三级)在社区内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全科医师2 人,全科护士2人,财务兼药品管理人员1人,围绕防、治、保、康、健,计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开展工作。对老年人实行“三优先”即优先就诊,出诊及建立家庭病床;除此,为社区老人(包括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测量血压,健康处方及转诊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处在社区内,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
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化活动:一是开办社区老年大学,开设有书法、绘画、压花、舞蹈、英语、音乐、心理健康讲座、戏剧、和时事政治论坛等10个学习班,共150多名老年学员;二是结合节庆日举办庆祝活动;三是发动社区志愿者陪老年人出游,四是为高龄老人集体祝寿,五是举办老年人文化才艺展示活动,六是组办健身活动。
④巡视员制度。在汽南社区居家养老巡视制度中明确规定巡视员有以下职责:认真坚持日访,把温暖送到每位老人心;随时掌握老人的情况与需要,及时予以解决;对独居与高龄以及行动困难的老人重点关注与服务;及时汇总分析日访情况,报告院领导,帮助或协调予以解决;坚持反馈服务及回访,做好日访日志填写。
1.2.2 创新特色服务
为了提高“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工作整体水平,汽南社区针对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养老的实际情况,创新拓展了几项为老特色服务.①依法为80岁以上和空巢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在取得老人和儿女的支持与配合,从老人自身基本情况,生活需求,爱好及特殊情况下与儿女、好友联系的手段以及措施等信息记入档案,有效地解除了老人养老后顾之忧。
②为空巢老人搭建帮扶对子
做到老人有需求或求助时有人管,有困难时有人帮。方式一是空巢老人与左邻右舍党员志愿者结对子;二是空巢老人自己邀请本单位同事陪伴,;三是空巢老人与居家养老服务站结对子。
③开设“老年饭桌”
汽南社区在“无围墙敬老院”提供老人用餐服务的基础上,又动员本辖区单位集体食堂和餐饮专业单位(白云祥香菜酒楼)为老年人开展服务,开设“老年饭桌”服务,对行动困难的老人,将饭送到老人家中。
1.3“无围墙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的支撑条件
1.3.1 市场化运作.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居养老和设施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内涵,汽南社区先后与北京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北京娘家人家政服务公司、北京恒润达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珍奥集团北京分公司、北京金色时光老龄陪护服务公司、北京市天天绿洁物流中心等结盟共建,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争取双赢的原则,签订协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得老人们的欢迎。
1.3.2 社会力量参与
汽南社区在发展无围墙敬老院的过程中,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慈善机构等的参与可以帮助社区解决在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在汽南社区养老模式的实际运行中,比如社区内的水果摊,就是让摊贩进入社区,一方面给社区老年人以及其他居民提供方便,一方面摊主也获得了利润,这就实现了一种双赢。
1.3.3志愿者资源
汽南社区的养老模式推行后,受到多方关注,很多学校和机构都来自调研、参观,因此也留下了很多资源,譬如志愿者。志愿者来源于北京的各高校,如人大、联大的学生都在汽南留下了志愿工作的经历。
1.3.4 民间组织的参与是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汽南社区建设协会承担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很多重要工作,比如,为老人联系家政公司、策划老年人茶座活动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经验及其困境
2.1优势和经验
汽南社区从2005年起被北京市和西城区作为试点进行无围墙养老院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验比较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可以给其他社区带来借鉴。
2.1.1 社区居家养老的一般优势
在我国,一般存在着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从家庭社会学和社区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可避免的受到削弱。老年人需求不断增多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就机构养老来看,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认为,经过多年实践,机构养老不是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与机构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养老服务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又能减轻家人照料负担,是今后老人们的理想选择,今后社区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将会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汽南社区就是将社区的功能与家庭的功能巧妙的结合起来。
2.1.2 成功引进市场化运作
社区服务是一个效益较低的产业,要使社区服务产业化,专服化,根本动力来自市场和倚靠市场机制来推进。汽南社区居委会在区、街指导下,将近20个专来经济实体,引入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列,作为社区服务支持系统的组成部门,为社区服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多年的探索及服务活动,社区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1.3 充分利用志愿者这一现代资源
志愿者工作的突出特色为它的公益性、无偿性,正适合社区工作这类社会工作,一方面在低投入的基础上给社区带来很多便利,缓解社区的资金困境,另一方面,给志愿者的主体在校大学生一个体验社会、积累社区工作经验的机会,为社区工作培养潜在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工作模式。
2.1.4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汽南社区的老人在物质上没有突出的困难,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要,针对这一现象,汽南社区组织了很多文化活动和服务。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在没有子女的陪伴下依然能享受娱乐,减少心灵上的孤独感。一方面也能通过不同的活动让一些拥有同样兴趣的老人互相交流心得,有学习意向的老人互相帮助,使得社区居民之间的相处的更加团结与和谐,共同建立美好的生活环境。
2.1.5 帮助社会解决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自汽南社区实行无围墙养老模式以来,为给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服务,社区新设立了很多项目,如养老院的建立、巡视员制度的执行、社区家政服务等,本着服务本社区的原则,把工作机会优先留给社区内部的居民,这样一来,精力比较好的老人可以继续就业发挥余热,一部分工作困难的也可以暂时解决就业问题。另外,也响应北京市“4050”人员将就业居家养老助残员计划的号召,聘用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负责宣传居家养老(助残)政策和相关规定。
2.2 存在的困境
虽然汽南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关于目前这种养老模式的完善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是因为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上还存在许多困境。
2.2.1老年人的观念成为居家养老的“拦路虎”
从文化因素来看,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非正式资源为主的养老形式,照顾者主要是家庭成员,是中国养老的传统形式;而居家养老是介于非正式资源和正式资源之间的养老形式,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将介入,有些家庭一时还不能接受,不喜欢外人到家里来参与家中的事务。同时,极度节俭已深深扎根于老年人的观念之中,习惯让他们宁愿自己默默忍受困难,也不愿意用极低的花费买来社区的某些服务,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2.2.2 老人原属单位与社区没有顺利对接
社区里大部分老人有原属单位,由单位发放养老金,但他住在社区,所以与此同时,社区也要对他们负责,双头责任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很多矛盾。国家为各单位拨专款,解决单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包括养老金的发放及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但是一旦老人落脚社区,就会与单位脱节。老人平时出了问题,单位不能及时排除人力来解决,或者不管,国家的拨款此时没有物尽其用,而社区与居民联系密切,只能承担起来。因此,面对这一群体,社区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而社区人员也有限不能同时解决多人的问题,另外,随着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政策也有很多倾斜,资金流入量也较大,但是汽南社区的老人单位背景十分复杂,有的是国家级的,不属北京市政府管辖,资源进入单位之后很难到达,因此,如何利用单位这一资源,为老人提供有效地服务,值得探讨和改进。
2.2.3养老服务项目繁多,而资金来源少
汽南社区本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服务的原则,在居民提出需要的基础上设立了很多项目,如老年大学、文化协会、理发店服务券、图书馆、健身房志、愿者服务等等。这些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社区不能向他们收费,完全靠政府支助,开展前期效果非常好,反响热烈,而时间一长,随着资金的减少,各个服务项目则面临夭折。
2.2.4 场地有限、设施不完善
汽南社区是五十年代建成的一处老居民住宅区,就其小区目前的状况来看,房屋建筑相对比较老旧、小区内部活动场地比较小。小区为老年人开展文化才艺活动、节日庆祝等集体活动就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此外,设施的不完备也直接影响了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比如,社区内的健身器材数量少,不能满足老年人锻炼身体的需求。
2.2.5不同社区养老模式不一致,没有形成规模化
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体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的实体就是位于小区内的月坛街道养老院,但是目前由于场地等问题,养老院里的床位只有50张,除了本社区的居民,养老院接收的还有其他社区的老人,这就使得资源紧张,本社区内的有些老年人不能享受到就地居家的养老服务从而不得不转向社区外的养老机构。之所以会这样,笔者认为是因为这种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在北京市推广的不够,才造成了资源紧张。此外,曾经有人提出可以采取积分制度来解决社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但是如果积分制度不广泛推广的话,别的社区不认可在汽南社区的积分制度,也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2.6 人力资源不足
首先,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现阶段,还没有发展起来,不属于高回报产业,因此,很少有机构和企业愿意进入社区参与工作,低薪或无薪难以吸引足够的高专业、高层次的人才,就连普通的巡视人员的聘请都存在困难。其次,缺乏有活力的管理者。社区的管理人员如居委会成员一般都是退休后的社区居民,除开一两个思想开放比较开放,愿意积极探索模式的改进外,其他的大部分人对于现代管理的经验都比较陌生,态度比较消极,安于现状,即使有了好的管理方式,执行起来也会出现偏差。再者,志愿者的来源渠道没有完全打开。社区意识到志愿者资源的重要性,可是没有广泛的宣传渠道,也没有专门的养老院、孤儿院的特殊性明显,难以吸引社会力量的注意,所以志愿者资源也处于紧缺阶段。◆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杜鹏等.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2]李兵.推进“无围墙养老院”建设,构建立体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西城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调研情况[A].北京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同心出版社,2006.[3]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杜翠心,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 ] ,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5] 尹银.无围墙敬老院:优势、问题及建议[J].人口与发展,2009
[6] 唐忠新.社区照顾:英国养老主要方式[J],社区,2004,7:26―27.注释:
1.江晓堂.全世界老龄问题研究资料.http://xd.2000y.net/106883/index.asp? xActio n=xReadNews&NewsID=110,2010月3月2日访问
2.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http://,2010年3月2日访问
作者简介:
黄荟宇(1989-),湖南常德人,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
李亚威(1988-),河南濮阳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