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把镇里江村社情民意调研报告
四把镇里江村社情民意调研报告
——自治县安全监管局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覃 昌 荣
随着党和国家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和支农、惠农、护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里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生巨大变化,绝大部分农民靠大力种植特优产业走上了生活富裕路。然而,部分农户经济发展仍然十分缓慢,生活水平还是停留在低保线上。今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四个年头,如何调动贫困村农民群众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工作是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就此问题,对四把镇里江村的社情民意进行实地调研,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一、里江村现状
里江村位于四把镇下里社区西南部的石灰石大石山区,山多田地少,气候温和,距镇政府15公里。全村辖7个自然屯,11个村民小组,282个农户,特困户19户,其中住在钢筋结构的混泥土楼房有87户,住在危房的3户。总人口1153人,其中男性566人,女性587人;壮族758人,仫佬族345人,汉族26人;农业劳动力657人,其中外出务工345人。全村现在有耕地面积1037.6亩,其中水田748.8亩;旱地558.8亩,人均耕地面积0.89亩。水果面积27亩。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玉米为主;经济收入在种桑养蚕、烤烟为主;没有支柱产业。全村有小河流1条,小溪流1处,抽水点3处,建成地头水柜38座,沼气池113座。全村261个农户安装了广西村村通广播电视卫星接收器,占全村总户数90.25%;576人配备了移动、联通等通讯设备,占全村总人口50%左右。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户数及适龄儿童
1入学率均达100%。育龄夫妇没有违反计生政策现象。全村现有柳微面包车1部,横头农用车4部,摩托车68部;私营杂货店1个。村“两委”班子组织人员5人,平均年龄46岁,女性1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1人,高中文化程度3人。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50元,里江村经济基础薄弱,但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没有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扶贫开发以来,里江村广大农民群众以人为本,科学种桑养蚕、烤烟、反季度蔬菜种植;能繁母猪养殖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相当一部分农民依然日求三餐,夜宿三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信奉务农才是正业的思想,不思进取,甘于贫穷。笔者在里江抽样调查,里江村90%以上的男性劳动力,希望运用科技发展经济,但真正考虑下一步如何做,做些什么才能实现发展经济的还不到35%。如,以经商为例,笔者先后抽样35名18至40岁的男性青年农民咨询调查,结果仅有8名回答经常跑些小生意,5人回答阶段性地跑些小生意,回答完全不搞生意的22人。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在贫困村开展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如果不加大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理念,促进里江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一句空话。
2、支柱产业不成规模,经济发展缓慢。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少,严重制约着优势特色产业走向规模化发展。
3、科技、文化、卫生落后。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全村仅有一所一至三年级的学校,村级卫生室尚未建立,18岁以上40岁以下的青壮年男女中,具有高中文化不到60人,占青壮年男女总数10%左右,绝大部分青壮年都是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对党和国家推进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科
学发展技能理解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束缚作用。
4、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个别自然屯村容脏、乱、差现象亟待改善。全村尚有上卢、长流屯两条2000多米长的机耕路由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人行、车辆出入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
三、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促进贫困村农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力争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950元增加14元以上,各项事业明显进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用好用活党和政府支农项目和惠农政策是关键,其次是紧紧围绕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千家万户齐上种养产业项目,逐步走向农、牧、商、建、运等行业,具体对策有下列几点: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党和国家推进扶贫开展以来,里江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长期以来,极个别农民的思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还很深,思想观念还很陈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科学发展观上,首先要从村委干部抓起,把村“两委”班子的思想弄统一到通科学发展理念上来。然后,由村干部下到各村民小组召开群众大会,组织农民群众重温邓小平特色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科学发展理念,通过宣传发动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来一个大转变,认识来一个大提高,自觉投入到发展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主战场中来。同时,里江村委班子一套人马要以干为上计,切实结合里江村三分石头一分土的具体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党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选准里江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认真制定里江村扶贫开发工作计
划,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活宽裕出发,全面抓好经济发展工作,力争抓一项有成效一项,促进里江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跃上一个新台阶。
2、从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项目抓起。没有项目就没有投入,光埋怨、光叹穷、光讲气话一点用也没有。目前,要办的就是要把里江村抓项目的班子建立起来,认真筹集好项目开发前期活动资金,让这些专心研究,多往上面跑项目,争取得到上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理解、支持扶持,同时发动群众集资投劳。①道路硬化。硬化里宁至里江村民委2.8公里村级公路;马安至口洞屯5公里长的屯级水泥路;硬化上卢、长流屯共2000多米长的屯级公路。②建五保之家。新建600平方米宽的二层钢筋结构混凝土楼房,解决20多名五保老人的住房问题。③水利设施。修建三艾屯460米长的三面光农田引水渠道,受益面积250亩。④安全饮水工程。建三艾屯水井1处,解决260多人的饮水难问题。⑤村级卫生室建设及村中小校篮球场建设。⑥组织里江村经济能力和富裕农民,创办诸如农民建筑队、个体运输业、采石场、石灰厂等小型个体合作企业,促进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动员千家万户发展种养产业。要发展里江村经济,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动员千家万家根据本地优势和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具有里江特色,有一定竞争力、形成一定规模的种养产业,才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活富裕的目标。①建立烤烟示范基地150亩,种桑养蚕100亩。②反季度蔬菜种植示范基地20亩。③能繁母猪示范养殖30头。④大力饲养瘦肉型良种猪以及马、牛、羊、兔、狗、鸡等畜禽,以此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4、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里江村实际,帮助农民群众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村在确保每人有0.5亩以上稳产高产的田地基础上,可调出601.1亩的田地种植经济作物。
千方百计引进和改种高品质、高效益、市场好的品种,淘汰品质低劣的品种,是里江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从目前看,里江村有些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想及科学发展意识较为淡泊,绝大部分农民纯粹是为了种粮食而种粮食,种蔬菜而种蔬菜,没有根据市场的供求规律,选择和引进一些品质优畅销受庞、效益高的新品种的意识,由此可见,下大力气抓好里江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潜力也非常大。
5、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培训。要发展里江村经济,必须加强对农民群众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发展理念,塑造有科学技术素质的新一代农民。离开科学技术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发展里江村社会经济就成为一句空话。目前,里江村绝大部分农民都是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文化基础知识还比较低,必须强化农民群众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科学技术技能的培训。才能推动全村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充分利用村中心校教室、黑板、课桌齐全这一有利条件,通过聘请种养专家上课等办法,利用一年的时间,逐步对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较低的18至40岁的青壮年男女分组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这部分农民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种养技能和本领。其次,请各屯富裕农民走上讲台,传授种养科技和发展经济经验。再次,通过课堂发言和讨论形式,让受培训农民各抒己见,探索发展经济路子。同时,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俗明显进步,社会环境稳步有序,为把里江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气象局社情民意调研报告
XXX气象局 社情民意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为保持XXX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定期做好维稳形势评估分析,开展了社情民意调查,了解百姓关心问题,采取措施做好应对,化解百姓疑惑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纠纷,解决群众来信来访,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对做好群众服务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增长,都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县社情民意调研工作已经结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调研公众对气象工作的满意度、气象服务的需求等方面的情况。此次调研共向社会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实际收回100份,覆盖工人、农民、科技人员、教师、干部、学生、军警、医务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各方面人士。
此次调研内容主要分为几大部分:对现有气象服务质量的满意状况;老百姓对天气现象、预报产品、获得气象途径和预报时段等关注情况;对气象局精神文明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开放式问题主要通过老百姓的评价、建议和意见,进一步了解需求。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众气象服务方面
对公众气象服务的总体评价,认为各类气象信息服务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确实带来了实用和便利,比如下雨带伞、雷雨关窗、下雪路滑避免出远门,天气预报成为生活出行参考依据,为日常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建议气象局在今后的工作还需更加贴近老百姓的需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老百姓建议:增加多时段预报;加大研究力度,力求预报更准确,预报的周期更长;加强预报服务的多样性,增强预报时效性,进一步推出个性化预报产品;要多加强突发性天气发生及时准确发布;提高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预知度和准确度,以利企业、百姓安排好生产、销售和生活;及时准确预测天气变化,对重大灾情能够提前预测出来;提高长期预报的准确率。
老百姓对当前多渠道及时传播内容丰富的气象信息较满意。来自老百姓评价和建议:在互联网上及时发布气象资讯,提高气象网站点击率,不断扩大气象服务宣传途径和力度;在主要新闻媒体循环滚动播出;面向老百姓的气象信息要更加丰富广泛,用词上更加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应对突发事件略显不足,应对天气突发事件有更多的应对措施;多介绍与天气有关的生活窍门与气象趣闻;多增加气象与农业的信息;在公交车或者广播电视等媒介上可以每小时提供当天天气;提供因气候影响交通状况以及有关提醒方面的通知。
从公众关注的气象信息情况来看,将近一半的人只关注今明两天天气预报,这说明我们的服务产品开发还需加强,尤其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关的产品。从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来看,网络是主流,几乎占到了参加调查人员的73%以上,这说明我们的新的媒体已经取代了电视这类常规气象服务载体,已经成为气象部门对外服务的主要方式,但仍需在节目内容、效果等方面加以改进。
二、为农气象服务方面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农村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是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这两项需求均达到了100%;其次是气象科技指导,占80%;再次是农业经济信息,占78%。农民获取气象信息主要渠道依次是电视、电话、广播、手机和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电视是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手段。另外,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还有报刊、互联网等。农民最渴望从互联网和气象兴农网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农业气象信息、农资价格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均占92%。但目前农村电脑普及率比较低,60%农民对互联网以及本地气象兴农网不了解,30%农民只对互联网有些肤浅了解。对于农产品信息发布,只有28%的农民认为在气象兴农网上发布方便;36%的农民不知如何发布,农经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对于南通市气象部门给予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及时率,有90%的好评;对于气象部门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在推广和普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晓率达到80%;在气象知识宣传普及方面,比如防雷知识、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条件关系、种植新品种所需的气候条件等,约80%的被访者均了解相关知识。农民还希望气象部门多提供农业气象科技和灾害防御等方面的服务。有些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希望得到中短期气候预测甚至是年景展望,以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农民希望在农村改革发展中要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希望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选址和房屋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农民普遍认为人工增雨对缓解当地旱情作用很大,其中90%认为作用很大。
三、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支持与重视方面
从老百姓眼中看,政府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防灾减灾方面,对气象预报预警、预防气象灾害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局也需要在政府部门搭建的社会防灾减灾大平台、联合更多的社会管理部门,更加努力,更加活跃。政府部门尽快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提高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灾害信息共享机制。来自校园被调查者希望政府加强气象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进入校园,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科普宣传。
做好社情民意分析工作,是把握群众思想情况,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群众社会需求和排查社会急需处理的矛盾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促进社会环境稳定良好,使群众能够在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的现实保障。
今后气象局将加强超前性、主动性、及时性、针对性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气象服务水平,运用各种方式从不同渠道全方位宣传诸多气象科普知识,做好气象预警信息快捷准确的传播,建立与公众交流互动的平台,更好地服务大众,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气象、关注气象,使气象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实现满足社会需求最大化。
第三篇:佘江村情调研报告
佘江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2010 年8月27日是我到板江乡佘江村任职的第一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忙碌的时候。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交谈、召开村务会议等方式搜集村情信息,对佘江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初步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佘江村村情概况
板江乡佘江村位于平江县西北部与岳阳市岳阳县搭界。北接岳阳县改港村,南连倒西村,西临板江村。总的来说,我村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省道S306贯穿佘江村西南,村内沿路两侧形成街道和集市。佘江村临街地带是整个板江乡的贸易中心,有海尔电器、豪爵摩托、神塑管业等商店,距板江乡政府300m。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151户人家,共880人(其中党员22人)。全村适龄劳动人口487人、五保人员13人。地形以丘陵为主属幕阜山群,北高南低,山体连绵。有水田393亩,山林2162亩。山多田少交通不便是制约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我村经济来源以林业和劳务收入为主,缺乏乡镇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据统计佘江村2009年人均年收入为5451元。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灵”举目望去,大山环抱。以往靠山吃山的产生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村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党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下和板江乡政府对村民的关怀下。佘江人致富的愿望日益强烈,于是,村委会解放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拓宽门路谋富强。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牲禽养殖业为村民培育出了新的收入增长点。野猪圈养、黑山羊、肉牛、虫子土鸡等产业的发展已粗具规模(肉牛养殖户6户共70-80头,黑山羊养殖8户共200余头,土鸡养殖1000余羽,野猪圈养20多头)。我村十一五计划的村级公路“畅通工程”任务如期完成,2008年8月平江县地方公路所对我村2.12km的毛路进行了路面硬化。另有4.23km水泥路面硬化预计明年4月动工。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村,移动电话用户达207人。宽带网络已经接进村内,家庭电脑用户89户,村委会定期进行远程教育。在校学生142人其中在读大学生15人(本科生5人)。
佘江村目前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没有村办企业,村级收入很少,办公经费紧张,办公条件简陋。
(2)产业结构单一。目前我们村主要以林业和畜牧业为主,高效农业方面发展落后,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
(3)远程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村里虽然拥有了远程教育的平台和载体,但是使用率太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4)村民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单调。村里缺少文化生活的载体,没有相应得娱乐设施,以至于村民们都以打扑克为主要的娱乐生活。
佘江村发展思路分析
1.加大高效农业的推进力度与步伐。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地寻找高效农业的开发商,建设现代化的、高效农业。
2.考虑筹建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入股经营,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第一经营的风险,又可以产生规模效应。
3.充分利用村里的网络资源,积极收集有关的致富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积极地与村民分享,努力学习高效农业种植与养殖得技术,当好示范带头作用
4.积极开展村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农村图书屋的建设,将致富的法宝送到农民家门口。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又诸多的挑战,作为一名新当选的村官,看到了身上的责任,也看到了农村工作的现实,所需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投入到农村工作众去。
第四篇:江脑村情调研报告
挖根源,强支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辉县市拍石头乡江脑村调研报告
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长期跟踪调查我所在的江脑村,从我村近几年的发展中,找到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契合的思路和举措,这种契合能在大多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找到,对此进行总结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更新思路、改进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挖问题根源,突破瓶颈谋发展
江脑村地处深山区,位于拍石头乡西北10公里处,有13个村民小组,460人。属于省级贫困村。2008年村级体制改革以来,江脑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
(一)强化班子建设,打造团结实干的发展氛围
预谋发展,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问题当然首当其冲。2008年村改委后,经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认识与思考,班子问题最早被提出来,也得到了最及时的解决。
闲散现象突出是制约我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源是守业思想严重。面对这累年积弊,村两委班子正视问题,查摆问题,努力打造团结过硬、实干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体,影响带动全村树新风谋发展。村两委班子在班子内查找到了个人自我意识过强等矛盾根源,求同存异,增进团结,带头改变了“散”的形象,促进了“八大员”和全体党员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误会,逐步影响广大村民,促成全村齐心聚力、和谐共进氛围;村两委班子带头改变“闲”的形象,扎扎实实地一件一件解决好群众呼声高的问题,以实干精神来赢得全村上下的拥护和支持,有效引导和带动全村上下,屏弃安逸闲适思想,积极配合做好全村重大项目建设,踏实地经营好家庭经济,闲人闲事不断减少,干事创业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村两委班子以实干兴村的具体举措带动了全村实干兴家,广大农户又以实干兴家的具体行动促进了实干兴村,全村真正成为了实干村。
(二)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江脑村地处山区,群众的信息相对闭塞,无业人士相对较多,思想堕落,不积极,由于受长期贫困的制约,限制了其思想意识的解放。
江脑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创建文明村活动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定实施《江脑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清理垃圾死角,大力整治村容村貌。
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人到位的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渲染出江脑村创建活动浓烈的氛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提高农村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激发积极因素促健康“人少事多”是农村管理服务工作的普遍现象,如何提高农村综合管理、服务能力,集中精力搞好产业建设,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江脑村坚持用制度来管理,用民主的方式来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参与管理,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赢得了搞好综合服务的时间和精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村党支部在深入村情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落实了党员民主议事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干部民情恳谈和联系制度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村规民约等制度,推进了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我村积极发展花椒和肉猪养殖两个产业,加强对主要产业发展的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好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问题,为树强两大支柱产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群众组织活跃在产业建设、矛盾调解、村容保洁、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工作中,受到广泛好评。各项制度的落实,各种管理服务的完善,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上进心,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求发展、事事为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中,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一己之力、一己之长,有利于全村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得到了较充分的涌动。
二、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快发展
江脑村近几年的良性发展,发端于基础建设,发展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更新思路、团结实干,这些成功的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
(一)解决好思想问题,其他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江脑村的发展困顿,首先就困在思想上,地缘优势带来的满足感,优越的农村政策带来的依赖感,淡化了村民干事创业的思想,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想都不去想上。江脑村两委班子以干出来的实际变化,来影响带动广大村民逐步破除“靠、闲、散”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诉求;发展就意味着要改变生产生活习惯,安逸闲适的状况改变了,就容易产生“难、怕、厌”思想。江脑村以党员干部带头干、致富能手带路干,来破解这一心理障碍,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信心;要发展就要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就要有新能力,江脑村以加强培训指导、加强示范推广,来破解“老、旧、陈”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村两委班子到普通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想干,敢干,会干,最终干出了发展的新天地。
(二)解决好班子问题,发展就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党支部,关键在有一个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两委班子,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江脑村从守业到创业的深刻变化,源于两委班子以农村“三学”为契机,以创建党员示范户等为手段,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团结干事,以好作风创造了新业绩,从而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各项思路和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促成了“班子团结带动全村团结,班子实干带动全村实干,班子发展带动全村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解决好环境问题,发展就会有不竭的动力
怎样让各生产要素积极涌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脑村以环境改变人、以环境塑造人、以环境吸引人,激发村内村外各积极因素建设新农村。从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开始,通过制度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群团组织建设,不断改善软环境,促进硬环境建设,广大村民逐步被发展的实际成果感化,被发展的具体要求同化,支持发展、维护发展成为主流思想,全民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实证。内部环境好了,完善的基础条件优势就更具吸引力,投资者从无到有,迅速增加,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不断涌入,加速了发展。内部外部两股积极的力量互动发展,为江脑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第五篇:关于桂林街道高何村社情民意的调研报告
“三进三同”社情民意的调研报告
潼南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周子恒
根据全县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参加了“三进三同”活动,我被分到了桂林街道办事处高何村,并与当地一户贫困农户结成穷亲并对他进行重点帮扶。在活动期间,我严格按照有关要求,通过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采取“个别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了高何村的基本情况。并对该村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一、高何村基本情况
高何村位于县城东北角,占地4.06平方公里,西邻铁钉村,南邻雷伍村,北邻胡家村,距县城和街道办事处3公里左右,雷高公路穿境而过,渝遂高速铁路横贯境内,目前正在建设渝遂高速铁路二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现辖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2955人,共903户,耕地面积1678亩。全村党员总数56名,流动党员8人。社保参保人数560人,新农合参保率100%,有低保户89户,223人,贫困户85户,绝对贫困户50户。
高何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共计流转土地410余亩。主要用于森林建设、种植苗圃和种植蔬菜,全村现有专业养殖户7户及散养户200余户,其中年出栏肉兔八千余只、肥
1猪两千余头。
高何村于去年年底完成了村级公路村村通工程,并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道路硬化。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也已建设落成,并投入使用。农村饮水工程也已建设完成,切实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
二、当前高何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何村经济处于持续发展状态,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仍有困难,农业发展滞后,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生产方式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打工经济增长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增长,生产生活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农民增收速度依然比较缓慢。该村虽临近潼南火车站,但其经济生产方式还是非常单一,农民除了依靠打工获得较多收入外,农业规模生产不明显,该村并没有找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好路子,特别是一些缺少文化的弱势农民更是如此,有很多农民家庭条件都很困难。
(二)群众致富意识较为淡薄
在走访交谈中,部分农民在思想上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比较低的需求层次上,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比较满意,没有想过,也不知道如何更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对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更是没有整体、合理的构想。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
意识相对淡薄,对农村公益事业缺乏参与意识和支持意识,导致农村公益事业有人享用无人出力:水泥路要走,路肩无人培;耕种要用水,渠道无人修。凡事都指望上级拨款、指望村里出钱。在生产上小农意识依然严重,求稳怕乱、安于现状,不愿冒险,不敢闯,依靠“一亩三分地”混个肚儿圆。再加上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兴业创业的技能、运用科技的技能、产品营销的技能比较缺乏,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几乎没有概念,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生产中的收益。
(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强。
高何村现有党员56名,45岁以下党员18名,60岁以上党员38名,党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水平偏低,对本村组织发展及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较小。
(四)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大多数农村群众性文化生活严重匮乏,一提到文化活动,就面临着无资金、无人才、无氛围的问题,往往遇到节假日才有可能组织一些文化活动,而且也局限于送戏、送电影等形式,直接让群众参与的比较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农村赌博之风比较盛行,空闲时甘愿三五成群打麻将、斗地主、海阔天空聊闲话。赶集和庙会也成为人群汇集的基本方式。农村建小庙成风,终日香火不断,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道、贞洁等传统美德正在丧失。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家庭极不稳定,社会治安
问题增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五)城乡结合部问题突出。
高何村地处潼南火车站,离潼南县城很近,随着潼南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在该村用地将越来越多,但伴随而来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征地问题,征地补偿问题,该村前几年就出现了多起因征地补偿而上法院打官司的事例。
三、对高何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利用自身优势,全面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一是要大力发展畜禽业。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借助创办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大规模养殖山鸡、土鸡的优势,大力拓展养殖业。筹措资金建成一个以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二是要大力加强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和农业技术员传授种植技术。适时组织科技人员下乡,为村民讲授有关种植业、林果业和养殖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实施科技扶贫,提高群众的致富本领。
(二)普及农村致富技术,增强村民致富意识
在致富的过程中农民对各种技术知识的需求十分迫切。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对各种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为农村送去致富知识,选择最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的宣传方式,例如一对一帮扶、现场指导、播放录像等。另外,在普及科技的同时要通过帮助农民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减少他们在致富道路上的阻碍。
(三)搞好基层组织建设
针对高何村的党员年龄结构偏于老化,党员文化水平不高,近年来未发展党员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党组织要协调党内关系,排除不和谐因素,按照正规程序发展党员,充分吸收大学生村官到党员队伍,为党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活力。同时,向老党员传授新知识,提高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四)注重生活品质,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一是延续历史文脉,强调村庄的人文因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对农村的文化亮点、历史文脉进行重点梳理和强调,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既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建设有文化品位的新农村。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使建设人文村庄成为全村的共识,凸显村庄的人文亮点。
二是主动组织协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
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五)创造良好环境,着力解决城乡结合部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让村民学会用法律解决问题。
二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