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4:2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文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文学读后感》。

第一篇:外国文学读后感

近日备考之余,读了两本小说。其一是卡尔维诺的《命运交叉得城堡》,其二是博尔赫斯的《私人藏书》。为阅读得冲动、为文学得激情、为考研得填充、为论文得资料。兼而有之吧。

喜欢卡尔维诺,源于王小波。他在一个广播节目《孤岛访谈录》中主持人黄集伟询问王小波,“你读了这么多如你所言现代经典式的小说,谁对你的影响大一些?”王小波回答,“我恐怕主要是以卡尔维诺得小说为摹本吧!他的一些小说跟历史没有关系,他喜欢自由发挥——他的一篇小说叫《我们的祖先》,就叫小说好了,他常常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写出来相当好看,更容易进入一种文学状态,不受现实的约束,和纪实文学也彻底划清了界限。”

在《命运交叉得城堡》里,通过塔罗牌叙述故事,小说中有图画已经不足为奇,比如:《好兵帅克》、《项迪传》等。但是如此多的、特别是每页基本上都空出一个区域摆放塔罗牌,这种形式完全让我眼前一亮。但读至四分之一,不知作者描写与主题有何关联,当读完《命》第一部分时,谜底全部揭开,一切都豁然开朗。这种感觉是我读卡氏作品最让我激情与欣喜得地方。(比如《寒冬夜行人》)

《命》里与其说是一些故事,不如说是一些寓言。此外,作者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或者,已经告诉了我们全部。

而认识博尔赫斯,源于卡尔维诺。《私》是个介绍其钟爱作家与作品的小册子。只是又让我多认识了几个作家。其中介绍斯威夫特时,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读了卡尔维诺的一些作品后,发觉卡氏的作品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得。在《命》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卡氏太过于追求文学的试验和形式,而使文学性稍稍减弱。特别是《命》的后一部分,实在是有点太过‘交叉’。幸好作者及早收手,没有去写第三部分……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在这本书里,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带着我来到了他的童年,在他的童年里,淘气的汤姆索亚带我来到他的家庭,他的学校。

他喜欢和哈克贝恩、乔埃哈波、班恩罗杰、吉姆哈林斯……一起玩耍。他有一次说出了真相,把印第安乔告上法庭,把可怜的墨菲波特解救了出来。又有一次,他把哈克和乔埃叫到荒岛上,来当海盗。还有一次,他把撒切尔法官的女儿贝琪撒切尔从难以走出的“迷宫”里救了出来最后他又和他的好朋友哈克一起寻宝他们把蕴藏在地下的宝藏成功地挖了出来,汤姆又把自己的机智发挥出来了,他把宝藏藏在了两个小口袋里,吃力地运了出来。

汤姆的童年是充满叛逆和冒险的,我希望大家能跟着这个机智勇敢的小主人公,共同感受童心的透明,青春的美丽,人生的温馨,自由的可贵……

让我们为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进入他的童年,进入他的回忆吧!

说到读书,那可是我最大的爱好。我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其中最富有童趣的要数《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文学大师马克.吐温。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主人公汤姆的勇敢和正义。

一天,汤姆和伙伴哈克在坟地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杀人案。但凶手波特却冤枉哈波,于是,哈波被抓了。汤姆决定在法庭上证明一切。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可是杀人案,况且,当时杀人犯波特也在场,他就不怕波特吗?正因为汤姆有超强的正义感,所以他才不顾一切救哈波,要还他清白。我对他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又有一次,汤姆和伙伴贝琪在游玩。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通道又纵横交错的大山洞中迷了路。他们被困在里面几天几夜。贝琪是个女孩,她那时再也走不动了,全靠汤姆冒着生命危险探路,直到走出山洞。

多勇敢啊!在死神面前毫不示弱。汤姆的一举一动,无不证明了他的勇敢。一般的人首先会被自己吓倒,而他却勇敢地面对并解除了所有的困难和危险!

读了这本书,我也变得勇敢正义起来了。现在,我终于明白,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在以后的人生坎坷中,我一定会想起这个名字——汤姆!

第二篇:外国文学经典 老人与海 读后感

《老人与海》 读后感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老人与海》的故事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被我当做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读过了。今日再次翻开这本书,每每读到老人与命运搏斗的精彩之处,还是那样的令人兴奋,令人心潮澎湃。但合上书,回味这个故事,我似乎又体会到了更多。

小说《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古巴老渔夫独自到深海捕鱼,与大海搏斗的故事。老人圣地亚哥生活的境遇可谓是糟透了,不仅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老人的生活也是十分的拮据。人们都说他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他的渔船“帆上用面粉袋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手上有刻得很深的伤疤。”通过这些描述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生活窘迫,饱受岁月摧残的老渔夫形象。在老人圣地亚哥身旁,还有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男孩子。两人的年纪相去甚远,却能彼此理解对方,男孩是老人唯一的,真正的朋友。老人的生活在这个男孩的帮扶下,充满着乐观与希望。他从未绝望,即使运气再不佳,他依旧对自己的捕鱼之行充满信心。到了第八十五天,老人向着更远的海面,向着大鱼的目标,孤身出发了。

在那远离海岸的深海,老人终于钓到了大鱼这是一条比小船还要大的大鱼,这是一条与老人一生从未见到过的大鱼。老人的左手抽筋了,后背被吊索勒破了,三天三夜的搏斗是疲倦的,极度劳累的。在这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老人不仅仅在与大鱼周旋,也在与孤独周旋,与命运周旋。一个渔夫,一条大马林鱼,一条破旧的渔船,一望无际的大海„„就这样,他与大鱼在一根钓索的两头搏斗了三天,大鱼最终被老人杀死捕获。在老人的眼中,或者说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一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较量。在这三天里,孤独的老人对着太阳说话,对着星星说话,对飞过的海鸟说话,对游过的小鱼说话,对每一朵浪花说话,甚至对自已抽筋的左手大声抱怨„„海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老人尊重这条大马林鱼,他产生了恻隐之心,在他眼中,这条大鱼已经不是敌人,而是朋友甚至是家人。可是出于职业习惯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去与鱼抗争,与他眼中的英雄抗争。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老人终于杀死了这条18英尺,重量超过1500磅的大马林鱼。然而这并不是老人与命运抗争的结束。可回航时,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一批又一批鲨鱼的袭击。于是,他用尽一切手段来反击。他先用鱼叉,鱼叉被刺中下沉的鲨鱼带走了;他再把小刀绑在桨把上,刀子又折断了;他又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再用舵把„„老天不曾垂怜这位老人,但老人却也从未屈服。正如老人在勇斗鲨鱼时内心独白中说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是的,即使在回到港湾时老人只剩下了大马林鱼的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及一身伤痛,但老人却也从未被打败过。因为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老渔夫失去了大马林鱼的鱼肉,却赢得了如那大马林鱼鱼骨般的坚毅。我想,老渔夫可以算是胜利者了。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过,他是命运抗争中的胜利者。

圣地亚哥不屈不挠的品格和精湛的捕鱼技巧暗示的正是一种生命长河中一

种永恒的不服输的品质,一种硬汉精神。从圣地亚哥身上,我看到了人在面对生活时应该持有的勇敢、乐观、智慧及耐得住孤独的态度。《老人与海》代表了坚定的决心和与邪恶敌人间的斗争,当一个人很辛苦地等待某件事且他一旦有机会得到它时,他就会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并会下定决心去实现它。这是正是老人的精神支柱,只有实现它,他才会继续他的生活。从捕捉大马林鱼到驱赶凶恶的鲨鱼,整个斗争过程都是一个人在奋斗,在这种情况下才更显示出一个人坚忍不拔的品质。即使是那么劳累他还是把巨大的鱼骨拖回了岸边。也许,圣地亚哥没得到什么东西,但他体验了斗争过程中的胜利。老渔夫的硬汉形象更加明显和突出。这个形象代表了海明威对与自然斗争的理想的价值观,表现了老人骄傲、自信、永不言弃和在重压下的仍保持风度等优秀的品质。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圣地亚哥虽是个硬汉子,他的骨子里透着英雄主义的赞歌,但是老人似乎没有得到一个“英雄”应有的大圆满的结局。在这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中,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至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也许老人最终空剩一副鱼骨架的原因,老人自己已经说出来了:“只怪我出海太远了”。这恰恰就是英雄主义与现实主义中间的鸿沟。如果说小说前一半的捕鱼阶段是小说《老人与海》极力渲染的英雄主义,那么后半段回程中与鲨鱼的搏斗就是作者对英雄主义的某种反思。

老人圣地亚哥有着英雄般的勇敢、乐观与坚毅的精神,可是他却有生活在现实里,没有超人般的能力。在鲨鱼一次次袭来,大马林鱼的鱼肉被一块块撕咬掉,老人的武器渐渐失去后,老人只得对着大马林鱼无助地重复着这样的一句话“我出海太远了。我把你和我都毁了。”战斗到最后,老人失去了所有的武器,也失去了再去战斗的意义。“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象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 正如作者“硬汉作家”海明威自己,由于他写不出被世人认可的佳作而最后选择了自杀,当英雄主义遇到了命运的现实,结局是必将是悲哀的。

无论如何,我还是很喜欢老人坚毅的品质。反思当代的社会,我们追求速度,追求效益,我们似乎完全生活在了现实的世界里,少了点儿理想,少了点儿坚持。试问今日还有几人能有老人圣地亚哥般自信与永不言弃的精神呢?即使面对再多的困苦,再大的挑战,从不放弃,从不妥协。即使结果极有可能是悲剧的,老人还能继续追求他远大的理想。我想生活还是需要理想主义的,因为只有有了理想才有奋斗,才有胜利的可能。即使真的失败了我们也能骄傲的说:我从未被打败过,我可以被毁灭,但永远不能被打败!

第三篇:外国文学《香水》读后感 读书笔记

《香水》

——最香艳的谋杀

在最初,我接触审美这个词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一种审美的体验,书上说审美体验能陶冶人的情操,也可以让一个人注意自己的修养,从而获得人生美丽的一面。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都有对事物的一种独特的见解,我们总是在经历与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处世哲学。

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香水》,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看的一部法国片子。本片主人公——格雷诺耶,一个出生于最肮脏和腐臭的菜市场,却不带任何一点人的气息,一生都在追求最纯粹的美——极度渴望获得绝世香水。然而上帝是公平的,他赋予这位孤独者超凡的能力——拥有可以辨识出上万种物质的气味的嗅觉。从未获得别人关爱的他,在黑暗中获得刚强无比的人格,同时他的心灵也变得扭曲变形。片中的格雷诺耶遇到了卖李果子的少女,风轻拂她的鬈发,他嗅到了能唤起他生命的气息,是的,他爱上了青春少女的体香,为了把这种香味保存下来,他最终走上了杀手的道路。他在无意之中把那位少女错杀,而他却没有恐慌与负罪感,他撕开她的衣服也只是为了闻体香,他发了疯地闻,甚至把味当作水一样用手端起。那晚,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他要去搜集天下最香的香水,于是他有了存在感,他无比喜悦。

其实这里的香水是个隐喻,喻指存在与被认同,没有香气的人等于不存在,他痛苦无比,他以为他要获得自我就得制作出天下最好的香水!对香水的热爱与被认知的迫切感膨胀了他的偏执心理。在杀了26个女孩(女人)之后,他终于搜到了自以为最棒的香水。他的无味无痕迹让警们无法找到他,他肆无忌惮地杀,然后储存她们的体味。或许他以为香气是他们存在的另一种方式吧。

但是在造出最美香水的后一秒,他还是被拘捕了。在万人广场,格雷诺耶穿着华贵的衣服走向绞刑架,他就像个魔术师,世界顿时天昏地暗。他将最美香水挥发,前调——人们认为他是天使,来自天堂;中调——人们疯狂搜寻散发的香气;后调——人们向周围的任何人示爱,纷纷脱下衣服,交欢,乱伦……万人广场集体狂欢!这种来自女人体香的香水,或许是春药,但更多的是让人迸发出对爱的强烈渴求。那时只有格雷诺耶是清醒的,他看到散乱在地上的李子想起那位姑娘,梦中她朝他微笑,他们原本可以相爱,相吻,相知。他终是落泪了,他一生的偏执是个错:他要的不是天下最棒的香水,不是高高在上被人肯定,而是爱!看着底下沉浸在爱欲的人们,他恍然明白自己爱的能力早在偏执与孤寂中,淡褪了。自我,早在追求自我中迷失。在我看来片末是一场最为香艳的谋杀,疯狂的人们被这神秘的香水蛊惑地没有了行动意识,而我却把这部作品所带给我的震撼永远地深藏于心。

第四篇:《苔丝》读后感(大学外国文学论文)

摘要:本文企图从《苔丝》中主人公苔丝小姐性格矛盾入手,分析苔丝的人物形象,剖析苔丝悲剧的原因,并且站在历史所能给予的高度,找寻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关键词:苔丝 软弱 单纯 坚强 维多利亚时代 抗争与迷茫

——小说《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分析

《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和诗人托马斯 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年轻的农村女子苔丝的坎坷经历,也向我们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风貌。

其中,哈代对于小说的主人公苔丝的刻画十分成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就是笔者带着对于本作品的喜爱,希望在个人的浅薄与冒昧之下,用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德比费尔德 苔丝这一经典的女性形象。苔丝在作品中是一个性格丰富、内心复杂的人物。正所谓一切的悲剧都是性格的悲剧,正是苔丝这种既坚强又软弱、既单纯又幼稚的复杂性格,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一:单纯与幼稚的一步之遥

在《苔丝》中,所有的读者都对苔丝的纯洁和天真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这种纯真使得他个人的遭遇为广大读者所同情。苔丝从小在农家长大,有着一个酗酒的父亲和许多兄弟姐妹,家境的贫穷和不完整的教育经历并没有使得他成为像其他许多同龄女子一样的粗鄙的农家女。但是,这使得她对生活出现了逃避的情绪。她先是觉得自己来到世界上就是个错误,还不如死了;同时又对当时的社会变化了解甚少,因此一直像个孩子那样单纯、可爱。他不懂什么是爱情,也不懂与人相处的道理。于是她在将德比家的公子推下马时会害怕和后悔的哭泣,但对德比的侵犯却缺乏防备。她的这种单纯使得读者都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她的单纯也构成了她个性的最鲜明之处。哈代有意将苔丝刻画成一个理想主义的女性,她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之后依然保持这她的纯真。苔丝的内心如同一个天使,毫无害人之心、毫无防人之心,甚至在大部分时间里,连仇恨的情感都是缺乏的。但是,人间终归不是天堂,当过分的单纯遇到风浪,她就显得如此的不堪一击。在苔丝和安吉尔结婚之后,苔丝对于贞洁的在意使得她的行为变得诡异。这一方面来自于丈夫的压力,一方面正是他的单纯使得这白璧上的瑕疵影响了她心中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所有幻想。她用完全的顺从来抗争着命运的不公,她的丈夫离开她到了殖民地,她即便在万分艰苦下也不向安吉尔家索求怜悯。苔丝总是那么单纯,做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这种性格一方面突出了她的坚强与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苔丝在面对社会、家庭、爱情方面的幼稚。在很多时候,理想主义的情绪对于解决现实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这也是苔丝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许,我们终究是渴望看到一个纯洁、单纯的女性形象的。哪怕这种纯真最终铸就了苔丝命运的悲剧,但正因为这悲剧的原因,才使得我们这些同处于世俗的压力之下的人们在小说与现实之间找到某种理想的发泄点。

可是,仅仅是单纯或幼稚,还不足以将苔丝的命运推向深渊。如果说单纯与天真构成了这个人物的血肉,那么内心深处的坚强与软弱,则是这个人物的灵魂。

二:软弱与迷茫

苔丝一直被认为是敢于反抗宗教的虚伪、人性的丑恶与男权的权威的代表,然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在那个时代,女人是男人的依附品,离开了家庭和丈夫,就变得脆弱不堪,苔丝也是如此。但与普通人不同,她是企图反抗的,并且在许多时候将其付诸实践。可是,苔丝所有的反抗都以悲剧收场,这正显示了苔丝性格的决定要素——她的软弱与迷茫。

苔丝先是在在德比的挑逗和强行之下做了他的情妇,后来孩子夭折之后自己为他做了洗礼,但却被牧师否认其合理性,于是她对教会失望。在爱上安吉尔之后,她没有再次鼓足勇气尝试告诉安吉尔自己不幸的过去,在安吉尔离开之后,最终没能坚持下来,又一次回到了德比身边。甚至在逃亡之中,都多次放弃,最终被抓获……

在每次命运的转折,苔丝都是企图反抗的,但没有一次她坚持下来。她总是迷茫和忧郁,常常敢于挺身反抗,却在反抗之后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打败,最后陷入疯狂之中,杀死了德比,并坦然的面对警察的拘捕,最终以自我毁灭作为她最后的反抗。我们看到,苔丝在一开始就对生活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觉得自己活着还不如死去。最后在经历了命运无情的捉弄之后,最终以死亡作为最后的逃避。与其说苔丝敢于反抗命运,不如说她只是敢于逃避命运罢了——无论是从德比家逃走还是离开安吉尔家,他都没有完成从逃避到独立的转化。在内心深处,他是渴望保护和依靠的,到相对好的劳动环境中时,她都会重新拾起对感情的憧憬;他始终不知道是应该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还是应该由他人或者上帝主宰,就在这种迷茫之中,苔丝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并在这种毁灭中结束迷茫、摆脱命运无尽的纠缠。

在那个时代,苔丝作为一个女人已经做了十分顽强的抗争,但是作为一个真正要获得成功和独立的人,显然还不够。

苔丝不像简 爱那样在反抗当中具备独立的人格,她的反抗仅仅是出于对纯洁的守护,因此她缺乏主见,难以坚持且注定失败。也许哈代想给我们刻画的就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以使得仁慈的读者能够从这悲剧中为苔丝的命运感到惋惜,并从一个男作家的角度施以了同情。而《简爱》则站在女性的角度,发表了属于那一时代女性自己的人格宣言。

正如安吉尔所说:“生命是个谜”,而苔丝始终没找到这个谜题的答案。

即便在今天,依然有许多单纯天真的女性像苔丝一样渴望着守护和同情并不惜为此抗争,但是苔丝的命运也告诉我们,软弱与迷茫笼罩下,即便是最美的纯真,也只是易碎的水晶灯,稍遇风浪,便只留一地碎片使人惋惜。

三:维多利亚时代的悲歌

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孕育他的曲折的人生、复杂的社会和漫长的历史。任何敢于反抗命运的人,同时也都背负着岁月施与他的教化与伤害。

《苔丝》主人公苔丝小姐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剧。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巅峰时期。殖民地的扩张达到顶点,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日新月异,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大批农村人口失业,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原本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开始动摇——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因此,许多诗人、画家与文学家开始怀念起“单纯”的中世纪,于是便有了《苔丝》。

苔丝拥有者中世纪的单纯浪漫的少女情怀,却生在一个工业与资本主宰的时代,她要面对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苔丝是19世纪的“夏洛特夫人”,被资本家、各种奢侈腐化的贵族和无情的剥削囚禁在“牢笼”之中,却没有“兰斯洛特”来拯救她。苔丝的真实姓氏德伯就来源于骑士,但却早已衰落的一无所有,相反,新兴的资产阶级却用金钱买到了贵族的头衔,这就是一种讽刺和预言。苔丝迷茫着,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属于这个物欲横流时代的内心,她是渴望一格属于她的骑士来保护她的,但如同他那衰落的姓氏一样,那个时代一去不返了。

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的英国在强盛之中也孕育了许多问题,小说中那虚伪的贵族、狭隘的牧师、理想主义的资产阶级昭示着日不落帝国的盛极必衰。苔丝这个属于中世纪的美丽女子,游离于这一时代之外,发现自己既不属于被人剥削的劳动阶级,也无法接受贵族的虚荣。他找不到自己的路,却又不接受别人的路;他可以宽恕爱人,但爱人却没有宽恕她。维多利亚时代将新的罪恶和无情的剥削带给英国,却又保留着旧时代的傲慢与偏见。而苔丝既守着旧时代的纯真与善良,又敢于“灵魂出窍,游离于星空之间”挑战思想的束缚,他在一方面恪守着旧的美好的理想主义性格,又在另一方面独立的思考着精神世界的问题,她是浪漫与温柔的化身,也是软弱和坚强的结合。苔丝的性格就像洋葱,每剥一层就发现更深的秘密,但在这剖析当中难免使人泪下——不仅仅是感动与同情,还有如洋葱汁一样对时代的辛辣揭露。《苔丝》是哈代的一把利剑,刺中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心脏。直到今天,当我们每每读及苔丝的悲剧,依旧会感叹命运的离奇与无奈。有缺点的,反而才是完美的,而像苔丝这样完美的女性,生于一个错误的时代,恰恰就是她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英国在那个时代的伤疤,甚至在今天,类似苔丝小姐这样的悲剧,也在时常上演着。文学是一面镜子,充满了离奇、幽怨、感人的故事,它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体验,也激励着我们对于人生与人性的思考。一部名著,一个经典的人物,其经典之处必定是由于其中某些亘古的东西。这种亘古情感的揭露,对于我们来说,一直都不仅仅是内心深处小小的涟漪,还有对于生命深沉的思考。

第五篇:外国文学读后感 列那狐传奇

《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多么像童话故事的故事诗,以一只狐狸为主角,围绕它与狼舅舅、狗熊勃伦、狮子国王以及其他一些小动物在森林里发生的故事。如果加上动物之间原本四分五裂,各据一角,在经历某次劫难之时共同度过,领悟友谊的珍贵,终于相亲相爱,就是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而列那狐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中世纪文学中最重要的反封建讽刺作品,便在于它不同以往的叙事情节,在作品中刻画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等,而这一片弱肉强食的森林即是代指黑暗的封建社会,从而揭露了重重矛盾,不再是个童话故事。

在这本书里,列那狐无疑是最聪明的,它把灰狼、狗熊、狮王、王爷等都耍的团团转,它眼珠一转,一条计谋便诞生了。列那的这股聪明劲与其他动物的愚昧无知形成鲜明对比对照,又似乎是一个完全的叛逆者。一方面,它设计陷害狗熊勃伦、大灰狼等在森林中霸占一席之地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花言巧语哄骗麻雀、鸭、兔等善良又没有防卫能力的弱小动物。它成为整个森林的对抗者,注定是不会有圆满的结局的。这也揭示了在以森林为喻的封建社会里,列那作为一个反封建者,尽管机智灵敏,仍然势单力薄,无法获得成功。而同时列那肆意凌虐森林中的动物,以一个封建社会的贵族身份残忍地欺压处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因此一般读过此书的儿童是绝对不会喜欢列那这样的角色的,列那不是童话中的和善温顺的动物,是中世纪封建社会充满欺诈、掠夺和弱肉强食的最好例证。

列那不仅仅智慧机敏,还懂得审时度势,具体表现可称为恃强凌弱,欺软怕硬。它有一项很强的本领,即装死,这项本领在列那偷鱼,真假狐皮等章节中都有涉及,在泥地里打几个滚,四脚朝天地躺到路中央,骗过商贩们,躲在车筐里偷走鳗鱼或者是倒挂在墙上纹丝不动,装作已经被剥下的狐皮逃过一劫。光光想象这些装死的情节就会觉得非常有趣,它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姿态不仅不卑微狼狈,而且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只古灵精怪的狐狸真是让人觉得可恨又可爱,在列那被审判的章节,群兽在国王诺勃雷前进行申诉,因为列那的缺席而肆无忌惮地控诉所有列那种种恶劣行为。我认为这个章节必须从两方面来看待。首先,作为弱小动物的一方,他们没有实力与列那进行斗争,只能依赖强权统治的国王和律法来维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而狮王竟因为想占有列那传说中的绝无仅有的宝藏而轻易受骗,赦免它犯下的罪,同意列那用朝圣这样荒唐的借口赎罪,足可见作为一方统治者,不仅不明察秋毫,反而贪婪愚蠢,是多大的讽刺。其次,灰狼和狗熊这些森林里的强者们,玩的只是和列那互相争夺利益的把戏。列那的存在对他们的既得利益是一种威胁,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除掉列那。在国王面前,收起了自己的丑恶嘴脸,显得十分楚楚可怜,他们在本书中是绝对的反派,也成了外强中干的被嘲讽者。

《列那狐的故事》以童话般的语言刻画出的是如此尖锐又深刻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萦绕着掠夺和弱肉强食,它终将崩塌。

下载外国文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文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国文学参考书目[★]

    外国文学参考书目 一、古代——18世纪欧洲文学:(按时期排列) 1、《希腊神话和传说》2、《圣经》3、《圣经故事》4、《罗马神话故事》5、《北欧神话故事》6、《伊里昂纪》7、《......

    《外国文学》教案

    《外国文学史》是一门系统讲授外国文学发展史及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发展规律,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去观察、分析丰富复......

    外国文学教案

    外国文学教案 1 第一章 欧洲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上古文学指古希腊、罗马文学,也叫古代文学,是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中古文......

    外国文学复习题

    1、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太阳照样升起》,该书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2、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有《椅子》的作者尤内斯库和《等......

    外国文学 复习资料

    混沌神 哈俄斯 大地女神 盖亚 天神2 乌拉诺斯 天神3 宙斯 天后 赫拉 海洋神 波塞冬 农神 得墨忒耳 太阳神 阿波罗 战神 阿瑞斯 火神 赫淮托斯托 神使 赫尔墨斯 女战神 雅典......

    外国文学书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荷马史诗》 2、《俄狄浦斯王》 3、《神曲》 4、《十日谈》 5、《堂吉诃德》 6、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7、《伪君子》、《悭......

    外国文学赏析

    文学是个严肃的话题,我不敢妄下结论,不过在这里我简单谈一点对当代作家郭敬明的两本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和《悲伤逆流成河》的想法。说实话,感觉两者都各有所长吧。 我认为......

    外国文学教案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现在的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他年轻时曾经梦想成为画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