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1.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著作,全诗共14233行,分为(ABC)A地狱B炼狱C天堂D新生
2.下列哪些作者被称为 从中世纪向近代文学过渡的标志(C)A荷马B维吉尔C但丁D莎士比亚
3.中世纪中期欧洲文学的主要形式是(BCD)
A教会文学B英雄史诗C骑士文学D封建统治
4.中世纪时期教诲进行神权统治的主要武器是(A)A《圣经》B宗教C神权D封建统治
5.古希腊文学三大悲剧以及喜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洛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
6.古希腊文明产生的条件有(地理条件历史原因资产阶级的提倡与重视)
7.古希腊文学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有(悲剧和喜剧)
8.古希腊文学中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希腊人围攻特洛亚城的故事;伊大嘉国王奥德修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回国途中在海上漂流10年的故事。)
9.古希腊神话的内容特别之丰富,具有(D)的特点 A人类的特点B传说C超现实D人神共性
10.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所创作的《伊维特》被誉为(欧洲“文人史诗”的范本和开端)
11.《伊利亚特》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战争观?
答:《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它与其他军事题材的作品的战争观念不同。古今中外的其他军事题材的作品,对参战者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伊利亚特》则例外,史诗把战争当做既光荣又有力利的事业,没有涉及战争的道义问题,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史诗洋溢着对战争双方的热情歌颂与肯定。
12.简述《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
答:荷马史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它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史诗是题材重大、主题崇高的英雄史诗;史诗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剪裁得当;史诗中蕴含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因素;其语言都是从民间口头语言发展而来的,生动、准确、富于形象性,具有立体感,增添了表达的色彩和史诗的魅力。
13.《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的艺术形象?
答:《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神话。作者赋予这个神话以崭新的意义,描绘了一个热爱人类、反抗暴君、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当时新兴工商业民主派的化身,表现了雅典民主派战胜贵族奴隶主统治、建立民主政治的决心和力量以及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激励人们为正义事业而坚持斗争并赢得最后的胜利。
14.简要的阐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创作的主要特点及贡献?
答:他们的创作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三个阶段的社会生活和古希腊悲剧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埃斯库罗斯的创作多取材于神话,善于通过神话题材展示自己时代的民主斗争,洋溢着乐观战斗精神。他是古希腊悲剧的奠基人,被誉为“悲剧之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品。他最早采用两个演员,使对话成为主要成分,促进了戏剧的发展,采用布景、高底靴、定型面具、鲜艳服装和庄严舞蹈,使悲剧具有完备形式。他首创三联剧的形式以描写悲剧英雄的命运。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建立在人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与命运的冲突上,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的世界观。他把演员增加到三个,加强了对话和戏剧动作,减少合唱队作用,使剧情更加复杂化。并打破三联剧的形式,用一出悲剧集中表现复杂尖锐的戏剧冲突。
欧里庇得斯改造神话题材,真实的反映了民主制衰落时期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内战时期和妇女问题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是欧洲文学史上“问题剧”的最早创始者。心理描写细致深刻,是诗人对悲剧艺术的重大贡献。创造出“悲喜剧”,为“新喜剧”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论述题:
1.论述《神曲》中所反映的思想的两面性。
答:《神曲》的两面性,分别是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进步性:1.《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还洋溢着鲜
明的现实性;2.作者深刻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对教会和宗教神学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和揭露;3.热情歌颂现实生活的意义及其本身的价值;4.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实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5.反对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
6.作品广泛的描绘了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状况。
二、局限性:1.作品中洋溢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但是作者又把现实生
活看做来世永生的准备;2.作品崇尚纯洁的爱情,但又根据中世纪的道德标准将恋人视为贪色的罪人,将之放入地狱接收惩戒;3.作品中召唤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识的话语已成名言,但又表明了理性的软弱;4.作品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对其痛加鞭笞,又将其视为危难中的救星。
2.请根据你所赏析的任意一篇外国名著写一篇读后感。(500-800字)。
读《飞鸟集》有感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那天在宿舍上网,我无意中浏览到泰戈尔的《飞鸟集》,随便看了看,不禁感叹:这些隽永的文字洋溢着生命的智慧。
其实以前我所知道的泰戈尔,仅仅局限于“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句名言,现在仔细的品读着泰戈尔的其他文字,无处不散发着纯净而又富有内涵的气息,让人一同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泰戈尔时时刻刻都在表达着:我们都应该有意义的活着。
凝神于这些文字,你会感受到泰戈尔拥有着一颗炽热的心灵,而且他极强的洞察力赋予了生活以丰富而睿永的内涵,铺陈开他所希冀的那种恬静又不失“爱”的生活。泰戈尔不仅对“生活”充满爱,他对“青春”同样富含深情。
在泰戈尔的《飞鸟集》中俯拾皆是关于青春的隽永文字,“在你青春的无忧无虑的生涯里,你屋子里所有的门户始终洞开着。”,在我正青春的时候读着这些话,刹那间心头涌过一丝对茫无涯际的未来的畏惧,但更多的是拥有了对抗未来挑战的决心和信心,我不希望当我双鬓灰白的时候回顾青春是以一种后悔伤感的心态,正如泰戈尔所说的,我想要“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收获我一生的果实。
《飞鸟集》中所谈及到的人生哲理还有很多很多,关于时间——“时间是变化之财富,时钟亦步亦趋,却只产生变化而不产生财富‘”,关于母亲——“我是黑暗中的孩子。我从夜的床罩伸出双手,母亲’”,关于友情——“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受到玷污。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必须牺牲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能真的达到完美的境界了。”……
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我真的是感慨良多,字里行间满是人生永恒的智慧,我相信它所有的读者都会从中受到有益的熏陶,有益于人生的熏陶。
第二篇:外国文学 复习资料
混沌神 哈俄斯 大地女神 盖亚 天神2 乌拉诺斯 天神3 宙斯 天后 赫拉 海洋神 波塞冬 农神 得墨忒耳 太阳神 阿波罗 战神 阿瑞斯 火神 赫淮托斯托 神使 赫尔墨斯 女战神 雅典娜 爱神 阿芙洛狄忒 月神 阿耳特弥斯 家神 赫斯提亚两希文明 古希腊 古希伯来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直接描写特洛伊战争和参战英雄 赞美英雄的刚强威武 机智勇敢 讴歌他们在战争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表现出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奥德赛—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战后还乡 还上冒险的故事 讴歌古代英雄在抗战中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 表达了人民对部落集体和家乡故土的依恋之情(奥德修斯绝顶聪明 机智 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勇敢坚强善于克制会用计谋 热爱家乡 忠于家庭 狡猾多疑 形象封面多层面)
古希腊戏剧 悲剧起源于春 喜剧起源于秋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普罗米修斯横劝他人牺牲自己)1.加入了第二个演员2.缩减了合唱队3.创造了舞台背景 运用华丽的服装和高底靴索福克勒斯 戏剧艺术上的荷马(俄狄浦斯王 表现人与命运的冲突)1人物性格发展推动情节发展2增加第三个演员3使歌队由旁观着变为这个题的有机部分4不再写三部曲而是三个独立的悲剧欧里庇得斯 舞台上的哲学家(美狄亚表现对妇女出境的同情对罪恶社会的痛恨)1扩大喜剧题材2坚持写实手法3注意心理描写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阿卡奈人
骑士文学 盛行于中世纪西欧 反应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他们以能取得贵妇人欢心 能在历险中取得胜利为最高荣誉 不顾基督教处世思想和禁欲主义而要求享受生活12 13 世纪是骑士文学的繁荣时期 以法国为最盛骑士文学分两大类 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 主题是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 即典雅的爱情尤以破晓歌著名 描写骑士与贵妇人夜晚幽会黎明分离的依依惜别之情 有反宗教禁欲束缚的意义 是近代欧洲人文主义爱情作品的发端 骑士之爱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个人之爱)骑士传奇(是一种叙事诗 兴旺与法国北方 其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成为了赢得贵妇人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异教徒斗争)
但丁 神曲 意大利 采用梦幻文学形式幻游宇宙 主题:探索诗人自身意大利民族乃至人类的未来命运 结论是 意大利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必须在信仰的启示下 以理性的规范行为实行道德完善和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 才能与最高真理合一获得光明前途 其艺术成就1结构上借助基督教救赎的观念和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神学教义结构全诗2采用通俗的比喻 丰富的想象和富于戏剧性的场面3采用予以象征手法4语言上大胆使用意大利俗语并采用三韵句韵律意义:是意大利社会现实的缩影 表现出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热泪对智慧和理想的追求
文艺复兴运动:十四到十六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口号下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主流 思想特点:1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性人权2否定禁欲主义 赞美现世生活3批判蒙昧主义颂扬文化知识4反对封建制度主张建立中央主权的统一国家 艺术特点:1表现手法上 枪挑直接观察生活具体真实描写现实世界2人物形象上注意从矛盾冲突和发展中塑造形象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人物3在文学语言上打破封建制定必须用拉丁文的思想 代之以各种生活化语言4文学体裁上有多方面创新有悲喜剧产生 使戏剧更
符合生活赞美诗也更有真挚爱情
塞万提斯西班牙 堂吉诃德骑士小说 一个可笑可乐的人物 可爱可敬 可悲可叹 表现两对矛盾 崇高的理想和残酷无情的客观现实高尚的动机和美好的初衷与显示效果
莎士比亚 英 历史剧(特点1概括英国一百余年**历史 总结历史教训2歌颂民族国家形成 谴责封建领土之间不义战争)喜剧(1 主题友谊婚姻爱情2情节生动丰富非同凡俗3风格笔触幽默欢快抒情如诗如画4人物塑造了一批勇敢过人机智执着温柔风趣的女主人公)悲剧(1内容夺权与反夺权尤以王权的输死战争2主题夺权夺利的罪恶活动层出不穷的阴谋诡计3人物国王王子公主朝臣将军具有巨人性格处于尖锐斗争中心 性格发展之至毁灭4风格悲壮崇高震撼人心0威尼斯商人:三线索1借债割肉2挑匣选婚3捐款私奔 主题肯定并赞美安东尼奥鲍西亚等人的友谊爱情为重要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 否定宁谴责了以夏洛克为代表的唯利是图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夏洛克败诉和咱队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美好结局 歌颂了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胜利
古典主义 主张以古典作家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学习创作经验从古典文学中寻找素材甚至强调三大特证:政治上用户王权 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2思想基础是唯理主义哲学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个人情感理性的冲突3艺术上注重艺术形式对各种题材做严格界定并把它们分为高级体和低级体禁止混淆并制定了种种清规戒律4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 历史作用:盛行于两个世纪对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三一律:内涵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 规定 一出戏只有一条情节喜剧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 剧中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性评说是戏剧结构严谨清洁剂中悬念强烈冲突迅速展开达到高潮
启蒙文学:18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型时期对整个欧洲社会腐败 封建势力通资产阶级矛盾日益激化顺应这一历史要求 在文化领域星期的思想文化变革成为···特点:1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烈的战斗性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 制度和天主教会 揭露和批判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2把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描写资产阶级和平民的悲欢离合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3创造哲理小说正剧等新的文学形式4启蒙文学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 卢梭 三大贡献:强调感情描写在文学中的地位 倡导描写大自然对大自然有无限热爱 对自我作热忱的赞颂 《新爱洛伊丝》朱丽:朱丽温柔软弱,但她的软弱曾使她在婚姻上改变初衷,她的“软弱”不是惧怕父亲的暴虐,她曾勇敢反抗,她对封建家长发出了愤慨的控诉:然而她受旧道德影响较深,没有勇气对抗父亲她的“温柔”和最爱美德的特点又使她成为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中心人物。主要用五个朋友相互间的通信这一单纯的手法构成,紧紧围绕朱丽、圣普乐、沃尔玛三个人物的友谊和婚恋这一中心主题来展开情节,竟将全部内容有机的糅进主人公们的故事中去,故能多侧面多层次的刻画人物,又让读者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运上,悬念迭出,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圣普
乐:他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其性格热烈、英勇、坚强。沃尔玛:他也是新人中的一员,他原是俄国接近宫廷的大贵族,但他背叛了其阶级及传统信仰,酷爱根据理性重新观察生活。他性格理智、沉着、善解人意、心怀坦荡.通过圣普乐在巴黎的见闻及对华莱山人民淳朴道德风貌的赞扬与贵族恶习作比较进一步揭露贵族文明和道的习俗对自然人性的吹残
笛福 英国 鲁滨逊漂流记 从精力上来看是个勇于进取和冒险的资产者 他不满平庸 不甘守业一心想去海外冒险开辟事业 占有世界创业扬名反映出当时信心资产阶级时代的面貌 从一个富余劳动热情的资产者他不畏艰难劳苦 不怕失败挫折品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艰苦创业 创造自己的小王国表现出坚毅和实干的精神是人类由荒芜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最后也有资本主义海外殖民者特征 他贩卖黑奴经营种植园对领土具有强烈的占有欲 用代表资产主义文明的两手 小说价值:可以认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时代风貌 主人公是资产阶级的英雄 都具有阶级理念 创新艺术:与过去传奇不同 主人公是普通中产阶级人物以第一人称自述 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信以为真 具体行动和环境描写
浪漫主义 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制度衰亡 资本主义上升这一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产生的原因:当时欧洲社会政治条件 哲学和社会科学思潮影响 文学运动变革的规律 基本特征:1强烈的主观性 不喜欢如实描写现实 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特别注意抒情2寄情山水赞美大自然 一大自然为描写歌颂的对象 抒发对大自然的主观感受 以寄托理想 用大自然的美反应社会的丑3中世纪民间文学传统 采用民间文学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 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建立4运用夸张和对照 描写异乎寻常的情节 自然环境和人物 运用华丽的词藻和丰富的比喻 5最常用的体裁是抒情诗及历史剧历史小说
湖畔派:18世纪末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 柯尔律治骚塞三人因其都在英国西北部湖区隐居而得名 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现金交易关系 极为反感 向往中古封建社会 讴歌宗法式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 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 选择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 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淳朴 否定丑恶的现代城市文明
雨果 法 巴黎圣母院 人物分析:艾斯梅拉尔达 美丽纯洁善良 对穷苦弱者充满同情 对爱情忠贞不渝 对伪善嫉恶如仇 宁死不向邪恶屈服 他的无辜毁灭激起人们对中世纪和一切罪恶的极大愤怒 克洛德 教会势力代表 淫邪虚伪凶残的代身 通过对其揭露 有力揭露天主教会的黑暗和反对人民本质 但他内心人性与宗教信仰的强烈冲突 表现宗教束缚人性欲望 作者企图说明他也是禁欲主义的牺牲品。艺术特点:1紧张奇异的故事情节2对照原则的广泛运用 丑就再美的身边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外貌到心灵多为对照 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寸照成鲜明反差相得益彰4色彩缤纷的景色描写 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思想倾向:真实记录了人民之苦难专制之残暴教会之为善丑恶 传达了人民反封建教会的强烈愿望
普希金 俄国 俄国积极浪漫主义伟大代表 又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俄国文学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叶普盖尼 奥涅金》准确概括了当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 但最终未能跳出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惨命运 俄国文学中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现实主义 18世纪继承流浪汉小说传统 不写脱离现实的故事 而以社会生活为题材 普通人物为主人公 多含对现实批判 反映了资产阶级主义初期矛盾 情节中时空严密 重视性格塑造 心理刻画和环境描写 使用日常生活语言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特点:1既揭批贵族亦针对大资2被称为最精确的现实主义 艺术上成熟 尤其是结构 英国特点:1表现劳资矛盾2人道主义改良主义色彩浓 劝善与道德说教 温情脉脉3关注下层人民 小人物 俄国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 作者辈出 成就巨大 又称自然派 特点:1独特主题 批判农奴制2作家多为贵族出身 作品人物也多为贵族3思想历史感 责任感 文学发展与俄国解放运动同步 4创作与批判互促 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80年代才形成 特点:1从民主主义理想出发 批判资罪恶2追求自由平等理想 民主性人性强
巴尔扎克 法国 人间喜剧 题目模仿但丁神曲 结构方式1为分类整理2为人物再现 三大主题:1贵族阶级没落衰亡史2资产阶级发家史3揭露金钱罪恶和社会中人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高老头》人物分析:高老头 被金钱毁灭的父爱典型 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志 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的感情 两者构成了高老头的矛盾性格 其性格矛盾是宗法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产物 他的惨死是金钱毁灭人性 败坏良心 破坏家庭的证明 其悲剧是宗法制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 拉斯蒂涅 贵族子弟蜕变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 鲍赛昂夫人 被资产阶级赶下历史舞台的贵族代表 该形象的意义 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伏脱冷 被通缉的在逃疑犯 混世魔王 艺术成就1精细而富有特征的典型环境 即为在线生活 更为刻画人物性格 巴黎不同阶级不同等级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拉丁区的伏盖公寓 这是下等人的寄居地2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巴尔扎克塑造了高里奥 拉斯蒂涅 鲍赛昂夫人 伏脱冷等典型形象而且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3精致的结构以叙述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钱财遭抛弃为中心情节 以拉斯蒂涅为中心任务通过他的活动穿针引线 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系起来4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A伏盖公寓与鲍赛昂府的强烈对比B高贵庄重的鲍赛昂夫人与粗俗强悍的伏脱冷的鲜明对比C高老头的穷奢极欲与高老头的穷困的对比D鲍赛昂夫人隐退时热闹的场面与凄凉心情的对比
左拉 法国 他的自然文学创作原则1写小说就像在实验室做实验不应该受到社会规律支配而推崇写人的生理本能 2强调创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3主张作家丰守客观原则 反对作家在作品中直接做政治道德美学的评价 《卢贡马卡尔家族》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自然史和社会史描绘了拿破仑第三时代的社会风俗画 海外殖民冒险狂热 反映19世纪后期法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
哈代 英国 现代性:注意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1创作主题的现代性A表现了工业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冲突 创作第一主题B人的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冲突 理性与现实的冲突成为小说的背景打通了20世纪小说的血脉 人的精神和归居问题 人的自然感情被压抑到极致 成为社会一代的工程 人天生超脱自己的局限 得到的是不需要的 需要的是永远得不到的 异代是西方现代数以文学的核心主题 哈代是异化文学的先驱2艺术特色的现代性A情节得淡化B开放性结局C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a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意义 万物枯荣与人命运相对照 都赋予象征意味b时间的循环型c
空间的重复性《德伯家的苔丝》悲剧的原因:工业资本日益占领农村 农村经济破产个体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 沦为雇佣劳动者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泛滥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安娜形象分析:1不满封建婚姻追求挚爱 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2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生命的唯一途径他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于此 赋予它新生的是爱情置他于死地的也是爱情3他的死有社会原因神权天权的压迫和爱情的幻灭 也有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和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4作者对安娜主要是同情但又从宗教观念出发对他进行谴责5形象意义 勇敢向权威力量和传统观点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她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吉蒂 托尔斯泰女性的理想化身
渥伦斯基 在贵族青年中不是最坏的 对安娜也是铮铮的感情 没有勇气与上流社会决裂 是个洛夫 是安娜进退维谷
列文 托尔斯泰这一时期思想和心境的真实流露 自传性人物 最后在家庭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 皈依上帝爱人如己
高乃依 熙德 西班牙 责任和爱情的冲突从艺术角度看是一部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它不仅描写人物异常生动真实,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还如实地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作品的语言淳朴自然,笔法简练生动,许多场景,寥寥几笔,便形象地展示在眼前。唐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这对情人的父亲,却因国王选太子师傅一事而争吵起来,话不投机时,施曼娜父亲干脆打了对方一记耳光。唐罗狄克的父亲跑回家中,向儿子说明了经过。儿子心中顿时矛盾起来,父仇不可不报,但对方又是爱人的父亲,要父亲还是要爱人?终于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亲,并在决斗中杀死了爱人的父亲。自己的父亲竟被爱人所杀,施曼娜心中也万分矛盾。最后她下决心要向国王请求处死唐罗狄克。正当她打定主意时,唐罗狄克手里拿着剑请求施曼娜杀死他。剧情的发展是,唐罗狄克在阻击摩尔人的战斗中立了功,施曼娜也因深爱唐罗狄克而原谅了他
伏尔泰 法国《老实人》哲理小说代表作。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他的老师)的乐观主义哲学: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他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
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作品中揭露了封建君主的专制蛮横,天主教会的虚伪和压迫愚弄人民的残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对人民悲惨的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的天真无知。作者用第三者的口吻在讲述着故事,笔调出奇的冷静,从容,我们看不到多少作者的评论,一切顺其自由的发展,目的在于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感。艺术的反差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振,看到作者如此冷峻的语气,我们也才明白要严肃来读这部作品,而在阅读中严肃的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冷静的审视着这一切。“老实人”这个概念在作品中,作者赋予它一个特定的的内涵,除了说他生性温和,性格率直,思想单纯外,作者更多的是把老实人塑造成为一个盲目崇拜完美主义者,行为是愚蠢可笑的。作者是通过对老实人一路上不幸的遭遇,甚至近似于天方夜谭的旅程来表现社会现实的残酷,以至于老实人幻想破灭的必然性。像黄金国那样理想的国度,从某个意义上讲就是作者的理想,可是这与现实的冲突表明了它们是不会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直线。老实人不懂得去反抗,他的一生更多是在别人的掌控下过活,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任由这世界伤害自己,他也无力甚至没有意识去抗争,这样的老实人其实是可悲的。
第三篇: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最早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定义的是:高尔基。
2.左拉的《萌芽》是在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反映工人阶级罢工斗争的作品。
3.斯丹达尔的文艺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篇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宣言。
4.巴尔扎克擅长从经济角度表现现实。
5.福楼拜是第一个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
6.罗曼罗兰的《母与子》标志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结束。同时代表他思想发展进程最高水平。
7.罗曼罗兰从1931年《向过去告别》转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8.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是第一部正面表现劳资矛盾,工人罢工的作品。
9.简。奥斯汀被称为“英国小说之母”。
10哈代的第一部性格与环境小说是《绿荫下》。
11.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12.《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同时也是俄国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同时是一部诗集小说。
13果戈理的《死灵魂》被别林斯基评价为“文坛上化时代的巨著”。
14.最能表现屠格涅夫对艺术的真挚诚实的态度的是他的散文诗。
15.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作家是:契诃夫。
16.契诃夫的作品《变色龙》中最大的反动军统是:奥楚蔑洛夫。
17.《套中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主人公是别里科夫。
18.瑞典的作家拉格洛夫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19.易卜生的作品《玩偶之家》中的人民公敌是:斯多克芒医生。
20.欧文被称为是美国文学之父,他的《见闻札记》成为美国文学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21.美国第一部废奴小说是:海尔德列斯《白奴》。
22.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小说是:《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
23.海鸣威的“冰山理论”是在《死在午后》中提出的。
24.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首先在法国发展。
25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是1830年斯丹达尔的《红与黑》。
26.《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
27.《茨冈》标志普希金创作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
28.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有20部长篇小说,它的副标题是: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29.斯丹达尔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政论小说的作品是:《阿尔芒斯》。
30.最著名的废奴文学是:斯托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二、多选题。
1俄国文学上三大文艺理论家分别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
3.《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不足在:(1)文笔有些粗糙;(2)风格稍显滞重。
4.罗曼罗兰的传记作品有:《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甘地传》。
5.英国文学史上前期的代表作家有: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后期代表作家有:哈代、萧伯恩、高尔斯华绥。马克思对前期作家群评价很高,说他们是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6.英国维多利亚四女杰:夏洛蒂、艾米莉、安妮、盖斯凯尔夫人。
7.狄更斯的代表作《双城记》中的主要人物有:梅尼特医生、厄弗里蒙侯爵、路茜、得伐
石、得伐石太太(狄尔丝)、查理斯。伐尔那、卡尔登。
8.《双城记》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伦敦。
9.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有:《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10.普希金的南方组诗(南方长诗)有:《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茨冈》。
11.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有:《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
12.最能体现梅里美创作风格的作品有:《高龙巴》、《嘉尔曼》。
13.果戈理《死魂灵》中的五个地主是:玛尼罗夫、科科罗潘契加、罗士特来夫、梭巴凯维奇、泼留希金。
15.十九世纪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物种进化论。
16.美国现实主义有两种倾向:微笑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微笑现实主义的代表人有:豪威尔斯、欧亨利。詹姆斯;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马克吐温、诺里斯、克莱恩。
17.俄国文学三巨头: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18.屠格涅夫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猎人笔记式”也叫“小玻璃瓶式”、六部长篇式、“悲剧性爱情中篇式”。
三、名词解释。
1.于连式英雄:他们出生于中小资产阶级,有才华有抱负,但受至压抑无法发挥,于是起来反抗,他们目空一切,孤军奋斗,但若能起得名义,地位、金钱,就可能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于连是这一形象第一人物,具有开创意义。
2.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矛盾的世界观的产物,也是巴尔扎克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对历史规律进行再认识的结果,它包括巴尔扎克的九十多部小说,塑造了二千四百七十二个人物形象,包含三个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它是一部包含着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一部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
3.托尔斯泰主义:它是托尔斯泰晚期时所形成的世界观,其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实现博爱精神,这种思想体系具有麻痹人民,帮助反动统治的作用,因而在本质上是反动的落后的。
4.迷茫的一代:是被帝国主义战争所摧残的一代青年,他们怀着光荣神圣爱国之类的思想参加战争,却发现战争是骗局,是灾难,于是理想破灭,内心痛苦,忧伤彷徨,他们厌恶战争,反对战争,但除此之外,对一切都感到茫然,《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就是迷茫一代的典型代表。
5.冰山理论:是海鸣威在《死在午后》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冰山在海面上动非常庄严雄伟,这是因为冰山有八分之一深在海面上,而有八分之七在海下面,因此在他的文学作品也要像冰山一样,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而让其余的八分之七在水下,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且耐人寻味;它的主要内容是简洁凝练,含蓄深沉、优美的散文化风格,并且具有象征意义。
6.社会问题剧: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从多方面剖析社会问题,使矛盾尖锐突出,启发观众思考和引起争论,从而引导人民起而改革社会弊端。
7.多余人形象: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文学中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们是贵族知识分子,受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开始觉醒,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不甘心沉沦,不站在政府一边,但他们受旧意识的影响,有利己主义思想,脱离人民,找不到出路,没有走上革命的道路,浪费了青春才华,他们高傲孤独,忧郁痛苦,是反动政府和人民都不需要的多余的人。代表人物有: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勃罗犘夫。
8.废奴文学:是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前身,其基本内容是揭露美国奴隶制的罪恶,宣扬废除奴隶制的文学。
9.土壤派: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民是土壤,人民反对革命,因此在俄国不存在革命的土壤,会必须需要用基督教的教义忍耐、宽恕等来改变社会现象。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答:(1)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当代社会风貌,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再现现实,而《红与黑》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2)大量的揭露社会矛盾,深入揭示阶级斗争(A.小说描写的政治密谋黒会在历史上却有史实;B.小说大力突出金钱的作用和金钱的毒害)。(3)开创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典型形象(于连式英雄形象)。(4)开创了现实主义心理描写的创作手法。
2.《红与黑》中的“红”与“黑”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1)红指拿破仑军队的军服,象征军功,于连所生活的时期是复辟时期,他的思想跃进,共和军、拿破仑象征革命,因此红象征军功,革命。(2)黑象征宗教人员所穿的道袍、复辟势力,象征反革命。斯丹达尔的意图是用“红”与“黑”来象征革命势力和反革命势力之间的斗争。
3.《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答:思想内容:(1)贵族阶级日益衰亡;(2)资产阶级日益得势;(3)批判金钱罪恶。艺术成就:(1)现实、历史、哲理的高度结合;(2)人物环境的有机统一;(4)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A.精确的外貌描写;B.个性化语言的使用;C.用夸张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4)“人物再现法”的独特创造。
4.福楼拜的创作特色。
答:(1)着重揭露社会风气;(2)真实描写人物环境;(3)冷静解剖人物心理;(4)刻意追求完美形式。
5.《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
答:(1)爱玛:在当时社会风气(空虚、鄙俗、腐朽、堕落)的腐蚀和逼迫之下堕落毁灭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2)赖昂:情场星秀。
6.为什么说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答:因为她内心洁白无瑕。(1)她不以外貌作为生活资本;(2)没有虚荣心,不羡慕富贵荣华;(3)勤劳善良;(4)对感情真诚。
7.果戈理《死魂灵》中的五个地主形象。
答:(1)玛尼罗夫:丧失了生活能力,寄生虫式的地主;(2)科罗潘契加:为求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贪财省俭的地主;(3)罗士特来夫:兽性十足,流氓无赖,地方恶霸式地主;(4)梭巴凯维奇:凶恶、狡猾、资产阶级化的地主;(5)泼留希金:处于垂死阶段的俄国贵族地主典型。
8.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离家出走的意义何在?
答:(1)宣扬妇女解放思想;(2)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法律、道德、宗教以及小市民的庸俗自私。(娜拉是一个善良真诚,勇于追求独立自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9.《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答:(1)出色的心理刻画。(2)追溯手法的运用。(3)社会问题的独创(A.把社会生活与舞台艺术有机结合;B.重在提出社会问题;C.充分表现出讨论这一特点)。
10.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答:(1)揭露道德沦丧,批判拜金主义,如《遗产》、《珠宝》;(2)讽刺庸俗虚荣,反映世态炎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3)反映下层人民悲惨命运,赞扬其优秀品质,如《西蒙的爸》;(4)揭露卖国行径,如《羊脂球》。
艺术特点:(1)选材典型,题材丰富;(2)客观冷静,自然朴素,大多采用白描手段。
(3)简洁明快,含蓄深刻;(4)构思精巧,结局不凡,常常采用疑笔造成悬念,用悬念抓住读者。
11.斯丹达尔小说的特色。
答:(1)政论性;(2)心理描写,深刻细腻进行人物剖析;(3)创造了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2.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基本思想,艺术特色。
答:基本思想:(1)资本主义恶势力和伪道德造成农村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2)体现了哈代的宿命论思想和悲观主义基调。
艺术特色:(1)结构完整,情节集中;(2)充满生命力的田园风光;(3)强烈的对比;如苔丝纯洁与雷的丑恶进行鲜明的对比,鲜艳明快与黑暗明沉。
五、论述题。
1.《复活》的简介——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
答:(1)对当时俄国社会方方面面进行批评表现在:A.对司法机关和法律制度的批判,如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他们两人最后都获得了精神上的复活。B.对政府和官僚阶层的批评。C.对官方教会的批评。D.对地主私有制的批评。E.对社会风气的批评(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F.彻底否定俄国现实。揭露范围广大,批判程度最强。(2)独特的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平行发展,最后拱顶相合,主线: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列文——古提(奥布朗斯基——杜丽)一条描写反映城市上流社会生活,一条写农村庄园地主生活。通过第一条线索否定社会现实,列文线索探索社会出路。因此《复活》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最高成就。
2.比较英法俄三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的不同。
答: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有:A.思想内容方面(1)反映现实揭示矛盾,注重细节真实。(最基本特征:再现现实)(2)暴露黑暗,批判罪恶,宣扬人道主义。B.艺术特征(1)重视环境影响,塑造典型人物,丰富人物画廊。例《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属于个人主义奋斗者。另一类是人道主义。(2)扩大描写范围,拓展艺术手法,完备长篇体裁。(比以前文学更广阔,使文学具有更大的容量,力量深刻;进一步发展各种艺术手法,如心理、语言、行动等;长篇小说以主题人物形象塑造为核心)。
又因为各国的实际国情不一样,导致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又有不同的特点。
【1】 因为法国在十九世纪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及当时出现拿破仑崇拜等等因素,所
以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又呈现不同的特征:A.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B.批判金钱罪恶。C塑造个人奋斗者形象。
【2】 英国因为是最早完成资本主义的国家,因此它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又呈现不同的特点:A.注重劳资矛盾,反映工人状况。B.关怀小人物命运。(如小资产阶级的小官吏、小市民、人民等等)C.浓厚的改良主义和温和的人道主义。D.道德说教突出,感伤色彩浓郁。E.注重描写田园风光,表现出怀旧悲观情绪。
【3】 俄国因为受长期的农奴制占统治地位,因此它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英法国又有
很大的区别,在俄国不存在批判现实主义而是自然主义派,而自然主义派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它的特点有:A.与民主革命运动密切联系,这是与其它国家最根本的区别。B.充分运用讽刺手法。(运用最普遍,最深入,把讽刺手法看着是不是单纯的文学表现手法,而是一种有力的政治斗争武器,且形成完整的传统,从果戈理开始到契诃夫结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深刻。)C.具有系统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作指导。(如三大理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3.美国作家海鸣威的独特创作风格。
答:(1)主题是“迷茫的一代”,他的作品就是表现迷茫的主题,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2)通过“硬汉子”形象,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最为代表,他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鸣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 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综合运用了写实、象征、意识流手法和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绘画艺术中的点染等手法,塑造出像桑提亚哥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3)冰山原则的运用,冰山原则的内容是简洁凝练、含蓄深沉、优美的散文化风格,且有象征意义。A.如《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特别是在《永别了武器》中体现最为突出,在小说的结尾在医院亨利的老婆难产去死,在进入手术室那一刻,他与护士的对话,他在知道妻子死去的时刻的神情等等都体现出海鸣威的语言运用简洁凝练,不用比喻、夸张、议论、解释、说明等,尽量避免有形容词,直接叙事,不发表任何言论。B.经常使用象征的手法。如在《老人与海》中,马林鱼象征人类追求的幸福,大海象征社会,狮子象征勇气力量,鲨鱼象征社会邪恶势力,老人与鲨鱼的斗争象征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斗争,等等。
C.“经验省略”的运用,凭借生活经验可以理解,如《永别了武器》的最后结尾,作者不写亨利在知道妻子难产死后怎么样。以上都体现了他的创作的独特风格。
第四篇:《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会文学
又称为僧侣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主要指的是当时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基本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作品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以维护封建主阶级和教会势力的统治。代表作保罗的《伦巴德人史》等。
2.流浪汉小说
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的。作品通过主人公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赖子》。
3.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奠定了基础。其中以马洛成就最高,著名悲剧《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4.福斯塔夫式背景
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5.三一律原则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
6.维特热
维特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公,由于他追求自由平等,渴望情感解放,要求挣脱封建束缚,但又由于自身的软弱狭隘,缺乏坚强意志,找不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无力改变事实而痛苦绝望,维特的性格正反映那个时代年轻一代成长中的烦恼,所以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强烈共鸣和反响,被翻译成欧洲各国文字,风靡整个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
7.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到80年代德国发生了一场全国范围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运动的主力军是一群青年知识分子,为摆脱封建束缚突破德国社会的阴郁的气氛,他们强调“天才”,要求独立自由和个性解放。在创作上,从民族历史和民间文学中来选取题材,发扬民族风格赞成卢梭“回归自然”的口号。运动名称来自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理论旗手是赫尔德。代表作家席勒《阴谋与爱情》、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1
8.湖畔派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批诗人从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抵触情绪,蛰居到英国西北湖边,寄情于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歌咏自然,具有强烈的抒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最早开创浪漫主义的诗人,代表诗人华兹华斯、骚塞和柯勒律治,《抒情诗歌谣集》是浪漫主义奠基作。
9.拜伦式英雄
是拜伦在东方故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与社会对立和命运抗争高傲孤独的叛逆者形象,他们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高傲倔强,愤世嫉俗,向往自由,忠于爱情,表现出对专制制度不妥协的精神,但他们的反抗点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终以悲剧告终。因为他们都有拜伦身上具有的英雄主义,因此称为拜伦式英雄。
二.简答题
1《伊利昂纪》体现的战争观
① 没有道义是非; 写的是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的故事,来源于“不和的金苹果”争
夺海伦的希腊女子而引起的。
②②歌颂战争双方的氏族英雄; 例如希腊人用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下特洛伊城,表
现奥德修斯的机智聪明。
③③描写战争,但并不鼓吹战争。这部史诗主要描写战争,但是作者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叙述战争,看待战争。
2.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思想上:
1、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生活,颂扬了奴隶制初期形成的心得家庭生活,伦理道德风尚以及一夫一妻制。
2、表现了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3、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研究希腊史前社会的高贵文献。
艺术特点:
1、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剪裁得当,两部史诗是英雄传说的总汇,荷马能够广征博采,汲众家之长,避众家之短创作两部史诗。
2、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奥德修斯是智慧和勇敢地化身,不和女神的蓄意挑拨,天后,爱神和智慧女神爱慕虚荣,互相嫉妒。
3、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
4、叙事特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作者以古希腊的历史为线索,通过优美语句,形象的比喻将巨著呈现出来。
3.《俄底浦斯王》命运冲突
古希腊悲剧重点表现人和命运的冲突,被被称为命运悲剧。《俄底浦斯王》中心人物是英雄而不是弱者,他在邪恶的命运面前总是努力抗争,而不是消极顺从,并且敢于面对现实,勇于自我惩罚。
他的悲剧不是有意杀父娶母的结果,而是毫无动机,在竭力摆脱
4.《神曲》的两重性
思想上:
新:(1)谴责了城邦党派纷争,渴望意大利和平统一。
(2)揭露了现实抨击教会和封建统治者的恶德败坏。
(3)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强调人的自由意志,推崇古代文化,表现初步的人文主义思想。
旧:(1)从世界观上来看,在诗中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神学高于
哲学,信仰大过理性。
(2)在对诗歌中人物的态度上,但丁是矛盾的。例如对情侣相爱被杀的态度上。艺术形式上:
(1)在结构上严谨匀称,整个长诗分为三部,每部三十篇,每部精心设计,这种设计是中世纪神学对数字的解释。
(2)运用梦幻的形式,以及象征寓意的手法
(3)使用意大利民族语言来写作(中世纪之前规定使用拉丁文写作)
5.人文主义文学特点
(1)以人为中心反对神的权威
(2)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的人
(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4)崇尚理性反对愚昧
(5)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6.薄伽丘《十日谈》进步思想表现
(1)抨击天主教的罪恶,揭露神职人员的虚伪
(2)批判禁欲主义,强调人欲的天然合理性,表现一种无所不在,无可避免的人性的力量
(3)宣传个性解放,表现人文主义者新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7.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性格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他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脱离实际,热忱与幻想,行为荒诞(大战风车,冲杀羊群);
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又是一个严肃的悲剧人物,在荒诞可笑的行为背后,有着高尚的动机和崇高的理想。其实,他是一位可敬的理想主义者。
堂吉诃德的学识渊博,只要不提骑士道,他的谈吐都非常高明,头脑清醒,热情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平等,反对阶级统治)
堂吉诃德的形象代表一种理想和现实脱节,事与愿违,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文学典型。
8.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和艺术成就
创作分期:
第一时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喜剧(10部):基本主题:歌颂爱情和友谊。包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塑造了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吝啬鬼”形象(夏洛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第二时期(全盛时期):悲剧和悲喜剧时期。基本基调:。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悲剧,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揭露。
第三时期(晚期):传奇剧时《暴风雨》基调:平静,和谐
艺术成就:
(1)情节上具有生动性、丰富性,故事曲折,反映的生活有广度,以哈姆雷特为例,故事曲折,哈姆雷特表面疯疯傻傻,克劳狄斯表面和颜悦色;情节上多条线索发展,一条主线两条副线
(2)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3)创作方法上,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
(4)语言具有丰富多彩,个性化形象的特点,例如哈姆雷特装疯时的说话,奥菲娅的9.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表现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得形象,他的忧郁是忧郁理想的美好和现实黑暗的结果,他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但是面对父亲被杀,母亲另嫁,使他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忧郁的原因。
行动上的延宕:一心要复仇的哈姆雷特,在报仇的路上却迟迟不肯动手,而是拖延和犹豫不决,这是由于他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雷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
10.古典主义的思想特征
(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作品拥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3)把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作为典范,要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主张“三一律”)
11.《伪君子》艺术特色
1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情节单纯集中:都是表现答尔丢夫的虚伪与欺骗;时间:24小时之内;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个布景,就是奥尔贡的客厅。
2全剧结构严整紧凑,喜剧冲突集中。人物形象鲜明。主要人物到第三幕才出场,通过开幕人物的议论,暗示了他的作为、欺骗、影响和权威。答尔丢夫第一次被达米斯揭露未被赶出反败为荣,第二次桃丽娜采用桌下计,又未能走他。一波三折,最后在大家抱头痛哭时出人意料的被抓走。
3喜剧还有机综合了多种戏剧因素。民间闹剧:打耳光、隔墙偷听、风俗喜剧悲剧:几乎家败人亡。
4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答尔丢夫:语言矫揉造作,长篇大论的玩弄教义,符合他伪善的性格。桃丽娜:犀利、明快、生动的语言显示她爽朗的性格和来自民间的智慧
12《伪君子》达尔杜弗的形象分析
1是个典型的宗教骗子,主要的特征是表里不一和伪善。达尔杜弗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质。
2达尔杜弗的伪善、凶狠、贪婪无耻的表现,生动地表现了宗教的欺骗性和宗教伪善的危害性。例如他对奥尔贡说任何东西也不要爱恋,而自己却贪吃贪睡,不肯错过任何享受的机会。剧本不但层层剥下了达尔杜弗伪善的外衣,使其本相毕露,并且指出了他的险恶用心和严重危害,即霸占奥尔贡的妻子、财产,把奥尔贡赶出家门。
3达尔杜弗的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切中时弊,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教会以及打着宗教幌子进行秘密特务勾当的“圣体会”。达尔杜弗在欧洲已成为伪善者的同名词。
13浪漫主义特点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着力描写歌颂大自然。对卢梭的回归自然的崇尚,描绘异丽的自然景象。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善于运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情节
14以《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
3坚持乐观向上的信念。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4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三.论述题
1.《浮士德》浮士德一生追求的五个阶段有何意义?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关系,及思想内容。思想内容:
① 建立和表达了一套完整世界观体系──以性善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泛神论世界观;②再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
3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五个阶段:
(1)追求知识阶段
(2)爱情悲剧
(3)从政失败
(4)追求美
(5)事业悲剧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魔鬼梅菲斯特并不是西方传统悲剧的反面人物。在戏剧冲突,他是主要人物浮士德的对立面,他与浮士德打赌,致使浮士德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但是并不是只起着毁灭善与美的恶的化身,他又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2.《红与黑》分析
副标题“1830年纪事”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黑”指教职人员的黑教袍,代表封建社会反动力量。书名象征: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
思想内容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
悲剧命运的总结。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第五篇: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外国文学
除中国文学之外的文学都叫外国文学。
西方文学,主要是指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并称有其原因,因为北美文化及文学主要属于欧洲文学传统,拉丁美洲文学也可以被看作是广义的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二、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
1.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养成良好的文学趣味。2.外国文学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推动力。3.学习外国文学可以更好的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学。
三、学习外国文学的素养:
1.多读经典,做一个优秀读者。
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 2.良好的外语水平。
四、西方文学概观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 中世纪
14-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书单
1.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2.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3.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4.欧里庇德斯:《美狄亚》 5.柏拉图:《对话集》 6.亚里士多德:《诗学》 7.《伊索寓言》 8.普劳图斯:《一根绳子》 9.维吉尔:《牧歌》 10.奥维德:《变形记》 11.塞内加:《悲剧集》 12.但丁:《神曲》 13.彼特拉克:《歌集》 14.薄伽丘:《十日谈》 15.阿里奥斯托:《疯狂的罗兰》 16.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17.维加:《羊泉村》 18.卡尔德隆:《人生如梦》 19.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20.斯宾塞:《仙后》 2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22.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 23.班扬:《天路历程》 24.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25.萨缪尔〃约翰逊:《文集》 26.笛福:《鲁滨逊飘流记》 27.理查森:《克拉丽莎》 28.菲尔丁:《汤姆〃琼斯》 29.斯泰恩:《项狄传》 30.蒙田:《随笔集》 31.拉伯雷:《巨人传》 32.高乃依:《熙德》 33.拉〃封丹:《寓言诗》 34.莫里哀:《恨世者》、《答尔丢夫》、《太太学堂》、《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吝啬鬼》
35.拉辛:《安德洛玛克》 36.卢梭:《新爱洛绮丝》、《爱弥儿》 37.歌德:《浮士德》
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明的分期
1.1000B.C.-700B.C.1000B.C.文化形成初期
城邦 雅典 斯巴达 2.700B.C.-400B.C.学派时期 3.400B.C.-公元纪年
三次战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
克罗诺斯(Chromos)——卡俄斯(混沌,chaos)——该亚(Gaea)、、厄瑞玻斯(黑暗,Erebus)、厄洛斯(爱神,Eros)、倪克斯(Nyx,黑夜)。该亚——乌拉诺斯(天空),时序女神和蓬托斯(海洋)该亚、乌拉诺斯——提坦神、独目巨人、百臂巨人等。六对男女提坦神——大洋神女、勒托、普罗米修斯等
克罗诺斯、瑞亚(妹妹、提坦女神之一)——赫拉、哈得斯、波塞冬、宙斯等。
宙斯、大洋神女墨提斯(Metis)——宙斯吞下墨提斯——赫淮斯托斯劈开宙斯的脑子——雅典娜
宙斯、忒弥斯(Themis)(第二任妻子)——时序女神、命运女神
宙斯、赫拉(最重要妻子)——战神阿瑞斯(aress)、青春女神赫柏(Hebe),工匠神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
宙斯还同其他的女神——如同丰收女神得墨忒耳(Demeter)生了珀耳塞福涅;同勒托生了海伦,阿波罗,阿尔忒斯,同山岳神女生了赫尔墨斯,同大洋神女狄俄涅生了阿佛洛狄忒,还同另一位大洋神女欧律诺墨生了美惠女神。
宙斯还有许多凡间的女子做他的情人,如同塞墨勒生了狄俄尼索斯。
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前406)生于雅典西郊科罗诺斯乡,父亲为兵器制造商。幼年受过良好教育,16岁时成为竖琴师。公元前443年,他就任雅典财政大臣一职,政绩显著。公元前440年,他被选为雅典10将军之一,代表雅典迫使萨摩斯接受苛刻条约。公元前413年,被选为西西里战败后成立的10人委员会委员,处理战败后的危机。公元前411年,他被控赞成寡头政治派限制公民权利的宪法,但被宣告无罪。公元前406年,索福克勒斯逝世,人们在他的坟墓前安放了一个善于歌唱的人头鸟的雕像。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情况:
他在60年的创作活动中共写作130出悲剧,共获奖24次。
公元前468年,《特里普托勒穆斯》在戏剧比赛中首次获奖,时年28岁。
他最早的悲剧大概是《洗衣女》,最早一部注明日期的悲剧是《安提戈涅》(Antigone)。
他流传下来的7部悲剧是:《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厄勒克特拉》、《特拉客斯少女》、《菲罗克忒提斯》、《俄狄浦斯王在科罗诺斯》。索福克勒斯的价值:
索福克勒斯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繁荣时期的悲剧作家,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他的悲剧反映了伯里克利斯黄金时代的社会生活、风俗和观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他的悲剧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欧洲现代戏剧的发展,加强了人们对悲剧美学的认识。
《俄狄浦斯王》情节简介: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得知神示,抛弃初生婴儿俄狄浦斯,邻近的科任托斯王没有子嗣,收养了这个弃婴。
2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神示,逃离忒拜,在路上打死一个老人,此人恰巧是他的生父拉伊俄斯。
3此后,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被忒拜人拥立为王,娶了皇后伊俄卡斯特为妻,此人恰好是他的生母。
4俄狄浦斯王犯下弑父娶母的大罪,天神降下瘟疫,忒拜民不聊生,神示:只有找到凶手才能平息这场瘟疫。
5追查的结果证明凶手就是俄狄浦斯王自己,杀父娶母的预言实现了。伊俄卡斯忒在羞愤中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俄狄浦斯王的主题: 让我们先思考三个问题:
1.《俄狄浦斯王》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2.为什么俄狄浦斯王不断的陷入悲剧的漩涡,是什么力量使他难以逃脱悲惨的结局?
3.什么是命运?我们人类是否可以反抗命运? 命运主题: 命运:
一个为人无法洞悉的、使人即使怀着最善良的愿望仍要归于失败的某种力量或原则。悲剧主人公:俄狄浦斯王
‚希腊舞台上最悲惨的人物‛——尼采
为什么说俄狄浦斯王是最悲惨的人物呢?
1.他是一个比我们好的人。2.他的悲剧是‚过失‛造成的。(过失说)3.俄狄浦斯王遭到了严厉的惩罚。斯芬克斯之谜
1.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答案是什么——人 2.俄狄浦斯王看似知道了这个谜语的答案,但实际上他并不知道。他看似是一个猜中谜底的胜利者,而实际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他对于这个‚人‛并不了解。课后思考题:
*亚里士多德指出,索福克勒斯‚按照人应有的样子来描写‛,欧里庇得斯则‚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成立? *伏尔泰指出《俄狄浦斯王》存在诸多‚错误‛,你认为他的批评有道理吗?(材料:伏尔泰‚关于《俄狄浦斯王》的第三封信‛,见《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美国学者大卫〃丹比认为,‚盲目,而不是命运,是《俄狄浦斯王》的中心比喻‛,你怎么理解?(参阅《伟大的书》第六章‚索福克勒斯‛,曹雅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什么叫俄狄浦斯王情结(Oedipus Complex)?什么是原型? 延伸阅读: 1.罗念生:《卡塔西斯笺释》,《论古希腊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2.基托:《安提戈涅》(陈洪文、水建馥选编《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希利斯〃米勒:《亚里士多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弗洛伊德:《释梦》第五章第四节,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莎士比亚的戏剧
莎士比亚生平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14岁时家道中落,中途辍学帮助父亲料理家务。
[]18岁时取哈瑟维,次年生苏珊娜,此后又生一对龙凤胎——茱迪丝和哈姆奈特(11)[]1568年,离开家乡到伦敦谋生,参加剧团。二十五六岁时开始写剧本。[]1613年,莎士比亚还乡,1616年4月23日去逝。创作分期
早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 主要作品:喜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第十二夜》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 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 主要作品: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雅典的泰门》 喜剧《一报还一报》 后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 主要作品:传奇剧《暴风雨》 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创作年表: 1590~1591:《亨利六世》上篇(Henry VI,part 3),《亨利六世》中篇(Henry VI,part 1),《亨利六世》下篇(Henry VI,part 2)1592:《理查三世》(Richard III),《错误的喜剧》(The Comedy of Errors)1592~1598: 十四行诗(Sonnets)1595:《理查二世》(Richard II),《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596:《约翰王》(King John),《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1597:《亨利四世》上篇(Henry IV,part 1),《亨利四世》下篇(Henry IV,part 2)1605:《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1606:《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1607:《科利奥兰纳斯》(Criolanus),《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1608:《泰尔亲王配力克尔斯》(Pericles, Prince of Tyre)1609:《辛白林》(Cymbeline)1610:《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s)1612:《暴风雨》(The Tempest),《亨利八世》(Henry VIII)
奥瑟罗分析
忌妒说和轻信说
1、嫉妒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和因之受苦的人以及他为何如此被嫉妒摆布这样的问题联系起来。
2、奥瑟罗断言苔丝狄蒙娜不忠的证据微不足道,普通观众都不信。
3、如果只是嫉妒和轻信造成的悲剧,那么悲剧主人公如何具有超越众人的特质?
a)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主人公的性格,甚至恰恰是令他们伟大的特质直接导致了灾难。e.g.哈姆雷特 麦克白
b)如果奥瑟罗杀死苔只是因为妒忌和轻信,这种看法只会将作品降格到心理学的‚现实主义‛层面。
但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奥瑟罗显然像个脆弱的傻瓜,苔的死不过是令人徒感恐惧与厌恶的无意义杀戮。
c)悲剧还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上:在决定性的时刻,人类拥有自由同时担负责任,所以悲剧结局是人类选择的结果。
如果把奥瑟罗的杀人看作是不由自己选择,而是义愤杀人或是受蛊惑杀人,那么这种没有自由选择的行为,是不值一提的。
因此将《奥》阐释成一个易怒的男人遇上一个邪恶的伊阿古,不能真实反映我们在剧中感受到的情绪。
而阐释的任务就是清晰表达感受,同时详细说明人物性格、行动的重大意义,它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戏剧的政治背景。爱情:
爱情的主角是一个年老黝黑的外国武士和一位年轻貌美纯真无邪的威尼斯贵族少女。第一幕前几场几乎全部用来描写婚事的特点,人们设想这一结合的基础包括欲望、利益以及对美德最纯粹的崇敬。伊阿古:
1.恶棍,但他的邪恶并不肤浅,他清楚地知道每个人心中最重要的事物(或许艾米利娅例外),通过人们本身的想法施加影响。他成功的不二法门是利用人们根深蒂固的本性。公正的说,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痛苦负有责任,伊阿古是激发原本就存在的因素。2.伊阿古总是从先赢得信任开始,再展开欺骗。他根据不同的对话者,改变自身形象,他是人们忠实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伊阿古,我们就无法认识剧中其他人。
伊阿古有恶魔般的洞察力,通过满足人的渴望或恐惧,使他们的性格承受极限考验。如罗德利哥本来可以忘掉苔丝狄蒙娜,但伊阿古使他重燃希望。伊阿古的作用是催化剂。婚姻:
莎士比亚用各种戏剧手段表现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的对立。1.肤色 黝黑的奥瑟罗站在美丽的苔丝狄蒙娜旁边 伊阿古知道人们都认为奥瑟罗丑陋不堪,他的蛊惑之所以能得逞,关键就在于他对这个观点的运用。
奥瑟罗的丑陋是一系列事件的前提:1.罗德利哥相信苔会回心转意。2.奥瑟罗心烦意乱的怀疑自己的魅力。3.勃拉班修设想一定是污秽的诱奸…… 2.摩尔人
摩尔人通常被视作野蛮的、不敬神的,生来便与基督徒和欧洲人为敌,他们被认为是危险的,意识不到文明人设定的种种界限。
3.除了肤色和民族之外,还有年龄、财产和社会地位。
莎士比亚的观众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奥瑟罗?
答案是,苔丝狄对他一往情深,尽管他们的出身与肤色天差地别。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奥瑟罗将沦为无情迫害的牺牲者,我们将错过他的伟大和脆弱。但婚姻能在如此纯粹的氛围中持久存在吗?一旦尽除陈腐杂质,真正剩下的是什么?奥瑟罗和苔丝狄相爱的原因又是什么?
他们的关系像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它并不缺乏激情,确切地说,它是最强烈的激情之一,彻底超越肉体需求,植根于相互的钦慕。他们在对方身上究竟爱慕的是什么?
奥瑟罗到底是什么身份,对威尼斯如此重要,能够抵抗威尼斯最有权势、最受尊重的公民的攻击?
1.拥有朴素的庄严的力量的人,以静穆的力量和明显的能力使人们心悦诚服。2.他的自信最突出,任何事物都无法动摇的对自我价值的确定。
不卑不亢的与勃拉班修申辩;功劳实实在在,拥有与威尼斯人相同的尊严。
他的信念使他成为一个自足的人。而这出戏最令人震惊的就是,从这自信的巅峰中居然显露出猜忌的深渊。
这种转变难以臵信,而莎士比亚对转变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戏剧最深刻的内涵。奥瑟罗将自己形容成不善言辞之人,并且鄙视夸夸其谈之辈,可是他对人们的影响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
1.人们认为他有很多功绩,但都是他本人来证实的。他为自己的力量提供证据,然后获得信任。战场上是这样。
2.求婚也是这样,苔丝狄采取主动。
奥瑟罗对感情的描述和他的自足精神是一致的。人们敬仰他,但他不需要任何自身以外的事物。苔丝狄蒙娜是对他坦荡人生的无上嘉奖,他们的关系是正当的,因为奥瑟罗自制而品格高尚,同时苔丝狄蒙娜倾心于坚定而高贵的灵魂。但是随戏剧发展,奥瑟罗没有像他应当表现的或他自以为的那样坚强。
市民社会是一个封闭的团体,身处其中的人们拥有某种纽带,这是不会与那些他们称作外国佬的人分享的。这比较类似于家庭的情况,实际上政治共同体常常被理解为一种家庭关系。一个人出生在此处而非彼处可能纯属偶然,但偶然决定他的成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习俗与神明,排他性是城邦生命的根基。为了生存,人们必须捍卫祖传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结合了偶然因素和特殊时空的特殊制度,合格的公民对它们必然是忠诚的。
奥瑟罗杀死苔丝他说是为了荣誉。他感到必须声明他的背景和每个威尼斯人一样优秀。他的美德战胜了出生的偶然。然而,他的自我认知完全来自旁人的意见,他荒谬的处境在于——虽然他并不依附于国家特定的生活方式,但和每个公民一样,他从城邦给予的荣誉中确定自己的存在。他要求人们尊重他的价值。他是怎样使自己如此威尼斯化的?
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基督教信仰。他投身抵抗土耳其的战斗,相信真正的基督徒的团结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足以使地域差异相形见绌。这个信仰共同体让奥瑟罗可以冲锋陷阵,关心战争意义的同时,却从未考虑过对一个局外人来说这有多么可笑。
奥瑟罗最后的陈词再次提醒人们,他是最虔诚最忠实的信徒之一。
一旦评价改变,他将失去方向,因为在故乡以外,他找不到信心的源,他的基督教信仰被证明根本不足以克服市民社会原始的、不可避免的偏见。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性格恰恰依赖于他对自身的力量源泉的无知,他以为他的名誉货真价实,高枕无忧。
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异域性和普适性并未发生冲突,他对威尼斯人的需要和笼罩在他周围的评论之间还维持着平衡。
这出戏的主题在于:给予外来者的名誉是勉强的和有条件的。这恰恰是奥瑟罗不能接受的。
他仍旧凭着公民精神或者说自豪者气概驰骋沙场。
他所面对的真实境况是易碎的,可他依然拥有巨大的自信,这揭示出自我认知的严重匮乏才是他生活的基础。
自我欺骗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制造神话的必备条件。一切本可以成功,奥瑟罗的真实处境也不会被揭穿,如果他没有在征服威尼斯的道路上走出越界的一步,那就是他和苔的相爱和结合。然而他未婚时的态度是一种伪装:需要感情的不是他还是苔丝;他是被爱者,而她是爱人者。所以他依然是独立的,人们需要他因为他拥有美德。但伊阿古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正因为他意识到奥瑟罗对苔丝狄蒙娜彻底的依赖,而奥瑟罗本人浑然不觉,他才能实现他密谋的这场毁灭。
简〃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简介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作家。
生于英国汉普郡,有6个兄弟和一个姐姐,家境尚可。珍与她的姐姐卡桑德拉关系密切,她们之间的信件为后世奥斯汀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卡桑德拉为简〃奥斯丁所作的画像目前保存在伦敦的国家肖像馆内。简〃奥斯丁一生未嫁。奥斯丁的主要作品 《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813年)《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1814年)《爱玛》(Emma,1815)*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1818年,死后出版)《劝导》(Persuasion,1818年,死后出版)小说
*A novel is a long prose narrative that describes fictional characters and events, usually in the form of a sequential story.*Fiction, is the genre of imaginative prose literature, including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叙述学(Narratology)
叙述学研究叙述的本质、形式和功能,并描述叙述能力的特征。最早由托多罗夫提出。叙述者 Narrator 叙述者是文本中刻画的那个讲述者。
叙述者或多或少是公开的、有知识的、无所不在的、有自我意识的、可靠的,并且与被叙情境与事情、人物或/和受叙者存在或远或近的距离。
[]这个距离可以是时间性的、推理的、理智的、道德的,等等。[]叙述者可以是异故事的或同故事的。
[]叙述者应该与作者相区别。
[]叙述者也应与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相区别。
[]叙述者可以分为同故事叙述者、异故事叙述者;显性叙述者,隐性叙述者;可靠叙述者,不可靠叙述者等类型。
文化背景:18世纪末西方文化的变迁
*直到18世纪中叶,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必不可少的家具:两三张床和床垫、毯子、一张桌子和几个凳子和一些厨房用具。
*在西欧各地,民众家庭的家具在15世纪末到18世纪之间,逐渐增多。也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各阶层人家拥有的物品,差距在缓慢地缩小。这两项变化无疑都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本不并不属于贵族阶级,但他们日渐富有之后,也开始效仿宫廷贵族的生活方式。从整个西欧来看,17和18世纪间,市民资产阶级的人数逐渐增多,到1800年,市民资产阶级在欧洲人口中约占10%。他们之中,多数没有能力照宫廷贵族那样豪华奢侈的生活。他们虽也想仿效贵族的生活方式,却只能表现于悠闲地享受闲暇和购臵贵重物品。因此,市民阶级上层正是以‚消费‛来模仿贵族阶级。
*在贵族中间,为保持地位和财富得以延续下去,通常都在儿女未成年时,便已订立婚约。在一般人家,青年结婚成家的年龄都比较晚,通常要到将近30岁的时候。也有很多穷人终生都没有结婚。
*婚姻在当时西欧农业社会里,要看小夫妻是否能维持经济独立的生活;换句话说,小两口先要劳动到有钱买下一块自己的田地。
*在工商业社会,年轻人先要工作一段时期,直到自己能开设一家店铺,才能结婚。
*年轻人经常要去做帮工,女青年出去做工的机会更少。女孩通常能做的是到另一个人家去做女佣。
*尽管教会和政府都不断强调法律保障的一夫一妻制婚姻,但实际上男女的性关系非常紊乱,直到19世纪社会里的婚姻关系才相对稳定。
*18世纪末,教会强调两性关系只限于夫妻之间,而且只是为了生儿育女这个崇高使命。*一般的中产阶级的家庭里,儿童有吃有穿,还有玩具甚至猫狗作伴;但在各社会阶层的家庭时在,父母对儿女一般都是严厉的,无论家庭经济善是好还是不好,对待孩子的态度,按现在的眼光看,都是很严酷的。社会与文化的演变过程
*从15世纪末叶到16世纪,在西欧的宫廷文化和受到人文教育的知识阶层中,可以看到一种普遍一致化倾向;它是由于文字书籍和人员往来促成的。——————
*直到16C初,组成这种文化‚大传统‛的知识分子来自两个互相隔绝的社会群体。(1.2.)
*16世纪起,这两部分人逐渐融合,而这个过程十分复杂。
*虽然这两个圈子始终是两个圈子,从未合成一个,但他们之间有愈来愈多的共同看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
*贵族精神和资产阶级精英既互相融合又互相碰撞。
*17法国剧作家如高乃依和拉辛写作悲剧,描述贵族之间,荣誉、爱情、义务之间的矛盾;
*但这类创作渐渐被认为过时,不真实,遭到冷落。资产阶级在舒服的家里要看的是反映‚真实‛男男女女的故事。这些刊物供给读者的是描述幸福家庭、品德高尚的生活、实用的科学知识等等,它是按照资产阶级的标准,而不是按照贵族的标准来教化社会。
*在西欧各地,资产阶级的成员想在自己这个社会阶层的圈子里,和受过良好教育、知情达理的人一起探讨知识、谈论真理,这不仅成为资产阶级的自我教育,贵族人家也有类似聚会。
*18世纪西欧的资产阶级社会上层,在沙龙里、咖啡馆里、读书会里,既有文化内容,又是社交活动;一种普遍性的上层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虽然这些人在生活的其他多方面还是一家一个样子。
*1750年到1850年间,伴随法国大革命式的政治变革及其后的各种运动,又兴起了同样根本性质的工业大革命。工业革命带来了西欧文化的彻底改变。
*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增加了每户人家的收入,人们手里有了钱,欲望和需求也增长了。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日渐重要起来,因为妇女主持日常家务、吃饭穿衣,都要花钱,结果主要的消费是通过妇女进行的
*中产阶级从旧的和新的社会上层那里吸引他们的生活方式。本来在17、18世纪时,贵族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富裕的商人接了过去。到19世纪初,又被新的实业家接了过去。现在又在中产阶级中间推广,这就使资产阶级的社会生活方式有了比以前广阔的群众基础。
*18世纪末起,欧洲稍大的城市都发展起了公共图书馆,其中有各种报纸、期刊和书籍,18世纪人们大量阅读知识性的一般读物。
*到19世纪初叶,人们读书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除报纸和期刊外,一般人读小说的居多。
*小说家们本身就深受基督教传统道德的影响,因此也在所写的小说中表现出来,只是过去把它们描绘为全欧共同的道德规范,现在则说成是世俗中产阶级的思想。
*妇女不仅没有选举权,连进大学的权利也没有。她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只能被陷在家庭的小圈子里,充当家庭主妇。许多有能力、有志气的妇女感到不满。少数勇敢妇女的抗议并不能改变社会模式,这些勇敢的妇女被说成是的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是没有女人味道的女人。
*19世纪初叶,产生了一批女小说家。在欧洲各地,印刷大众化为妇女提供了新的机会,有的到市场谋生,有的则从文字中为自己创作才能找寻机会。
*妇女通过阅读书刊,渐渐接触到男女社会关系问题和在这问题上的新观点,由此引起了妇女争取自由和男女平等的运动。
*资产阶级的旅行。新的资产阶级把欧洲南部、地中海北岸看作古典文化的统治区域。他们仍旧到意大利、希腊旅行。
*出国旅游则是为了享乐,为了领略异国风光,附带得到一点足够提高社会身份的文化经验。从前以学习为宗旨的‚大旅行‛已经让位给追求享受的消费旅游了。《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生活在浪漫主义方兴未艾的年代,创作却全然不见受其影响的痕迹。她更象一位十八世纪的人物,在其作品中‚理智‛总是压倒‚情感‛。
*她对自己的秉赋及其局限有充分的自觉,异常执着地写她那些小镇上杯水**的婚恋故事,在此狭小的题材领域内经营她‚三寸牙雕‛式的作品,且相信信中可写出世情,透析人性。
*《傲慢与偏见》很能反映这位作家的创作特点。此书从开始就贯穿着婚姻动机,班纳特家几个女儿的婚恋构成故事内容,达西与伊丽莎白由误会至和解,分别消除‚傲慢‛、‚偏见‛,终成眷属的过程则是主线。
*围绕该线索,奥斯汀向读者生动展示了英国小镇的风情画,而她那份通过人情世故的机智始终伴随并引领着我们。此书未必是其作品中最深刻的,但肯定是她写得最清新流丽、风趣俏皮,因而也最受欢迎的一部。Free indirect speech *Quoted or direct speech: He laid down his bundle and thought of his misfortune.“And just what pleasure have I found, since I came into this world?” he asked.*Reported or normal indirect speech: He laid down his bundle and thought of his misfortune.He asked himself what pleasure he had found since he came into the world.*Free indirect speech: He laid down his bundle and thought of his misfortune.And just what pleasure had he found, since he came into this world? 艺术特色
1.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时总以鲜明个性的人物的活动作为载体。奥斯丁是一向公认的善于塑造人物的大家。
奥斯丁一向被公认为善于塑形象的小说家,而且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点在于内心世界而不在于外表。
小说评论家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中提到的‚圆形人物‛的理论,主要是以奥斯丁的人物为例的。
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男性,而且每个人物个性鲜明,少见雷同。《傲慢与偏见》中的众多女性人物,从最重要的伊丽莎白到次要人物德伯格小姐,都有各自的特色,充分体现了作者透彻了解的人性。伊丽莎白 秀外慧中
充满理性的爱情婚姻观念和实际选择
独立不羁,蔑视权贵,敢作敢为的表现,体现了当时的先进思想 使她成为小说中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婚姻自主权利的先锋者。2.精心选择的语言。《傲慢与偏见》中的叙述,像诗似的对仗匀整,富有节奏;它的对话,像戏剧一样自然流畅,妙趣横生。
这部小说之所以浅显而不浅薄,流畅而不流俗,正是由于作家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而不是仅凭妙手偶得。
她创作小说,像是用一支又尖又细的画笔,在小小的一块象牙上。
3.机智幽默。这是作家本人才智的自然流露,不仅表现在人物性格的把握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她的喜剧风格和对话上
关于简〃奥斯丁的原始传记性资料都说明,奥斯丁本人是一位极为聪颖理智,敏于观察而又富有幽默感的英国女士,她过人的智力和才情在小说中常常通过幽默与讽刺来传达。e.g.本内特太太和柯林斯先生 柯林斯求婚 Chapter 19
英国小说中的讽刺与幽默,早在奥斯丁以前就有斯威夫特和菲尔丁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幽默是一种夸张、明快、一针见血的风格。
奥斯丁的幽默和讽刺是另一种类型。她不动声色,微言大义,处处藏有机锋。
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简介 居里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继承了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的传统,在表现手法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文学作品在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被视为20世纪文学的先驱者之一。福楼拜创作年表 1838年,《狂人回忆》 1843至1845年,《情感教育》手稿
1848至1849年,寓言剧《圣安东的诱惑》手稿 1852-1856年,《包法利夫人》 1862年,《萨朗波》 1869年,《情感教育》* 1874年,《圣安东的诱惑》
1875-1876年,福楼拜与乔治〃桑发生了文学论争。
乔治〃桑:‚与其写令人伤感的文学,不如写令人欣慰的文学‛。
受乔治〃桑的影响,福楼拜写下了短篇小说《纯朴的心》
晚年,悉心指导莫泊桑创作,大部分时间致力于长篇小说《布瓦尔与佩居榭》。福楼拜的创作观念
1.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流行实证科学,这对福楼拜的创作观产生了影响。福楼拜把小说看作‚生活的科学形式‛,要求作家象自然科学家对待大自然那样,以冷静的态度描绘一切,解剖一切。
‚美就意味着真实,虽说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美,可是最美的东西,永远是真实的‛,‚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艺术性‛。
观察、分析、理解
2.福楼拜最大的建树,是从作品中删除了自我,创造了所谓‚纯客观‛的艺术。巴尔扎克和斯丹达尔————介入主人公的生活
福楼拜要求‚镜子‛排除一切主观抒情成分,对事物作出完全客观的、科学的反映。‚作者的想象,即使让读者模模糊糊地猜测到,都是不允许的。‛
‚一行一页,一字一句都不应当有一丁点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的痕迹。‛ 福楼拜所创立的这种‚客观性艺术‛,后来被左拉、龚古尔兄弟等自然主义作家向‚纯科学‛的方向发展了,因而法国文学史上一般把福楼拜看作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
法国当代批评家因他那种冷落、客观的艺术风格而称他为现代艺术的先驱。《包法利夫人》的写作背景 1.‚外省风俗‛
2.七月王朝,第二帝国
法国资产阶级引以自豪的英雄年代过去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时代。
在这一时代活动在生活舞台上的,是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鄙陋、可厌的现实生活。《包法利夫人》情节分析 包法利
包法利夫人(爱玛)鲁道尔夫 莱昂 勒儒
艾米莉〃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一、艾米莉〃勃朗特生平简介
*Emily Jane Brontë,1818年-1848年。
著名的英国作家与诗人,在勃朗特三姐妹中排行第二。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呼啸山庄》,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的小说。
*艾米莉生性内向而孤傲,深居简出,喜欢一个人在荒原上散步。长相平平的她一辈子都没有谈过恋爱。与她的姊妹一样,艾米莉的身体因为当地的气候而显得虚弱。
*在1848年9月她的兄弟的丧礼期间,艾米莉感染了风寒。在1848年12月19日,艾米莉因为结核病而去世。艾米莉后来被葬在西约克郡哈沃斯的圣米迦勒教堂。*在1847年,艾米莉出版了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简〃爱》、《艾格尼丝〃格雷》 现在《呼啸山庄》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最具震撼力的小说之一,内容则可能受到了哥特小说的影响。1850年,出版。
二、《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的小说,于1847年首度出版。
*当时因为内容对人性丑恶的描写而遭致非议,被称为是一本‚可怕而野蛮‛的书,书中写尽了寂寥的荒野、偏僻的古堡、粗暴的爱情,气氛阴霾,于时人所不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小说逐渐的被主流社会所认同,并且被认为是勃朗特姐妹所有的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部。艾米丽独特的气质,对世界的感悟,对荒原的依恋和描写,给这部小说增添了独特的审美意味,这是这部小说明显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其他小说的原因。其中也继承了象征、恐怖和神秘等哥特小说手法。
*哥特小说:哥特小说,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一般被认为随着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而产生。18世纪,一种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说样式,被人们赋予了‚哥特式‛小说的名称。
*这类小说常以古堡、荒原、废墟等环境为背景,气氛阴森、神秘、充满悬念,常常充斥着暴力、复仇和死亡的情节。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情节简介及片段赏析
十八世纪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 恩肖先生(Earnshaw)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
亨德利(Hindley)和他妹妹凯瑟琳(Catherine)
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林顿(Edgar Linton)伊莎贝拉(Isabella)小林顿(伊莎贝拉与希斯克厉夫之子)
哈里顿(亨德利之子)
小凯瑟琳(林顿与凯瑟琳之女)Questions 1.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从小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叙述者
*文本中所刻画的那个讲述者。每一个叙述中至少有一个叙述者。
*在某一特别的叙述中,也可能有数个不同的叙述者,每一个叙述者轮流向不同或相同的受叙者讲述。
*叙述者或多或少是公开的、有知识的、无所不在的、有自我意识的、可靠的,并且与被叙情境与事件、人物或/和受叙者存在或远或近的距离。
*叙述者有可能是故事外的,也有可能是故事内的。*叙述者不同于作者。《呼啸山庄》的叙述策略
《呼啸山庄》前后共叙述了三十多年的故事,艾米莉打破了当时常用的平铺直叙、直线叙述模式,创造性的采用了当时罕见的‚时空倒错‛的多角度叙述方法,从几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来叙述故事。
第一叙述者 从1801年11月末叙述起,整个故事结束的时间大概是1802年。
希斯克厉夫被领回为1771年
1802年 3-5月,希思克厉夫精神失常,卒。
1801年11月末 洛克伍德先生初访呼啸山庄(第一卷第一章)次日
后二日 埃伦开始讲述两家故事,大约自1750年代始。
迪恩太太正式讲故事是从第一卷第四章一直讲到第二卷第十六章。
迪恩太太所讲的故事,到此即告结束。尽管医生对我有言在先,我的体力却在恢复之中。此时虽然仅是一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我仍然计划一二日之内即骑马出门,前往呼啸山庄,通知房东今后半年我将在伦敦度过;此外,如果他乐意,他可以另觅房客,十月份之后即可迁入——无论如何,我不会在此再过一冬。
1802年1月第二周
1802年9月我再次返回,并且拜访了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
奈莉又讲述了洛克伍德先生离开几个月(1802年1月至1802年9月)的事件。
1802年9月到1803年的事情为我亲见。1.‚顺叙加倒叙‛的多角度叙述模式
《呼啸山庄》从时间上看,第一叙述者是洛克伍德先生,第二叙述者是耐莉〃迪恩。主要叙述者是:
由主要叙述者来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而这一主要情节又包含在另一个叙述之中。其中之一为倒叙,另一个为顺叙。奈莉的叙述者功能:作为女仆的身份和她平常理智的性格特征使书中的狂暴激情被臵于一个充满了家常细节的现实主义框架中,显得真实可信。洛克伍德先生的叙述功能:
1.他是故事开端和结尾的叙述者,整个故事也是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的,其中包括了来自各个渠道的材料——日记、信件、丁耐莉讲述的故事,以及洛克伍德本人的亲身经历。2.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他总是出现在关键时刻,适时见证了山庄的人事变迁。
3.他与耐莉相互配合,使内外叙事环环相扣并将虚构世界真实化。
不同叙述层次的对比:
《呼啸山庄》中叙述者的叙事框架还构成了不同层次叙事之间的对比。1.丁耐莉所叙述的希思克厉夫、凯瑟琳与林顿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催生了最激昂的爱情篇章。
2.洛克伍德见证的第二代凯瑟琳与哈里顿的爱情,色彩上趋于柔和,感情上归于冷静,人性上也回归温暖。
两代人爱与恨、生与死的对照如同奇特的二重奏,创造出一种奇特的气氛,犹如暴风雨后会有灿烂的阳光和洁净的蓝天,激烈的乐章终于渐渐缓和与美妙起来 艺术特色
1.作品体现出女作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2.作品具有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3.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心理)
4.作者用生动的场景和自然环境来渲染营造作品的气氛。(象征性)
安娜卡列妮娜作品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有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
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关心的是家庭的题材,但家庭的冲突是与时代的矛盾、社会生活的激流密切联系的,主人公的生活历史被纳入到时代的框架之内,单个人物及其愿望、渴求、欢乐和痛苦是时代与社会生活激流的一部分。作者在描写现实生活时强调了习以为常、固步自封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学生的压制,这种压制使人的个性和生命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小说以史诗性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的特点。小说的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同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产物,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也正是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
安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在作者的最初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和美的因素。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她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省活力。在和渥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此后,她身上问流露出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安娜的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的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对渥伦斯基的爱激丐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强烈渴望,那埋藏在心底的被压抑的东西驱动着她。她不愿再克制自己,不愿再象过去那样把自己身上那个活生生的人压下去。‚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觉醒中的安娜的坚定的呼声。安娜对生活的这种渴求是有其合理性的,这不仅可由人的自然天性来证明,而且可由压制她的那个自私伪善的上流社会本身来证明,可由卡列宁冷酷无情的行为来证明。安娜在渥伦斯基的爱中看到了生命中意义,并义无反顾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拒丈夫对她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一起生活。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展示出了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然而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她和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旅行,心情的享受了爱的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独生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和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悲剧的阴影日益扩大。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成家庭和责任。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受到了严厉的抨击。充满欺骗与虚伪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安娜的处境也就十分严峻了,她失去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可能,她有内心矛盾不断加剧。她一方面不顾一切的力图保卫和抓住自己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里又时时涌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最后,失去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在渥伦斯基身上找回最初的激情和爱,以安慰那破碎的心,但渥伦斯基对安娜近乎苛刻的要求越来越反感,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使的打击,以致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安娜无法在这个虚伪冷酷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用生命向那个罪恶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控诉。小说也因此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她一方面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所以,在小说中作者对安娜既同情又谴责。他没有让安娜完全服从‚灵魂‛准则的要求,去屈从卡列宁和那个上流社会,而是同情安娜的遭遇,不无肯定的描写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但另一面又让安娜带着犯罪的痛苦走向死亡。‚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我‛就是作者一贯探索的那个永恒的道德原则,是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善与人道。安娜的追求尽管有合乎善与人道的一面,但离善与人道的最高形式——爱他人,为他人而活着——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是作者对安娜态度矛盾的根本原因。
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缺少生命活力的贵族官僚的形象,小说通过这一形象严厉批判了那个腐朽的沙皇封建制度和上流社会刻板、虚伪的道德规范。卡列宁平常严格的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生活。他遵守法规,忠于职守,作风严谨,因而被上流社会称作‚最优秀,最杰出‛的人。然而,正是这个官僚队伍中的‚优秀人物‛,却是一个僵化的、生命意识匮乏的人。他的这一本质特征与渴望自由、不肯循规蹈矩、富有生命活力的安娜正好相反,而屯那个僵死的、保守的和平庸的社会环境则恰恰一致。所以,卡列宁从内心深处难以接受安娜的生活准则,正如安娜难以接受卡列宁。他因为有环境的支持总摆出绝对正确、居高临下的架势。他每每以社会所允许的宗教和道德规范逼迫安娜就范,约她设臵种种障碍;他既不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实际上根本没有这种需要),也不考虑安娜的情感需要。在他这个把个体行为都纳入社会规范的人身上,跳动的是一颗不敢同外界抗争,又企图占有一切的猥琐、卑怯的灵魂。当安娜向他请求离婚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去掉由她的堕落而溅在他庙上的污泥‛,从而不使他的前途与地位受到影响。也正是出于这种自私的考虑,他决定不同意离婚,以使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不合法,那么就会招来上流社会对她的谴责与抛弃,这无疑等于臵安娜于绝境。而他倒认为这是他对安娜的宽恕志拯救,因为他对犯了‚罪‛的安娜是那样的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因而他是那么的道德高尚,富于宗教之心。这是何等残酷的虚伪,一种不自觉的虚伪!卡列宁以及由他这样的人组成的贵族社会无疑是冷酷无情的戕杀安娜和自然人性的杀人机器。
列文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形象,他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力图保持宗法制关系的开明地主。他习惯于用批判的眼光评价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原则,探索人的生活中不可动摇的施行基础,他不愿按照周围的人教给他的那种方式去生活,不必背离人们普遍认可的时髦的东西,不怕违背上流社会认为高雅的道德准则,在生活中走自己的路,根据自己的信念去行动,追求合乎自己理想的生活。在这点上,他与安娜有精神内质上的相通与一致性。最后,他在宗法农民弗克身上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人生在世界重要的是要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爱己如人‛,感到‚上帝‛在我心中。列文痛苦探索和最后结局,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状态,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作者‚托尔斯泰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整个作品艺术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列文的心理过程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的: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民总是的探索和对个人幸福、生命意义的探索。在农事改革上,他经历了理想的追求到失败后的悲观;在个人生活上,他经历了爱情上的迷恋、猜忌、痛苦,最后在宗教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他的心理运动是伴随着精神探索的历程有层次的展开的。小说对安娜的心理过程的描写,则侧重于展示其情感与心理矛盾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她一方面厌恶丈夫,另一方面又时有内疚与负罪感产生;一方面不顾一切的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不断的为之感到恐惧不安。作者把她内心的爱与恨、希望与绝望、欢乐与痛苦、信任与猜疑、坚定与软弱等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与心理流变详尽的描述出来,从而使这一形象富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对人物一生和心理运动过程的描述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对人物瞬间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这类描写往往准确、深刻的披露了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小说在写到列文第一次向吉提求婚时,关于吉提内心变化的那段文字,是十分精彩的。在列文到来之前,吉提喜欢的等待着,从外表的平静、从容、优雅显示了内心的镇静。当仆役通报说列文到了时,她马上脸色苍白,血液涌到了心上,那内心是惊恐万状的,以至于想逃开。因为她虽喜欢列文,但更喜欢渥伦斯基,因而她必须拒绝来求婚的列文,但这又以使她感到内疚与痛苦。见支列文后,她又恢复了内心的平静,因为她已决定拒绝列文,但她的目光中又流露出希望列文饶恕的内心祈求。吉提在见到列文前后这短暂时间内的心理流程,是多层次的,作者对吉提内心世界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
第二,小说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提示其内心世界,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和动作,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作者认为,人的感情的本能和非语言的流露,往往比通常的语言表达的感情更为真实。因为语言常常对各种感受进行预先的‚修正‛,而人的脸孔,眼睛所提示的教师处于直接的、自然的发展中的情感与心理。这种直接的、自然发展中的情感与心理是作者热衷于捕捉的。安娜因其具有被压抑的生命意识,灵魂深处才蕴蓄着荡漾的激情,时不时的通过无言的外在形态流露出来,使她富有超群的风韵与魅力。小说第一部第十八章写到安娜与渥伦斯基在车厢门口打了一个照面,两人不给而同的回过头来看对方。接着,作者从渥伦斯基的视角描写了安娜,这段描写中,作者重点抓住了安娜的脸部表情和眼神,发掘出女主人公潜在的心灵世界。‚被压抑的生气‛正是安娜悲剧性格的内在本原,这种生气与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制力构成她内心的矛盾冲突,丰富的情感被理智的铁门锁着,但无意中又在‚眼睛的闪光‛,脸上的‚微笑‛中泄漏了出来。安娜形象的美主要导源于她那丰富的情感与心理世界,这咱描写也常见于其他人物身上。
第三,小说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托尔斯泰之前的作家描写人物的内心话语往往是条理化、程式化和规范化了的,具有连贯性的逻辑性,而托尔斯泰描写的内心话语则常常表现出不规则、间断跳跃和随机的特点,使所提示的心理内容更真实、自然和深刻。小说对自杀前安娜的内心话语的描写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这段内心独白先写安娜‚死‛的念头,接着是回忆她和渥伦斯基的争执,然后拉回到眼前的面包店,随之又联想到水和薄考饼,再接着回忆她17岁时和姑母一起去修道院的情景,随后又想象渥伦斯基在看到她的信时的情景,突然,那难闻的油漆味又使她回到眼前正在油漆招牌的百货店。作者把人物的视觉、嗅觉、听觉等不同的感觉因素同想象、记忆、意志过程等知觉因素以及悔恨、羞愧、恐惧、痛苦、希望等情感交混在一起,心理流变呈时空交错、非规则、非纯理发特征。这段内心话语把处于生与死的恐惧中的安娜那复杂而混乱的情感与心理内容真实的展现了出来。难怪一些研究者把托尔斯泰当作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在艺术表现力方面最具功力的小说,就艺术的完美与和谐而言,是作者的三大长篇中最成功的。它以其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历来受到文学史家的众口赞誉。
麦克白人格分析
3.1不安分的天性决定了麦克白的堕落
哈兹里特认为麦克白的悲剧是由环境造成的‚他是被适宜的机运,妻子和预言的唆弄推上犯罪道路的。‛但是通过文本中关于麦克白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本性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也正是这不安分的本性最终决定了麦克白的堕落。作品中麦克白夫人准确地描述了麦克白‚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可见麦克白天性中就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他即使没有女巫的预言,妻子的唆使也终会暴发出来,‚跃跃欲试的野心‛总有一天会扫除一切思想道德的障碍展露在白昼,没有外的推动,麦克白也必然会走上‚弑君‛之路。
麦克白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根据当时苏格兰的王位继承制,他也拥有王室继承权,更重要的是在‚征讨叛逆‛‚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可谓功高盖主,邓肯都感叹道,‚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以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而麦克白当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要使他的功绩与名分相当,那也只有国王一职了。邓肯显然深切地感到了麦克白对他王室的威胁,所以才会在接见麦克白的同时,急忙宣布立长子‚玛尔康为王储,封为肯勃兰亲王‛。邓肯这一行为,无疑在麦克白强烈燃烧的欲望上,跃跃欲试的野心中泼了一盆冷水,破灭了麦克白用‚正当的手段‛满足野心的希望,扼杀了麦克白‚也许命运会替我加上王冠,用不着我自己费力‛的想法。可他天生不是安分守己的人,‚欲望很大‛又想做‚非分的攫夺‛,邓肯的一盆冷水在麦克白野心的驱使、欲望的膨胀下反而使火烧的更烈,就像风可以熄灭小小的火花,却会使狂野的大火越燃越烈一样。天性中无法克制的野心和欲望,必然使其走上‚弑君‛之路。
还有很多学者都把麦克白‚弑君‛一举归罪于麦克白夫人的鼓动,认为麦克白夫人若善良地劝阻麦克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其实麦克白悲剧之所以具有悲剧性,是因为麦克白无论在周围的人如何善良的情况下都会犯下罪恶,天性中的不安分注定使他作出‚弑君‛的疯狂举措。麦克白之所以犹豫不决,迟疑不动,只是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杀人的借口。麦克白夫人的作用只不过是在麦克白未给自己找到一个所谓的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刺激他做‚男子汉做的事‛。因为麦克白夫人清楚麦克白天性中‚太多事前的顾及‛,她仅仅是帮助麦克白抓住了一个谋杀邓肯的绝好时机。麦克白的‚弑君‛举动是注定的,不安分的天性注定了他的疯狂。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剧作的创作背景也可以推断出莎士比亚的目的是暴露人的本性的贪婪和由此所导致的堕落。文艺复兴初期,针对一千多年来的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对人欲的压抑,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主体价值。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恶的本性也恶性膨胀,到了16世纪末期,由于人欲的膨胀,激发出了种种血腥的罪恶,人欲横流的结果是带来了一个人间地狱。曾经发挥过巨大进步作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与个性解放已发展和派生出严重的冒险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被邪恶欲望控制了心灵的人,丧失了高贵的理性和德行,变成了残暴而卑贱的野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相信,只有爬上至高的权位,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只有占有金钱 和名利,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为此,他们不惜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与权利为代价,甚至不惜双手沾满鲜血。面对这‚美即丑恶丑恶即美‛的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看到这一幕又一幕丑恶吞噬美好,美好向丑恶降服的社会悲剧,一向追求真善美的莎士比亚不能不悲愤,不能不忧郁。他再也不能像当年创作《亨利四世》那样去描画浪子回头的贤君形象,也不能像早年写《查理三世》时为了暴露恶棍而刻画恶棍典型了。他现在要表现的是权欲和野心竟会使一个人,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蜕变为祸国殃民的恶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我们说莎士比亚着重要展现的是人性的恶以及由这恶所导致的悲剧,所以,我们说,麦克白的堕落更大程度上源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
3.2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使他成了嗜杀成性的暴君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行为不成为悲剧‛[12](P314),主张通过行为表现人物。试分析麦克白悲剧过程中的三次较大罪恶行为,如果说麦克白‚弑君‛时还曾有一丝怜悯之心,犹豫不决,在暗杀班戈父子时已只剩下残酷了,而在屠杀麦克德夫一家时更把残酷狂暴之情暴露无遗。从一个‚有太多人情味‛的人到一个‚残忍狂暴‛的暴君,这难道是一个有懊悔之心的人的必然结果吗?一个有深深懊悔之情的人怎么会一次次地以残暴继续残暴,以罪恶掩饰罪恶,显然从始至终麦克白对自己的行为不曾有过懊悔。那些认为麦克白一直处于懊悔之中乃至有些精神失常,甚至认为麦克白的悲剧就在于他犯罪的同时在内心还有着‚怜悯心‛,充斥着懊悔感的评论者,显然没有看清麦克白内心的本质。我们说其实麦克白的恐惧和失常,以及‚杀害了睡眠‛的惴惴不安,并非懊悔导致,而是内心深处深深的罪恶感。麦克白对自己的杀人始终有着清醒的罪恶感,但罪恶感不同于懊悔之情,麦克白在谋杀邓肯之后长叹,‚我怎么了,什么声音都叫我心惊?这双是什么手?嘿,要给我挖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麦克白并没有察觉他的罪的根源,这种对既成事实的痛苦只能表明他对自己的罪恶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不能演变为彻底的‚心灵悔恨‛。
麦克白深深的罪恶感一直折磨着他,他继续他的罪恶只为对得起以前的罪恶,所以他必须用更大的罪恶来维护以前用罪恶得来的一切,这必然使麦克白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疯狂,终成为一个嗜杀成性的疯狂的暴君。
综上所述,麦克白悲剧的内在必然性正是由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弑君之后的罪恶感及对虚妄的执着造成的。这正是莎士比亚对人性理解的深刻透彻之处,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有人欲的解放和满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然、平等的理想世界,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伦理关系、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作出准确的把握。
浅析《麦克白》人物的悲剧性
《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与《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这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而《麦克白》在同类作品中更侧重于对人性与人物心理的批判性揭露,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且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面。该剧因其独特而令人压抑的角色悲剧性,既强化了人们对《麦克白》的审美体验,也塑造了极其鲜明的角色,可谓是整个剧本的点睛之笔。所谓‚悲剧‛,即是由于正义一方的失败或毁灭,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并由此产生崇高感的戏剧。而《麦克白》所描写的,就是麦克白人性与良知的崩溃的故事。莎士比亚通过曾经的英雄麦克白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批判了野心、欲望的侵蚀作用。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大将,他超越常人的的性格以及在此性格驱使下所作出的残忍行径不仅使他身边所有的人感到恐怖,也使阅读此剧的读者生出一种震惊和恐惧的情绪,惊愕于他的野心之强烈、手段之残忍、罪恶之恐怖,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也使全剧始终弥漫着一种阴郁可怕的气氛。
从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麦克白像《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弗罗洛那样如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如《哈姆雷特》里克劳狄斯那类恶人一样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从而塑造一个美好的事物。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在外人看来,麦克白有着顽强的意志与勇气,这足以支持他冲入敌阵去建功立业,但是,他的意志力远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强大。在麦克白凯旋归来之后,邓肯要亲自来他家做客,麦克白夫人怂恿他一定要好好利用这次机会,一定要趁机杀掉国王夺取大权。但在麦克白的内心深处却是矛盾重重,一时间难以做出决定,麦克白夫人是个极为聪明的女人,她了解丈夫的弱点,所以其鼓动语言才会立竿见影之效。她先以爱情来挤对麦克白:‚从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是同样靠不住的东西。‛继而,又用一个军人最忌讳的懦弱来激将麦克白:‚你宁愿像一只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的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在‘我想要’后面吗?‛这两点都是麦克白的致命之处,因此他才铁定了谋杀邓肯的决心,由此可见,麦克白的意志力很薄弱,这使他在诱惑面前选择了背叛。从人情物理出发,麦克白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种野心相随联属的奸恶‛,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夺‛。这种性格的矛盾对立,无疑是《麦克白》的一大看点。但剧中对麦克白及其夫人内心风暴的精当刻画,才是剧本最精彩之处,其外在表现为犯罪后的内心挣扎。该剧之中有两对作为主线贯穿剧本的冲突,其一是以班柯将军后裔为代表的道德一方与麦克白所代表的非道德一方的冲突,第二是麦克白自己内心的冲突,这也是剧情的主要冲突。麦克白内心善与恶、权欲与理性、道德与欲望的纠葛构成了该剧最大的看点。剧本的悲剧性在于人物内心的悲剧。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始终有清晰的理性,在头脑清楚的情况下,所犯下的罪恶会对内心造成更大的伤害。有人认为麦克白具有普通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其实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普通人犯罪时,会因为欲望的而忘记欲望可能带来的罪恶,但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可能会带来的罪恶始终是非常清醒的,他之所以依然在不顾罪恶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是因为权欲的力量实在太强,并且又不断受到外在力量的催化。麦克白夫人怂恿麦克白在家中干掉邓肯。但麦克白内心矛盾重重,一时难以作决定,一方面,他‚跃跃欲试的野心‛,‚不顾一切地驱着他‛去‚冒颠踬的危险‛。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到这儿本有两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干这样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身体的安全,怎么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这个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
麦克白谋杀邓肯与暗杀班柯后的心理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谋杀邓肯之后,麦克白听到臆想的声音暗杀班柯后,麦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这是麦克白内心激烈冲突的结果,是他内心对自己审判的理性观念的外化。麦克白杀死了邓肯与班柯,也相当于杀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杀死班柯之后,麦克白内心冲突开始减弱,从那以后,他‚心里想到什么便把它实行,不再有任何的疑虑‛,他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疯狂的暴君。人与命运的冲突也开始激化起来,直至生活在命运的漩涡之中,不能自已,这种灵魂深处的痛苦,推己度人,令人唏嘘,这也是麦克白人物悲剧性的重要表现,可以说是莎士比亚与读者间沟通的桥梁。
《麦克白》具有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双重审美特质,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文艺复兴倡导‚人本主义‛,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麦克白的斗争精神和他的力量体现了人的力量。‚愿这些欺人的魔鬼再也不要被人相信,他们用模棱两可的话来愚弄我们,虽然句句应验,却完全和我们原来的期望相反。‛这是麦克白最后的醒悟和哀痛的忏悔。麦克白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破坏伦理秩序,颠覆自己的伦理身份,终于当上了国王,但是他摄取的新身份最终给社会带来灾难,给自己心灵带来痛苦,最终遭到家破人亡的严厉惩罚,这是麦克白希望身份转变而引发的悲剧。正如鲁迅所言,‚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悲剧,《麦克白》借助其人物的悲剧性,讴歌人性与美好,控诉权欲对人的腐蚀和毒害,也给观众带来的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