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主导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思考
一、当前我县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做大做强水电、矿产品和农林产品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
化和旅游产业化,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农业、旅游业分别初步形成了“一园三区”、“两茶一鱼”、“一点四线”的发展新格局。
1、以县工业产业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以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培育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的现代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加快中金盛唐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成套设备、青山电动汽车年产4000万AH磷酸铁钒锂电池、菩恩矿业烟气余热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软质铁氧磁体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引导企业扩大产能,延伸下游产品,提升产业层次。
2、依托xxxx以南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以319国道和常吉高速为主轴,搭建工业平台。积极推进官庄辰州工业新区、麻溪铺工业小区和五强溪工业小区建设,构筑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工业发展“硅谷”。重点发展以黄金、铅、锌、钨、锑等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产采掘加工业。大力支持辰州矿业、中国黄金集团、西澳公司、金石矿业、长青矿业等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从而加快技改扩能,提高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
3、“两茶一鱼”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布局。1)茶叶:全县茶叶生产逐步整合为统一的“碣滩茶”品牌,以生态绿茶为主,兼顾黑茶、红茶等产品,生产布局为:①北溶片区,依托五强溪库区水面优势、碣滩茶原产地良好的生态优势、借母溪原始次森林旅游景区和借母溪茶业公司的茶叶生产以及张沅高等级旅游公路开通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打造茶山茶景休闲观光旅游业。②以官庄为龙头的319国道(含常吉高速)、S227省道片区,依托干发茶业、银峰茶业、天湖茶业、弘沅茶场、红星茶场等企业及官庄较好的茶叶生产基础,打造成名优绿茶规模化生产区。③太常片区,依托县域的中心位置以及湖南辰州碣滩茶业有限公司和xxxx碣滩茶业的技术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建设茶叶交易集散市场和茶叶产业园,使其成为xxxx茶叶的集散地。2)油茶:按照“一群两带”三个区域布局,即:“七甲坪镇油茶产业群”、“319国道油茶产业带”和“xxxx酉水油茶产业带”。在三个油茶产业群、带中,xxxx酉水油茶产业带以“xxxx县麻子溪林木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的油茶基地建设和加工较为突出,并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3)鱼类:基于渔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科学发展渔业。着力培育五强溪库区大水面渔业基地、中小型水库群渔业基地、山塘精养基地、土著名优鱼类保护和繁育基地等“四大养殖基地”,力促网箱养鱼稳定在3万口。xxxx县飞天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本县丰富的鱼类资源,进行鱼类加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在2009年成功跻身于怀化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4、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突出“一点四线”开发新格局,围绕构建县城中心点,县城——酉水凤滩、县城——借母溪、县城——五强溪xxxx、县城——官庄——齐眉界——杜家坪“一点四线”旅游开发格局,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xxxx主导产业中以农业产业和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的发展更为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地不大。农业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基地规模的发展和壮大,但由于投入有限,农业产业化基地开发缓慢。目前,对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农业产业是茶叶、油茶、水产(鱼类),茶叶总面积7.3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仅2.5万亩;油茶原有面积近10万亩,只完成低改1.9万亩,新造3.2万亩;水面网箱养殖不足3万口。基地规模成片上千亩的少,大部分较为分散。
2、龙头不强。一是加工企业规模偏小,产能不足,管理粗放,如对油茶进行精深加工的规模企业还没有一家。二是资金不足,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扩大规模、更新设备、研发新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三是品牌不响,难以掌握市场话语权,取得品牌溢价,提高产品价格。品牌注册上仅茶叶品牌就多达10余种,难以形成龙头品牌为系列的产品,而且品牌宣传力度也不够。四是专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新产品开发落后,科技应用和产品转化率低,综合竞争力难以提升,产业升级乏力。
3、政策支撑力度较弱。尽管国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实到位。一是产业财政扶持资金偏少。二是金融机构借贷门槛过高,且审批程序繁琐,时间过长。三是有财政
资金支持,但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三、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突出壮大基地,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基地大小决定产业规模的大小。一方面,要加快对“两茶”老基地实行“低改”和“品改”任务;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则,力争2015年完成“低改”和“品改”任务。在水产方面,充分利用库区有效水面和中小型水库及
山塘发展鱼类养殖面积,实现年起水量达2.5万吨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按照“优化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在交通便利、种养条件较好的区域实行集中连片发展,扶持种养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2、扶持龙头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一是要加强资金保障。通过实施“银企对接”,财政贴息,政府担保,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后扶、林业建设、湘西开发等一系列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的方式,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全力保障企业发展资金需求。二是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税收返回、建立研发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三是要鼓励联合重组。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产业发展。
3、突出整合品牌,推进主导产业品牌化。一方面,按照“平等、自愿”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的原则,逐步整合主导产业品牌,如茶叶品牌统一使用“碣滩茶”和“官庄茶”两个品牌;鱼类产品统一使用“五溪湖”品牌,并将统一后的品牌申请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节会活动和新闻媒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积极争创国家、省级著名商标。
4、完善考核机制,强化保障措施。一方面,要完善考核机制,抓好制度落实。进一步完善对产业发展的考核机制,将主导产业建设纳入考核内容。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做到奖罚分明。另一方面,要在政策上、资金上和技术指导上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减轻企业负担,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经环境。
第二篇:对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村位于**镇南部塬区,总户113户,总人口 423人,总耕地面积 1324亩。截止目前,苹果栽植面积1110亩,挂果面积达 余亩,常年产量在 吨左右。有富士、秦冠、新红星、嘎啦、黄元帅等品种。目前苹果这一产业已经成为村经济支柱产业,不仅发挥着巨大的富民作用,而且已经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经过我近一年对该村各
果农的走访及调研,这一个产业的发展对该村每个人的生活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对该村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稳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通过走访,也是“喜、忧”参半,“喜”从何来呢?
一喜该村是苹果生产最佳环境,该村塬面宽阔,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生产苹果的最佳优生地之一。
二喜苹果管理水平较高。村上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并抽调懂技术、在苹果生产管理上有一技之长的人为技术员,并由果业局专门
人员指导,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各种培训班。有力的提高了全村果农的技术管理水平。
三喜果农的技术意识有所增强,自从二00二年省、市、县提出推广四大技术以来,广大果农通过对比以及自己的实践,已经深刻认识到“四大技术”的重要意义,由原来的不愿意甚至用各种方式抵制“四大技术”到现在县、镇等寻师救技的现象。
四喜政府高度重视销售渠道拓宽,自从我市全面取消两税以后,政府的职能转变,通过在广州等沿海地方设立对外营销窗口。并出台一些有利于果商的政策。通过对现有信息员的培训,促使了果品营销氛围。鼓励一部分有市场意识的人走出去,大力发展果库、气调库。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从而使我村苹果的销售渠道由原来的果商一统天下大局面向多方位、全年销售局面的转化。
在我们看到该村果业生产好的一面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该村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必须让我们高度重视,否则,将对这以产业有致命的一击。
一是品种单一。中、早、晚品种比例不合理。目前该村,早熟品种基本为空白,中熟品种规模化低,严重地制约了中熟品种的发展,并且占有比例仅为10%左右,且管理粗放。晚熟品种占有比例较大,以富士为多,在果子成熟期间,销售相对集中,容易导致销售难,价格偏低以及抵御市场能力差等现象。
二是广大果农应用各种技术死板,不灵活。对于一种新技术不能根据自己树势,生长等进行相应的配套。常常出现,修剪生搬硬套,喷施农药人云亦云,施肥只注重萌芽肥,忽视追肥。只注重化肥不重视农家肥。大改形只注重疏枝,不重视间挖等。
三是市场意识。果子后续深加工不足以及增值空间相对较窄。许多果农对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欠佳,往往出现别人是买果子赚钱,自己赔钱。苹果生产出来以后只注重原材料的价格,对后续产业的挖掘不足,极大的影响苹果的增值空间。
四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到风调雨顺之年能有一个好收成,遇到冰雹、冻害等则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同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挑战能力差。同时作为我国拥有九亿农民的一个农业大国,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我认为,要改变农村现状以及该村果业,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一是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在生产关系上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不只注重培训农业科普知识,应该全方面的培训,培训市场知识,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把农民培育成为懂政策、懂技术、有道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二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模式。农民一家一户干什么事,只能是单打独挑,处处碰壁。只有把全体果农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地域优势,才能在市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从而达到共同受益的格局。
三是要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应该只重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后续产业等。否则,在主导产业遭受到各种灾害后,农民的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将各种产业配套好,各种技术应用好,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实在必行的。
四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当前两税取消后,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政策。政府要改变有原来的指导方向向服务方向转变。把当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高党在农民心中的声望。
第三篇:关于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2011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调 研 报 告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果畜富民、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旅游突破”四大战略的总体要求,始终把增加农民纯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高新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促发展,大力发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加大劳务输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粮油生产再获丰收,是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201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96.5万亩,总产44.73万吨,较上年增长3%。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8万亩,总产24.36万吨;玉米种植面积38.5万吨,总产20.37万吨。
油料种植面积7万亩,总产0.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在粮油生产上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实施小麦、玉米良种统供项目。按照陕西省良种统供实施方案要求,县上成立了良种统供领导小组,通过招标确定良种统供企业,实行“五统一”管理,严格供种程序,确保供种质量,全县小麦良种统供面积58万亩,玉米良种补贴38.5万亩,实现了良种全覆盖,良种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
二是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11年我县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2个万亩示范方,在2个万亩示范方田内各建设一个百亩核心攻关田,小麦、玉米收获前,经省、市高产创建专家组实地测产: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田平均亩产523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52公斤,小麦百亩核心攻关田亩产578.5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07.5公斤;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635.5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06.5公斤,玉米百亩核心攻关田亩产672.3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43.3公斤。高产创建活动有效地带动了全县96.5万亩粮食均衡增产,使我县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位居咸阳市第一。
2、蔬菜生产快速发展,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按照“东菜西果、南畜北特”的发展思路,在灵源、阳洪、临平、新阳、大杨、城关、漠西等镇(社区)重点发展阳光大棚、冬暖式大棚蔬菜和露地特色蔬菜生产。引进了山东寿光阳光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和栽培能手,在灵
源、阳洪新建成阳光大棚蔬菜基地600亩,在临平、灵源新建成冬暖式大棚100亩,在漠西、城关、新阳建成无公害大葱生产基地2万亩,同时在灵源、大杨、阳洪发展特色露地蔬菜面积5000多亩。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达10万吨左右。
3、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不断壮大,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围绕“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形成产业”的思路,抓规划、抓科技推广、抓品牌建设、抓体系支撑,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在继续抓好5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3个一乡一业示范镇的基础上,今年己发展申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一乡一业示范镇1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4个。
二、农民千元增收工程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努力工作,我县农民千元增收工程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企业带动、科技服务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
1、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蔬菜产业:在灵源、阳洪、临平、姜村、大杨、城关等镇流转土地1100亩。新建蔬菜阳光大棚600亩,新建冬暖式蔬菜大棚100亩,新建设施大棚红提葡萄150亩,建
成了以漠西为中心的大葱生产基地2万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000亩,露地菜3.1万亩,蔬菜净收入3.1亿元,人均纯收入588元,较上年324元增加264元。
二是果品产业:全县新建苹果园4.2万亩,其中现代果业绿色长廊新建1.2万亩,北部新建1.2万亩,南中部其它果区新建1.8万亩。建成200亩以上标准示范园6个,在寒寨、三桥等发展核桃杂果林9000亩。全县果品面积达48万亩,通过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果品产量和优果率,加之果品市场价格上涨,果品总产值达到16亿元,扣除各种费用后净收入12.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较上年1745元增加655元。
三是畜牧产业:建成大杨双庙村和梁村镇代东村2个万头生猪养殖场;建成周城乡董城西堡子和临平镇枣林村两个果园规模养殖场;建成大杨杨安嘉禾牧业千头奶牛养殖场1个;建成奶山羊养殖专业村4个。全县目前畜牧存栏96.6万头(只)。由于畜产品价格一直走高,畜牧出栏率增加,畜牧业净收入达6.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元,较上年637元增加443元。
四是粮油产业:全县小麦种植面积58万亩,建立了4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县玉米种植面积38.5万亩,建立了35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全县油菜种植面积7万亩,建立了5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201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96.5万亩,总产44.73万吨。由于粮食增产和收购价格上涨,粮油总产值达到9.753亿元,扣除各种费用后净收入5.6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0元,较上年838元增加232元。
五是烤烟产业:今年烤烟种植面积6000亩,较去年增加1000亩。其中关头5000亩,梁山1000亩。在关头佛头村建五棚连体育苗大棚1个,建示范基地1800亩。
六是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全年培育发展申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省级一乡一业示范镇1个。
2、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
广升农业一期工程基本结束,二期工程主体已经建成,各项配套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当中,农民学员培训等项工作陆续展开,今年我局又搭桥引进台商余东寒投资3000万元与马连乾礼兴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兴建库存600—1000吨冷库20个,已开始动工建设;城关镇引进陕西翼华商贸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立占地500亩,养殖奶山羊5000只、野猪1000头、野鹿1000只、秦川牛1000头的养殖基地,该项目正在实施之中。今年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全县农民多种经营收入1.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9元,较上年189元增加90元。
3、农民科技培训及劳务输出成效显著
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农民转移培训项目,举办农技、植保、能源、土肥、农机等各类培训班120场(次),培训农民1.8万人(次)。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52人。劳务输出及外出打工人员15.4万人,全县务工净收入14.9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0元.较上年1669元增加961元。
以上各项构成农民人均纯收入8410元,较上年5665元增加了2745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内部种植结构不甚合理。粮田面积较大,经济作物比重偏小;
二是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不高;
三是农产品深加工、流通环节依然薄弱,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四是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2012年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
工作思路:围绕一个核心,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抓好两化,即高效农业园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推进三大战略,即提质增效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和占领市场战略;实现四大突破,即粮食单产、设施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化实现新突破。
目标任务:2012年全县稳定粮油种植面积,增加蔬菜种
植面积,提高农业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培训人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71元。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
第四篇:2016工业园区主导产业调研报告
2016工业园区主导产业调研报告
2016,工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壮大工业总量,加速产业集聚,夯实发展平台,创优发展环境,园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工业生产情况
2016年1-12月份,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6.9亿元,同比增长9.35%。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同比增长5.3%。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可比增长7.01%。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4亿元,同比增长23.13%。安排劳动就业人员7430人。
2、经济效益情况 1-12月份,园区企业实现利润累计6.66亿元,同比下降3.26%。企业实际上交税金1.65亿元,同比增长18%。利税总额达14.48亿元,同比增长42.89%。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工业园区围绕生物医药、金属制造、新型纸业和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升级。2016,四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8.2亿元,占园区比重87.84%。
1、生物医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占园区比重17%,同比增长16.8%。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7%,同比增长16.9%;实际上交税收3104万元,同比增长24%。
2、金属制造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3.1亿元,占园区比重62.8%。实际上交税收1.1亿元,同比增长19.25%。
3、新型纸业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9亿元,占园区比重5.9%。实际上交税收353万元,同比增长50%。由于市场行情低迷,新型纸业一直处于谷底徘徊,尚未有复苏迹象。
4、绿色食品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亿元,占园区比重2.3%。实际上交税收50万元,同比增长77.5%。其中赣花油脂实际上交税收26.39万元,增长较为明显,同比增长146.64%。
第五篇:发展主导产业 建设美丽新村
发展主导产业 建设美丽新村
沱牌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大产业富民、建设酒乡花镇”为思路,强化“五抓”(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党委成员分线抓,镇直部门协同抓,镇村干部具体抓),农业产业基本形成,新村建设日新月异,呈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发展势头强劲的良好局面。
一、主导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以魏家营、竹林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以种植川百芷、为主要中药材的万亩药材种植基地已建成5000余亩。
以通泉、桑树林等村为核心,以种植大棚蔬菜、露地蔬菜为主的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已建成7000余亩。
以黄家堰、断石桥、响堂、排路、周家桥、红星、纸朝沟等村为核心,以沱明路沿线为重点建设万亩甜橙产业基地,第一、二期4000亩已建成,第三期 2000亩建设正有序扩进,已完成开沟起垄整厢等土地整形1300亩,已订购幼苗 5万余株,庚即进行栽植。
以竹林村为核心的千亩水产养殖、莲藕种植基地建设已经建成
以周家桥、纸潮沟村、红星村坡台地为依托,建设优质水蜜桃基地5000亩。第一期2000亩已栽植成活,正进入管理。以黄家堰村、宝竹村、华严村为核心辐射带动6个村投入700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圈舍7万平方米,年可出栏白羽肉鸡500万羽。目前35户全部投入生产,出栏白羽肉鸡300万羽。
以瓮城、浸水垭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六个村,建设万亩高产粮油种植基地,已建成3000亩有机稻、5000亩优质油菜基地。
以大舜、金凤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八个村,已建成万亩以优质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
抓住建设酒乡绿城契机,以白石村为核心,辐射带动排路、五显楼、凤凰等村,建设千亩花卉基地,已建成600余亩。
以断石桥、黄家堰村为核心,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基地,全镇建设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0个,野山猪寄养100户,建设祖代种猪场1个,年出栏生猪12.36 万头,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产业。
二、多管齐下增强活力,美丽新村建设有序推进 我们围绕省委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总体目标,按照“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依托产业建新村、新村建在产业”建设途径,以沱明路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带和魏家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核心,有序推进美丽新村建设。
(一)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先行。邀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总规,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中长期新村发展规划。全镇以两线(省道205线、沱明路沿线)一片(新农村示范片)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来布局新村建设。先后建成了以竹林村、黄家堰村、桑树林村为代表的街村型、庭院型、乡村旅游型的新农村示范点10余个。
(二)完善“村民申报、乡镇审核”、“先规划、再评审、后建设”的建设程序。进一步探索建立“土地增减挂钩、主体委托建设、物业民主管理”的聚居点建设机制。
(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顺应群众期盼,推行“群众事群众议”,发挥公益建设理事会牵头引领作用,使群众成为自主决策、建设、管理、监督的主人。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补助,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居的热情,一次投入、世代受益。
目前,断石桥村张家嘴、黄家堰村徐家湾新村聚居点正在建设房屋主体工程,计划年底前基本竣工,黄家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完成60%工程量,浸水垭等3个改建点按照“青瓦白墙、生态庭院”的川北民居风格打造农房风貌250余户,10月前全面结束,魏家营片区新农村综合体完成土地2500亩流转,签订拆迁协议710户,景观廊桥主体完成,魏家营片区农民聚居区4个组团全面开建,年前有望封顶,百战村花海小镇房屋主体已经完成5栋封顶,3栋即将封顶,保证春节前将房屋交到168户农户手中。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促进了农民聚集,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有力提升了村庄整体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链还未有效形成 全镇虽然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但产业链还没有延伸,基本上还停留在第一环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经营分散,规模小,品牌产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优势产业效果不够明显,农业的工业化程度低,消费和销售的绝大部分都是初级农产品,辖区内无国家级龙头企业,省、市级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力小,效益低下,不足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没有形成“产供销、产加销”一体的链条,没有享受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影响产业发展,造成农民收入低,而且收入不稳定
(二)农业基础还不够完善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我镇属两渠尾灌,加之水利工程设施分布不均衡,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全镇80%以上的塘库建于50~70年代,由于时间的推移,绝大部分工程老化,近年来,通过项目实施,进行了部分整治,但“盘子堰塘”不少,人民渠支渠土渠比重大,造成渗漏严重、输水隐患点多、维修成本高,部分微型水池利用率低,加之渠系配套不够,渗漏严重,“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三)乡镇财力匮乏,投入不足 乡镇由于财政不完全,自有财力不足,在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依托项目才能实施,受到时间和项目要求的制约,造成推进速度慢,说空话、许干诺时候多。
(四)农村村庄萎缩现象加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镇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空巢家庭;许多家庭成员居家外出,只留下了住房和圈舍。据统计,我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2万人次,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75%以上。通过近20年的历史变迁,老一代农民工中约有20%的人,凭着自己的经济实力,从农民老屋搬迁到了城镇落户;新一代农民工中有70%的人根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老屋居住。因此,一些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农村人口急剧减少。这些现象,导致部分农村院落“无人”参与建设新农村。
(五)农村人才匮乏 全镇农村现有劳动力2.9万个,但长年外出务工的达
2.2万人。外出的劳动力由于素质差,缺乏从事非农产业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实现非农就业门路窄,大多从事脏、苦、累、险工种,就业稳定性不高,收入低。全镇总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占81%,小学文化占11%,文盲半文盲占8%,文盲及半文盲全部集中在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全镇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导致“无人才”建设新农村的困境。
四、建议
(一)优化区域布局 一是立足县域特色,促进专业化生产。我镇农业产业上应做大做强蔬菜、甜橙、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等特色产业,强力推进魏家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努力形成集生态休闲观光与现代农业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生产区。二是着眼产业活力,壮大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市场导向发展农业,通过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规模,形成公司+农户或合作社+农户的良好合作模式,努力发挥各类企业与组织在生产、销售和加工中的带动示范作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收益。
(二)进一步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要研究和制定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和业主融资难问题。要健全机制,分类考核,对重点乡镇实行绩效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乡镇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三)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农业园区作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窗口,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坚持“农业项目进园区、资金安排先园区”的原则,在保护耕地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不断完善园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强化园区运行机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努力打造集生产、经营、示范、推广和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样板区,更好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合作生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和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推动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承租土地,单独兴办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大户、农民联办企业,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
(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入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