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共5篇)

时间:2019-05-14 13:0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一篇: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xx县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工业立县、项目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四五一”工程,形成了皮革、化工、医药、畜牧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五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皮革业:皮革业是县域经济第一主导产业。XX年底,全县有皮革企业120家,从业人员7万余人,年总产值23亿元,年利税3.9亿元,纳税额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美国、俄罗斯、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全国市场占有率4.9%,是全国最大的成品革加工基地之一。化工业:全县化工企业100家,主要产品有苯胺、硫酸、糠醛、糠醇、环己胺、环氧丙烷、对氨基苯磺酸等30余种,年总产值9.6亿元,年利税4048万元。医药业:规模生产企业达6家,拥有中、西药品种(批号)150多个,其中,复方依那普利、洛伐他汀属国家级新品种,血速生、利咽解毒冲剂属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年总产值2.3亿元,年利税1020万元。无公害蔬菜种植业:以七汲镇王村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4.1万亩,蔬菜总产量62万吨;王村蔬菜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鲜活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2亿元以上。畜牧养殖业:以奶牛、肉牛、鸡、猪为主,存栏量分别达到1.1万头、11万头、1200万只、3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

1、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不懈地做好项目工作。全力打好项目攻坚战,重点是在抓大项目、好项目上求突破。一是进一步强化“项目兴县”意识。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强项目谋划和跑办工作,努力在全县形成更加浓厚的上项目、谋发展氛围。二是加快重点项目进展。重点抓好合成氨扩能、钢结构扩建一期工程、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铁九线和羊曲线公路改造等项目,确保年内建成投运。电子气体生产、黑液提取、茶色素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年内开工建设。三是实行县领导分包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调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积极缓解资金对项目建设的瓶颈制约。全方位拓宽筹融资渠道,努力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特别是引导和激活民间投资,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进一步扶持壮大主导产业龙头。重点加大对皮革、化工、医药、畜牧、蔬菜等优势产业龙头的培育扶持力度。皮革业一方面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出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深加工企业,推动皮革业优化升级,重点扶持新亿鑫、泰隆皮革、新恒昌、顺昌皮革、冀利华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外向型、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皮革深加工企业,把支柱产业作大作强。化工业重点扶持中冀正元、华润化工两个龙头。制药业重点扶持华龙药业、华加药业、万和制药、华鹏药业等一批有规模、有潜力的企业。畜牧业以东丰庄奶牛场、冀鸿祖代种猪场等为龙头,加强管理,搞好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治等工作,带动行业更快更好发展。设施蔬菜业在进一步完善王村蔬菜市场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规模扩张,年内力争达到5.5万亩至6万亩的规模,进一步增强我县蔬菜业的规模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3、以扩总量、提档此为目标,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的潜力和活力。特别是千方百计保持皮革业的强劲增势,在进一步健全皮革业污染治理长效监管机制的前提下,以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鼓励引导规模企业发展深加工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县投资,借助外资、外力推动皮革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4、全力优化发展环境。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实施“双提”工程的意见》,大力提速工作过程,提高工作质量。以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将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遏制腐败行为,改善投资环境。严肃查处涉卡寻租、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努力营造“招商、安商、亲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人均水平低。二是经济增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比重大、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低仍是主要县情。三是缺乏强县大项目。还没有形成支撑县域经济和地方财力的骨干企业。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强化财政激励政策。进一步强化省对县定额分享、超分成增长率全返等财政激励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

2、加强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商业银行调整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

3、改革户籍制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取消户籍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篇: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

现代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通常是通过不同时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更替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浪潮的不断推进,产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地选择好主导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盐城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盐城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城市产业经济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品牌响、质量好、市场份额大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一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形成的区域生产集中度高的特色加工体系,一批依托人力、技能、智力优势形成的特色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形成了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支撑着盐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盐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农村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截至2003年底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7个,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已达到648个,其中部分优质农产品已进入家乐福等国际知名的大超市。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17个。经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已达60个。全年新办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项目43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两家。科技兴农成效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4%。

(二)工业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新趋势

工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0.7%。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新趋势,全市20多个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其中汽车及零部件、纺织、皮鞋、油田机械、制鞋机械等10多个产业集群规模达5 亿元以上。重点企业支撑力量增强,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年销售收入过十亿元的规模企业6家。悦达、森达、马佐里、磊达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工业快速增长的支撑力量。积极探索盐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10个,省认定高新技术产品51个;新产品销售率达26%;累计建成省级技术中心13家;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5%。

(三)新兴服务业发展初见端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服务业总体呈加快发展态势。2003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48.7亿元,增长12.9%。其中通讯、住房等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活跃,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增长23.3%;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9.2亿元,增长11.1%。新型流通业态迅速发展,连锁经营、大型超市和现代物流企业不断增加,全市成交额超亿元的消费品市场达16个。全市共新建、续建和扩建景点项目24个,完成投资2.2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31.15亿元,增长12.9%,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四)区域协作取得新进展

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7.86亿美元,增长46.6%;出口产品结构进-步优化,形成了以玻璃工艺品、长毛绒玩具、纺织服装、机械和汽配等产品为龙头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口产品。机电产品出口1.4亿美元,所占出口额的比重达29%。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全市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70%集中在各类园区。区域经济合作取得较大进展,积极实施全面接轨上海战略,加强盐常挂钩合作,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步伐,积极接受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辐射,区域合作项目进展较快,上海工业园建设开始启动。

二、盐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盐城市现阶段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产业结构仍处于低层次的演进阶段

盐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从1995年实现了一次飞跃,由一、二、三的排序升格为二、一、三的序列,2000年实现再次飞跃,提升到二、三、一序列。到2003年,全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为14.8:52.9:32.3,全省为8.9:54.5:36.6,而盐城市为23.3:44:32.7。虽然盐城市也和全国、全省一样进入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社会阶段,但盐城市“浓厚”的农业经济氛围和二、三产业连续多年缓步前行的格局,则表明了盐城市与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有实质性的差距。

(二)产业经济总量偏小

盐城经济总量在全省中的比重一直偏小,各行业规模不大。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盐城GDP占全省GDP比重为6.1%,工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4.9%。在按营业收入排名的全省五十强大型企业(集团)中,盐城市只有悦达集团于去年入榜,全市百户大企业(集团)营收超十亿的只有8家,并且悦达集团营收总量接近于其他七家企业(集团)的总和。

(三)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盐城市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在规模上尚难以担当起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重任,在水平上也不足以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重要工业部门的主体技术都明显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相对落后;三是产品出口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大,产业链条短,附加价值低。

(四)主要产业集中度不高

从产业内部来看,一些产业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同行业中的众多小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如纺织、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抗风险能力差;从产业外部来看,产业关联度低,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因此,主导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五)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快

尽管近几年来,盐城市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发展增速仍然明显滞后于GDP增速。统计数据显示,“十五”以来,盐城市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2.3%,低于第二产业3.3个百分点。同时存在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高,新兴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盐城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三、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思路

针对盐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盐城市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把握好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杠杆,依托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培植规模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三大战略思想为指导,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巩固提高现有主导产业,培植壮大具有发展潜力的潜在主导产业,努力使盐城市主导产业发展适应市场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

(一)立足资源优势,做优做特绿色农业主导产业

盐城市是一个地处沿海的农业大市,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畜)产品资源和水产品资源,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享受省政府海上苏东政策的扶持优势,这些都是盐城市农村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据自然生态的优势,做大做强盐城市主导特色农业产业,要按照市场化、区域化、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提高集约经营和优质农产品比重,促进农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重点打造优质粮食、棉花、蔬菜、生猪、家禽、林业等“六大百亿元产业”上。要以建设绿色农业基地为抓手,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行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抢占绿色产业的先机。

(二)巩固传统优势,培大育强六大工业主导产业

2003年盐城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5.05亿元,其中纺织行业49.53亿元,占26.8%;机械行业47.38亿元,占25.6%;化工行业19.61亿元,占10.6%;食品行业15.02亿元,占8.1%;皮、毛制品业10.4亿元,占5.6%。五大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总量的76.7%。在五大支柱行业中,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产业和企业,这些产业和企业支撑着盐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盐城市工业宜选择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机械业、化工燃气业、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皮革制造业这六大产业为主导产业。

1、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是盐城市新型产业,汽车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带动力。盐城市现有的汽车产业基础,是发展汽车产业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要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使之成为支撑盐城市经济跨越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要举全市之力,努力建成盐城市汽车工业城,悦达汽车形成20万辆生产能力,中威客车形成4000辆生产能力,环保专用汽车2000辆生产能力。以市开发区、盐都、亭湖开发区为基地建设30个以上汽车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群,同时加大对汽车保养、维修设备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新产品开发。到2010年,汽车工业实现销售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四分之一以上的目标。

2、纺织服装业:纺织服装业是盐城市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纺织业经济总量多年来占全市工业的30%左右。近年来,由于纺织产业基础较好,又是高就业、高创汇行业,盐城市投资项目中纺织工业项目占据了较大比重。但突出的问题是单体规模小、装备差,产业链短、产品档次低。做大做强纺织产业,关键是要提高产业层次,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之路,争取引进或重组几个能够起支撑作用的企业航母,有效实施产品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拉长加粗纺织产业链条,争创一批知名品牌,实现纺织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把盐城市建成全国闻名的纺织强市。

3、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发展食品工业是实现农副产品资源就地转化、就地增值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以工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为此,一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和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产业,吸引国内外客商来盐城市投资食品工业项目,迅速扩大盐城市食品工业经济总量,二要以产加销一体化为目标,着力培植龙头加工企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三要加大名牌创建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经济”,使盐城市成为农副产品出口深加工基地,全国知名的食品业强市。

4、机械制造业:机械工业是盐城市传统支柱产业,以江动集团、江苏悦达拖拉机厂为代表的百家农机企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一定的比重,马佐里(东台)纺机有限公司、盐城纺机厂等纺机骨干企业生产的纺纱设备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另外,盐城市的机床及其配件行业、石油机械行业也具备了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要在巩固提高现有机械工业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走专、精、特之路,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要运用市场机制和资产纽带,发挥企业现有凝聚能力,迅速扩展和延伸产业链,扩张企业规模,形成规格全、品种多、系列化的产品体系。使盐城在2010年前成为全国农机、纺机、普通机床、石油机械产品及配件的主要集散地。

5、化工燃气业:坚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稳定提高农用化工、继续发展橡塑化工、配套平衡基础化工、突破石油天然气化工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具有传统优势的农用化工和具有资源优势的天然气化工。要发挥盐城市具有港口、淡水、电力、环境等独特条件,适度承接国际重化工的转移。但发展中必须趋利避害、科学有序、强化环保。

6、皮革制品制造业:其中的制鞋业在全国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发挥森达集团的规模、品牌、技术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巩固其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霸主地位。同时,积极吸收民资、外资,大力实施资产重组,提高集约程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推进制鞋业生产企业群体的形成。

(三)发挥后发优势,打造新兴服务业主导产业

坚持以服务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为主攻方向,不断壮大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房地产、信息等先导产业,大力培植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挥后发优势,打造盐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是继续提升商贸流通业。鼓励以资产为纽带,以名店、名牌、老字号为龙头,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建立一批主业突出、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

业集团、商贸中心。积极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服务业的多个领域渗透。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进城发展农产品连锁销售。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发展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的批发零售物流、与生产企业密切结合的仓储服务物流、与国际贸易密切结合的口岸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前来投资合作,对传统的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进行转型提升、整合重组。鼓励同类商贸骨干企业共同建立连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形成整体优势。

三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充分利用盐城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东方湿地之都-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生态旅游品牌,以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为龙头,以景点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丹顶鹤生态旅游区、麋鹿生态旅游区等建设步伐,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制定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在规划中,一是要着眼于比较优势。要按照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培育特色、淘汰落后的要求,做大做强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产业;做专做精具有一定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和生产能力过剩的产品、产业。二是要着眼于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的整合。抓住龙头产品和重点产业,引导产业延伸,推进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联合,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三是要着眼于主导产业规划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在园区规划中,要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中心,在项目的引入上以特色产品为重点,努力实现“一区一业”,“一园一品”。

(二)积极实施“五化”战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一是经济工作项目化,努力提高项目推进的层次和水平;二是工业园区化,把抓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的集中度;三是支柱产业特色化和优势产业集群化,大力实施纺织、机械、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倍增计划”和汽车、燃气与电力等产业“腾飞计划”,大力培植特色产业集群;四是企业规模化,集中力量扶持企业集团,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优秀企业家集中;五是大力推进生产集约化,逐步实现主导产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三)努力建立三个体系,改进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新型的行业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行业协会运作模式组建行业协会,并赋予行业规划、统计分析、品牌评比、技术中心论证、标准审查、质量体系认证咨询等职能,推进主导产业自律、规范和健康发展。二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与银行合作,拟定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办法,通过开展500户左右企业的信用评价、监督、考核活动,打造企业诚信形象,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融通提供服务,促进产业发展环境与国际接轨。三是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重点骨干企业运用计算机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在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便快速传递经济政策、经济信息和工作情况,提高

政府的服务效能。

(四)推进技术进步,依托高新技术加快主导产业建设

必须紧紧抓住技术装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现代化的装备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装备质量和工艺水平。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大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体系。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实体、组织项目攻关、领办民营科技企业等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坚持把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相结合,努力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上有大的突破,开发特色产品,逐步培植成为主导产业。

(五)大力开展主导产业的品牌培育工作

产品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品牌的竞争,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种产品都只能通过自己的品牌步入市场和占领市场,从而确立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发展主导产业,必须扶持、保护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信誉好的名牌产品。把企业改组改造与企业品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强化公关和广告意识,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经济”,推进盐城市主导产业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宏观调控下的盐城经济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只有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抢抓机遇,扬长避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选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适合盐城实际情况的主导产业,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途径、新的发展举措以及新的发展特色,提升新的发展质量和优势,盐城经济才能走在苏北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前列,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

第三篇:发展主导产业 建设美丽新村

发展主导产业 建设美丽新村

沱牌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大产业富民、建设酒乡花镇”为思路,强化“五抓”(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党委成员分线抓,镇直部门协同抓,镇村干部具体抓),农业产业基本形成,新村建设日新月异,呈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发展势头强劲的良好局面。

一、主导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以魏家营、竹林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以种植川百芷、为主要中药材的万亩药材种植基地已建成5000余亩。

以通泉、桑树林等村为核心,以种植大棚蔬菜、露地蔬菜为主的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已建成7000余亩。

以黄家堰、断石桥、响堂、排路、周家桥、红星、纸朝沟等村为核心,以沱明路沿线为重点建设万亩甜橙产业基地,第一、二期4000亩已建成,第三期 2000亩建设正有序扩进,已完成开沟起垄整厢等土地整形1300亩,已订购幼苗 5万余株,庚即进行栽植。

以竹林村为核心的千亩水产养殖、莲藕种植基地建设已经建成

以周家桥、纸潮沟村、红星村坡台地为依托,建设优质水蜜桃基地5000亩。第一期2000亩已栽植成活,正进入管理。以黄家堰村、宝竹村、华严村为核心辐射带动6个村投入700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圈舍7万平方米,年可出栏白羽肉鸡500万羽。目前35户全部投入生产,出栏白羽肉鸡300万羽。

以瓮城、浸水垭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六个村,建设万亩高产粮油种植基地,已建成3000亩有机稻、5000亩优质油菜基地。

以大舜、金凤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八个村,已建成万亩以优质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

抓住建设酒乡绿城契机,以白石村为核心,辐射带动排路、五显楼、凤凰等村,建设千亩花卉基地,已建成600余亩。

以断石桥、黄家堰村为核心,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基地,全镇建设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0个,野山猪寄养100户,建设祖代种猪场1个,年出栏生猪12.36 万头,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产业。

二、多管齐下增强活力,美丽新村建设有序推进 我们围绕省委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总体目标,按照“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依托产业建新村、新村建在产业”建设途径,以沱明路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带和魏家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核心,有序推进美丽新村建设。

(一)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先行。邀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总规,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中长期新村发展规划。全镇以两线(省道205线、沱明路沿线)一片(新农村示范片)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来布局新村建设。先后建成了以竹林村、黄家堰村、桑树林村为代表的街村型、庭院型、乡村旅游型的新农村示范点10余个。

(二)完善“村民申报、乡镇审核”、“先规划、再评审、后建设”的建设程序。进一步探索建立“土地增减挂钩、主体委托建设、物业民主管理”的聚居点建设机制。

(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顺应群众期盼,推行“群众事群众议”,发挥公益建设理事会牵头引领作用,使群众成为自主决策、建设、管理、监督的主人。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补助,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居的热情,一次投入、世代受益。

目前,断石桥村张家嘴、黄家堰村徐家湾新村聚居点正在建设房屋主体工程,计划年底前基本竣工,黄家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完成60%工程量,浸水垭等3个改建点按照“青瓦白墙、生态庭院”的川北民居风格打造农房风貌250余户,10月前全面结束,魏家营片区新农村综合体完成土地2500亩流转,签订拆迁协议710户,景观廊桥主体完成,魏家营片区农民聚居区4个组团全面开建,年前有望封顶,百战村花海小镇房屋主体已经完成5栋封顶,3栋即将封顶,保证春节前将房屋交到168户农户手中。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促进了农民聚集,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有力提升了村庄整体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链还未有效形成 全镇虽然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但产业链还没有延伸,基本上还停留在第一环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经营分散,规模小,品牌产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优势产业效果不够明显,农业的工业化程度低,消费和销售的绝大部分都是初级农产品,辖区内无国家级龙头企业,省、市级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力小,效益低下,不足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没有形成“产供销、产加销”一体的链条,没有享受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影响产业发展,造成农民收入低,而且收入不稳定

(二)农业基础还不够完善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我镇属两渠尾灌,加之水利工程设施分布不均衡,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全镇80%以上的塘库建于50~70年代,由于时间的推移,绝大部分工程老化,近年来,通过项目实施,进行了部分整治,但“盘子堰塘”不少,人民渠支渠土渠比重大,造成渗漏严重、输水隐患点多、维修成本高,部分微型水池利用率低,加之渠系配套不够,渗漏严重,“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三)乡镇财力匮乏,投入不足 乡镇由于财政不完全,自有财力不足,在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依托项目才能实施,受到时间和项目要求的制约,造成推进速度慢,说空话、许干诺时候多。

(四)农村村庄萎缩现象加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镇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空巢家庭;许多家庭成员居家外出,只留下了住房和圈舍。据统计,我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2万人次,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75%以上。通过近20年的历史变迁,老一代农民工中约有20%的人,凭着自己的经济实力,从农民老屋搬迁到了城镇落户;新一代农民工中有70%的人根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老屋居住。因此,一些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农村人口急剧减少。这些现象,导致部分农村院落“无人”参与建设新农村。

(五)农村人才匮乏 全镇农村现有劳动力2.9万个,但长年外出务工的达

2.2万人。外出的劳动力由于素质差,缺乏从事非农产业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实现非农就业门路窄,大多从事脏、苦、累、险工种,就业稳定性不高,收入低。全镇总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占81%,小学文化占11%,文盲半文盲占8%,文盲及半文盲全部集中在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全镇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导致“无人才”建设新农村的困境。

四、建议

(一)优化区域布局 一是立足县域特色,促进专业化生产。我镇农业产业上应做大做强蔬菜、甜橙、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等特色产业,强力推进魏家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努力形成集生态休闲观光与现代农业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生产区。二是着眼产业活力,壮大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市场导向发展农业,通过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规模,形成公司+农户或合作社+农户的良好合作模式,努力发挥各类企业与组织在生产、销售和加工中的带动示范作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收益。

(二)进一步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要研究和制定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和业主融资难问题。要健全机制,分类考核,对重点乡镇实行绩效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乡镇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三)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农业园区作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窗口,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坚持“农业项目进园区、资金安排先园区”的原则,在保护耕地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不断完善园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强化园区运行机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努力打造集生产、经营、示范、推广和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样板区,更好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合作生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和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推动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承租土地,单独兴办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大户、农民联办企业,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

(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入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第四篇:家乡某主导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宿羊山大蒜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1营11060405车莉萍

一、大蒜产业的基本情况介绍:

1.历史背景及便捷的交通: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镇,是驰名中外的“大蒜之乡”,中国大蒜第一镇,宿羊山镇是全国十五家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镇。东临开放城市连云港,西依历史文化名城徐州,西距徐州观音机场40公里,北距临沂机场100公里,东距连云港白塔埠机场80公里,陇海铁路、徐海一级公路、徐连高速公路、310国道傍镇而卧,省道枣泗公路纵穿镇中心并与以上几条公路交汇,辖区公路纵横。京杭大运河从镇区穿过,江苏省水利枢纽工程大运河刘山船闸、节制闸、南水北调苏北地区大型翻水站坐落在本镇规划区内,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2.目前总体发展状况:近年来,为了搞活流通,邳州市大力加强大蒜销售市场的建立,投资近千万元建立苏北大蒜贸易中心,全市共有大蒜营销大户2000多个。同时邳州市大力发展大蒜加工业,全市建有大蒜冷库45座,可储存大蒜75万吨。“伟楼”牌、“晶贝”牌糖醋蜜蒜、“宿羊山”牌蒜片、胶囊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10年,邳州市宿羊山大蒜批发市场被省农林厅命名为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也是苏北鲁南地区最大的白蒜批发市场,年成交大蒜100万吨以上。2011年,全市大蒜总面积120万亩,年集散量达到100万吨,出口量达到60万吨,年产量9500万美元。交通区位优势十分便利,建设大蒜市场投资效益很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全市现有大蒜储存和深加工企业160多家,主

要产品有糖醋蜜蒜、脱水蒜片、大蒜粉、大蒜油等,为宿羊山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2010底宿羊山镇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大大的减少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为宿羊山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发展优势:宿羊山镇属黄泛沙土平原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日

照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3.9摄氏度,降雨量903.6毫米,水土潮湿,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主要种植大蒜、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大蒜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来抓,主攻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大蒜产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五大优势:

一是大蒜种植高产高效。全市适宜植蒜耕地150万亩以上,通过推广蒜稻轮作,实现稻蒜双增产、双增收。蒜田单产稳定超过1500公斤,蒜稻两季纯效益可达3000~5000元,农民种蒜积极性持续高涨。

二是总量规模全国第一。大蒜连片种植面积突破90万亩,年产干蒜头近120万吨,年出口大蒜65万吨以上,年创汇1.5亿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蒜产地和白蒜出口创汇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加长加粗。现有和在建大蒜储藏恒温库60多个,预期冷储能力可以达到90万吨,冷储量占全年总产量的70%以上。建成绿之野、黎明、伟楼等一批大蒜深加工企业,开发出糖醋蜜蒜、脱水蒜片、酸辣蒜蓉、大蒜粉、大蒜胶囊、大蒜油等20多个品种,年加工蒜头占全市总量5%左右。

四是标准化水平全国领先。50万亩大蒜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证,2002年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全国大蒜标准化示范区”。邳州白蒜以个大、色白、质优,享誉海内外市场,形成宿羊山牌白蒜、邳州牌白蒜、车夫山牌大蒜等一批优势品牌。

五是基地市场有效对接。建成以宿羊山苏北大蒜交易市场为中心,辐射周边五个大蒜批发市场的销售网络,拥有大蒜自营出口权企业12家,大蒜年交易量突破100万吨。通过连续举办三届“全国大蒜节”,进一步形成了“世界白蒜看邳州”的巨大效应。

六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免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建设科普示范基地、突出示范引领效应;抓信息沟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科普惠农,助推农村致富达小康。

二、目前大蒜产业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目前我市大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也还存在一些环境问题和薄弱环节。例如:一些商户为了盲目的进行蒜米的加工,带来了一些淡水污染问题,过度的喷洒农药导致土壤酸化空气质量下降等环境问题。

薄弱的环节是:

1、质量建设投入不足,品质退化趋势明显。对种性保持和良种繁育投入不足,邳州白蒜的种性退化、抗逆性下降,加之土壤等农田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对大蒜产量和品质都造成一定影响。

2、产业配套不够完善,综合效益提升缓慢。大蒜深加工相对滞后,深加工企业少、规模小,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创汇产品主要依靠原蒜头的出口,产业的整体效益亟待提高。

3、信息资源整合不力,抗御风险能力不强。现有资源没有得到科学整合,缺少高水平大蒜产业信息发布的公共平台,制约了蒜农和生产企业对市场行情的及时全面掌握,大蒜产业仍难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三、对未来大蒜产业发展的展望:

1、高产多抗良繁体系建设及应用。建立全国大蒜优质品种资源保存中心、研究中心和联系中心,扩建大蒜种质资源圃100亩,保存和繁育品种数量20个,选育出2-3个抗病虫、抗逆、脱毒、节水、耐贮运专用型大蒜新品系。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大蒜良繁基地5万亩,年生产邳州白蒜种7万吨,满足60万亩大蒜用种,实现良种覆盖率95%以上。

2、产业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组建邳州市白蒜产业监测实验室,主产区12个镇建设大蒜生产农残速测实验室,全程加强对大蒜产品安全指标、品质指标、农业环境(土壤、水)投入品安全指标系统的监控。

3、国家级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建成20万亩大蒜生产核心区,示范带动6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区大蒜单产达到1450公斤。

4、产业化高效新技术培训。培训大蒜种植户、农民经济人和镇、村农技员5000人,主要培训无公害农产品大蒜生产标准化栽培技术、大蒜储藏与加工、市场营销与政策法规,示范带动 5万户大蒜种植户。

5、口创汇基地建设。在无公害生产基地和“黎明牌”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基础上的扩建后续项目,总面积10.07万亩,出口蒜优等级率达到90%。

6、重茬土壤障碍因子研究与改良修复。立足大蒜产区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和土壤障碍因素现状,寻求大蒜重茬土壤障碍因子全面修复的措施。

7、产业信息网络建设。整合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农业信息中心等相关信息服务资源,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宿羊山等镇及绿之野、黎明大蒜储藏加工企业为基层信息单元,构筑网络站20个,共享信息技术20万人次,技术应用面积30万亩。

8、市场群和深加工龙头项目建设。建成35万平米的宿羊山苏北大蒜交易中心,周边 10个镇形成总面积100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大蒜年总交易量140万吨,交易额20亿元。突出抓好由徐州绿之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大蒜油口服液和大蒜胶囊生产线及蒜粉、大蒜片、大蒜素、大蒜、大蒜精油加工项目。

四、我对宿羊山大蒜产业的发展的一些建议:

1.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要集中种植,提高生产效率,向机械化作业过度;

2.选用优良耐旱、抗病毒的品种,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应使用无污染的肥料;

3.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定期派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跟踪服务;应该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监控,准确无误的将大蒜交易信息反映给蒜农与蒜商;

4.农业与加工业要一条龙服务,既降低的了生产成本又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5.农民应该加强对大蒜的管理经营;准确抓住市场信息,能够及时的出售大蒜,以便获得最大效益;

6.大蒜加工经营商应当合法经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7.环境监管局应当加强监管力度。

第五篇: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沁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产业,培育超百亿企业群体”的战略目标,按照“四集一转”的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做好各种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做法:

一是建设一个新载体。在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6000亩的化工工业园(包括氯碱化工园、氯氢精细化工园和复合材料工业园)和一个面积达4000亩的铝工业园,引导相关企业入园发展,实现集约经营。新规划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连成一片,共享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首先,以昊华氯碱化工为依托,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1500亩的氯碱工业园,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带动全区中小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申报省级特色园区为手段,鼓励现有玻璃钢企业改造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成为支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其次,以沁澳铝业和广东兴发为支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制品及相关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的上档升级。

二是打造一批名优品牌。重点打造“中国〃沁阳玻璃钢制品”区域品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建设,以重点骨干企业、优势产品为重点培育对象,引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营销能力,争创一流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园区创建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2个(件),省级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8个。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辐射,壮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培育规模以上化工企业30余家,铝及铝加工企业10余家,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化工制品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铝及铝制品企业4家。积极引导和培育骨干企业(或集团)上市融资。重点支持永威集团、思可达和尚宇公司等企业整合资源,申报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开拓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四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1)广东兴发10万吨高档铝型材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2)广东兴发铝业幕墙门窗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3)河南神火10万吨铝板带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4)北京金隅100万吨水泥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5)思可达公司4×700万平方米太阳能封装玻璃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6)河南启瑞年产15万吨高性能增朔剂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7)永威集团年产5800万平方米阻燃装饰板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

(8)河南尚宇10万吨三氯氢硅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

(9)泓盛精细化工年产1万吨系列化工产品、河南焯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海世鸿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氯化石蜡-52生产装置和鼎泓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氯化石蜡生产装置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

(10)山西晋煤集团煤化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设“1830”项目。

新建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新增产值180亿元以上。

五是建设一系列服务平台。完善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增强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沁阳市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建设,加强会员企业之间以及会员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活动,促进玻璃钢制品和其它制品企业与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商会的服务能力。扶持行业公共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扶持行业公共

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建立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办好中国(沁阳)耐腐蚀制品博览会。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把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端行业展会,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交流、营销平台,提升玻璃钢制品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组织参加国内外名优产品经贸活动,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定期举办产品发展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探索新路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开展产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扶持培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努力促进高等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大企业的科技研发机构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发挥技术人才、装备等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六是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院)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办各种加工技术专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积极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力量,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重大课题

研究和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项目、人才、智力引进一体化。加强技术员工在职培训。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重点工种定期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再教育制度。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主,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活动。保护员工的民主权利、工资报酬、医疗保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

存在问题:一是两大主导产业原料和市场为“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极高,容易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两大主导产业在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和争创品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术标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能力不足。

下载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帮扶[优秀范文五篇]

    发展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帮扶 中行镇官坑村的帮扶单位县统计局、县财政局为建立该村贫困户长效脱贫机制,实现农户增产增收,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该村的基础和条件,积极构建与特色......

    对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村位于**镇南部塬区,总户113户,总人口 423人,总耕地面积 1324亩。截止目前,苹果栽植面积1110亩,挂果面积达 余亩,常年产量在 吨左右。有富士、秦冠、新红星、嘎啦、黄元帅等品种......

    XXXX街道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绩效和风险评估

    XXX街道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绩效和风险评估县农业农村委扶贫产业科:根据XX农发[2019]XXX号)文件精神,XX县农业农村委员会〈〈XXXXXXX通知〉〉XX街道积极响应,高度重视,认真评估,准确......

    县主导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思考一、当前我县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做大做强水电、......

    主导产业简介(五篇)

    小寨村主导产业简介 一、基本情况 小寨村位于小寨乡政府所在地,距蓝田县城18公里,共辖7个村民小组,548户,2128人,全村土地总面积4307亩,其中耕地面积1900亩。近年来,在村两委会的......

    永寿县主导产业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思路

    陕西省永寿县长宁镇主导产业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思路 陕西省永寿县常宁镇苹果、核桃、养殖业的发展是全镇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常宁镇苹果产业发展情况 苹果产业一直......

    区商务局依法行政工作报告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区商务局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20**年度,商务局法治创建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及区依法行政领导小组领导与指导下,以党的关于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为指导思想,深......

    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双清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新启“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