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我校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看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发展和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从我校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看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许鹭嘉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0期
【摘要】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是依托于高等学校自愿无偿提供法律援助的学生自治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法律援助类型,是我国法律援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短缺、志愿者身份受限制等困境。本课题将从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入手进行研究,以期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问题与对策;发展
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第8条:“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我国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一次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70万件以上的案件需要法律援助,但真正获得法律援助的尚不到25%。[1]本文所关注的——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对社会开放,免费为社会大众提供法律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法律人才和切实满足大众的法律需求两方面均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展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法律援助可为政府法律援助部门减轻工作压力
我国法律援助的现状表明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无偿法律援助人员。我国有大量高校开设法学院,由有一定法学基础的法学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之下处理或独立处理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可以有效减轻基层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负担。
(二)大学生法律援助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鉴于需要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绝大多数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中涉及劳动纠纷、房屋拆迁、赡养等日常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难免会激化弱势群体和社会的矛盾。大学生法律援助为此类弱势群体提供了法律途径解决切身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一定贡献。
(三)增强大学生的法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在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大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是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区别于单纯的法学学术问题,实践中的法律问题需要大学生了解社会实情,将成文法和法律思维应用于具体事物上。
为了更好的完成法律援助工作,大学生需要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法学学习的过程中或许能事半功倍。在进行普法宣传、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法学知识,加深理解,最终增强自身的法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我国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对社会开放,免费为社会大众提供法律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我国法律援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法治发展需要,对于完善弱势群体扶助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高法学学子综合素质均具有重要意义。以政府法律援助机构为主导,以民间公益组织为补充,我国众多设有法学院的高校利用生源和师资优势,创建并发展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并与周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和联系。从另一个程度上,法律援助工作亦推动了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
我国首个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成立之后,北大、人大、清华、复旦、华东政法大学等法律重点院校亦纷纷成立了各自的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截止到2012年1月,我国已经有19个法律院校建立了法律援助机构。实践证明大学生法律援助对政府基层法律援助起到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补充作用。
以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为例,它形成了一个“普法、咨询、诉讼、代理”四位一体的维权网络,服务对象从学生扩大到了青少年、妇女、老年人、下岗工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服务范围从校内拓展至上海市妇联、市残联、市总工会等组织,并且深入曹杨、岳阳、南京路、中山等多个街道近年来,在我国外交部的指导下,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承接了美国福特基金和荷兰、加拿大政府资助的关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国际项目。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已成功完成了60余次校级、区级和市级的活动,和17个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并进一步深入共建,接待咨询案件3600余件,得到了受助者的高度评价。[2]
三、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性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是由大学生组成的自治社团,社团的管理和运行主要是由在校大学生在合理范围内自由支配。随着法援工作范围的拓展,渐渐显现出以下几点制度性问题:
1.政府指导和活动经费的欠缺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援助条例》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等。但在事实上,大学生法援工作者几乎没有接受到来自政府的任意形式的指导活动,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亦完全根
植于高校自拨经费和外界赞助。这不利于作为我国法律援助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健康发展。
2.援助范围和对象模糊
华政法援一直以配合政府法律援助部门为工作的主要方向,并对援助对象有定位。但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协助,界定求助者是否属于“弱势群体”是一个难题。大学生法律援助的无偿性和获取资源的简易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许多不适格的当事人利用大学生法援工作者来降低其诉讼成本或者别有用心。
3.与其他法援部门缺乏交流
我国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主要力量来自于由司法行政部门指派的律师,为义务无偿法律援助。实践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律师不愿将可获取的法援案件转移给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由于缺乏合作交流,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也无法移送一些疑难案件。从而导致了双方的“各自为战”。更有甚者,发展为争夺案源等不良后果,这极大地偏离了法律援助的初衷。
(二)技术性问题
1.大学生法援工作者自身的法律素养
随着法援工作队伍的壮大,难免会出现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形。过分重视实践,反而暴露了法学基础欠缺的弊病。在市场经济的大熔炉里,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急剧增长,疑难复杂的案件数量亦逐日增多,法援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已达不到案件的要求之时,便是法援工作大打折扣的时刻。
2.从事法援工作与课堂时间的冲突
大学生法援工作者需要兼顾法学理论学习和法律援助工作着实不易。大部分法援共建点都需要大学生搭乘地铁1.5小时或者更多时间方能到达,法援工作时间也大都安排在工作日。这对于学生身份的法援工作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四、我国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发展及完善路径
从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发展中既有可贵经验又有不足之处,能够从中预见我国大学生法援组织的发展及完善之路。
(一)与公益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合作并积极寻求资金支持
上述已提及,我国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来源于高校自拨和少数资金支持。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法援工作,寻求和公益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合作可能是一条解决思路。首先,NOG的非营利性质决定了其与法律援助工作的天然联系;其次,NGO的资金、场地都能够帮助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与NGO的合作可能让大学生法援工作者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法律服务,能够拓宽视野。
另外,我们也呼吁政府加大对法律援助机构的财政拨款,将其纳入财政预算,或者设立相关的个人和集体的奖助学金,支持高校的法律援助工作。
(二)将大学生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相结合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服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责任感,并提升法学教育质量。从实践中提高法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诊所教育与法律援助中心的运作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将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作为法学教育基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法律援助中来,是提高在校法律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两者的结合,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于法律援助。
(三)强化人才培训与交流
大学生法律援助须不断提高处理案件的质量,故强化人才的培训与交流十分重要。
例如,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指导老师有限,在未来,多多跟律师所合作,邀请优秀的执业律师为大学生法援工作者进行指导。执业律师丰富的实务经验能够帮助大学生法援工作者拓展视野、提升专业水平。
此外,邀请司法部门人员和律师进行专业培训和交流,也是未来法律援助机构提升自我的好方法。同时,与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的共建和交流也可以弥补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实物型人才缺乏的情况,以利于教育功能的充分显现。
(四)以法律援助带动学术科研活动
如果大学生法律援助不能将经验转化为成果,那么获益的仅局限于参加法援工作的志愿者。及时总结和交流,以援助实践带动学术科研是保持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生命力的制胜法宝。
例如,定期出版案例汇编、论文集和知识手册等,定期组织高校法律援助论坛也是一种交流的好方法。有许多高校之间已经举办过此类论坛,并获得了良好的评价。通过此种交流,同学之间相互提高,增进对大学生法援工作的热爱。
(五)明确受援对象和接案范围
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受到资源和能力的限制,注定了不能像营利性的律所一般毫无顾忌的接待各类案件。未来的大学生法援组织应当更积极的配合政府法援机构审查受援对象,确定是
否符合大学生法律援助的接案范围。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得到最充分的法律援助,同时也避免一些恶意求援,企图减免诉讼成本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郑力.解读[N].解放军报,2003-08-11(2).
第二篇: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简介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
社团简介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以下简称“华政法援”)是在我校原校长、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际反贪局联合会主席曹建明等多位领导同志的提倡、关心和支持下于1997年11月19日创立的,是一个以高年级法学专业本科生为主体,并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律师、法官、检察官及校离退休老教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师为常年顾问,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志愿者组织。
华政法援不仅是我校大学生面向社会开展法律援助的一支骨干队伍,更是华东地区高校中率先成立的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华政法援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志愿者的校内支柱型社团,多年蝉联校“明星社团”称号。并且曾获得第五届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团体、全国十大明星社团标兵、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集体,并先后三次获得“上海市高校明星社团”荣誉称号等许多国家级、市级奖项。
华政法援成立十五周年以来,始终秉持“以我所学,服务社会,为公平和正义而奋斗”的宗旨,以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立足自己的特色,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适应中国国情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迫切要求,适应社会群众在法律事务上的具体需求,也适应在校学生学习、实践、成长、成才的强烈渴求,从法援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和开展富有创新意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法援长远规划的工作,形成和完善了法援的工作机制、丰富了项目建设,使法援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规模化和科学化,使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上升,更有特色地开展学习实践和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义务法律服务活动,积极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广大群众在法律问题上排忧解难。
华政法援的基本任务是为在法律领域需要援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在此基础上,给成员提供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华政法援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机制,注重法律援助志愿者的选拔与培养,努力提高法律援助的水平。
华政法援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并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
导班子。中心的班子以校党政领导直接关心,校团委书记与专职管理教师指导为强大后盾,以学生团队自主管理为主要力量。法援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华政法援全体大会,华政法援日常工作的领导机构是中心常务委员会。中心常务委员会由主任一名、副主任一至两名、团支书一名组成,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常委会下设秘书处、事务部、业务部和团支部。事务部包括普法宣传部、科研部、网络部三个部门。业务部包括劳动纠纷组、房产纠纷组、婚姻家庭组、财产纠纷组、青少年维权组和诉讼指导组六个部门。各部门实行部长负责制,部长具体负责本部的各项工作,并可根据需要增设副部长。
华政法援秉承“依法治社”的工作理念,大力加强内部规范建设。在规范效力方面,坚持上位规范效力高于下位规范,也就是中心的章程为中心内部最高效力的规范,其他具体规范的效力低于中心章程;对于没有成文规定的事宜,依照既有的惯例执行,没有惯例依照中心民主决议执行。中心积极发展各种规范特别是业务操作规范,形成标准化,能够不断继承发展;同时中心的成文规定是对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的有效能的惯例。十五年来,中心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章程》、《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团支部工作实施细则》、财务、人事、案件受理规定、档案管理等方面的8部规章,提高了制度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为法律服务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体制保障,从制度上确保了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华政法援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为信念,在法律援助志愿者的选拔培养方面将注意力集中在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两方面。中心选拔的主要对象是党员同学和优秀的共青团员,同时在选拔过程中设置了面试和笔试两道程序,笔试按照“准司法考试”的要求出考卷、答卷。法援设6个专业业务部门,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由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律师主讲,对法律援助志愿者还坚持“末位淘汰”,递补新人的工作方法,有效保证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
华政法援突出自身特色,构建品牌活动,全力打造法律援助阵地。华政法援突破了最初单一的坐堂接待咨询,建立起了一个含“咨询、代理、诉讼、普法四位一体的维权网络”,援助对象扩大到了“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妇女、下岗待业者等弱势群体的各个层面”,活动范围由校内扩展到了市总工会、市残联、市妇联、市老龄委等市级社团组织,也深入到了华阳、龙柏、天山、南京东路等街道社区,华东其他六省及新疆等省市也印上了华政法援人的足迹。主要工作项
目有:校内坐堂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公民代理诉讼;在市总工会、市残联、市妇联、市老龄委等社团组织的定点咨询接待;各共建街道社区的法律咨询和法律宣传及青少年维权站的服务工作;“东方法治网”法博士信箱回复、华政法援自己的网站“华政法律援助网”的网上维权工作;参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法庭内外”、东方人民广播电台“常青树”、“上海法治报”、“新民晚报”等专栏节目;参与东方绿舟的青少年模拟法庭项目,此外,还在外交部和学校老师专家的指导下承接了加拿大、荷兰政府和美国福特基金资助的有关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国际项目等等。
多年来,在校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以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为代表的社会实践基地,已经成为我校学生服务社会的窗口,肩负社会责任的阵地。华政法援依托学校的政法背景与法学专业特长,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积极参加具有华政特色的法律咨询、诉讼代理、民事调解、轻微犯罪帮教、法律宣传教育等服务。除此之外,法援还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服务面,开展残疾人普法专项行动;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等栏目合作,制作“法庭内外—法学师生谈法律”等电台普法节目;参与《全国法学示范教学试验基地》课题,编写全国首部大学生法律援助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法律援助百所法律学校”;发挥法律援助孵化器的作用,和松江人民法院联合开展“导诉制度”获得广泛好评。
华政法援成立十五年来,工作成果显著,成绩突出。自成立以来,法援已建立各类社会实践基地110余处,累计接待来访群众30,0000余人次,电话咨询近57750个,举办了大型的广场法律咨询与宣传360次,回复来信18,000封,进行非诉讼公民代理2000余起,出庭代理诉讼近600起。在集体的不懈努力下,华政法援以400余人的规模,成功的完成了大大小小84次校级、区级、市级活动,参与人数多达150000余人次,制作并发放材料100,000余张,与多家个新单位建立了共建合作关系,组织了共计97次组内培训、12场研讨会和23次律师及检查、审判实务讲座,接待咨询案件3302件,并且该数字正已飞快的数字不断上升中。在法援人十五年的齐心协力下,华政法援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目前共收到群众感谢信900余封,锦旗近百面,受到中央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单位的关注报道280 余次,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团
市委等市级部门对华政法援表彰30 余次。
十五年法律援助路,十五年峥嵘岁月情。华政法援走过的十五年,是成长成熟的探索历程,也是年复一年的时间积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仍将继承和发扬法援的光荣传统,谨奉社团宗旨,发挥自身所长,坚持学业时刻在心、服务时刻在心、公平正义时刻在心,积极为民众排忧解难,为社会各界提供优秀的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志愿服务,以我所学,服务社会,为公平和正义而奋斗!
第三篇: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法律援助中心章程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法律援助中心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名称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
第二条 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的隶属单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为主体、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服务社会的学生公益性组织,是我校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活动的基地。
第三条 中心的宗旨是深入开展学术实践和社会实践,运用法律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无偿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二章 援助对象和工作方式
第四条 本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孤寡老人及其他需要法律帮助的弱势群体人员。
第五条 本中心以下列形式实施法律援助:
(一)来访接待、当面解答法律问题、代拟法律文书;
(二)网上咨询;
(三)书面咨询;
(四)组织流动法律队伍,义务普法,不定期为城乡居民服务;
(五)向社区的法律服务部门派出挂职青年志愿者;
(六)向中、小学及残疾人特教学校学生提供义务法律普及教育;
(七)对于请求代理诉讼的案件,可以转审查委员会审查后由诉讼代理部提供免费代理。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中心设主任、顾问委员会、办公室、诉讼代理部、案例研究部、司法局项目组、组织策划部、外联部。
第七条 中心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和各部部长均由内部民主推选后由团委任命;顾问委员会由中心聘请知名学者与老师组成。
第八条 中心主任行使下列职权:
(一)全面负责中心工作;
(二)召集部长会议,探讨工作思路,统筹工作计划;
(三)对中心骨干进行考评和奖励;
(四)提名副主任、各部部长,办公室主任的人选;
(五)根据各部部长和办公室主任的提名,任命各部副部长和 办公室副主任。
第九条 副主任协助主任管理中心内部各项事务,中心各部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各部部长(主任)向中心主任负责。
第十条 办公室负责中心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经费管理、文件归档、值班监督等。
第十一条 组织策划部负责活动的设计、组织、宣传、现场协调、总结等。第十二条 诉讼代理部负责代理符合本中心条件要求的案件代理活动。第十三条 案例研究部负责按照一定形式整理汇编司法局项目组的网上答疑、海法和消协的咨询及诉讼代理部经办的案件。
第十四条 司法局项目组负责在司法局安排下回答网上的法律咨询。第十五条 外联部负责本中心与校内、校外等有关组织和各界人士的联系。
第四章 成员
第十六条 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剂校内其他各院系本科生、第二学位学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均可自愿报名,经考核后成为中心成员。
第十七条 本中心各机构成员数额基本保持稳定的数目,视情况可略有上下浮动,具体组成如下
(一)主任一名,副主任五名;
(二)办公室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成员:本科生十五名;
(三)组织策划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成员:本科生十五名;
(四)诉讼代理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成员:研究生二十名,本科生十名;
(五)案例研究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成员:研究生二十五名,本科生十名;
(六)司法局项目组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成员:研究生五十人,本科生六名;
(七)外联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成员:研究生五名,本科生十名。第十八条 中心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一)参加中心组织的有关会议和活动;
(二)接受中心组织的教育和培训;
(三)接受中心各项奖励;
(四)维护中心形象;
(五)对中心的各项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六)接受并认真完成中心安排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七)退出后获得中心成员及学生活动证明。
第十九条 成员应负责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否则应按照内部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 中心对成员工作情况建立相关档案,档案管理办法由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和执行。
第五章 经费来源及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中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捐助和有关单位赞助。
第二十二条 经费管理办法由赞助单位和本中心共同制定,或由办公室另行制定。经费管理 由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
第六章 内部考核和奖惩制度
第二十三条 中心对成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成员工作业绩突出,中心应给予奖励;工作中违反章程,中心应予以惩罚。
考核、奖励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并报团委批准或备案。
第七章 日常工作制度
第二十四条 每两周召开一次部长会议,有需要时可增加临时会议。第二十五条 各部依据自身情况定期召开例会,有需要时可增加临时会议。第二十六条 各部定期汇报工作并进行总结,每学期结束之前中心主任组织各部汇总工作报告,由办公室整理中心本学期工作总结,报团委老师审核。
第四篇:河西学院大学生法律援助协会工作总结
河西学院大学生法律援助协会
(2010-2011学年)
工
作
总
结
河西学院大学生法律援助协会
(2010-2011学年工作总结)
大学生法律援助协会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为遵旨,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下面我将2010-2011学年的工作做一总结。
一、模拟法庭
1、背景
对于协会成员缺少法律应用机会,从而缺少对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协会特举行此次活动,也是我们协会的特色活动之一。
2、过程
协会成员及政法系学生共同出演一起刑事正当防卫的案件,会场布置及道具齐全,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程序,最终对防卫过当做出了合理的审判。
3、目的
使同学们对学习法律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和掌握法律审判行为,并更好的体现协会的“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的遵旨。
4、活动剪影
开庭审理
公诉人
被告和法警
二、辩论赛
1、背景
开学初,协会在举行纳新大会后,从协会120名会员中选出16名善辩的选手参加辩论赛。
2、过程
比赛共分为五场,经过四组比赛胜出一组,然后四名辩手与获奖组比赛,最终选出4名“最佳辩手”并予以奖励。
3、目的
协会为会员建立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善辩能力,并且为校级辩论赛做准备。
三、“一二四”法制宣传
1、背景
学生的法律意识浅薄,违反校园各项规章制度的事件频频发生,同时在受到侵害后不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过程
协会和其他社团在行政楼前利用法律知识的展板进行宣传,并且组织全校学生举行“打造和谐校园”主题的签名仪式,最后学校和政法系有关领导作出重要讲话。
3、目的
使同学们提高法制意识,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从而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和谐校园。
大学生法律援助协会
2011年10月
第五篇:对于大学生法律援助状况的调研报告
对于大学生法律援助状况的调研报告——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2010年8月在学校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下,为了 对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能力进行锻炼,为了对目前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解,我们以弱势群体中的大学生法律援助状况作为课题,来到湖南科技学院进行了调研。我们对了解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存在的困难进行了讨论,最终顺利完成了此次调研任务。我们从调查结果上可以得知,湖南科技学院的大学生整体法律意识较强,法制环境较好,对于法律援助也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仍然存在着法律援助范围窄、受助面积小、效果不理想、对大学生法律援助不甚了解等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都有可能是我们今后法律援助可能遇到的瓶颈,所以进行了讨论,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这次调研为我们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所借鉴,更是为我们今后开展各项法律援助工作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
本次调研以湖南科技学院暑期在校的大学生为主要对象,采取文献和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等作为调查方法,样本涉及各个年级段以及各个专业。调查问卷总量100份,包括对于法律的认识及应用,有关的法律援助机构以及大学生法律援助等内容。
一、对于大学生法律援助状况的调研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援助状况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对于大学生法律援助
情况,通过了解进而加强和增进对大学生的法律援助,使这一弱势群体能对法律援助有更好的了解,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增大受助面积,加强效果,能够正确的运用法律这一途径帮助自己。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援 1
助,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我国社会发展以及法制发展的进程来看,法律援助的水平至关重要。它既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需要,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大学生的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的重中之重,法律援助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法制的发展。
二、对于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现状
1、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护意识,但法律援助意识有待培养
在问到是否知道《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最长时限时,78%的学生选择对了。由此可见,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护意识。但是调查显示,在权益受到侵害时,74%学生很少会寻求法律援助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说明学生的自护意识增强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援助意识,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2、大学生对法律援助的了解程度不高
数据显示,6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法律援助“了解”,其中“很了解”的有34%,“了解一点”的则为35%。而2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还有5%的受访大学生“完全没听过”。15%的受访大学生“非常清楚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条件”,48%的受访大学生“有一点了解”,回答“不是很清楚”及“完全没有听说过”的分别为32%和5%。这说明,法律援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要让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明白并了解法律援助具体是什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当被问及是否了解法律援助的范围时,大多数人表示有一点了解48%和不是很清楚32%,而非常清楚的只有15%,其他5%则表示完全没有听说过。
这些都说明虽然大多数人都了解有法律援助这一项目,但对其具体作用不是很了解。我们认为这也是今后政府和学校需要加强的方向,不但让学生了解法律援助的范围,更要让需要并且符合法律援助的人们得到合理并且高效的专业援助。
3、大学生对法律援助的信心不高
当受访大学生被问及“符合条件是否会申请法律援助”时,35%的受访者表示会申请,自己想办法解决的有18%,表示“借钱也要找最好的律师”的则有17%,向媒体求助的有15%,甚至有15%的受访大学生打算自认倒霉,什么也不做。这表明虽然不少人对于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会想到法律援助,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其他的方式来解决。
对于法院指定的律师,2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十分有信心,认为能够帮到自己”,完全不相信的有10%,而67%的受访大学生持怀疑态度,认为要看口碑再说。2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很有保证,认为比较有保证和还可以的分别有15%和43%,有1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没有保证。这些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法律援助的“效果”——也就是律师的作用不是很信任,这需要今后相关部门的积极改进,增强人们对于律师,对于法律援助的信心。
对于法律援助存在的必要性,8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有10%认为可有可无,还有1%觉得没必要,这是浪费资源。
以上这些数据都表明,对法律援助的了解与对法律援助的信心有很大关联。对法律援助有较多了解的受访大学生更愿意相信法律援助律师的服务水平,对法律服务的发展也抱有更大信心。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对于法律援助
是渴望的,而不是排斥的,但是他们对于这个法律援助具体做什么,都有一些什么类型,范围都不清楚,这还需要我们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加强相关的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享受到法律援助的福利。
4、大学生对法律援助机构及法援人的评价还不错
从这次调研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法律援助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认为在一些个别方面还有少许问题。
以态度、专业水平、解决方式等为标准,39%的受访大学生对法律援助的法院援助给予很高的评价,39%的受访者认为较好,34%认为一般,还有18%和9%的受访大学生分别给出了较差和很差的评价。
对于目前法律援助存在的主要问题,受访大学生将宣传力度不够(71%)、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61%)、法律援助体系不够完善(57%)、政府经费投入不够(61%)列为最主要问题。另外,承办人员素质不高(29%)、受援面不够广泛(47%)以及其他原因(45%)也为受访大学生所诟病。对此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受访大学生心中已基本达成共识。对于法律援助在大学生这一人群的普及率仅有少部分的受访大学生给予高度评价。相反,宣传力度被认为是目前法律援助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而表示“完全没听过法律援助”的受访大学生更是有一定的比例。
(2)、法律援助在大学生心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受访大学生对于法律援助机构及法援人的素质明显信心不足,对于法律援助的体系设置、援助范围以及政府投入也认为有一些部分需要改进。
(3)、受访大学生对当前法律援助现状的满意度较高,但有一些问题是让大
学生困扰的。数据表明,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原本应当是优势的因素,实践中都有一定困难,这也是受访大学生的不满所在。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
1、存在问题
(1)、法律宣传力度不强,特别是法律援助的宣传。
从上述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的法制环境、大学生素质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其在法律宣传的力度上还存在覆盖面不够广,受众群众不够集中,受众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
(2)、大学生对法律援助仍存在疑惑,法律体系需要改进。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法律援助还是相当欢迎的,但是却都对其存在保留态度。这个现象的存在与现在法律援助的体系还不够完整、人员素质还没有大幅提高以及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强等等有关。
2、解决方案
(1)、加大法制宣传
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法制宣传力度不大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虽然或多或少的,定期不定期的会在大学生这个人群之间进行一些法制宣传活动,但是这次的受访大学生中还是有不少人觉得宣传活动不多,法律普及力度不强。
我们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这一平台资源,让更多的法制宣传活动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展开,比如宣传法律知识,定期做一些法制讲座等等,这样既利用了校园资源,又可以加大法律普及的覆盖面。
(2)、法援体系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现在,申请法律援助的手续不为较多人所知,这是因为手续较为复杂,很多
手反复大学生表示他们愿意接受法律援助,但是一想到要四处办证就打了退堂鼓。所以,简化法律援助手续,广泛宣传法律援助的申请范围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国法制社会的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可以说任重道远,而从事相关专业的我们就是重担的承担者。国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虽然相比于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依旧有待继续改善和加强,对于法律援助工作的了解也待续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我们应该把国情作为今后工作的前提,让更多的国民获得优质的法律援助,为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提供法律的保护伞。
广告0901
吴巧燕
20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