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2009-2010上学期高一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注:第一章和第二章占20-30%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结构(P3)
2、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P13-20)
3、地球上有生命的基本条件(P6)
4、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8-12)
第二章:
1、热力环流(P30)
2、气压带和风带的颁布及成因(热力和动力原因)(P34)
3、季风环流(P38环流图、分布、类型、成因)
4、季风活动带来的影响(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5、了解天气系统过境时的特点及成因(P41-43)
第三章:
6、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水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P85页)、地壳物质循环(P72)
7、洋流分布模式图(P57-58)
8、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P61)
9、流水作用与地貌(P77-78)
10、降水的季节变化与旱涝灾害
11、河流与聚落分布的关系(P81)
12、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P92)
13、洋流(分布的判断)寒暖流的判定。利用等温线判断洋流所在半球及性质
14、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与风向的关系(P57)
15、河流地貌,河谷的地貌发育过程(P77)
1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修建水库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下渗的影响因素等(P55-56)
第四章:
1、地貌: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重要的地貌类型
2、地壳水平运动产生褶皱,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块状山地的形成第五章:
1、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知道如何判定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注意山地的基带是由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的;判定
大致在什么纬度位置;向阳坡及背阳坡的判断;基带的气候类型;山地自然带的影响 因素因素(纬度、海拔)。
地理填充图册精典例题:
P1,2;P2,4;P10,4;P14,1、2P15,5;P19,3、4P20,2;P25,4;P27,3;P28,1;P34,5
第二篇:初一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 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
第1课 世界第一大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地跨北寒带、北温带、热带;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2、亚洲的范围:西与欧洲与非洲运河为界,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隔海相望。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3、分区与国家:48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6个地区。中国在东亚。
4差悬殊。
第2课 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
1、亚洲气候的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三是大陆性气候强。
2、亚洲的季风气候: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生长。但是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年际变化也大,使得亚洲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第3课 人口最大的大洲
1、各大洲人口数量: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亚)、印度(亚)、美国、印度尼西亚(亚)、巴西、巴基斯坦(亚)、俄罗斯、孟加拉国(亚)、日本(亚)、尼日利亚,六国在亚洲。
3、各大洲人口增长率: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与大洋洲(并列)、北美洲、欧洲。
4、亚洲人口分布:分布不均,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及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北部、西部、中部,人口较为稀疏。
5、亚洲人口问题: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压力,具体表现:a、住房紧张,b、就业困难,c、植被破坏,d、交通拥堵。
第4课 经济发展的差异
1、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日本是唯一发达国家,其它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明显差距,沙特阿拉伯等依靠石油较为富裕,新加坡、韩国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它大部分国家较为落后。
2、亚洲各国因地制宜,发挥本国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第八单元 各具特色的地区
第1课 东南亚
(一)1、东南亚的组成:中南半岛(因其位于中国南部而得名)、马来群岛;
2、地理位置: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马六甲海峡扼两大洋(太平洋与印度洋)之咽喉,是世界上重要的海上通道。
3、中南半岛地形与河流、城市的关系:高山、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大多分布在河流入海口附近。
4祖籍
第2课 东南亚
(二)1岛和马来半岛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2、农业:水稻(泰国、越南);世界最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热带作物。13、东南亚的著名旅游资源有哪些?越南下龙湾、柬埔寨吴哥窟、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缅甸仰光大金塔、泰国海湾、新加坡城市风光等。
第3课 中东
1、“三洲五海之地”洋和印度洋,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
2、世界“油库”: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大部分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地。
3、宗教“阿拉伯国家”。中东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麦加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尊为“圣地”。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其教徒成为穆斯林。(重点)
第4课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美洲和大洋洲的黑种人都是来自本区。本地区6亿多人口中大部分为黑种人,故有“黑非洲”之称。语言为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等。
2、政治地图的变化:二战后,非洲各国脱离欧洲殖民统治,纷纷独立。
3、自然资源丰富:(1)矿产资源2)动植物资源丰富:咖啡、椰枣、油棕、香蕉、猩猩、河马、非洲象、斑马、长颈鹿。
4、单一商品经济: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低,目前这些国家正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和多样化的农业。
第5 课 欧洲西部
(一)1、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2、国家:本区有30多个国家,最大是法国,最小梵蒂冈(世界最小)。本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重要国家及其首都: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瑞士:伯尔尼;意大利:罗马。
3、气候4种气候类型),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非常典型。
4、农业:欧洲西部沿海地区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适合牧草生长,畜牧业十分发达。荷兰、丹麦是世界上著名乳畜生产大国。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园艺业发达,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柠檬、无花果和葡萄。
第6课 欧洲西部
(二)1、工业文明的摇篮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区。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都是世界工业大国。瑞士:钟表王国;丹麦:“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挪威:海洋渔业;荷兰:“郁金香王国”。
2、欧洲西部有哪些著名的旅游业资源?欧洲西部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伦敦塔桥,荷兰风车,挪威峡湾风光,阿尔卑斯山滑雪,水城威尼斯,古罗马斗兽场,地中海海滨沙滩,西班牙斗牛,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凯旋门。
3、欧洲联盟:是欧洲西部国家联合形成的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7 课拉丁美洲
1、地理位置:(1)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东为大西洋,西为太平洋。巴拿马运河将拉丁美洲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南美洲,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2)拉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巴西(最大)、阿根廷、墨西哥是本地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
2、印第安人的故乡: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最早惟一的居民,古代曾创造了著名玛雅文明。
3、地形分布状况:拉丁美洲西部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近9000千米),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覆盖着世界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巴西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
4、多姿多彩的文化: 16世纪以后,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殖民者入侵拉丁美洲(带来欧洲文化),将大批非洲的黑种人卖到这里为奴(带来非洲文化),此外还有亚洲黄种人(带来亚洲文化),几百年来,各人种相互通婚,其后裔为混血种人(占56%),语言:大多数国家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
第8课两极地区
1、科学考察: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乔治王岛)和中山站(1989、南极大陆),1999年7月1日“雪龙号”科考船首航北极。
2、南极地区:指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它包括南极大陆及周围的海洋。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2500米)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和干燥。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加寒冷,年平均气温-30度;降水极其稀少、空气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自然资源丰富:铁矿、煤炭储量可观,植物稀少,陆地边缘和周围海域海洋生物众多(如企鹅等)。
3、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它以北冰洋为中心,周围被陆地与岛屿所环绕,其中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18度,北冰洋大部分洋面常年冰冻。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磷、盐酸、泥炭和有色金属,(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象、海豹、鲸等。
4、保护极地环境:温室效应导致极地冰川消融、海洋上升、陆地减少,氟氯氢使极地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大气和水体污染也使极地不再是一片净土。保护措施:《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协议。
第九单元 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
第 1 课日本
(一)1、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岛国,西邻日本海,东临太平洋,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琉球群岛等近4000个岛屿组成。海岸线曲折多良港(如著名海港:本州岛的神濑、横滨)有利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海洋捕捞;有利于海洋运输业和造船业的开展。
2、资源优势:(1)森林资源丰富,称为“森林国”(覆盖率67%)。(2)河流短小,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3)北海道渔业资源丰富,为世界著名渔场。日本年捕鱼量居世界前列。
3、地形特征: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陆地34为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小(关东平原最大)。最高山峰富士山是著名活火山。
4、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原因:日本位于为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常挤压、碰撞。
5、气候分布特征:日本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海洋性明显,太平洋沿岸夏秋季多台风。
第 2 课 日本
(二)1、人口稠密:日本陆地面积37.8万km,人口1.27 亿,地狭人稠(填海造陆,向空中、地下开展)。
2、经济与贸易:亚洲惟一发达国家、世界经济强国。(1)工业强国:电子、汽车、船舶、精密机械等工业产品很有国际竞争力;(2)贸易大国:原料、燃料依赖进口,产品多销国外,以加工贸易为主;(3)近年来,日本把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外投资基地:在美国500多家;在西欧、中国、东南亚等,直接靠近原材料、燃料和消费市场。
3、工业分布与首都东京: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工业区;东京位于本州岛,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密集1200多万,世界特大城市。
5、东西兼容的文化:日本大和民族,通用日语。古代受东方中国文化的影响,近代受西方欧美文化影响,日本文化是东西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日本的文字、绘画(中国佛画)、传统建筑(京都、奈良模仿中国唐代长安)、宗教(佛教)、服饰(和服—唐代服装)、饮食等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2
第 3 课俄罗斯
(一)1、地理位置、面积:俄罗斯地跨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境内的亚欧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邻波罗的海、黑海,北临北冰洋,东临白令海、太平洋,东西距离超过1万千米。陆地面积 1700 多万平方
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人口、语 言:人口 1.5 亿,130多个民族,通用语言是俄语,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
3、地形分布: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平原内有伏尔加河)——(以乌拉尔山为界)西西伯利亚平原(平原内有鄂毕河)——(以叶尼塞河为界)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勒拿河为界)东西伯利亚山地。(伏尔加河南流注入里海,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流注入北冰洋)
4、气候分布:(1)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a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b欧洲部分因受大西洋的影响,较为温暖湿润。(2)北极圈以北属寒带气候。(3)太平洋沿岸南部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
5、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储量、产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国家。总储量80%在分布在亚洲部分。重要矿产基地: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田。
第4课俄罗斯
(二)1、发达的重工业:a核工业、航天工业占世界重要地位。b分布:工业主要分布在其欧洲部分,有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工业中心和工业区;二战后,亚洲部分有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等。
2、交通运输:交通部门齐全,a.以铁路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钢路稠密,亚洲部分铁路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b.公路运输也占重要地位。C.海洋运输与内河运输发展较快,内河航运以伏尔加河为主。d.输油、输气的管道运输发达。
3、城市发展:a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人口900万,全国最大城市和政治(克里姆林宫)、经济、文化、交通中心。b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海港,全国第2大城市。c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重要海港,终年不冻。d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重要海港,远东地区重要城市。
第5课澳大利亚
1、古老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早在几千万年前就与其他大陆分离,生物进化十分缓慢,保留有许多古老生物:
2如:鸭嘴兽、袋鼠等。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周围岛屿,陆地面积769万km,人口1920多万,地广人稀。
2、气候分布:热带沙漠气候(中部)、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东北沿海)、亚热带湿润气候(东部沿海)、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南)、地中海气候(东、西最南端)。
3、“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世界上主要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绵羊养殖数量和羊毛出口量世界第一。
4、为什么澳大利亚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地广人稀、劳动力少,农场经营主要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因此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农牧产品大量出口,是羊毛、牛肉、小麦重要出口国。
5、“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矿产资源丰富:铁、镁、铝 土、锰储量居世界前列,世界矿产主要出口国。煤炭、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地位重要,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采矿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为支柱产业。澳大利为煤炭和铁矿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方便出口。
6、人口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大部分为英国等欧洲移民后裔。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堪培拉(20多万人)为政治中心;悉尼(300多万人)为最大城市、最大海港、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墨尔本为第2大城市,全国海陆空交通运输枢纽。
第6课美国
(一)—— 全称“美利坚合众国”
1、领土组成:陆地面积930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4位。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西邻太平洋、东临大西洋。美国由50个州组成,本土包括48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其他两州一个位于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州,一个位于太平洋中部北回归线附近的夏威夷州。
2、移民国家:a印第安人是土著居民。b欧洲移民后裔是主体,占总人口80%以上,c非洲黑种人后裔、亚洲和拉丁美洲移民。华人、华侨约150万—200万,分布广泛(旧金山、纽约、洛杉矶有华人聚居的“唐人街”)。
3、地形与气候:a.地形:西部为科迪勒拉山系等高大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阿巴拉契为山脉。b.本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西部只有太平洋沿岸海岸山脉迎风坡多雨,海岸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内陆地区降水稀少;东部自大西洋沿海向西部内陆降水逐渐减少。c.河流湖泊:密西西比河美国最长河,世界第4长河。美国与加拿大交界处“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4、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铜、铁储量居世界前列,森林占全国30%、耕地占世界10%。
第7课美国
(二)1、现代化的农业:世界农业大国,专门化和现代化两大特点。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2、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同时也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是世界电子工业中心。
3、人口与城市:2.78 亿人,城市人口占34以上。沿海平原和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西部高原、山区人口稀疏,城市较少。首都华盛顿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最大的港口,世界4大金融中心之一(东京、香港和伦敦)。西部太平洋沿岸重要海港城市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是美国西部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华人集中的城市。美国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最发达国家。
第8课印度
(一)001、地理位置、范围:北回归线穿过(10N—30N),西邻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相邻。地形:南部为德干高原,中部为恒河平原,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南麓。
2、多样的民族和宗教:多民族国家,印度斯坦族、泰米尔族、锡克族等十几个民族占总人口95%。语言 1000多种:印地语与英语为官方语言。印度教为第1大教,其他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
3、人口压力:10亿多,居世界第2位,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第 9 课印度
(二)1、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少)和雨季(6月至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分明。对农业影响大,旱涝灾害频繁。
2、农业:水稻、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棉花、黄麻、茶叶是主要热带作物,产量居世界前列。
3、完整的工业体系:机械、化学、棉麻纺织工业。工业分布:加尔各答是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和最大城市;孟买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和海港;首都新德里是政治文化中心;班加罗尔:信息产业中心(被称为印度的“硅谷”。)
4、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班加罗尔、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等城市,其中班加罗尔是印度信息产业中心。软件技术仅次于美国。另外核工业、航天工业 也居世界先进水平。
第10课巴 西
1、面积、人口:面积 850 万平方千米,人口 1.5 亿,均居拉丁美洲第一,世界第五。
2、自然环境:a纬度位置:北部大部分在热带,南部小部分在温带。b地形:北部亚马孙平原,南部为巴西高原(另有拉普拉塔平原、巴拉那高原)。c气候类型: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3、热带雨林的保护: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亚马孙平原上,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60%位于巴西境内。亚马孙雨林被称为“世界动植物的王国”和“地球之肺”,对全球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亚马孙热带雨林,1978年,亚马孙地区有关8国签订了《亚马孙合作条约》。
4、巴西是“热带经济作物王国”:咖啡、甘蔗、可可、剑麻等热带作物,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居世界前列。
5、民族工业的发展:a殖民地时期,出口商品以农矿产品为主,为单一产品经济特征明显。b目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钢铁、汽车、船舶、飞机制造地位重要。巴西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锰、煤等,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与巴拉圭边境,是目前世界上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巴西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因为东南部地区矿产、能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6、城市:a首都巴西利亚;b里约热内卢:巴西最大港口、最大造船工业中心。c圣保罗:南美洲最大的城市,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汽车工业中心。
第三篇: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
一、考试范围:高中地理必修一(1——4单元);必修二(1——4单元);必修三(1——4单元)。重点集中在必修一与必修二。
二、试题难度:易:中:难7:2:1(学业水平考试难度)
三、试题要求:
1、单选题30个,每个2分,共60分
2、综合题50分
四、考试时间:90分钟
第四篇: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期末复习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无从下手,都不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重点,这样的话你肯定是考不出好成绩的,一定要学会列复习提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
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3.时间计算: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⑵ 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大气运动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体分类(课本P54)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3.水循环类型(课本P55图3.3)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⑴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参看课本P57图3.5,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⑵判断寒暖流
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例如:右图中,从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判断是南半球,流经AB附近的是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此海域水温比同纬度相邻海域高;也可根据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来判断),流经CD的洋流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
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
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⑵ 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⑶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3.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课本P69~70)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参看课本P71图4.3—4.6,地图册P32-33)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4.8)①岩冷却凝固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1.褶皱山和断块山(课本P73~74)
2.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 斜: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5.火山(课本P75)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本P77图4.17,P78图4.18)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
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课本P86)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表1.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2.陆地自然带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9)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2~13)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课本P18图2.1)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1)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7)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8~29图2.13,2.15)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7,2.18)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6)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0)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3,3.14)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47~48图3.10)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
3.19,3.20)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60图4.5)
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61图4.6)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1.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⑵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3.工业地域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
1.工业分散
2.工业地域联系
一、传统工业区1.概述(课本P65)
2.鲁尔区(课本P65~67图4.9、4.12、4.13、)
⑴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课本P67~68图4.14)二、新兴工业区1.概述(课本P68)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课本P69图4.15、4.16)
3.美国“硅谷”(课本P71~72图4.19)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课本P78表5.1)
2.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课本P79~80图5.3)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
2.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课本P83~84图5.8、5.9)3.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课本P90)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本P92)⑴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⑵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⑶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课本P93~94图6.8)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分布(课本P94~95图6.11)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课本P99)⑴人口众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⑵资源短缺——原因:①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②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⑶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表现:①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且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②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2.实施: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本P101~103)
三、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课本P103)
第五篇:高一地理期末考试地理试题2013.8.25
2013—2014学高二开学测试
地理试卷
命题人:张焕校对人:龙向洁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两分两至日地球的位置。北京时间(甘肃酒泉)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上,一座湖蓝色的发射塔架,一枚托举着神舟十号飞船的乳白色长征火箭,组成了这个大漠夏日最美的一道风景。读图结合并材料完成1-2题。
1.“神舟十号飞船”起飞时,下列地点时间正确的是
A.6月10日5时38分(西十一区)B.6日11时38分(东五区)
C.6月10日2时38分(东十一区)D.6月11日4时38分(西五区)
2.该日地球所处的位置在图1中的A.丙、丁之间B.乙、丙之间C.甲、乙之间D.丁、甲之间 3.下列四个节日中,北京昼最长的是
A.植树节(3月12日B、中国青年节(5月4日)C.儿童节日(6月1日)D.国庆节(10月1日)
4.图2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图
2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图3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若甲地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会导致乙地
A.地震B.河流含沙量增大C.火山喷发D.形成褶皱山脉
6.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环大气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图4为我国南方(西南地区)局部地区地形分布图。图
3读图完成7-8题。
图
47.“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意指古代的四川交通落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B.植被
C.河流
D.地形
8.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地震属于
A.地质灾害B.气象灾害
C.生物灾害
D.海洋灾害
9.大气能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其原因之一是
A.大气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B.大气逆辐射能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C.大气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把太阳辐射传给地面 D.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图5为甲、乙两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人口死亡率(%)
]10.甲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为
A. 1%B. 2%C. 3%D. 4% 11.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B.“高—低—高”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D.图
5%)
“低—低—低”模式
12.图6为某城市城区变化图,1949年后,城区面积增大的主导因素是下列中的 A.两河流交汇处B.两铁路交汇处
C.河流航运的起点
D.河流入海口 图6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岭)南人。”据此完成13-14题。13.湖南省、贵州省种植荔枝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A.热量不足B.土壤贫瘠C.劳动力缺乏D.降水稀少 14.岭南地区所属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15.玩具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属于
A.动力指向型B.技术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D.劳动力指向型
图7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图7
16.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 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图9为2002年东、中、西部产业结构比较图。读图完成18-19题。
图9
18.关于东、中、西部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中部地带B.西部地带以第一产业为主
C.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是西部地带D.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东部地带
19.水源是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缓解该地区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A.过度利用地下水B.大面积种植水稻C.发展节水农业D.海水淡化20、贵阳市与贵州省边远地区相比,“贵阳市”的优势条件最可能主要有 A.劳动力工资低B.矿产资源丰富C.科技院校多D.地价相对低廉
21、下列有利于解决农业土壤肥力下降的合理措施是
A.研究防虫技术B.实行休耕轮作
C.发展滴灌技术D.推广基因工程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完成22~23题。
22.由表分析可以看出()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
3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23.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D.水污染严重
24.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优先发展工业
下图10为某工业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图,计划在图中四个区位布局四种不同污染类型的工厂。据此完成25~26题。
25.下列工业属于乙类工厂的是()A.化工厂、炼油厂B.水泥厂、服装厂 C.火力发电厂、酿造厂D.造纸厂、印染厂 26.下列有关图中工业规划的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有()A.③处各类都可以B.④处何种工厂都不妥
C.①处可布局乙类,也可布局丙类D.②处可布局丁类,也可布局乙类
图11为美国略图。读图完成27-28题。
图例注记
图1
1图11
27.有关图中暖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温增湿B.降温减湿
C.①附近陆地形成大面积沙漠D.从①到②航行的船舶速度减慢
28.有关美国农业生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美国本土平原广阔,水热条件较好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C.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显著D.农业科技落后
29、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
A.德国B.美国C.印度D.日本 30、山西大红枣拿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种植品质更好,其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光照B.土壤C.地形D.市场
31、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哪个不是位于边疆(A、辽B、云C、赣D、甘
32、在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纬度最高的是(A、桂B、内蒙古C、宁D、新
33、以上4个省区的简称分别是))
A、贵鄂辽晋B、皖晋辽豫C、黔皖辽豫D、贵皖豫辽
34.当前,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围,其原因是()A.大城市周围有充足的牧草供应
B.由于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 C.大城市周围劳动力充足
D.大城市周围土地租金低
35.在季风区内,每年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因素是()
A.地质灾害B.寒潮侵袭C.水旱灾害D.台风侵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36、(10分)图13为我国南方某城镇布局规划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1
3(1)在ABCD四处发展水稻、林果、蔬菜和乳牛生产(4分)
①A处宜发展生产②D处宜发展生产
(2)该镇拟在甲乙丙三处分别建自来水厂、造纸厂和面包厂,完成下表。(6分)
37.(12分)读以下6省轮廓图,写出各省简称和全称:(先简后全)
38.(8分)读下图,回答:①、②两大地形区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