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纶堡审判影评(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5:0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纽纶堡审判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纽纶堡审判影评》。

第一篇:纽纶堡审判影评

纽纶堡审判影评

在课堂上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最大的感觉是这不是对司法程序的执行,而是超脱于法律之外的政治与伦理的较量。当然,这两个关键词都是太过于沉重的词,让人不得不在“一种忧郁的庄严”下来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法官的职业操守应该是什么?所谓“公生明,廉生威”,一名法官应不屈于强权,不腐于金钱。而影片中的海伍法官就是一位顶得住压力,认得清事实的法官。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表明了一个法官应有的职业操守,也因此赢得了另一位曾为法官并且思想深刻的罪犯简宁的尊重与信任。正如在影片中简宁自己所说的一样“你的审判可能不是最著名的审判,但是赢得了一名罪犯的尊重”在影片的结尾之处,简宁也将自己所整理的资料交给海伍法官来保管。

简宁法官虽然非常有思想,也有良知的一面,但他的思维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下也有了局限性。他是认同当时实在法的价值取向的:国家本位,为了达到所谓的国家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基本权利,诸如生命、健康等,个人在这样的视野中是缺位的;因此才有了种族进化的政策,才有了剥夺生育权的法律。高贵的人没有经受过苦难,因而也就没有对受难者的同情、怜悯之心。他们不是不可能知道执行法律的后果,而是不想知道,不想去想。

因而海伍法官在最后与简宁的会谈中,在简宁称自己确实不知道他们的判决会带来如此多的杀戮、死亡时,海伍法官回应道:“当你判第一个人死刑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这一点了。”是啊,当你眼里没有“人”这个概念的时候,一个人和许多人在你眼中是等同的——等于虚无。这种伦理判断在纽伦堡审判中,海伍法官给予了最强烈的谴责,他宣判到:“被告的行为违反文明社会的共同原则。国家不是石头,而是人的延伸——正义、真理、个人的价值,是国家的基本价值”。一个人的生命和所有人的生命,从人性的角度来衡量是没有区别的,简宁们在否认这一点的时候不是说没有想到可能导致的后果,而正是因为害怕去想不愿去想才干脆在根本上重新定义了概念,掩耳盗铃的自欺心理罢了。

法官的判决以法律为依据,法律是在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内大部分的相关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约束惩罚机制。法律的执行者是人,是具有法官身份的人在对法律的理解的基础上而做出的判决。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人有局限性,法律也有局限性,它们所包括的区域并不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就出现了许多矛盾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人的个体力量的弱小,人常常会选择服从于法律,即使它于自己的想法有悖。但是,那些思想的强者,他们只会听从于自己的心,忠于自己的职业操守,就如影片中的海德法官一样。那些思想的强者在震撼我们的心灵的同时自然是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但是我仍然想说,那些弱者,他们也有值得尊重的地方。因为他们只是为一个特定的错误的时期的错误的思想买单的人,对有些人而言做的那些事在如今看来是错的,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那却是无比正确的选择。他们只是做了当时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影片另一争议点是如何定义法律中缺失人性的正义,这在激烈的庭上交锋中表现得并不明显,而是以暗线的形式体现在主人公简宁身上。从一开始的沉默抵抗到最后出于良心和自责当庭认罪并忏悔,他的变化是隐没在充斥全片的陈述与论据之后的,但比较之前责任归属的争辩,人性与法律的矛盾才是贯穿影片甚至是有永恒争议性的问题。片中有一段是简宁的老师所作的证述,其中提到了希特勒帝国时期国家机器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官开始要服从客观正义之外的东西,首要考虑变成是对抗国家的惩罚条例而不是对案件本身的客观考虑。作为维护国

家机器的需要,法律被干扰的现象一直存在,即使是在美国这样标榜司法高度独立和公正的国家,三权分立表象下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但片中纳粹德国不仅是司法行政权落入独裁者手中而从根本上破坏了司法系统的公正性,更因其违背人性的导向作用而造成了人类史上最大的人为灾难。从片中可知,在法律出台和实施过程中德国当局像简宁这样的司法界高官也是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有一部分人遵循了自己的良知而被迫辞职甚至遭到当局迫害,而另一部分则是违心地选择接受并逐渐认同了在这个国家形式下的职业道德。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许还会犹豫踯躅,但是当判断的天枰倒向人性所代表的主观意识的对立面,简宁们也就能够超脱于内心的怜悯去机械地维持“公正”。可以说,他们不是单纯地迫于政治压力,而是有一部分站在客观立场上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在纽伦堡审判中必然是要被否决的,也是为他们招致罪责最有说服力的地方。

海伍德是个尽职的人,他不带任何色彩完成一个法官应在庭上尽的职责,最终受到高傲的简宁的信任与尊敬。从一开始,海伍德就知道,只有这种那些纳粹遗留人物的审判才会要他去主持法官。但是他去了,并且认真的看了所有备案,而不是草草的等待没有悬念的结果,与那些由于清楚知道审判目的就是为了将德国人送入监狱而不负责的法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庭上,他认真的,很好了主持了法庭与审判,按逻辑判断反对的有效或无效,一丝不苟的完成了审判任务。

他也是一个十分尊重女性的人,对德国贵妇人不卑不亢,语言交流自然亲切,耐心的陪伴并倾听她的述说,尽管可以看出他对贵妇人的言行并不感兴趣。而他在有礼的交往中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一个法官不应受感性的东西左右。所以从不主观的对审判做出任何评判。

在观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认为一个法官在执法过程的应该忠实于职业操守,真正做到忠诚、公正、为民、良知、清廉和勤勉。忠诚于党和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要用之为人民服务;法官不能刻板冷酷,要有一颗向善之心;同时要公正廉明,干干净净做人,无愧于自己的心。

第二篇:东京审判 影评

杨静

20105523 环艺《法律与电影》期末论文

《东京审判》——影评

杨静 20105523 环艺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看的这部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的电影。《东京审判》记得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四年前的一次偶然视屏上看见的,当时我只是看了一小短的片花,觉得很有震撼力,很有政治和法律的知识。后来听同学们说,这是一部生为中国人必须看的一部电影。

就冲着这一句话,我就去看了这部历史性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检讨战争以及战争责任的电影。那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记得我当时看了后,心中那种爱国的心和中国人的那种对日本的愤怒和仇恨毅然齐发。很小,感触也很少,只是很简单一句话,一些想法。“中国人雄起!”

刚才我又重新的仔细的看了一遍,别是另一种感觉和心情。这一次我很仔细的看,生怕露了一个字或词,这样就不能明白了。重一开始的回忆历史,阐述着历史的真实性到开庭的背景和原由开始的。该片是以发生在1946年东京盟国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日本战犯的艰难审判过程为背景,许多从未曝光的历史密闻将在片中解密。同时在当时有多国的法官在不同意判处那些日本战犯死刑的会议上,一位中国法官上演了一场场震人心魄,扣人心弦的法庭传奇,最终才艰难的扭转了局面,在那严肃的桌面上,以六票对五票的一票之差,完结了长达818次的开庭的最终结果,用战犯的绞刑告慰了在所有战争中死难的中国冤魂。

本部电影中,我先来分析一下主角吧。主角梅汝傲中国法官在片中的出色表现令我十分的佩服。“啪”的一声,梅法官毅然地把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砸在地上,水花溅了一地,破碎的玻璃片分散在四周的角落里,永远也无法重合,这个举动震撼了在场的各国法官、也震惊了我,他用自己的决心表达了为中国人民讨回公道、非将战犯置于死地的决心。这是在片中最后选票中,梅法官的惊人表现。

这样的镜头有很多,比如在法庭的背后,电影一开始时,涉及到各国要出场的座位顺序时,本来是一件无不起眼的小事,但是梅法官却把这件小小的事是看得如此的大,个人代表的是国家,是中国。本来一开始审判长是由美、中、英、苏、加、法、新、荷、印、菲国家来安排座序的,但在开庭前预演时梅法官就发生了争议,因为庭长韦伯宣布入场的顺序为美、英、中、苏、加、法、新、荷、印、菲,把中国法官的座次排在英国之后。梅汝璈立即对这一安排提出强烈抗议:“如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该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接着,他愤然脱下象征着权力的黑色丝质法袍,拒绝“彩排”,他说:“今日预演已有许多记者和电影摄影师在场,一旦明日见报便是既成事实。既然我的建议在同仁中并无很大异议,我请求立即对我的建议进行表决。否则,我只有不参加预演,回国向政府辞职。”由于他的据理力争,庭长当即召集法官们表决,结果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按日本投降各受降国签字顺序安排。这次预演虽然推迟了半个多小时进行,梅汝璈终于为我国争得了应有的位置,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其中,在片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话语有很多:一是在据理力争座次问题上,审判长对梅法官说:

“中国会因为有你这样的斗士而自豪!”

“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 这短短的两句话让我震撼,它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让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一个法官而感动。二是在进入判决的阶段时,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和一句极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来”,多么激昂的话语,多么响彻心底的言辞啊,正式这样的对日本不承认自己的罪恶,吧一切罪恶都推到云霄外,还那样嚣张说不,最后导致在投票箱的那一刻发表了自己的慷慨激昂的讲话。

印象比较深的重点情节:一是庭审刚开始时梅汝?H对审判座次的据理力争;一是两醉酒日本人被美国司机开枪打死的情景;一是溥仪的作证;一是美国法官对东条英机的盘问,以及东条英机最后死硬承认如果可能还会将侵略战争继续进行的丑恶嘴脸;一是日本老板娘被子弹打死时的情景;最后是对死刑进行投票的情节。

在谈谈片中的演员吧,记忆最深的是演梅汝傲的刘松仁,在整部片中,脸上自始自终都是一副没有任何的表情,最后实在争取到合理的法庭座次时,才挤出一丝苦笑,十分的严肃和庄重。其中曾志伟在片中演日本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觉悟了,然后在其中一悲剧来结束。有很多日本的演员,7名甲级战犯的表演,可谓是入目三分啊。扮演东条英机的老演员将战犯的嚣张跋扈和不可一世拿捏的十分精准。扮演松井石根的老演员将战犯惶恐之下的扭曲表情刻画的入木三分。

不管是故事情节还是演员人物,都刻画得很精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漏洞。我自己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资料上说:影片的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有不连贯感,有些地方甚至是有断裂的迹象。比如对东条英机审判的那个场景,镜头对准了东条英机的头顶处,似乎定格了一般,然后下一个画面就直接切到了美国律师的脸上,如果从头顶处往下推进,再缓慢过渡到律师的脸上,效果会很好。还有一点也存在着失误,那就是整个情绪的导线都是集中在中国法官身上。中国法官力争座次问题,中国法官说服大家赞同死刑,似乎整个的审判都是中国人在主导,都是中国人在利用大多数的权力来对日本进行镇压和报复。这样容易误导观念,误导情绪。在演员方面:首先,溥仪的出场应该是一个爆发点。在这个情节上,应该是让溥仪用平静而朴实的语气诉说让别人气愤和窝心的事实,但是溥仪的表现更像是在做秀,有很着迹的伪君子的圆滑和无赖;其次,“小偷”和尚的回忆,情绪激愤是对的,但是他回忆的内容还无法让别人感受到切身的疼痛和颤栗,应该换个内容并且继续细腻;再次,美国律师对东条英机的盘问是很不错的一个部分,有情绪也有内容;还有就是那个日本辩护律师,让他的辩护词更为卑鄙和狡猾一点,也许效果会更好……类似的小角色还有很多,但是都有一个总体上的毛病——没有细腻和深化,只是粗线条的描绘和表演者的冲动肯定是无法让人有情感上的共鸣。这些可能对于我喜欢看电影的人来说,不是专业人士,只能在电影中找到电影中的好,但是不好的地方对我不专业的人来说很难,所以只能借鉴下资料来解决,和对这电影的综合评价。

同时东京审判在初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历史意义外,在国际法,特别是在国际刑法处理战犯罪的实践和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如下:

1.确立了侵略罪和违反人道罪是国际法上的重大犯罪。2.同时也追究了个人的战争责任。3.国际司法机构得以继承和发展。

在电影中,中国法官在审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为审判做出了贡献。表现如下: 1提供战争嫌疑犯名单。中国式遭受日本侵虐时间最长得国家,中国因此在这方面对此很重视,在经调查中,先后向法庭提供了两批33人的战犯的名单,其中也包括那7名甲级战犯。2.提供大量的人证,物证。为了将战犯罪犯定罪,中国人不少战争中的受害者和经历者都前往东京出庭作证,揭露了日本的侵华的事实和暴行。3.支持发庭严惩战犯。为在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能够瞑目!

是而想想,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我想这是每个经历过的人都不愿再提起的切肤之痛吧。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人性的践踏,对正义的挑衅,更多的是时间无法消除的民族隔阂和民众难以愈合的记忆创伤。审判战犯,更不是一种以怨报怨的手段,而是一份对未来的责任,对世界的承诺:为了全人类的生生不息,为了这颗蔚蓝色星球上永世的安宁与和平。我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面都涵盖了更多的一种民族的气节,和一种亘古不变的血脉之情。在片中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也看到了一种悲哀,也就是政治的悲哀,简而言之,我们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战争作为国家的意志,却导致了两个民族的仇恨,却带来两国人民的痛苦!

第三篇:东京审判影评

《东京审判》——国人必看,为什么?

冲着它的名字,想着它的内容,就足以让我、让很多国人涌现出一种莫名的愤恨和爱国的冲动。就在前半个小时,我还在电影院里默默的体会着这部电影。现在,在刚回到家的第一时间,我没有做任何事,只是打开电脑,开始记录我的感受和思考。这是值得留下的记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让我比较失望的作品。在看片花的时候,几个主角义愤和激情的演说辞让我对它非常的期盼。然而,在亲身坐在电影院中用心感受的时候,整个过程却只有一种木漂于水的轻浮感。明知道这些历史足以让人的心感到压抑和刺痛,但是这些历史的负重却堵塞在咽喉处,缺少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力量,让这些负重瞬间超重,或者甚至可以慢慢沉淀——然而,没有!!整个过程中,感受不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主义以及其伴随的杀戮、血腥给人带来的悲痛和憎恨,感受不到各国对历史事件激辩的碰撞和爆破,感受不到罪恶受到惩罚以及和平得以彰显的快感和激动。

总而言之,缺乏——震撼力。影片是从中国法官梅汝敖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将整个庭审过程中的一些节点作为重点,还穿插了中国记者和日本记者之间的恋情,某些日本人的觉悟,某些日本青年对战争的曲解、对中国的仇恨心态以及报复行为,日本老兵在战争后留下的阴影以及悔恨,日本女性在战争中响应国家号召被侮辱后的恐惧等等。

印象比较深的重点情节:一是庭审刚开始时梅汝敖对审判座次的据理力争;一是两醉酒日本人被美国司机开枪打死的情景;一是溥仪的作证;一是美国法官对东条英机的盘问,以及东条英机最后死硬承认如果可能还会将侵略战争继续进行的丑恶嘴脸;一是日本老板娘被子弹打死时的情景;最后是对死刑进行投票的情节。

然而,让我不太满意的恰恰就是这些重点情节。这些情节并没有深化和细腻,无法让人将感情投入,甚至是我这个满怀激愤、时刻准备投入情绪的观众都无法将感情沉淀下去。整个影片中其实时刻都存在爆发点,况且有刘松仁和曾江这两个老牌的实力巨匠的存在,根本不用担心他们无法将这些情绪表达出来。然而,不知是编剧的原因还是导演的原因,这些情绪激动的演员却在阐述一些空洞的说辞,完全没有力度。这就好像朝你打过来一个大拳头,让你颤抖,让你恐惧,但是打到身上却没有想象得那么痛。

不知道是否导演的角度太过客观,却又极力的想用情绪来煽动观众,以至于在影片的拍摄中产生一种情绪上的矛盾。整个影片中贯穿的真实的历史胶片,以及不断出现的字幕,使得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让人有一种被人搔你痒痒但是又无法发笑的难受感觉。似想爆发,却如鲠在喉。上,上不去;下,下不来。

还有一点也存在着失误,那就是整个情绪的导线都是集中在中国法官身上。中国法官力争座次问题,中国法官说服大家赞同死刑,似乎整个的审判都是中国人在主导,都是中国人在利用大多数的权力来对日本进行镇压和报复。这样容易误导观念,误导情绪。

在演员方面:首先,溥仪的出场应该是一个爆发点。在这个情节上,应该是让溥仪用平静而朴实的语气诉说让别人气愤和窝心的事实,但是溥仪的表现更像是在做秀,有很着迹的伪君子的圆滑和无赖;其次,“小偷”和尚的回忆,情绪激愤是对的,但是他回忆的内容还无法让别人感受到切身的疼痛和颤栗,应该换个内容并且继续细腻;再次,美国律师对东条英机的盘问是很不错的一个部分,有情绪也有内容;还有就是那个日本辩护律师,让他的辩护词更为卑鄙和狡猾一点,也许效果会更好……

类似的小角色还有很多,但是都有一个总体上的毛病——没有细腻和深化,只是粗线条的描绘和表演者的冲动肯定是无法让人有情感上的共鸣。

不过,这些的表演者实力还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朱孝天在演技上有些欠缺之外,其他人,包括小角色的表现都比较到位。而且,这些演员从外形到气质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比较符合,在选角上没有太大的参差,可以表扬。

另外,影片的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有不连贯感,有些地方甚至是有断裂的迹象。比如对东条英机审判的那个场景,镜头对准了东条英机的头顶处,似乎定格了一般,然后下一个画面就直接切到了美国律师的脸上,如果从头顶处往下推进,再缓慢过渡到律师的脸上,效果会很好。不知道导演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疏漏,显然监制和剪切的工作没有做好,或者至少也是做得不够。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部影片原本应该拍得比现在的更精彩,演员的表现总体上还是不错的,音效也还是有分量的,画面还算精致;但是剧本显然没有写到位,该入的不入,该出的倒是出的很开;导演、监制、剪切也有很大的欠缺。整部片子看下来,真的很平静,还会有一种很窝囊的感觉。不过,这部影片的意义以及本意还是好的,我也很希望用电影这样的宣传手段将历史的真相揭露到国际社会面前。不过类似作品的后继者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剧本的深度和力度问题,不要再浪费这些优秀的实力演员。

最后,考虑到配音的不真实性,我觉得还是再重看一遍原声片比较好,也许没有加工过的声音会比配音后的更有震撼力。

班级:财务管理121班

学号:1238060168

姓名:董艺璇

课程名称:新闻影视赏析

指导老师:陶虹

第四篇:纽伦堡审判影评

《纽伦堡审判》观后感

绳子套入脖颈,黑色的头套盖住了冷漠的面孔,随着一声声巨响,身体直挺挺地下沉,他们这些德国战犯用他们的死亡来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审判。看完《纽伦堡审判》,在心情沉重的同时,也让我对于人性、法律以及现实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在战争中是最能体现人性的最阴暗的角落。正如在电影《圆明园》中,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将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全部去敲碎,那强烈的敲击声震撼人心,一把大火将这座旷世园林付之一炬,军人脸上留下的是破坏后的满足,一句“破坏是人的天性。”的旁白解读了这一系列画面,也解读人的本性。在最近热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日本军人在沦陷的南京城中丧失了人性,几近疯狂,而一名日本军官以一句“你也知道在战争中出现这样混乱的局面是正常的。”作为他们行为的解释。无独有偶,在《纽伦堡审判》中,那一段关于集中营的黑白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犹太人在纳粹集中营中的非人的待遇:活着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瘦骨嶙峋;死去的人被推土机成堆成堆地被推进大坑中填埋,没有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可言。影片中的人唏嘘一片,看得泪水涟涟,观看这些关于战争的影片的人对于暴行义愤填膺,也对战争中人性的丧失而感到深深的难过。战争是残酷的,其中充斥着鲜血与杀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将一个地区攻下之后,就会产生胜利的快感。同时在那个区域已经没有了法律的约束,如法庭、警察这类的国家暴力系统已经全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所造成的人性的丧失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成是在长时间战争状态下人们内心压力的释放,以及人们在一种没有法律——对人们外部行为产生约束力的情况下所做出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战争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其中人性的弱点以及人性的丑恶都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从这部影片中也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法律在形式上的严格的程序性和威严性。对于这些给犹太人带来灭顶之灾的战争罪犯,有人主张活埋,也有人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而最终主张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审判的观点占了上风。在影片开始的时候,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罗伯特杰克逊法官就坚持必须举行一次公开、公平、公正的审判,他指出,如果在战胜者未经审判的情况下任意处死一个人的话,那么,法庭和审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人们将对法律丧失信仰和尊重,因为法庭建立的目的原本就是要让人服罪。审判从1945年11月20日持续到1946年10月1日,在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后,这场旷日持久的审判终于盖棺定论。而在经过了法庭证据展示、法庭辩论和判决等一系列司法过程后,司法的程序性、威严性也更加得以体现,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使正义得到了伸张。

这部影片也使我对于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影片中21个受

审者个个淡定自若,站起身来说“我无罪”时气定神闲,声音洪亮,这些人在进行抗辩时,他们反复提到他们只是作为军人在执行命令,是在履行义务而非犯罪。正如杰克逊法官所说,在此之间,没有任何现存法律能够指控这些人犯下的罪行,而这些罪犯根据的是反犹法案《纽伦堡法》,德国的司法机构通过法庭判决的形式将数百万犹太人从世代生活的土地上赶走,并最后驱向集中营的毒气室。于是,对于德国犹太人和德占区犹太人的屠杀就不是一种罪恶而是国家司法系统根据生效的法律而进行的司法活动而已。这其中就反应了法律的局限性:虽然国家有法可依,有实在法的存在,按照法律实证主义学派的观点,正义意味只能是忠实地履行实在法,但是如果法律本身是恶法,并不能起到惩恶扬善,体现其应有的公平、正义和自由,如果立法者自身在对于社会的认识上有偏差,那么这种法律自身就有局限。还有一个片段也令我印象深刻:戈林在和心理医生交谈时,曾说,你们的国家,不也存在种族歧视吗,黑人不是也不能得到白人的法律地位吗?这一个小小的片段有其自身的深意:从侧面反映了美国法律存在着种族隔离问题,不能将黑人和白人平等对待,可见美国法律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喜的是,现在这种情况正得到逐步改善。在最终判罪时,四项指控中,无论是“危害人类罪”或“反人道罪”都是在纽伦堡法庭上得到正式定义的。

纽伦堡审判也是对传统法律进行了挑战。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于刑事案件大都采取“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它所体现的理念主要是根据一个行为没有宣布为违法前,大家都不可能知道这是违法,以后定的罪名来追究已发生的行为根本令人无可适从。而在纽伦堡审判之前,没有任何的法律形式可以对这些德国战犯的所作所为采取制裁。在这个情况下,自然法走入了我们的视野。按照自然法学派的观点,当纳粹德国制定的人定法违反了自然法所包含的正义、公正等价值和原则时,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应坚决拒绝这些恶法的的执行,否则你就是不义。既然自然法是永恒存在的,那么就没有法律溯及既往和管辖权的问题了。所以审判最终还是采取了自然法学派的观点进行审理的。在这次审判中让我看到了法律存在的真正意义——保持社会的公平,伸张人间的正义,维护社会应有的秩序。

要体现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公平正义,虽然法律有极高的权威性,同时以条文形式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法律并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的,它与政治、道德、伦理以及整个社会紧密联系,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一定的局限。正如在影片中对于那些被纳粹适用为法律的不义之法,如果那些战犯去执行它,等待他的将是国际法庭的审判,而拒绝执行这些法律,那他将沦为德国法制下的罪人。否认现实处境并以过高的价值标准去苛求现实中的个人,除非他是圣人,否则换谁也不能轻易从事。在道义和“法律”之间,有的人选择了所谓的“法律”,比如影片中的那位汉斯弗兰克,他有文化素养,有才华,可是他却用良心换取富贵和权力——

接着便失去一切。片中的医生在总结这些战犯的特征时说——缺乏同情心和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是他们犯罪的最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虽然知道这些罪犯双手沾满了鲜血,他们犯下了滔天大罪,但是对他们的感觉并没有特别厌恶,有时对他们的话语也会有些许的感动的原因。因为现实是复杂的,并不是只有黑白两色,泾渭分明的,这就是这些德国战犯所处的两难的抉择。这也就是人生。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可以说是影响巨大的,在其中我窥到了人性,法律内涵以及现实。这也让我这个法律初学者感到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东京审判》影评

电影名称:《东京审判》

原因:他,只是一介书生;他;手无缚鸡之力;他,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面对来自各国法学专家的刁难。但是正是他,让日本知道战败的理由,让列强们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让世界知道了什么才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在整个审判过程中的表现令我震撼。为了一个席位而据理力争,面对日方的狡辩不屈不挠,为了最后的判决结果奋不顾身。在我眼前的并不是一场电影,而是几十年前真实的审判过程。感动,震撼,骄傲,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是如此的复杂,但却又如此的清晰和强烈。战后日本残破的街道,日本居民疯狂的吼叫,法庭上控辩双方精彩的对决……画面是灰色的,但它却在书写着三个大字,三个无比鲜艳的大字——梅汝璈,一位东方巨人的名字!也正是他,让我选择了这部电影,这部令我永生难忘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法庭上控辩双方的精彩对峙。导演制造气氛的功力让人印象深刻,虽然只是一句句你来我往的犀利言辞,但是却让人仿佛穿越了几十年的时空,来到了那庄严又神圣的法庭。也许观众并不懂得其中律师的辩护技巧,并不确切地知晓那一段历史,甚至并不是从头观看这一部电影。但是我相信,只要观看过法庭对决这一片段的人,都会被它深深地吸引。让沉重的历史变得鲜活,让抽象的法律变得具体,让一场本来只有专业人事才看得懂的法庭辩论变得老少皆宜,我想,这才是《东京审判》最大的成功。

整部电影虽然以灰色调为主,但给我的感觉却并不压抑,这也是我选择这部电影的理由之一。如果说是梅汝璈的个人魅力让我从情感上记住了这部电影,那么导演对于整部电影气氛的营造,便让我从理智上选择了《东京审判》。原本沉重、压抑的灰色,却并没有给人以应有的感觉,反而给我一种内心的平静。我想也许这也是因为梅汝璈的人格,是梅汝璈那闪光的人格使得这部原本沉重的电影变得鲜活。可以说,《东京审判》塑造了梅汝璈,将梅汝璈带到了几十年后的我们面前,同时,梅汝璈也造就了《东京审判》,让这部电影发出了更加闪亮的光芒。

下载纽纶堡审判影评(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纽纶堡审判影评(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纽伦堡大审判影评

    情理与法律 看《纽伦堡大审判》,一部启发人思维、让人深思的电影。这部电影把审判引向了纳粹德国的法律制订者,是一个法官审判法官的故事,一部由误导的政策引发的,从法律制订的......

    东京审判影评5篇

    浅评电影《东京审判》 职侦0901 唐福生 0905050143 影片《东京审判》被誉为“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了解的历史”和“每一个中国人必看的电影”。所以,怀着尊重历史,重温历......

    《东京审判》影评(合集五篇)

    反日情绪如此高涨的今天,又加上几乎遗忘了所学过的历史,我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有时候难免有些困惑。《东京审判》再现了日本投降后,远东军事法庭审判 28名甲级战犯的过程,唤起了......

    东京审判个性化影评[推荐五篇]

    举步维艰的世纪审判——评《东京审判》传媒职业影评教学与写作人 涂杰(联系qq:1956702988)审判,意味着正义与罪恶的较量,这过程是复杂与多变的。而《东京审判》给我带来的感受更......

    《圣诞玫瑰》影评:缺席的审判

    小时代2青木时代http://qmsddy.com/ jjj 《圣诞玫瑰》影评:缺席的审判 影评人:思郁 同为导演处女作,杨采妮的《圣诞玫瑰》相比赵薇的《致青春》有诚意得多。话题上而言,一个沉......

    纽堡林北侧赛道量产车型圈速记录_(2010年12月13日更新)

    纽堡林北侧赛道量产车型圈速记录 (2010年12月13日更新)Pagani Zonda R:6分47秒 (*原型车测试圈速,仅作参考) Radical SR8LM '2009:6分48秒(视频) Radical SR8 '2005:6分55秒 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