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督山伯爵》之经久不衰
《基督山伯爵》之经久不衰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写于19世纪,到今天的21世纪却仍然深受读者欢迎,走进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总能找到这本经典的通俗小说。本文想要探讨的就是我眼中《基督山伯爵》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背景是波旁王朝复辟和七月王朝时期,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世界,由此在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因此《基督山伯爵》虽然也表现了王朝复辟时期社会的暗无天日,如同关押唐泰斯14年的伊夫堡,但他/她更为吸引人,也是大仲马最想表现的是它的离奇曲折、光怪陆离,唐泰斯本人的人格魅力。
原因一:浓厚的传奇色彩。这里的传奇色彩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二是基督山伯爵,唐泰斯本人的传奇性。原本春风得意地回到马赛港,准备与未婚妻完婚的唐泰斯,却因为帮拿破仑送了一封信,而在举行婚礼之际被抓走。是政治官员的猜疑?还是陷害?原来,优秀的唐泰斯太遭人嫉妒了,作为代理船长,老船长死后,唐泰斯是最后可能成为新船长的,于是引起了同船的唐格拉尔的眼红;未婚妻梅塞苔丝单纯而忠贞,追求她的费尔南一心想除掉唐泰斯,取而代之,但考虑到梅塞苔丝要为唐泰斯殉情,于是在唐格拉尔的唆使下,将唐泰斯告发。检察官正是唐泰斯的收信人的儿子,维勒福,以父亲是拿破仑党人为耻的维勒福,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前程,直接将唐泰斯打入死牢。如此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仿佛已到了绝望之处,然而唐泰斯心怀着对未婚妻的爱,在狱中挣扎了14年,终于在老神甫的帮助下逃脱,并获得了基督山的宝藏,回到法国,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在潜伏了8年之后,唐泰斯化名基督山伯爵回到巴黎,开始了疯狂的复仇计划。整个复仇过程一气呵成,情节引人入胜,大快人心的同时,也为基督山伯爵的残忍而担心,当然,在这个故事中,人们更在乎前者。从唐泰斯到基督山伯爵,从一个善良能干的水手到一个运筹帷幄,赏罚分明的伯爵,他受了许多的痛苦,但他并没有被痛苦和磨难打压,至始至终他都心怀信念。他心中有一股豪气,一如大仲马本人一般,这使他成为读者心中永恒的资产阶级英雄。
原因二:赏善惩恶,快意恩仇。故事的每一部分都是及其吸引人的,被陷害入狱,与老神甫互助逃生,回到法国查明真相,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基督山伯爵回来报答恩人,惩罚恶人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基督山伯爵如何报答法老号的船主,这个忠厚、勇敢而且热情的人。老船主曾在唐泰斯落难时为他四处奔走,还照顾过唐泰斯的老父亲,后来他破产了,绝望当中,他准备自杀,唐泰斯知道之后,替他还清了债务,送给他女儿一笔优厚的嫁妆,还送给他一艘新的法老号。料理完这些,唐泰斯说:“我已经代天报偿了善人,现在复仇之神授我以他的权力,命我去惩罚恶人!”于是开始了他精妙绝伦的复仇计划。通过设计陷阱,使得他的仇人们一步步走向家破人亡,终于报了仇恨。虽说那些人无恶不作,也应当得到惩罚,但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甚至间接地害死仇人的孩子,这多少还是会让人觉得基督山伯爵残忍
得可怕。但是,大约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办法像基督山伯爵一样快意恩仇罢,人们遭遇了现实的种种不公的压抑,把赏善罚恶的美好愿景寄托在了基督山伯爵身上,所以也就不在那么计较大仲马将基督山伯爵设计得那么残忍,而且基督山伯爵的快意恩仇还成为了人们喜爱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因三:故事富有寓言性。关于等待希望,坚守信念,这都是经典不朽的话题。人们总是需要一个盼头的,我们需要找到生活的价值,存在的意义。唐泰斯在莫名其妙中被关进了伊夫堡地牢,一开始他不明所以,但总心怀信念,心想着,总有一天,检察官会来找到他,洗清他的罪名。尽管后来,老神甫帮他分析了事情的真像,他仍旧想着有一天能逃脱出去,去复仇。电影《新基督山伯爵》中,关押唐泰斯的监牢墙上有一句话:“God will give me justice.”虽然这部电影烂评如潮,我也觉得它比原著差远啦,但是这句话我很喜欢。另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基督山伯爵自然成为了天使与死神的化身,天使给予善人恩赐,死神以上帝的名义惩罚恶人,这也正是大多数人所愿意看到的。因此《基督山伯爵》就像一本启示录或是寓言故事,给我们以指导和警示。
以上是我认为《基督山伯爵》长久不衰的原因,或许不太全面,也不太科学,但是对我来说,这些是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另外《基督山伯爵》由于宣扬了金钱崇拜以及过于残忍而颇受非议,但我想,无论如何,它成功的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受到了几个世纪人的关注。
第二篇:读后感之基督山伯爵
读后感之基督山伯爵(不少于1000字 不多于1500字)
我读完了这本厚厚的法国名著后,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很多思想和认识都因此有了变化,我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了解了往日的故事,开阔了视野,甚至,我对于生活,比从前热爱多了。这就是〈〈基督山伯爵〉〉给我带来的丰厚的礼物。
这是开始发生在1815年初春拿破伦复辟前夕发生的故事。是因为拿破仑和路易十八的政治复辟,引起了这样一个将政治罪名强加于一个无辜的人身上,他遭人蓄意陷害,被错误地关押,但他以精心策划的计谋对那些曾出卖过他的人进行了报复。
我想,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故事情节。
它的故事情节精彩不断,并且悬念很多,又让读者有那种在武侠小说里常见的,君子复仇,十年不晚的大快人心的感觉。主人公基督山伯爵(即水手唐太斯)的复仇是步步深入而又不易被人察觉的,读起来总觉得像读侦探小说一样惊险又智慧。我们不能马上道出其中的计谋,但是一切都让我们心知肚明,唯一能瞒过的,就是那几个被复仇的当事人。
有一点十分吸引我的是,那些法国盛大的宴会,一场一场的交谈应酬,决斗,还有海盗,寻宝之类的故事,是十分的奇妙的。那些高雅奢华的上流社会,那些政权动荡时期的党派争端,那些惊险刺激的寻宝之路,那些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露出蛛丝马迹的计谋故事,无不都让我为之吸引折服。
我尤其觉得好看的,是他所刻画的场景片段描写。唐太斯被关押在狱中时,他在黑牢中的环境被描写得凄厉又悲苦,而他和神甫见面并交谈的故事,又写得惊险又充满了欣慰的智慧。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神甫的睿智和精彩的分析为唐太斯增加了无穷的力量,从此他便告别了从前羽翼未丰的小伙子,逐渐走向经过岁月磨练而机警狡诈的中年人。另外,维尔福夫人夜晚给维尔福小姐下毒被基督山发现的一段,以及,故事接近尾声,基督山伯爵的几个仇家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后,伯爵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的片段,不仅使人叹服伯爵如诸葛亮一般的足智多谋和善于扮演装扮,同时也为他的勇敢和神秘所倾佩。
正引用马西米兰的话说,基督山伯爵仿佛是一个“上帝”。
作品的语言是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每个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而且连往事的叙述都是对话组成,象是往事画面的重现一样,生动,自然。文中提到伯爵会好几种语言,提起的国家就有好几个。我最欣赏的是人物对话的语言。不知道法国人在尊称别人时,是不是都用“您”,反正文中则多次出现在对话的语言中。而且,即使是在和自己的仇人进行交谈时,唐太斯的语言也是礼貌和动听的,让人感觉法国人都是通情答礼的。如果不是有他的几个仇家做下的丑事,我有时候真的要以为他们真的是交情很好的朋友呢。总的来说,我认为文章的语言是生动,富有文采而又十分悦耳的,让我想起了沙翁笔下的名著。作品环境描写刻画丰富细腻。小说触及的社会面极广,上至路易十八的宫廷,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下至监狱的阴森可怕和犯人的阴暗心理,绿林强盗的仗义疏财,也有市民的清贫生活,这些全得到了精细的描写。小说对社会各阶级决不是掠影扫描,而是有一定深度的写照。例如描写宫廷时,作者寥寥几笔就写出了路易十八本人的特点和他的宫廷风尚上流社会的酒会更是精彩贴切。在描写下层社会时,同样有独到之处,他精细的描写,将一般读者不知道的监狱生活展现了出
来,就是丛犯人话语的描写,也可见作者对这些社会的渣滓也是了解的。除此之外,大仲马的异域风情写的也很精彩。正是这五光十色的社会和异域的风土人情有机的结合,更是表现出大仲马的广阔视野和浪漫主义艺术趣味熔于一炉的技巧,这种特点也是和小说的传奇性紧密联系的。我感觉那些场景画面十分像童话故事里看到过的,又比童话来得辣,真,来得残酷。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1.爱也彻底,恨也彻底。
2.基督山称他就是上帝,他就是依照上帝的旨意来行事的。
3.如果没有那批宝藏为后盾,也许基督山伯爵就不会存在了,割掉铁球后的埃德蒙依然是那个可怜的水手,虽然他已拥有了智慧和耐性,但,那却是不够的。
4.在那个妻子自找情人而丈夫也同样放任的社会中,居然还有人为了爱情而原同赴九泉。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十九岁的爱德蒙·唐泰斯,是个活力四射的年轻水手。他有慈爱的父亲、甜蜜的爱人,有光辉的前程、幸福的生活。善良乐观的天性,使得他对周遭的每个人都以礼相待,并且真挚热情。他清澈明亮的目光里,写满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神往。可就在他的结婚典礼上,他遭人陷害而被投入大牢。一时间失去了一切,伴随他的只有伊夫堡阴森地牢里的黑暗及精神和肉体对他的双重折磨。可与此同时,有人正把快乐建筑在他的痛苦之上。他们害死了唐泰斯的父亲,夺走了他的爱人。在他最无助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法里亚神甫走入了他的生活。神甫把自己一生的知识传授给他,告诉他基督山岛宝藏的所在,并帮他成功越狱。此时,唐泰斯入狱已有十四年。十四年里,物是人非,唐泰斯也由一个懵懂青涩的青年变成一个家资巨万的伯爵。他开始报恩亦开始报仇。昔日的船主莫雷尔有恩于他,伯爵首先把这位濒临破产的好人从绝望的路上救了回来。此后又始终照顾他的儿女,直至最后把基督山岛的宝窟送给他们。对唐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三个分别代表法国七月波旁王朝金融界、政界和司法界显要人物的仇人,基督山伯爵个个击破。最后,这三个人破产的破产、自杀的自杀、发疯的发疯,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在小说中,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几近完美。在与仇人面对面复仇时,他没有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他的良知从未泯灭,他的人格亦未扭曲,他始终保留高贵善良的心。当他帮助莫雷尔一家摆脱困境的时候,当他从一个该诅咒的家族中救出他的一个女儿的时候,当他答应梅尔塞苔丝不杀仇人之子的时候,这个高贵的心灵映出了金子般的光辉。基督山性格里贯穿始终的节制,即面对财富、美色、仇恨的不贪婪,亦让我印象深刻。在达成一生最大的心愿后,他悄然地放弃了原有的财富,只身远走他乡。
掩卷思索时,觉得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几乎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蜕变过程。因为掌握巨大财富的支配权,基督山伯爵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似乎整个社会都在围着他转。这固然有它揭示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社会现象的积极意义的一面,但从文学创作角度出发,塑造这样一个完美的“超人”,不能不说是作品的一个败笔所在,因为它大大削弱了作品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在大仲马笔下,时时吐露出金钱可爱、金钱万能的观点,也反映了他本人的“拜金主义”思想观念。大仲马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过:“在文学上我不承认什么体系,也不屑于什么学派,更不树什么旗帜;娱乐和趣味,这就是惟一的原则。”大仲马之所以在法国文学史上不能得到更高的地位,究其根源,我想这恐怕就是主要原因所在。
翻看全书,不能不佩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布局谋篇的编故事才能。在这部将近一百多万字的小说里,既有节奏紧张、大起大落的高潮,也有节奏相对舒缓、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小故事。大仲马在小说中还不时穿插一些典故传说、奇闻轶事、异域风情和大海、岛屿的景色描写。所有这些,也许就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大仲马情趣”吧!如果单纯以故事情节论,我以为《基督山伯爵》确实是难得一觅的好书,并且让人大开眼界、回味无穷。
必须想到过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乐.——题记
这本书是全世界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但一直没有去看,原以为会有枯燥的开头和与现代合不上的对白,没想到一读就放不下了,欲罢不能.书中我是喜欢基督山这个人物的,很真实的感觉.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遭遇到他的遭遇,我也会进行复仇,但那不是上帝的手,而是复仇天使,是死神的手.我看着他从天堂掉入地狱,看着他从云端掉入地底,看着他从充满希望到彻底绝望,看着他从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变成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复仇天使,看着他最终放下仇恨,找到幸福.快乐对他来说是短暂,十四年的牢狱之灾,使他的外貌,声音,心性,性格也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从坟墓中爬出来,恩怨分明,对帮过他的人进行报恩,对那些对不起他的人,施以报复.人们总是不满足语言现状,不满足于既得的幸福,可只有当失去时,才发现那份幸福是多么的麋足珍贵.我们总是埋怨学习的辛苦,父母的唠叨,而我们却不知道,学校是这社会上仅剩的净土,父母的爱是世上最无私的情感.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最终终于看透世事,正如他对莫雷尔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只有一种处境和另一种处境的比较.必须想到过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乐.”那时怎样的豁达,怎样的胸襟啊!那时历经磨难后得出的人生感悟.
第三篇:名著读后感之《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基督山伯爵~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第四篇:读书报告之《基督山伯爵》
读书报告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我还是依然深深地喜欢着它。于我来说,它是我心中一首永恒的歌。——前记
初次读《基督山恩仇记》时,我还在上小学。那时,它只是薄薄的一本,简单的书皮,简单的书题,写着《基督山伯爵》。那时,我只是为它跌宕的情节所迷,我只是觉得那个名叫爱德华·唐泰斯的年轻人活得真的很精彩。从那以后,我总想着,要是有一天,我也能如他一般无论辛酸苦痛,总活得欢快恣意,那该多好。
再读《基督山恩仇记》时,我已是一个初三学生。那时,我常在漆黑的夜里坐在灯下对着枯燥的数学题一遍遍地演算,当所有难题都已被我解决,我总爱捧起它,细细地、一字一字地品读,想象着自己如唐泰斯一般乘着命运之帆,飘向远方。那时,它是我枯寂的求学生涯中的一盏明灯,是我深深渴望着的希望。
三读《基督山恩仇记》时,我已步入高二。那时,我初接触对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的赏析,时不时就爱把看到的文章利用分析法赏析一番。也就是那时,我才明白,要写出这样一部浪漫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巨著,那作者是要有多么强的文学功底和多么丰富奇绝的想象。那时,我常利用课余时间尝试着用自己的双手堆叠出另一个同等精彩的世界,虽然总失败,但每一天,我都很开心。
再一次读《基督山恩仇记》时,我刚迈进了大学。
刚上大一,生活一下子变得不同,为了适应这种节奏,我在闲暇时又将《基督山恩仇记》重读了一遍,与前几次不同,这次我在其中找寻到了更深刻的东西。,当我再次翻开它的书页,那一幕幕或欢乐、或苦痛的场景重现在我眼前。
爱德华·唐泰斯,法老号年轻的代理船长,拥有大好的前程和即将降临的美好婚姻。却未曾想,一朝厄运降临。唐泰斯的情敌弗南与深深嫉妒着唐泰斯的会计员—唐格拉尔勾结,他们检举唐泰斯是与叛党有联系。于是,就在唐泰斯举行婚礼之际,他被逮捕了。更糟糕的是,审理这个案件的检察官—维福尔为了自己的前程,将唐泰斯宣判成极度危险的政治犯,将他发配到了孤岛上的死牢。
唐泰斯在孤岛上一天天绝望。巧合之下,他遇到了在挖地道的老神甫。在老神甫的帮助下,他了解到谁是他的仇人,并且学会了各种知识。老神甫临终前将一处位于基督山的宝藏告诉了唐泰斯,让他活着出去,取出宝藏。于是,唐泰斯借机逃跑了。然后,他取出了宝藏,利用这些财富换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回到社会。他用无与伦比的财富买到了地位、势力和威望,他将要开始复仇。
唐泰斯找到了当年曾帮过他的恩人,报答了恩人一家。然后,唐泰斯一个个报复了当年陷害自己的仇人。先是弗南,然后是唐格拉尔,最后是维福尔,唐泰斯惩罚了他们所犯下的罪恶。当他终于完成自己多年的心愿,他带着阿里总督的女儿海蒂远航他方。
之所以这么喜欢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深爱主人公唐泰斯的鲜明个性。
最初的唐泰斯,意气风发,他的人生是那么美好,连带着他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热爱与希望。他热情,豪爽,乐观向上;他热爱家人,热爱朋友,热爱载着他梦想的法老号。虽然厄运侵略了他的生命,尽管他被剥夺了自由,被困于黑暗中,他依然抱着殷切的期望,期盼着有一天自己的冤屈得以洗雪。
当唐泰斯从牢狱中解脱重获自由时,他的内心充满了仇恨,他急切得想要报
复他的仇人们。可是,他依然正直,他坚持正义,他只惩罚那些犯有罪恶、内心肮脏的人,报答那些对他有恩情的善良的人们。
从始至终,唐泰斯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人性的光辉始终在他的生命中闪耀着光芒。这样一种品质是如此珍贵,无论我们今后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应当如唐泰斯一般坚守人生的底线,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污点。
《基督山恩仇记》所表达的思想,其中的那些褒扬与批判,是吸引我一次次重读它的又一原因。
书中,弗南与唐格拉尔为了一己私欲而陷害唐泰斯,致使唐泰斯家破人亡,破坏了唐泰斯的人生,这样一件事,体现了作者—大仲马对人性自私阴暗的面的批判;维福尔为了自己的前途,罔顾法律,背离正义,表达了大仲马对当时社会人们崇尚金钱,追求权利的批判。
而主人公唐泰斯对于坚持不懈的追求,正表现了大仲马对惩恶扬善品质的赞扬与推崇。
我非常喜欢小说最后一章的话:“世上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况的比较,唯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必须经历过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欢乐。活下去并且生活美满,我心灵珍视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来之日,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这段话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当下的事情,踏实过好每一天。同时,要怀抱着希望,静静等待一切步入正轨。
第五篇:《诗经为何经久不衰》
《诗经》为何经久不衰
李慧
内容摘要:
《诗经》典雅、质朴、和谐、神秘而又澄清,它大量的题材、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丰富的心理、深刻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特别的体裁、创新的修辞与多彩的语言,再加上它特有的韵律美感,使它具有了群众性和社会性,让它具有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历史价值、哲思价值与文学艺术价值,成就了它数千年来被广为传颂的盛况。关键词:
诗经、题材、社会历史文化、思想情感、体裁、修辞、语言、音律 社会性、群众性、文学艺术价值、哲思价值、社会历史价值、经久不衰
正文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于春秋时代由儒家创始人孔子便编订,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它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究竟是什么让它有如此成就,被沿用至今?细细思量,《诗经》收录的含有大量的题材、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心理及深刻的思想与情感、特别的体裁、创新的修辞与多彩的语言,再加上它特有的韵律美感,让它具有了不可估量的哲思价值与文学艺术价值,又怎能不长久流传呢?
内容上,首先《诗经》收录时间跨度很大。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约500年。并且,其作品作者并非一人,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以外,学者认为,朝廷还有专门的采诗人为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或者是乐师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于是到民间搜集歌谣。另外,诗歌产地所涉及的地域也很广。西起黄河流域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因此作品内容极其丰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这其中有涉及爱情、婚姻、农事、战事、政策、宗教礼仪等等内容,全面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面貌。
《诗经》将中国早期的历史学、农业学、文学、政治军事学、伦理道德学等汇聚一堂,全部灌注进社会历史文化中。例如十五《国风》的《豳风》中《七月》一篇,是极古老的农事诗。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诗的作者,像是一个奴隶家庭的家长,率领一群农夫和自己的妻子儿女为地位稍高的“公”和“公子”工作。所以诗中既嗟叹农夫的辛劳,又将此作为农夫应尽的义务,并为“公”和“公子”热情祝颂。诗的价值,在于相当忠实而细致地描绘了西周初期从氏族公社转化来的氏族奴隶制的社会文化差异。“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公”和“公子”不但享受了农夫们的劳动成果,还驱使他们为自己高呼万岁,体现出奴隶制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由此观之,《诗经》大量的题材,采集于民,内容紧贴民生,与平民息息相关,传递着十分有价值的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是其广为流传而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心理及思想情感上,《诗经》体现得尤为深刻。心理上,其一,受原始社会巫祝祭祀之风影响,人民具有的祝祷祈愿心理;其二,受礼乐制度束缚,人民的宗法心理;其三,受心灵潜意识欲望驱使而产生的情爱心理:男女相悦的热烈奔放(爱情的坚定、强烈、至死不渝),求思者自由、刻苦、缠绵(求爱之路道阻且长,令人辗转反侧)。思想情感上,有些诗具有较强的批判与揭示性,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此其一;有些诗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此其二;还有不少诗表现了男女的爱情生活,弃妇的哀怨,相思之苦,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与阻碍,此其三。
我们看如下几个例子,《魏风·硕鼠》将官吏比喻为肥大的老鼠,揭露了奴隶主的贪婪,表达出人民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小雅·采薇》中,“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作者借豌豆苗的成熟表达战事长久的哀怨与忧时之情;《秦风·蒹葭》表现了男的和女的之间如梦的追求;《卫风·氓》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痛彻心扉却也睿智地将负心男子的虚伪看了个透彻,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与决绝。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强烈,每一颗心都是如此虔诚。
从中看出,《诗经》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深刻,情感真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促生的,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心灵鸡汤能净涤人们的内心,心理情感的表达和填充是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的,因此《诗经》被奉为经典代代教授。
《诗经》出彩的地方,除了内容和思想情感,还有它特有的体裁。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诗经》主要包括地方民歌、宫廷乐歌和宗庙乐歌。“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可推断出诗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怀。固然多半是贵族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四十篇。虽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可以发现,风、雅、颂三种体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各阶层的生活,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贵族的泛称)阶层的人物。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群众性的作品,自然能深入人心。
《诗经》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语言是其绝对不可缺少的华丽外衣。它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又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明喻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王风·采葛》);暗喻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再如博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卫风·硕人》)。“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又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再者,还有独特的反复法和对句法等。反复如“江有汜,子之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悔也。”(《江有汜》);对句如“夏之日,冬之夜”(《唐风·葛生》)等。此外,其语言运用简练、生动、丰富、形象,运用大量形容词、动词等,采取了许多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的写法,给诗歌增加了形象美。
修辞和语言让《诗经》更加生动形象,意境独到。这无疑更能吸引文人雅士的目光。研究到此处,不禁感叹,也难怪《诗经》经久不衰了,它那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哲思价值让它在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当之无愧。
不止如此,韵律是《诗经》的又一大特色。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更换中间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感情,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在整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王国维也曾说过“颂之声较风、雅为缓”的音乐特点。而且《诗经》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双声词、叠韵字、重叠字,与音律相通,这为《诗经》更添了艺术魅力。《诗经》典雅、质朴、和谐、神秘而又澄清,它大量的题材、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丰富的心理以及深刻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特别的体裁、创新的修辞与多彩的语言,再加上它特有的韵律美感,让它具有了不可估量的历史、哲思与艺术价值,成就了它的流芳百世、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叶舒宪 湖北人民出版社 [2]《诗经新解》 翟相君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年1月.[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4]《诗经解说》 陈铁镔 书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