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5:1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06-09-20

王英华

日前,为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区司法局组织力量对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19各镇都设有法律服务所,注册法律服务工作者67人。2005全年代理民事诉讼452件,代写法律文书1770份,解答法律咨询5106人次,避免、挽回经济损失564.2万元,业务收入4.99万元。在律师普遍集中在城区和服务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基层法律工作者充分发挥扎根基层、便民利民的优势,为农民提供着便捷和低成本的法律服务。实践表明,以低成本投入的农村法律工作者来满足我区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法律服务需求,以较低水平的法律专业人员来适应对专业性要求不特别高的案件类型,是一种适销对路、成本与收益对等的制度安排。

二、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法律服务主体量少质弱,不适应我区农村法律服务的需要。全区现有镇法律服务所19家,法律服务工作者67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67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多数是兼职,严格地讲是指持证人数,而不是专职从业人数。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真正在农村一线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就全区而言只有12人,依据2005年底我区农业人口35.2万人计算,实际从业的农村法律服务工作者与我区农村人口的比例不足万分之0.4。农村法律服务工作者中最高为大专学历。多数没有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能承担的法律服务业务十分有限。有许多从业多年的人员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近年来农村法律服务队伍的素质虽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与群众的法律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一些已经取得律师资格的人员转行从事律师职业,离开了乡镇,加之基层法律服务队伍人员流动性大,所以难以补充新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队伍难以巩固。

(二)政事不分,法律服务所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和活力。大部分法律服务所

与乡镇司法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大部分法律服务工作者同时又是政府公务员。法律服务所的工作受制于司法所,司法所必须服从镇党委政府繁多的日常工作,真正从事法律服务的时间十分有限,不仅如此,在法律服务事项、收费标准等方面相当一部分是听命于行政领导,并且收费标准普遍偏低。由于法律服务受制于行政管理,不可能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所收费用大部分用于司法所的业务支出,不能按市场规律运行。这种政事不分的体制,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和活力,直接影响着农村法律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这是造成农村法律服务市场长期弱化、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

(三)基础不好,效益不佳,普遍缺乏应有的保障。大多数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办公条件、工作环境一直不理想,普遍缺乏电脑、传真机、车子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不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办公室还要依靠当地政府的划拨或者向社会租借,多数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转。现实中部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短期市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工作形象。

三、加强和拓展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一)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彻底分离,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合伙性质中介机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第29条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这在给法律服务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农村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法律服务所应该完全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律动作。在法律服务所的设置和布局上,打破目前一镇一所的限制,按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人口、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农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要,可以由二个以上的毗邻镇联合设立法律服务所。

(二)进一步提高农村法律服务队伍素质

一是把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关,统一组织面向社会具有法学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通过统一考试,集中培训,从中择优聘任,支持、鼓励和扶持农村法律服务所引进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在不断提升我区农村法律服务的水平的同时,巩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二是鼓励和引导律师事务所选派律师对农村法律服务所进行指导和帮助,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素质。

(三)挖掘法律服务所工作潜能,政府适当加以扶持

基层法律服务所要摆脱目前经济上的困难局面,要通过提高业务素质,树立工作形象等活动,大力开展诚信服务,加快自身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挖掘工作潜能,要规范落实内部规章制度,纠正收费不入帐、少入帐等问题,理顺分配关系;二是拓展市场,要把法律服务向基层企、事业单位延伸,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基层法律服务所在群众中的形象。三是适度扶持。各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支持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对于部分自收困难、自支不足的基层法律服务所,镇政府应该提供适度政策、资金扶持,确保其正常运转,以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就地享受低价、方便的法律服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规范管理,增强基层法律服务的综合能力

为保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更好的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使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市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不断加强对法律服务队伍的监管力度。

①加强对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培训和法律服务队伍的监管力度。主要是不断更新法律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业务培训和思想提高相结合;二是全面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三是定期培训和突击培训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素质。其次要着重抓好对扰乱法律服务秩序、侵害当事人权益、损害法律服务队伍形象等各种不良行为的查处工作,不断优化队伍建设。②建立重大事项和重大疑难案件请示汇报制度。对农村法律服务所请示汇报事项,责任范围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办案效果和服务质量。

③成立法律服务稽查队伍,要求公、检、法、司四部门密切配合,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篇:对我区护路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区护路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桥东区护路办

桥东区面积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5万人,流动人口7.5万人。境内辖全国运输主干线京广铁路375-377+500,全长2.5公里,途径我区一乡、一镇、两办,十四个社区居委会,六所中小学。沿线共有8座桥梁涵洞,设岗亭两处,现有专兼职护路人员136名。近年来,按照省、市护路办的安排部署,在区委、政府的支持下,立足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了辖区境内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现就我区铁路护路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健全工作机制

1、立健全组织。始终坚持铁路护路工作与综合治理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同奖惩。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考核中,铁路护路工作占有很大比重。同时,我区还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区人大副主任、区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区综治办主任,公、检、法、司主管领导,教文体局,安监,工商,沿线乡、镇、办,车站派出所,邢台养路车间主管领导为成员的铁路护路工作联防小组和重要时期铁路护路指挥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铁路护路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我区铁路护路工作。辖区铁路沿线乡镇办分别成立了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乡镇、办主管综治书记任护路办主任,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

2、规范责任书签订。年初,区护路办与辖区沿线各乡镇、办,公、检、法、司,教育,工商,建设等相关综治成员单位签订《邢台市桥东区铁路护路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沿线乡、镇、办事处与沿线村(居)分别签订《铁路护路联防责任承包书》;各村(居)与沿线3华里内中小学校、企业、站点、门店、五残及重点人员等签订《爱路铁路责任保证书》,做到了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确保护路联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有人落实。

3、路地协作配合。定期与铁路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重要活动时段密切配合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始终以服务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去和铁路部门沟通、联系。需要地方配合的决不懈怠,需要地方解决的决不推诿,需要地方支持的决不吝啬。在机制上协调对接,通过召开联席会、情况通报会、工作会议等方式融洽路地关系,强化配合与协作,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能,保证工作质量。铁路部门也自觉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有力地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

二、夯实基层基础

1、基层护路组织及工作制度。铁路沿线4个乡镇办全部组建了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乡、办综治书记任护路办主任,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沿线村(居)均设有专兼职护路大队;沿线中小学也都成立了爱路护路组织;护路办建立了执勤、会议、学习、考勤、考核、培训、检查等各项工作制度。

2、完善基础台账资料。近年来,我区规范了各项爱护路基础台账,统一制定了《桥东区铁路护路责任路段及日常维护路段基础台账》、《桥东区铁路沿线村(居)基本情况统计表》《桥东区铁路沿线五残人员及重点人员统计表》、《桥东区废旧金属收购站点统计》等台账,准确掌握责任区里程、重点区段、重点目标、桥梁涵洞数、废旧金属收购站点数、村居、学校、“五残人员”护路队伍等基本情况。

3、基础保障工作。在每年全国“两会”、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节假日期间,区委、区政府拨出专款,用于保障铁路护路工作。各乡镇(办事处)也都在责任路段、桥梁、涵洞和环境复杂部位拉架了照明灯,并为每个固定岗点配齐了帐蓬、手电筒等必要生活用品;区护路办每天指定专人为每个岗亭供应饮用水和一些生活用品,并为每个护路队员统一配发了臂章;区委政法委协调区公、检、法、司抽调7部警车停置于环境恶劣、人员复杂场所,全力保障铁路护路工作的万无一失。

4、定期培训。区护路办定期组织铁路、派出所干警对全区各村居护路大队长、护路队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在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对上岗的每名护路队员都进行了专门培训。由于区护路办对护路队员培训、教育、宣传、重视到位,我区铁路护路工作连续三年没有发生护路队员人身伤亡事故;未发生护路队员违反规定执勤和影响行车安全事件。还涌现出了:如三义庙村三代护路模范家庭杨建立,黄家园村自带狗巡逻张建增、李树民,从自家拉煤为队员取暖的林场社区居民郑红英,带病一线坚持护路的王四九等多个爱路护路先进典型。区护路办都及时给予了物质奖励。

三、创新工作理念

1、建立三级护路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负责制”的原则,我们建立区、乡(办)、村(居)三级护路责任主体,综治、护路成员单位共管的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项管理制度健全,重大政治敏感时期及日常护路工作都能够正常和有效进行。区一级,成立以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常务副组长的区综治委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综治办主任兼任护路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乡镇(办)一级,护路办挂靠乡镇、办综治办,设专职(或兼职)人员1名,专门负责铁路护路日常督促、检查、指导等工作。村(居)一级,明确村支书(居委会主任)为护路大队大队长,组建4-8名成员的铁路护路义务联防大队,与村(居)治保会、巡逻队有效整合,统一巡护。目前,我区共有专兼职护路队员136人,在重点时期及日常护路中都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

2、将企业纳入到护路工作中。近年来,我区护路工作将一批有爱心、有实力的企业纳入到铁路护路工作中来。支持鼓励他们为铁路护路工作出谋划策,向护路队员献爱心,红都快捷酒店就是其中之一。红都快捷酒店距京广铁路线500余米,酒店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区铁路护路工作。一是建立了组织。作为企业试点率先成立了护路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主管副总和保卫科长任副组长,酒店主要管理人员任成员的组织机构。二是年初与属地领导单位西大街办事处护路办签订了《爱护铁路责任保证书》,并要求每个员工认真模范遵守;三是广泛动员企业员工参与到爱路护路队伍当中,并实现员工带家庭、家庭带社会的示范作用;四是在全国“两会”等护路重点时期,酒店总经理经常深入一线慰问护路队员、政法干警,带去了面包、火腿、开水等慰问品;五是与区护路办联合开展爱路护路宣传活动,如:2010红都快捷酒店拨款5000余元与区综治办、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红都快捷酒店杯”爱路护路征文比赛。

四、强化爱路护路宣传

一是建立爱路护路宣传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报刊、宣传彩页及在铁路附近的村(居)设立护路宣传板、在村(居)委会利用大喇叭广播、设立法制宣传栏、铁路沿线悬挂条幅、张贴标语、在村规民约中加入爱路护路内容等方式,对广大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了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护路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积极发动铁路两侧沿线村居(社区)委会干部、下基层干部、热心公益事业的离退休老干部、治安志愿者走街入户宣传《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广大群众自觉知法、守法、爱路、护路,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护路联防工作中来。

二是爱路护路宣传。开展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红都快捷酒店杯爱路护路征文》比赛。发动辖区6个学区、25所中小学、18000多名学生,按1%的比例共征集作品1758篇,筛选爱路护路优秀作品153篇,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20篇,优秀作品奖40篇,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5名,优秀组织奖5个,并分8期在《牛城晚报》连续刊登,活动结束后对获奖的学生、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给予了表扬和奖励。此次活动,动员面之广,参与学生数量涉及家庭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旨在通过此次比赛有效提高广大师生防范铁路安全事故的意识,确保铁路沿线师生安全,教育广大群众自觉知法、守法、爱路、护路意识。

在去年60周年国庆安保期间省委督导组杨英民组长在暗访中写到:组织严密、部署周详、工作扎实,继续努力。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市综治办副主任李保江写下:“布署周密、安排得力、再接再励“。并被评为“2009铁路护路工作优秀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我区的铁路护路联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距离省市护路办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引起重视,以确保铁路护路工作再上新台阶。

1、铁路沿线岗亭工作环境差,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工作开展。

2、护路人员工资及保险待遇差,人心不稳。我区护路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护路人员工作艰苦,铁路护路人员均为招聘人员,工资待遇和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繁重工作不相称,月工资仅为700多元。由于工资待遇差,铁路护路队伍不稳定,不利于护路联防工作的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大铁路护路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护路人员工作生活环境。

2、提高护路工作人员及护路联防队员工资及相关保险待遇,稳定队伍。

桥东区护路办 2011年7月6日

第三篇:对宁陕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宁陕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梁俊

一、宁陕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宁陕县近几年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1、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通过推行“两推一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并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且每村配备一至二名大学生村官,极大的改善了村干部结构,提升了村干部整体素质。

2、村级组织管理日趋规范。一是各村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完善了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二是我县立足实际,以 “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升级晋档、科学发展”为抓手,积极开展“连心工程”,密切了干群关系,转变了干部作风,促进了村级组织规范建设,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三是镇(乡)村两级都建立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发展党员严格按照“四制”,即发展党员票决制、公示制、审查制、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完善了入党程序,把好了党员“入口”关。

3、特困村治理成效明显。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采取综合性扶贫措施,整合各方面资源,下大力气解决集中连片贫困问题,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帮扶

单位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带劳务等多种途径,较好地解决了特困村思想落后、工作被动、致富无路等困难和问题。近三年来我县投入扶贫资金2229、7万元,特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条件都得到根本改变,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底的811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2920元,减少贫困人口9300人,全面完成特困村三年规划任务,顺利通过市上检查考核验收,民居改建、移民搬迁、互助资金试点等工作受到市上充分肯定。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价值观念改变,党性意识淡漠。一是当前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随着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变化,农村衡量人的价值尺度多元化、复杂化,党员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象过去那样受人重视和尊重,而富裕程度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尺度不仅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也得到各级党组织的认可和嘉奖,使得一些党员光荣感、责任感淡化,什么“党票不如钞票”等错误观念应运产生。据调查,很多农村青年对入党抱无所谓的态度,要求入党的人数有所下降,党员队伍后继乏人。二是农村存在相当部分的外出打工流动性党员,因长期脱离组织关系,宗旨观念淡漠、先锋意识淡化,有好事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给其他农村党员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集体经济薄弱,干部报酬较低。一是从农村实际情况看,政策允许范围内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制约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现实困难,基层组织为民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活动阵地来看,目前全县各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已基本建立,但条件依然

有限,无法满足群众全方位的需求,比如缺少供老年人活动的器材和场所等。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据调查,村长、村支书月工资290元,组长月工资80元,这种低收入与繁重工作任务不成正比,加之又不能专心为己创业,无论干好干坏大多都难以改变农村人身份,致使许多村干部感到生病养老无保障、提拔升迁无盼头、经济上无想头、工作上无劲头,难以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党员队伍素质低,不能适应新要求。近年来,虽然全县采取教育培训等措施加大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也从发展党员向年轻化、知识化青年农民倾斜,但从总体上看,全县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存在“三偏现象”。一是年龄偏大,村委班子平均年龄46.8岁;二是文化偏低,全县5.98万农村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5%;三是能力偏弱,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对率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缺乏能力和本领。

4、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一是部分乡镇党委对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乡镇领导干部下基层,问经济工作多,谈党建工作少;布置任务多,检查落实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讲究形式多,注重实效少。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措施不力。通过调研,发现有的党组织制度不健全,长期不过组织生活,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有的党组织活动内容空洞枯燥,仅满足于完成上面交给的任务,看摊守业;有的党组织工作方式陈旧简单,在讨论村中大事、村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时,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糙,群众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满足,对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公开不够及时、彻底,导致群众疑心,引起干群关系紧张。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组织建设,形成适应农村基层发展需要的领导核心。一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为此,围绕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一定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村支书人选要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尤其要积极鼓励回乡务工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民企经营人员等一些文化水平高、办事公道正派、愿为群众办事、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党员,选拔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使他们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要积极把有文化、懂技术、有工作热情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二要建立科学考核考评制度。将农村党员干部的补贴及晋升与其担负职务、付出劳动、工作成绩挂钩,实行量化考核,建立个人政绩档案,作为奖罚依据,使他们工作起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三要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2、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和致富能力。一要通过“设岗定责”,给每名农村党员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党员有“位”;对党员履行义务情况,通过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让党员有“责”,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对流动党员,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卡等方式,加强管理和监督,引导他们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二要在抓好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把农村党员培养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法、新策、新技术、个个掌握”的党员。要改变培训方式,根据各村和干部特点,采取分类分层、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要特别关心特困党员和老党员,建立党员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党员定期生活补助及老党员老干部定期体检的关怀机制,使农村党员在生活上不忘党,思想上不脱党。并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四要继续推进村级制度化管理,建立一套内容比较齐全、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和党组织工作制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把基层政权的形象树起来。

3、抓好活动载体,搭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一要立足县情实际,深入开展好基层党建主题活动,如抓好“三联共建”、“连心工程”,开展好“创先争优”、“五个好”支部创建,促进“升级晋档”活动等,并不断创新形式和深化内容。二要大力开展党内帮扶活动,安排专门资金,对困难党员集中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增强党员带头和带领就业的本领;对有志创业的困难党员,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对生活困难的党员,开展生活救助,使其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三要积极探索创设基层党组织都能参与的城乡联动的主题活动,长期坚持县级领导联点示范、县直部门包村帮扶、党员干部入户联心的有效方式切实为基层党组织

和群众办实事、好事,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干部作风得转变、党员干部得锻炼、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活动目标。

第四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干部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日前,XX镇党委对全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村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XX镇村级“两委”班子共有60人,其中有党员55人,群众5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有19人,占32%;41岁至50岁的有37人,占61%;51岁以上的4人,占7%。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人,占8%;高中、中专文化程度36人,占60%;初中及以下19人,占32%。从发挥作用情况看,XX镇农村基层干部面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重大难题和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平衡债务、劳动力转移等巨大压力,能够较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表现出了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绝大多数基层干部都体现出了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战斗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作风扎实的特点。

二、对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它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骨干,关系着基层党的先进性。XX镇现有党员859人,其中农村党员就有605人,占到70%以上,而村干部又是农村党员队伍的主体。由于村干部的特质,决定了绝大部分干部首先是农民,其次才是干 部的双重身份。因工作生活、文化传统、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加上理论学习、党性教育的相对薄弱,村干部的党性观念、理论素养、政策水平等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队伍尤其是党员队伍党的先进性的整体发挥,因此,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第二,它是党和政府决策指示的最终承载者,直接影响着农村政策的落实。村干部是农村政策的直接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政策落实上有时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往往在部分农村干部中,存在着,当国家政策和他个人或当地利益相一致时,他能动用各种办法,把政策效力发挥到最大,如一旦发生冲突,有的就会打着从实际出发的旗号,把政策束之高阁,变成版面挂在墙上,讲在嘴上,而具体落实却在遥遥无期的“过程”中,表现为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来回变通,推诿搪塞等,使得上级的政策、决策、要求得不到一以贯通等现象。因此,必须把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政策的推动器。

第三,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直接主导着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而村干部则是农村发展的主导。有什么样的村干部,就有什么样的村风村貌和发展氛围。村干部的干部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全村的“代言人”,政府决策要靠他们去推动,为民办实事要靠他们去落实,农民遇到矛盾和困难也要靠他们去协调处理。由于他们中绝大部分本身就是农民,决定了他 们与农民愿望天然相通,最知道农民想什么,盼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农民的真正拥护与欢迎,他们也自然地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真实具体地代表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既是农民信得过的“父母官”,又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村干部不断思想解放,敢闯敢干,给村里带来建设的气氛、创新的氛围、发展的活力。而且,一个精明的村干部,总能有一些新思路、新信息、新技术,并用亲身示范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搞得村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一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有许多新工作要做,有的马上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有的要农民暂时做出贡献和牺牲,当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也需要村干部自觉顾全大局,带头奉献,当好榜样,做好示范,同时,还要靠他们积极做好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把潜存在农村的生产力激发出来,形成加快发展的内生力量。

三、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1、队伍结构不够优化。以往“两委”班子换届中,部分村干部年龄老化,不能继续留任,而一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干部又忙于赚钱致富,不愿担任村干部,致使部分村未能实现正常的新老交替,村干部队伍结构方面产生搭配不优的问题。另外,从村干部文化结构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共有5人,占总人数的8%,文化层次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基层干部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2、年轻干部素质不高。少数村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认识不够,很少从政治上 观察农村新形势,关注农业现状,考虑农民问题。有的年轻干部在复杂多变情况下缺乏明辨能力,有的群众观念淡薄,对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看得较重,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干部关系。

3、中年干部功底不够深。调查显示,年龄大一点的干部阅历比较多,年龄轻一点的干部相对而言文化程度高一点,而处于二者中间的中年干部大都存在着忽视理论学习的现象,认为学不学与搞好工作关系不大,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不重视理论学习,造成了理论功底浅,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不够,领悟不透,贯彻不力,工作缺乏思路。

4、部分干部开拓意识不够强。少数年龄偏大的村干部受传统思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有的存在安于现状,进取意识不强;有的凭经验办事,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的缺乏对事物本质及其特殊情况的分析能力,工作中往往“一刀切”;有的法律意识薄弱,习惯于用老办法、土政策管理村务。

5、少数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够实。少数村干部作风飘浮,存在工作办法不科学、实干精神不强,对自己要不严,政治觉悟不高等问题,在群众中威望不高。

四、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突出重点“抓”,解决“不能配强”的问题。支部书记是村支部的核心,一个合格的、称职的村书记就是一面旗臶,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是农村稳定的基石。因此支部书记的配备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把关,抓住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有利契机,实行村支部书记“三荐两推一选”和 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以及符合条件“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做到村级班子的优化配臵,同时对一些薄弱村采取下派、挂职等办法选拔配强村书记。

2、加大力度“育”,解决“不能干事”的问题。应采取多种办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建立健全村干部定期轮训、分段培训的制度,形成以市、区党校教育为基础,农广校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为重点的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二是要建立健全村干部继续教育制度,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村干部自觉、主动接受继续教育。三是要建立健全村干部实践中锻炼成才的机制,鼓励村干部创办科技示范基地或进行技术承包,既让村干部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又为农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四是要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镇党委明确专人定期抓好村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储备大批人才。

3、健全制度“促”,解决“不会干事”的问题。一是要明确工作职责,对村级组织分工、村干部工作职责、程序、考核、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将“调整经济结构,服务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管理村级事务,维护农村稳定”五项内容作为农村党员干部的重要工作职责。二是要健全民主管理,健全和完善民主议事、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特别是要健全一整套财务管理制度,村组财务、收支凭证除“一支笔”审批签字外,统一由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签字方能入帐,确保村级财务及时公开、规范入账。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办事行为,以次推进村级民主决策、民主 管理和民主监督。

4、保障待遇“留”,解决“不愿干事”的问题。改善村干部工资结构,按照责任状、业绩、贡献确定村干部的收入分配,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分配机制。同时,要继续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使村干部离职后有一定的基本养老待遇,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

5、营造环境“扶”,解决“不敢干事”的问题。一是要营造创业环境,加大对优秀村干部的奖励力度,特别要对那些那些因大胆改革、大胆发展、大胆维稳、政绩突出而有争议的村干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的难点,大胆使用。二是要营造政策环境。镇党委要加强对村“两委”的指导,做到总揽不包揽,指导不指令,解难不责难,全力推进“两委”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不断增强干部的民主素质和法制观念,加大执法执纪力度,对那些因能触动少数人利益而遭抵触和人身攻击的村干部,旗臶鲜明地为其保驾护航,营造支持村干部“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文章标题: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有专长的农村基层人才。近年来,我市农村基层人才数量不断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就农村基层人才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全市农村基层人才现状

(一)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全市农村基层人才共有52936人,其中党政人才984人,占1.8,乡镇事业管理及技术人才716人,占18.4,企业管理及技术人才8924人,占16.9,农村各类实用人才33312人,占62.9。分析各类人才现状,有以下特点:

1、党政人才年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30岁以下占23.6,31-40岁占44.7,大专以上学历占39.7,表明干部队伍在年轻化、知识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见表一)。

2、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在9288人中,中专学历占42.7,大专学历占29.2,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占6.87,中专以上学历占78.77,表明事业干部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见表一)。农村基层人才学历构成情况统计表(表一)总数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党政人才98459330784乡镇事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86297农村实用人33312***828企业人才***76727合计52936******、农村实用人才总数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据统计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基层人才总数的62.9,同时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分化为生产型、经营型、能工巧匠型及其他实用型人才,并有了深入发展,表现为门类齐全、适应市场能力强、自我发展潜力大(见表二)。农村实用人才构成分布表(表二)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其他实用型数量***152047比例41.0023.4029.466.144、企业人才中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居多。截至目前,全市企业人才共有8924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人才7792人,占87.3,表明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吸引力强,增长迅速,活力强。同时企业人才中专业技术人员为6379人,占总数的71.5,人员构成较为合理。

(二)农村基层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市委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两

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制定并实施了《2004—2007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每年四月份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注重培训。坚持以提升能力为重点,以实用知识为内容,区分不同对象,开展了有针对性地培训活动。在党政机关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公务员法、行政管理、法律、计算机、普通话和外语等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党政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廉洁勤政意识;在事业

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了业务知识培训和学历达标活动,提高了各类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农村实用人才中,结合不同主导产业特点,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田间秀才”、“创业能人”、“产业工人”等,提升了农民群众致富、帮富的能力。

3、健全机制。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念,着力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优势。一是完善用人制度,在党政机关中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在事业单位中推行考录制和人员聘用制,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积极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来章丘创业。二是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教育、卫生系统中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在医院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三是完善人才选用制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范围和覆盖面,坚持把掌握科学技术、熟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帮富、致富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基层人才总量不足。

1、全市农村人才总数为52936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5.29,达不到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市)的地位不相称。同时党政人才数较编制数还存有空缺,特别是公务员,虽经几次考录,乡镇仍有很大的缺口,年轻公务员数量偏少。

2、人才分布不均匀。从行业来看,乡镇事业单位中92.09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农、林、水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仅占7.91;从学历来看,高学历人才多集中在乡镇事业单位和党政人

才中,而在生产一线的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多数学历较低。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93.8的人才分布于教育、卫生,6.2的人才分布于农、林、水等部门(见表三);从结构来看,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型、能工巧匠型人才占70.46,而经营型人才,特别是农村经纪人仅为6.14,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市乡镇事业人员

情况统计表(表三)小计比例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高中教育632368.***502卫生223024.0***5357农、林、牧、渔、水利等2182.35132914333文化、体育、计生等1421.534337827其他公益、社会组织3754.032610218760合计***39651979比例1000.076.7729.1642.6921.313、人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8.3,中专及以下人数达71.7,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称人数仅为总数的13.3,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达86.7。农村实用人才中,中专以上学历人数仅为总数的14.5,高达85.5的人员属于高中或初中学历。近三年来受过培训的人才仅占总数的24,高达76的人才属自学或师承。历低、职称低、素质低是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农村基层人才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的环境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规范和计划,往往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真正靠系统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不多。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往往是以家族模式运作,各自为战,谈不上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政府对实用人才的管理仅限于宏观层面,提要求多,指导多,而服务相对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服务模式。三是农村人才市场发育不成熟,主体不到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存在不足和浪费并存的现象。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一是缺乏人才集聚、发展的载体。许多农村基层人才往往属家庭式运作,相互间信息沟通交流少,缺乏统一整合、集聚、发展的平台,人才成长缓慢。部分乡镇虽有行业协会等组织,但往往只重经济效益,忽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对人才成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二是农村条件差,难以留住人才。农村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许多分配到乡镇的教育、卫生、农技等大中专毕业生,工作不了几年,面对城镇地区工资收入高、工作和生活条件优越等各种诱惑力,往往想方设法回到县城,使得农村基层人才大量流失。同时农村人才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也成为导致农村人才流失的一个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部分部门和单位对人才工作说起来很重视,实际工作中以济利益为重,许多人才处于闲置或无用武之地的境地;部分单位往往只盯在高精尖人才或引进人才上,忽视了本部门、本单位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部分单位对人

才工作投入不足,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农村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农村人才自身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够很好地帮助解决。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管理,信息沟通少,技术水平提高慢,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激励机制;有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与使用脱钩,培训的实效性低,针对性不强;部分单位管理僵化,工作中“论资排辈”,死气沉沉,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三是农村基层人才自身因素。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官本位”思想严重,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则想方设法“走政道”、“弃技从政”、从而造成人才的短缺、错位和浪费、流失;有些农村基层人才自我评价过高,相互比较中只看待遇不看贡献,消极怠工,不思进取;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存在保守思想,安于现状,小成即满,不求进取。

三、解决对策

(一)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市、乡、村三级党组织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必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观念,切实担负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任,真正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组的工作规划中来。要针对农村人才布局分散、层次不均等特点,切实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市(县)一级要形成市委集中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财政、劳动、教育、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形成工作合力。乡村两级党组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加强指导和协调。同时要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切实

帮助农村人才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促进农村人才工作健康发展。

(二)完善农村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要针对农村人才综合素质低的特点,着力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将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到整个农村党员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突出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抓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一是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要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人才走出家门,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加大引智工作力度,通过引进外国智力或外地市专家,加强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成功做法,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提高的效果。三是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在管理好现有人才示范基地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从而增强农村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强化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对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强化技术扶持。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农村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强化资金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人才

倾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适当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管理。乡镇、村级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引进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提供舞台。

(四)创新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在党政干部中坚持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完善干部公选制、末位淘汰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等;在事业单位中继续推行人员聘用制,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树立“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农村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农村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政治上,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之中,促使他们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在经济上,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农村人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

他们的创业激情。

(五)优化农村人才配置机制,实现均衡发展。针对农村教育、卫生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教育和卫生及农机、畜牧兽医、水利、林业等部门选派一批年纪轻、层次高的人才到偏远山区或基层对口部门工作,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重点倾斜,使他们安心工作。对山区乡镇的党政领导人才要多关心、多关注,加大交流和提拔重用力度,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思想上有想头。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下载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文章标题: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有专长的农村基层人才。近年来,我市农村基层人才数量不断增长,技......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文章标题: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有专长的农村基层人才。近年来,我市农村基层人才数量不断增长,技......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2007-12-12 15:38:5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2......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农村基层干部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日前,XX镇党委对全镇农村基层......

    XX区社会稳定工作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比较满意。随着区划......

    XX区社会稳定工作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比较满意。随着区划......

    XX区社会稳定工作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比较满意。随着区划......

    XX区社会稳定工作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比较满意。随着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