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处理“六个关系” 加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
正确处理“六个关系”
加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
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是法院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要求。构建符合新时期审判工作实际、具有法院特色的廉政文化,要正确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共识与共为的关系,力求一致性
统一思想才能统一行动。在法院廉政文化建设中,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这个中心环节不放,并将其贯穿法院廉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全体法院干警认识到:加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是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党政领导干部更要用清醒的头脑明确这样一些道理:一是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是
1对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集中检验;二是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是对领导干部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实际考核;三是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是对领导干部勤政水准和廉政水准的具体评价。因此,要深刻理解加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正确处理试点和扩面的关系,把握渐进性
培育好试点,使试点经验在全系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加速廉政文化建设的进程。搞好先行试点,要防止“一哄而起”,不求实效。一般说来,试点既是“试验田”,又是“丰产田”,试点的过程就是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筛选、精心耕作的过程,所获得的成果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方向性。因此,在全面推进法院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典型,总结典型,推广典型,让典型说话,靠典型引路,用典型升华,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面上工作健康发展。
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突出时代性
在政风、学风和民风等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法院廉政文化建设中,要遵循“古为今用、以史鉴今”原则的同时,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力求使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着眼当今时代特点,把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效率诚信和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作为法院廉政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内在核心,使法院廉政文化更具科学性,体现时代性。要注重从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成功实践中吸收新的文化营养,将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邓小平同志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等经典廉政理论作为法院廉政文化的灵魂。通过法院廉政文化的载体宣传党的廉政方针、政策,使廉政思想、廉政意识深入人心。
四、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保持统一
性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内容是形式的灵魂。法院廉政文化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传播,在全局上下形成浓厚的氛围。要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枯燥的说教艺术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单调的形式多样化,从而做到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大家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法院廉政文化活动中接受廉政熏陶和教育,催生、萌发和培养清新的法院廉政风气。要善于用“本土文化”资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宣传法院廉政文化,注重人性化,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渗透力和亲和力,做到贴近人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乐,从而提升广大干警的精神境界。
五、正确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立足全员性
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全员性的工作,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警的共同参与。没有各级干部的积极带头,法院廉政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应有的功效和有力的组织保证;没有广大干警的积极参与,法院廉政文化建设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领导干部是法院事业的中坚力量,同样也是法院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加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切实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干警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干警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激发干警参与法院廉政文化活动的热情,只有领导与干警在共同参与中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产生共振、共鸣,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注重实效性
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细致而又实在的工作,具有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征。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在“虚”和“实”的有机结合上做文章,坚持虚事实办,虚功实做。推进法院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高起点指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又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切合工作实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力求使制定的目标措施做得到、行得通、办得成;既要造声势、聚人气,又要抓落实、出成效,使法院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既要努力抓好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使法院廉政文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第二篇: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
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党的一项根本的组织原则。江泽民同志把它概括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字方针。“三讲”教育中指出,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应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这是民主集中制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党的民主集中制规定,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党员个人必须服从党的组织。党员干部都要按照这一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摆正个人在党组织中的位置。一是必须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对党组织做出的决定,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党员,都必须无条件执行。否则,就是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行为,是党的纪律所不允许的。二是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它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党委成员都应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这一规定,绝不能借故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更不允许出现不接受组织监督、凌驾于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三是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组织对自己工作的分配和调动。近年来,有些同志口头上讲服从党组织的决定,但一遇实际问题特别是组织决定与个人愿望发生矛盾时,言行就不那么一致了,往往考虑个人利益多,考虑组织需要少。有的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不服从组织的安排;有的斤斤计较待遇地位,横攀竖比,总感到自己亏了;更有甚者,公开向党伸手要官要权。诸如此类,都是没有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违反了“四个服从”的原则。
第二,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这是贯彻民主集中制诸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贯彻民主集中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发扬民主不够或强调集中不够。发扬民主不够,就是不经过广泛酝酿讨论,便由少数领导匆忙下结论,主观决策;强调集中不够,就是党委成员各执己见,长时间形不成一致意见。这“两个不够”,对贯彻民主集中制十分有害。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应把握三点:一要充分发扬民主。在党的会议上,要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心里话都讲出来,不要怕有不同意见。实践证明,凡是好的主意,正确的意见,科学的办法,大都是集体讨论产生的。因此,不管哪一级党组织,不管研究什么问题,都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使集中建立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这样做出的决定才靠得住。二是适时集中。古人讲,“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党委
内部,正副书记要善于审时度势,在大多数委员态度明朗,议题议透,意见一致,而且符合上级精神和单位实际时,就要果断决策,不能一味适应个别人的不同意见而错过决策时机。三要抓住根本点。即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即要反对过分强调民主而不要集中,也要反对过分强调集中而不实行民主。没有充分的民主,就不可能实施正确的集中。同时,我们坚持的民主,决不是极端民主化,而是对党、对人民、对单位建设高度负责的行使民主权力。
第三,要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对于依靠集中智慧,提高决策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团结,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看,大多数党委坚持这一制度是好的,但少数单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领导同志决定重大问题时,置集体领导于不顾,不召开党委会或常委会讨论,便由一两个人拍板;有的对什么是重大问题概念不清,导致本应由集体决定的事项不提交党委集体讨论,而由办公会或领导碰头会敲定;有的不看是不是该由党委研究决定的事,就一古脑地推给党委讨论,名为集体领导,实为无人负责;有的片面强调分工,把分工变成分家分权,视个人分管的工作为自己的领地。这些现象,都是没有正确把握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贯彻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统一。首先,要切实坚持集体领导。关键是要按照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不能凭少数人的意愿随意更改。党委研究决定重大问题,要把功夫下在会前,充分进行个别酝酿,尽量不搞临时动议。会前要准备好议题、议案,出“安民告示”,使委员有时间对议题进行认真思考。会上要严格按事先确定的议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委员要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积极主动地献计献策。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书记严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及时集中,形成决议。对分歧较大、一时难以形成统一意见的议题,可经重新协商后下次再议。其次,要分工负责。在坚持集体领导的同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党委成员既要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关心全局工作,又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形成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第四,要正确处理书记与委员的关系。民主集中制原则中,书记与委员是平等的关系,是一票对一票的关系。正副书记要防止把行政职务带进党内生活,同时党委也要主动发挥作用。一是书记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书记作为“一班之长”,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有很强的民主意识,一致的意见要听,不一致甚至反对的意见也要听。要防止会议未开先定调,不经讨论便拍板的错误做法。二是委员要有很强参与意识。对于党委的工作,委员与正副书记一样,负有重要责任,不能有任何依赖和不负责任的思想,要与书记、副书记同舟共济、恪尽职守;讨论问题时,要力争拿出独到的见解,不能当“点头”委员:要勇于打破情面,客观公正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只看正副书记的“脸色”,怕影响团结,就违心地投赞成票;要对整个党委工作负责,不能把个人恩怨带进党委会,影响决议的形成。每个党委都应努力学习,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增强参与党委集体领导的能力。三是书记与委员要及时沟通。在提出议案前,正副书记应主动与委员交换意见,使一些重大问题在会前就形成一致看法,避免会上互相扯皮。
第五,要正确处理会上与会下的关系。所谓会上,就是在召开会议时,无论正副书记,还是委员,都要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怕抓辫子,不准扣帽子。所谓会下,就是一旦党委形成了决定,会后不能发表与党委决定不一致的议论,更不能把党委的分歧意见或对个人的评价捅出去,会上不说、会下乱说的自由主义。对于党委的决议,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不允许借口自己有不同意见而顶着不办或拖着不干,在党委没有改变决定之前,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第六,要正确处理决策与落实的关系。既要注重做好党委集体科学决策的“上篇文章”。一要大力宣传党委的决议。通过各种必要的形式,使党员、干部了解党委的意图和目标,形成抓落实的共识。二要指定专人负责抓落实。正副书记要敢于放权,充分调动副职和部门领导在抓落实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党委的意图,坚决贯彻决议,实现党委意图。三要实行责任制。对于党委决议的贯彻执行,要提出明确的时间、质量要求,分清责任。落实好的及时表扬,因不负责而没有落实或落实不好的,正副书记要提出批评,改变抓与不抓、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使民主集中制在科学决策,推动单位建设上发挥应用的作用。
第三篇: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孙宝华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当前应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正确处理“魂”与“体”的关系。所谓“魂”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体”,就是体现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
正确处理“政”与“企”的关系。加强文化建设,既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也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这就需要处理好“政”与“企”的关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正确处理“进”与“出”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引进来,积极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上,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第四篇:*法院把握六个关系抓好制度建设
*法院把握六个关系抓好制度建设
法院制度是保证法院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运行机制,是法院职能部门作用发挥和运作的程序规范。*中院在“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中,将制度建设作为规范司法行为的重点工作狠抓落实,先后修改、完善和新建各类制度60余件。*中院在制度修订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严格把握住“六个关系”,使各项制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一是把握继承和发展关系。该院把制度创新发展立足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决纠正靠经验办事、机械照搬照抄传统模式和标新立异、推翻一切、重新树立的两种极端认识,始终把握和遵循有利于不断提高法院的司法能力和执行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达到人民群众满意、广大工作人员认可的两条标准,建立健全制度。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运行规范、操作良好的制度坚决保留和执行;对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确认和推广,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对某些涉及深层次问题,例如经费保障和用人制度等问题积极向上反映,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设,等条件成熟时再确认为制度;对影响司法公正和规范的制度该废止的坚决废止、该修订的及时修订、该补充的及时完善。
二是把握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该院对制度建设严格按照程序步骤进行,力求决策科学民主化,杜绝了以人代制和按领导个人意志办事的问题发生。该院把制度分为组织建设、审判方式、司法政务、队伍管理四个部分,由职能部门在做好调研的前提下,拿出初稿,下发到各庭、室、队,广泛征求工作人员意见。对部分制度,还特别邀请了相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法部门代表和社会各界群众代表等进行座谈,征求不同的意见。在集纳广大工作人员智慧、吸收各方代表意见基础上,不断修正意见稿,最后由决策机构相应在党组会、院务会和审委会集体讨论研究,形成最终制度。
三是把握原则性与具体性的关系。该院在落实上级有关制度建设的要求时,把上级共性要求同单位个性实际相结合,把上级的原则规定变为可操作性措施,具体地落实到法院制度建设的每个环节。按照“便于群众参与诉讼、便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两便原则,将制度建设向外、向内延伸,使法院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内容涉及组织建设、审判方式、司法政务、队伍管理四大方面,细化到22个环节,真正做到“履行职责有依据,案件流程有规定,执法行为有规范,行使权力有制约。”
四是把握借鉴吸收与保持特点关系。该院注重学习其他法院好的制度建设模式,做到借鉴吸收,为我所用;搞好结合,亮出特点。在后勤管理上,该院借鉴吸收经验,对警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派遣,同时自身还加强了对专、兼职驾驶人员的管理使用,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习培训和技能评查;在回避风险上,对在执行岗位满两年以上的同志实行轮岗使用;在法庭建设上,针对没有设派出法庭的实际情况,建立定期巡回集中收案和巡回法庭下乡审案制度,把送法下乡延伸到城郊社区。
五是把握局部分离与整体统一关系。为回避决策民主和措施细化带来部分小团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监督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该院有效处理好局部分离与整体统一的关系。整合细则,形成该院基本制度,职能部门对应制定出自己的制度,岗位环节再对应形成细则,相应制度不得与基本制度发生抵制。例如在完善立案、审判、执行各自对应的工作制度的同时,建立《三分立制度》,强调了三者相互制约作用。
六是把握建立健全与贯彻落实关系。该院一手抓建立健全,一手抓贯彻落实,使制度建设转化为管理效益。制度的规范化和透明性,调动了广大工作人员参与监督的热情,加强了监督执行作用。凡是有制度的地方,该院都建立了相应的监督环节,给予监督人员充分的职权和保护,并规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有效防止了监督不到位、不敢为和不作为。同时,该院还从外部环境入手,在自觉接受党委、人大监督之外,把特邀群众监督员和接待群众信访举报形成监督制度加以确定。另一方面,法院一边健全完善一边立行纠正,逗硬惩治,维护制度严肃性。在修订完善制度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一些违纪事件苗头,马上着手查处,既防止了问题的蔓延扩大,也对全体工作人员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第五篇: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加大执法打假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王振亚(2009年4月20日)
质监部门的执法打假工作,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重任,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认为要把执法工作与科学发展联系起来,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为构建和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正确处理执法打假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是国家赋予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依法开展监督是保护合法经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根本途径。这与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要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办案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执法办案的最终落脚点要放在抓规范、促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跳出为办案而办案的圈子,做到公正执法、规范执法。要严格使用规范的执法用语,遵守法律规定程序。把查办的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确保诉讼不败、复议不改不撤。这样,才能树立执法权威,推进执法监督职能真正到位。我们在执法中不仅要有法律意识,更要有政治头脑、大局观念,注重社会效果。
二、正确处理执法打假与提高产品质量的关系
衡量我们的工作质量不是只看查处案件多少,而要综合分析社会经济秩序状态、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环境的评价,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是否满意。因而,在行政执法工作中,一定要将执法打假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我们严格的执法促进企业提高质量,给企业带来发展。坚持执法打假与扶优扶强相结合,切实保护名优企业的合法权益;坚持执法打假与质量治理相结合,在打假中把集中整治区域性质量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执法打假与帮促相结合,对于不合格产品的生产者,首先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其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计量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赢得更多的市场。
三、正确处理执法打假与保障生命健康安全的关系
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行政执法工作要以加强“两个安全”的监管为重点,严厉查处生产加工不合格食品和无证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人口密集区域的特种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执法检查;对涉及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国计民生和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产(商)品要加大打假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危害性大、社会反映强烈的制假售假问题;要深入开展民生计量执法活动,防止标实不符、短斤缺两等坑害老百姓事件的发生。
四、正确处理执法打假与促进质监事业发展的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行政执法、行政监管、技术服务三者的关系,研究探索出行政执法、行政监管以及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的工作运行模式;二是要探索源头打假治劣的路子,增强对违法生产企业的威慑力;三是要深入研究法律法规和执法技巧,不断总结调查取证经验,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四是要在发挥好“12365”举报电话作用的同时,想方设法扩大案源信息;五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学习和培训制度,提高执法人员获取案源信息的水平、现场检查的水平、调查取证的水平、案情分析研究的水平。
五、正确处理执法打假与树立质监良好形象的关系
执法形象是质监队伍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造就“四个质监”形象。
一是建立信用监督制度,造就诚信质监。向社会、向企业公开作出“服务承诺制”、“办事限时制”、“打假维权制”等,同时抓兑现,做到言必行,诺必践。二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造就公正质监。采取强化监督机制、缜密监督网络、硬化责任追究等措施,从根本上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平等对待服务对象和管理对象,谨慎运用自由裁量权。三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造就阳光质监。要将相关职能、办证项目、办理程序、办结时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输入电脑,公示于众。通过设立举报信箱,向全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号码,严格实行执法过错追究制。四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造就文明质监。制定文明办公、文明执法、文明服务等一系列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