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劳动法》的实施对提高职工法律素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劳动法》的实施对提高职工法律素质的问题
作者:耿艳丽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8期
【摘要】劳动法律关系是一个由标准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构成的体系。劳动关系符合法定模式建立标准劳动关系,表现为单一的合同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不符合法定模式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事实劳动关系、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双(多)重劳动关系等。从体系化视角研究劳动法律关系,不仅可以提示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劳动法律关系再定义,而且可以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以实现劳动法“广覆盖、低保障、严执法”的立法目的。
【关键词】劳动法;法律;素质;管理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法出台后,各用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变革性的挑战和考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摸式势必受到深远影响,劳动关系也随之更加复杂劳资双方利益冲突将更加明显,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明显提高。研究我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对劳资双方的影响,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是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高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把握法律素质的内涵
法律素质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的基本能力的综合体系。它不仅包含知法、守法、用法等法律意识,还包括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的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以及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公民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握法律素质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新的提高。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法律认知、法律评价、法律信仰等都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意识决定行为。强烈的法律意识是提高法律素质的动力。法律能力既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多寡以及法律意识的强弱,也有赖于法治实践的锻炼。
二、多层次培养职工法律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法律不应当仅仅写在纸面上,也不应当仅仅体现在由国家机器所保证的强制威慑力上,而应当成为每一个公民内在品质和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
方面。开展以劳动法为主的法制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法律产生的理性体验,它是法律情感的理性升华,是以法的价值为追求目标的法律理想和信仰。法治的实践要求职工摆脱简单的感性判断,对法律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理性地对待法律的实现结果。职工既要自觉地尊重法律的权威,坚信法律的准确适用是实现社会普遍正义的有效方法,也要看到法在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范围、方式、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把法律手段与公序良俗、道德、单位纪律等其它手段结合起来,依法办事。
三、劳动法在职工法律素质中的客观表现
合同签订率,执行率,认知率,纠纷(解决)率,是职工法律素质在劳动法方面的数量指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是衡量职工法律素质的外在表现。
(一)劳动法帮助职工实现自身合法权益
劳动法是劳动者的权利保障书。《劳动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该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翻开劳动法的条文,绝大部分都是用工单位的义务、劳动者的权利。它所规定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保护等条款是法律给用人单位划的“底线”,违反这些强制性规定就是违法。全国各类企业普遍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者享有法定的社会保障权利。通过贯彻实施《劳动法》,职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二)劳动法引导企业民主管理,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既是个法律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劳动法规定了职工享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促使企业通过推行厂务公开、平等协商、民主对话等多种形式推行民主管理。企业树立了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思想,把民主管理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职工也实现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工会代表职工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是在劳动关系领域内最重要的集体人权。工会主持劳动争议调解、参与劳动争议仲裁,依法代表或支持职工提出诉讼。
企业的规章制度也要以下发文件、发放员工手册和在企业报刊、局域网、公告(示)栏、宣传画廊上公布等方式明确告知职工,才会对职工产生效力。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四、提高职工法律素质的途径
实行依法治企,民主管理,在企业建立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依法治企是企业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民主参与企业管理、自觉维护厂规厂纪的良好氛围,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学
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努力探索企业开展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广大干部和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普法教育作为依法治企的重要途径,是现代企业职工法制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要结合企业内部业务,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利用培训班、法制讲座、干部会、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教育。多给职工订阅法制报刊,方便其日常学习。各级领导要提高对职工法制教育工作的认识。抓规划,将法制教育工作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纳入各级目标责任考核,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工会组织,特别是私营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督促其认真履行职工教育、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以及对决策层进行有效监督的职能,帮助职工直接或间接参与民主管理机制。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 [M].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2]欣闻.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十大影响[N].中国人事报,2007-07-20第8版.
第二篇:关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问题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特点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而重中之重是要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肩负起领导责任,做好工作。本文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问题谈点肤浅认识。
一、法律素质是新时期对领导干部的客观要求
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努力提高各级领导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本领,这是新时期党对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保证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要求。这一精辟论述,对我们理解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是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确定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而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指引我们国家逐步走上法治之路,它也是我们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就是要学习邓小平法制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一方面,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理论支柱,对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深切领会,有利于确立民主理念和法治观念;另一方面,依法治理工作的推进,又有赖于以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为思想武器。
其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实施、引导、制约和保障。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开拓多种形式的合作和交流,处理涉外关系,无一离不开国际法律、规定、原则和惯例。因此,不具备一定法律素质和理论的领导干部,是难以担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的。
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地方的法规规章,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的行为规范;以依法治理为龙头,协调立法、依法行政、司法、普法、监督和法律服务等各个工作环节;党组织自觉地在宪法及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领导工作中的决策方式、议事规则、工作方法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等等,都体现了党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事务,这也相应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第四是健全人民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要求领导干部善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发挥工青妇等组织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居民自治等,做好这些工作都需要法律素质为保障。同时,随着法制建设进程的深入,领导对象的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一是越来越多非公经济实体出现,作为行政管理的相对人,靠行政命令已难奏效,只有靠法律引导和规范。二是公民对权力的崇尚已转变为对法律的遵守。三是生产关系的表述已相当程度上显示为法律关系,法律在人际关系中的协调规范作用越来越大。试想,领导干部法律素质若不能棋高一着,何以实践三个代表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呢?
第五是改变目前少数领导干部法律素质不尽人意状况的现实要求。经过三个五年的普法,广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但又不能估计过高。当前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少数干部对学法用法的认识尚待提高;有的同志缺
乏基本法制理论和法律知识,学习自觉性不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规范化有待完善;由于历史原因,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法律功底并不深厚,很难说大部分同志已掌握法律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法律的手段了。二、领导干部应具有怎样的法律素质
对公民来说,法律素质的构成是了解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意识、掌握必要的用法途径。而对领导干部而言,就是应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可这样表述:掌握必需的法律知识、确立崇高的法律意识、通晓必要的用法途径。
领导干部必须掌握履行领导职责需要的法律知识。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法律知识,一是法律知识面要广,除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的基本知识外,还要着重掌握上述法律部门中有关指导思想、立法依据、基本原则以及行政、组织、管理方面的规定;二是更深入。对法律精神的理解更深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法学基本理论、立法理论等内容;三是要专业。熟知与领导工作密切相关和本系统的专业法律法规;四是要务实。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学习和思考国企改革、中国入世、科学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安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法制建设课题。
领导干部必须牢固确立崇高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领导干部树立法律意识,首先在于认清法的本质和作用,特别要注意防止把党的政策与法律对立起来,充分发挥法在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其次要善于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变和制定法律法规工作中的定的关系,使现行法律体系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逐步改变法律滞后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状况,促使改革、发展、稳定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再次是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方面,要善于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观察和思考,以做出正确的决断,使法律手段的运用与其它手段的运用更为科学合理;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法治观念的增强。法律意识中最核心的是弘扬法治精神,使依法治国的意识成为领导干部的根本理念、追求和信仰之一。领导干部要树立如下法治观念:宪法和法律有极大权威的观念;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法大于权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权力必须受到制约的观念和程序法并重的观念等等。在此基础上,把遇到问题学法、重大决策依法、开展工作合法、处理问题靠法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习惯。
领导干部必须善于通过法律途径实施领导。在宏观上,要善于把领导意图通过法定程序变成法律、法规、规章乃至政府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加强对依法治理的领导,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贯串于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中;在工作手段上,要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过程中,更多地引导广大群众步入法律途径和运用法律手段;在工作要求上,应明确各级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可以强化内部法制工作机构,可以在决策前听取法学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者的论证意见等等。
三、怎样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法律意识。领导干部要把着眼点和切入点放在增强法律意识上,把掌握必需的法律知识作为前提,把增强法律能力,自如地运用法律手段作
为衡量学法成果的标准。首先是提高认识。江泽民同志在谈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学习,努力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一论述给我们有三点启示:一是领导干部是推进依法治国的能动因素,把众多的法律法规内化成为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才能推进法治的进程。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就有可能失去领导资格;二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在领导对象、领导内容、领导原则、领导手段、领导目标、领导方法等面临着诸多变化,归根结底是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三是领导干部还须以自己的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去带领、引导、指导广大群众去认真实施法律法规,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落实措施。首先确定任务。领导干部学习的重点应该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江泽民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论述及法学基本理论;新颁布法律法规中与领导工作相关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宪法和基本法律中与领导工作相关的知识;探索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相关的法制保障课题。其次巩固阵地。传统的学习中心组、举办法制讲座、党校干校开设法制课三大阵地要不断巩固,并加强党校作为法制培训主阵地建设。再次丰富形式。部分单位已探索了不少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考核巩固学习成果的做法,如:举办法制培训专题班;进行法律知识测验或考核;列入述学内容;撰写法制论文;对任命的领导干部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
7、对政府组*员届中法律知识测试;举办以领导干部为主体的法律专业专科、本科、研究生班;规定自学内容并辅以必要的考查等等,都可视情推广。最后健全制度。如学习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督查制度、评比制度,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再次坚持学用结合。要着重为领导干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上下功夫、花气力。就法制宣传教育的主管部门而言,衡量和检验领导干部学法成效的标准是法制宣传教育同法治实践结合的状况,在树典型、评先进方面,依法治理的好坏应具有一票否决制的作用;就领导干部而言,要认清学法同用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只有在法治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好法律,也只有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推进法律法规的实施。所以,要把带着问题学法与通过学法解决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用并举,学以致用。就学习形式而言,要发挥法治实践本身的教育效应,有利于法律意识的强化,可组织领导干部旁听法院庭审、召开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经验交流会、领导干部带头宣讲法律、通报领导干部依法和违法的正反面典型案例等。
第三篇:建设职工书屋,提高职工素质
建设职工书屋,提高职工素质
为进一步促进工会“大学校“作用的发挥,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我矿2012年7月份在公司工会的支持下积极建设了“职工书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公司为了满足职工日趋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建立了“职工书屋”,一是方便广大职工们能在书屋中学习和掌握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文化知识,提升专业素质,抱着钻研创新的积极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能做到用脑子去思考工作,而不会把工作只当成一种单纯的体力劳动,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与成长;二是为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积极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能够引领健康的文化娱乐潮流,满足广大职工的文化娱乐要求,实现以高雅的文化熏陶人、以健康的文化感染人、以积极的文化鼓舞人,使职工书屋能够成为我矿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宣传阵地;三是能够将职工书屋打造成一个能够反映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前沿市场信息的平台,使职工能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方法,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在不断的反思中认清自己、壮大自己。
职工书屋的建立是顺应完善煤矿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繁荣企业文化、推动职工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督促广大职工能愿意来、愿意读、愿意用,使爱读书、会读书的职工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更好的运作,打造凝聚力强的“职工书屋”。我们还专门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成员5人,为职工书屋建设改善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我们加强对书屋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职工书屋借阅制度、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并实现了规章制度上墙;我们还指定专职人员随时清理卫生,防范图书受潮、防虫、受损等日常工作,及时归类整理和发放图书,并做好图书借阅登记等常规性工作。
如今,员工读书蔚然成风。但我们的工作仍显不足,职工的现实需求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今后,我们将按照上级工会关于建设职工书屋的部署和新的工作要求,根据广大职工文化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成绩,克服不足,不断创新,努力争取更大更好的成绩,更好的为职工服务,更好的推进学习型煤矿的发展。
昌平矿业221煤矿
2012年10月3日
第四篇:提高职工素质的必要性
提高职工素质的必要性
人的素质是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劳动态度、劳动纪律等方面综合状况的反映。对于企业来说,职工素质的高低,是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非常关心提高人的素质问题。他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自觉地遵守人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人的素质的提高来带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命运最终 取决于人的素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对市场的占有。从表面上看,企业是靠自己的产品质量、数量、价格、品种和服务参与竞争的,其实在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一要素始终主导着企业竞争力的一切要素。诚然,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离不开技术的创新,离不开资金的使用,但这些工作都是人的作用下实现的。没有人的因素,企业的一切无从谈起。人的因素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职工的素质体现着企业的形象。
(二)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主义企业对职工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企业的职工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企业的生产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在享有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权利之外,还想参与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大特征。这是党和国家性质决定的,又是工人阶级历史地位决定的,也是企业改革和发展必然的要求。工人阶级和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反映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所以,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是最有组织性、纪律性、团结精神的阶级,是最彻底的革命阶级。工人阶级的特点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阶级和主要依靠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并没有改变职工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和在企业的主导作用。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导作用使广大职工群众能够充分释放和发挥所蕴藏的丰富智慧和巨大创造力。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力量。在现代社会,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只有他们,才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办企业当然需要过硬的领导班子,杰出的经营人才。但是,要确实把企业搞好,必须充分挖掘调动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无穷的智慧。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离开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的企业和现代工业是办不好的;没有广大工人群众的支持,企业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由此可见,职工在企业中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怎么能担当得起这样的重任呢?搞好企
业,要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础上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提高职工素质的途径
提高国有企业职工素质的途径
尽快加强对职工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加快企业改革步伐的一个必然要求。如何才能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加强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针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职工群众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十七大精神,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胡锦涛同志的有关重要讲话,还要学习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引导和帮助广大职工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发展规律,澄清模糊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努力搞好对职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与优良传统的教育,不断引导和帮助职工树立主人翁姿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要教育职工发扬工人阶级团结友爱、顾全大局、为国分忧、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精神,立足本职,当好主人,尽职尽责、干好工作。
(二)加强职工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下大力气抓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普遍进行职工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问题。要深化职业道德教育,规范行业行为,坚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中,要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企业精神和良好的企业形象结合起来,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良好的企业形象结合起来。要严格执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岗位行业规范,促进职工把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变为自觉行动。
(三)加强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要努力维护职工技能培训的权利,高度重视和努力推动职工的科学文化技术教育工作,确实搞好职业培训。要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学习科学文化技术、钻研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攻关、技术竞赛等多种群众性生产经营技术活动,鼓励和帮助职工成为有用人才。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和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职工队伍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职工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按照国家普法教育的要求,认真组织职工重点学习与企业和职工密切相关的《企业法》、《公司法》、《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明
确法律赋予的劳动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要努力提高职工的民主意识,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渠道,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履行好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