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考试资料整理

时间:2019-05-15 15:0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制史考试资料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制史考试资料整理》。

第一篇:法制史考试资料整理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第一,中国法律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实行

礼法结合。夏王朝将礼法结合,凭借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强化法的镇压智能,依靠法的强制力

推行礼的规范,从而为统治阶级构筑了严密的统治罗网,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第二,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同东方早起国家一样,夏王朝提前跨入文明社会的门

槛,形成了最初的国家与法。

第三,中国法律在形成带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自夏奴隶制国家产生依赖,就实行“以农

为本”、“重农抑商” 的政策,从而造成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

第四,因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加之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以及礼的规范的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就带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由于礼起到

了民事法规的实际调整作用。使得民事法律没有发展到相应的水平。相反,为维护专制王权

以及种族奴隶制的严酷通知,刑法在形成期的夏代法律中居于重要地位。

第五,由于夏代提早跨入阶级社会,奴隶制未能充分发展,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

族社会的浓厚色彩,以及贵族宗法统治的显著特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夏代法律,肩负着二位一体的职能,亦即维护奴隶制国家制度与宗法制的统一。

二、西周时期的礼与刑的关系

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与“刑”都是当时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

法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积

极、主动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

裁。也就是说,“礼”总是从正面主动地提出要求,明确的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

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作什么。“礼”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则相对被动状态,对

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刑罚处罚。“刑“的功能,重在制裁。二者关系正如《后汉书·陈

宠传》所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在西周时期,“礼”与“刑”

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三、西周婚姻制度(P37)

在西周时期,婚姻的基本制度可以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按照宗法的要求,从天子到

珠海到平民百姓,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妻子”,即正妻。除正妻以外,男子还可以合法的拥有数量不等的测试,即“妾”。

四、西周“五听”审讯方法P39

五、春秋成文法颁布的主要活动。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叶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

系的变化,从而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就

是各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

1、郑国:郑国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郑国的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

礼制的破坏,因而“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典。第二次是郑献公时期,“郑驷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竹刑,就是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

这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

2、晋国: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晋文公称霸时期,作“被庐之法”。

第二次是赵盾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史书记载:赵宣子“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污,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既成,以授太傅阳子与太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书。第四次是把范宣子所作并未“宣示下民”的刑书予以公布。

楚国:楚国在春秋时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时“作仆区法”。第二次是楚庄王时做茆门法。

六、《法经》内容及历史意义 P47

七、睡虎地秦墓竹简P51-P52&秦法制基本特色

八、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P53

九、汉代春秋决狱P85

春秋决狱,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的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春秋决狱”的要旨是: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这里强调审判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以《春秋》经义决狱在运作中容易产生流弊,在某种程度上为“擅断论”提供了不实的依据。

十、法律的儒家化P68

十一、汉代的刑罚改革P79

十二、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根据这一原则,卑幼首匿尊亲长,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其他也不负刑事责任。

十三、三国两晋官僚特权的法律化P94

(一)确立维护贵族官员的特权制度——“八议”入律和“官当”出现

1,八议 2,官当

(二)九品中正制与任官考绩制度

曹操曾经提出过“唯才是举”的口号,只要有才能的,都可选拔为官。他选择各地声

望高的人士出任“中正官”,将当地之士按才能分成九等,由政府按等选任官吏。这是后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萌芽。

1.九品中正制

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这一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士族制度,保障了士族垄断政治统治权的特殊地位。

2.任官考绩制度

(三)确认和保护贵族官员按等级占田的特权

法律在确认豪门士族经济特权的同时,又极力保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利益。它成为皇族地主与豪门士族相互依赖和妥协的产物。

1、颁布“占田令”或“均田令”,确认土地等级占有制。

2、实行租调法令,保障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维护尊卑良贱等级关系的婚姻制度

当时是士族豪门操纵国家政权,封建尊卑良贱等级森严,反映在婚姻关系上,则是所谓士庶、良贱不婚。法律保护尊卑士庶良贱的不平等社会关系和士族占有部曲、奴婢的特权。如杀继母同生母,处死。殴兄姊处徒刑五年。

(五)关于买卖、借贷等法律规范的增多

如生纠纷,官府依“契税”单据(“文券”上有纳税之红色印章,称红契)为据进行裁决。有关借贷,官府常以强力助放贷者收回本利。

十四、三国两晋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P97

十五、重罪十条&五服制罪&存留养亲P95-96

十六、《永徽律疏》《唐六典》P110-P111

十七、《永徽律疏》的主要内容P112

十八、行政机构设置及行政制度

(一)中央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

2、御史台

3、三师与三公

1、三省六部

(1)唐朝中央政府的实际职权由三省六部来掌理

(2)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3)中书省为中枢决策及最高出令机关,掌管国家机要

(4)门下省专司对各类文书、奏章的审核、封驳

(5)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执行机关

(6)六部为尚书省所属的六个职能部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又有制约,既便于皇帝集权,又有利于提高国家行政效能。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中央官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以皇帝为首的唐代中央官僚机构,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

2、御史台

(1)独立的监察机构

(2)御史台分设台院、殿院、察院

1,台院设侍御史六名,在朝中行使监察权,主要负责究弹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以及处理皇帝交办的案件。

2,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名,主要负责对朝仪的监察。

3,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五名,其中三人专司对尚书省所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官的监察

(3)唐朝初期地方监察区分为十道(后来增至十五道,监察御史的员额也随之增加),每一道为一个独立的监察区,由察院定期派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州县官吏。

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御史台是受理讼案、拘捕犯人、审讯罪犯三位一体的政权机构,故御史台还置有监狱。台狱建筑有精舍並为之立碑。开元十一年由殿中侍御史、书法家梁昇卿追书成文而立碑。碑高四尺一寸,广三尺七寸三分,十八行,行三十字,隶书。额题“御史台精舍碑六字,篆书。碑文中心思想是劝导关押在台狱“岁以千计”的罪犯,笃信佛教经义,归命自保,谋求解脱。

3、三师与三公

(1)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三师,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阙。三公,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亲王拜者不亲事,祭祀阙则摄。隋废三师,贞观十一年复置,与三公皆不设官属

4、九寺五监

九寺:太府(户部—钱)、司农(户部—粮)、宗正(礼部—皇族)、太常(礼部—祭祀)、光禄(礼部—膳食)、鸿胪(礼部—外交)、卫尉(兵部—军器储备)、太仆(兵部—马政)、大理(刑部—司法);

五监:国子(设祭酒、司业)、军器(兵部—军器制作,设监)、少府(工部—手工业,设监、少监)、将作(工部—建筑,设大匠、匠)、都水(工部—水利,设使者、丞)

(二)地方州县体制

1.州县两级

2、基层设乡、里机构

(一)主要行政法规

1、《唐律》中《职制律》

2、《唐六典》

(二)、选任官吏的制度

1.科举制度的成熟,进一步制度化。

2、有利于在较大范围内选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三)对官吏失职、渎职行为的处罚

1、确定官府员额,不得逾制

2、职司其守,不得无故出界

3、法条严密,惩处严厉

(四)唐代行政法规的主要特点

特点:

首先包容范围很广,体现了唐代法律的完备性

其次行政规范部类齐全,法律结构严整,确定程度高,体现了行政法规的成熟性与定型化 再次唐代法律规定的法律制裁一般为刑罚,体现了封建行政法规的残酷性

由于承袭了礼不上大夫的原则,处罚只适用及严重的行政犯罪行为体现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十九、唐朝主要刑法适用原则P115—P116

二十、官僚特权 议请减赎 P114

二十一、《重法地法》P142 宋代司法制度特点P147

二十二、《大明律》&《明大诰》P155 明大诰 1.巧立罪名及酷刑

2.严刑惩吏为重点。明代刑事立法的发展P163

二十三、廷议P161 廷杖P165

二十四、元清的民族特权的体现p150P196

二十五、会审制度P199 死刑中的存留养嗣等P200

二十六、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P206-P217 重点

二十七、清末预备立宪P206

二十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内容 主要特点P229

二十九、北洋政府宪法变迁 P238

十、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宪法》P252 宪政体制

十一、工农民主政权宪法性文献 P272 282 295

十二、土地法规的规定 P278 P288 P299

十三、马锡五审判方式P294

第二篇:法制史考试范围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题目范围

名词解释:

刑罚世轻世重: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具体的轻重宽严标准则是《周礼》记载:“一曰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典”指刑法、刑罚。这句话主张在刚刚夺取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或是在刚刚征服的新的疆域里,用刑应该偏于轻缓,以稳定人心。当国家安定、政局平稳时,或是政治稳定的邦国,用刑则应该平和适中,不偏轻也不过重。当国家出现动荡不安时,或是在出现骚乱的地域,就要“重典治乱世”。

春秋决狱: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的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其首倡者为董仲舒,其要旨是必须根据案件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这里强调审判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为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八议:“八议”之说源于《周礼》的“八辟”。是指对八种权贵人物,在他们犯罪以后在审判上给予特殊照顾。(犯十恶者不在八议之内)

这八类人是:“亲”(皇帝宗室亲戚);“故”(皇帝旧故);“贤”(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能”(政治、军事等方面有大才能者);“功”(对国家有大功勋者);“贵”(有一定级别的官爵者);“勤”(为国家服务卓著有大勤劳者);“宾”(前朝皇帝及后裔)。《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元年初,敕令太尉长孙无忌等共同编制律、令、格、式,次年九月,长孙无忌等编成《永徽律》,而《永徽律疏》指唐高宗在永徽三年是因律文没有注疏造成适用法律困难的情况,就广召解律者进行疏议工作。历时一年,终于完成了《永徽律》的疏议工作。永徽四年,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天下,时称《永徽律疏》。

廷杖:廷杖是指在皇帝决定和监督下,在殿廷前对“违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罚,有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明代“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

亲亲得相首匿:指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最早提出这一原则的是孔子。他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汉代儒家思想定为一尊之后,“亲亲得相首匿”成为汉律中定罪量刑的一项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卑幼首匿尊亲长,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其他也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原则为此后封建法典所继承。

《曹律》:鉴于汉代律令繁杂,魏明帝下诏改订刑制,作新律18篇,后人称为《魏律》或《曹魏律》。新律对秦汉旧律有较大改革。

首先,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其次,将“八仪”制度正式列入法典;

第三,进一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使中国封建法典在系统和科学上进了一大步。配役:配役刑渊源于隋唐的流配刑。推行折杖法之后,原有的流刑实际上便称为配役。为补死刑和折杖后的诸刑刑差太大,有轻重失平之弊,朝廷遂增加配役刑的种类和一些附加刑,使配役刑成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刑名。

配役刑在两宋多为刺配:刺是刺字,即古代黥刑的复活;配指流刑的配役。刺配是对罪行严重的流刑罪犯的处罚。宋初刺配并非经常行之法,《宋刑统》也无此规定。太

祖时偶一用之,意在补推行折杖法后死刑与配役刑之间刑差太大的弊病。但仁宗以后,刺配的诏敕日多,刺配之刑滥用,渐成常制。

明大诰: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又在洪武十八年至洪武

二十年间,手订四编《大诰》,共236条,具有与《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明大诰》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

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大诰之名来自儒家经典《尚书·大诰》,原为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的训诫。明太祖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大诰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处罚。大诰的另一特点是滥用法外之刑。“重典治吏”是大诰的又一特点,其中大多数条文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以此强化统治效能。大诰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每户人家必须有一本大诰,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明太祖死后,大诰被束之高阁,不具法律效力。

服制定罪:是《晋律》首创,目的在“竣礼教之防”。《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准

五服制罪”的制度。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的范围和等级的制度。按服制依亲属远近关系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并以依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服制不但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是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

以下犯上,服制越近,处罚越重。

以上犯上,服制越近,处罚越轻。

论述题

1.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 答: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与“刑”都是当时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

系的重要社会规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已然的制裁。

• “礼”总是从正面主动地提出要求,对人们的言行作出正面的“指导”。“礼”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则相对处于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悖“礼”的行为,进行刑罚处罚。凡是“礼”所禁止的行为,亦必然为“刑”所不容,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刑”的功能,重在制裁。

• 由于“礼”在西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都

发挥着广泛的调节作用,所以“礼”也构成可当时不成文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对于各种罪行、恶行的断定,也主要是依据“礼”的精神原则和具体的礼仪规范。

• 所以说在西周时期,“礼”与“刑”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2. 简述唐朝的“数罪并罚”原则

• 答:唐代把犯有两个以上罪同时被告发被审理的,叫做“二罪以上俱发”,并采取

“以重者论”的处理原则。具体讲,同时犯了两个以上罪,以重罪作为处刑的标准;如果相等,取一罪处理;如果一罪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又与已判罪相等,不再追究;如果余罪重于已判的罪,则以前后罪的刑差作为定罪的标准,即所谓“通计前罪,以充后罪”。唐代“数罪并罚”的理论较前轻缓,反映了初唐统治者“恤刑慎罚”的思想,以及谋求王朝长久统治的愿望。

3.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 第一,中国法律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实行礼法结合。

• 第二,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

• 第三,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带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

• 第四,因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加之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以及礼的规范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就带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

• 第五,由于夏代提早跨入阶级社会,奴隶制未能充分发挥,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的浓厚色彩,以及贵族宗法统治的显著特点。

4.解除婚姻的条件和限制

• 答:据史籍记载,在西周时期在解除婚姻方面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称为“七出三不

去”。

• “七出”:又称“七去”,是西周时期男子可以休妻的七项条件。具体是指:不顺

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 “三不去”: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 若女子有“七出”者,丈夫可以有正当理由休妻。女子若有“三不去”者,夫家即

不能休妻。“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父权和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

5.试述《法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主要内容与阶级本质。

(一)《法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 《法经》是战国初期李悝制定的。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的立

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六篇。

•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它是适应日益发展的封建经

济关系的要求而出现的。

• 春秋以来,随着土地私有的出现,各诸侯国税亩制的实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不

断发展,地主阶级在各国掌握政权以后,确立了封建制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有一定的法律措施,加以保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法经》就是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发展的产物。

(二)《法经》的主要内容与阶级本质

• 《法经》六篇:《盗》、《贼》、《网(囚)》、《捕》、《杂》、《具》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许劾捕,故著《网》、《捕》

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踰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

• 《法经》的阶级本质:第一,它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第二,维护君主制度。第三,维护封建等级制。

(三)《法经》的历史意义

• 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 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6.“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盗贼及有关驽项钱粮等事,明律则又

唐律较唐律为重“

“诸盗经断后,仍行更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唐律疏议贼盗篇》

答:这是明朝“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罚原则。前句话的意思是在关于礼仪、风俗、教化等有违伦常教化犯罪上的时候,唐律比明律重。但是关于驽项钱粮等直接危害封建

统治的时候,明律又比唐律重。对某些危害不大的“轻罪”从轻处罚是为了突出“重其所重”的原则。这是清人薛允升在具体分析唐明法律的内容基础上得出得结论。明律在刑法上确立这种原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后,在君主极端专权强化后,三纲五常的渲染下,使儒家的礼教对人的法外约束力越来越大,这时用这种刑法原则能集中刑法的打击目标,缓和社会的反抗情绪。同时,那些直接危害封建阶级统治的重罪非重罚不足以止奸。

(1)后面一句话反映的是唐朝关于更犯和累犯加重原则。

(2)该段文字的含义是,凡是盗罪经决断后,仍然继续行盗,如果前后三次所犯之罪均应处徒刑的,就不以其中的一个重罪处罚,而是处以上一种刑罚的流刑二千里。如果前后三次所犯三罪均应处流刑的,则处绞刑。

(3)唐朝法律所指的累犯,是指盗犯,且是指三次以上犯徒罪或流罪而言。因为累犯被视为威胁社会的严重犯罪,故唐律采用累犯加重处罚。既注重后犯之罪,又兼顾前犯之罪,反应了中国古代累犯加重原则的固有特点。

(4)唐朝法律对于累犯之所以作出详细的规定,反映了唐朝统治阶级对于盗罪的高度重视。盗罪,对于历代封建王朝来说,危害都是很大的,因为盗罪会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这也是历代王朝对盗罪严加防范的主要原因。

第三篇:中国法制史资料

法制史

七出: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又称为七去: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丈夫可以七条理由之一休弃妻子。

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西周主要刑事政策:刑罚世轻世重。新世用轻典,盛世用中典,乱世用重典。

秦的定罪量刑原则:1.区分故意与过失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3.自首从轻4.规定刑罚时效

5.共犯加重6.合并论罪。

汉代的定罪量刑原则:1.关于尊老怜幼的原则2.关于亲属相隐的原则3.关于贵族官僚有罪先请的原则。

原心定罪:是春秋之义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汉儒把它当成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

五服制罪:“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亲属分为五等,由重到轻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凡亲属之间的犯罪,均根据服制的轻重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这就是所谓的“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五服制罪”原则实质上是“同罪异罚”。

“登闻鼓”直诉制度:臣民若有重大冤情、不服判决,可以击鼓鸣冤,直接诉冤于皇帝或钦差大臣。这种制度弥补了绝对禁止越诉的不足,加强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客观上有利于百姓冤情的上达。

唐朝定罪量刑原则:1.区分公罪与私罪2.老幼废疾减免刑罚3.同居相隐不为罪4.自首减免刑罚5.共犯区分首从6.再犯累犯加重7.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8.类推原则

翻异别勘:宋代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重视证据和现场勘查,为重视口供定有“翻异别勘”制度。

明刑弼教:明代立法思想。“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后人简称为“明刑弼教”中国封建法制指导思想原则沿着德主刑辅——立法合一——明刑弼教的发展轨道,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重点治国”在“明刑弼教”作为其理论和伦理基础的前提下,成了明初司法的具体指导思想。

皮庙场:官吏赃至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剥皮实草。史载:府、州、县、卫官署左旁特设土地庙,为剥皮场所,俗称“皮庙场”。

摊摊丁入亩:清朝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后在各地陆续推行。将人丁应纳丁银按照土地数量平均分配到地赋之中,不再按人头征税。这是中国古代财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自此以后,延续数千年的人丁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积极作用在于简化税收标准、减轻劳动者的经济负担,用法律手段正式废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人丁赋役,使劳动者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有所减弱。

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1906年以后推行的一场以预备“仿行宪政”为名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推行了“官制改革”)。企图以此来缓和内外矛盾和舆论的强大压力。实行君主立宪的三大好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的真实目的在于要求天下臣民“忠君爱国”“尊崇秩序”,“借立宪之名,行敛财之实”。在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

《大清新刑律》的“暂行章程”:1.凡属意图谋害皇帝、颠覆政府、图利敌国以及杀伤尊亲属者死刑仍使用斩刑;2.凡毁弃他人尸首、毁弃尊亲属尸首、挖掘尊亲属坟墓者,最高可处死刑;

3.犯强盗罪者,得因其情节仍处死刑;4.无夫妇女犯和奸之罪及与之奸者,加重处罚;5.对尊亲属有犯,不得使用正当防卫之例。

领事裁判权:又称为“治外法权”。“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依其本国法律裁判。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正式确立于1843年7月22日在香港公布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和随后的《虎门条约》。

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基本内容的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思想。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基本内容是“建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

建国三时期说: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说

如何建立宪政国家?

第一时期:军政时期(3年)——“军法之治”

第二时期:训政时期(6年)——“约法之治”

第三时期:宪政时期—————“宪法之治”

《六法全书》:国民党法学家习惯将国民党的法规分成宪法,民法,刑法,商法,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将其汇编在一起,成为《六法全书》,是国民党政府六种法律的汇编,也是其成文法的总称,它构成了国民党政府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六法体系:宪法,民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

第四篇:中国法制史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A 2.D 3.B

4.C

5.C 6.D

7.C

8.A

9.A

10.B 1.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D..秦朝 2.夏商时期将死刑称为()。

A.戮

B.斩

C.凌迟

D.大辟

3.西周的买卖契约叫做()。

A.龙凤合挥

B.质剂

C.券书

D.红契

4..秦律规定,宣判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可以上诉,称作()。

A.读鞫

B.传复

C.乞鞫

D.封守

5.汉武帝之后,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

A.黄老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道家思想 6.首次确立传统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法典是()。

A.《魏律》

B.《晋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7.唐律中的五刑制度分为()等。

A.十五

B.十。

C.二十

D.十八

8.宋朝初年出现了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称做()。A.红契

B.质剂

C.乞鞫

D.傅别 9.中国帝制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商品实行专营的制度,称作()。

A.禁榷制度

B.管禁制度

C.海禁政策

D.重农抑商

10.清末进行大规模的修律,成立了()。

A.礼学馆

B.修订法律馆

C.刑部

D.大三法司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ABC

12.ABCD

13.ABCD

14.ABC

15.ABCD

16.AB

17.ABCD

18.BD

19.BCD

20.ABC 11.商朝的立法主要有()。.

A.《汤刑》

B.《汤誓》

C.《汤诰》

D.《太甲训》 12.秦朝的经济立法已相当丰富,内容涉及()。

A.自然资源保护

B.农业生产管理

C.官营手工业管理

D.市场贸易管理

13.汉朝的法律形式有()。

A.律

B.令

C.科

D.比 14.《开皇律》最早确定封建制五刑,除死刑、流刑外,还包括()。

A.徒刑

B.杖刑

C.笞刑

D.鞭刑 15.唐律除了规定“八议”特权外,还规定了()法律特权。

A.请

B.减

C.赎

D.官当 16.明《大诰》偏重于打击()。

A.贪官

B.豪强

C.读书人

D.商人

17.清朝法律规定,秋审后死刑案件的处理结果有()。

A.情实

B.缓决

C.可矜

D.留养承祀

18.1911年公布的《十九信条》()。

A.扩大了皇权

B.缩小了皇权C.缩小了国会权力D.扩大了国会权力 19.南京国民政府普通法院分为三级,包括()。A.特种刑事法院

B.地方法院

C.高等法院

D.最高法院 2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A.性质 B.政治制度 C公民权利义务

D.经济政策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法经》的第一篇是__盗__。

22.秦朝以 __身高__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23.北齐律确立了“__重罪十条__”,为后世的“十恶”提供了范例。‘

2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传统法典是_《宋刑统》___。

25.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四指示》颁布于__1946__年的5月4日。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26.七出:中国古代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27.贵族官僚有罪先请:汉朝定罪量刑的原则之一。即一定级别的官僚贵族犯罪后,一般

司法机关不得擅自处理,须奏请皇帝,由皇帝根据其官职高低、功劳大小等因素,决定刑罚的适用及减免。

28.唐律:从广义上说,它是唐代法律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是指保存至今的《唐律疏议》这部唐代代表性的律典。

29.圣库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凡参加起义的人必须把个人财产交给圣库,在战争中缴获的财物也必须归公,每个人的生活资料则由圣库供给。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0.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1)法令由一统(2分)

一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二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体现了帝制统治的专制和独裁,为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起到重大作用。(1分)

(2)事皆决于法(2分)秦朝建立后以此为指导思想,加强传统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制定了各种法律。

(3)以刑杀为威(2分)·

一是法网严密,二是严刑重罚,三是滥施刑罚。(2分)

31.明清司法机关的变化。

(1)中央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其职责与唐宋有所不同:

大理寺不主管审判,专掌复核;(3分)

刑部主管审判,受理地方上诉案件和重案,也审理中央百官的案件;(3分)

都察院为监察机关,监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动,也握有一定的审判权。(3分)

(2)地方司法机关仍然是行政长官兼理司法,明代在省专设提刑按察使,清代各省巡抚也有审判权。明清时期要求知县、知州、知府都要亲掌审判。

32.《大清新刑律>的结构变化。

《大清新刑律》分总则、分则两编,附《暂行章程》五条,主要特点:

(1)仿效资产阶级刑法体例

一是将非科刑定罪的内容一概废除,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化的专门的刑法典。

二是确定新的刑法体系,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

(2)采取资产阶级国家刑罚体系, 确定了一个以自由刑为中心,由主刑、从刑组成的新体系;规定主刑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从刑为褫夺公权和没收。(2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D

2.B

3.C

4.D

5.C

6.A7.D

8.A

9.B 10.A 1.“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A.昏

B.墨

C.贼

D.杀

2.我国春秋时期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人是郑国的()。

A.赵鞅

B.子产

C.商鞅

D.韩非 3.秦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叫()。

A.大理寺

B.廷行事

C.廷尉

D.宗正府 4.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A.《北齐律》

B.《北周律》

C.《大业律》

D.《开皇律》 5.《永徽律疏》的篇目共()。

A.六篇

B.八篇

C.十二篇

D.十八篇 6.《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篇目改为七篇 B.名例律列于律典之末 C.律后附敕 D.律疏结合 7.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近代体例的民法典是()。A.《中华民国约法》B.《清会典》C.《唐六典》D.《大清民律草案》

8.太平天国前期的施政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十款天条》

D.《太平刑律》 9.在政权组织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的宪法性文件是()。

A.《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华北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0.《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A.1947年

B.1937年

C.1946年

D.1948年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ABC

12.CD

13.ABC

14.ABC

15.AB

16.ABC

17.ABCD

18.BCD

19.ABD

20.ABC 11.夏朝的监狱叫做()。

A.圜土

B.夏台

C.均台

D.囹圄

12.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分别公布成文法时,反对的人有()。

A.韩非

B.赵鞅

C.孔子

D.叔向 13.秦朝按照是否在审理时刑讯逼供,将审判结果划分为三等,分别是(A.上

B.败

C.下

D.中 14.《九章律》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

A.户律

B.兴律

C.厩律

D.具律 15.最早规定官当的是()。

A.北魏律

B.南陈律

C.北齐律

D.北周律

16.唐律规定承审官如与当事人有()关系者,须回避。

A.仇隙

B.亲属

C.师生

D.借贷 17.宋朝的法律形式除了赦、令、格、式外,还有()。

A.看详

B.断例

C.指挥

D.申明 18.清朝将明朝的会审制度发展为()三种。

A.九卿大审

B.秋审

C.朝审

D.热审 19.太平天国时期的刑罚有()。

A.杖刑

B.枷刑

C.徒刑

D.死刑

20.抗日民主政权调解制度的原则是()。

A.自愿

B.合法

C.不是诉讼必经程序

D.诉讼必经程序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是“

禹刑”。22.《法经》的第六篇是_《具》___。

23.中国宋代最残酷的法定生命刑是

凌迟。

24.清代的死刑监候案件,一般由会审形式审理,称为 秋审

„。

25.我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_《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___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6.嫡长继承制:所谓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父亲死后,将王位传给正妻生的长子,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继承制度。

27.以古非今罪:秦朝的一种罪名,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政策和制度,要处以族刑。

28.《春秋》决狱:汉朝断案的方式,汉代在审判案件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则根据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中所表达的儒家经义为依据定罪。

29.会审公廨:清政府设置在租界内的审判机关,对于中国人和外国侨民之间发生的诉讼,由中国地方官与领事官会同审断。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0.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1)义刑义杀 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形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2)明德慎罚, 这一思想要求,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教化灌输,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2分)

31.唐朝的司法机关。

(1)唐朝的中央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第一,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以上案件,以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第二,刑部是中央司法机关,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的案件。第三,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也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2)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直接管理诉讼的属吏州一级有司法参军,县设司法佐史。

32.《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与特点。

(1)《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由袁世凯组织的“约法会议”起草、审议和通过,于1914年5月1日公布。因其确认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又被称为“袁记约法”。(2)《中华民国约法》的特点: 第一,取消实质上的责任内阁制,规定总统制。第二,无限扩张总统权力。第三,废除国会制,设立咨询性质的立法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B

2.A

3.B

4.D

5.A 6.A 7.C

8.B

9.C10.C 1.“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1 A.习惯

B.战争动员令

C.祭祀

D.礼仪 2.把犯罪者捣成肉酱的刑罚称作()。

A.醢

B.脯

C.墨

D.刖 3.《周礼>规定,丈夫可以多种理由休弃妻子,称之为()。

A.六礼

B.七出

C.八辟

D.九刑 4.两汉的立法活动始于汉朝建立前的()。

A.《傍章》

B.《左官律》

C.《九章律>

D.“约法三章” 5.“八议”最早规定在()。

A.《魏律>

B.《晋律》

C.《北齐律》

D.《北魏律》 6.《唐律疏议》共十二篇,其中第一篇是()。

A.《名例》

B.《户婚》

C.<贼盗》

D.《厩库》 7.元朝地方政府纂集的各方面圣旨、条画的汇编,简称为()。

A.“大扎撤”

B.《至元新格》

C.《元典章》

D.《风宪宏纲》

8.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是()。

A.《大清律例》B.《清会典》C.<刑部现行则例》

D.《学政全书》 9.《十九信条》公布于()。

A.1908年

B.1909年

C.1911年

D.1912年 10.抗日民主政权调解工作的范围是()。

A.刑事案件

B.民事纠纷

C.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

D.社会危险性较大的刑事案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ABC

12.ACD

13.BCD

14.ABC

15.ABCD

16.BCD

17.AB

18.ABD

19.ABCD

20.ABCD 11.商朝的监狱称作()。

A.圜土

B.菱里

C.囹圄

D.廷尉

12.以下属于西周法律形式的有()。

A.誓

B.书

C.遗训

D.殷彝 13.秦朝把审讯效果分为三类,分别是()。

A.中

B.上

C.下

D.败

14.“约法三章”的内容包括()。

A.杀人者死

B.伤人抵罪

C.盗抵罪

D.大逆死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刑事立法有了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A.“八议”入律

B.“官当”入律

C.确立了“重罪十条”

D.改革刑罚制度 16.《唐律》规定承审官如与当事人有()关系者,须回避。

A.借贷

B.亲属

C.师生

D.仇隙

17.宋朝为了加重对“盗贼”的处刑,先后实行了()。

A.“重法地”法

B.“盗贼重法” C.枉法赃

D.折杖法

18.明清“大三法司会审”是由()组成。

A.都御史

B.大理寺卿

C.总理衙门

D.刑部尚书 19.太平天国的刑事立法包括()。

A.《太平刑律》

B.《十款天条》

C.《太平条规》

D.天王及各王的诏令 20.《六法全书》主要包括()。

A.宪法(约法)

B.刑、民、商法

C.诉讼法

D.法院组织法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商有乱政,而作_汤刑___”。

22.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_明德慎罚___

和义刑义杀。

23.秦朝以_身高___作为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

24.唐玄宗开元时期由李林甫主持编定的《一大唐六典

》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 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2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化的专门刑法典是__《大清新刑律》______。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26.《九章律》:汉高祖时萧何制订。萧何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吸收秦律,即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九章律》,是汉朝的一部综合性法典。

27.八议:八议是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这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减刑的特权,但“十恶”除外。

28.盗贼重法:宋朝的“盗贼重法”实际上是“重法地法”的扩展,无论在何地,凡属劫盗罪当死者,籍没其家以赏告密者,妻子编制千里之外,逢赦也不移不释。

29.“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因其发布日期,又称“五四指示”。“五四指示”拉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0.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3)“重其轻者”。

31.明朝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规定。

《大明律》规定:(1)对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2)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3)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两等处刑。此外,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刑法残酷,如“剥皮实草”。

3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特点:(1)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2)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职权;(3)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历史意义:(1)首次以根本大法形式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2)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唤起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3)以民主法制原则否定了封建法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B

2.A

3.A

4.D

5.C 6.B

7.D

8.A

9.A

10.D 1.《苟子·正名》说:“刑名从()”。

A.夏

B.商

C.西周D.春秋 2.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

A.质剂

B.券书

C.文券

D.傅别 3.《法经》的作者是()。

A.李悝

B.商鞅

C.韩非

D.屈原 4.秦朝的(),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

A.妄言罪

B.非所宣言罪

C.投书罪

D.以古非今罪

5.在汉朝,如为农民起义通风报信、提供饮食,则构成()。A.阑入罪 B.见知故纵 C.通行饮食 D.僭越罪 6.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法典是()。

A.《大业律》

B.《开皇律》

C.《九章律》

D.《贞观律》 7.编赦和以赦代律是()立法活动的主要特点。

A.隋朝

B.唐朝

C.两晋

D.宋朝 8.《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改为七部分 B.《名例律》列予律首C.律后附敕

D.律疏结合 9.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A.《大清律例》 B。《大清现行刑律》 C.《大清新刑律》D.《大清民律草案》

10.1923年颁布的()又被称作“贿选宪法”。A.《中华民国宪法草案》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帝国宪法草案》

D.《中华民国宪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BCD 12.ABCD 13.ABCD 14.ABC15.ABCD 16.BC 17.ABCD 18.BC 19.ABCD

20.ABCD 11.奴隶制五刑包括()。

A.笞

B.劓

C.墨

D.宫

12.秦朝规定的作刑(徒刑)有()。

A.城旦

B.鬼薪

C.司寇

D.罚作 13.汉律六十篇包括()。

A.《九章律》

B.《朝律》

C.《傍律》

D.《越宫律》

14.所谓的“杂抵罪”,就是以()来抵罪的总称。

A.夺爵

B.除名

C.免官

D.流放 15.唐朝的法律形式包括()。

A.律

B.令

C.格

D.式

16.宋朝初年,制定了旨在改革“五刑之苛”、减轻刑罚的(A.凌迟

B.折杖法

C.刺配之法

D.族夷 17.元朝按民族及地域标准把人民划分为四等人,即()。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汉人

D.南人 18.《明律》与《唐律》相比,在量刑上表现为()。

A.重其轻者

B.重其重者

C.轻其轻者 D.轻其重者 19.清朝专门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有()A.《苗例》B.<蒙古律》C.《回疆则例》D.《西宁番子治罪条例》 20.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改革措施有()。A.建立新型的司法机关B.禁止刑讯C.禁止体罚 D.采用律师制度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西周法律规定,婚姻的缔结要经过六道程序,即“__六礼__”。22.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_刑书__于鼎,以为国之常法”。23.汉朝文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缘起于_缇萦上书___。

24.在清代因文字著述而被罗织罪名所构成的冤狱,称之为__文字狱__ 25.《中华民国约法》废除责任内阁制,实行_总统制___。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26.炮烙:炮烙是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火加热,令有罪者行其上,很快就会坠入炭中烧死。

27.法律答问:法律答问是秦朝的一种法律形式,指秦朝国家官吏统一用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以及立法意图所做的解释。

28.刑统:所谓“刑律统类”或“刑统”,即以刑律为主,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各条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的法规。从秦商鞅“改法为律”,直到唐律,历代法典无不称律,“刑统”的出现是法典编纂上的一个变化。

29.龙凤合挥:太平天国“男女配合须由本队主禀明婚娶官,给龙凤合挥方准”。“合挥”,就是今天所说的结婚证书,上面印有龙凤图案,所以也叫“龙凤合挥”。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0.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

(2)“威侮五刑,怠弃三正”。这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令,即军令《甘誓》中的一条罪行。

(3)“昏、墨、贼,杀”。其中的昏、墨、贼是夏朝的三个罪名,杀是刑名。“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4)“吕命穆王,训夏赎刑”。夏朝已经有了赎刑。

31.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当时“安民立政”的总方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

(1)礼刑并用。《律疏》开篇写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

(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

(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取慎重的态度。

32.《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1947年10月10日公布,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共计16条。主要内容为:

(1)规定土改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

(2)规定土改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

(3)规定保护土改的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

一、单项选择题I每小题2分,共20分)1.D 2.D 3.A 4.C 5.B 6.C 7.C 8.A 9.B

10.C 1.《竹书纪年》记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A.图圄

B.夏台

C.均台

D.圈土 2.西周《吕刑》的制定者是()。

A.李悝

B.商鞅

C.邓析

D.吕侯 3.《法经>共六篇,第一篇是()。

A.盗

B.贼

C.囚

D.捕

4.春秋时期,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人是郑国的()。

A.孔丘

B.商鞅

C.子产

D.邓析 5.秦朝的法律形式之一,叫做()。

A.法律答疑

B.廷行事

C.考课

D.定杀

6.汉朝把向被告人宣读判词叫做()。

A.断狱

B.鞠狱

C.读鞫

D.乞鞠

7.在中国历史上,首先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的皇帝是()。A.汉武帝 B.秦始皇 C.汉文帝 D.商汤

8.封建法典中的“十恶”源于()。

A.重罪十条

B.具五刑

C.炮烙

D.六法全书

9.一部保存至今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

A.《九章律》

B.《大唐六典》

C.《大明会典》

D.《大清会典》

10.在民国时期发生了“金树仁不法案”,以金树仁“因公获罪,情有可怜”,明令予以特赦 的时任总统是()。

A.袁世凯

B.孙中山

C.蒋介石

D.董必武

二、多项选择题I每小题2分,共20分)

11.BCD 12.ABCD 13.AC 14.ABCD 15.ABC 16.ABCD

17.AB

18.ABC

19.ABCD

20.ABD 11.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先后实行了()。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

C.父死子继

D.嫡长继承制 12.以下关于西周的礼与刑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和刑共同构成西周的法

B.西周的礼与刑相比,居于主导地位

C.西周的礼与刑相辅相成D.西周的法要通过礼和刑的相互作用发挥阶级统治的职能 13.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债务契约分别叫做()。

A.傅别

B.朋

C.质剂

D.锾

14.春秋时期基本特点是()。

A.井田制度被破坏

B.王权旁落

C.宗法制松弛

D.法治渐渐取代礼治 15.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有()。

A.法令由一统

B.事皆决于法

C.以刑杀为威

D.明德慎罚 16.汉朝的法律形式有()。

A.律

B.令

C.科

D.比

17.宋朝为加强对盗贼的处刑,所立的专门法规有()。

A.盗贼重法

B.重法地法 C.折杖法

D.刺配之法 18.《南京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的行政机关是()。

A.临时大总统

B.副总统

C.行政各部 D.参议院 1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

A.性质

B.政治制度

C.公民权利义务

D.外交政策 20.抗日民主政权土地立法的基本原则是()。

A.扶助农民

B.减轻封建剥削

C.消灭封建剥削

D.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与联合资产阶级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21.西周初期,土地归王所有,受封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 买卖,即所谓的一田里不鬻----。

22.春秋时期郑国做竹刑的人是--邓析-----一。

23.“八议”最早规定在《__曹)魏__

律》。

24.太平天国时期第二个纲领性文件是<_资政新篇___

》。

25.《中华民国约法>因为是袁世凯制定的,所以也叫“--袁记约法-------”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26.三不去又称“三不出”,中国古代不能休弃妻子的三种情况。是指妻子虽然犯了“七

出”之条,但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丈夫不得休弃: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 贱后富贵不去。

27.通行饮食罪是汉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设立的罪名。禁止为起义农民通情报,当向导、供给饮食。

28.御史台是中国古代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唐代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 次官,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29.重法地法是宋仁宗开始实行的法律制度,即凡在“重法地”犯罪,加重处刑。最初以京 城开封诸县为重法地,后来扩大到河北、京东等地。

15、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0.西周法律规定的结婚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

(1)男女双方必须严格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男女双方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3)必须合乎“六礼”的要求。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4)同姓不得通婚。31.何为八议?具体内容是什么?

(1)八议就是八种人犯罪依法享有减免刑的特权。这八种人包括:(2)议亲(皇帝宗室亲戚)(3)议故(皇帝故旧)(4)议贤(有封建德行的人)(5)议能(有大才干的人)(6)议功(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的人)(7)议贵(大官僚贵族)(8)议勤(为封建国家服务卓著勤劳的人)(9)议宾(前朝统治者及其后代)32.明代法律是如何严惩贪官污吏的?

(1)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深知贪官污吏会激起农民反抗,故严加惩治贪官污吏。具体办法如下:

(2)对贪赃官吏加重处罚。(3)-般赃罪80贯处绞刑。(4)监守自盗赃满40贯处斩刑。(5)风宪官犯赃加重二等。

第五篇:法制史心得资料

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对中国法制史有了一个新的全面认识。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具体的说就是研究我国有史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啊法律制度的本质、内容、体系、原则、特点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规律。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非常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历代的统治者所制定的法律,完善法制,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的需要,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应当从中审视自己,找出不足,对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法制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深入学习的。纵向方面,自原始社会默契,开始有了法律萌芽,到进入阶级社会出现国家以后,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法律制度。法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与国家同时出现的。法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应当是在夏朝出现了军队、警察、监狱和法庭。所以说,最初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或集团出于同志的需要,便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制定各种法规,通过国家政权强制和要求人们遵守,维护统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和人们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横向的方面主要是学习了每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的法律制度,着重以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婚姻家庭立法、司法制度为主要学习对象。

作为全国法学学科本科生十四门必修课之一,中国法制史的地位十分重要。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中国历代法律中的一切有益的精华,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制。

二、有利于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优越性的认识,增强自觉遵守法纪的观念。

三、有利于了解部门法学的渊源,为学好部门法学打下历史知识的基础。

中国法制史是一门边缘科学,它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历史学中的一门专史。在学习的方法上,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二、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连续性和因革关系。下面谈谈我对于进一步发展 中国法制史学的几点看法:

1、法制史研究需要总体把握与多角度相结合。法制史的是非常复杂的、深邃的,不能简单化。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好像是一个圆,但截取每一段都可能是直线。” 直线只是历史的一部分,不是整体,不是真实的全部的发展历程。历史又像是一座大厦,任何光源也不可能照彻每个角落,所以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只有总体把握与多角度相结合没,才有可能揭示 中国法制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注意历史上法律调整功能的多样性。法制历史是复杂的,它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也是复杂的,因此,法律调整的功能、方式也是多样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制自然拥有对敌对阶级反抗进行专政的功能,否则法典中对反、逆、叛等大罪的严厉制裁就成为无对象的了。过去,把阶级社会法制的功能唯一归结为阶级专政是不全面的,忽略了法律对社会的调整功能,但不能因此把阶级社会的法制史说成人类自身解放的历史。

3、注意理论与史料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纷至沓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已不再一枝独秀,出现了多元的百家争鸣,这是可喜的,但却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应有的理论深度。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是需要发展的,而理论分析也不是空发议论,而是有的放矢,揭示本质和其规律性。西方的理论,也值得学习,但要弄懂弄通,真正发挥它的作用。理论要与史料统一,重视史料但不“唯史料论”而是发挥它在实证法制历史中的价值。

4、使命感与开拓进取。发展 中国法制史学,使 中国法制史学的中心牢固地建立在中国,仍是法制史科研队伍应负的历史使命,当然不因此而漠视外国学者的贡献。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七十几位学者用了十九年的时间编出了《 中国法制史》多卷本。为了推进法史学的研究水平,需要积极开拓法制史学的研究领域,保持旺盛的活力和进取心。

5、谦虚谨慎,自强不息。古人说:“一谦而四益”。面对博大精深的法制史,确实需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自强不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前进。当然谦虚谨慎绝不等于缺乏自信,而是更加理性地对待已有的成就和持之以恒地进取。更不因此而忽略对中青年学者成就的充分肯定。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史学无论在中国在世界,都有不同程度被边缘化的迹象,这就须要总结我们已走过的道路和经验,更加努力创造新的成就。所谓中心绝不是一枝独秀,而是要发挥法史界整体研究力量的作用,使法律史这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年轻学子和司法干部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并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真实的历史借鉴,这是 中国法制史学生命力的所在。

三、在我国几千面的历史进程中,法律制度本身也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结合自身的学习过程,我主要是将中国法制史当做一本普通的历史书来读,首先让自己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未知或者知而不详的问题先列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从教材中找出自己满意的结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怎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得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避免单纯学习法律条文和历史事件的单调、枯燥、乏味。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不是依法治民。法治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法治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阅读次数:2130

中国法制史发展历程的反思与期望

(2005年11月26日上午)

张晋藩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它阐明法学各个分科历史发展的源流关系,因而较之法学分科的内容更加丰富。法制史学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专门史,因而较之一般历史学尤为深邃。这就决定了研究中国法制史,既需要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又需要具备法学的功底,因此是一门艰深的学问。但是从古至今研究法制史的学者代有人出,比如说,《汉书·刑法志》以后的历代刑法志,就是一部法制通史和断代法制史,是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的融合。由于中国古代“刑”与“法”通用,因此认为历代的刑法志就是历代的法律制度,并且把刑法史与法律史等同起来进行叙述。这是历代刑法志的根本缺陷。这种缺陷向我们研究中国法制史提出了任务,即研究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不仅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刑法。

进入20世纪后,日本法学家以中国法制史为研究对象,创造了内容较为宽泛的中国法制史的框架、体例,对于此后30年代的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法律观为指导,开始创作新的法制史科学。195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第一批法制史的研究生,共四人,研究外法史和中法史各两名,留在人大的第二批和第三批法制史研究生有些人已经调走,在座的各位有的就是第四批研究生。1962年招收了类似导师制的研究生,有的一直从事法制史研究到今天。1951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以苏联学者编写的国家与法权通史、苏维埃国家与法权历史为基本教材。也是我们当时编写中国法制史教材的范本。苏联学者认为,国家与法权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国家,就没有法权,因此国家与法权历史的对象是一样的。只研究法制史,不研究国家的历史是不可以的。这样,在当时的大学里面都开设了国家与法权历史,包括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所以自清末学堂开设的中国法制史都改成了国家与法权历史。1956年,已故的卢伟前先生提出,把这个学科仍改回中国法制史的名字,经过会议讨论没能通过。我当时也同意国家与法权历史这个名字,因为觉得法权这个概念很好,法就是权衡是非的,先秦法家总是把法与度量衡联系起来。经过整风运动,1961年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叫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从此,教学秩序要稳定下来。面向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开始编写《中国国家与法制历史》这门教材。1963年出版,共三卷,由我和其他三位作者共同完成。这套教材虽然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内容和体例上有了很大变化。当时苏联教科书是分成四部分的,称之为“四段论”,但是这四个部分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所以1963年人大的教材打破了这种机械的排列,加重了法权理论的部分。

1979年打倒“四人帮”之后,法学研究进入了新时期。1979年7月,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了。这次会议讨论了中国法制史的对象问题,明确了中国法制史就是研究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恢复了中国法制史的名称,提出法律史应该包括法律制度史和法律思想史。所以,约定俗成,后来谈到法律史时包括了制度史和思想史,尽管并不合理。因此,以后再谈到法律史和思想史结合时,用法制文明史比用法律史更好,我觉得法制文明包括了制度史和精神。要提出的一点是,1979年法律史学会上提出要编写《中国法制史》多卷本,并把这个任务视为法制史研究的一种历史责任。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们了解了世界法制史发展状况以及我们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成果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当时已经召开过三次世界(中国)法制史大会,但是并没有大陆的法制史学者参加,这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是不为人所知的。这样,编写《中国法制史》多卷本就更具有必要性。我们要把中国法制史中心建立在它的摇篮里。70多名学者用1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心愿和历史责任。从1979年以后,编写的法制史教材都是按照会议所讨论的法制史对象所确定的体例来建构的。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完全解决“以刑代法”、“以刑涵盖”的现象。所以,1983年召开法律史年会时,我提出研究中国法制史时,要区分法律体系和法典体系,法律体系是“民刑有分,诸法并用”,法典体系是“民刑不分,诸法合体”,对二者,要区别研究和对待。对于中国法制史,一是要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二是研究中国古代立法和司法制度;三是???在此过程中也感觉到,用今天的法律概念来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实际是否合适这个问题。在1992年普法过程中,我讲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其中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总觉得不是很合适,但又找不到合适的概念来进行概括,感到很困惑。最近,我有一个新想法,就是力求使这个概括符合法律实际,刑事法律就不用了,中国古代民法改为“民事制定法和习惯法”,经济法改为“经济体制运行管理法”,行政法改为“行政运行与职官法”,这样的改动不一定准确和科学、合适,但是觉得比用现在的部门法来完全代替古代的相应法律更为符合古代法律的实际。这些都是我在法制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点思考,也是我的自我批判。

20年来,法律史学界的一批新秀成长起来了,他们的著作体现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是法律史继续发展和提高的起点。下面,我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第一点是法制史研究要把握总体和多角度研究。历史是复杂的,不能把复杂的法制史简单化。恩格斯说:”历史是一个圆,但截取每一段都可能是直线”。直线只是历史的一部分,不是整体,不是真实的全部发展历程。历史又是一坐屋,光源不可能照到屋子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总体把握和多角度研究相结合,才有可能把握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进程和规律性。

第二点要注意历史上法律调整功能的多样性,因为,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法律的调整功能和方式也是多样的。虽然阶级社会的法典规定了对阶级的专制,但是过去把法的历史和阶级社会的功能单一地规定为阶级专政是不科学的,忽视了法律对社会的整体功能,它的调整功能也是多样的。

第三点是法律史学界的任务,其一是弘扬中国传统法文化,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中国法文化悠久丰富,特别是这座宝库中有许多跨越时空的民主性的东西,这需要正面的改进和发扬,也是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涵。其二是为现实的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科学的借鉴。重点在“科学”二字,而不是简单庸俗的移用。其三是方法问题,只要能揭示中国法制史真实进程和规律性的方法,都可以采用。我读书时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而现在研究法制史的方法是很多的。我觉得从历史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唯物辩证法在今天仍然是实用的。除此之外,1979年的会上也提出,要把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结合起来,不仅谈制度,还要见人物,见思想,见活动。1987年,我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法制史,也设计了一套书,叫《比较法制史研究》。运用历史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比较方法,只要这个方法是科学的,有助于揭示中国法制史的规律性,就都可以用。第四点是理论和史料问题。改革开放后,理论上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这是可喜的。但是感觉研究法律史学还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研究所达到的深度还不够。西方的理论值得学习,但是要真正弄通它,发挥它的理论价值。学习理论不是空话,而是要和史料统一,重视史料也不是唯史料论,而是发挥它在实证法制历史中的价值。

第五点是使命感。法制史学发展到今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现在的状态,国内和国外的,我们所了解到的,法制史学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因此在今天进一步地发展法制史学,进一步牢固地把法律史中心树立在中国,确实是我们这一代,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历史使命。上个世纪30年代,汉学中心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德国,当时的学者用一生的努力把汉学的中心牢固地建立在了中国,今天牢固地把法律史学中心建立在中国也是我们的历史任务。需要更深入、更大力地推动法律史学的发展,但不应因此漠视外国学者的贡献。

法制史学是博大精深的,在它面前,只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我从1950年开始接触法制史,几十年过去了,我始终对自己的估价是我看到了法律史这个殿堂的门楣,越做学问,越感到学问的艰深。但是谦虚谨慎不等于缺乏自信,不等于忽视已取得的成就和学者们已经做出的贡献。法制史发展到今天,下一步怎么走,确实需要很好地总结我们已经走过的道路,总结经验得失,要自强不息地创造新的途径。虽然法制史学中心在政法大学,但中心决不是一枝独秀,中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不是一家干出来的,是团结法律史学界的和法学界所有同仁共同建设的,使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培养司法干部上起到重要作用,为当前民主法制建设提供我们历史的重要的借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那么多的治国和政府管理的经验,都是很好的东西。中国古代的盛世就是和谐社会,历来追求的人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法制上都有所表现,对此进行很好的总结是很有价值的。

民为上,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为上

名仕为贵 民为轻

依法制国

依法治国

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暴政 酷刑 11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我国的法制史有了一个全面和新的认识。历代的统治者所制定的法律,完善法制,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的需要,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2法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与国家同时出现的,而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所以法也是从夏朝开始出现。历经奴隶制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法律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虽说法律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是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由于本性和私有制的产生,人们不可能完全以道德观念来制约自己或者他人不当的行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法制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不过古代法制史大多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古代统治阶级确有发出这样的声音:“民为上,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看到得是:“君为上,名仕为贵,民为轻”,制定的诸多严酷的法律都是针对底层的百姓,使他们生活于水生火热之中,最后不不得不揭竿起义。法律体现的是公平公正,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才能服人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44从古代法制史可以总结出经验,想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的是依法治国,而不是以法治民,以法制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更多表现出的是教化感化作用,而不是严刑镇压。失去民主,就失去人心,失去人心,更何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法制史考试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制史考试资料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大学法制史期终考试复习资料

    古希腊法: P45古希腊法的起源方式有什么样的不同:P48古希腊法的基本特征 1、古希腊由于由许多城邦国家的存在,每个城邦个字制定和施行自己的法律,因而古希腊法并不是同一的法律......

    法制史读书笔记

    论中国古代的刑讯逼供制度 —读《大衙门》有感摘要:《大衙门》,2007年9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晓耕。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叙述了案件经过及判决结果,更......

    法制史习题

    先秦时期: 名词解释:禹刑吕刑 五刑 汤刑 宗法制五听三不去七出 明德慎罚 六礼傅别质剂铸刑书铸刑鼎 简答题:1,简述西周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2,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论述题:1,试述......

    中国法制史

    单项 B “八议”中有“议宾”一项,指的是(前朝皇帝的后代)。 B “被庐之法”是(晋国)国制定的。 C 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 C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铜鼎)上。......

    行政法制史

    行政法制史1.公务员品位分类:指以职位分类为基础,按照公务员个人的资格、能力、水平等个人素质条件进行的公务员分类。2.前行政法时代:指从有了真正意义的行政意识到出现实质意......

    法制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官当” 2.“质剂” 3.“会审公廨” 1. “官当”是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爵折抵徒罪的一种特权制度,正式规定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南朝《陈律》规定:凡......

    法制史2010

    名词解释 1、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

    法制史读书笔记

    清代到民国初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权利的变化 -读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有感 作者及作品介绍: 黄宗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