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第十四章读书笔记
《产业关系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产业关系研究方法》 2013-10-17
《产业关系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开政治和社会力量对建立法律规则的影响;批判性法律研究者则批判了这种将法律问题与相关政治、道德问题割裂的观点。但不管是形式性还是批判性的角度,对于理解法律、理解法律体系于整个工作领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尽完善的。
同时,本文还提到了卡恩﹒费雷德的综合分析法律的研究方法,认为劳动法的研究和著作已受到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对不同研究方法的包容并蓄。
在文章最后一部分阐述中,作者提倡采用多种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产业关系领域作出探究。通过综合传统法律研究方法和社会学家所使用的方法,研究者可在探索的问题上形成新的理解,也可以采用跨多的学科的劳动法研究方法,但作者也指出跨学了研究也存在着很多障碍。
文章的主要目标是探讨法律研究如何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工作领域。本文考察了传统法律研究方法的本质,也讨论了理论分析方法。同时还指出,为改善劳动法规则,首先要理解工作领域中法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合批判性理论分析方法,劳动法可以在产业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经验性的交叉学科。
总整体上讲,这篇文章已经超出笔者的知识储蓄和理解能力的范围,对该文中很多地方现在仍然一知半解,所以不敢对文章妄作整体性评价,但有些地方也给笔者很多启发。
该文章从法律更深的角度上来研究产业关系及相关工作领域,给笔者耳目一新的感官认知,从专业视角上,打破了自己原有的法律分析方法的思维方式,用更为宽大、深邃的劳动法分析方法来阐述相关问题,确实让笔者开阔了劳动法的研究视野。同时,作者在传统法律研究方法的探究中,明白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作必要的法律知识积累与培训的重要性,这给正在试图接触法律实务工作的笔者以启迪。
笔者也比较认同作者所阐述的运用多学科、多角度探究劳动法律及相关工作领域的问题,在各学科、不同知识领域展开适当的对话和交流。着手与劳动法和劳动法研究的重新定义,提出的各种问题来深入理解法律本质和法律原则。
2013-10-17
第二篇:社会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本书第综述了科学方法区别于其他了解事物方法的基本特征。本篇主要讨论初始的研究方式,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通常使用的方式,在研究周围事物的过程中怎样误入歧途。
社会研究对象颇为广泛,但对于人的研究有其特殊性,本篇结合书中社会科学理论的结构与形成,以及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着重讨论人类的社会行为研究。
初始研究
人和许多动物都表现出预见的欲望。人们常常运用因果论和概率论的方法来预言未来首先,人们一般认为将来的情况是由现在造成的:上大学会影响将来的收入,游过防鲨网会碰上鲨鱼;平时用功则考试会得好分数。其次,人们还知道因果关系实质上赶符合概率的得到某种效果的可锦性在起因出现时比起因不出现时要大,但并不是绝对的。在多数情况下用功就能考出好成绩,但并不能保证次次如此;游过防鲨网很危险,但并不是次次会碰上鲨鱼。
传统与权威
人们相信在春天的播种会得到上帝的保佑,吃糖过多会损坏牙齿,手淫会导致双日失明。虽然我们有可能去亲自检验一下这些“真理”,但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我们只是简单地接受了,’因为这些事情是“人人都知道”的。在这种意义上,传统对于人类研究不无好处。由于你接受了这些“人人都知道’’的知识,研究的负担就大大减轻了。知识的积累性与继承性提供了其进一步发靓的起跳点。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
同时,传统对于人类研究亦有害处。假如某人想对某些“人人都知道”的知识作出新鲜的与不同的理解,很可能被视为愚不可及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更加可能的是,人们根本不会产生对那些已知的及显而易见的事物作出不同理解的想
法。这都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继承着文化中认为天经地义的知识。
但是我认为尽管传统的力量很强大,新的知识还是层出不穷。在个人的研究之外,人的一生都在享用他人的新发现及对事物的理解。而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则往往取决于发现者的身份。流行病学家说流感会通过接吻传染似乎就比一个保姆说同样的话更可信些。像传统一样,权威对于人类研究也有利有弊。在某些事情上,特别是在那些有争论的问题上,信从受过特别练的、有专业知识的,有职业证书的人的判断,会有利于我们对事物的研究。同时,某一领域权威的错误观点亦会严重阻碍研究工作奇可进行。生物学家在生物学领域中犯错误是不足为怪的。
此外,如果我们依赖某些专家权威对其专门领域之外的事物所发表的见解,也会妨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理解。诲想,让缺乏生物化学知识的政治或宗教领袖谈论大麻是一种危险的毒鼎会有什么效果。广告业滥用权威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比如,让体育明星讨论麦片的营养价值,让电影演员评论汽车的优劣等等。
由此可见“传统和权成都是研究事物的双刃剑。”它们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出发点,又有可能把我们的研究引入歧途。
演绎逻辑
科学的传统模式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按顺序是:理论、实施化和观察。(理论)根据科学的传统模式,科学研究起始子科学家对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兴趣。例如,就整个社会而言,哪些重大事件会危及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性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大规模的社会危机,战争、千旱、洪水、大量失业或类似的其他社会问题。山姆·斯托芬(Sam Stouffer),研究大萧条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大规模的危机影响了家庭的稳定性是有其逻辑根据的。当危机出现时,个人与家庭的日常生活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由于家庭的稳定性依赖于常规和习惯,危机的出现便破坏了这一模式。其次,在发生某些危机如自然灾害时,政府和其他机构往往会介入而取代了部分家庭功能。当家庭经济难以维持时,政 府通过救济取代了家庭的经济功能;而养家活口的传统功能的丧失则必然对家庭稳定性产生某种影响。虽然斯托芬的理论分析已大致阐明了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但仅靠推理并不能对问越作出肯定的回答,还需要用观察来检验理论。
(实施化)斯托芬曾假设大萧条造成了冲动型婚姻的增加。问题在于如何识别这类婚姻以及从何懵手研究。科学的传统模式的第二个步骤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实施化是对测量和辨认你所要观察的变量的具体步骤、程序的设计。斯托芬是通过分析官方婚姻统计资料来识别冲动型婚姻的。他采用了下列指标:(1)在新婚夫妇各自社区之外的婚姻。(2)由行政官而不是牧师主持的婚姻。(3)婚后五年内,尤其是在未生育子女情况下的离婚或分居,以及这些指标是否在大萧条时期有所上升。就这样,他制定出一个明确的计划:怎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及如何辨认和解释这些答案。
(观察)科学的传统模式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实际观察。观察方法包括实验、采访或实地观察。斯托芬在其研究中则是去搜集公开发表的有关统计资料。对于每一组统计资料,他都根据理论对可能出现的模式作出假设。例如他假设,如果大萧条促使被迫结婚的情况有所增加,那么在那段时间内由于婚前怀孕而造成的婚姻应有较高比例。
演绎理论
演绎理论的包括以下关键词:真实性、客观与主观、观察、事实、规律、理论、概念、变量等。
(真实性)关于真实性哲学家已经辩论了几千年,至今没有得到满意韵答案。一个基本问题是究竟有没有独立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的事物。手中拿着的这篇文章是实在的还是你的意识的产物?不错,意识告诉我们双手感觉到纸张的存在,可是你的感觉也欺骗过你。由于不能最终证明是否真正有独立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的事物?我们做事时只好假定它是存在的。
(客观与主观)另一种方法是用客观和主观来解释真实性问题。我们承认某些事属于态度、意见和观点的范畴,如评价贝多芬和莫扎特谁是更出色的作曲家就属于主观的范畴,各人凭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但我们感到手里这本书的存在则属于客观的范畴:它独立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虽然“客观”的定义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但我们对客观存在的感知却是通过意识进行的。
(观察)在上述讨论中,对客观事物的“经验”系指人类感观的活动,在社会研究中一般限于视、听及接触。观察一词则泛指通过这些手段所进行的收集信
息的活动。
(事实)虽然对于哲学家说来事实这一概念象真实性一样复杂,但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时,它一般是指被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在1960年的总统竞选中肯尼迪战胜了尼克松便是一个事实。
(规律)卡普兰(Abiaham Kaplan)定义规律为对某类事实的普遍概括,如万有引力定律。然滴规律必须是菜类事实普遍的而不是偶然的模式。卡普兰举例指出,从1920到1960年每次美国总统竞选中都是名字最长的那位候选人获胜,这是事实但不是规律。它只是偶合,而不能说明在名字长度与政治成功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规律有时又称为原理理,它们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创造。规律本身只是对事物的概括而不能作任何解释。理论的功能才是解释,而理论才是被创造出来的。(理论)理论是对与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特纳(Jonathon Turner)提出理论至少包括四要素。概念,变量、陈述和形式。
(概念)特纳把概念称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石。芦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各类现象的抽象。例如与青少年犯罪理论有关的概念包括“青少年”“犯罪”、“伙伴”以及“社会阶级”、“种族”等等。由于不同的理论对研究对象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因而使用不同的概念。如对于青少年犯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将强调同社会阶级及经济地位有关的概念。
(变量)理论不仅确定与其有关的概念,而且对这些概念加以定义,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为变量。如犯罪被定义为违反法律并迸一步具体划分为轻罪和重罪。社会阶级可具体化为由下列属性构成:工人阶级、中产阶级、上层阶级。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
1310020019
刘思阳
第三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858田家炳中学卜丹丹个人课题读书心得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已成为社会的需求。全面素质的人才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康。而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人的观念已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是指身体和精神双重健康。因而中学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普遍存在。现在的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并配有心理辅导教师,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强调对学生能力与人格的培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拥有丰富的素材,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巨大魅力,培养出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学生,更应利用语文课涉及文化、道德、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知识的有利条件,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书只是我们的目的之一,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育人。通过阅读《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我在思考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更无需这样或那样的删改,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来面目。从他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因此很多教师都会指导学生坚持每周写一篇“心情日记”,引导学生通过日记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潜抑倾向和生化情感,这样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作文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
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就会在“心情日记”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天气不好的时候,很多的学生都会写“连续的阴雨天气,使我的心情很烦躁”,类似这样的句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上课之前的几分钟我就会放一些音乐或是简短的笑话来调动一下学生的情绪,这样就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经常写作会使一个人勤于动脑,感情丰富,思想活跃,促进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生活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人和事,要求他们写下来,喜欢的、好的人和事,就在文章中赞扬它;憎恶的、坏的人和事,就在文章中批评它。久而久之,便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好坏、美丑、善恶的标准,使其用这种标准衡量生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辨别力,丰富了感情,对于优美和高尚的人和事敢于赞颂,对于肮脏和丑恶的人和事敢于鞭挞,提高了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勇于负责,培养了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已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在写作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隐私。例如有的学生的“心情日记”,是不愿意交给教师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能采取强硬的手段。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当学生愿意将自己写的东西交给教师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教师应该珍惜这种信任,保护学生的隐私。对于思想有偏差的学生可以采取私下交流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文本教学相结合通过语文文本中的一些人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发展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学生在进行自我的心理调整时,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积极的自我认知,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文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有其重要的优势。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篇目开展正确对待自我认知自我的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对作品中人
物的成长历史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的性格,对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自己对情绪和性格的发展的掌控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教师应注重分析海伦·凯勒作为残疾人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充满热情地对待生活,用积极的人生观迎接生活的挫折。教师在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对海伦能客观认识自己的这种感受进行分析,以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避免学生产生自卑、羞怯等不良心理现象。通过小说《项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更意识到虚荣心的危害。通过《我很重要》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很唯一,对自己对他人都很重要,要珍爱生命。
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通过作品让学生对照认识自己,学生还可以从作者身上找到自我认知的镜子。司马迁受宫刑后隐忍苟活,幽而发愤,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样《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以他自身顽强拼搏的经历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如此积极奋斗,以非凡勇气迎接生活挑战的作者除了他们两位外,在教材库里还有一些,学生除了能从他们身上得到自我认识的参照外,还能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心灵的震撼。既然好的文学作品能让人们的情感受到如此的熏陶,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好的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课堂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语文课堂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
有交流就会产生碰撞,就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但有些学生很怕交流,羞于启齿,即使交流,也是遮遮掩掩,这样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课堂上的充分讨论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课堂就成了大家的课堂,在积极的交流中,热
烈的气氛可想而知。在交流中,学生的感受得以丰富,思维得以训练,思想得以磨砺。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尽量加以肯定,答案对错与否先放一边,只要是表达清楚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都应尽量给予鼓励,之后再评价或由别的学生评价正确与否。为何答错也要给予鼓励?因为答案的错误只能说明该生在问题理解上有误,而他能表达清楚自己的看法也是不错的表现。有时教师一个小小的肯定会让学生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鼓起一份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不但可以对语文课堂教学做有力补充,也是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另一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古典诗词朗诵、讲述成语故事、剪报、办手抄报、开讨论会、组织研究性学习、辩论会、演讲、书画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为学生创设说话的天地,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以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怎样正确的与人交往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走进学生,帮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当,使青少年感受到一定的压力,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紧张。2)、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产生一种压抑感,造成师生关系日趋紧张。3)、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使得一些学生产生诸多烦恼,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其实,人的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没有谁天生就是外交家。人的交往能力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中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些同学在处事中,人际关系不良,并不是他们不想与别人和睦相处,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保持什么样的心态。所以,教师要走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例如可以让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积极的处事态度;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一的学科教育,也不是只根据已有教材就能分析问题的课程。虽然语文教学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语文教学中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在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等各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去探索、研究与创新。
第四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 2013-5-9 16:26:00 | By: 透支未来 ]
推荐
相信,很多初入课题科研之门的同事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都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认识。但是,我们常常面对一大堆的文献不知如何下手,我们不知道可以从文献里得到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去阅读这些文献。因此,陷入了迷茫之中。
董奇博士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一书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该书是董奇博士多年来在从事研究工作和讲授研究方法课程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而成的。其中,研究文献的阅读与记录方法这一节,详细地为我们阐述了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浏览、粗读、精读„„为笔者如何去阅读研究文献指明了方向。
董奇博士在书中指出: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精读几种。对于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来说,这几种阅读方法都应当很好地掌握,并善于在研究过程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一、浏览
浏览,就是将搜集到的研究文献普遍地、粗略地翻阅一遍。笔者在拟定课题范围之后,搜集了《语文课程标准》、《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等相关教育理论。通过浏览,笔者对这些研究文献的内容、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判断,为下一步是否需要对该文献进行更深入的研读作好了铺垫。从而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期间,我们还要灵活运用董奇博士告诉我们的浏览要领:
(一)目的明确,即大致了解研究文献的内容,初步判断其价值;
(二)善于抓要点,了解概况;
(三)速度快,即要采用“扫描式”、“跳跃式”等方式阅读,坚持视读,不要音读,并善于根据阅读目的和材料的具体内容不断地调整阅读速度,比如,对于没有明显价值的部分,可大段大段地跳过去,反之则应放慢速度。
通过这样浏览文献,笔者知道了自己想做的课题,是否已经有人做过,同一领域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有那些地方没有做,自己能不能做,是否值得做,从中也能看出自己从事的研究,在学术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及我们做了之后是否具有什么指导意义。
二、粗读
粗读,就是为了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搜寻文献引用的主要事实或数据的一种鸟瞰式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多方面的文献资料,把握文献的主旨与脉络,获取文献的基本观点与主要事实。也就是说研究者一方面可以较具体地了解本学科、本专业范围内当前研究的概貌,了解当前所争论的问题的焦点及动向,了解同行提出的新观点和取得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从本学科、专业以外的领域获得有益的资料和在理论建构、方法设计等方面的新启示。笔者在做《六
(2)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这个课题时,除了研读与之相关的《语文课程标准》、《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等文献外,还研读了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的“学困生”转化方法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等对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及其今后如何指导教学作出初步的判断。
三、精读
精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求深、求通、求精、求透、求创新的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理解、鉴别、评价、质疑和创新。它是一种理解性、创造性的阅读。其过程包括准确认读文献,全面把握文献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对文献的观点和材料等提出质疑,提出超越所读文献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等四个阶段。文献就是作者解决了旧问题之后,得出的成果,会介绍实验的背景,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方法,实验的结果及实验的讨论。同时也会针对已有的结果,提出新的问题,这也是笔者将要继续做的。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在研究文献的过程中要和自己的结论等相结合,看文献后,要好好总结,如果用上自己的结论,又该如何解释等等。
也许作者并不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一本书掌握所有的方法和技能,引导读者思索和进一步学习才是最终目的,本书通过不同的篇幅,有重点地向我们介绍了教育研究方法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使读者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不再盲目,能够有条理,脉络清晰地展开研究。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一定会牢记董奇博士的要求:认真阅读和钻研文献,注意对研究文献中的主要概念、研究变量的操作定义、无关变量的控制、推论与解释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善于将文献引用的事实、发展的结果、阐述的观点与客观事实、相关研究结果等联系起来,进行反复的对比、研究和鉴别,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所引用的事实、取得的结论、阐述的思想以及它们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作出客观的判断和全面的评价,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第五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读书笔记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说得好,“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董奇教授著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对于很多研究课题的同行们来说就是一本很有用处的书。
读了董奇教授著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七章 观察法,使本人纠正了许多以往不正确的指导思想及错误做法。在本人课题《学生听课习惯对高一(17)班英语成绩的影响的研究》立项之初,错误地以为所谓的“观察法”就是看看学生的日常表现,最多做做记录以便及时作出反馈,读了《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七章 观察法,才真正深刻了解观察法的含义与作用,观察法的特点,观察法的类型等等。观察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狭义的观察法主要指自然观察法。本人最初只粗略地了解自然观察法---狭义的观察法,但还不知道狭义的观察法有如此多的内容,观察法的特点在本人的课题《学生听课习惯对高一(17)班英语成绩的影响的研究》中体现在(一)有目的、有意识地收集资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在上课时的动作行为,动笔的能力,看书的习惯;
(二)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 1
听课习惯,每个学生在听课时的动作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默不作声,有的学生是口中念念有词,有的学生喜欢动笔多一点,有的学生喜欢动口多一点;
(三)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本课题是研究学生的听课习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所以听课习惯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变现出来的行为动作,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四)观察是在一定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这本书为本人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在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及所研究的课题上来;
(五)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认真研究学生听课时的一举一动,找合适的时间做好记录以备课题的过程使用材料。
在课题研究的各种活动中探索,反思,总结研究中的收获,寻找不足,运用观察法的评价以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这一环节很重要。心理与教育科学领域的研究所获得的原始资料、数据无法在研究报告中全部呈现,因此,本人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利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评价与汇总,从而使资料、数据完整地、真实可靠地反映事实。在此基础上,对经过整理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抽取或推论出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正确的研究结论。
学习内容摘记:
第七章 观察法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含义和作用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自然观察:指研究者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和干预的状态下进行观察和记录,也是狭义的观察法。
广义的观察法,在人为控制和干预观察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则为实验观察
观察法具有如下特殊的重要作用:
第一,观察法是收集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科学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由它所得来的大量而丰富的各种材料,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一切心理与教育科学知识的起点。
第二,观察不仅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知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而且对检验心理与教育科学方面的科学假说,发展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上任何重要的理论当它未被验证时都只能是假说。
主要观察策略
参与观察策略
(一)适用条件
采用参与观察,通常是为了收集较为完整且具有深度的资料,旨在对研究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真实情况有全面而直接的了解和较深入的理解。
第一,观察者自身的条件。
第二,观察者的研究目的。
第三,被观察者的条件。
(二)实施步骤
界定问题
界定问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
进入情境
重视对所观察和参与的情境的了解,努力在进入研究情境时给被观察者以预定的最佳印象,是参与观察不同于其他观察方法的十分重要的一点。其目的就是要建立和保持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良好的信任关系,获得被观察者无意之中的配合,以保证参与观察的顺利进行。
记录资料
在记录资料时,观察者必须自始至终努力保证记录的客观真实性。
分析资料
在分析和解释资料时,应努力了解被观察者的真实意图。资料分析的内容较多,其核心是要体现资料的各个部分
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行为的深层意义。
呈现结果
呈现结果也就是观察报告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