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泸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见实效
泸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见实效
2月27日,泸州国邦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邦友一行将一面写有“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助力企业效益腾飞”字样的锦旗送到泸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对我中心近年来为该企业提供的技术管理及项目跟踪服务表示衷心地感谢。
泸州全搜索2月28日消息(通讯员 卿乐智 杨铁梅)2月27日,泸州国邦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邦友一行将一面写有“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助力企业效益腾飞”字样的锦旗送到泸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对该中心近年来为该企业提供的技术管理及项目跟踪服务表示衷心地感谢。
泸州国邦机械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帮助下,坚持 “质量求生存,管理出效益,服务铸品牌,创新促发展”的公司宗旨,紧密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以科技服务为支撑。
2009至2011年,该中心聘请机械行业专家深入该企业,针对软金属材料由于硬度低,在使用中多因配合件尖角毛刺、进入摩擦部位的硬质物,极易侵入软金属基体、产生划伤、起槽而使其失效等问题,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金属表面耐磨减摩特种涂料配方,并完成了制备工艺的研究。创新点在于利用喷枪等专业设备对软金属表面进行涂覆,借助烧结、淬火等工艺,完成了该特种涂料在液压密封件、齿轮泵侧板、液压插装阀等软金属表面的固化,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耐磨减摩效果,处理后的上述系列产品耐磨性能提高1倍以上,经检测,可承受10万次以上的冲击。利用该特种涂料,已完成液压密封件,齿轮泵侧板、液压插装阀等的表面处理,产品经检测,可耐受10万次以上的冲击,产品经试用,反馈信息良好,目前已同10余个厂家的多个产品进行配套。该项目的实施,就可以在保持基体材料固有特征的同时,赋予表面所要求的各种性能,从而适应各种技术和服役环境对工件的特殊要求。
借以实现用极少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制备出基体材料难以甚至无法获得的性能优异的表面薄层,达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帮助该企业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2项,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该中心帮助企业申报的《软金属表面耐磨减摩特种喷涂材料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得2009年度国家、省、市级创新基金、省级重点支撑计划项目等立项支持共计100余万元,有力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011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总额7500万元,利税550万元,新增就业人数12人,企业经济效益翻了一番
第二篇:2013都昌县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总结
2013都昌县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
工作总结
在省、市科技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中心立足都昌实际,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通过政策、机构、服务、人才、项目五入园,搭建起科技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切实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指导和服务,提升了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了园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心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就2013工作情况概述于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入园。
为保障科技入园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分管科技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科技、工信、财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科技入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科技局成立了科技入园工作小组。着力在园区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对入驻园区的科技型企业,落实“五个优先”(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优先落实激励政策、优先安排金融支持、优先采购企业产品、优先列入用地支持)。
二、健全入园机构,加强科技培训。
在已设立都昌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入园服务站的基础上,今年设立了知识产权服务站,做到了有牌子、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服务。12月3日至6日我们聘请了省专利事务所专家成伟深入到芙蓉山工业园区、周溪镇珍珠贝类产业集聚区共23个企业进行了为期3天的专利技术现场培训,参加培训班的有企业法人、技术负责人、科技人员共计105人。在三天的现场培训过程中,全县企业拟申报专利达4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外观专利2项。通过三天的现场培训,增强了企业科技人员申报专利的意识,提高了全县专利申报数量,提升了专利申报质量,为省专利事务所增加了业务量,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培育创新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我们采取“主动深入、主动宣传、主动引导、主动培育”等手段。培育了科华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江西新生贝类工艺有限公司、都昌县亚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江西康嘉冻干食品有限公司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帮助企业申报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20项,批准12项,累计获得无偿资金215万元。其中江西新生贝类工艺有限公司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60万元,九都泵业有限公司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70万元。
四、引进创新性人才,提升创新水平。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我县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引进了一批技术、管理专家。如,九江科华照明电器有限公司从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引进专家10人次,攻克技术难点。亚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从九江学院引进专家6人次,帮助该公司的“无骨雨刷”通过了省级重点新产品鉴定。康嘉冻干食品有限公司从上海化工研究所引进人才7人次,帮助该公司从菠萝皮中提取生物蛋白酶,取得了新的突破。
五、2014年的打算
1、建立企业联系和帮扶制度,以常驻和不定期巡回指导为方式,深入企业了解创新情况,帮助解决创新难题。
2、以《都昌科技网》、《都昌科技报》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融合政策宣传、信息服务、专家咨询、科技培训为一体,完善中心服务机制。
3、继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农业科技园和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服务,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都昌县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
2013年12月31日
第三篇:沾化县审计局积极创新审计服务模式见实效
沾化县审计局
积极创新审计服务模式见实效
为增强审计服务效能,维护县域社会经济和谐稳定,2月份,沾化县审计局创新思路启动了“555”审计服务窗口。“555”审计服务窗口具体做法是:社会各界、被审单位可以通过拨打“7311555”审计服务专线电话(简称“555”专线)或直接到现场咨询政府投资重点项目造价管理、财经政策法规落实、民生项目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举报财政财务收支不规范、偷漏税、侵吞国有资产、专项资金管理混乱、“三乱”、私设“小金库”、审计人员违反廉政规定等违法违纪违规情况。对举报事项,做到详细登记,及时报经局领导审批后,启动联动机制,分类处置:涉及农村经济事项,督促乡镇审计所尽快办理;涉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经济事项,指派局机关相关股室予以办理;涉及举报审计人员事项,由局纪检部门调查处理。举报事项办理情况及时向服务对象进行反馈。该服务窗口制定了严格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由局领导带班,各股室抽调精干力量,每天接听专线或现场受理单位和群众咨询、举报情况。“555”审计服务窗口启动以来,共接到社会各界来电来访8人次,切实做到了了解服务对象诉求,认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审计服务,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山东沾化县审计局高祥峰0543-7310551)
第四篇: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潘 珍 林 东
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09期
[摘要] “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新型科技中介机构的代表,应充分抓住“三农”问题对科技服务迫切需求这一有利时机,将服务领域从原来的中小企业向“三农”服务领域延伸。该文以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实践为例,探索生产力促进中心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
[关键词] 服务“三农” 生产力促进中心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中央连续第五次出台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新型科技中介机构的代表,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探索服务新领域,在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特别是为“三农”提供专业化服务创出了新路子,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实现了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的建设目标。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优势
当前农民最需要的科技服务包括四类,分别是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农业产业化全过程服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对科技中介服务有强烈的需求。一批新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比如各类技术市场、各类农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园区等。
生产力促进中心与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相比,具备为“三农”服务的独特优势,表现为:
(1)2002年,国家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确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法律地位,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在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2)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为服务导向,服务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3)近年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数量迅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已初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地方和行业相结合的服务网络体系,其中超过一半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分布在农村基层,更容易通过这个网络服务“三农”;(4)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具有政府背景的科技中介机构,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许多专家、教授建立了热线联系,因此容易整合资源,搭建综合网络体系,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2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实践
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构建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即“三农”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培训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创新“三农”服务的新模式。
2.1 “三农”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平台通过英特网实现信息交互共享,包括在线视频点播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业技术培训系统、福州市农业专家库管理系统、福州市农业项目库管理系统和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等六个模块。信息平台将与气象局合作,为农民生产提供及时的天气预报;与大的批发市场价格联动,为农民买卖交易提供实时讯息;与移动公司合作,通过电话、手机等目前农村较为普及的信息交流通讯设备,为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便捷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途径;与媒体合作,制作远程教育视频课件;与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合作,及时发布农经动态、政策法规以及病虫害预告等;与县(市)区合作,建设具有当地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信息平台,包括罗源县食用菌网站、闽侯工艺品网站等。
2.2 “三农”技术服务平台
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根据县、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与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带动并扶持各县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根据罗源县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秀珍菇基地县,并根据该产业在罗源县的发展瓶颈,积极探索与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成立罗源县科源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简称“科源中心”)。“科源中心”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科源中心”建立食用菌菌种培育中心和食用菌示范基地,主要承担食用菌新品种引进、菌种提纯复壮;食用菌技术咨询、指导;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新品种、新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及市场开拓等工作。同时“科源中心”注重与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平台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聘请省、市食用菌资深专家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成立专家顾问组,为“科源中心”的发展提供指导性方针和建设性意见。
“科源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扶持一个产业,壮大一域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科源中心”运作后形成一定的服务群、服务项目和服务收入,并形成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而发挥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带动并发展壮大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2.3 “三农”培训服务平台
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福州市科技信息大楼开辟专门的场所,作为信息平台演示和远程视频会议总控制中心,在试点镇村设立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利用数据传输网络把分布于福州市各试点镇村的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起来,专家可以直接在线授课、答疑,与各终端的农民进行实时交流,实现一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交互培训功能。
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根据各县区农民的实际需求情况,让农民“点菜”,专家“上菜”,邀请在榕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专家、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送技术、送信息、送知识。在培训上重视质量,采取点对点、上门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面临的问题
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按照科技部“建设一个中心,扶持一个产业,壮大一域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积极探索与县(市)、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扶持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服务“三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部分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由政府创办的,是政府职能的延伸,运行方式上机制不活、人浮于事,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其服务过程属被动型,而不是主动出击。很多县(区)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属于“挂牌”中心,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服务不规范、缺乏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短期化行为严重。
3.2 服务“三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农业服务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且只重视一般的技术推广普及和简单的技术服务,没有形成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的整体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共享。
3.3 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投入不足且没有固定渠道。多数生产力促进机构经费短缺,甚至有些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没有经费。资金短缺使生产力促进中心无法提升服务的软硬件条件,限制了生产力促进中心进一步服务“三农”。
3.4 生产力促进中心普遍存在着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问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够合理,良好的业内竞争局面和激励、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3.5 社会各界对生产力促进中心这一非营利组织缺乏了解,对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价值的认同程度不高,这也成为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过程的一个障碍。4 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
4.1 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环境
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三农”服务,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有利于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投入,营造有利于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自身宣传和政府的强力推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生产力中心健康、快速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三农”。
4.2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一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源、条件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将每个中心和相关的农业科技机构联系在一起,充分整合资源,形成战略伙伴或战略联盟,其作用将会更大,“组织网络化”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加强全市生产力促进机构与科研单位及其他农业科技机构的协调合作,进行经验交流、优势互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包括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网络资源、各种数据库资源等。
4.3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以“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联合相关涉农机构和涉农资源,在全市建立上下贯通、横向相连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信息平台把农业新技术、农村新政策、农产品市场新信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切实解决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一项开拓创新性的工作,是以技术和知识为服务资本的组织,员工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服务的质量。因此要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高度,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吸引、凝聚优秀人才加入生产力中心团队,优化人员组成;将学历培训、资质认证和素质提高作为战略性问题,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
第五篇:都昌县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2012科技入园工作总结(本站推荐)
都昌县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2012科技入园工作总结
都昌县历来都把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方针,自从响应科技厅科技入园工程实施以来,都昌县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坚持“科技服务企业,科技工作重点在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主体也是企业”的理念,成立了科技入园领导小组,下发了领导班子和中心的工作人员帮扶企业制度的文件,常驻与不定期巡回指导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中心的主要作法简介于下。
一、加强领导,确保科技入园的顺利进行。成立了都昌县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入园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工业的副县长、主管科技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经贸委主任和中心主任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中心副主任担任,负责协调科技入园相关事宜。
二、建立帮扶企业制度。为深入推进创业服务年活动,把科技入园工程落到实处,建立了中心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帮扶企业制度。我们制定了常驻和不定期巡回指导的具体时间要求,深入了解帮扶企业情况,掌握帮扶企业面临的问题。经常性走访帮扶对象,深入细致调查研究,逐家逐个梳理问题,把情况搞准,把问题摸清,把解决困难的渠道打通,为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我们拥有一大批科技特派员的优势,其中一位叫游寿春,是我们几年来培养出来的一位典型搞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特派员,通过中心的工作,利用他和游氏的关系,引进了5亿外资,成立了奥普新集团,有望可年产2亿元的塑料管等系列高新产品。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科技查新、科技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业务比较熟悉,因此,常常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所需,例如中心的工作人员李辉银、张康华帮助科华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进行专利申请,使该公司近年来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有增加。积极帮助园区企业科技查新、项目申报、新产品鉴定、科技成果鉴定,使我县工业园区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加,整体竞争力提升明显,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四、深入园区,常驻与不定期经常性知道相结合进行科技入园工作。我们抽调了4名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宽的工作人员常驻园区工作,及时了解企业需求,积极为企业及时解决遇见的问题,得到了园区企业的一致好评。
五、科技培训进园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今年11月份,我们邀请了九江市科技情报所占华平所长、九江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胡雄彪等专家型领导在园区进行了一期专利知识讲座,园区共有160余人参加了培训,使园区企业的业务主管、技术人员深受教育,受益匪浅。
六、都昌县知识产权服务站正式在园区挂牌。为了促进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我们在工作人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抽调了2名专利管理的专职人员深入园区办公,并正式挂牌之后,园区工作收效明显。一年来,园区企业申请专利12项,其中获得专利权有5项。
都昌县生产力促进中心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都昌县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立足我县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