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后公务员辞职自述
80后公务员辞职自述:7年收入没涨 能力是听话写报告男子花4年考上公务员干1个月辞职 称工作程式化
而一位已经考取了注册会计师的王先生介绍,目前沈阳注册会计师的月薪在5000元—6000元,如果在正规事务所上班,月收入也是很可观的。“注册会计师是干得越久越值钱,在机关里挣得少,单纯当个会计,过不了多久专业也荒废了,以后再想干这行挣钱,可就不容易了。”王先生说,现在给他机会去当公务员,他都会慎重考虑,绝不会随便放弃自己的专业。
第二篇:80后公务员辞职自述
80后公务员辞职自述:7年收入没涨
2014年01月14日 02:21
原标题:80后公务员自述:我为什么辞职
近日《上海观察》连续刊发了《公务员: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等系列文章,反响强烈。一位曾在本市市级机关工作的80后公务员,看完后给我们发来了这篇文章,谈谈他辞职的心路历程。
“你为什么要辞职?”数月来,我已经被无数人问过。但坦率说,我还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或许,只是内心深处那股遏制不住的冲动,终于让我跨出了这一步。
其实我从来不是个“敢想敢干”的人,甚至还有些优柔寡断。但这一次辞职我非常坚决果断、毅然决然。辞职到现在四个多月,我觉得自己是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先自我介绍,我来自浙江东部的小村庄,因为高考到了上海读大学,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市级机关做公务员。也因此,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家族孩子的榜样。
可是在机关工作的7年里,我渐渐从最初父母的荣耀、自我的荣光,变成碌碌无为的平庸与麻木,再到自我的质疑与反省。“离开这里,到外面闯一闯”,这个声音已经在我脑子里响了三年。
但莫名的恐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让我不断地自我安慰、自我麻痹,把念想强压在心底。但三个月前的一场饭局,让所有的情绪都爆发了。
2013年8月的一天,分别十周年的本科同学聚会。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再次相见分外亲切,聊往事、叙友谊,其乐融融。十年间,很多同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饭桌上意气风发、谈笑风生。
他们中有的已经做到了投行高管,有的成了大型企业的法务主管,还有外资所的知名律师、投资公司的资深研究员……谈到买房,看的都是600万以上的级别。提起股票,账户里至少7位数;聊起子女,很多读的是私立学校,接下来还准备要二胎……
饭席上依旧热闹、话题不断,但我望着眼前这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阵阵凉意。在读书的时候,我一直担任学生干部,还是班里的团支书,是本科班级为数不多上研究生的。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但这一切的一切,在今天看起来却是多么地不值一提。
当年,听从父母的意愿,放弃了公司、律所等看起来没有那么“铁饭碗”的机会,进入了公务员队伍。碌碌无为过7年,都不知道留下了什么。收入7年没涨,职级7年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而人生却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觉到自己是loser。
是自己不努力?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无故请假,公休经常到年底作废,加班总是主动争取。刚入职那几年,三顿都吃饭在食堂,真是把单位当成家。然而即便如此,又能怎样?
在市级大机关的小部门,从来就不缺人,高学历、肯吃苦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的是机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是年轻的70后。所谓的发展空间,小到让人绝望。
是自己没能力?考虑到部门工作的局限,我干中学、学中干,积极准备,参加各类选调,证券监管、国资管理等部门的笔试都通过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成功转岗。
买房结婚后,生活压力陡增,职业收入增长无望,于是我将目光转向股票投资。我把大量业余时间投入到股票研究,一路坎坷但仍然坚持,取得了一点成绩并考取了多张证券方面的职业证书,一心想跳槽做专业的证券分析师。但深入了解行业之后发现,已经年龄太大不合适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入机关时,我也曾朝气蓬勃,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也想奋力而为,干出一番事业。可机关就那么点事,不是收文就是发文,几乎所有工作都是通过文字体现。官样文章不管你写得如何,各级领导总要修改一下,以体现他的水平高你一等。
天天写、年年写,解决问题就靠写。写了那么多文件、讲话,无一不是“领导重视”“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取得胜利”。可到最后,还是这样子。文章能改变什么?这种工作,一年下来就疲了,案牍而已,有什么成就可言。机关待得越长,梦想越远,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这些年每每看到公务员考试大军,我难免心生感慨:公务员真的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里钻;城里的人,却因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心生去意,中途离场。
尤其是80后公务员这个群体,他们普遍自我意识强烈,非常想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不甘心做配角,默默无闻虚度人生。但现实却是,六七年过去了,只有极个别同龄人年轻有为、善于沟通得到了提拔;也有些人能力平庸,但踏实工作,一心等待提拔;只有少数人决然离开,更多的人留下来消耗生命。
都说三十而立。现在的我,有家庭、有子女,压力很大、但前途黯淡,梦想渐行渐远。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内心突然无比坚定:不破不立,如果什么都不去改变,不去努力,那永远只能是空想。
当然,我还是要“盘点”一下,在机关蹉跎了7年,自己还剩下些什么?出去,还有没有资本?我想,自己毕竟还拥有一个很不错的学历,以及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有始终不变的对学习钻研的热情、吃苦能干事的决心。
于是我豁然开朗。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离开这里,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从决定到辞职只是一周的时间,期间领导震惊挽留,父母很不理解,但妻子却非常支持我。如今四个月过去了,在新的岗位上我又变成了一个新丁,许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但每天都要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东西,为自己奋斗、为理想奋斗,这让我无比欣喜,内心也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还记得我离开的时候,有个年轻的同事曾悲哀地对我说:“公务员像极了温水中的青蛙,慢慢不知不觉被煮熟了,如果当年直接扔热水里头也就跳出来了。被短暂的安逸消磨了奋斗的勇气,最后成为机关里那些碌碌无为人中的一员。”是临别赠语,亦是自语。
其实,很多80后公务员都有这样的心声:也许在另外的舞台上,我可以舞得更好。
最近,听说底层公务员收入又少了一些,工作要求反而更高,青年公务员辞职的暗流在涌动。一切,也许只是开始。
第三篇:公务员辞职自述
80后公务员辞职自述:收入7年没涨 能力是听话
各地新闻解放网-解放日报2014-01-14 03:0
3收藏成功查看我的收藏>>
[摘要]“在市级大机关的小部门,从来就不缺人,高学历、肯吃苦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的是机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是年轻的70后。所谓的发展空间,小到让人绝望。”
近日《上海观察》连续刊发了《公务员: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等系列文章,反响强烈。一位曾在本市市级机关工作的80后公务员,看完后给我们发来了这篇文章,谈谈他辞职的心路历程。
“你为什么要辞职?”数月来,我已经被无数人问过。但坦率说,我还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或许,只是内心深处那股遏制不住的冲动,终于让我跨出了这一步。
其实我从来不是个“敢想敢干”的人,甚至还有些优柔寡断。但这一次辞职我非常坚决果断、毅然决然。辞职到现在四个多月,我觉得自己是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先自我介绍,我来自浙江东部的小村庄,因为高考到了上海读大学,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市级机关做公务员。也因此,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家族孩子的榜样。
可是在机关工作的7年里,我渐渐从最初父母的荣耀、自我的荣光,变成碌碌无为的平庸与麻木,再到自我的质疑与反省。“离开这里,到外面闯一闯”,这个声音已经在我脑子里响了三年。
但莫名的恐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让我不断地自我安慰、自我麻痹,把念想强压在心底。但三个月前的一场饭局,让所有的情绪都爆发了。
2013年8月的一天,分别十周年的本科同学聚会。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再次相见分外亲切,聊往事、叙友谊,其乐融融。十年间,很多同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饭桌上意气风发、谈笑风生。
他们中有的已经做到了投行高管,有的成了大型企业的法务主管,还有外资所的知名律师、投资公司的资深研究员……谈到买房,看的都是600万以上的级别。提起股票,账户里至少7位数;聊起子女,很多读的是私立学校,接下来还准备要二胎……
饭席上依旧热闹、话题不断,但我望着眼前这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阵阵凉意。在读书的时候,我一直担任学生干部,还是班里的团支书,是本科班级为数不多上研究生的。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但这一切的一切,在今天看起来却是多么地不值一提。
当年,听从父母的意愿,放弃了公司、律所等看起来没有那么“铁饭碗”的机会,进入了公务员队伍。碌碌无为过7年,都不知道留下了什么。收入7年没涨,职级7年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而人生却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觉到自己是loser。
是自己不努力?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无故请假,公休经常到年底作废,加班总是主动争取。刚入职那几年,三顿都吃饭在食堂,真是把单位当成家。然而即便如此,又能怎样?
在市级大机关的小部门,从来就不缺人,高学历、肯吃苦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的是机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是年轻的70后。所谓的发展空间,小到让人绝望。
是自己没能力?考虑到部门工作的局限,我干中学、学中干,积极准备,参加各类选调,证券监管、国资管理等部门的笔试都通过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成功转岗。
买房结婚后,生活压力陡增,职业收入增长无望,于是我将目光转向股票投资。我把大量业余时间投入到股票研究,一路坎坷但仍然坚持,取得了一点成绩并考取了多张证券方面的职业证书,一心想跳槽做专业的证券分析师。但深入了解行业之后发现,已经年龄太大不合适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入机关时,我也曾朝气蓬勃,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也想奋力而为,干出一番事业。可机关就那么点事,不是收文就是发文,几乎所有工作都是通过文字体现。官样文章不管你写得如何,各级领导总要修改一下,以体现他的水平高你一等。
天天写、年年写,解决问题就靠写。写了那么多文件、讲话,无一不是“领导重视”“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取得胜利”。可到最后,还是这样子。文章能改变什么?这种工作,一年下来就疲了,案牍而已,有什么成就可言。机关待得越长,梦想越远,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这些年每每看到公务员考试大军,我难免心生感慨:公务员真的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里钻;城里的人,却因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心生去意,中途离场。
尤其是80后公务员这个群体,他们普遍自我意识强烈,非常想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不甘心做配角,默默无闻虚度人生。但现实却是,六七年过去了,只有极个别同龄人年轻有为、善于沟通得到了提拔;也有些人能力平庸,但踏实工作,一心等待提拔;只有少数人决然离开,更多的人留下来消耗生命。
都说三十而立。现在的我,有家庭、有子女,压力很大、但前途黯淡,梦想渐行渐远。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内心突然无比坚定:不破不立,如果什么都不去改变,不去努力,那永远只能是空想。
当然,我还是要“盘点”一下,在机关蹉跎了7年,自己还剩下些什么?出去,还有没有资本?我想,自己毕竟还拥有一个很不错的学历,以及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有始终不变的对学习钻研的热情、吃苦能干事的决心。
于是我豁然开朗。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离开这里,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从决定到辞职只是一周的时间,期间领导震惊挽留,父母很不理解,但妻子却非常支持我。如今四个月过去了,在新的岗位上我又变成了一个新丁,许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但每天都要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东西,为自己奋斗、为理想奋斗,这让我无比欣喜,内心也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还记得我离开的时候,有个年轻的同事曾悲哀地对我说:“公务员像极了温水中的青蛙,慢慢不知不觉被煮熟了,如果当年直接扔热水里头也就跳出来了。被短暂的安逸消磨了奋斗的勇气,最后成为机关里那些碌碌无为人中的一员。”是临别赠语,亦是自语。
其实,很多80后公务员都有这样的心声:也许在另外的舞台上,我可以舞得更好。
最近,听说底层公务员收入又少了一些,工作要求反而更高,青年公务员辞职的暗流在涌动。一切,也许只是开始。
■ 事实+
公务员更像是一座“围城”
近期各种网络热帖和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基层公务员”这一群体生存和工作状态的关注。有“5年工龄的公务员月工资不到5000元在北京生活是否太难”的吐槽,也有“每天擦桌子证明自己还活着”的哀鸣。的确,大学生进入公务员队伍,一般情况下,第一年是办事员,次年定为科员。在乡镇工作的话,如果不能进入领导干部序列(比如成为乡镇党委委员或副镇长),或许退休的时候可以定为副主任科员,但更大的可能是直到退休仍是科员。一辈子的科员,就是乡镇大多数干部的现实和无奈;一辈子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职务,就是县(市、区)机关大多数公务员的命运;一辈子的副处及以下职务的公务员,就是市(州、旗)机关大多数公务员的归宿。
去年11月,一名六旬网友“说实话难啊”在人民网发表文章《写给基层公务员们的一封信》,直言“基层公务员对生活期望值不要太高”。文章先指出基层公务员的不如意之处。“不能不承认,官场中也存在“贫富不均”。因为现在的分配制度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照职务分配,职务越高薪酬越高,地区越发达薪酬越高。因此,有职务的与没有职务的不一样,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薪酬不一样,基层公务员与高级别的公务员薪酬也不一样。这就形成了官场中的苦乐不均。”但从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公务员仍享有“官场特权”,认为基层公务员仍旧是幸福的,比如享受着高工资人群不具备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俯下身就知自己是幸运儿”。
全国妇联发布的《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40%的受访女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是公务员,在女性择偶行业选择上名列第一。中国社工协会婚姻家庭部顾问邱少波认为,“男找教师,女找公务员”反映了现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新的社会压力环境促使人们在婚恋选择取向时,作出尽可能让自己将来的压力减少的有利选择。
面对每年的公务员招考热潮,有人感慨,公务员更像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有诸多不满意之处,而城外的人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里钻。中国周刊的一篇报道称,考公务员改变了中国的年轻人。(腾讯新闻综合中国周刊、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报道)
第四篇:80后公务员辞职自述:收入7年没涨 能力是听话
80后公务员辞职自述:收入7年没涨 能力是听话
近日《上海观察》连续刊发了《公务员: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等系列文章,反响强烈。一位曾在本市市级机关工作的80后公务员,看完后给我们发来了这篇文章,谈谈他辞职的心路历程。
“你为什么要辞职?”数月来,我已经被无数人问过。但坦率说,我还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或许,只是内心深处那股遏制不住的冲动,终于让我跨出了这一步。
其实我从来不是个“敢想敢干”的人,甚至还有些优柔寡断。但这一次辞职我非常坚决果断、毅然决然。辞职到现在四个多月,我觉得自己是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先自我介绍,我来自浙江东部的小村庄,因为高考到了上海读大学,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市级机关做公务员。也因此,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家族孩子的榜样。
可是在机关工作的7年里,我渐渐从最初父母的荣耀、自我的荣光,变成碌碌无为的平庸与麻木,再到自我的质疑与反省。“离开这里,到外面闯一闯”,这个声音已经在我脑子里响了三年。
但莫名的恐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让我不断地自我安慰、自我麻痹,把念想强压在心底。但三个月前的一场饭局,让所有的情绪都爆发了。
2013年8月的一天,分别十周年的本科同学聚会。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再次相见分外亲切,聊往事、叙友谊,其乐融融。十年间,很多同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饭桌上意气风发、谈笑风生。
他们中有的已经做到了投行高管,有的成了大型企业的法务主管,还有外资所的知名律师、投资公司的资深研究员……谈到买房,看的都是600万以上的级别。提起股票,账户里至少7位数;聊起子女,很多读的是私立学校,接下来还准备要二胎……
饭席上依旧热闹、话题不断,但我望着眼前这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阵阵凉意。在读书的时候,我一直担任学生干部,还是班里的团支书,是本科班级为数不多上研究生的。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但这一切的一切,在今天看起来却是多么地不值一提。
当年,听从父母的意愿,放弃了公司、律所等看起来没有那么“铁饭碗”的机会,进入了公务员队伍。碌碌无为过7年,都不知道留下了什么。收入7年没涨,职级7年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而人生却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觉到自己是loser。
是自己不努力?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无故请假,公休经常到年底作废,加班总是主动争取。刚入职那几年,三顿都吃饭在食堂,真是把单位当成家。然而即便如此,又能怎样?
在市级大机关的小部门,从来就不缺人,高学历、肯吃苦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的是机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是年轻的70后。所谓的发展空间,小到让人绝望。
是自己没能力?考虑到部门工作的局限,我干中学、学中干,积极准备,参加各类选调,证券监管、国资管理等部门的笔试都通过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成功转岗。
买房结婚后,生活压力陡增,职业收入增长无望,于是我将目光转向股票投资。我把大量业余时间投入到股票研究,一路坎坷但仍然坚持,取得了一点成绩并考取了多张证券方面的职业证书,一心想跳槽做专业的证券分析师。但深入了解行业之后发现,已经年龄太大不合适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入机关时,我也曾朝气蓬勃,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也想奋力而为,干出一番事业。可机关就那么点事,不是收文就是发文,几乎所有工作都是通过文字体现。官样文章不管你写得如何,各级领导总要修改一下,以体现他的水平高你一等。天天写、年年写,解决问题就靠写。写了那么多文件、讲话,无一不是“领导重视”“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取得胜利”。可到最后,还是这样子。文章能改变什么?这种工作,一年下来就疲了,案牍而已,有什么成就可言。机关待得越长,梦想越远,这就是残酷的现实。这些年每每看到公务员考试大军,我难免心生感慨:公务员真的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里钻;城里的人,却因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心生去意,中途离场。尤其是80后公务员这个群体,他们普遍自我意识强烈,非常想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不甘心做配角,默默无闻虚度人生。但现实却是,六七年过去了,只有极个别同龄人年轻有为、善于沟通得到了提拔;也有些人能力平庸,但踏实工作,一心等待提拔;只有少数人决然离开,更多的人留下来消耗生命。
都说三十而立。现在的我,有家庭、有子女,压力很大、但前途黯淡,梦想渐行渐远。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内心突然无比坚定:不破不立,如果什么都不去改变,不去努力,那永远只能是空想。
当然,我还是要“盘点”一下,在机关蹉跎了7年,自己还剩下些什么?出去,还有没有资本?我想,自己毕竟还拥有一个很不错的学历,以及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有始终不变的对学习钻研的热情、吃苦能干事的决心。
于是我豁然开朗。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离开这里,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从决定到辞职只是一周的时间,期间领导震惊挽留,父母很不理解,但妻子却非常支持我。如今四个月过去了,在新的岗位上我又变成了一个新丁,许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但每天都要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东西,为自己奋斗、为理想奋斗,这让我无比欣喜,内心也充满了激
情与力量。
还记得我离开的时候,有个年轻的同事曾悲哀地对我说:“公务员像极了温水中的青蛙,慢慢不知不觉被煮熟了,如果当年直接扔热水里头也就跳出来了。被短暂的安逸消磨了奋斗的勇气,最后成为机关里那些碌碌无为人中的一员。”是临别赠语,亦是自语。
其实,很多80后公务员都有这样的心声:也许在另外的舞台上,我可以舞得更好。
最近,听说底层公务员收入又少了一些,工作要求反而更高,青年公务员辞职的暗流在涌动。一切,也许只是开始。
■ 事实+
公务员更像是一座“围城”
近期各种网络热帖和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基层公务员”这一群体生存和工作状态的关注。有“5年工龄的公务员月工资不到5000元在北京生活是否太难”的吐槽,也有“每天擦桌子证明自己还活着”的哀鸣。的确,大学生进入公务员队伍,一般情况下,第一年是办事员,次年定为科员。在乡镇工作的话,如果不能进入领导干部序列(比如成为乡镇党委委员或副镇长),或许退休的时候可以定为副主任科员,但更大的可能是直到退休仍是科员。一辈子的科员,就是乡镇大多数干部的现实和无奈;一辈子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职务,就是县(市、区)机关大多数公务员的命运;一辈子的副处及以下职务的公务员,就是市(州、旗)机关大多数公务员的归宿。去年11月,一名六旬网友“说实话难啊”在人民网发表文章《写给基层公务员们的一封信》,直言“基层公务员对生活期望值不要太高”。文章先指出基层公务员的不如意之处。“不能不承认,官场中也存在“贫富不均”。因为现在的分配制度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照职务分配,职务越高薪酬越高,地区越发达薪酬越高。因此,有职务的与没有职务的不一样,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薪酬不一样,基层公务员与高级别的公务员薪酬也不一样。这就形成了官场中的苦乐不均。”但从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公务员仍享有“官场特权”,认为基层公务员仍旧是幸福的,比如享受着高工资人群不具备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俯下身就知自己是幸运儿”。全国妇联发布的《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40%的受访女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是公务员,在女性择偶行业选择上名列第一。中国社工协会婚姻家庭部顾问邱少波认为,“男找教师,女找公务员”反映了现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新的社会压力环境促使人们在婚恋选择取向时,作出尽可能让自己将来的压力减少的有利选择。
面对每年的公务员招考热潮,有人感慨,公务员更像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有诸多不满意之处,而城外的人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里钻。中国周刊的一篇报道称,考公务员改变了中国的年轻人。
哈尔滨律师:http:///haerbin
第五篇:解读“80后公务员辞职”——围城
解读“80后公务员辞职”——围城
日前,广东有公务员开始辞职,上海80后公务员辞职又成为舆论热点:收入7年没涨,能力是听话写报告。近来在中央八项规定严格规定之下,有人叹曰:为官不易。80后公务员辞职,其实和八项规定没有关联,但是在当前大背景下,这个辞职宣言无疑会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公务员职业的本质,尤其在国考热得发烫的今日。
读而优则仕,商而优则仕,士农工商„„公务员的职业魅力源自传统社会分层模式。年轻人之所以蜂拥国考,看到的无外乎是稳定、尚可的待遇和社会保障。还有为数不少的人目标定位在仕途上升,并对升官抱有隐约的财富幻想。社会思维中“当官即可发财”的观念源于两点。一是对历史官场的错位描述。如民间文化中盛传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二是当今个别贪官囤积的巨额金钱让人误以为身在官场,就会财源滚滚。
其实,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选择性的误解,公务员和财富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天涯与海角。皇皇二十四史中所载,贪官污吏纵然不少,但更多的还是清正方直、为民为国的清官正官义官。两汉、盛唐时期自不必言,英明帝王和赤子忠臣同声相和,造就华夏文明的巍峨巅峰。即使到魏晋乱世、积弱之宋,依然有忠义之士破昏乱迷津、扶危局而不倒。历史上的贪官污吏,要么仕途中断,要么批刑受戮,善终完退者并不多见。所以民间只见贪官人前得意,却刻意忽略这个群体的终极结局,只用小农思维来揆度公务员的职业伦理,未免有南辕北辙的失落。
历史长河,千古一理。任何时代,权力寻租终非正途,必有落败之日。古有谏议诤臣,今有反腐之策,如财产登记制度,如反腐体系的完善,若执行到位,均可让那些灰色地带曝于明世。所以公务员这个职业只不过是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个人理想,和财富的界限泾渭分明,想获得财富,可以离开这个领域,别有光明坦途。
80后辞职公务员对职场文化的“控诉”会得到一些共振,这说明一些人对公务员工作未必有正确而清晰的认识。公务员群体的职场文化脱胎于传统文化,其精髓既有儒家的克己复礼,也含有道家的无为无不为。慎言慎行、中庸保守为基本原则,凡事讲究微言大义,这是传统文化高度凝练的一个映射。我们既接受平等、开放、进取的现代思想,也必然传承谦和、容忍、圆融的处世经验,官场文化是这种中庸之道的集大成之地,这是农业社会的一大文明特征,很难说哪种文化更先进。承平年代的社会演进必然是渐进式发展,不可能像商场那样波诡云谲,纵横摇荡。这就注定政府工作也是稳中求变,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也。一些年轻人难以与这种文化兼容,因而萌生退意不足为奇。
当然,还有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官多为患”也是当今一大弊端,一个省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个厅级干部,一个县几十个县级干部,有的县仅副县长就有十一名,古今中外都不多见。尽管现代社会人口增加,社会职能复杂,但官员数量的膨胀已远超过应有比率。超编的公务员队伍势必稀释晋升机会,乃至让工作变得毫无挑战可言。人浮于事的结果就如这位80后所说:公务员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里钻;城里的人,却因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心生去意中途离场。
任何职业都符合市场规律,公务员也不例外。公务员队伍扩编,势必耗费国家财政,当众人纷至之时,也是这个职业衰落的开始。典型如宋朝,冗官冗员充斥公务员队伍,虽有历史上最完备的文官制度,依然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虚弱的帝国。到宋神宗熙宁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开支,均为5060万,国库完全空虚。由于吏治腐败和人才政策的失误,使宋王朝积弱难返,一代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
据说西方社会,一流人才经商,二流人才从政。事实未必如此,但其隐意是说,众生平等。部分公务员辞职并不是坏事。这说明公务员的普通职业属性在回归,附着其上的利益、寻租空间正在被压缩,某些目的不纯的公务员再无机可乘。一些有想法的则接受不了拥挤的队伍和狭窄的机会空间,到更广阔的的空间,可能会便于发挥个人潜能,成就一番事业。对于提高人才利用效率,解放生产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