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时间:2019-05-15 15:2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第一篇: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碧霞元君信仰的特点--儒释道“三教合一”

“碧霞元君”是道教女神,似无疑问。泰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碧霞祠、玉皇庙、东岳庙、王母祠、元始天尊庙等道观密布,占据了岱顶和主要道路两侧。但泰山自古为儒、释、道三教繁盛之区,绝非道教一家独有。自山麓以下有不少佛教寺院,如灵岩寺、玉泉寺、普照寺、法华寺、资佛寺等。道、佛两家,一家山上,一家山下,在泰山倒也能长期共处,相安无事。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探究,同样也会发现,身为道教尊神的泰山娘娘身上也有着诸多的“佛性”。在某种程度上泰山娘娘与另一位在民间有着重大影响的佛家偶像观音菩萨竟有着惊人的相似,简直是观音菩萨的“翻版”。

其一,同为女性。在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最低,受压迫也最深,所以神道也最容易受到女性的尊重和爱戴。观音菩萨在佛教中原为男性,进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国情渐渐改头换面,到唐朝时便以女性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而道教中的泰山主神原本也是男性神东岳大帝,到了北宋真宗时才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清时期元君信仰逐渐兴盛起来并超过了东岳大帝,泰山娘娘才成为名副其实的泰山女神。泰山女神的“制造”是否有“盗版”之嫌,尚难定论。但从泰山娘娘信仰产生和兴盛的时间上来说,确实要晚于观音菩萨。

其二,同样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其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被看作是“大慈大悲”的救世主。她神通广大,能使不孕者生子,盲人复明,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这与泰山娘娘的司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三,同为慈爱、热情、正义、平等、公正和希望的象征。观音菩萨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世俗群众有苦有难时希望她援福解脱,就是个人或家庭有什么愿望或烦恼时,都会到观音神像前祷告,求菩萨及时暗中帮助。而到泰山娘娘神像前烧香叩拜的民众中,不少是为了祛病防疾,有为本人祈求祛病者,也有为亲戚朋友、父母儿女祈求祛病者。人们相信泰山娘娘的灵验,会给他们带来福佑。

这诸多的相似并非巧合,自唐宋以来出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潮流。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主张三教合一,三教同源,尤其是大量地援引、融摄佛教思想,并仿照佛教的丛林制度建立了全真道十方丛林制度,它的首领如方丈、监院、都管等名目都是从佛教那里学来的。“身”在全真派道观里的泰山娘娘恐怕也难以“洁身自好”,为了寺院的香火,向佛教中的“实力派”观音大学士学点“感召信众”的功夫是自然的事情。时间长了,泰山娘娘“法力”大增,也能名震四海,灵验九州。其影响甚至超过了那些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道教显尊,如玉皇大帝、东岳大帝之流。也许因为泰山娘娘的“佛性”太多,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泰山娘娘乃观世音的化身。这在清人韩锡胙的《元君记》中有记载:“近世佞佛者云:观世音为千百亿化身,在南海为海神天后,封碧霞元君,在北为泰山玉女,亦封碧霞元君,皆一人也。”

泰山之阳的邹(邹城)、鲁(曲阜)是儒家文化的摇篮。清代还在泰山建了孔子庙。孔子的思想及其儒家精神也对泰山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庸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中庸,即中正,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表现在思想行为上则是沉稳、厚重、圆熟老到、“稳如泰山”。而泰山娘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恰好体现了中庸、稳重。她对任何人,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布衣平民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她通晓古今事理,遍查人间善恶,所以泰山一带的人们称她为“老奶奶”,拜“泰山老奶奶”似乎是祈求老一辈的指点和恩赐。

第二篇:“包容性”领导干部

“包容性”领导干部

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多次提出了“包容性增长”一词,不禁令笔者眼前一亮,何谓“包容性”?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大度、无所不包之意。包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包容是一种境界,它需要博爱的心、宽广的胸襟,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包容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精神的凝聚,一种善良的结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淀。

联想到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是同样需要这种“包容性”吗?当前,少数领导干部的知识面狭窄,只知道掌握自己“责任田”内的知识,只知道研究自己圈内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圈外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常识,竟一问三不知;在人才使用方面,只抓高端人才、全能人才,对于基层人才、乡土人才则少有问津;面对创新,态度过于谨慎,容不得丁点失误,非得等到反复科学论证、万事俱备之时才去实施,到那时,机会早已逝去。所以,新形势下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包容性”。

要包容“知识”,做“复合型”干部。领导干部按责分职,按职学习,对于自身业务之内的知识做到精通、活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将其作为知识面狭窄的托词。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每一项工作都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领导干部如果不屑去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就会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导致工作中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因此,新时期优秀领导干部应该在精通本职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自己的知识“荒地”,延伸自己的接触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自身的工作视野,才能在工作中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包容“人才”,保证人尽其才。充分挖掘人才的本领,并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去发挥才能,这是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在人才使用上,领导干部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抱着求全责备的心态,而是要做一名善识人才的“伯乐”。有的人才基层工作能力强,善于与群众沟通,具备一定的农村种植、养殖知识,我们就让他们到基层建功立业;有的人才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水平高,我们就让他去“高端”部门施展才华;有的人才性格偏于内向,但见解独到、文字水平高,我们就让他做有关理论研究的工作;有的人才应变能力强、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高,我们就让他到应急、窗口部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百花齐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会充满活力。

要包容“失误”,勇于开拓创新。创新就会有风险,甚至会导致失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毋庸臵疑的。但是,创新失误带来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领导干部应该抱有一颗包容的心态对待创新,不能因为偶尔的失败而丢掉创新的勇气,出现错误并不可怕,至少我们可以

从中知道不足,知道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特别是对待下属,不能因噎废食,应该鼓励创新,一旦出现失误,不能将他们“一棍子打死”,“打入冷宫”,应该不断地进行鼓励,帮助其寻找问题的症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第三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地缘位置——外部相对封闭,腹地相当辽阔

中国处于东亚地区,东邻海,北部、西部有草原高山戈壁等天然屏障阻隔,这形成了中国外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腹地辽阔、气候适宜,具有较优越的农耕生产环境,让华夏民族得以长期繁衍生息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同时中华大地的广阔领域造就了显著的地区差异,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性、封闭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补性、脆弱性和顽强性的特点。中国文化长期地延续和包容,不仅与传统农业—宗法社会的顽强延续力有关,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所形成的隔离机制也有关。农业生产形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中国文化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文化。“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长期习惯于‘顺天’,特别是和规律性的四季气候,昼夜寒暑,风调雨顺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在人们的观念中留有深刻的印痕,使人们对天、地、自然怀有和产生亲切的情感和观念。”(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正是这种地理环境使人们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要求与“天”人和而为一体的朴素愿望。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对中国和文化、包容性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宇宙观。“其他文明的宇宙观强调宇宙是由各自独立部分凑合而成,中国的宇宙观强调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及和谐的存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人认为宇宙万物从终极去看原始不可分的,而西方思想则出处看作对立的。中国人的思想总是趋向于和,按照阴阳观的逻辑推理:两个真的或好的事物,其存在便意味着相互有别又相互依赖和不足;两个不相容的事物,仍是相互补足和依赖的。这种大和思想使中国对外来文化更多的注重包容吸收,而不是排斥和取消对立。例如龙和凤本是不存在的,它们的形象实际上是吸收多钟动物形象(图腾)而虚构出来的,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各个部落都能够接受新的图腾。

民族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奠定了文化包容性的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以华夏民族为核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因战争、地域变动以及人口迁徙而引起的民族融合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样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这表现在对境外文化的消化和同化上: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虽然其在军事上占上风,甚至多次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元、清);但在文化上面,却多次自觉不自觉地被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先进中原文化所同化。在与先进的中原文化接触的过程,不仅没有中断中原文化,反而几乎都发生了由氏族社会像封建社会的过渡。军事征服的结果,不是使被征服者的文化中断或毁灭,而是使征服者的文化改变和皈依。因此,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后,都被中国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和融合力而逐步汉化和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外族的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佛教文化等,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中国氏的佛教——禅宗:公元1世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取代中国文化,并没有撼动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佛教传输的结果是,一部分变成中国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宗教——三教合一

以儒家思想(应视为一种准宗教)为主体,其他宗教为补充的意识形态结构;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中国人在信仰方面没有强烈的身份意识:“儒教从来没有专任的神职人员。在东亚外,教会对教义的解释和教徒对教义的信奉都是绝对的。在中国文化中没有这种情形。尽管皇帝一次次下诏书,但是在古代中国不存在强行实行的系统机制。甚至没有强制别人的概念。在现实中,任何学者可以信奉任何一派的儒学,(或者相信道家、佛家或诸多学说的折衷)。他们相信自己选择的教义和皇帝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一个中国人在其一生中能够始而是儒家信徒,继而是佛教徒,终而是道教徒,或者干脆同时三者。中国人进什么寺庙,请什么样的教职人员来主持什么样的仪式,往往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并不管所进的寺庙和所请的教职人员是否属于自己所主要信奉的宗教。在帝制时代后期,三种主要宗教甚至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局面。由耶稣会新近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也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似乎还表现了某种与中国宗教的相容性。徐光启、李之藻之类的高级儒士不仅领先入教成为虔诚的教徒,而且在发生“教难”时还能在不损害自己儒家信念的同时,挺身而出保护传教士。因此说中国人有一种随和的宗教态度。

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有着重要的差别,这又归因于农业传统和非航海或蓄牧传统的差异。在这两种传统中,人类概念的形成与日常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放牧牛羊,多少以干预者的身份出现,这就使得人们心目中的上帝有积极、能动的形象。而从事农业,人的活动则显得相对被动。人必须遵循季节、气候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多方面的规律,因此中国人的天“只按一种间接的方式活动,它的行动是沉默的,难以察觉的和连续不断的,”04此即荀子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天何言哉?”

儒释道三家,不是有你无我、互相排斥、水火不容,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这主要归因于儒教的包容性和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给了佛道充分的发展空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周易大传》)“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孔子—— 在诸子百家时期,儒家在初创之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闹得不欢而散。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孔子正视文化差别,主张用先进的华夏文化消除差别,实现华夷一统。

第四篇: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思想指的是传统上中国内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一拥护中华文化的意识型态,其亦包含了对待异族、异国的态度和思想。中华文化和思想具有最高的价值,不承认汉民族以外的异族的独自文化的价值,“化外之民”是教化的对象。也被称为“华夷思想”。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但由于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并且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普遍认为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由于历史上越南、琉球和朝鲜半岛曾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并长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上的越南、琉球和朝鲜的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但由于二十世纪越南和朝鲜废除了汉字教育和汉语教学,所以今日的越南和朝鲜半岛和中华文化已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琉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已被日本长期殖民统治,其文化和中华文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区别;另外中华文化亦被日本部分人民尊称为“日本文化之母”,所以日本文化有选择的继承了中华文化,虽然在日本文化中能寻找到部分中国文化的影子,但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已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日本的崛起导致二者更大的疏远,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日本土著文化的杂交体!此外中华文化还影响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例如东南亚国家等),并通过华人世界影响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庄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主要可分为几个地区: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的黄河流域;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苏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广东、广西一带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封建制度崩溃,诸侯们互相讨伐。中国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那时期产生的各学术,总称为诸子百家。

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最初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等古典中。根据学者袁珂的分类,现在的中国神话可分为“神话”、“传说”和“仙话”三种,而在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封神演义》、《西游记》及《聊斋志异》等。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和凤,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具有权威的象征。龙是一种在中国传说中虚构的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被现代中国人称之为汉服的服饰从三皇五帝到明代千年岁月中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服饰,明朝末年清朝满族统治者进入关内后,通过剃发易服的方式强制汉族人民身穿满族服饰,使得中原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一度中断。当前可以看到的中华服饰主要有:汉服和各少数民族服装等

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越南、朝鲜半岛、琉球和新加坡等地,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地保留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华人世界。通常日本学者也会把自己包括在“汉字文化圈”内,但也有部分日本人觉得自己是西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员。汉字

汉字不仅在华人地区中存在,也被日本、韩国、越南等非华人国家使用,是传承中华文化主要载体。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山东省泰安市发现“大汶口陶符”距今约6000年,已是汉字诞生的雏形,比殷墟甲骨文要早2000多年。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秦国的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分化的历史。

小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让文字记载更为准确精密。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今天人们书写方式有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现代中国大陆进行简化字改革,如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两种主要书写系统。

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虽然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沿袭中国1300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才真正废除,地方科举考试才真正停止。但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变革,有意无意间从思想体系上动摇了满清皇权的根基,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为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为满清王朝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如今大陆地区主要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台湾地区则是以学力测验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虽然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文化亦逐渐扩散至东南亚诸国,与其他同样持有中华文化的不同地区民族共同发展。所以虽然中华文化包含汉文化本身,且使用汉字记载传承思想,但中华文化的范畴大于汉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亦包含满族、藏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

总而言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第五篇:中华文化

2011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

2011年12月15日

来源:凤凰网

12月14日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协办,深圳东部华侨城有限公司承办的“2011中华文化促进人物”颁授典礼在深圳东部华侨城举行。苏叔阳、樊锦诗、九把刀等11位活跃在华人圈内的文化精英获颁“2011中华文化人物”殊荣。

“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一致的文化称谓、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应对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文化主张。

作为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领域的人物表彰活动,“中华文化人物”自2009年12月启动,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高端文化品牌,每年举办一次。

“中华文化人物”以专家委员会推选的方式向华人圈内的文化精英致敬,体现中国社会的文化关注。继前两届颁授典礼在南京成功举办之后,今年此项活动首度携手深圳,与鹏城人民一起向本华人文化圈翘楚致敬。

今年,组委会继续推选出11位文化人物,颁授“2011中华文化人物”称号。他们是——

1、以新作《中国读本》、《西藏读本》向中外读者讲述中华文明,并获巨大成功的作家苏叔阳;

2、被誉为“敦煌女儿”,在大漠深处坚守半个世纪的敦煌学者樊锦诗;

3、跑遍山乡,投身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土家族民间文艺家田发刚;

4、历时十九年,每月走破一双鞋,忠诚守护西藏古格王朝遗址十九年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普布曲桑;

5、为澳门电影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电影人、澳门蔡氏兄弟影业公司董事总经理、澳门电影协会会长、戏剧家蔡安安;

6、捉刀有力道,被誉为“网络文学经典制造机”,并以“三无”电影创造奇迹的台湾作家、电影导演九把刀;

7、被百姓称为“拼命三郎”,大手笔创造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与全面发展“大同模式”的国家公务员耿彦波;

8、以“出人、出戏、出效益”创造“杭越现象”的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

9、以《天下第一楼》誉满天下,成功实践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香港女剧作家何冀平;

10、深受听众喜爱,在唱法上大胆探索,兼容并蓄,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被外媒赞为“东方布莱曼”的歌唱家谭晶;

11、以大唐西市,开创我国首个民办遗址类博物馆的企业家吕建中。

再有一个月,去年曾获得“中华文化人物”称号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即将107岁。当获悉今年即将评颁“2011中华文化人物”时,周老挥笔写下祝词:人类文化的发展道路,就是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科学道路。

“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15日南京落幕

2010年12月16日 09:56 凤凰网专稿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2条 中华文化五千年,人文智慧耀东方。12月15日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凤凰卫视主办,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雨润集团协办的“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凤凰卫视沈星、尉迟琳嘉主持。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许嘉璐,原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中华文化促进会顾问,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等出席颁授典礼,并向获颁人士颁发了荣誉状及纪念品“人文杯”。

官方网站凤凰网、龙虎网、南京电视台在现场进行直播,凤凰卫视中文台将于12月18日(周六)《皇牌大放送》中播出颁授典礼盛况。

华人文化翘楚再聚金陵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化”,是全球华人一致的文化称谓、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而海内外中华儿女也用自己的才智敏思为“中华文化”赋予了更加深厚和瑰丽的内涵。

作为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界领域的人物进行表彰的活动,“中华文化人物”自2009年12月启动,以专家委员会推选的方式向华人圈内的文化精英致敬,体现中国社会的文化关注。“中华文化人物”的评选对象包括中国内地公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也包括热忱弘扬中华文化的外国人;评选的范围着重于精神文明领域,如社会科学各部门之研究与著述方面,文化艺术各门类之创作与评论方面,传统的与新兴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方面;以及不同民族、地域之间,海内外的文化交流方面;在人物评选标准上除总体表现外,还侧重于本的杰出贡献与影响,侧重于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产生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继上届颁授典礼在南京成功举办之后,今年此项活动再次在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拉开帷幕。

周有光、余隆、朱哲琴等获提名

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高端文化品牌,“中华文化人物”评颁每年举办一次。在2009年首届颁授典礼的现场,星云大师、宋祖英、冯骥才、海岩、裴艳玲、段先念、王中军、**、孙立军、热合曼·阿木提、无锡灵山梵宫设计团队曾登上舞台。93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虽未能亲临,也与前述各位一起被授予该“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今年,组委会推选出11位文化人物,颁授“2010中华文化人物”称号。1.周有光:世纪老人最受瞩目

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以及文字改革等诸多领域均有杰出贡献的著名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无疑是全场最受瞩目的重量级“文化人物”。2010年,周有光先生集结晚年作品出版《朝闻道集》,受到读者热烈追捧。

周有光先生已105岁,因年事已高不能亲临现场,风趣的周老通过电视短片发表了感言:“我没做什么重要的事情,获奖是鼓励我做更多的事情,我今年105岁,我想我活到106岁还是有可能的,我还会继续工作、继续写大家喜欢的文章!”《朝闻道集》策划人张森根教授代周老受领荣誉状,并透露还有二十多天周老即将迎来106岁生日,现场2000余位观众用最热烈的掌声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生日祝福。

2.余隆:把少数民族音乐带向世界

用十年时间将中国爱乐乐团打造成国际“十大最具影响力乐团”,推广中国音乐文化作出卓著成绩的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余隆。

十年前余隆带领中国交响乐队走向世界,十年后的2010年,余隆又促成中国爱乐乐团与五彩呼伦贝尔儿童乐团在上海世博会上的完美演出,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带向世界。正在澳门演出的余隆未能出席颁授典礼,中国爱乐乐团副团长李南和五彩呼伦贝尔儿童乐团的小歌手为他代领。

3.张丽玲:大奖永远不会蒙尘

拍摄了《含泪活着》、《大爱无声》等电视作品,积极促动中日文化交流的电视艺术家、日本大富电视台社长张丽玲。

张丽玲表示:“我愿意代表在海外默默无闻守护、继承、传播中华文明的人们领这个奖。我在日本20多年,能够深刻感受到海外华人与当地文化碰撞交流的同时,为传播中华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我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个奖在我们手里永远不会蒙上灰尘,它一定会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

4.金一南:文化越来越坚强

历时十五年潜心研究和深度挖掘、写下200多万字读书笔记创作长篇巨著《苦难辉煌》,第一次用战略思维在国际背景下解读中共早期历史震撼了无数读者的作家金一南少将。

金一南少将表示:“一个民族的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历尽苦难,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次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的长城。只要从事文化促进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文化才能越来越坚强。”

5.郑云峰:感恩母亲河与三峡移民

二十余年为中华民族母亲河拍摄20多万幅历史图像资料、八载春秋踏遍峡江两岸抢救性拍摄三峡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摄影家郑云峰。

郑云峰从书法家尉天池手中接过荣誉状,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母亲河与三峡移民。已经年近七十岁的郑云峰一度热泪盈眶:“感谢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感恩三峡移民。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这就是三峡人。”

6.孙玉龙:敦煌文化博大精深

悉心保护敦煌艺术,倾力打造敦煌名城,推动敦煌本土演艺及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并在2010年筹备创立了“敦煌文化促进会”的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孙玉龙。

孙玉龙表示:“敦煌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季羡林先生认为世界四大文明完美交汇的地方就是敦煌。这个奖属于敦煌,也属于勤劳、质朴、可爱的敦煌人民。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市委书记,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希望关注敦煌的人越来越多。”

7.何镜堂:中国馆之父感言“这一生值得”

带领设计团队孕育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被亲切称呼为“中国馆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何镜堂院士将荣誉归功于好的时代和好的团队,“很多不认识我的人都和我说起对中国馆的喜爱,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自信,这一生值得了!我会带领我的团队创作更多带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建筑。”

8.魏海敏:台湾京剧天后立志“演到不能演”

以演绎京剧梅派经典唱段闻名,又凭《欧兰朵》、《金锁记》、《孟小冬》等新剧目为传统戏曲带来锐意创新的台湾优秀表演艺术家魏海敏。

忙于备战跨年演出的魏海敏,15日一早才从台北赶到南京:“我从10岁进艺校,直到1991年成为梅葆玖老师的第一位入室弟子。在台湾不及大陆(的氛围),我们必须有新的剧目才

能吸引年轻人来了解京剧。中华文化在戏曲中传承得最多,我们应该把京剧和中华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像梅兰芳大师一样演到不能演。”

9.朱哲琴:期待中国创造远播四方

因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演绎而享誉国际,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身份,发起“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系列行动的音乐人朱哲琴。

站在颁授典礼舞台上,朱哲琴依然不忘履行“亲善大使”的职责:“作为„世界看见‟项目发起人,我很希望未来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事业中。希望在未来跟大家一起缔造我们中国的崛起,也期待中国创造在未来远播四方。”颁授典礼上,朱哲琴现场演唱了她最新的歌曲《月出》。

10.陈维亚:荣誉归功团队

在舞蹈教育、舞剧创作和重大仪式编导方面具有突出成就,2010年又以“珠江为舞台,城市做背景”为第16届亚运会缔造了梦幻开闭幕式的编导家陈维亚。

陈维亚刚刚结束了亚运会开闭幕式工作,就转战国家大剧院排演全新舞剧,他通过电视连线受领了“2010中华文化人物”称号。在舞蹈团队成员们的簇拥下,陈维亚从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和表演艺术家田华手中接过荣誉状:“感谢长期以来支持关心我的朋友们,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此刻我想的更多的是我的任何成绩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团队,我一定会做出更大的努力报答关爱我的人们。”

11.王征:敦煌文化保护者再次获颁

面壁九年临摹数百幅龟兹石窟壁画、被誉为“继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之后古代佛教壁画继承者”,2010年在五台山文殊殿绘制《文殊菩萨》令龟兹壁画时隔千年后再度复活的美术家王征。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人物”评颁活动自创办以来的最大的赢家。在“2009年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上,只身守护克孜尔尕哈石窟的热合曼·阿木提,用质朴的语言感动了全球观众。今年,除了大力促进敦煌文化的孙玉龙,矢志不渝保护和传承龟兹文化的美术家王征也获颁文化人物称号。

39岁的王征在异常严酷的条件下埋头壁画研究十数年,他在感谢社会对龟兹文化日益关注的同时,也希望龟兹文化早日得到更多人的了解。

缅怀文化大家陨落

在每一颁授文化人物的同时,典礼都特意安排专门环节缅怀本辞世的文化大家。在去年的文化人物舞台上,追思哲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和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即将过去的2010年,美术设计家张仃、漫画家华君武、画家吴冠中和戏剧家黄宗江也相继陨落。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的讲述中,观众以热烈掌声表达了对四位文化大家的敬意与缅怀。

手捧“人文杯”声言大文化

首届颁奖典礼上,雕塑家李向群创作纪念品“孔子杯”引发热议。今年,组委会邀请台湾著名创意设计师石大宇为“2010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设计了“人文杯”。

“人文杯”采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理念,其物状如行走之“人”,以篆书“文”字为造型元素。中华文化人物评颁活动以倡发人文精神为己任,因此今年选择以“人文杯”作为颁赠给本卓越文化人物的纪念品。

13人获称“2009中华文化人物”

2010年01月15日04:58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字号:T|T

“智慧东方——2009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13日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凤凰卫视主办。“中华文化人物”自2009年12月启动,以专家委员会推选的方式向华人圈内的文化精英致敬。

13人出自四大领域

“2009中华文化人物”称号旨在表彰本对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世界文化进步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与影响的优秀人物,主要瞄准社会科学各门类的研究、文化艺术创作与评论,传统新兴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同民族、地区、海内外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等四大领域。

经过组委会一致推选,13位卓越的中国文化人物获颁“2009中华文化人物”称号(见文后列表)。

向季羡林、任继愈致敬

2009年7月11日,中国文化学术界两颗巨星陨落,哲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和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相继辞世。为了缅怀两位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家,当晚的颁授典礼精心设置特别环节,通过视频回顾了两位大家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两位学界大师的追思及敬意,并鼓励后人在大师智慧的照耀下勇敢前行。

文促会常务副主席王石将季老生前的一封书信带到现场,书信的内容让观众再次聆听到季老谆谆教诲:“五四新文化运动距今已经多年,现在世界变了,中国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成熟。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向国人表达自己的主张。”

饶宗颐致谢,星云到场

星云大师是台湾著名的佛学家。2009年3月,第二届佛教论坛在无锡开幕、台北落幕,实现了两岸首次以民间形式跨海联合举办国际性宗教论坛,为两岸文化交流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星云大师亲自莅临当晚的颁授典礼,他说:“80年前,我出生在江苏扬州;72年前,我在南京出家;60年前,我以救护队的名义到台湾;60年后,我84岁,回到这里与各位见面,我感到这是一种缘。我要感谢中国文化孕育我成为一个中国人,感谢扬州的兄弟姐妹,感谢父母的养育,也感谢佛教和世界上所有的有缘人。”

由于年事已高,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未能亲自到场,但他也通过大屏幕向观众问候,感谢授予他这样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

13位“2009中华文化人物”

年届93岁高龄,与钱锺书并称“北钱南饶”的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香港)

倡行人间佛教,对和平事业和两岸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佛教大师星云(台湾)

对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贡献卓越的作家、人文学家冯骥才

以京剧《响九霄》再次赢得观众由衷喝彩的表演艺术家裴艳玲

以小说与电视剧创作著称,并热忱弘扬中华木作文化的作家、收藏家海岩

以“曲江”模式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政府公务员段先念

投资、制作大量深受观众喜爱的国产影视作品,推动企业成为2009年首家上市民营影视企业的出品人王中军

以可贵的社会使命感,关注现实题材创作,并做出特殊贡献的摄影艺术家**

致力于动漫教育、创作和产业发展,并被誉为行业领军人物的动漫艺术家孙立军

矢志发展中华民族歌唱艺术,并在救灾、扶贫、教育等社会公益方面表现优异的歌唱家宋祖英

在荒远、艰困的环境中,忠诚守护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文物安全员热合曼·阿木提

在无锡灵山梵宫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中成功体现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外文化融通的田文之、室内设计师陆嵘及其团队

下载中华文化的包容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柯达的文化“包容性企业文化”

    柯达“包容性文化” 在众多全球500强实施多元化用人浪潮中,柯达、花旗、GE、IBM、欧莱雅、雀巢等各领域的巨头都成为胜者。而柯达却早已不满足于多元化,更抢先迈出了“超多元......

    发展包容性提升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就是从增进人民福祉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减少社会排斥,促进机会平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

    中华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

    中华文化 感想

    第三讲 中庸之德,素位而行有感 对我来说,中庸之德,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因为从小到大,在书本上,语文课上会看到这几个字;但是又很陌生,因为我在上这一节课之前,完全都没有理解这四个......

    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心得体会 最近学校倡导我们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一开始我对这本不起眼的小书不屑一顾,心想:就这么本破书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

    中华文化魅力

    中华文化魅力 活动具有以下环节和规则: 选手抽签决定座位序号。 主持人致开场词 开场:唱歌 1.根据抽签座好,记分员手里有三道小题,听主持人口令答题,15秒时间写出答案,主持人记时......

    弘扬中华文化

    敬爱的党组织: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中华文化征文

    寻梦与期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独特魅力让世人景仰,然而站在新时代的前沿,人们却无端地怀疑传统文化已经落后。 面对这种观点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