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下乡-泸州酒文化实践调研报告
“云锦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泸州酒文化调查报告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云锦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服务队
摘 要
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七月,“三下乡”的钟声在我院已经敲响,为了帮助,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发展观,使我们数信学院同学投身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落实“创先争优”精神。经校团委审核批准,“云锦行”三下乡队伍一行13人来到泸州泸县云锦镇对当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立足实际,队伍进行了针对当地居民以及本地风情的泸州酒文化调查问卷。
关键词
一、泸州酒文化
泸州地处巴蜀,泸州酒的历史,与源远流长巴蜀酒文化密切相关。无论是黄河文明还是长江文明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而三星堆文化遗址的时间上限为4800年前,与众多巴蜀文化遗存相互印证,也为泸州酿酒的发展历史寻到了直接的源头。另据学者研究,古代巴蜀盛行“撒满文化”,巫师以酒精性饮料使自己处于麻醉状态,以便与天神交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巴蜀酒文化的早熟、繁荣,以及特有风姿。据史料记载,泸州,上古至秦朝时属于巴国。巴蜀人酿酒,从来就是自成体系并富有建树。北魏的贾思勰《齐民要术·七·笨曲饼酒》记载了巴蜀人的酿酒方法:“蜀人做酴酒,十二月朝,取流水五斗,渍小麦曲两斤,密泥封,至正月二月冻释,发漉去滓,但取汁三斗,谷米三斗,炊做饭,调强软合和,复密封数日,便热。合滓餐之,甘辛滑如甜酒味,不能醉人,人多啖温,温小暖而面热也。” 这里的“酴酒”即醪糟酒(浊醪)。由此可见泸州
酒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泸州产酒,且名酒众多,如泸州老窖、古蔺郎酒等。泸州酒业,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在新中国,与之一脉相承的泸州老窖集团是响誉海内外的百年老字号名酒企业,是在明清36家古老酿酒作坊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有大型骨干酿酒集团。
泸州老窖源远流长,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以众多独特优势在中国酒业独树一帜。拥有我国建造最早(始建于公元1573年)、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1573国宝窖池群,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行业首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作为川酒和我国浓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于2006年 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行业唯一拥有“双国宝”的企业。泸州老窖特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四大名酒,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1952年中国首届评酒会上被国家确定为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是唯一蝉联五届获得“中国名酒”的浓香型白酒。其泸州”牌注册商标是中国首届十大驰名商标。“国窖牌”商标在2006年获得白酒类唯一的国家“驰名商标”。泸州老窖酒的酿造,钟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贯华夏之慧根,酿人间之琼浆。其施曲蒸酿,贮存醇化之工艺,不仅开中国浓香型白酒之先河,更是中国酿酒历史文化的丰碑。
二、针对云锦镇居民酒文化问卷调查
“云锦行”志愿者调研服务队在调研活动中对当地居民针对泸州酒文化展开问卷式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盖普通老百姓对于饮酒的看法,对白酒品牌的认知度,酒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酒文化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等。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泸州人与酒,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人说,要了解泸州人,或者要和泸州人联络感情,应该先学会两件事:喝酒和划拳。在泸州,喝酒时划拳是不可少的,有喝酒的地方,就能见到有人斗酒,就能听到吆三喝四的划拳声,其热闹程度,不仅在泸州,既便在西南乃至全国,有泸州人喝酒的地方就有豪放的划拳声。而且劝酒也是一种技术然后形成一种文化,泸州酒桌子上最爱说的“宁可伤身不可伤心”。泸州人并不都是好杯中物的瘾君子,在酒场上叱咤风云的大部分人在家里并不喝酒。喝酒对大家来讲是一种应酬,是一种社交活动,是一种联络感情的好办法,也是一种了解对方的好方式。在酒场上闹得欢的,为泸州酒文化推波助澜的主角其实是泸州的平头百姓,所以,真正想了解泸州人的性格和泸州酒文化的内涵,就应该到那些普通人中去。泸州人生性豪爽大方,好交朋友,爱热闹,喜欢扎堆。一两朋友相邀去酒店饭馆吃饭,手机一呼,短短时间里,就能招来一帮人,没吃两口菜,就开始推杯把盏地热闹起来。对大家来讲,赴宴的目的不为吃,而为喝;不是品酒,而是斗酒;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不讲形式,只讲气氛。在调查中,居民们普遍都毫不掩饰自己的酒量及酒品,由此可见,泸州酒文化已经深入泸州老百姓心中。
三、泸州酒文化进一步发掘空间何在?
(一)泸州酒文化进一步发掘空间何在?
1、如何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包装上体现“酒城”特色?
2、如何在网络时代、网络空间传播泸州酒文化?
3、泸州老窖和郎酒作为两种风格代表该如何联手打造泸州酒文化?
4、泸酒文化的象征“麒麟温酒器”怎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推向世界?
5、正在进行的黄舣、二郎白酒小镇打造,怎样传承和创新,提升酒文化价值?
6、泸州二线、三线白酒,在不靠傍“两酒”的条件下,怎样为泸州酒文化增添更多内涵?
7、泸酒文化如何与影视文化结合,相得益彰?
(二)泸州旅游如何在文化上“借酒”造势、“借酒”生财?
1、酒城一日游、白酒金三角游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
2、怎样将泸酒品鉴、泸酒收藏引导成为市场热点?
3、泸州美食美酒街区打造,需要在哪些方面给力?
4、泸酒如何为泸州生态游、古镇游、红色旅游增值?
结语
由于我们下乡的时间有限,所了解的情况都反映出来了,泸州酒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文化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传承。在此次下乡中,我们获益匪浅,我们此次三下乡主要目的之一是了解泸州酒文化,为传承和发扬泸州酒文化奉献微薄的力量。
第二篇:三下乡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2015暑假“三下乡”
调研报告
爱心关爱服务团队实践报告
指导老师:杜学武 专业:统计学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
2015年8月
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关爱老人实践报告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年级:2014级 专业: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组长:陈燕
组员:陈燕 刘尉 伏晓翔 周蓉蓉 赵媛媛 朱姗姗 卿艳丽 指导老师:杜学武
实践单位:重庆市第三社区福利院 实践时间:2015年8月24-2015年8月28 一 实践背景
当前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而不少子女认为孝顺老人就是多给钱,让他吃得好,穿得好,事实上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最希望有人跟他们聊天,为了让福利院的老人不会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而感到孤独寂寞,我们将组织我班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去看望老人们,并带上我们的娱乐方式。二 实践目的及意义
三下乡活动,是一次大学生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深入了解社会、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进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弥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丰富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促进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的重要课堂,从而优质成才、全面成才。
通过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体现,树立了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管去的是偏远的山区,还是繁华的都市,大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给实践单位及更多的社会团体、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大家认真投入实践工作,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很好的体现了一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实践活动的开展目的还在于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
在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小组围绕关心关爱服务老人的主题,来到第三社区福利院,扎实开展工作,深入实践,了解了我区第三福利院老人的生活状况,能有效为社会保障部门反映我区老人的生活情况,并能为有关部门社会保障工作改善提出有效建议。我们既关爱陪伴了老人,与此同时锻炼了自身能力,展现了大学生的青春风采,达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为总结经验,巩固和深化社会实践成果,我们将继续对此次歌乐山福利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加强社会实践经验的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社会实践的开展方式和方法。三 实践内容
经过暑假一个多月的准备,在8月24日这天由我们组长带领大家来到了歌乐山的重庆第三社会福利院。一进入福利院,事先联系过的社工部的负责人便热情的迎接我们并详细介绍了福利院的情况和老人们一些的状况,和我们一起交流并具体布置了接下来一周的工作,具体内容如:
8月24日,我们在熟悉了福利院的大概环境之后,便在办公室展开了我们的第一天的工作,那就是为老人们以后的活动(节日庆祝、生日party等)绘制海报以及给老人们选合适电影。刚开始没有绘画基础和绘画经验的我们感到不知所措,我们小组作了一些讨论,并去参考了一些他们之前绘制的海报,运用网络搜索到了系列素材,然后我们以两个人为搭档分为三组,绘制三种不同系列的海报,有关于中秋,国庆等节日的海报。还有一个组员主要就是负责电影的挑选工作,选择一些适合老人观看电影,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是参考了之前福利院播放电影的记录档案,询问了相关工作人员之后再进行选择的,她拟定出来了《海洋天堂》《剃头匠》《建国党业》《刘三姐》《七仙女》等,最后在我们几个小组成员以及社工部的工作人员一起探讨下选择了《刘三姐》这部电影,画面比较美声音是带歌剧的应该会受到老人们的喜爱。就这样我们第一天完美收工,虽然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小麻烦,但看到自己的小成果都是满满的幸福,体会到了奉献也是一种快乐。
8月25日,昨天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第二天要早点到,可以带领老人们做操,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和老人交流相处,做操的过程中可以和他们聊天,带领他们更好活动活动身体。所以我们在8点便到了福利院,准备好音响和电脑等器材,然后等待老人们前来并整理好队形以后,便开始带领他们做早操。这些早操的动作都比较简单,我们几个小组成员都是事先看一遍视频,学得差不多了便开始带领他们了,虽然这些动作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但是他们却只能缓慢的做完一个动作,很多老人都会做完这个动作忘了前面的动作,他们都像小孩子样认真地跟我们学,努力的和我们一起做,我们也是很耐心的教他们一个又一个动作,感到很开心很幸福,老人们都十分认真的跟着我们一起做,那种认真劲儿真让我们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或许是一种感动吧。
8月26日,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二区老人们的宿舍和老人们聊天,这边刚好有几个老人是刚住进福利院半个多月,为了减少他们的不适应,负责带领我们得那位姐姐故意让我们先陪伴他们与他们聊天,给他们带去温暖,让他们能早点适应这里的生活,愉快的在这里度过晚年生活。我们详细了解了他们对目前生活的一些看法,寻问他们是否习惯这样的生活,以及了解他们和身边的老人相处的情况,最重要的还是老人们对福利院的意见和想法。我们都一一记录,希望能为福利院将来的建设、改造提供有利的帮助。
8月27日,这天刚好有家医院来了一些医生对老人们进行义诊。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与之而来的是病魔的折磨和一个人的孤寂,所以体检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那天虽然下着小雨,老爷爷老奶奶们依然一个个严阵以待,为体检而早早来到大厅坐着等待。我们作为志愿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体检的场所布置好,然后准备好号码牌拿给即将体检的老人,这样便于维护好现场的秩序保障老人们的人身安全。医务人员井然有序的为老人们体检:测血压、心电图、测体重、量升高;耐心地告诉他们检测结果和注意事项。等到义诊结束,我们负责将老人们送回房间,结束了义诊之后,我们便整理现场和清理垃圾。
8月28日也是是此次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福利院之后,拿出电脑准备好事先为老人挑选的影片《刘三姐》。由于提早就通知了老人们会在今天播放影片,希望大家能过来观看,所以在我们准备开始放电影的时候,老人们便一拨接着一拨来了,虽然不是座无虚席,但到场的老人也不少,对于我们选择的电影,老人们还是非常满意的,在播放过程中,很多人都看得很投入,有的还看着画面笑了起来,有的呢还跟着里面的歌曲哼唱着。我们陪伴老人看完整部影片,他们嘴角勾起的微笑,这就是对我们付出做出的最大的肯定,也为我们‚三下乡‛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四 实践结果
(一)了解到了老人的生活状况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以志愿者的身份走入了福利院老人的生活。了解到,敬老院里50%以上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多数患有老年痴呆或糖尿病等疾病,这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但总的来说护工的工作都还是做得很到位,老人们算是受到了悉心的照料。另外老人们平时还会有不同的娱乐活动,生活很丰富多彩,所有的老人和护工们一起构建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他们一起晨练,一起聊天等。通过这次福利院的社会实践,以小见大,我们认为社会中老人这一类弱势群体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障,例如扩大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人的生活,加强医疗保障和生命安全保障,因为曾发生过的福利院老人被殴打的惨痛事件就是在警醒我们,要保障老人的生命安全。
(二)用实际行动传播了尊老爱老的正能量
老人们虽然每天都充实度过,但是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不是一件新衣服或者是成堆的营养品,而是精神上的安慰。你要问他们需要什么东西,他们的回答往往是‘什么都不缺’、‘挺好’。‛其实他们渴望有人来陪他们聊天,又知道这个问题不那么容易解决,甚至在别人眼里这并不算是真正需求,于是就把想法深埋在心底。想改善老人的生活,要从内心开始,老人内心的孤独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在这次活动中正是这样做的,亲近老人,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做到真正的陪伴他们,哪怕只是说几句话,聊点杂七杂八的事情,听他们讲起年轻时候的故事,讲讲他们心中珍藏的故事……但像这类似的陪伴他们的小事儿在他们心中,都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短短几个小时或许就能让他们高兴很久很久。
在今天这个物质愈加丰富的时代里,中年一代的人们却工作日益繁忙,无暇顾及到身边的父母。所以现在的社会有了很多内心孤独无依的老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就非常有义务来担起这个社会责任,继续发扬这个延绵千年的传统美德。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给老人带去关爱、欢乐和温暖,树立榜样,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培养和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对此,我们感到很光荣,很自豪。作为志愿者的我们就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为这些孤寡老人送上自己的关怀与热情,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传递爱的接力棒,给老人们带去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引起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群体更多的关注。五 实践总结
为期四天的三下乡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在负责人送我们离开的时候还有点不舍,我们这只七人行的小队伍为他们做的事情还太少,我们给那些孤寡老人送去的温暖还不够,在这四天中,每经历一件事情,或多或少都会有收获。
团结就是力量,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这为期四天的活动中,我们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含义。此时我们是一个小团队,团队就是团结协作的整体。记得在第一天的时候,福利院的负责人叫我们画海报,海报是用来通知老人们活动的,我们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纷纷露出无助的表情,因为我们之前从未画过。可是到后来,好几张漂亮的海报已经完成,团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每个人都在努力,都想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还有一个给老人们选电影的任务,电影要符合老人们的口味,情节简单,结局美好。有那么多的电影该如何下手,哈哈,我们决定每个人先挑选几部觉得适合的电影,到最后再一起讨论。结果是老人们很满意我们为他们挑选的电影。我们几个人团结在一起,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的展开了。
用心去做事情,才会做的更好。
在这几天中,我们会陪老人们一起做早操,小游戏,还会和他们聊天讲话。开始听到负责人给我们说这些的时候感觉完成不了,和老人们正面接触,我们该说什么,有什么可聊的等等一些消极的想法。我们还提前准备了一些问题,害怕到时候时间过得太慢,没有话说会很尴尬。当我们和老人们坐在一起的时候完全没有之前那些想法了,那些老人们和蔼可亲,而且有的还幽默风趣,多才多艺,让我们有好奇心想要了解他们之前的故事。此时的我们已经完全投入进去了,忘了我们是在完成任务,感觉那些老人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聊了很久,老人们也很开心,咧开嘴笑。那里的老人很孤独,他们需要别人陪他们,哪怕只是说说话这么简单。我在想,要是我们只是完成任务一样去和她们聊天,他们不高兴,我们自己可能心里还会抱怨。用心去做事情,会做得更好,我们也会乐在其中。
经历是一种成长,要勇于实践。
在上学期班长给我们说可以以团体的形式进行三下乡活动时,我们就萌生一个想法,我们去福利院看望老人,为老人们服务。可是问题来了,怎么联系福利院,我们该做些什么,胆小的我们会做的好么等等。没有下定决心的时候我们在担忧,一旦做了决定就知道这些我们都得去面对解决。这一次我们有了这个经历,或多或少都会收获,我们都会在实践中成长,要是下一次还有类似地活动,相信我们这个小团队会做得很好。
当然,此次活动有美必有不足。
我们的团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的工作还不够完善,比如说我们表演节目这个环节没有做好,没有排练出比较好的容易与老人们一起参与的节目,只有简单的晨练体操和手指操,这是我们准备不充足的地方之一。其二就是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可以作一些问卷调查,获取一些有用的数据,可以提供给国家相关部门或是福利院,便于他们改善相关工作,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工作,让这些孤寡老人享受到更好的晚年生活。当然,我们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我们将在平时的学习和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努力,精益求精。我们会铭记优秀是一种习惯,以此来鞭策自己,让我们的未来光芒万丈,期待我们在下一次的实践活动有更优秀的表现。
第三篇:“三下乡”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走前端,科技下乡到基层——关于巫溪县、塘坊镇科技兴农的调查与思考
秦涵书 姚婷婷 高艳
摘要: 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不断发挥资源优势,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托资源储备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以突出抓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规划,一条河,一条路,一个点;坚持“打造田园风情小镇,建设塘坊乐和家园”的工作思路,以产业化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生改善,以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重点抓特色农产发展,坚持“认穷不认输,落后不落伍”的精神,大力发展“一寸一品、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三个模式。2011年,塘坊镇实现生产总值248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946元。综上所述,乡村经济应以特色农业发展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加农民科学种植的观念,提高农民的种植技巧,鼓励农民积极贯彻有关科技惠农政策,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调研,特色农业,农技推广,发展模式前言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靠科学解决问题。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从根本上解决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科技兴农尤为重要。我国人多地少,要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利用资源上下功夫。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深刻变革,我国农业现代化才有希望。国家“十二五计划”提出要重点发展农业,各级政府也把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本文根据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当前巫溪县农户的农业技术需求与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塘坊镇,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南部,距县城39千米。面积96.34平方千米。全镇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8村一社区,耕地面积2.8万亩。全镇人口23000万余人,其中城镇户口17000,占73.9%,实际参与种植农作物的人口不足全镇人口的10%。全镇以山地为主,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湿适度,立体气候比较明显,全年无霜期280天。管辖塘坊社区,学堂、塘坊、狮子、石桩、龙井、双柏、红土、牧旺、漆树、兴寨、安乐、新建、梓树、羊耳14个行政村。塘坊镇山清水秀,地势较为平坦,是巫溪县的幅员大镇、农业大镇。长期以来塘坊镇政府坚持“认穷不认输,落后不落伍”的精神,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塘坊镇的主要特色产业有:脱毒土豆、烤烟、生姜。但是,因交通不便、技术有限、经济闭塞等导致巫溪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见于这种情况,巫溪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巫溪经济的发展。我们针对塘坊镇的生姜、烤烟和脱毒土豆三类特色农产品的基本情况作了一些调研。2 调研过程
在这个暑假中,通过“重庆市暑期三下乡—万名大学生走进巫溪”活动,我们走访了塘坊镇村子的农业大户和部分个体农户,针对当地农业种植状况深入田
间进行实地调研,主要参观了烤烟、生姜等种植基地,了解基地的主要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农产品的销售及收益情况。同时我们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农产品种植方面遇到的问题。此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但是考虑到部分农民文化程度的问题,我们最后决定采用问卷与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调查方式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使得我们的调查得以顺利进行。穿巷进户,一问一答,调查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着。由于此次调查方式我们采用的是走访调查现场进行,因此,调查问卷的回收率是100%,即共发放五十五份问卷,回收五十五份。调研数据
近年来,塘坊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烤烟,生姜,脱毒土豆,辣椒,南瓜等农产品。据调查,塘坊镇1445村户中大部分从事种植业。
2003年~2011年,政府鼓励农民大力种植烟叶,塘坊镇总种植面积2600余亩,在全县60000亩烤烟种植面积中,塘坊镇占4.33%。该镇现共有125户农民种植烤烟,其中有65个是规模大户(种植面积在40-120亩的为规模大户),占52%。烤烟每株平均纯收益3.5元,全镇烤烟纯收入可达208000元。烟叶的纯利润高达50%,玉米的收益是10%~15%,烟叶的收益比玉米等其他非经济性作物的收益高出3倍左右。
我国是一个马铃薯生产大国,2000年世界马铃薯产量为2.9亿吨,其中我国年产0.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马铃薯单产量较低,国外平均亩产2.6吨,而国内平均亩产仅为0.86吨,世界排名93位。目前欧洲发达国家人均马铃薯消费量是74公斤,我国是35公斤。且国内马铃薯等薯类的深加工开发利用较晚,年产量的约78%被鲜食,8%烂掉,4%饲用,而用于深加工的马铃薯不足年产量的10%。马铃薯加工增值能力强。据了解,其加工成淀粉可增值1倍;加工成乳酸可增值3倍;加工成食品可增值4倍;生产高吸水性树脂可增值8倍;加工成变性淀粉可增值15倍;生产生物胶增值在60倍以上。马铃薯精淀粉经过发酵或采用其他方法可生产300多种变性淀粉,可广泛应用于医药、纺织、铸造、染料等多种工业。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马铃薯淀粉需求量高达300万吨。但是普通的马铃薯容易受病毒侵害,现已发现,造成马铃薯退化的病毒有30余种,就巫溪县来说,晚疫病是最影响马铃薯收成的病毒。基于此,巫溪县政府引进了脱毒马铃薯,它具有早熟、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实现大田平均增产30%—50%。
巫溪马铃薯有“三好一放心”,即“巫溪洋芋种好”、“巫溪洋芋好吃”、“巫溪淀粉好卖”、质量安全放心。2009年马铃薯巫溪县播种面积40多万亩、鲜薯产量近40万吨,均居粮食作物第一位,占全县粮食结构比重近40%。2010-2012年,巫溪政府巫溪县工业园区建成巫溪县脱毒马铃薯深加工,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投资回收期3年。在工业园区新建脱毒马铃薯深加工厂房10000 m2,仓库20000 m2。项目建成后,一是经济效益明显,产业年产值2000万元,实现年利润750万元;二是社会效益显著,农民新增收入来源5000万元;三是辐射带动力强,带动淀粉加工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塘坊镇梓树村是脱毒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5000千余亩,通过采用专业合作社的形式,预计2013年可达20000亩。脱毒马铃薯产量是普通马铃薯的2.6倍,净重最高产可达6500斤/亩。脱毒马铃薯也是一种生态马铃薯,100%利用农家肥作为肥料,不使用农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马铃薯,使消费者可以放心、安心的食用马铃薯。2013年马铃薯的展览大会将在梓树村开展,这无疑是将巫溪的马铃薯推向其他各个地方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有力的营销手段,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巫溪马铃薯的品牌价值,为巫溪马铃薯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塘坊镇与外企合作发展生姜种植,实验面积50亩左右,预计每株产量可达3~5斤,每亩产量可达3吨左右,市场价格一般在3元/斤,春节期间最高可达4.5元/斤。因此,由种植生姜带来的收入可达1350000元左右。
近年来,塘坊镇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又推出生态经济这一新型理念,实现“五个万”工程,即“万袋烟,万亩菜,万只羊,万只生态猪,十万只土鸡”,有规模、有效益的发展农业经济。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塘坊镇特色农业的调研,我们发现塘坊镇农业发展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通过采用“一寸一品、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三个模式,即一个村做一个品牌农作物、采用专业合作社形式种植特色农作物、采用直接流转和缓组打包形式发展规模农户,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点带面的推广特色农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土地的价值,使农民的收入翻了几番。
但由于巫溪县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农产品输出成本价太高,大部分农产品依靠内需。整个调研过程中有近80%的村民是把自家地里的农产品拉到集市自己出售,只有不到20%的村民的农产品是商家订购。同时我们还发现,大约有70%的农民是亲自到当地镇子的市场去了解有关农产品价格、销量等等一系列情况的,甚至还有98%左右的村民对互联网进行农产品销售仅仅是听说而已。到目前为止,巫溪县还没有农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产品交易。
塘坊镇规模大户主要是采用专业合作社形式,以公司带农户,集中发展特色农业。以生姜为例,塘坊镇的生姜是与韩国的一家企业合作,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并让农民根据韩国公司的需要确定种植的数量,等到生姜成熟,由韩国公司统一收购,统一收购这一方案无疑给巫溪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在交通不便的巫溪,提供这种新型的销售渠道,就好比给巫溪农户打了一支定心针。相信在全镇人民的努力之下,不断探索致富新型道路,在不久的将来,生姜将会扎根于巫溪,并走向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
目前,塘坊镇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
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巫溪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镇大部分土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建议
通过对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特色农产品进行调研,总结了十六大以来
巫溪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水果、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六)加大流转土地的力度,实行专业化分工,有规模、有效益的发展特色乡村经济。
众所周知,利益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而社会发展是一个由无数的社会个体以及利益群体不断博弈的过程。农村土地流转对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进行了重新的配置,打破了原有的均衡,实现着新的动态均衡,以通过市场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制度变迁带来的利益变动,为维护农民利益提供逻辑起点和制度着力点。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马克思认为土地是社会财富的原始形成要素之一,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威廉·佩蒂曾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可见土地资源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农村土地除了发挥最基本的农业
生产功能之外,还发挥着确保农民基本温饱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对于土地享有不可否认的利益。从静态的存量利益审视,这些利益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和处分获取的利益。例如直接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活动中获取收入,以及通过土地的转包、互换、转让等流转方式获得的收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收益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维持了我国农村在社会转型期的和谐稳定。二是国家为扶持农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补贴,包括“黄箱”补贴和“绿箱”补贴。“黄箱”补贴主要有直接的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休耕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等,通常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绿箱”补贴主要包括一般农业服务,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环境保护补贴和地区援助补贴等。这些补贴无疑以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利益的支持和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无论是从农民自身劳动获得的利益而言,还是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补助层面而言,农村土地流转会使这些附着于土地的存量利益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四篇:三下乡调研报告
关于铜梁县旧县镇龙洞村养殖业的调查
(作者〃 陈常理)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重庆市这个地处西南的中国中心城市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个试验区。铜梁县旧县镇龙洞村是一个既特殊又典型的村落;工业相比其他乡镇较发达,带动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在八十年代;国家工业走在十字路口;村上的化工厂、水泥厂、砖厂是符合国家工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厂面临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的一个瓶口。而由于农业技术跟上时代脚步逐渐走向兴盛,养殖业规模越加扩大统一。本文通过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当地工业与农业发展的特点,工业面临的困难以及农业发展过程以及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通过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农业真正发展成为铜梁县的支柱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关键词:养殖业
可持续发展
支柱产业
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一、铜梁县旧县镇简介及工业、农业现状
1、基本情况介绍
铜梁县旧县镇铜兴建材有限公司位于重庆市铜梁县旧县镇岚槽公社,整个生产车间占地80多亩,依山而建。建于1986年,是当时具有较大规模的乡镇企业。主要以水泥为产品,对外销售。有3个生产流水线,基本是以计算机控制,全线机械化生产,拥有实验室5间——物理实验室、分析实验室等。
由于中国工业的发展将从粗放型转向节约型,从重量转向重质,此化工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中国工业发展的潮流,与其他乡镇企业一样面临着企业的转型。不仅仅如此,也由于乡镇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和矿产资源的紧缺,企业面临着经营问题。先如今,只开设了一条生产流线,所有生产人员仅有70多个,工人的平均工资在1500元左右。
铜梁县旧县镇岚兴养殖场位于重庆市铜梁县旧县镇龙洞村中锋一队,整个养殖场占地只有二十几亩,建于2006年,与周边几个规模差不多的养殖场形成了一个养殖合作社。现在一斤良种猪可以卖到14块多,而这种良种猪可以长到五六百斤。一头仔猪也是以十二块的高价进行售卖。养殖场一年可以产大大小小的猪1000多头,出去成本,收入达到300万左右。猪场每天进行消毒杀菌,饲料都有专门厂商提供,时段不等同,猪饲料成分不同。成猪由买家自己上门购买,由于猪种好,肉质好,成猪总是供不应求。
二、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在此次的乡镇企业发展调查过程中,我们与村干部、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和工会负责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到他们眼中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状况。在对于企业管理以及体制存在的不足的访谈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观点认为:企业设备不够先进,技术工人流失,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管理力度不够,生产成本变高等。
我们小组充分根据访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铜兴建材有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成本变高,导致企业出现盈利困难
据生产负责人员介绍,如今生产1吨水泥需要消耗200吨煤炭和80度电。在全球资源急剧紧缺的时候,生产水泥成本变高,可水泥的单价趋于稳定状态,企业盈利大不如以前,资金周转出现危机。
2、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企业的新鲜血液减少。
从2006年开始,中国广大人民已经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为支付教育开支,青壮年开始向外扩张,农村的劳动力流失。全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剧增,不少从农村走出去的优秀大学生在城市定居,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对于乡镇企业来说知识分子外流也成为企业发展制约的一种阻碍。
3、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水泥的标准在不断提升,没有先进科技的支持,竞争压力变大,水泥销量下降。
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铜梁县本身的地理条件的优势,不少的更大型的化工企业开始走向兴旺。他们具有如今中国成熟的水泥生产技术、设施及管理经验,生产的产品更优质。相比之下,他们的产品更加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这导致了老式化工厂水泥的销售量递减。
4、顺应中国工业发展的潮流,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积极看待企业的未来,因此企业将面临转型。
铜梁县铜兴建材有限公司建于国家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时期,为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开始兴办中小型企业。此企业的创办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但,随着中国工业技术及硬件设施的完善,中国的工厂逐渐走向成熟与先进。特别是水泥工业的技术与水平,中国已达到世界领先地位,故旧式的工厂必须全方面的改革.5、旧式水泥厂规模较小,在生产条件上无法达到国家最新标准,面临倒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如今的老式化工厂的设备有待更新。年产值只有几十万吨的工厂以远远不能满足国家以及社会对它的要求。生产条件的整改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小小的村镇无法负荷这项开支。从生产条件到管理制度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整改,但小型的水泥厂相对投入的精力不够,要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标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也加速了工厂的倒闭。
三、农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前景
在此次的养殖业专业户的走访调查中,我们与村干部、养殖专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养殖业在不断的壮大,不断的走向更高更远。各方面技术都很到位。
1、市场行情逐渐走向优势效益
市场行情本是变换莫测,畜牧业的发展本身也是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但是就现在的市场需求、消费特点、附近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养殖新品种猪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鱼市场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特别是黄辣丁这个品种也是供不应求。发展前景都是特别好。
2、引种合理
在引种方面,养殖户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了销路广的良种猪和黄辣丁、泥鳅进行饲养,通过养殖户介绍,每次的销售都是卖家直接过来拉货,基本不用自己联系买家,时常货源供不应求。
3、科学的饲养管理
在饲养管理上,养殖户一直坚持科学的态度,不同的品种安不同的饲养标准和所需环境,也根据不同的营养需要,配置优质的饲料,既满足了能量的需要和蛋白质的需求,与防止了其他代谢病的发生。
4、销售环节渠道广
由于当地养殖业地发展迅速,名声已经远扬,在网站上也是个方面做到了宣传,很多买家慕名而来,当地消费供应也是不断,整个销售机制非常完整统一。
5、未来的前景美好无限
通过养殖户的介绍,现在的品种需求量还在不断的上升,销售一时半会不会存在问题,价格只有上升趋势,前景无限美好!
四、调研小结 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实地考察及访谈等形式,我完成了本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从对基本情况的分析着手,参考其他地区工业农业发展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乡镇工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对铜梁县旧县镇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特点做了初步探索,了解到其中工业农业发展的大致情况。
总的来说,铜兴建材有限公司无论是在兴旺时期还是到现在面临转型的时期都在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做贡献,具有中国工业发展的典型性。此工厂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中国工业不断走向成熟。而岚兴养殖场却是一股新兴的强大力量,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养殖场根据自身特点将科学技术科学的应用到位,实现了开创出新天地的任务使命,让养殖业可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带领农民走向另一个高度的致富道路。
对于乡镇工业农业科学发展的某些方面的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总体来讲,本调研报告立足现实,基本符合龙洞村的发展情况。我们希望,本报告对乡镇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后,感谢龙洞村村委、村政府对本次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关心,
第五篇:“三下乡”调研报告
2016年山东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肢体障碍者社会支持支持网络”调研团
调研报告
学校 青岛科技大学
课题名称 肢体障碍者社会支持网络
指导老师 陈为智 副教授
团队成员 王玮玮徐黎王美霞高媛媛于佳铭杨欣慧李小芳李润锦秦玉龙李永奇苑健
日期 2016年7月27日 一.前言
1.肢体障碍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肢体障碍者在狭义上指四肢身体有运动上的障碍以及不健康不健全的人群。广义上也更多被用在头脑精神感官之中出现问题,比正常人的精神智力触觉明显弱化的人群。该名词一般不指因年老体衰产生疾病并因此出现出行障碍,或是头脑精神障碍的老年人群,是一个比较概念,更多的是指在青壮年人群,出现严重疾病(天生或后天)或车祸而致使出现身体障碍的残疾人士。社会支持网络则是指对社会中的某些弱势群体或是某些人群的弱势方面运用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对之进行增能帮助弥补的体系。例如社会政策,福利机构,爱心人群等。这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各种各样各种形式的方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所面对的人群也是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综上所述,肢体障碍者社会支持网络的涵义便是对四肢身体感官精神上的青壮年残疾群体进行帮助增能恢复而建立的社会体系。这是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工作高度相关的一项事业,所以具有高度的社会性。所谓的支持网络,无论是从适用的人群还是所采用的体系与方法,所以又具有广泛性。又因人群与方法的类型较为多样,所以又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又具有特殊性。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与社会学学科及其实用科学社会工作专业的高度相关性,相应的又有科学性,学科性。
2.肢体障碍者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意义
2.1.对肢体障碍者的意义
随着经济与时代的高速发展,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疾病或是因其他意外产生的肢体残疾情况越来越多,他们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肢体健全的状态,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也是高度的相通。但突然的意外使之生活的轨道发生了严重的偏离,与社会迅速发生了脱离,因而会产生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会导致他们个人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精神问题,而且大部分人还处在中青年的时期,正是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出现这种问题他们可能无法依靠自己自食其力,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手段,可能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也会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增能,帮助,让他们恢复对生活的信心,根据他们自身的具体情况的让他们找到符合自己的正常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地恢复以往,尽可能地融入社会,使自己重新获得社会认可,达到自食其力的生活状态。2.2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我国还处在社会发展的加速时期,但已经显露出转型的状态以及社会建成的基本形态,所以保持社会稳定,消除社会问题是极为重要极为迫切的需求。一个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个稳定的惠及大部分人的社会福利体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所必要的因素。所以,对肢体障碍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既能够消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还能够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必要部分。也能够尽可能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让这些肢体残障人士再度在自己擅长的,可以的,领域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展添新的动力。
2.3对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的意义
前文中已经论述,这项事业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有高度相关性的,它的实践和发展能够探索社会学学科社会工作专业在实际运用领域的范例,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方面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其中所蕴含的“增强权能”“天赋权利”专业思想能够为更多的一般人所接受,能够理解社会学社会工作的意义,能够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提供现成的,“人”的宝贵经验。
3.本次调研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典型的“重点化”福利国家,对亟需要社会保障与福利的弱势人群进行重点帮扶与照顾,这也是与我国人口众多发展程度不均衡的现实所决定的。这种福利模式的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让最需要保障与福利的人得到相应的帮助与支持。可就目前可以看到的情况是,很多已经得到社会福利与保障的肢体残障人士并未高质量地享受到社会福利服务,而且整个社会也尚未形成一个保护帮助残障人士,提供社会服务的高度思想共识。而且就目前来说,肢体障碍人士基数不算小,但在很多诸如设立的“盲道”“无障碍厕所”等公共残障设施中却少见残疾人的使用,并且目前在肢体残障人士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没有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还有在目前来说,资源紧张的愿意固然是“人多肉少”的总体情况,但“要从根本寻生死,莫向支流问浊清”,在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的情况下,任何的长期存在的基本情况问题都不会是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必须探求导致社会资源仍旧不足的根本性原因。调研团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以及事先的了解和阅读,提出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的假设,“目前因社会观念残疾人士的身体情况等问题,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就目前很多的资源设施短缺的情况在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出现问题,很多肢体健康人士挤占了对残疾人的资源设施,这两个原因导致了‘紧张与无人使用,基数众多但无法可见’的矛盾问题”。
二.调研内容 1.调研基本信息
1.1调研团队 本次“肢体障碍者社会支持网络”调研团人员构成全是由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在校学生构成,全部是14级15级在校学生,以14级学生为主体,成员涵盖了法学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可以说算是专业对口的一次调研,对同学们运用专业知识,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研活动仍是2016年山东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系列活动之一的具体活动。1.2调研区域概况
调研区域主要选择了青岛市崂山区,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坐落于青岛市崂山区,选择青岛市崂山区也有就近选择就近调研的意思,崂山区作为一个新兴的青岛市城区,有作为城市的基本设施,同时又有大量的乡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所以选择此地调研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观察,既可以农村,又可以进行城市调研,而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过程减速的背景下进行进行调研也具有不一样的意义。1.3调研的主要方法
调研团主要采用的方式主要依靠实地走访与具体服务,根据具体任务具体事情的不同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在探究公共设施时主要采用了实地走访的方式,探究公共设施主要在青岛市崂山区石老人海水浴场附近,还有崂山城区的大拇指商场,青岛汽车东站等地区,具体实施的方法是沿道路行走,对道路上行走的路人进行访问,访问的内容包括对无障碍设施的了解,对我国残疾人政策的了解,是否愿意帮助残疾人等(具体访问内容详见附录)。我们通过实地走访,涵盖了整个崂山城区的重要公共场所,行走距离达到20公里以上,对崂山区诸如盲道,无障碍厕所,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的公交车站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对将近30人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访问,年龄有老中青不等,缺少对儿童的访问了解,初步掌握了他们对残疾人政策以及对残疾人的看法和公共资源利用的建议。
在后期的几天,我们进入了青岛市崂山区残疾人联合会进行了具体服务,在一个专业的肢体残障人士服务机构“锦云村”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际服务。服务对象多是30-55岁的残疾人士,多是肢体残疾,少部分是智力精神出现问题,我们通过爱心陪护,沟通,观察,做简单游戏,模拟等进行具体性的服务,也对陪护他们的陪护人员也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与沟通,从多方面了解机构内残疾人士的其他状况。1.4指导老师
陈为智,男,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社会学,法学博士,有《社会视角下的慈善群体结构及其行为分析》(2011.7)《新城市社会学视域下我国当代城市空间生产的特征》(2008.2)等系列有关于社会慈善,社区建设等社会学研究成果,是青岛市社会工作领域的真正专家。
2.调研结果
2.1对青岛市崂山区无障碍设施的实地走访
在实地走访的第一天调研团去往了石老人海水浴场及其附近的沿海公路进行走访,对沿线所有无障碍厕所以及盲道进行了拍照考察,一共走了约2公里的盲道,进入了至少6个公共厕所。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在景区附近的盲道建设比较好,比较完整,而且在每条路口中也都用了不同的文路进行了区别,可以有效地帮助盲人区别路口寻找拐弯的方向,也有利于盲人提高警惕注意安全。在一些单位门口的行车处,路断掉的地方也都有路障对盲人进行提示。在沿线的路中,盲道可以说是完整的,功能齐备的。但尽管如此,依旧出现了很多私家车车主将车的前轮直接轧到盲道之中,如此停车,所以,从此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心中还没有一个保护残疾人设施的意识,可能更多的人没有恶意,但这么一个不小心,不细心,不了解会为残疾人的健康出行带来很大很大的隐患。此种情况不在少数,在一路的走访中,至少有三辆私家车是如此靠边停车的,而且多集中于酒店等重要单位的门前,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对残疾人知识的了解,没有树立一个根本的为残障人士方便的意识。
调研团在景区附近的至少6个公共厕所已进行了调研考察,对公测中的负责保洁人员也进行了沟通。在旅游旺盛季节,靠近旅游景区附近的公共厕所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上厕所确实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所以很多肢体健全的人就“优先”利用了无障碍厕所,而且现象也比较普遍,这样做的确有生理上的需求,但也增大了管理保洁人员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更多的残障人士无法及时使用。更严重的问题是,在与保洁管理人员的沟通中(访谈内容详见附录),我们发现更多的健康人士在使用无障碍厕所时,对内部设施进行了破坏,导致管理人员被迫对无障碍厕所进行了关闭处理,除非在遇到肢体残障人士请求使用之时,才会拿钥匙重新打开。崂山区内公共厕所的情况大体如此,都配备了适合残疾人士的无障碍厕所,也在门口都配备了无障碍通道,所以说,在具体设施配备方面也是可以打个及格分的,但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资源被非肢体残障人士的占用。在之后的几天中,调研团在崂山区一些大型商场(丽达广场,大拇指等)进行了实地地走访,在这些以年轻人健康人士大量聚集的消费娱乐场所为残障人士配置的公共设施也就更加的不容乐观,拥挤的通道,高高的楼梯,电梯,没有一条为残障人士专门设立的通道,而且,在很多的购物架购物区内也缺少为残疾人服务的导购人员。即便是表明了的无障碍厕所,但进入厕所之后也没有明显的标识,只能人为的一个个推开门之后才能看到是否是无障碍设施,而没有表明的无障碍厕所也给了很多肢体健康人士偷偷使用的借口和机会。这种基本忽视残疾人的做法,实质上也是对残疾人生活的一种歧视,表明了这个区域肢体残障人士是不能来,来不了的,是不欢迎的。这里固然有市场的逐利性的自发作用,但更根本的还是社会思想的转变,“将正常人原本侵占的资源归还给肢体残障人士”。
我们也随机对路人以及所探访单位的人员进行了访问。其中男性女性各占一半,共30人左右,35-55岁的中年人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这是我们访谈访问的主要目标,其余部分多是18-30岁的青年和55岁以上的老年人,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因为他们涉世未深,我们没有涉及。访谈的问题包括对残疾人政策的了解,以及看法,得到的反馈是,他们绝大部分人都觉得残疾人的生活距离正常人很遥远,不需要了解,生活中也没有很多的残疾人,甚至在他们隐讳的回答中也能简单得到残疾人资源分享并不是很有必要因为在一般的生活中,尤其是健康的生活圈子中,肢体残疾人士屈指可数,无关紧要。在向丽达购物广场的一个导购人员问及问题时他回答说“不需要,不需要什么的,一,他们很少来这种地方;二,我觉得即便来了怎么不得有家属陪护啊,那我们还用做啥,不需要了”从这段具有代表性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和态度,但同样更深入地提问时,问他是否愿意在看到残障人士形成严重问题的时候分享自己的社会资源比如在排队的时候开出一个道路来让残障人士专门通过,很多人也是抱有了有条件的同意态度,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这个条件也非常的具有中国特色,也很符合我们这次调研的主题,“必须保证这条通道不能被某些正常人滥用,不能长时间保持废弃状态”。答案惊人的相似。2.2对青岛市崂山区残联的具体服务
在后几天的社会实践中,调研团分组前往了青岛市崂山区残联进行了具体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了对残疾人的服务,对残疾人的观察,与护理人员社工师心理咨询师的沟通
2.2.1对残联残疾人的服务
在机构人士的了解指导和帮助下调研团先对残障人士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包括生活习惯,生活状态,一些病情特征,避讳的了解。然后调研团先进行了关系的构建这一过程,有简单了解,简单认识,简单交流这些行为,先聊天与肢体残障人士进行简单的沟通与交流,然后陪他们一起玩,聊天解闷,帮他们处理一些简单的工作,做一些简单的卫生活动,与他们熟络,并且了解。主要是聊天与陪同活动,聊些开心的事情,谈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陪他们看看电视,溜溜弯,在天气合适的情况下陪他们出去透透气,晒晒阳光,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服务,为他们排解,解闷,也做些简单的娱乐性游戏耐心对他们进行疏导,使他们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加强自己对生活健康康复的希望。在我们的帮助下,很多残疾人士更加配合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也恢复了笑容,也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信息。
2.2.2对残联残疾人士的观察
因为在机构内许多残疾人士并不单纯的肢体上有残障情况,更多的是精神上智力上有问题,说不出话来,智力也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之上,所以调研团选用了更多是观察的方法进行调研了解。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从中了解他们的习性与内心想法。调研团们也分时段进行观察,比如他们从起床,上午的作息,平常的娱乐,休息,午间的用餐,直到晚饭之前,分时间段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系列的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他们是有些不安的情绪的,也是有一种恐惧失常的心理的,他们不敢多说,多做,最多的只能随性而为,而且所有行动也都被认为是“不正常”,所以他们一般处于忧惧失常的状态,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某位精神失常的残疾老人曾拉住笔者的手不让笔者离开,说让笔者“去家里吃饭”,并且笔者在略有拒绝的状态出现时,就显得极为恐惧,手愈发抓得紧,不让笔者离开,这足以看得出很多残疾人士需要一个承认认同的状态。生活的单调化,程序化也导致他们的需求处于一种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机械化的“同类而居”对他们的精神复健实际上造成了及其不好的影响,而且构成来说,几乎所有的肢体残疾人士全是单身男性,这难免会产生许多隐患因素,对服务工作者造成不好的影响。
2.2.3对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
调研团在对机构内人员的访谈中主要从机构工作,残障人士具体信息,与残障人士的关系等角度进行访谈了解。机构内有社工师一名,后勤服务人员若干,两名护理人员(男性,两班倒),年轻人占有相当的比重,都是接受过相关的护理专业,老年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但尽管如此,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他们与残障人士的关系仍然是“赡养”的关系,并非“服务”关系,知晓“重在精神服务”的观点,但限于条件的问题,几乎全部的工作几乎都是仍然满足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的初级需求服务,管理职能远大于服务职能,期望“不出乱子”如此而已。因为床位的有限,人数太少,很冷清,由于两层的工作楼中只有一名专业社工,人手极度缺乏,也不能做出适合残疾人士的小组活动,生活极为单调。在此绝不批判这些年轻奉献者的工作,恰恰相反,为他们的高尚出色工作而鼓掌,他们迫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自己全部的才能知识展示出来,应用出来,笔者希望以此文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群出色的年轻人,让更多的年轻力量进入到这片火热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大妈们”的工作。
3.调研观点论述
3.1肢体残障人士的需求一直处于被抑制的状态是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陷入悖论的主要原因
3.1.1肢体残障人士因其身体原因抑制需求 在目前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中,没有把残疾人当作一个需要关注平等对待的群体就在于他们之于正常人的生活太过于遥远,而他们太过于遥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身体上的严重缺陷。因其身体上的问题,他们没有办法和其他健康人一样去做更多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报酬,经济上最根本的问题限制。最主要的还是更多的人陷入了精神上的自我否定与希望丧失,经过长时间的身体残疾折磨,没有人的精神意志不受打击而变化,很多很多的人通过长时间的复健看不到希望,甚至受到了原本家庭朋友的抛弃,心理变得敏感与脆弱,主动与社会相脱离,不敢再提出除基本生活之外的其他要求,自己对自己有了“寄生虫”的标签,陷入了“资源少,但够用”的悖论之中。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锦云村”残疾机构内一些身体复健良好的人,他们即便是在残疾机构内,也是精神焕发,与社会相接触想交流,心态积极乐观,追求生活的质量,带动着其他的人,所以可以看出,肢体障碍者的健康程度是抑制其需求的最主要原因。3.1.2需求抑制与悖论关系
就目前来说,我国社会的福利资源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使用“重点型”福利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就残疾人士的公共资源来说,似乎很多的公共设施都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似乎“够用了”,所以,整个社会保障网的建设处于一个“停滞”状态,没有需求,不用发展,而且,大部分残障人士依靠家庭关系来进行保障支持,尤其是在机构内的肢体残障人士,他们的社会保障网已经建立完成,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已经使他们生活习惯早就养成了,保障网已经建立完成,处于“坚不可摧”的状态了,从而彻底陷入了“紧张与无人使用,基数特大但无人问津”的状态,甚至留给了很多人以可乘之机,然很多并不需要的健康人士占用了很多的公共资源。
3.1.3对家庭关系的过度依赖导致其他社会关系的帮助缺乏“机会” 我国一直是个重人情的社会,从最基本的养老福利,从文化上来讲就是与伦理关系有着高度的契合的。而残障人士的照料则更是依赖于亲属关系的关注,并不重视政府政策的影响,比如残疾人的出行,一般会是家属不间断地陪同,那么则会有这种情况“在没有家属的陪同情况下,残疾人不能做任何事情”,这么一来,其他社会资源社会关系的保障与帮助事实上处于了“靠边站”的状态,残疾人的需求也处于依赖他人的状态,本质上也不利于残疾人自身的需求的产生。3.2残疾人公共资源的紧张主要原因还是非关系人士的不正当占用
就目前来说,社会所适配的无障碍公共设施不谈质,但是量绝对不算少,以盲道和公厕为例,无论是区域密度还是数量,都是够用的,但更多的肢体健全的人,他们挤占盲道,使用破坏无障碍厕所,使得很多的公共资源受到损失,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中政策和经济,包括残疾人的补助等很多因素,如果不加以严格的审核与复准,那么必然掺入很多“冒领”的人,而或许更多的残疾人他们不了解,不使用这些资源政策,所以人为导致了供不应求的状态。更多的所谓正常人聚集的场所也没有专门地留出残疾人专用通道等,把通道都用给了正常人,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占用。
三.肢体障碍人士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的具体做法
马克思说:“重要的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改造世界。”本次调研活动展开一次深入的观察,研究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找到一个适合我国情况,尽可能地利于每个残疾人增能发展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的方法。这就决定了这个方法必须具有以下的特性:科学化,本土化,个性化性。总而言之是一个深入于我国具体情况,可以施之每个人,又因人而异的科学方法。
科学化,这是这一方法存在的最基础性的因素。社会支持网络深入于社会学学科与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高度源于理论科学的事物。所以,区别于以往的一般“赡养”,“抚养”这些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支持状态,必定要赋予其高度的科学性与知识性。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使整个事业迸发出专业科学的活力,避免走很多前人所走过的弯路,节约发展的成本与时间,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当下的实践。
本土化,这是这一方法在中国存在的必要因素。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方法是一个“本源性”的状态,必须找到所有问题所存在的共性因素,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解决办法。大体适用于中国每个地区的,大体适用于中国每个残障人士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西学中用”利用西方理论科学的同时须知很多理论科学是源自于西方的实践,有适用的范围,必须以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感情,中国情况为根本,这样利用科学的知识与理论,才能使方法在中国社会中,有共鸣,有存在下去的基础,找到我们的理论。
个性化,这是这一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人是复杂的,是独特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人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变因时而变,这样这个方法才能具有活力,不断变化,也不断增强,“没有完美无缺的理论,没有穷尽一切的人类认知”,这样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弥补疏漏,有更广泛的使用。
1.医疗优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仍将长时间以政府主导的机构福利为主要方式,而机构的对肢体残障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和增能必须要以身体医治,医疗增能为第一。各个重点医院,如青岛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要以各个福利机构为定点服务对象,推广医生社工,规定每时期内固定的服务时间,用专业知识帮助残疾人进行身体复健,更重点是心理精神的恢复,根据其具体情况设计恢复计划,用案例鼓励残疾人。可以对服务医生进行适当补贴,补贴费用由医院或地方财政负担,以此凸显社会公共资源的“再平衡”,让本该留出给予残疾人的资源重新还给残疾人。
2.注重家庭
我国一直是个重视人情的社会,社会的基调就是人情重于法治。那就决定了社会关系网络建设的工作必须更加的以人为本,充满人性化,注重家庭关怀。推广在福利机构的社工组织建设,对每位残疾人的情况做根本的了解,尤其是“难言之隐”的了解,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最好的人情关怀方案。在陪伴的同时,多做残障人士家属的工作,监督残障人士家属是否能够按时定期陪伴,是否能够尽到家庭的义务,以鼓励为主,最关键是让残障人士身体精神的恢复,给家属足够的希望。让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工作,配合肢体残障人士的复健工作,重点让精神智力出现的问题残障人士的家属恢复信息,家庭恢复功能。
3.社会恢复
必须要让肢体残障人士重新恢复他的社会功能,这样才能根本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需求,让他们在做到以上程度增强权能的基础上,开展一些适宜他们做的劳动与工作,甚至在机构内倡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督导,让他们积极的参与社会,不要简单地进行“同类管理”,仅仅是按病理的相似性进行分类,让他们根据不同的情况,混住,不能用医院的情况对福利机构进行相似的约束,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氛围。
4.资源平衡
如1相似,倡导在公共场所留出适合残疾人的设施与资源,主要方式还是健康人的“自我奉献”,如入口通道出留出一条的“无障碍通道”等。提升公共资源的质量,不能单纯的重视数量,严格核准本市本区内的残疾人人数以及其综合情况,禁止一般人的占用,冒领等,希望通过资源平衡的做法,利用市场,让整个社会营造出残疾人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将心比心”的思维。
四.结束语 长达一周的火热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笔者感受到了社会工作,残疾人工作这份事业的火热与高尚!也让笔者再次感觉到了作为一个新时代大学生和一位共青团员的崇高的责任感。调研让笔者知道,这份事业一直在改变,一直在进步,他不是默默无闻,而是厚积薄发,正是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操守着职业道德与规范,怀着一颗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使命感努力工作,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自己的华章。有他们,不管时间多长,前途多远,这份火热的情怀,让这份事业永远年轻,向他们学习与致敬。最后,再次感谢带队的王玮玮师姐和其他学姐学长,还有指导老师陈为智副教授,他们的专业与指导让我在这次实践中有了长足的进步,让我在大学生活的第一年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