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和谐社会建设浅析
公共管理学院邓鸿阳230800207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和谐社会建设浅析
-------共建和谐泰宁,同创美好明天
总所周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伟大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理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党审时度势提出我们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火热形势,如何走出一条既适合泰宁县情,又独具特色的和谐社会创建思路,这些年来,泰宁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省级乃至全国和谐文明县城先驱奋斗目标,不断研讨、探索、总结,打造了较为全面的和谐城市,我将其概括为以实现全县物质小康和精神文明小康为目标的“七手联弹、弹无虚发”和谐社会建设工作模式,深动地实践了我县和谐社会建设要务,较好地诠释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针要义。具体表现为:
第一,我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始终将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之上,县委县政府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不断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同时,县政府继续抓好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学校、企业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九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家庭、进军营、进“高墙”)活动;着力抓好“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的创建活动。此外,近年来,我县更是深入开展“司法行政服务和谐社会”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公证队伍“公正办事、依法办证”、基层法律服务“3333”、(每个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确定3户农民家庭作为法律服务联系点;每个基层法律服务所帮扶创建3个“三优家庭”;每个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原有基础上新增3个以上村级常年法律顾问或个私企业;法律顾问费在规定标准内优惠30%);继续推进法律援助“三升”(提升援助数量、提升办案质量、提升公众形象)等活动。我县的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法治建设也正如火如荼的深入推进。
第二,我县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形成。至2009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如期完成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中小学教师、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调整津贴补贴的审批兑现。同时,加强工资制度改革和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的检查监督,进一步完善了我县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有力地保障了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逐步解决了我县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据了解,就2009年,泰宁县建设经济适用房72套,已分配完毕;建设廉租房110套,目前40套已经交付使用,并有20余户搬进了新居,剩余的70套6月份交付使用。一时无法租到廉租房的低保户或低收入者,政府以每人每月39元的标准给予住房租赁补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趋于稳定。
第三,社会就业相对比较充分。近些年来,我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规划全县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建立健全县服务体系;并组织实施我县帮困工作和再就业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就业,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我县完成城镇就业人数1773人,其中:实现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人数1056人,再就业率达63%,比目标任务超出3%。组织劳务输出1.15万人,其中下岗 1
失业人员496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1万人。办理外出务工卡856本。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02人,其中今年新增失业人数5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8%,比市下达控制目标数7.54%下降1.74%,比上年底8%的失业率下降2.2%。开展转业转岗培训12期880人次,完成全年责任目标的125%。开展下岗失业职工就业指导1230多人次。帮助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391人,完成责任目标379%。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08人,完成劳动预备制培训240人。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近几年,随着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伴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县按“项目向农村倾斜、资金向农村整合、力量向农村集中、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思路,开始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让现代生活方式逐渐融入到全民的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有:县里办起了村民服务站;工商部门更加突出“农村维权”和“和谐消费”两大主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送培训下乡,农民可以坐在村活动室免费听技术讲座;人口计生部门建起生育文化大院20个,传播婚育新风,提供生殖健康知识;供销部门办起40多个农家店,村民可以买上放心的商品;公安部门在重点村建立警务室,调解矛盾纠纷、咨询法律问题,村民们走几步路就能实现。与此同时,我县更加重视落实全县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施行政监督。第五,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泰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每年县委常委会都要专题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程;每年研究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都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融于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之中。2006年以来,县里共投入社会事业的经费达 1.86亿元,投入文明办的创建经费46.52万元,每年县财政投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增长幅度均高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从而确保了创建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也促进了县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六,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自然资源利用上,泰宁县是一个“八山一分半田半分水”的自然经济结构县,县委县政府看清了这一客观情况,从县情出发,带领我县人民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来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9%;仅至2004年初,全县小水电站已达100余座;建立秸秆、木屑综合利用栽培食用菌试点,带动全县生产食用菌3500亩,产值2450万元,生态农业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上,我县不断争创国家级和世界级旅游品牌,目前已拥有世界级品牌1块,12块国家级旅游品牌;深度开发泰宁古城、寨下大峡谷地质科考线、地质博物苑等文化旅游产品,提升生态旅游文化竞争力;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城”的定位,大力实施绿、美、香、洁、亮“五化”工程,使我县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第七,全县小康水平的惠及面明显拓宽。近年来泰宁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紧紧围绕创建“新兴旅游城,文明小康县”为奋斗目标,大力发展产业化项目,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九五”后期经济发展水平已跃居全省中游、全市前列。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我县乡村经济得到明显的提高,有效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村恩格尔消费指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民体验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然而,和谐社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清醒地看到,我县和谐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这里我仅列举四个相对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由于我县部分从业人员过于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和部分居民的主人翁
意识薄弱,出现了县城周边和市区内的环保问题,伴随的群众纠纷时有发生。
第二,由于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宁愿相信上访而不愿意相信法律,导致上访现象时有发生,使我县正常的社会秩序时常陷入混乱。
第三,部分农村地区文化生活方式还是较为落后,文化生活形式单调,文化生活结构单一,存在着横向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第四,由于部分干部素质较低,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些干部及机关工作人员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敷衍态度,无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县的和谐社会建设,我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快县委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高效廉洁的责任政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以尽快建立健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会协调机制等,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和拓宽信访渠道,同时,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强化群众的法律意识,保护合理合法的上诉请求,坚决抵制和惩处以上访为名,破坏社会和谐的非法行为。
第三,进一步加强全县教育力度,使和谐社会的内涵深入人心,使和谐成为全县居民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使和谐社会建设有法可依。
第四,加大较为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建立农村社区,充分利用农村闲置人力、物力资源,为农村文化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号召村民积极主动参加社区公益事业,这有利于和谐共荣的人际关系在社区得到体现,传统的道德文化在中国农村再度得到升华。
如今我所看到的的泰宁,虽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总体来说,社会秩序良好,发展氛围浓厚,群众生活幸福,处处呈现出温馨和谐的局面。我知道,和谐县城的建设还会遇到种种险阻,但我更加明白,让城乡成为绿色家园、文明和谐家园,已成为每个泰宁人共同的心愿,我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泰宁一定会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一流实力的旅游县、独具魅力的文化县、最佳人居的生态县、和谐发展的小康县”,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泰宁县劳动保障局2003年工作总结构 泰宁县劳动保障局备注/文号:泰劳[2003]56号
2、泰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 黄宁道主编2006年、2009年《泰宁年鉴》 内部资料。
3、泰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 《泰宁县志》 群众出版社 1993年9月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清江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经济模式也由单一的耕种变得多元化,不仅种植植物多种多样,还发展旅游业,开办农家乐等。在文化教育方面,清江村义务教育推行程度很高,家长也充分认识到教育是重要性,对教育的态度也有明显改变,非常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有较大进步,随之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等进入人们生活,增加了许多娱乐方式和了解国内、国际讯息和形势的渠道。同时农家乐和茶楼等的兴起,也让村民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清江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虽然精神文话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一些传统文化被慢慢遗忘,逐渐消失。同时,青少年在面对各种新兴的娱乐方式,不能正确地选择,而老年人又很难适应新鲜事物,所以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A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公共文化娱乐活动。B建设、完善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兼顾各个年龄段的村民。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的表演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加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渠道,监督指导未成年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
(2)虽然清江村目前义务教育推行较好,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较少,主要是因为农村义务教育硬件设施和教师水平较落后,并且学生缺少家的正确引导,学习成效不高。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A继续坚持落实九年义务教育。B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学硬件。C提高乡村师资队伍文化水平及道德修养。D加大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中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态度;E相关部门加强对职业技术学校的管理,提高师资水平,确保每个学生入校后能学有所成;F加大对年轻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拥有科学管理孩子的思想,减少留守儿童数量。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素质修养,增强竞争力,同时也保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健康成长。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让更多的人拥有谋生是手段,提高村民整体生活水平。
(3)对于经济建设方面,应该坚持现有是多元化模式,并使之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更多的可行的发展道路,不断创新。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我身边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身边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我国在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经济的政策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在成长的这十九年中,我切身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变化。还记得儿时,经常听爷爷奶奶说起过去那些挨饿的日子,吃不饱,穿不暖,连最起码的生存问题都没办法解决,更不用说其他方面了。他们所经历的那种连温饱都没办法解决的生活是我没办法想象的,也是我无从感受的。对于现代的人们,温饱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人们考虑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已然从生存问题转变到了发展问题。
过去的人们经常吃不饱,有东西让他们填饱肚子就已经很不错,逢年过节才能吃一顿肉。而现在的人们对食品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营养均衡,还要美味、新鲜、无污染、绿色安全,甚至于漂亮的外观也很受人们的青睐。食品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各种深加工的熟食琳琅满目。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开始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这在那个饥饿、贫困的年代是不会发生的。
过去物资匮乏,人们的着装单一,不管是从颜色还是样式上
来讲。而现在人们考虑的已经不是能否穿暖的问题,而是潮流与个性,服饰也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商店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服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不过高昂的物价可能会让你只有看一看的机会,经济与物价一起发展。
现在的人们有着舒适的住房条件,宽敞明亮的房屋,冬暖夏凉,小区里一应俱全的健身设备。当然房价问题却不容乐观,相信我们伟大而又智慧的祖国和顽强、坚韧的人民一定会有办法解决这一顽疾。除了住房,现在的人们出行更是便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单与印度相比就可以知道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印度虽然多世界首富,但他们国家连一条地铁都没有。而我国各个城市都有完善的、覆盖全面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市民提供了便捷、廉价的出行条件。长途旅行也不成问题,我国已建设有密集的公路线和铁路线,减小了距离的阻隔,满足了人们旅游的需要。即使你在新疆,你也可以一睹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虽然春运仍然一票难求,但铁道部已经在积极改变这种现状。我国的航空运输也十分发达,快捷的条件,舒适的环境,使人们更加向往这种交通方式。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我过的信息网络建设也不落后。过去的黑白电视机以及广播已经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全方位要求,现在的人们已不局限于声音信息,图片、声音、视频更受人们的青睐。互联网已将世界联系起来,各种繁杂的信息跃然网
上,网络安全又成了人们所要关注的新问题。手机已经成了每个人必备的物品,那个手机罕见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开始对手机的功能有更多的要求,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随科技的不断更新而加快,价格也日趋便宜。庞大的通讯网络已经使得距离不再是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恢复高考,完全扫除了文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大学生人数也逐年增长。但随着人们对名校趋之若鹜,造成了教育的畸形。
我们的祖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绩。虽然有很多问题仍然有待于解决,又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但相信祖国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因为我们的祖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祖国正在成长中,正在完善中,我们的祖国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史,但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强盛。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的变化
在这个暑假,我对我的家乡——黄冈进行了社会调查,采取了网络查询加亲身深入社会实践的两强结合法,对三十年来家乡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究,深深地感受了我家乡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那茁壮、快速地成长的过程。那里人民朴素,笑容和蔼,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我拜访了村中的一些老一辈人和有关领导,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我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我的家乡是一个贫瘠的村庄,村里人住的是土房土屋,而且是很多人住在一起。由于房子的空间本就不大,很多人住在一起更是让人觉得很不方便,很多时候一家人都是睡在同一个房间,根本没有个人的房间。但现在就不同了,我们村里,楼房基本随处可见,一家人不用挤在一间房间里睡觉,而是有自己个人的房间,这样有利于个人的隐私,也让人觉得方便。毕竟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全家挤在一间房间里睡觉是满别扭的。这样的变化让老一辈的人感到欣慰,在他们看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是真正落户生根。
在穿的方面,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在吃的方面,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在住的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在教育方面,现在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经济不发达,教育自然也就不能跟上,学校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师资水平也差。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教室里只有4盏日光灯,一块木头黑板,剩下只有课桌椅了。操场都是用土铺成的,跑道是用煤渣儿铺成的。跑步时,不小心摔倒后,两个膝盖准会摔破。操场晴天还可以用,要是下了雨,操场就变成了水塘,一两个星期都没法用。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明亮的教室,还有宽阔平坦的塑胶操场和植物园。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外还有16盏日光灯,一台空调,四台电扇,新安装的多媒体电脑。为教师的教课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精神方面,随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进步,他们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了。这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是不敢想象的。固然目前农村里的人们并不能都像城里人那样以出国旅游来作为自己的休闲方式,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踩高跷、扭秧歌等,这些娱乐方式丰富了农村人民的娱乐生活。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整体突破,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民生改善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开创了全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我们作为祖国的骨干力量,应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构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的增加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通过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生,通过多办实事惠及民生,努力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生活将更加美好。虽然这次调查的时间不长,但是让我了解到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家乡的变化新颜取得了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变化和辉煌的成就。我们坚信未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带领下,瑶琼村将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第五篇:我对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的感想
我对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的感想
回顾30年的奋斗历史,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后来的“抓大放小”,“老鼠和猫理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实事求是精神、集中全党智慧、正确地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产物。
30年的奋斗,30年的拼搏,使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探求真理,认识真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方面,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只有思想大解放,生产力才能大发展。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深化,敢想、敢试、敢冒、敢闯、敢干,勇于冲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深刻认识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国情,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国情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今的国情,也要考虑以往的国情和未来的国情;不仅要洞悉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就国内而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力日益强盛,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虽然经济危机差不多已过去,但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还是前所未有的。十七大报告做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定位,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判断。也只有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回眸过去,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富民强;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祖国会更加强大,人民会更加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