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寿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项目
汉寿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项目
专项规划方案
一、环洞庭湖地区污水处理项目
1.区域现状
我县位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西侧,沿湖乡镇较多。我县现有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县城龙阳镇所在地,主要处理县城区生活及生产污水;拟建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县太子庙镇,主要处理县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及太子庙镇镇区生活污水。其他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几乎空白,大部分乡镇污水均未进行处理,直接排入洞庭湖各相关水系中。我县环湖各乡镇,如蒋家嘴镇作为县主要工业强镇,多年来一直以生产纺织业、化工业为主,虽然各企业近年来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但一直处于自我控制的状态,政府一般只起监督作用,污水处理效果不明显;其他乡镇现有生活及生产污水排放均自然排入洞庭湖各水系,加上环湖各乡镇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多,对洞庭湖水系水质造成影响。现有各乡镇生活用水由过去的采集地表水逐步转变为使用地下水,造成我县地下水资源逐步匮乏。
2.项目思路
按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打造建设水安全为重点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我县现有环湖乡镇近期内需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证洞庭湖水安全。按照我局初步设想,重点工业镇蒋家嘴镇拟建日处理量1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对各工业企业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洞庭湖水系。其余各乡镇可采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稳定塘
等处理工艺,建设小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保证城镇污染物排放达标。环湖各乡镇在加强污水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洞庭湖各水系各养殖业的管理,减少发展乡镇经济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中,管网建设可采用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省市资金配套和政府自筹的形式;污水处理厂部建设可采BOT建设形式,减少财政投入的同时,保证污水处理排放达标。
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1.区域现状
我县现有城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现有城区人口近20万人,城区主要集中在龙阳大道东侧、三堤二港北侧区域内。区域内现有基础设施多为2007年以前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城区公用设施的建设,但现有城区道路、绿化、供水等公用设施已无法满足县城发展的需求。
2.项目思路
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着力强化生态区建设强化城镇支撑,按照县委、县政府城镇兴县的要求,随着县城的西拓、南移,对新城区公用设施的建设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加大城镇公用设施建设规模,我局主要建议加强以下三个项目建设:
搞好县城区地表水厂建设:汉寿县地表水厂位于龙阳镇北部,制水厂选址辰阳北路中段(原第二水厂)。建设规模项为日产自来水6万吨,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评审,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项目主要
建设内容包括取水泵房一座,位臵约在沅水大桥向西约1000米处,靠近沅水河边。建设DN600输水管线17公里(为保证供水安全,双向铺设),建设制水厂一座,水厂占地24.8亩。工程总投资约6942万元。资金来源为争取国家发改委和上级投资,企业自筹和县政府配套。项目建成后,对于改善县城居民饮用水水质和用水安全,保障生产和生活用水供应,促进县城经济发展。
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城市人均绿化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城。重视城市及洞庭湖周边城镇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绿化、美化,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推广洁净能源,大力支持发展燃气事业,全面提高燃气普及率,为净化洞庭湖区域空气质量打下良好基础。我县现有天燃气公司两家,县城区为三峡公司,主要负责朝阳河以北区域,随着县城面积的扩大,燃气供应量增多,需保证居民及生产供气量;经济开发区为中油公司,主要负责开发区燃气供应,该公司现以启动开发区内工业用气及部分居民用气的供应。
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区道路、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区基础设施功能水平满足城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加快环洞庭湖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湖乡镇居民居住环境。
三、城乡一休化建设
1.区域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城镇规划逐步扩大,为强化城镇支撑,加快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县在发展,完善小城镇建设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需加快我县各乡镇城乡一体建设。项目实施近期目标,作为城乡一体建设的重点区域龙(阳)株(木山)太(子庙),随着新S205线的全面开工建设,龙株太三个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我县重点城镇的区域位臵在逐步拉近,随着区域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的逐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布局与乡村布局需得到进一步改善。项目实施远景目标,将小城镇建设逐步推广至各环湖乡镇,做到乡镇居民集中居住,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拓宽人民群众致富门路,不断改善人居发展环境,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2.项目思路
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着力建设高效集约发展区,近期龙株太将作为县城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摆在我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首要发展位臵,一体化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基础设施一体化、城镇建设而布局与乡村建设布局一体化将成为近期龙株太一体化建设及远期环湖各乡镇城乡建设的重点。
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关健与主要任务是要实现规划一体化。要有“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进观念。破除重城轻乡的思想,以观念理新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大力推进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要建立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小城镇构成的城乡发展体系,形成城带镇,镇带村的发展格局中。要合理划分城市发展区与农村发展区、城市与乡村规
划区的发展方向。
城镇建设布局与乡村建设布局一体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集聚集约。对城镇、农村等区域空间,园区、河流等功能载体,做到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约发展,逐步引导村庄空间形态转换,实现农民向集居点、小城镇、主城区的梯度转移,集中居住。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进一步提高项目资源配臵效率和项目设施共享程度。另一方面尊重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布局一体化。建设一批都市型、城镇型农村新社区,建成一批宜居型、和谐型新农村。
龙株太一体化的建设将拉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经济开发区的状大,县城区的南移,株木山现代农业也会随着一体化建设得到逐步发展,真正形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汉寿经济的高效集约发展区。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城乡建设一体化布局,将保证龙株太一体化建设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现代农业、生态工业等全面区域。
第二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解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解读
4月1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46号文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将成为我省加速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释放“一部一带”开放优势的新引擎。
一、规划背景
洞庭湖地跨湘鄂两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亚洲最大内陆湿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区位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功能突出,素有“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的美誉,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千百年来,湖区人民靠水吃水,保护好、建设好洞庭湖,是湖区人民的历史责任,也是湖区人民的共同宿愿。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近年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区发展面临湖泊萎缩、生态恶化、发展滞后等诸多新的突出问题。该地区从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变成发展较慢、相对落后的地区。统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对于洞庭湖区发展高度关注。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明确提出,要“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洞庭湖等重点湖泊和湿地保护与修复。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作出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决策部署。2012年,省政府先后委托国经中心、长江水利委、中国水科院等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水情变化、湖控工程等重大问题开展“1+9”专题研究,并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与湖北省共同组织编制了总体规划及水利、农业、生态、环保等10大专项规划。2013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正式纳入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国家发改委据此专门赴洞庭湖区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在征求湘鄂两省和国务院33个部门及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报国务院。《规划》获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区发展的特殊关怀和殷切希望,在洞庭湖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湖区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规划》由国务院行文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属于国家批设的最高层级的区域战略规划,内容实,项目多,“含金量”高,规划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支撑和民生改善等各类综合和单体项目超过600个,对于生态补偿、大江大河流域治理、蓄滞洪区补偿等明确鼓励先行先试,这些为我省下步争取国家支持提供了重要依据,留足了空间。
二、战略意义
规划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作为,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生动实践,将为湖南赢得更多发展权利和更大发展空间,有利于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保障
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有利于巩固提升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平衡区域利益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途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
三、规划范围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2200万,地区生产总值7152亿元。
四、规划内容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15455”,就是1个主题,1个愿景,5大战略定位,4大功能分区,5大建设任务,5大体制机制创新。
1、1个主题。即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过渡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必须更加奋发有为地探索走出一条富有湖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
《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构建和谐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在建设中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富民为本、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四项原则。
2、1个愿景。即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跨越的步骤,着力推进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区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将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再现“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宏伟篇章。规划围绕这一愿景目标相应设置了生态、经济、民生三大类19项指标,力争到2020年,湖区枯水期生态水域面积恢复到约2000平方公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000和15800元,湖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降低到0.1%以下。
3、5大战略定位。基于湖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发展潜力和民生诉求,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5大战略定位,即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全国大湖地区综合保护、治理和开发探索道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率先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和大湖地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水陆联运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建成覆盖全区域、联接中西部、对接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全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区,打造血吸虫病感染零风险区。这五大战略定位直接反映和决定它在国家区域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地位,同时也是国家赋予我省的重大使命。
4、4大功能分区。按照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不同的国土空间依据自然属性应明确不同的主任功能,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设定不同的开发强度,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秉承主体功能区理念,依据区域总体战略定位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以及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三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生态涵养带、集约开发区四大类型地区,各占规划区总面积的12.9%、51.6%、26.5%和9.1%。
5、5大战略任务。《规划》从水域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民生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支撑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任务。水域生态修复,重点是维持湖泊生态水域、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强生态修复保护;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宜居家园建设,重点是建设湖乡特色城镇、建设绿色生态乡村、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民生事业改善,重点是加强血吸虫病防治、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支撑,重点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强化能源保障、建设“数字洞庭”。
6、5大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是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规划》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从创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强农惠农富农长效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投融资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将洞庭湖及北“四河”、南“四水”纳入国家河湖重点治理范围,依法适时开展排污费改环境保护税试点,支持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信息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投资分摊比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立蓄滞洪区防洪补偿机制,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建立生态经济区绿色政绩考评体系等等。
五、规划实施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探索性系列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也无现成模式可搬。规划获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务之急是按照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合作为动力,将规划落实到一项项工作、一个个项目,精心谋划、锐意开拓、扎实推进,以强有力的措施抓好规划实施。下一步,省里将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规划统筹。加强生态经济区规划与长江经济带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将贯彻落实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作为湖区市县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以规划引导项目,以项目引导资金。二是强化政策支撑。省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三是强化项目推动。重点谋划好、实施好湖区亟需的、对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能够着手实施的一批重大项目。省发改委已初步建立“511”重大项目库,即涉及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新型城镇、社会民生5大类,生态修复、城乡清洁提质、综合交通、江湖调节、能
源保障、园区提质、产业升级、城乡提质和特色城镇建设、安全饮水与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10大工程,100个重点项目。四是强化工作责任。省里将出台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职责分工,把政策、项目、资金和先行先试等落地责任逐条逐项地分解到各部门和湖区三市。五是强化组织协调。国家层面,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省际层面,推动建立湘鄂两省高层协商机制和湖区四市联席会议制度。省内层面,推动建立以规划实施为主要任务的工作协调机制。(湖南省发改委)
第三篇: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终版]
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
南 县 农 业 局 2012年8月28日
各位领导:
南县属洞庭湖区农业大县,总人口69.4万,其中农村人口52.2万,耕地面积50.1千公倾。区域内气候适宜,阳光充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种养并举、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农业结构。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菜、水产品及畜禽生产基地。被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产粮大县、产棉大县、产油大县、优质农产品综合商品基地县等。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秋冬季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等。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在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发展较快。2011年全县水稻面积107.7万亩,总产达到43.9万吨;棉花面积24.8万亩,皮棉总产2.7万吨;油菜面积55.5万亩,油菜籽总产6.9万吨;蔬菜面积22.9万亩,总产41.3万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33元。
一、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四 化发展战略,围绕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等重点产业,以大市场、大项目、大基地、大企业发展为路径,突出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化推进、特色化崛起、产业化发展,立足开发大市场、做强大基地、培育大企业、推进大项目、叫响大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二)发展思路。创新突破,开拓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全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模化,立足大基地建设,合理布局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做强产业规模;产业化,立足大企业培植,力求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产加销一条龙,实现产业化经营;园区化,立足大项目推进,加强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实行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市场化,立足大流通构建,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化,立足大品牌打造,突出我县农业特色,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打响“南县粮油”、“南县蔬菜”等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现代农业板块,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一批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三)目标任务。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满足消费需求;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优势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2020年粮食总产达52万吨,增长12.6%,创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棉花总产3万吨,增长15.2%,建成全国棉花高 产创建核心示范县;油料7.5万吨,增长9.7%,进一步扩大“全国绿色食品(油菜)原料基地”规模;蔬菜突出“全国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建设,年产量达到70万吨。
二、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抓项目,夯基础。充分发挥近几年我县农业生产及项目建设在全省有位置、有特色的基础优势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争取责任和奖励机制,全力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力争每年争取农业项目和农业投资有新的突破,争取上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重点抓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优质双低油菜基地建设、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乡村清洁工程整体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实,以项目夯基础,进一步改善我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附表)
(二)抓服务,强形象。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依托各个项目的实施,全力抓好“三农”服务。一是进一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入户率,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创办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以上,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生产丰产丰收。三是着力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技术水平。重点开展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和青年农民创业技术培训,确保每位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四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重点以南茅线为主,建立45 万亩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基地;以华阁、明山、南洲等乡镇为重点,建立25万亩高支纱优质棉基地;以河西片为主,重点发展10万亩优质榨菜生产基地;以三仙湖、乌嘴等乡镇为主发展5万亩冬南瓜生产基地;在全县建立4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
(三)抓订单,惠民生。将“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对粮食、棉花、油菜、蔬菜的订单开发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加强联系与合作,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实现农企“双羸”目标。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订单面积达80万亩,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以上,全县订单农业受益农户7.6万户以上。以订单惠民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抓特色,创品牌。突出提升“洞庭鱼米之乡”的影响力,全面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幅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比重,着力打造“南县大米”、“南县油料”、“南县榨菜”等地理标志品牌。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茅草街米业、鑫农油脂、朝阳蔬菜等特色品牌的知誉度和影响力。全县着力打造国家、省、市级8个以上农业品牌。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到2020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50个以上,认证产品 达到上市农产品生产规模的8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依据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加强领导,组织力量,进一步研究制定所连区域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切实按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分步有序地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建立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农业产业发展联系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持续推进的工作机制。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督查事项。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专项规划与其他规划及计划的关系,在时序安排上做到科学有序,加强衔接配合。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树立科学观念,实施超前发展战略
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超前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积极发挥各级党政规划、引导、支持等宏观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大力推进产业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集团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作用。对重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引导。政府要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充当统筹协调者角色,突出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涉及的有关税费,并对实施超前发展战略的产业进行适当财政补贴。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来促进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向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发展,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培养一批实力较强、规模较大、机制灵活、运行稳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定、市场营销等多种协作和服务。积极引导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兴产业,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优质化、标推化方向发展。
(四)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元融资体系
农业产业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稳定的资金投入。必须增强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高效率的农业投入体系。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的“三个高于”。在依托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扩大金融信贷规模。依托政府建立起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制度,消除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障碍,降低金融机构投资的风险性。制定土地、税收等各类优惠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积极性。加快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和其他个人的投资积极性。
(五)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在发展动力
积极推进农村机制体制创新,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上的有力保障。一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利益分配为中心,设计出长效性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机制,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二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动,逐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维护土地流转各方的权益,提升土地产出率和收益。三是建立城乡协调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上变传统条块分割为科学有序、条块协调的管理体制,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综合执法、协调行动。
第四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 现实基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第三节 战略意义
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年~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2009~2015年重点规划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
第四节 功能分区
——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高效集约发展区。
第三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 湿地保护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第二节 污染防治
加强生活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第三节 绿色屏障建设
构建生态廊道。加强植树造林。
第四节 血吸虫病防治
加强综合治理。提升防治能力。
第四章 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第一节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提高优质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第二节创建新型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专栏3:新型工业产业基地
● 光电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基地
● 生物产业基地●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 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 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
● 航空产业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第三节培育现代服务业
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
着力发展旅游业。
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大力拓展金融服务。
专栏4:服务业重点项目
● 生态旅游基地● 传统文化产业园
● 红色旅游文化产业● 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工程
● 现代物流基地● 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发布
第五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安全环保、集约用地原则,加快水利、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一节 强化水利设施
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主要圩堤和河道治理。
完善灌溉排涝系统。
第二节完善交通体系
铁路建设。公路建设。
水运建设。机场建设。
第三节保障能源供应
建设重大能源项目。开发可再生能源。
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加快油气管网建设。
推进能源节约。
第四节健全信息网络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建设。
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建设。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专栏5: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水利保障体系工程 ●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工程
程
能源供应体系工●
第六章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第一节建设绿色乡村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裕文明、安宁祥和的美好家园。优化村庄布局。打造生态家园。树立文明乡风。
第二节创建生态城镇
营造宜居环境。引导绿色消费。完善社区功能。
第三节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专栏6: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工程
● 生态创建工程● 生态景观工程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
● 农民知识化工程● 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第七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域其他5个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
南昌 九江 景德镇 鹰潭 新余 抚州
第二节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第三节带动革命老区发展
提升发展能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大扶持力度。
第八章深化改革开放
第一节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推进市场一体化
第二节 推动生态环保机制创新
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相关改革试点。
第三节扩大开放合作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切实加强国内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国际生态合作。
第九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加强金融政策支持。给予重大项目支持。
第二节强化组织实施
第三节加强监督检查
第五篇:梅克保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调研组来岳考察
梅克保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调研组来岳考察 黄兰香表示:全面配合,全力推进 盛荣华陈文浩胡忠
雄黎石秋等共商发展规划
本报讯(记者 沈念)继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第四大板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2月22日,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座谈会。
省委副书记梅克保主持,副省长徐明华,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颜永盛出席。市委书记黄兰香致欢迎辞。岳阳市市长盛荣华、常德市市长陈文浩、益阳市市长胡忠雄、长沙市副市长黎石秋介绍四地工作。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市级领导李志坚、陈奇达、樊进军、宋爱华、吴钢良,市政府秘书长王小中等出席。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也是湖区干部群众多年的殷切期盼。黄兰香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和专家致以热烈欢迎。她表示,岳阳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争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全面配合,全力推进。努力发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在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积极呼吁,引起更高层面的反响和关注。“要立足全局,充分认识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
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是优化我省区域战略布局的重要途径。”听取发言后,梅克保要求,科学谋划,牢牢把握事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问题。要明确战略定位,打好粮食牌、生态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要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农业化,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要突出发展重点,抓好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国土整治、粮食生产、环境治理等五大建设。他强调,循序渐进,全面开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制定时间表,抓紧修改完善规划大纲,争取6月份形成总体规划,7月份广泛征求意见,再提交省委、省政府会议研究审定。要抓好重大项目的研究,边做规划边研究开发一批重大项目,形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强力支撑。要抓统筹协调,重点做好与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部崛起规划、全省“十二五”规划的对接,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做好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三市一区”地方规划的对接,为规划落地提供项目、土地、资金支持。省直部门要发挥宏观协调作用,搞好规划指导;岳阳、常德、益阳三市之间要加强沟通,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共同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好、发展好。
相关链接: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初步规划范围(湖南境内)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及长沙的望城区,共计25个县市区,土地面积4.64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