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洞庭湖规划报告意见
《洞庭湖区综合规划报告》调研汇报
(2012年3月17日)
湖北省洞庭湖区四河(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以下简称荆南四河)位于湖北省中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是长江洪水入洞庭湖的重要通道,对于确保荆江防洪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湖北省境内的荆南四河堤防总长1086公里,其中松滋河堤长469公里,虎渡河堤长188.8公里,藕池河堤长112.7公里,调弦河堤长10.1公里,涴里隔堤长17.2公里,其它串河及围垸堤长约288公里,保护范围涉及湘、鄂两省。在湖北省境内有荆州市的松滋、公安、石首、荆州区四个县市区的15个重点堤垸,总面积3471平方公里、总人口197.91万人、耕地面积211.9万亩。《湖北省洞庭湖区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加固堤防长度为706.03公里。
《洞庭湖区综合规划报告》是三峡工程建设后编的,是今后江湖治理的指导性文件,我们高度重视。下面汇报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本观点和想法
(一)防洪形势趋于缓和,但防洪仍然是主要矛盾。这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仍然要当心江湖洪水遭遇。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按《报告》中所提出的防洪标准、加固堤防、改造闸站、加强管理仍然是我们需要切实抓紧实施的,切不可松懈。
(二)灌溉用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一定时间(即没有做人工工程前)内将成为主要矛盾。但绝不会取代防洪成为主要矛盾。我们是工程性缺水,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要把措施放在长江取水上,原则上“长江为主、四河为辅”。这个问题不解决,灌溉问题就不可能获得较好的解决。
(三)治理洞庭湖势在必行。总的讲,进入洞庭湖的水、沙少了。从总体上看,解决用水的问题是治理洞庭湖的主要任务之一,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大事。
1、“堵支强干”,要以深代宽,让沿河人民受益。(1)藕池河。同意对西支,中河以及鲶鱼须河进行建闸控制。从裕公垸至北尖13km要疏浚。
(2)松滋河治理。现在的方案与1959年松澧分流方案相似。当年的方案是堵塞东、西二支,保留中支,结果失败了。为什么?这个工程当时决策是正确的,但没有坚决实施,即中支不能满足上游来量安全通过,抬高了水位。这次提的方案是建闸,不是堵口。如果中支、西支不能满足东支分泄的来水,有可能抬高上流水位。
如果从永太垸挖新河,一旦澧水发生较大洪水,江湖洪水遭遇会更快,对公安堤防威胁很大。松东河在公安境内是“肠梗阻”河段,上游来量大,下泄受阻(马坡湖设障)。建议:一是这个方案与松滋口建闸同步实施。二是如果松滋口建闸近期不能实施,这个方案要实施的话,建议对苏支河限流在700 m³/s以内,中河口限制在100m³/s以内(即虎渡河进流100m³/s时,不能入松东河),官支河上口堵塞。三是王守寺与小望角闸的运用程序要明确。
2、四河口建泵站应认真研究。水进来了如何用水,采取什么措施用水,湖北用多少?松滋、公安、石首是不是在四河口建了四个泵站,灌溉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一个大问题,要认真分析四河口建提水泵站,只能解决沿河农田用水。凡是过去依靠长江取水的泵站(分涵闸),因为长江水位不能降低(主要是春、秋二季用水困难),不能满足用水的需要,对原有泵站、涵闸要进行改造,有的地方要建新站。
3、实施河道疏浚。松滋河口(松东河口)、虎渡河口、藕池河口以及中河口以下至南闸的河道疏浚要纳入规划。
4、对三口进行建闸控制。要求南闸建深水闸,流量在100~200 m³/s。
(二)具体项目规划建议
防洪工程建设是规划的重点,但水资源配臵和供水工程建设也必须高度重视,这也是未来几十年洞庭湖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任务。下面从堤防建设、农田灌排设施、饮水工程、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利管理几方面提出规划建议。
1、防洪工程建设(1)堤防工程
《规划报告》统计洞庭湖区湖北防洪大堤长954.35km,其中四河河堤706.04km,一般垸堤248.31km。规划整治堤防954.35km,其中四河河堤724.24km,一般垸堤248.31km。两者两差18.2km,比对堤防长度,相隔之处可能是石首栗林河。目前四河河堤706.03km已经纳入湖北洞庭湖区四河堤防加固工程。
四河河堤除已列入规划的706.04km外,还请求增加列入加固的堤防235.86km,其中:松滋危河左金桂大堤11km;公安县曹咀垸、永兴垸、合成垸、永保垸(四个堤垸现有承雨面积58.25km²、耕地面积3.43万亩)堤防总长54.29km;石首市洞庭湖区支堤久合垸、联合垸、石戈垸等100.684公里和永福垸、兴学垸、丢家垸、张城垸、南碾垸、三合垸、连心垸等69.886公里民堤。要求参照长江干堤,提高建设标准,对堤顶设计混凝土路面。同时,整治崩岸。
(2)中小河治理:整治流域面积100km中小河流65条,其中:荆州区2条,公安县31条,石首市9条,松滋市23条。
(3)城市防洪
松滋市:城区位于新江口镇,属丘陵和平原湖区的过渡地带,2城区面积18km2,城区防洪工程堤防全长21.11km,有9个居委会,13万人。防洪工程及设施严重老化,城南河有七处灌溉涵闸,其建筑标准较低,两处拦水坝严重阻碍行洪,松林垱倒虹管担负新江口城区排渍任务,运行35年,污水腐蚀严重,年久失修,是多年来防汛工作中的心腹之患。为了提高城市防洪圈内防洪标准,一是规划拆除重建松林垱倒洪管,疏浚城南河,整治盘山撇洪沟,护砌堤坡。二是规划对堤顶公路砼硬化。三是对没达标的1公里堤防进行堤防加固。
2、水资源配臵规划(1)治涝
荆州区:新建里甲口二站外,必须对里甲口电排渠道进行治理,治理长度21.8km,主要措施为疏挖清淤,渠堤加培,配套建筑物重建。
公安县:更新改造一级排水泵站(荆江泵站)4台12000kW和37处二级排水泵站98台8418kW。
松滋市、石首市:改造中小型排泵站。(2)灌溉
荆州区:原有的灌区工程和2处引水工程、1 处提水工程外,建议另新建1处弥市灌区4*155kw提水泵站。
松滋市:共有提灌泵站48处,每年春季,江河水位较低,涵闸无法自流灌溉,完全依靠沿江灌站提灌。但由于沿江提灌站老化失修严重,设备奇缺,提灌能力不足,难以保证灌溉需求,现急需新建一批中小型灌站。一是在八宝垸保丰闸、解放闸、龚家湾各新建一座中小型灌溉泵站,其中保丰闸装机容量为5×110KW,解放闸装机容量为4×110KW,龚家湾装机容量为4×110KW,共1430 KW;二是在大同垸杨家垴闸、杨泗庙、杜家湾各新建一座中小型灌溉泵站,其中杨家垴闸装机容量为6×110KW,杨泗庙装机容量为4×110KW,杜家湾装机容量为4×110KW,共1540KW;三是在南海垸泰山庙、厍家咀各新建一座中小型灌溉泵站,其中泰山庙装机容量为5×110KW,厍家咀装机容量为5×110KW,共1100 KW;四是在老城合众垸两利闸、金闸各新建一座中小型灌溉泵站,其中两利闸装机容量为5×110KW,金闸装机容量为5×110KW,共1100 KW。
公安县:一是水源工程:①把两个小
(一)型水库,杨麻水库和鹅支河水库纳入规划进行综合整治;②从公安抗旱实际需要出发,利用长江大水源的有利条件,沿长江在公安县境内的上、中、下三段四处,兴建4座大中型灌溉泵站,总装机4720kW,设计流量44.2m³/s。其中新建三座分别在周家土地(装机930kW,设计量9.0m³/s)、双石碑(装机1860kW,设计流量16m³/s)、黄水套(装机930kW,设计流量9.0m³/s)和改造增容二圣寺灌溉泵站(二圣寺泵站装机4×250kW,设计流量10.2m³/s已经列入孟溪垸泵站更新改造)一座,既可直接解决荆江分洪区3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又可向总排渠补水灌溉。③在松东河东风闸外新建一座930kw,设计流量9.0m³/s向淤泥湖补水的灌溉站,主要解决孟溪大垸干旱年份近10万亩农田农业灌溉缺水问题。④对沿长江的杨家厂镇南五洲沿江、红胜、农丰、三分子等4处1313 kw的小型灌溉站实施新建和更新改造。⑤对沿松东河、松西河的斑竹垱镇和毛家港镇的5处2365kw小型灌溉站实施新建和更新改造,分别是火神庙、花大堰、胡家场、丁堤拐、同丰尖。⑥对我县内垸因年代远久,设备老化等原因不能发挥其正常工程效益且急需更新改造的小型灌溉站就有83座,装机9798kW纳入规划进行更新改造。⑦改造三善垸南干渠东、西控制闸两座以及东西控制闸间倒虹管工程。二是农村河道整理。对淤塞严重,水环境污染的农村河道采取疏浚、硬化等工程措施实施综合整治。其中公安农村河道长1601.33km。
石首市:洞庭湖区共有6个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2.62万亩,都属引江灌区,长江干流涉及2个灌区,藕池河、调弦河涉及4个灌区。由于藕池河调弦河来水量减少,导致长江干流灌区引江涵闸不能引水,提灌泵站由于扬程加大,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抗旱需求不能满足。请求将长江干流涉及管家铺及调东灌区,对主干渠进行疏挖与硬化,配套渠上的节制闸。调弦河涉及连心垸小型灌区,对主干渠疏挖与硬化,配套渠上的节制闸。藕池河涉及管家铺灌区、王蜂腰灌区、兴学垸灌区、永福垸灌区,对主干渠疏挖与硬化,配套渠上的节制闸。同时在有进水闸未建泵站的地方新建泵站,对建有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在长江干流春风闸建3×185kw,设计流量5m3/s、桃花闸建3×185 kw,设计流量5 m3/s、章华闸建3×75 kw,设计流量1.5 m3/s、胜利垸闸建3×185 kw,设计流量5 m3/s,宋江码头建3×185 kw,设计流量5 m3/s的泵站;藕池河东支建殷家洲3×75 kw,设计流量1.5 m3/s,王蜂腰建3×185 kw,设计流量5 m3/s,大剅口建3×75 kw,设计流量1.5 m3/s的泵站;中支团山河建团山寺3×75 kw,设计流量1.5 m3/s,虎山头建3×75 kw,设计流量1.5 m3/s的泵站;对藕池河东支管家铺2×75 kw泵站,设计流量1.0 m3/s,江波渡1×75 kw,设计流量1.0 m3/s,焦市1×75 kw,设计流量1.0 m3/s,北尖1×75 kw,设计流量1.0 m3/s的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现有沿江一级排涝泵站和垸内排灌泵站纳入更新改造规划,提高排灌标准。
(3)湖泊治理:治理洞庭湖区1km湖泊41个,其中荆州区1个,松滋市5个,公安县17个,石首市18个。达到增加湖泊调蓄能力,实现河湖互补配臵水资源格局。
3、供水工程建设
荆州区:新建弥市中心水厂1处,规模为20000吨/日。松滋市:全市沿江饮水人口共42万人,目前已通过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了20万人的饮水问题,仍还有22万人急需解决饮水安全。
公安县:农村总人口91.14万人,截止2010年底,全县已建集中供水工程39处,只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人口
251.95万人。目前还有39.19万人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需尽快解决。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群众又要求饮用地表水。规划在有充足水源的长江建一座53万人安全饮水的供水工程,满足荆江分洪区人民的饮用水。并在靠近松东河、松西河的孟溪大垸、斑竹垱、南平、章庄铺、狮子口、毛家港等独立民垸各建一座集中供水工程可解决52万人的安全饮用水。
石首市:洞庭湖区共有9个乡镇办区,人口45.4万人,除东升镇、笔架山街道办事处、绣林街道办事处及调关镇等4个乡镇办区26.3万人饮长江水外,还有高陵镇、团山寺镇、久合垸乡、高基庙镇、桃花山镇等5个乡镇19.1万人分别在藕池河和调弦河饮水,由于藕池河、调弦河进流时间推迟,断流时间提前,来水量明显减少,水源得不到保障,原有的供水设施因水源问题供水范围缩小,不能良性运行。如原在藕池河取水的久合垸乡水厂、团山寺镇水厂、高基庙镇水厂因水源问题,不得不新辟水源,开采地下水,目前运行举步维艰。藕池河、调弦河两岸的群众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用水,不得不采取打机井的方式。我市地下水铁、锰含量严重超标,饮用地下水不仅影响人身体健康,而且沿堤打机井也严重影响防洪安全。一是实施长江取水口改造工程。对长江干流取水口涉及2座自来水厂(周家剅水厂、调关水厂),对取水口进行改造,保证工程效益;二是加大对藕池河、调弦河两岸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实施从长江取水,建联合垸中心水厂,解决藕池河两岸人畜饮水问题,实施管网延伸,解决调弦河两岸人畜饮水问题,规划成“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水厂,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长受益”。
4、水资源、水环境。实施水利血防;建立污水处理厂。
5、水利管理。统一调度、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观测设施,对洞庭湖区水资源配臵进行科学研究。
6、协调好三峡后规划项目。原规划灌溉工程90206万元其中:干流灌溉涵闸改造及新增配套泵站54处,投资35523万元;干流原有泵站改造40处,投资15287万元;三河灌溉涵闸改造及新增配套泵站39396万元。
3月6日,实际批复灌溉工程规划投资22720万元,其中干流灌溉涵闸改造及新增配套泵站7处,投资8601万元;干流原有泵站改造9处,投资3611万元;三河灌溉涵闸改造及新增配套泵站9处,投资10508万元。削减为原规划的四分之一左右,建议洞庭湖综合规划给予统筹考虑。
第二篇:洞庭湖实践报告
关于洞庭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 要: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对洞庭湖做了一次了解,本文将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周围经济,防洪蓄洪的能力和洞庭湖的水利建设,还会从洞庭湖面积的减少展开讨论,分析原因。洞庭湖也是我国最大的调蓄湖泊,担负着调蓄长江、湘、资、沅、澧四水洪水的调蓄任务,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保安特别是对武汉和两湖平原的防洪保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洞庭湖 防洪蓄洪 水利工程 面积减少
(一)洞庭湖背景介绍
洞庭湖南近湘阴、益阳,北抵华容、安乡、南县,东滨岳阳、汨罗,西至澧县。在北纬27°39′~29°51′;东经111°19′~113°34′之间。湖体呈近似“U”字形,城陵矶水位31.50m时(56黄海基面),湖长143.00km,最大湖宽30.00km,平均湖宽17.01km,湖泊面积2625km2;最大水深18.67m,平均水深6.39m,相应蓄水量167×108m3。洞庭湖北面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封堵)四口分泄长江水,西面和南面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东面有汨罗江和新墙河入湖,经过洞庭湖调蓄后由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水系汇水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20.48万平方公里),1995年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与天然湖泊相通的洪道面积1418平方公里。
(二)洞庭湖社周围的经济
1.洞庭湖的社会经济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包括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湖南省辖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等六市的37个县(市、区)。湖北省辖荆州地区松滋市部分、公安县、江陵县和石首市。我省洞庭湖湖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其中受堤防保护面积11094平方公里,现有千亩以上堤垸215个,保护固定资产2000多亿元。洞庭湖湖区人口密集,区内总人口1008万,人口密度为全省的2.1倍。
洞庭湖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唐宋以来,洞庭湖区就成为农业商品基地,明清两代粮食生产地位日益突出。建国以后,洞庭湖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也是湖南省粮棉经济作物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2005年统计,粮、棉、油、麻、甘蔗、蚕茧、水产产量(未包括湖北省)分别占湖南省的37.1%、83.9%、40.9%、90.7%、75%、78%、55.8%,与农业有关的加工业,如纺织、食品、造纸分别占全省的45%、52%、55%。洞庭湖区(行政区划统计)2005年GDP达3055.2亿元,占湖南省的47.2%,在湖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洞庭湖经济区位
长江中游地带地处我国南方中部地区,京
九、京广、枝柳三大铁路干线纵贯全境,其间又横穿有长江黄金水道,并联结诸多支流湖泊,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战略地位相当突出,对于国家生产力总体布局自东向西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中游的枢纽位置;东有工业实力雄厚的华东经济区,西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大西南,东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梯度差;南有外向型加工业发达、经济迅速成长的华南沿海开放地带,北有重化工业完整、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的华北经济区,南北之间表现出巨大的经济部门结构差。洞庭湖区北枕长江一级开发轴线,两侧纵京广、枝柳两大铁路动脉,东则通江达海,西则上溯川滇。随着我国生产力由沿海向内地的逐步推移,洞庭湖区的经济区位将逐渐改善,发展地位日益突出,既可作为国内第一流特大型商品农业基地,又将成为承东启西、北靠南联的枢纽地带,经济区位非常优越。
(三)洞庭湖防洪重要地位
1.洞庭湖水资源,是世界重要湿地之一
洞庭湖水资源总量虽然十分丰富,但由于洞庭湖水系和长江上游降水的年际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故入湖径流量和流量亦都相应地表现出年际之间和年内季节分配上的明显差异。入湖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占全年入湖总水量的76.8%,其中长江入湖水量占长江年入湖总量的92%。
洞庭湖在调节气候,调节生态环境,净化污水,沉积泥砂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洞庭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湿地之一,有水生植物160多种,鸟类258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发地,是长江生物基因库,具有独特的水文功能,对调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替代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2.洞庭湖的洪涝灾害
洞庭湖区水网密布,江湖关系复杂,防洪堤线漫长,是闻名全国的治水难点,“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脆弱的防洪治涝体系,决定了洞庭湖区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区,建国以来洞庭湖区就有38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1.5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从大的洪涝灾害情况看,发生频率明显呈上升恶化的趋势,上世纪50~70年代平均每5年发生一次大水灾,80年代3~4年发生一次大水,90年代以来洪水发生更为频繁,尤其是1995~1999年5年中城陵矶莲花塘连续发生了4次超长江防洪控制水位的洪水。由于洞庭湖区综合抗灾能力不强,一遇大洪水,洪灾损失巨大,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洪灾损失也越来越大,1996、1998年洪灾损失分别高达303亿元、197亿元。虽然1996年后开始实施了洞庭湖二期治理,但洞庭湖区防洪治涝标准依然很低,目前洞庭湖区蓄洪垸、一般垸堤防防洪标准仅3~5年一遇,洞庭湖区治涝标准仅6~8年一遇,防洪减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后,经过湖泊调节,由城陵矶北注长江,大大减轻了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在高洪水位期间,洞庭湖区蓄洪堤垸还可破垸分洪,削峰效益更为显著。特别是长江干堤得到了全面加高加固后,遇长江大洪水时,沿江分蓄洪区可能难以按确定的度汛方案分蓄洪水,分蓄洪压力绝大部分将转移到洞庭湖,洞庭湖对长江中游洪水的调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宝湖,也是一个保国安民的湖,在长江防洪和调节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起到了“胃”和“肾”的作用。洞庭湖是一个洪道型的过水湖泊。它吞吐长江,接纳四水。1951~2005年平均年径流量2916亿立方米(相当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比三者总水量还多一半)。其中来自长江的为951亿立方米,占入湖总水量的32.6%,这些入湖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多年平均汛期入湖水量达2240亿立方米,占全年入湖总水量的76.8%,其中汛期长江为920亿立方米,占长江年入湖总量的92%。洞庭湖多年平均承纳长江枝城以上径流量的22.3%、汛期洪水的30~40%,使长江无数次洪患化险为夷,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保安,特别是对武汉和江汉平原的防洪保安作出了重大贡献。洞庭湖区人民也因此承受了十分严重的水患,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四)洞庭湖区水利工程建设
1.堵支并垸、排涝建设、撇洪河、园田化
从1949年至1985年,主要进行堵支并垸、排涝建设、撇洪河配套等初期建设,洞庭湖区堤垸数由解放初期的933个减少到226个(千亩以上堤垸215个),一线堤防长度由6400公里减少到3471公里,完成了烂泥湖、南湖、冲柳湖、野湖等撇洪河为主的撇洪工程,撇走山洪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同时完成园田化建设500多万亩,基本形成了目前的防洪治涝格局。
2.堤防除险加固、蓄洪垸紧急救生转移、安全建设
从1986年到1996年,实施洞庭湖一期治理,共完成土方2.32亿立方米,石方316.81万立方米,砼103.53万立方米。主要是对重点堤垸进行堤防除险加固,对蓄洪安全建设、洪道整治进行试验性建设,改善了防汛通讯报警设施。通过工程的实施,湖区11个重点垸1191公里防洪大堤普遍比80年代以前加高了1~2米,加宽了2~3米,可以基本保证在1954年洪水位情况下不漫堤,24个蓄洪垸紧急救生转移、安全建设得到加强,较大地提高了湖区堤防的抗洪能力,在洞庭湖区抗御1995、1996、1998、1999年几次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从1996年至今,实施洞庭湖综合治理,共完成国家投资81.01亿元,主要进行了以下工程:
(1)二期治理三个单项工程。重点是针对洞庭湖区松澧垸等11个重点垸堤防加固和南洞庭湖、藕池河洪道进行整治等三个单项工程进行建设。总投资规模46.58亿元。工程自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三个单项工程重点垸加固共完成大堤培修210.9公里,护坡290公里,护脚193公里,涵闸整修接长467处,基础处理315.4公里,大堤灌浆624公里,堤顶防汛公路943公里。
(2)长江干堤(湖南段)加固工程。长江干堤(湖南段)上起华容县五马口,下至黄盖湖铁山咀,堤防总长142.055公里。1998年汛后组织对长江干堤进行加高加固和护岸保脚工程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加固培修大堤136.44公里,新建5.65公里,护坡140.56公里,护脚45.01公里,填塘压浸120.27公里,涵闸整险接长65处,大堤灌浆133.72公里,基础防渗帷幕4.83公里,防汛路面硬化140.66公里,总投资18.0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4.15亿元。
(3)蓄洪安全建设应急工程。1998年国家开始启动应急安全建设,到2005年底共投入资金5.3亿元,主要在城西、民主、安澧、大通湖东、共双茶及钱粮湖等垸修建大型安全台41处,面积328万平方米;安全区4处,面积32.87平方公里;转移道路38条195.6 公里;转移桥24座;转移船只2艘。
(4)河湖疏浚工程。1999年国家开始投入资金进行洞庭湖区河湖疏浚建设,到2005年底共安排国债专项资金4.08亿元,结合堤防加固,洞庭湖区共完成河湖疏挖土方4628万立方米,拆迁房屋42.91万平方米。
(5)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1998年起,我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实施洞庭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15.8万户、55万多人的搬迁任务,完成移民迁建资金26.5亿元。同时,为充分发挥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效益,巩固建成成果,1999以来我省先后完成了澧南、围堤湖2处大型进洪闸建设和112处双退堤垸的阻洪堤坝的平废,建设了5处单退堤垸的进退洪设施,目前正进行西官垸分洪闸的建设,到2005年底共完成巩固工程投资2.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76亿元。
(6)以工代赈电排更新改造工程。根据国家以工代赈计划安排,1998年以来,我省共完成新建、扩建和改造电排1500多处,更新改造总装机9.5万千瓦,完成国家以工代赈资金6.4亿元。
(五)洞庭湖面积变化及其原因
洞庭湖面积变化
年份 1896 1949 1954 1958 1971 1977 1983 1998 2003 面积(平方千米)5400 4350 3915 3141 2820 2740 2691 2625 3968
洞庭湖面积变化(以1825年以前为100%)年 代 |面积(平方公里)|变化百分比 1644-1825年| 6,200 | 100% 1826-1915年|约5,600 | 90% 1916-1949年|约4,200 | 67% 1950-1978年|约2,700 | 44% 1978-1998年|约2,600 | 42% 1999-2004年|约3,900 | 64%
1.气候因素
气候专家认为,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的主因是气候变化。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长江中游旱重于涝,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最为显著;而80年代至90年代,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速度放缓,则是由于长江中游涝重于旱造成的。2006年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降水持续偏少,洞庭湖流域5—9月降水总量比历史同期偏少两成,承纳湘、资、沅、澧四水水量减少,造成水域面积明显减少。洞庭湖的另一个功能是吞吐荆江洪水。2006年长江上游川渝等地出现特大干旱,5—9月降水比历史同期偏少3—5成,上游来水锐减,长江中游监利站10月水位仅为25—28米,比2005年明显偏低。此外,三峡水库关闸蓄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长江对洞庭湖的补水。
2.人为因素
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也有人为因素,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过度垦殖等活动加剧了洞庭湖水域面积的减少。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后,国家对洞庭湖实行了退田还湖。从2001年开始,洞庭湖水面出现20世纪以来首次恢复性增长,湖泊面积比1998年增加554平方公里,蓄洪能力也由原来的170亿立方米增长到197亿立方米。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21世纪的今天,洞庭湖水域面积又减少到有史以来的最小。
如今从卫星照片上来看,洞庭湖只剩下支离破碎的排洪沟和岳阳城旁的一个还能勉强称之为湖的东洞庭湖。人们不但肆意地围湖填湖,而且还疯狂地砍伐森林、开垦山坡地,造成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
砍伐森林、开垦山坡地,造成水土流失,使长江中的泥沙量增加,而长江又为两岸的大堤所阻隔,失去了自然平衡能力,大量泥沙只能沉积在河、湖之内,河床和湖床底面的绝对高度就必然被不断抬高,结果导致洪水期水位的抬高。例如,在过去四十多年中,洞庭湖的湖底抬高了一米;1998年长江水灾期间,洞庭湖连接长江的城陵矶处的洪水位比1954年的历史最高水位高60多厘米;但是,如果洞庭湖湖床不淤积抬高达一米之多,实际上1998年长江洪水的水位比1954年还低30多厘米。
中国有“环境保护法”和“森林法”,也有“水土保持条例”,禁止在坡度超过25度以上的地区开垦农田,且规定已经开垦的要退耕还林。问题是,中国的法规往往只是一纸空文,政府机关就经常带头违法。例如,为了安置三峡工程的百万移民,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竟然鼓励人们在三峡库区以修梯田的形式开垦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地,并且制定了“开垦三亩坡地、一亩上交国家用于安置移民、两亩归己”的政策,计划开垦数百万亩山坡地。在这次长江洪水期间,中游地区降了大到暴雨,三峡库区新开垦的山坡地大部分被水冲毁,不仅移民新区遭到破坏,而且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加剧了长江的水灾灾情。
大量的围垦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筑堤建圩改变了湖区的地表形态,削弱了湖泊的调蓄功能,增加了湖区防洪排涝的负担;
(2)围垦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水产资源的自然增殖,也影响到水禽的栖息、繁衍;
(3)围垦破坏了湖泊的自然风光;
(4)围垦导致湖泊的消亡或水域面积的减少,从而影响该地区气候等环境因素的改变;
(5)围垦使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等等。
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会对区域气候造成影响。由于湖泊面积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发生变化,对局地气候会造成严重影响。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还将影响洪湖和江汉平原湿地生态环境。气候专家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到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反之,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又会影响到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六)总结
如今的洞庭湖虽已经大不如从前,但它依旧对沿长江经济带的城市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整个长江的防洪蓄洪的作用还是很大,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洞庭湖,不让它再继续缩小面积,以及合理的利用洞庭湖来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二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地理研究》,黄进良,1999年03期
第三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解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解读
4月1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46号文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将成为我省加速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释放“一部一带”开放优势的新引擎。
一、规划背景
洞庭湖地跨湘鄂两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亚洲最大内陆湿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区位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功能突出,素有“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的美誉,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千百年来,湖区人民靠水吃水,保护好、建设好洞庭湖,是湖区人民的历史责任,也是湖区人民的共同宿愿。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近年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区发展面临湖泊萎缩、生态恶化、发展滞后等诸多新的突出问题。该地区从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变成发展较慢、相对落后的地区。统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对于洞庭湖区发展高度关注。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明确提出,要“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洞庭湖等重点湖泊和湿地保护与修复。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作出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决策部署。2012年,省政府先后委托国经中心、长江水利委、中国水科院等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水情变化、湖控工程等重大问题开展“1+9”专题研究,并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与湖北省共同组织编制了总体规划及水利、农业、生态、环保等10大专项规划。2013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正式纳入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国家发改委据此专门赴洞庭湖区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在征求湘鄂两省和国务院33个部门及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报国务院。《规划》获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区发展的特殊关怀和殷切希望,在洞庭湖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湖区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规划》由国务院行文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属于国家批设的最高层级的区域战略规划,内容实,项目多,“含金量”高,规划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支撑和民生改善等各类综合和单体项目超过600个,对于生态补偿、大江大河流域治理、蓄滞洪区补偿等明确鼓励先行先试,这些为我省下步争取国家支持提供了重要依据,留足了空间。
二、战略意义
规划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作为,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生动实践,将为湖南赢得更多发展权利和更大发展空间,有利于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保障
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有利于巩固提升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平衡区域利益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途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
三、规划范围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2200万,地区生产总值7152亿元。
四、规划内容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15455”,就是1个主题,1个愿景,5大战略定位,4大功能分区,5大建设任务,5大体制机制创新。
1、1个主题。即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过渡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必须更加奋发有为地探索走出一条富有湖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
《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构建和谐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在建设中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富民为本、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四项原则。
2、1个愿景。即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跨越的步骤,着力推进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区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将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再现“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宏伟篇章。规划围绕这一愿景目标相应设置了生态、经济、民生三大类19项指标,力争到2020年,湖区枯水期生态水域面积恢复到约2000平方公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000和15800元,湖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降低到0.1%以下。
3、5大战略定位。基于湖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发展潜力和民生诉求,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5大战略定位,即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全国大湖地区综合保护、治理和开发探索道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率先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和大湖地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水陆联运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建成覆盖全区域、联接中西部、对接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全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区,打造血吸虫病感染零风险区。这五大战略定位直接反映和决定它在国家区域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地位,同时也是国家赋予我省的重大使命。
4、4大功能分区。按照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不同的国土空间依据自然属性应明确不同的主任功能,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设定不同的开发强度,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秉承主体功能区理念,依据区域总体战略定位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以及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三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生态涵养带、集约开发区四大类型地区,各占规划区总面积的12.9%、51.6%、26.5%和9.1%。
5、5大战略任务。《规划》从水域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民生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支撑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任务。水域生态修复,重点是维持湖泊生态水域、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强生态修复保护;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宜居家园建设,重点是建设湖乡特色城镇、建设绿色生态乡村、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民生事业改善,重点是加强血吸虫病防治、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支撑,重点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强化能源保障、建设“数字洞庭”。
6、5大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是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规划》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从创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强农惠农富农长效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投融资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将洞庭湖及北“四河”、南“四水”纳入国家河湖重点治理范围,依法适时开展排污费改环境保护税试点,支持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信息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投资分摊比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立蓄滞洪区防洪补偿机制,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建立生态经济区绿色政绩考评体系等等。
五、规划实施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探索性系列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也无现成模式可搬。规划获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务之急是按照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合作为动力,将规划落实到一项项工作、一个个项目,精心谋划、锐意开拓、扎实推进,以强有力的措施抓好规划实施。下一步,省里将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规划统筹。加强生态经济区规划与长江经济带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将贯彻落实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作为湖区市县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以规划引导项目,以项目引导资金。二是强化政策支撑。省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三是强化项目推动。重点谋划好、实施好湖区亟需的、对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能够着手实施的一批重大项目。省发改委已初步建立“511”重大项目库,即涉及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新型城镇、社会民生5大类,生态修复、城乡清洁提质、综合交通、江湖调节、能
源保障、园区提质、产业升级、城乡提质和特色城镇建设、安全饮水与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10大工程,100个重点项目。四是强化工作责任。省里将出台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职责分工,把政策、项目、资金和先行先试等落地责任逐条逐项地分解到各部门和湖区三市。五是强化组织协调。国家层面,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省际层面,推动建立湘鄂两省高层协商机制和湖区四市联席会议制度。省内层面,推动建立以规划实施为主要任务的工作协调机制。(湖南省发改委)
第四篇:汉寿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项目
汉寿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项目
专项规划方案
一、环洞庭湖地区污水处理项目
1.区域现状
我县位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西侧,沿湖乡镇较多。我县现有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县城龙阳镇所在地,主要处理县城区生活及生产污水;拟建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县太子庙镇,主要处理县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及太子庙镇镇区生活污水。其他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几乎空白,大部分乡镇污水均未进行处理,直接排入洞庭湖各相关水系中。我县环湖各乡镇,如蒋家嘴镇作为县主要工业强镇,多年来一直以生产纺织业、化工业为主,虽然各企业近年来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但一直处于自我控制的状态,政府一般只起监督作用,污水处理效果不明显;其他乡镇现有生活及生产污水排放均自然排入洞庭湖各水系,加上环湖各乡镇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多,对洞庭湖水系水质造成影响。现有各乡镇生活用水由过去的采集地表水逐步转变为使用地下水,造成我县地下水资源逐步匮乏。
2.项目思路
按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打造建设水安全为重点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我县现有环湖乡镇近期内需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证洞庭湖水安全。按照我局初步设想,重点工业镇蒋家嘴镇拟建日处理量1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对各工业企业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洞庭湖水系。其余各乡镇可采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稳定塘
等处理工艺,建设小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保证城镇污染物排放达标。环湖各乡镇在加强污水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洞庭湖各水系各养殖业的管理,减少发展乡镇经济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中,管网建设可采用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省市资金配套和政府自筹的形式;污水处理厂部建设可采BOT建设形式,减少财政投入的同时,保证污水处理排放达标。
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1.区域现状
我县现有城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现有城区人口近20万人,城区主要集中在龙阳大道东侧、三堤二港北侧区域内。区域内现有基础设施多为2007年以前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城区公用设施的建设,但现有城区道路、绿化、供水等公用设施已无法满足县城发展的需求。
2.项目思路
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着力强化生态区建设强化城镇支撑,按照县委、县政府城镇兴县的要求,随着县城的西拓、南移,对新城区公用设施的建设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加大城镇公用设施建设规模,我局主要建议加强以下三个项目建设:
搞好县城区地表水厂建设:汉寿县地表水厂位于龙阳镇北部,制水厂选址辰阳北路中段(原第二水厂)。建设规模项为日产自来水6万吨,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评审,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项目主要
建设内容包括取水泵房一座,位臵约在沅水大桥向西约1000米处,靠近沅水河边。建设DN600输水管线17公里(为保证供水安全,双向铺设),建设制水厂一座,水厂占地24.8亩。工程总投资约6942万元。资金来源为争取国家发改委和上级投资,企业自筹和县政府配套。项目建成后,对于改善县城居民饮用水水质和用水安全,保障生产和生活用水供应,促进县城经济发展。
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城市人均绿化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城。重视城市及洞庭湖周边城镇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绿化、美化,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推广洁净能源,大力支持发展燃气事业,全面提高燃气普及率,为净化洞庭湖区域空气质量打下良好基础。我县现有天燃气公司两家,县城区为三峡公司,主要负责朝阳河以北区域,随着县城面积的扩大,燃气供应量增多,需保证居民及生产供气量;经济开发区为中油公司,主要负责开发区燃气供应,该公司现以启动开发区内工业用气及部分居民用气的供应。
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区道路、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区基础设施功能水平满足城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加快环洞庭湖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湖乡镇居民居住环境。
三、城乡一休化建设
1.区域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城镇规划逐步扩大,为强化城镇支撑,加快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县在发展,完善小城镇建设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需加快我县各乡镇城乡一体建设。项目实施近期目标,作为城乡一体建设的重点区域龙(阳)株(木山)太(子庙),随着新S205线的全面开工建设,龙株太三个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我县重点城镇的区域位臵在逐步拉近,随着区域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的逐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布局与乡村布局需得到进一步改善。项目实施远景目标,将小城镇建设逐步推广至各环湖乡镇,做到乡镇居民集中居住,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拓宽人民群众致富门路,不断改善人居发展环境,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2.项目思路
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着力建设高效集约发展区,近期龙株太将作为县城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摆在我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首要发展位臵,一体化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基础设施一体化、城镇建设而布局与乡村建设布局一体化将成为近期龙株太一体化建设及远期环湖各乡镇城乡建设的重点。
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关健与主要任务是要实现规划一体化。要有“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进观念。破除重城轻乡的思想,以观念理新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大力推进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要建立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小城镇构成的城乡发展体系,形成城带镇,镇带村的发展格局中。要合理划分城市发展区与农村发展区、城市与乡村规
划区的发展方向。
城镇建设布局与乡村建设布局一体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集聚集约。对城镇、农村等区域空间,园区、河流等功能载体,做到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约发展,逐步引导村庄空间形态转换,实现农民向集居点、小城镇、主城区的梯度转移,集中居住。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进一步提高项目资源配臵效率和项目设施共享程度。另一方面尊重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布局一体化。建设一批都市型、城镇型农村新社区,建成一批宜居型、和谐型新农村。
龙株太一体化的建设将拉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经济开发区的状大,县城区的南移,株木山现代农业也会随着一体化建设得到逐步发展,真正形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汉寿经济的高效集约发展区。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城乡建设一体化布局,将保证龙株太一体化建设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现代农业、生态工业等全面区域。
第五篇:洞庭湖导游词范文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罗汉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
衡山导游词 ·张家界导游词 ·南岳大庙导游词 ·天心阁导游词“衔远山、天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为范仲淹所描述的洞庭湖。千百年来,八百里洞庭以其磅礴大势跃然历史的取景框中。碧波万倾,沙鸥翱翔,浮光跃金,诗意荡漾。更兼有日落黄昏下,点点渔舟唱晚,平湖秋月里,千倾碧波荡银彩。此情此景,当是人间一绝。洞庭湖大,所以才有“洞庭天下水”的说法。虽然现今与几十年前相比,面积已小了一半,仍然还是全国第二大湖。洞庭湖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湖,浩翰无际,气势雄壮,自古就吸引着无数杰出的文人骚客吟咏、歌颂。屈原第一个来此吟哦,李白“将船买酒白云边”,杜甫却倚着栏杆与巴陵古城同醉于洞庭春色,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把群山看成“白银盘里一青螺”,孟浩然却喟然一声长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之美在于广博,那种水天一色,气象万千的景致是红尘中人永远看不够的风光。